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平台经济市场规模

平台经济市场规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平台经济市场规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平台经济市场规模

平台经济市场规模范文第1篇

全球市场增长稳定IT业务景气上升

全球IT服务收入仍将持续增长。Gartner指出,全球正在向IT服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07年全球IT服务收入7483亿美元,较06年增长10%。未来四年,全球IT服务收入仍将持续增长,年增长率达到7.3%。

IDC的数据显示,2007年日本IT服务市场规模约为5.07万亿日元,同比增长3.9%。到2012年之前,日本IT服务市场将以年均3.4%的速度继续增长,届时将达到5.98万亿日元的规模。在各项IT服务中,数据中心的利用、企业信息系统外包等领域将保持比较高的增长,市场规模将从2007年的2万亿日元增长到2012年的2.5万亿日元。

一季度全球处理器出货量同比增长25.7%。IDC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球处理器出货量同比增长25.7%,营收增长了15.9%。但与去年第四季度相比,一季度出货量却下滑了9.2%。其中,台式机处理器出货量下滑11.9%,移动处理器出货量下滑5.9%,服务器处理器出货量下滑了6%。不过与2007年第一季度相比,这三种处理器的出货量均出现了增长。其中移动处理器涨幅最高,达到了42.8%。

IDC、Gartner调高08年PC销量预期。在NB销售持续增长的背景下,IDC和Gartner两大机构在6月份纷纷调高对今年全球P C发货量的增长预期。IDC预期今年PC销量将比去年同期增长15.2%,达到3.1亿台,而今年3月份的预期为12.8%。Gartner预期今年PC销量将在去年2.64亿台的基础上增长12.5%,高于此前预期的10.9%。此前,SIA对于今年Pc销量增长的预期是10%。推动笔记本电脑强劲增长的原因在于笔记本电脑取代台式机的趋势以及超低价笔记本电脑在发展中国家的热销等。IDC预测,2009年和2010年PC销量的增长幅度将达到两位数;到2012年,将回落到较高的一位数的增长幅度,届时全球PC总销量将超过4.72亿台。

国内软件增速较快

软件增长较快,硬件增长趋缓。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1~5月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682.4亿元,同比增长20.3%,比1-4月提高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3.2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4322.8亿元,同比增长23.6%,比1-4月提高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6.7个百分点。1-5月我国软件产业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2504.3亿元,同比增长29%,增速比去年同期高2个百分点,比电子信息制造业高出8.7个百分点。可以看出,今年以来,软件产业收入增长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显著高于去年,初步显示了软件产业加速增长的趋势。

软件产业中,软件技术服务增长保持最快,收入474.8亿元,同比增长46.8%,增速比软件全行业高17.8个百分点,所占比重增加到19%,其中软件外包服务收入超过39亿元。软件产品收入875.2亿元,同比增长25%,占软件产业总收入的34.9%;系统集成收入为622.5亿元,同比增长30.1%;嵌入式系统软件和IC设计收入增速相对较低,分别完成收入454.5和77.4亿元,同比增长22.6%和14.7%,分别低于软件全行业增速6.4和14.3个百分点。

1-5月软件出口达41.2亿美元,同比增长45%,增幅比整个软件产业高出16个百分点。其中,嵌入式软件出口超过20亿美元,占软件出口总额约50%,同比增长35.8%。软件外包出口超过3.6亿美元,同比增长68.3%。1-5月,计算机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5773.3亿元,同比增长17.1%,销售收入占电子信息产业的比例为30.9%。实现工业增加值1056.3亿元,同比增长18.9%。进入08年以来,计算机制造业的收入和工业增加值增速均低于整个信息产业的增速。实现利润总额159.8亿元,同比增长39%,增速较上年末继续回落。行业销售利润率为2.67%,比2月份下滑0.15个百分点,仍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1-5月,国内共生产台式机1454万台,同比下降0.79%,今年以来台式机出货持续负增长。生产笔记本电脑4164.3万台,同比增长44.9%,笔记本电脑替代台式机的进程仍在继续。1-5月,国内服务器出货量166.3万部,同比下降43.8%,自3月份以来连续三个月负增长。

