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外汉语的现状和趋势

对外汉语的现状和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外汉语的现状和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外汉语的现状和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 自主学习 影响因素

一、研究现状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这一概念在中国的提出已有一段时间,且目前在学术界还是个热门研究领域,关于它的研究有很多,但却始终没有一个被大家公认的、固定的定义。有些学者把自主学习界定为一种能力,有些学者把它界定为学习过程,还有些学者把它界定为教学实践。郭继荣和戴炜栋(2011年)两位学者根据所查阅的相关文献,总结出经常被研究者和实践者引用的“自主学习”定义。

2.对外汉语专业自主学习

根据我们整理的资料分析,当前大多数的教育研究主要是从教育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方面进行的,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吕必松主编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张洁的《对外汉语教师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等。他们都对于对外汉语教师的能力培养和提升提出了较为中肯的建议。但是从学生的角度进行的分析却比较少,而针对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与研究就更是少之又少了。我们认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育教学的成果直接体现在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生的课堂学习很重要,而能否成为合格的、专业的甚至是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则还有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由此可见,对于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自愿地对自己的学习确立一个想要达到的目标并对其做出合理可行的计划,而且能够严格履行其计划上的内容,最后还要对自己进行阶段性的考核。

二、研究目的

目前我国在对外汉语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有很多,但大多数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研究怎么教;而对于学习的主体――“学生”应该如何学的研究则少之又少。我们希望通过对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为对外汉语专业学习者提供一个方法论上的指导,以便于他们更好地完成对外汉语专业的学习。我们将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研究:

1.分析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2.针对问卷调查中所反映的问题,从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引导其更好地自主学习。

3.为当代大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整群抽取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四年制本科 300 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 264 份,有效率98%, 其中男性30名,年龄 18 ~23岁; 女性 270 名,年龄 18 ~23岁。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我校对外汉语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关于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调查的内容根据我校人才培养方案分为知识、能力和技能三个方面。主要从学生对自己专业知识掌握的情况、课下时间安排和作业完成情况着手调查,另外还包括报考对外汉语专业是否是第一志愿和毕业后是否想从事与对外汉语专业相关的工作等问题。经过整理和分析,我们认为影响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有两方面:外在环境和内在动力。

最终,我们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统计、图表分析以及对比分析,从而能够比较直观地看出影响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所起的作用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四、结果和分析

影响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有两方面:外在环境和内在动力。外在环境因素包括教师作用、资源利用,内在动力因素包括职业理想、自我效能、学习动机和学习计划。其中,内在动力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外在环境因素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内在动力

毋容置疑,内驱力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关键。内在动力对于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

1.1职业理想分析

实现理想是学生坚持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学生会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而积极进行自主学习活动,这实际上是一种促进作用。从数据来看,大一至大四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想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人数所占比重大致呈下降趋势。大一学生对对外汉语专业前景的认识不够深刻,理想成分占有很大比重,而随着年级的提高,认识的深化,这种理想成分则会有所减少,而对自身的认识更加清晰,定位更加准确。

1.2学习动机分析

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推动力。根据数据分析可知,大一、大三学生的学习动机强于大二学生,大四学生的学习动机强于大三学生。数据所呈现的不规律性促使我们做了进一步的调查,我们发现大一、大三、大四学声进行对外汉语自主学习主要是来自于内在动机,大一学生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认识还比较新鲜,因此学习内驱力较强,而大三、大四学生由于考研、找工作等方面的原因,对自身专业方面的学习要求加强。可见,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而且,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更能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提升自己。

1.3自我效能分析

自我效能是学习者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完成某一特定任务的能力认识,它的强弱影响着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数据显示,大一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较强,大二、大三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下降的趋势。自我效能感强,学习自信心就高。“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大一学生对对外汉语专业的学习充满信心,自主学习动机明显。经过一系列困难之后,一部分学生担心失败,选择放弃,自我效能感降低,这就导致其自主学习能力的下降。

1.4学习策略分析

人们对学习策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活动或步骤;有人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的规则、能力或技能;也有人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计划。我们认为,所谓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从数据来看,大一学生比大二、大三学生更善于利用学习策略来进行自主学习,这与上面自我效能的调查结果一致。我们认为,大二、大三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学习有了一定的倦怠,所以运用学习策略的意识有所减弱。而大四学生学习策略使用的提高与自我效能、学习动机等方面都有联系。

小结: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职业理想、学习动机、自我效能和学习策略之间有着正相关的联系,这样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个联系,针对一个方面进行改善,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外在环境

2.1教师作用分析

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是多余的,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如图所示,大一学生对教师布置作业的完成时间比较均衡,大二呈下降趋势,大三呈上升趋势,大四学生则集中于1-2小时。通过进一步调查,我们得知,对外汉语专业大三学生的专业课课后作业主观思考题占大多数,要求学生思考和查阅的资料比较多,因此课下所花费时间较长。由此可见,教师作业的布置内容和要求对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2.2资源利用分析

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在当今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可分为社团资源、传统资源(书籍、报刊等)和新兴资源(网络资源)三方面。

数据显示,大一至大四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时间小于20%的呈增长趋势,在10%-20%间呈下降趋势,大于20%的也基本呈下降趋势。在社团类型上,大一至大四学生对专业性社团的参加呈上升趋势。由此可以得出,大一至大四学生用于参加社团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在这些社团活动中,专业性社团的参与度与年级呈正比,高年级学生参加专业性社团的比例大一些。