微观企业景气调查:二季度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景气度提升。国家统计局1.95万家企业景气状况季度报告显示:二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37.4,略高于一季度的136.2。整体上看,企业景气指数仍处于高位运行状态,但较去年同期回落8.6。受制于成本压力和需求不振,大部分行业景气较去年下滑。仅有两个行业同比景气度提升:建筑业(1.80)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40)。

我们策略部在《每日酷图与思考》中对中国VC与PE的投资方向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经历了07年度的下滑之后,08年上半年VC对包括IT、互联网与电信的投资均出现迅速的回暖。2008年二季度,VC投资IT行业占比增长到22%,金额约1.4亿美元左右;从案例个数上看,IT与互联网恢复较快,二季度IT投资案例17例,反映了行业景气的攀升。PE二季度投资IT行业两例,投资金额1.01亿美元,占比4%。

我们认为,VC对行业景气的判断更为长期化,更倾向于进行“面”的投资。而PE较倾向于近期能够上市以谋求退出收益,一般属于短期与“点”的投资。根据这个出发点,我们判断VC认可IT行业的长期景气度。这与我们对于IT行业,尤其是软件与服务业的看法是吻合的。此外,VC与PE还为行业优秀公司的加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渠道,有利于行业景气度的提升和持续。

未来潜力不可小视细分行业表现不一

软件外包:5年增长率35.3%,欧美与高端化市场潜力可期。来自IDC《中国离岸软件外包市场2008-2012年预测与分析》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离岸软件外包市场规模达19.7亿美元,同比2006年增长42.4%。IDC预计,到201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9.5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5.3%。其中。2007年日韩市场占据总体市场规模的51.8%,同比增长32.2%;欧美离岸外包业务同比增长60.6%。IDC

预计,未来5年,随着日本离岸服务业务进入稳定发展期,日韩市场增幅将放缓,复合增长率为27.2%;而欧美市场复合增长率达44.7%。到2009年,欧美市场将取代日韩市场成为中国离岸软件外包的主体市场。

尽管美国经济发展趋缓,国内服务商仍然对离岸服务市场的发展保持乐观态度。其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服务商正在通过积极拓展服务范围、锁定具备清晰外包战略和外包流程并对外包有合理预期的发包商、创新和改革服务模式等方面的努力,以提升竞争力,增加客户粘性,理性拓展业务,应对不断增加的利润压力。

IDC指出,从2007年起,越来越多发包方的目光从印度转向中国,充足的IT人才供给、产品环境的优化、逐渐成熟的服务品牌促使中国离岸软件外包企业在国际资源配置众处于更有利的竞争地位,但整体上超越印度等竞争对手尚需时日。中国离岸软件外包市场的繁荣将通过政府与服务提供商更紧密的合作得以实现。而CCID的《2008年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07年中国的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达到了152亿美元,其中ITO市场规模约为90.4亿美元,BPO市场规模约为61.6亿美元。目前,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企业总数达到3000家,从业人员达到30万。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离岸市场规模达到22.8亿美元。预计2010年,离岸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56亿美元,占产业总体市场规模的20.0%;在岸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224亿美元,占产业总体市场规模的80.0%。

CCID近期还对国内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企业进行的调研结果显示,在被调查企业中,BPO业务占比超过70%的企业达9.8%;以IT咨询作为ITO主营业务(占比>50%)的占从事ITO业务企业的1.7%。

管理软件:SaaS逐渐进入主流。为了满足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激烈竞争的中小企业需求,抢占中小企业这一潜力市场,各主流厂商纷纷推出SaaS管理软件。同时,SaaS进入电子政务领域的探讨已经开始,未来或成为政府创新电子政务建设模式的方向之一。

7月8日,用友软件通过激活公司已有的伟库网,正式推出基于SaaS模式的新一代在线服务业务,该业务被列为公司的战略培育业务。用友SaaS首发应用包括网上记账平台、网上订货平台、网上客户营销平台以及移动营销平台等四大平台。它的竞争对手金蝶已于5月29日与IBM联合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SaaS的“腾云计划”,该计划致力于打造在线管理软件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规划其“友商网”于2010年成为提供完善的在线管理服务及成熟的电子上网服务平台,聚集1000家企业注册用户。金蝶友商已于7月10日得到了隶属于财政部会计司的中国会计学会评测,从而开创了管理型SaaS在中国企业应用的技术和信息安全标准。我们认为,主流管理软件厂商的介入与管理型SaaS测评的通过,使得SaaS逐渐进入了管理软件的主流。虽然短期内它还无法和传统的成套管理软件抗衡,但未来几年必将迎来快速的发展,仅仅其对客户资源的抢占也是有战略意义的。

CCID的调查显示,投资类因素最能影响中小企业用户选择SaaS。其中,无需自建数据中心、初始投资低的选择率超过70%。我们认为,在目前中小企业支付能力普遍受到预算约束的情况下,SaaS管理软件凭借价格优势,将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

08年一季度国内中间件市场规模达3.34亿元同比增长44.39%。国内中间件市场08年一季度整体规模达到3.34亿人民币,环比下降30.2%,同比增长44.39%,基本上吻合一季度IT系统实施工作时间短、交付以及回款相对较低的特点。用户需求方面政府及公共事业项目中的中间件需求增长旺盛,高校项目的中间件需求开始逐步显现;电信机构的中间件需求仍然庞大,特别是不少地方电信企业开始开展SaaS业务,对中间件需求有一定刺激,银行的数据集中需求,令其仍然有中间件需求,而一般而言,银行更倾向于选择排名靠前的厂商的中间件产品。从厂商格局上来说,国内中间件市场的厂商格局开始出现变数,虽然IBM、BEA、东方通科技仍然占据整体市场6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Oracle收购BEA后,对市场格局将有一定冲击。

Gartner:中国RFID市场5-7年后进入超大规模应用阶段。Gartner最新的一个调查报告显示:2007年全球RFID市场的增长率为29%,2008年将增长31%。在亚太地区,2007年RFID的增长率为33%,略高于全球的增长率。Gartner指出,中国市场预计要在5-7年之后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超大规模的RFID应用,而在亚太地区的其他地方,RFID将有一个更长的“成长期”。

易观国际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结论。2007年中国RFID市场规模为45.1亿元,2011年将达到65.3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83%。政府主导是RFID项目在中国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在未来几年之内不会有所改变。国家相继颁布《中国射频识别技术政策白皮书》、《800/900MHz频段试运行规定》等相关政策规定说明了国家对该项技术的重视与支持。

投资评级

平台经济市场规模范文第2篇

P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OFDI;区位选择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24日

随着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加深,区域经济一体化也逐渐由浅度一体化发展为深度一体化,各区域内成员国间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虽然国外学者对此部分的研究起步较早,现已形成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但是国内学者对其关注度仍然不够。对于OFDI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国内学者大多从制度质量、文化及心理距离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区域经济一体化角度出来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本文的完成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部分的不足。

一、基于影响因素视角的综述

市场规模被发现在影响RTA参与国接受FDI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潜在市场规模的扩大,无论是国内还是来自外国投资者的投资质量都会得到提高。除市场规模之外,国内人口规模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因为它将会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可获得性。研究发现大部分FDI都会选择区位于市场规模大和人均资本拥有量高的国家或地区。

Levy and Stein(2003)利用属于OECD的20个来源国对OECD成员国和非OECD成员国进行投资的FDI存量,分析区域一体化协定(RIAs)对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国家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来源国同属于同一RIA的东道国会增加来自于此来源国的FDI大约27%;由区域一体化带来的市场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吸引更多的FDI;只有那些属于RIA,并且可以给来源国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整体环境的国家才是最后的赢家,也就是说区域一体化有助于吸引FDI,但是好处是不可能均匀分布的。

Nwosu and Orji(2013)研究区域一体化在FDI区位选择时所产生的作用。文章利用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区域外国家是否会对此区域FDI取决于该地区的宏观经济基础,特别是市场规模和利率。区域内的FDI却与这些因素关系不大,而是取决于先前投资。这一结果提示东盟区域内国家的FDI更多的受经济一体化的驱动。

Otieno and Moyi(2013)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探讨区域一体化对东非共同体国家FDI的区位选择的影响,并指出区域一体化对该地区的FDI流入并没有产生影响,而政治风险和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却是显著的。