从阅读书籍时间表横向来看,大一学生课下阅读书籍的时间分配比较均匀,大二有下降趋势,大三、大四学生则呈现很明显的下降趋势。纵向比较,阅读书籍时间小于1小时的基本呈上升趋势,1-2小时和大于2小时的基本呈下降趋势。在书籍类型选择上,兴趣类书籍始终占较大比重,并且有上升的趋势,专业类和外语类书籍则基本持平,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大一至大四学生用于课下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而且阅读书籍中专业类书籍所占比重越来越低。

小结

(1)通过对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社团的调研,我们发现与对外汉语专业相关的社团数量很少。

(2)对于传统的纸质资源,可以在大学图书馆找到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由于这类资源大都是以书籍或期刊的形式出现,内容一定是经过多次审核校对的,含金量较高。但也有其局限性,如:图书馆藏书不全,资料需要花钱购买等。

(3)对于新兴的网络资源,任何人在有网络的情况下大多数都可以免费获得,如不能免费获得,花费的金额与纸质版资源相比也很少;而且可以利用网络实现分享的功能,方便快捷。弊端是网络资源良莠不齐,在选择时要慎重。

五、结论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影响因素受接受教育程度高低的影响很大,总体看来,接受的教育程度越高,自主学习能力越强。

其中,内在因素对自主学习起着决定性作用。个人的理想目标越清晰,学习动机越明显,学习策略的制定就越明确,自我效能体现的就越高,因此自主学习能力就越突出。外在因素对自主学习起着辅作用。只要利用好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各种资源,就能对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

六、建议

通过对影响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内外因素的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增强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对职业理想的认识,明确自我认知,全方位多方面地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学习、就业目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使其对所学专业有更深一步的认知。强化学生的内在动机,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给学生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加强学生学习策略培训,开展关于自主学习策略的交流会,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2.加大教师作业布置中主观思考题占的比重,让学生在课下可以针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外部推动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达到学生与教师之间随时互动交流的目的。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多开设一些专业性社团,并配备专业性教师给予指导;丰富社团活动的内容,寓教于乐,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学校可以开展学习中国古典传统技艺或了解各国文化习俗差异方面的课程,多开展名家讲座,增强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

这次调查与研究,我们只抽取了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而由于各个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素质存在较大差异,研究得出的数据不具有普遍性,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学习。此外,问卷所涉及到的问题考虑得不够全面,对于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影响因素的分析也不够透彻等等。这些不足也是推动我们不断向前探索的动力,也使得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更积极深入的思考。

参考文献:

[1]Benson P.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 [M].Harlow: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1.

[2]Broady E & Kenning M-M. Learner autonom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issues - A].In Broady E & Kenning M- M (eds.).Promoting Learner Autonomy in. University Language Teaching[C].London: CILT, 1996. 9-21.

[3] Littlewood W.“Autonomy": An anatomy and a framework[J].System,1996,(4):427-435.

[4] Schunk DH & Zimmerman B J. 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Issues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M].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4.

[5] 陈冬纯.英汉“自主学习”涵义与术语分析[J].社科纵横,2006,(7):166―168.

[6] 范捷平.研究型大学的外语自主学习与创造性人才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6):23-25.

[7] 郭继荣,戴伟栋. 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评价实证研究[J].外语界,2011(6).

[8] 何莲珍.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 :17-19.

[9] 靳玉乐,李殿森.课程研究在中国大陆[J].教育学报,2005,(3):8-17

[10] 李广凤,刘卫东. 大学生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影响因素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3,11(154).

[11]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对外汉语的现状和趋势范文第2篇

    (一)课程设置

    关于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论文很多,李薇的《关于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7月),周卫华等都对外汉语专业总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更符合对外汉语专业的特点。在这些研究分析中,他们大致都认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属于基础理论的语言类方面,都应该开设,但就如何开设这些课程的问题,他们都未论及。上文已经提及,语言学相关课程的设置一般是:先“现代汉语”,然后是“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最后才是“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笔者认为此课程设置不合理。因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三门课程在汉语言文学等其他专业也开设,这三门课程还不能突出对外汉语专业的特点,相对的,学生们的重视程度就会低。另外,最主要的是这三门课程理论性都比较强,如果不联系教学法进行相应的教学实践练习,不学以致用,那么知识就很容易被忘记。而按照现有的课程设置,在相应的课程中也没有足够多的时间让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练习。

    (二)教材方面

    教材是教学的一个主要基础和依据,引导着教师教学,也制约着教师的教学。因此,教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教学的质量。目前“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虽然有不少版本,但目前还没有一本专门针对对外汉语专业设计的教材。而“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的教学版本虽然也很多,但几乎所有的版本在语言要素教学那一部分都会先简要地介绍语言要素的一些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太好处理这部分内容。如果不详细讲解,因为之前学生们在学“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专业必修课时没有打好基础,学生就回忆不起之前学过的相关内容,甚至是一直都不理解。那么之后的关于相关语素教学的知识就更不好教授给学生。而如果详细讲解的话,课时方面又不够,并且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所以他们总有“炒夹生饭”的感觉,学习效果不理想。

    (三)教学法方面

    由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这三门课程其他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有,课时也有限制,且教材针对性不强,所以教师在对外汉语专业进行这两门课程的教学时,教学法往往都和教其他专业一样,而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往往不理想。而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上,教师在处理语言要素知识方面也存在难度,教学效果往往也不理想。

    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教学法方面的改革

    (一)课程设置:一主干,二枝干

    课程设置应该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语言课程相对专业对口的就业是:中学教师、对外汉语教师(现在一般只能进一些对外汉语培训公司)或继续深造。笔者认为为了实现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可按照“一主干、二枝干”思路开设课程。“一主干”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因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中介绍的语言要素主要是现代汉语方面的,所以笔者认为“古代汉语”可单独做一门课程在大二下学期开设。而其他课程,即“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作为“二枝干”应穿插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中讲解。具体课程设置如下:大一开始开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在该课程中,首先介绍对外汉语的相关知识,讲到语言要素时,就先进行“现代汉语”以及“语言学概论”相关知识的详细讲解,然后再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其他知识方面的讲解。

    (二)教材方面

    根据以上课程的设置,编写相应的教材。通过比较分析“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的不同教材,如陈昌来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周小兵的《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第二版,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周健、彭小川、张军的《汉语教学法研修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刘珣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等,笔者认为主干课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的教材可按以下内容编写。第一章:学科论。主要介绍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特点、学科现状和趋势以及语言学习的一些基本概念等。这可以让对外汉语专业的大一新生进学校就了解自己专业的特点与相关知识,指引着他们以后的学习。第二章:语言要素和文化教学。这章主要进入“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知识的讲授。与传统学习角度不同的是,学生们是以如何教会留学生语言要素的角度去学“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知识。第三章:对外汉语教学过程论。这章主要介绍对外汉语教学复杂的、多层次的过程,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教材评估和选用原则、课堂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对外汉语教学的测试和评估记忆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和评估。这章主要是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对外汉语教学过程。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阶段论。这章主要介绍如何对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教学。第五章:对外汉语教学课型论。这章主要介绍如何对不同课型进行教学。第六章: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有不少《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版本把这章放在“语言要素和文化教学”前面,笔者认为这章放在最后比较恰当,因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必须要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先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语言学理论基础以及实践才能更好地进行理论研究。

    (三)教学法方面

    在新的课程设置安排和新教材使用后,教学法就显得更为重要。总的来说,笔者认为应该贯彻“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因为我们的“主干”课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学生是实施对外汉语教学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1.专业性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明确专业目标,从专业角度出发。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后备师资。[2]所以在进行语言学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强烈意识到“是教学生如何去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如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语言要素中的语音要素讲解时,传统的课程设置下,教师在“现代汉语”课中可能只会详细地讲解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是什么,从理论上进行总结。而在强调“专业性”的原则下,我们应从“如何让留学生学会发辅音”的角度去教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比如,讲辅音“zh、ch、sh”时,我们可以先讲“s”,因为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角度考虑,一般的语言都有辅音“s”,我们可以用“以旧带新”的方法教学留学生,先由“s”带出“sh”:发“s”时是舌尖平伸放在上齿背那(舌尖前音),但不能紧挨着上齿背要留一条缝(擦音),然后发音出来即可,但要注意不要太用力(是清音)。而发“sh”时,只要把舌尖翘起放在硬腭前部,其他方面同发“s”时一样即可。而发“zh”、“ch”时,只要在发“sh”的基础上,把发音方法改改就行。如发“zh”时舌头和硬腭那不是一直留条缝,而是先用力用舌尖抵着硬腭前部,然后突然放开。发“ch”则是先用力用舌尖抵着硬腭前部,然后留一条缝让声音出来。这样的教学原则,既让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学到了基本的语言学理论,更会专业地去应用。

    2.实践性

    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后备师资。所以对外汉语的语言课也一定要重视实践性,要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语言课程教学时,我们应该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比如,在讲语言要素和教学法那章时,每讲完一个语素知识及其教学方法后,教师就要安排两节实践课,让学生按照所学的语言理论去实践。同样的,在讲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阶段论、第五章:对外汉语教学课型论时,也应该开设实践课让学生去实际练习。这个实践需要有一定的教学设施才能更好地进行。一般来说,只有师范类学校才有微格教室,但对外汉语专业同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都有联系,所以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最好也建一些微格教室,让学生能真正地学以致用。如果有条件,最好能让学生在国内或者是到国外进行真正的对外汉语教学。而在讲授第六章: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时也应该让学生实践,这个实践和之前的实际教学不一样,这个是需要学生自己收集语料然后进行实践的研究工作。任何知识只有去应用才是真正学会,我们的语言课更应该这样。

    3.趣味性

对外汉语的现状和趋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辽宁 汉语国际推广 现状分析

汉语国际推广是国家外交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对外汉语教学立足于“请进来”,汉语国际教育立足于“走出去”。辽宁省作为一个综合实力很强的教育大省,在良好的环境与形势下,应该整合资源、抓住机遇。当前辽宁省已具备了汉语国际推广的基础,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环境日趋完善。在这种大环境保障下,政府一向高度重视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将其看做是对外交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联系辽宁省汉语国际推广的实际,深入研究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辽宁省汉语国际推广现状分析