Jaummotte(2004)探讨在众多决定RIA参与国吸引FDI的因素中,市场规模是否是其中之一。文章从市场规模和其他决定因素出发,对一国接受FDI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市场规模对成员国吸引FDI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人口规模也会对此产生影响,并且并不是所有的成员国都能从一体化中受益。

Chen et ai(2010)测度一个RIA的投资转移效应,基于一个生产力和收入差异的三国自由资本模型。他发现RIA的施行带来了强大的投资转移效应。更多的FDI流入到一体化区域内,但是由于成员国和非成员国的生产力差异的存在,也有部分FDI流出该区域。当贸易自由化程度更高,成员国和非成员国间的差异进一步扩大,RIA内的FDI总量变得更大。Ornelas(2010)认为贸易转移效应会使得贸易协定无益于成员国和非成员国。

Blomstrom and Kokko(1997)分析RIA的投资效应以及这种布局如何影响FDI流量。他们的研究结果是FDI对RIA的反应取决于协议所带来的投资环境的改变和参与国的区位优势。另外,当RIA与成员国的自由化及经济稳定相结合时,它的最大经济影响将会产生。Motta and Norman(1996)在一个拥有三国家的寡头垄断模型之上分析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两个一体化(东道国)国家,同属于RIA成员国,一个来源国是一体化区域外国家。市场可获得性(区域内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减少程度)和单个成员国规模的影响效果是显著的。他们指出经济一体化通过提高市场可获得性促使区域外国家投资于一体化区域,形成区域内平台型FDI,最终导致一体化国家贸易量的增加。

Neary(2002)研究贸易自由化与对内投资。研究结果显示关税跳跃动机促使企业合并。他同样指出当企业认为在一FTA内进行FDI比出口更有利可图时,企业会接受出口平台动机。

相反的,Heinrich and Konan(2000)测度最惠贸易协定如何影响跨国公司投资于一体化区域的动机并且发现跨国公司的投资意愿取决于贸易壁垒程度。

Donnenfeld(2003)研究当企业拥有进行FDI的选择权时,区域集团的形成对区内和区际贸易形式的影响。他发现对于外生给定的外部关税,并且当企业拥有FDI选择权时,区域内集团贸易可能会停止竞争性的贸易转移,取而代之的是FDI投资创造。他同时发现两个区域集团的形成会提高所有国家的福利水平。

二、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的文献综述

区域一体化对成员国和非成员国吸引直接投资有重要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大多将注意力放在诸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东南亚国家联盟等比较典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上,研究其对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可获得的实证研究倾向于将区内与区外FDI相结合。对于不同的区域、国家和企业,区域经济一体化对FDI的影响是不尽相同的,并且国家特性也会成为吸引外国投资的因素。此外,对区域一体化和FDI的关系的研究,不论是区内或者区外FDI,大多从研究欧盟开始。

Egger and Pfaffermayr(2003)研究20世纪90年代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三个事件对欧洲双边FDI的影响:单一市场项目、1995年扩张和欧盟与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签订欧洲协议。结果显示,对FDI的预期效应通常会在宣布和正式建立一体化之间产生。在官方宣布进行一体化建设之前,FDI不会增加,但其会随着一体化的形成逐渐增加。

Clausing and Dorobantu(2005)测度在进行欧盟扩张计划的第一个十年期间,中东欧国家吸引FDI的能力大小。他们发现市场规模和成本要素是决定跨国公司在区域内进行区位选择的Q定因素。Rougier等(2016)利用引力模型,通过对1985~2009年欧洲――地中海地区对非洲四个主要接受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进行估计测度区域投资协定是否会增加FDI以及来源国的经济不稳定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程度。估计结果显示,FDI对经济不稳定的反应不会受“北北型”和“南北型”投资协定的影响,但是对“南南型”投资协定的反应是消极的。Dunning(2000)发现自欧洲内部市场计划(IMP,1985)成立之后,无论是区内FDI还是区外FDI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同样,Pains and Lansburry(1997)指出自IMP成立之后,英国和德国的FDI都得到了增长,他们同样找到了美国和澳大利亚投资于欧盟内的投资转移的证据。Bevan et al(2001)同样发现1994~1998年间,欧盟扩张计划的宣布直接影响FDI由18个已建立的市场经济体流向11个转型经济体中。

另一方面,Balasubramanyam(2002)通过对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研究,没有发现REI或RIA对双边FDI流量的方向产生影响。相反,经济体的特征,比如人口、收入、市场规模和距离却成为主要决定因素。

Buch et al.(2003)发现,在区域扩张时期,区域一体化并没有促使德国对中东欧国家FDI流量的增加。研究同样发现现存的FDI流量在中东欧国家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德国的跨国公司往往基于东道国的要素禀赋、法律制度环境和距离等因素进行区位选择。

然而,许多近期的研究则更关注北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Blomstrom and Kokko(1997)进行了理论方面的描述性分析,指出当区域一体化和成员国国内自由程度及经济稳定相结合时,其对FDI的积极作用将会产生。他们发现“北北型”一体化协定并没有引起对加拿大FDI流入的显著性变化,相反,像NAFTA这样的“北南型”协定却给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国内及国外投资者创造了新的投资机会。Feils and Rahman(2009)分析NAFTA对区域内和单个国家FDI流入的影响。文章指出NAFTA的实施使得整个地区成为更具吸引力的FDI投资区位,对区内FDI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这种益处只发生在美国和加拿大NAFTA区域外对区域内的FDI也会有显著的增加。

Waldkirch(2001)研究NAFTA对墨西哥对内FDI的影响发现其FDI有一个连续性的增加,大部分来自于他的区域伙伴国―美国和加拿大。对于“南南型’一体化协定,那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协定表现出了对FDI复杂的影响。Jaumotte(2004)发现RTA市场规模对FDI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对成员国来说,所接受的FDI是不均衡的。他总结说接受来自于非RTA国家的FDI反映了非RTA国家对RTA国家的投资转移效应。

但是,Blomstrom and kokko(1997)通过拉丁美洲的南方共同市场的研究,指出随着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投资显著增加。但事实上,FDI的流入并没有在所有成员国之间平均分配,阿根廷和巴西接受了大部分的FDI流量。

Bende(2001)探讨1970~1996年间东盟最惠贸易协定(APTA)是否显著影响了FDI流入到本区域。研究结果发现其对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有积极作用,对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影响却是反方向的。

Mirza and Giroud(2004)关注了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的113个企业,发现流入东盟的FDI增加,特别是签订AFTA之后。但是,单个经济体的经验却是不相同的。他们发现许多跨国公司将他们的总部或指挥中心区位于新加坡,研究和发展机构安置在马来西亚,主要的零部件生产则放在越南和柬埔寨。Kawai and Naknoi(2015)探讨ASEAN的贸易和FDI面临的长期挑战。计量结果指出:(1)贸易和FDI相互促进。贸易量的增加同时会促进FDI的增加;(2)一体化带来的市场扩大能够吸引更多的FDI;(3)自由贸易协定能够促进FDI流入。

Ismail and Smith(2009)致力于研究AFTA对东盟国家吸引来自成员国和非成员国FDI的吸引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一系列协议增加了FDI流入。文章引用1995年东盟成立后的相关数据,利用基于面板数据分析的引力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东盟5国投资于彼此的投资量远远少于他们投资于新东盟国家。区域外FDI的实证结果显示欧洲国家比其他地区更多的投资于东盟。同时发现美国和日本更倾向于投资东盟5国。

三、国内学者对区域一体化和FDI区位选择的研究起步较晚,并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及研究规模

鲁晓东、李荣林(2009)构建了一个具有四国八地区的自由资本模型,通过模拟方法分析了南北型、南南型及北北型区域一体化组织对于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动方向、区位分布和流动规模的差异化影响。证明了存在一个二元经济结构的情况下,国际资本会在区域一体化组织内、成员之间以及成员内部等三个层面产生集聚现象,形成空间分布的不均衡。

东艳、李国学(2006)在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分析框架中引入经济一体化协定的政策因素,指出一体化协定通过影响成员国的区位优势,促进厂商发挥其已有的所有权优势,同时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来创造新的所有权优势,并将其进行内部化,使一体化国家FDI增加。