近年来,辽宁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不断畅通,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1.留学生情况:来辽留学生规模大幅增长,学历生数量呈上升趋势,但学历生水平差异很大,专业人数分布不均衡。20世纪50年代,辽宁省作为中国首批确定的接收外国留学生的省份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目前全省有44所高等院校接收留学生,其中本科院校40所,占辽宁省全部本科院校的95%以上,学校均衡分布在12个城市。留学生规模超1000人的院校5所,规模位居全国前100名的院校7所,10所院校可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享受辽宁省政府博士奖学金生的高校达15所,在校奖学金生600余人,奖学金招生学校数量和培养能力居全国前列,全省高校接收来华留学生的格局已基本形成。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是辽宁来华留学生数量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据统计,2008年来辽留学生11540人;2011年数量达到15079人,居全国第四,同比增长9.83%;2012年为16694人,同比增长10%,且国别达155个,主要来自韩国、俄罗斯、日本三个国家。

辽宁省学历留学生以本科学历为主,学历生中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数量所占规模较小。截至2011年末辽宁省学历留学生达6166名,占全省来华留学生总数的44.91%,与2010年比增长幅度为18.05%,涉及11大学科门类,81个二级专业,还专门设立了汉语言专业。2008年省政府出资500万支持引进来华博士,使来辽留学博士增幅高达67.27%。但不同母语背景、不同留学目的、不同留学渠道、不同学习态度导致学历生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对教学造成一定影响。同时,从学历生专业结构上分析,文理专业人数失衡,文科专业占70%左右,理工类不到10%。辽宁省作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主要在于全省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高校特色化发展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辽宁省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必然选择。专业人数分布失衡说明辽宁省教育资源特色尚不明显,没有充分发挥好学科优势。

2.师资情况: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辽宁学习,辽宁作为教育大省,积极整合各方面力量,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在多年学科发展和政府支持下,辽宁省各大高校已基本建设高素质、重科研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队伍,学科建设不断完善。尽管如此,辽宁省除沈阳和大连外,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专职对外汉语教师相对稀缺,教师资源分布不均。很多高校为提高招生数量,开设了很多课程。为减轻院校编制压力,解决阶段性教师资源短缺问题,学校倾向于聘用兼职教师授课。大部分兼职教师具有一定的外语能力,能够有效传授知识,有的高校甚至聘请了校内外优秀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为辽宁省的汉语国际推广贡献了力量。但是,部分兼职教师无教学经验,学历低,非本专业人员,没有经过岗前培训,教学态度不严谨,学校缺乏对大量兼职教师的教学管理系统监督。

3.教育资源和教学现状:高校是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主力军,一个高校对世界各国留学生的吸引力本身就是衡量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标志。它对于促进辽宁高校进一步走向世界,提高辽宁高校的国际竞争能力,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辽宁省的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较高,充分保障了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辽宁省有71所省级以上高校,居全国第三。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数量统计,2006年以来辽宁省留学人数一直居全国前10,2007年和2008年按省份排列位居第一。

汉语国际推广事关中国的国家战略,这一战略能否成功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外汉语教学成效的高低。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进行国际推广的最佳途径。从教学水平来讲,辽宁省具有一定留学生规模的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教师学历为硕士以上,甚至有高水平的博士群,锻炼出了一支适应工作需要的留学生管理和专业教学队伍。并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一支热爱本职工作、业务精通、懂管理、会外语的来华留学生管理队伍,培养了一批师德好、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在多年工作中,各地、各部门和各个学校都积累了宝贵的、丰富的经验,建立了一套比较科学的教学监督系统。相比之下,小城市普通院校缺乏生源,留学生数量有限,学校财政投入不大,教学资源匮乏,学科建设滞后,无法承担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推广的重任。

4.派往海外教学现状:要成为世界高水平的大学,外国留学生和外国访问教授、访问研究员在一个大学里的比例和数量,以及他们所从事的学科和专业是一个重要方面。做好外派教师的推荐、选拔及培训工作是推进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稳步、有序开展的基础。辽宁省高校中大部分对外汉语教师主要是通过校际关系到国外大学进行交流、进修或通过国家汉办派送到国外任教。以辽宁大学为例,80%的教师多次到国外任教,在海外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特色化的教学方法和教育风格。总体而言,只有部分重点院校才有资源公派教师到国外交流,其他普通院校的教师去海外学习的机会并不多。

5.孔子学院建设现状:国家提出的发展目标就是从对外汉语教学向全方位汉语国际推广转变。因此,在全球建立孔子学院是汉语国际推广的重要举措,是增强语言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对汉语国际推广、传播中国文化、扩大辽宁省高校的影响力作出了很大贡献。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辽宁省与国外合办孔子学院的时间不算很长,都是依托高校资源而设立的,主要采取了合作办学的模式。截至2012年,辽宁省已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意大利、立陶宛、约旦、黎巴嫩、哥伦比亚等国的多所院校合作成立孔子学院14所,18所高校与8个国家的24所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大连外国语大学是中国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多语种大连基地,现有4所海外孔子学院。除大连外国语大学外,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先后合作建立了海外孔子学院,东北大学在内的几所院校正积极筹建中。

另外,为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学校在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中的作用,在全国建设了一批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其主要任务是对口支持外国学校开设汉语课,建设孔子课堂,向国外派出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培训外国汉语教师,对外派志愿者进行培训并安排实习,接受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实习,接受外国中小学生来校学习汉语,承办外国学生夏令营活动,对外汉语课程开发等。国家汉办已任命5所学校为辽宁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

二、辽宁省汉语国际推广瓶颈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来华留学教育及汉语国际传播确实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来辽留学生规模有了跨越式进展,留学生层次进一步提高,学历教育专业分布日趋广泛,海外孔子学院的建设也如火如荼地进行,全省留学生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有序。尽管如此,辽宁省汉语国际推广仍面临四大瓶颈问题。

1.辽宁省汉语国际推广的宣传力度不大。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各种宣传活动,积极营造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良好氛围。

2.省内其他城市自身的教学资源、环境资源及教育条件有限,造成各地区教育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资金投入不够,来华留学吸引力存在较大差距。

3.“三大主要瓶颈”日趋严峻,即师资、教材、教法问题。师资短缺的根源在于师资培训严重不足,是对合格师资的奇缺,不在于师资本身。加上缺乏世界汉语学界公认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严重制约了汉语走向世界的步伐。

4.作为汉语国际推广主力的各高校,由于资金的限制和投入产出的风险限制,只有少部分院校直接参加国外教育展或者到国外进行招生宣传,而且对设立孔子学院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汉语国际推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研究的新领域。辽宁作为教育大省,严格按照国家“请进来、走出去”的工作方针,从战略角度加以谋划,完善措施,积极推动辽宁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全面、稳步、协调发展,增强辽宁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对外汉语的现状和趋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美国华文教育 “汉语热” 对外汉语教学 启示

华文教育指华人在所在国对华侨华人子女及其他要求学习中文的人士施以汉语与中华文化的教育,其主体是当地华人所开办的各类华文学校,在美国称中文学校。席春玲的《美国中文学校发展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04,(10))介绍了美国中文学校的产生、发展和现状,较为详细地论述了美国中文学校的运行状况;李嘉郁的《谈谈北美地区新型中文学校的社会功能》(《八桂侨刊》,2001,(04))则对北美中文学校的社会功能进行了论述,并对拓展这一功能提出了建议。为更清楚地探讨美国华文教育的相关问题,有必要对其历史进行回顾。

一、美国华文教育历史回顾

十九世纪中期,大批华人以劳工的身份来到美国从事苦力劳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斗,华文教育开始在华人聚居的城市慢慢地发展起来。最初华文教育承袭清朝教育模式,主要以私塾形式存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排华法案通过后,加州政府在华人家长们的强烈抗议下同意为华人设立隔离学校,于1885年在美国旧金山开办一所华人小学。1888年在美华人社团开办了金山学堂,后更名为大清书院。清政府的推动使美国华教有了很大发展。1911年的及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唤醒了海外华人的民族主义思想,激发了海外华人兴办新式中文学校的热潮,美国华文教育迅速发展。[1]二战后,美国华人移民数量增加,二十世纪有两次较大的移民潮,为七十年代中国台湾人移居美国的移民和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人员移居美国的移民,引发美国华文教育的中兴。[2]

肖炜蘅的《当代美国华文教育浅析》(《八桂侨史》,1999,(03))把美国华教分为早期私塾教育、新式华侨教育和当代华文教育三个阶段。进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主客观环境的改变,美国中文教育开始对自身的定位、方向、形式和宗旨作出调整,标志着美国当代华文教育的出现。而丁霞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华文教育及展望》(《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01))里说道,美国华教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文学校的数量和学生人数都有很大增长,并预测进入二十一世纪,华文教育将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在融入美国主流教育体系的同时趋于当地化。据《全美中文学校协会2000―2002协会工作报告》(郑良根执笔)统计:社区中文教育成为美国社会中文教育的最大阵地,远远超过主流教育系统里学中文的总人数。

二、正视美国“汉语热”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强大,中国的文化、市场对当今世界各国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汉语也正在世界各国走俏,出现了“汉语热”现象。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学者表现出关注。

袁慧芳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中文热”述评》(《八桂侨刊》,2001,(02))介绍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华文教育的发展情况,分析其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给美国华人社会及主流社会带来的影响,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李晓佳在《中文热劲吹美国大陆》(《二十一世纪》,2005,(11))中称,中文在美国已经成为继英文和西班牙文之后的第三大语言;席春的《美国汉语热持续升温》(《国际人才交流》,2006,(01))根据美国亚洲协会调查,发现在美国从幼儿园到中学、大学,学生中学习汉语的兴趣不断增长,分析了美国汉语热的源头;廖小健的《“汉语热”对海外华侨华人的影响》(《比较教育研究》,2008,(01))一文主要探讨全球“汉语热”对海外华文教育、华文传媒以及对华侨、华人与当地民族关系的积极影响,认为“汉语热”实际表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部分学者也看到了“汉语热”现象背后所存在的问题,冷静地进行了客观思考,并提出了具体建议。夏可的《冷静面对全球“中文热”》(《社会观察》,2006,(04))指出,当今“中文热”本质上是现实利益的驱动,可以提供国际社会理解中国的机会,但毕竟还不是中国优越性的证明;傅眉在《理智面对“汉语热”》(《出版参考》,2008年6月上旬刊)一文中,从出版机构的角度,针对汉语教材问题进行了相关分析,提出了增强汉语教材竞争力,扩大市场的要求;周国祥在《关于“汉语热”的冷思考》(《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里认为,与世界掀起的“汉语热”相比,汉语在国内引不起足够的重视,汉语在全球化条件下仍处于弱势;尹海良的《关于世界汉语热的几点思考》(《广西社会科学》,2009,(02))指出,在汉语热微观背景下,我国在师资、教材、对外汉语教学基地、教学管理等方面急需加强,从汉语国际推广事业与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等方面进行汉语热宏观背景下的冷思考;康健《全球“汉语热”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新思考》(《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则侧重于论述在全球“汉语热”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应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加大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坚持实施“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与时俱进地编写更好的教材,充分利用各种平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这些论述都从另一个角度对“汉语热”的过于乐观估计进行了理智分析,对国际华语教育的长远发展有积极作用。