陈丽丽、余川(2011)以三国自由资本模型为基础,考察差异化收入水平和生产率条件下区域贸易协定对FDI流向和流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大多数情况下,FDI会从区外向区内流动,更多流向区内高收入成员国;当区域自由化程度越高,区内外国家劳动生产率差异越大,或区外国家收入水平越高时,有越多的FDI从区外流向区内。

宗芳宇、路江涌等(2012)建立关于双边投资协定等因素对发展中国家企业投资区位选择作用的研究框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2003~2009年对外投资数据,研究发现双边投资协定能够促进企业到签约国投资;双边投资协定能够弥补东道国制度的缺位,对促进企业到制度环境较差的签约国进行投资作用更大。

东艳(2006)以古诺数量竞争模型为基础建立了一个三国模型,指出区内贸易壁垒下降能够促进跳过关税型投资和重组型平台投资。通过对中国、东盟地区1992~2004年FDI影响因素进行检验,指出市场规模、进口额、工资水平等对FDI流入有影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通过影响上述因素而提高区位优势,促进区内FDI流入的整体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Yeyati,E.L,Stein E.&Daude C.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the Location of FDI.Integration and Regional Programs Department,Research Department,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2003.

[2]Cherif M,Dreger C.The effect of south-south trade integration on FDI.DIW Discussion Papers,2015.

[3]Velde,D.W,Bezemer D.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2007.

[4]Chen,L.,Yu,J.How the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 affect FDI.Base on Three-Country Footloose Capital model.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S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11.

[5]Chou,K.H.,Chen C.& Mai C.The impact of third-country effects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on China’s outward FDI.Economic Modelling,2011.

[6]邱立成,R如静,唐雪松.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投资效应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平台经济市场规模范文第3篇

我们都知道,美国 eBay 公司刚刚宣布将裁员1600人,占员工总数的10%,这也是 eBay 有史以来最大一轮裁员,可见大家对下一步的互联网经济并不看好。而此前不久,马云也告诫自己的员工要做好“过冬”的准备。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阿里巴巴却投出了堪称中国网络史上的最大一笔投资,这样的“逆时”举动,自然不禁让人有些浮想联翩。因为即使在淘宝蓬勃发展的前3年里,淘宝网每年的运营投入也不过 3 亿~4 亿元。

事实上,自从百度宣布进军C2C电子商务市场后,淘宝与百度便在暗地里较上了劲,最大的新闻就是在刚刚过去的9月份,淘宝“自断钱路”屏蔽百度搜索之举,有专家说那是淘宝下意识的自我保护行为。而现在,传闻变成了现实,百度网络交易平台已经正式进入倒计时阶段,这不能不让在国内一直以老大自居的淘宝采取更大的行动来捍卫自己的市场。据悉,百度网络交易平台的首批万家卖家已经入驻,开始上传商品、店铺装修等开业前的筹备工作。而且百度还为商户提供了一种“搬家软件”,能在5分钟内把商品数据从旧平台复制到新店铺中,其用意十分明显。百度电子商务事业部总经理李明远也表示,百度旗下的搜索、社区、联盟等优质资源,以及银行、物流等领域的合作伙伴也已做好准备,随时迎接百度C2C电子商务平台的正式开放。

不过,淘宝网总裁陆兆禧给出了这样的解释,“50 亿元投资淘宝网,阿里巴巴的最终目标是在全球打败eBay与亚马逊,成为电子商务领域的全球龙头,而追加投资只能证明淘宝网对未来中国互联网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长期信心。未来几年,网络购物将成为网民上网的基本需求。”陆兆禧还透露,去年阿里巴巴上市融资达 17 亿美元,“这笔钱只有花出去了才有价值。”而对于百度加入 C2C 市场,陆兆禧表示,这种竞争越多越好。“当年我们与 eBay 易趣竞争,让中国网络购物市场规模从10亿元年交易额提升到 100 亿元;后来腾讯加入竞争,市场规模到今年底可以突破1000亿元。随着更多公司的加入,我们预计在未来5年内中国网络购物市场可以增长到1万亿元的市场规模。”