另外,蔡振翔的《从华文教育到华语教育》(《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2))提出华文教育的内容、形式和作用实际上都发生了相当深刻的变化,华人的华文教育正在与非华人的华语教育混合成为一体,这已经成为当下华文教育不可避免的趋势,而美国的华文教育,自然也与华语教育分不开,二者相互影响,对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提供了借鉴。

三、中美两国语言教学的差异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中美两国都有着包括汉语教学在内的二语习得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不少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并在对比中不断借鉴与改进,对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及美国的华文教育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王晓钧的《美国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世界汉语教学》,2004,(10)以美国两所州立大学的中文教学项目为例,介绍和分析了美国大学中文教学的现状,并从汉语特点、汉语拼写与书写系统、课程设置和学生语言文化背景等方面剖析中文教学在海外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的措施;柯传仁和沈禾玲在《回顾与展望:美国汉语教学理论研究述评》(《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03))中对近二十年来美国中文教育界学者们所作的中文教学的研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和评价,指出今后的研究在内容上应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在研究方法上应注重严密性和精确性,在研究策略上应强调课题间的内在联系及向跨区域合作方面发展;雷莉、雷华在《中美两国对外语言教学的比较与思考》里从方针、政策、组织机构、教学环境、考试评估、奖学金制度等方面对中、美两国对外语言教学进行了比较、分析,剖析了美国对外语言教学的成功经验,指出了中国对外汉语教学还不完善的方面,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胡明勇、雷卿在《中美语言政策和规划对比》(《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中,就中美两个大国的语言政策和规划的基本理论作对比,从民族语言、外语和双语教育几个方面入手,对我国的语言政策和规划,特别是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王文新在《中美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之异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12)中依据自己在国内就读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生班,以及在美国攻读同专业硕士学位的亲身经历,比较了两种教育制度下的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式,描述了二者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异同,直接从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高度上提出了相关问题与启示。

总之,中美两国在语言教学与研究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充分了解美国华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不仅是海外华文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华文教育和华语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而且有利于我们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推动汉语,以及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参考文献:

对外汉语的现状和趋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词语;教学

网络词语是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而生的一种语言。大量的网络词语涌现出来,从各个方面反映着中国当前的社会生活。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能够止于仅仅教授一些基本的词汇,而应该将网络词语纳入其中。网络词语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是有其必要性的。

一、网络语言与网络词语

1、网络语言的定义

如果要准确全面的诠释网络词语具体概念,必须首先明确和知晓网络语言和词语的各自定义。

网络语言,根据中国第一部网络语言词典,于根元先生主编的《中国网络词语词典》,网络语言的概念如下:"'网语'是网民为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从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看,'网语'中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使用,会出现一些怪字,错字,别字,完全是病句。但在网络中,它却是深受网民喜爱的正宗语言。"国家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的于虹女士认为:"网络语言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在网络交际领域中使用的语言形式",并将网络语言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网络语言指在网络环境中网络用户群体所使用的语言,包括网络新闻、网络文字、网络聊天式和电子公告牌系统中的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民在聊天式和 BBS 上所使用的语言,实时聊天要求及时互动,需要快速简明,通过键盘输入文字或其他符号表达自己的意思。"

因此我们总结专家学者对于网络语言的定义可以归纳为广义的网络语言和狭义的网络语言两种,广义上的网络语言是指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有可能被使用到和涉及的所有语言,既包括人类的自然语言也包括物理角度的技术语言,前者指的是日常交际交流中为实现正常的沟通效果而使用的语言;后者指的是旨在确保网络健康运行和发展而使用的专业的技术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指网民们在网络上进行信息、沟通交流等活动时所使用的语言,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指网民在聊天式以及使用即时通讯软件聊天时使用的很口语化的语言。

2、网络词语的概念及特点

(1)网络词语的定义

网络词语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网络词语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与网络服务有关的新词语,第二个层面是指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第三个层面是指在网络上专门交际区间使用的词语。如刘海燕在她的《网络语言》一书中认为网络新词语"一是技术专用语(如磁盘、鼠标、多媒体、刻录机、攒机、设置、扫描、网关、带宽、端口、超文本、存储介质、局域网、主页、共享、断点续传等),二是网络文化词语(如网络大学、键盘伙伴等等),三是聊天室用语(如斑竹、水、赛羊、7456等)。而狭义的网络新词语是专指广义中的第三个层面上的网络新词语。即"网络新词语是指网民们在各种聊天室、新闻组、BBS留言板、在线论坛、博客日记及其他相关网络媒体领域中进行信息交流时创造、使用的以文字为主,包括各种字母、数字、图片和表情符号等在内的一套独特的言语交际符号。