平台经济市场规模范文第4篇

从行业发展阶段来看,中国共享经济属于基本起步阶段,部分细分行业有望进入高速成长期。从行业生命周期理论来看,行业发展可以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从中外共享经济发展对比来看,共享经济在国外发展起步比国内早,目前发展比国内相对更加成熟。从Uber、Airbnb为代表的国外共享经济近期的发展和增长速度来看,当前国外在租车、房屋共享等细分领域已进入高速成长期。然而,我国共享经济从发展形态、用户习惯、平台建设、供需双方认知等方面,目前都处于起步阶段,有待市场进一步培育。

如果说技术创新推动了互联网产品的创新升级,那么模式创新则强力地推动着商业r值。以共享经济为蓝本的商业模式在深刻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不断颠覆着传统产业形态。遍布街头的共享单车、共享巴士在公共出行领域激战正酣,而在另一个公共服务领域,共享经济正酝酿着一次新的产业革命,那就是云计算。

共享经济化解计算需求和计算能力的矛盾

摩尔定律认为,每一单位电路芯片上集成的电路数目每隔18个月就翻一倍,相应的处理器的计算能力也呈现指数式提升。然而这一“定律”在今天已经走向失效。原因一方面来自处理器技术的停滞,另一方面是因为计算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已经与计算能力的提升远远不成正比。

仍然高速增长的计算需求与计算能力之间的矛盾是云计算产业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数据显示,目前互联网上每天所产生的网络流量高达23亿GB之多,仅谷歌每日产生的搜索量达42亿次,企业对大数据的需求,个人对云存储的空间需求,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所需要获取的大数据资源,都让带宽等计算资源变得捉襟见肘。如何化解计算需求与计算能力之间的矛盾,某种程度上要比提升计算能力这件事本身更为紧迫。

云计算的弹性伸缩,本质上也就是一种共享经济,是对于计算资源的共享。因各行业业务高低峰的影响,业务高峰的时候就需要大量的计算能力、带宽需求等,而业务高峰过去后,大量的资源又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亚马逊的AWS于2006年推出,以Web服务的形式向企业提供IT基础设施服务。国内的阿里云创立之初,也是用以支撑淘宝网的电商业务,后来也启用亚马逊的模式,将自有IT资源租赁给IT企业,其主要优势之一是能够以根据业务发展来扩展的较低可变成本替代前期资本基础设施费用。以小鸟云计算为例,旗下的弹性伸缩依托自主研发的精准资源监控应用,同时基于用户的预设值,根据用户的业务需求和策略进行自动、无缝调配。例如,当某个指标达到预设值的时候,通过小鸟云API中心无缝增加产品附件;当某个指标低于预设值的时候,则会通过小鸟云API中心自动释放多余的产品以节省成本,简而言之,小鸟云弹性伸缩功能能够经济地自动调整弹性计算资源的管理服务。而此前,也推出了在线PUSH功能,用户可将闲置的计算资源在线转让,二次节约企业IT成本。

平台经济市场规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市场份额模型;技术交易市场;区域技术交易格局;技术产品流向;技术流向规模;技术市场交易格局

中图分类号:F127;F713.5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2)02-0102-07

The Study of Regional Technical Trading

Pattern Based on Market Share ModelZHAO Wen-dan1, LI Lin2

(1.School of Global News and Transmiss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s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China;

2.Research Institute for Overall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Chongq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ongqing 400020, China)

Abstract: Technology market prosperity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inseparable and the gap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al technical trading marke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Chongqing technical products flow direction based on Market Share Model shows that in regional technical market pattern, the impact of market scal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n technology-imported areas on technical flow scale and technical market trading pattern is relatively significant and that the influence of demand change in technology-exported areas on total trading pattern is not obvious, however, the effect of demand change in relatively developed areas on total technical trading pattern is relatively remarkable. Based on this, the optimization of regional technical trading pattern in less-developed areas should be based on demand market feature of relatively developed areas and local technical trading reality, use the two strategies of “market-developing” and “cultivation of internal technology and import of external technology”, studiously push forward policy innovation, gradually optimize regional technical trading pattern and upgrade regional core competence.