本文的网络词语是指是在互联网平台上衍生和使用的词语,如"坑爹"、"给力"、"汗"、"雷"、"囧"、"正能量"、"微博体"、"甄嬛体"等。而狭义的网络词语,一般仅指第二、三类的符号和词语。不过通常情况下,引起语言学家和各界学者研究的大都为第三类词语,这些词语在产生和被广泛使用的过程中,常常融合了互联网上网民的关注热点、时下新闻和最新文化,最有研究的价值。这类词语的产生方式多半不同于传统汉语的构词法,很多词语的生成甚至具有不可复制的独特性。同时,也正是这类词语对传统规范汉语的冲击力最大,因此本文将侧重于针对这类网络词语进行研究和探讨。

(2)网络词语的特点

广泛性:在过去的 2012 年中,一些耳熟能详出现频率极高的新词,都是脱胎于网络,比如"高富帅"是用来形容男性优秀、容易获得女性青睐,可用作名词或形容词,与此对应还有"白富美"和"矮穷丑",比如与"亲"对应的"淘宝体"等等。这些词语不仅在网上和日常生活中出现,而且被频繁地引用到电影、电视剧、杂志和报纸中。

时效性:网络词语的产生,多是伴随着社会的一种流行趋势。从每年的流行网络词语中我们就可以一窥我们国家这一年的时政娱乐热点,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了解我国国情的一扇窗口。2012 年有年度网络热词如"表哥"、"甄嬛体"、"绳命体"、"江南style",2011 年有网络流行语"我反正信了"、"咆哮体"、"凡客体"、"TVB体",这几个例子就分别包含了这两年反腐、追责、娱乐和网络微博时代兴起的脉络。

娱乐性:由于网络词语的创造人就是广大网民,排除门户网站、官方网站较为正式严肃外,互联网沟通具有娱乐性特点,所以在互联网上创造新词语时,广大网民"造词家"也赋予了网络词语或诙谐幽默或辛辣讽刺的娱乐性特点。

随意性:网络词语广泛应用于互联网上的交流与沟通。比如谐音类的网络词语,有一部分仅仅因为一类错误出现频率高,便将这个错误的词汇当作一个网络词语来使用,大范围的流行起来。比如"粗去"其实是"出去","有木有"是"有没有"、"肿么了"是"怎么了"等等。新的网络词语产生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网民乐于接受和使用新的网络流行语,有时候一个网络流行词语出现并被大范围推广传播,但并不是每个使用者都了解这个流行语出现的典故,赞同这个新产生的词语,而是为了使自己的用词方式于其他网友趋同。

不稳定性:网络词语产生速度快,流传范围广,但是与之相对应的,是它们都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新词不断产生,旧词不断被淘汰。如"大虾"(高手)这个词,已经被"大神"所取代。不过与这些快速消亡的网络词语相对应,有些网络词语却具有较为长久的生命力,比如2008 年年度网络流行词语"打酱油",它表示了一种"仅仅路过"和"事不关己"的态度,这个词起源可以追溯到八十年代陈佩斯的电影《父与子》,网民将这种路过的幽默从老电影和其他事件中提炼出来,到今天仍在被广泛地使用。

二、网络新词语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必要性

1、网络词语运用与对外汉语教学是符合时代社会的发展

网络语言中的新词语对外国学生学习汉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网络词语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是时代的需要。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学习汉语成为一种"热潮",每年都有大批留学生涌入中国。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汉语来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被提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在这样高速发展的网络社会下,传统的汉语词语已经很难满足社会的需要。大量的网络词语涌现出来,从各个方面反映着中国当前的社会生活。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能够止于仅仅教授一些基本的词汇,而应该将网络词语纳入对外汉语教学。网络新词语能使语言发挥更广泛的交际作用,是对传统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对外汉语教学界应该对语言规范观进行不时地更新,适应语言的变化。网络词语这种新的语言现象的产生是时代的需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授网络词语更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形势的体现。

2、网络词语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组成部分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其实,在掌握了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之后,还应有大量的词汇基础,尤其应该掌握常用词的不同义项及其功能和用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学会汉语,语法也才管用,这是因为词汇是语言的唯一实体,语法也只有依托词汇才得以存在。外国学生只有在掌握了语言的这一建筑材料后才能很好地进行应用,否则,一切都将成为无水之源,无米之炊,语法学的再好,也没有发挥的余地。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普及,汉语词汇系统也发生了巨变,产生了大量的网络词语。这些网络词语不仅在网上流行,有的还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留学生很多时候都会接触到网络新词语。还有很多网络词语随着网民一起走进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报纸、电视上也开始出现网络新词语。如湖南卫视2011年跨年演唱会就以"给力2011跨年演唱会"为标题,其间更是在节目的各个环节频繁地使用到网络热词"给力"。在日常的生活交往中更是常常能听到"神马"、"浮云"等等这样的网络词语。而且这些网络新词语一般都先在青少年学生和年轻的白领群体中流行开来。这样教授一定数量的网络新词语便成为留学生汉语词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新词语作为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系统中最活跃的要素,反映着中国当下最鲜活的社会生活和形态,体现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生活中汉语的发展特点。对于汉语水平已经达到中高级的留学生来说,他们的拼音和学习基本词汇的能力己经很高。所以掌握那些反映中国社会翻天覆地变化的新词语便有了可能性和必要性。生活需要的,就要学,就要练,就要教。网络新词语简单快捷、灰谐有趣等自身的特点也对留学生学习汉语,提高汉语的学习积极性等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网络词语积极推动对外汉语教学

网络词语积极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留学生对汉语的早期学习一般都是比较有热情的,可是深入汉语学习时才发汉语比较难学,因而常常出现一种对汉语的习得无助感,从而影响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尤其是中高级的汉语学习者,此时他们往往处于一种汉语学习的僵化阶段,有一了定的词汇积累,掌握了大量语法知识,但却很难有所突破。这给留学生们以很大的挫折感,使他们开始消极地对待汉语的继续学习。产生这种学习僵化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跟对外汉语教学词汇的选择不当、不活也有一定的关系。学习网络新词语可以提高他们学汉语的兴趣。大部分生活类网络新词语具有新颖生动效应,这类生活类网络新词语在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后,是符合规范化语言的要求的。而且部分网络新词语或词素有很强的造词能力。将这些具有一定造词能力的词素交给留学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学习语言最主要的目的,是交际。但是,因为中国的语言交际存在很大的隐性因素,所以,用汉语进行交际更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去体味。网络新词语里就蕴藏着很多隐性的交际文化。学习和掌握当下的网络热词热语,对学习这种隐性的交际文化有很大的帮助,从而真正的提高留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

三是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网络新词语是语言发展变化的最敏感的体验者,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当下人民的生活和整体心态。目前对外汉语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成人教育,外国留学生己经是能够辨别是非的成人了,他们缺乏的是汉语能力和中国文化的熏染,教授规范的普通话不等于把一个完整的静止的规范语言印到他们的脑子里,而是应该让他们融入到汉语社会中来,把他们看作汉语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与这个社会毫不相干的外人。网络新词语反映了中国的社会生活文化,学习网络新词语对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网络词语

网络词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形式,对对外汉语教学有宝贵的价值,同时也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从教材编写和教学策略这两个角度,阐述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如何看待和使用网络词语。

1、网络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材编写建议

作者采用调查统计的方法,对20多本对外汉语教材中网络词语的类型、分布情况和出现频率进行了分析,发现大部分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网络词语非常有限、类型单一、出现的频率低,且被选入的网络词语中大多数是网络专业术语。这些网络词语早已成为日常用语,无法满足学习者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当前社会的需求。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可以尝试对新出现的网络词语多予以关注。

首先,选择能经受时间考验的、使用广泛的网络词语。网络词语层出不穷,但大部分都是昙花一现。此外,部分网络词语的使用范围窄,影响力非常有限。这些词语就没必要引入教材中,而应该选择广泛使用的、经得起时间考证的、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词语。其次,选择反映社会良好风貌、积极向上的网络词语。在众多的网络词语中,有一些是暴力语言,有一些是反映中国社会阴暗面的。作为文化宣传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教材,这类词语应该被排除在词语选用的范围之外。再次,选择没有错别字和网络符号的网络词语。网络词语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包含各式各样的表达方式,如符号词语和中英文词语。但汉语教材是规范课本,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模板,留学生对中文中错别字的辨别能力不强,含错别字或网络符号的网络词语会不利于汉字教学。因此教材中不应收录这类词语。第四,注意教材中网络词语的比例问题。在编写教材时,遵循适度的原则引入适量的网络词语,不能为了引入网络词语而在教材中收录大量的网络词语,过多的引入会增加学习汉语的难度。

2、网络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建议

网络词语的时效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但它的随意性和动态性也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了冲击。因此,在教学中要客观公正地看待网络词语,选择那些符合基本构词法的、有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交际水平的网络词语,而避免那些稳定性差的、随意的词语。

因材施教。对不同汉语水平的学习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初级汉语学习者,应该着重讲解一些基本词汇,不宜过早地引入网络词语。对于中级汉语学习者,在重点讲解汉语词汇的同时,适当地引入相关的网络词语,提高汉语学习的兴趣。对于高级汉语学习者,他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词语和语法,接受能力较强,因此可以大量地引入网络词语,提高他们对汉语的鉴别力和交际能力;对不同年龄层的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慎重地采用网络词语。年轻人喜欢接受新事物,可以大量地引用网络新词语;年纪稍长的学习者,应尽量少地引用网络词语。

区别对待。根据学习者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网络词语。目前汉语学习者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兴趣、旅游、求学、研究中国文化、进行商务活动、提高就业竞争力等。在选取网络词语时,应根据学习者的不同需求,确定需不需要引入网络词语,如何选择和选择哪些网络词语;根据课型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词语。网络词语中的英语缩略词是比较规范的,它可以应用于写作、综合、阅读、听力、口语等课堂。但不管是以口语形式还是书面形式出现,网络词语的其他种类都不具有正式性,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课型慎重地进行选择。如:口语课可以引入如"神马都是浮云"等词,但听力课就不一定适合了。

参考文献:

[1]施春宏.网络词语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J].语言文学应用,2010,(3).

[2]杨立华.也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8).

[3]孙瑞.试论网络新词语的可接受度[J].语文建设,2011,(9).

[4]张墨飞,张蕾.浅谈网络语言对当代青年学生的影响[J].语文建设,2010,(10).

[5]张云辉.网络语言的词汇语法特征[J].中国语文,2007,(6).

[6]杨燕芳.网络新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

[7]杨冬梅.正确处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新词语[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