Key words:Market Share Model; technical trading market; regional technical trading pattern; technical products flow direction; technical flow scale; technical market trading pattern 一、引言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强大的经济实力背后都有着雄厚的科技能力支撑,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对技术所蕴含的效益均给予了极大关注,并在技术市场投入了大量资源。技术交易格局已成为反映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科技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

从2000年到2009年,我国技术交易总额由651亿元上升至3 039亿元,年均增长18.7%。从各省区的实际看,北京和上海两大直辖市10年间在技术交易规模上牢牢占据前两位,两者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也由2000年的33%上升至55%。总体上讲,我国技术市场活跃的地区大多分布在东部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和浙江等)或者是高等教育和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如辽宁、重庆、湖北等),北京与上海作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中心城市,兼有这两方面的优势;而经济发展和文教领域发展较为落后的省市(自治区),在技术交易市场的占有量不高。由此可见,经济因素、科研实力与地区技术市场规模呈现正相关性。

赵文丹,李 林:基于市场份额模型的区域技术交易格局研究按照我国传统区域划分,内陆31个省市(自治区)可划分为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河南、湖北、湖南、山西、安徽、江西)和西部地区(广西、内蒙古、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从总量规模上看,东部地区13省市技术交易规模在全国的份额超过80%,同时这一比重还有继续上升的势头。与之相对应的却是中部和西部在全国份额的逐年降低,到2009年,中部和西部占全国份额降低到15.6%。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两者差距逐步缩小,市场规模相差无几;但从发展潜力上看,西部地区上升潜力较大,十年来,西部地区技术交易规模年均增长12%,高于中部地区2.3个百分点;就个体而言,随着西部地区重庆、四川、陕西、贵州、青海等省市技术交易规模的持续扩张,西部地区将会有较大规模的增长。

二、我国不同区域技术交易的不平衡性

1.区域技术交易不平衡性的测量方法与数据来源

为了研究三个地区技术交易水平的不平衡性演化规律,必须定量测度三个地区历年技术交易水平不平衡的状况。由于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技术交易水平差距很大,测度方法应当能够研究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的技术交易不平衡对我国技术交易不平衡的影响。因此,测度方法应当将三个地区技术交易不平衡分解为:东部地区内部不平衡,中部地区内部不平衡,西部地区内部不平衡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本文选择泰尔指数这一数学工具对区域间技术交易水平的不平衡性进行分解测度。

设y=(y1,y2,y3…,yn)是n个地区的技术交易水平分布向量,测度技术交易水平不平衡的泰尔指数可表示为:

T(y;n)=1nni=1yiulogyiu

式中u=ni=1yln,为n地区在统计年中技术交易水平的均值。

为了更准确地衡量各个地区在技术交易中的不平衡性,本文选取2000年到2009年共10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实际规模,数据取自2001―2010年全国统计年鉴。

2.计算结果分析

按照泰尔指数的表达式,计算泰尔指数结果如表1。

第一,总体来看,我国技术市场规模的不平衡性逐年加剧,泰尔指数由2000年的0.277 379上升为2009年的0.476 597,这一结论与基本判断大体一致。

第二,东部地区内部的不平衡性正在扩大。东部地区内部不平衡性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2000年至2003年,东部地区内部的不平衡性低于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二是2004年至2009年,不平衡性高于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总体上看,东部地区的不平衡性与全国各地区不平衡性发展趋势一致,说明东部地区的技术交易水平对全国技术交易水平影响最大。

第三,中部地区技术市场不平衡性呈现下降趋势,中部6省之间技术交易水平差异逐年缩小,2006年泰尔指数降低到0.1以下。

第四,西部地区的技术市场不平衡性经历了三个阶段:2000年到2005年,西部地区内部差距逐步缩小;2006年内部差距的急剧扩大,2007年又缩小;2007年后随着重庆、四川、贵州等省市经济的飞速发展,西部地区内部技术市场差距呈缓慢扩大的趋势。

第五,通过对三类地区泰尔指数的分析可知,促进区域技术需求和供给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实力、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活动数量三个方面。国内生产总值规模是区域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强大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增强对先进技术的需求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先进技术的供给能力;区域经济结构对先进技术的需求存在重大影响,在反映经济结构的三次产业比重中,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对扩大先进技术需求的作用更大。任何经济发展活动都涉及先进技术的应用,基本建设投资、挖潜改造投资、更新改造投资、技术改造投资等的增加,都将直接拉动技术交易规模的扩大;经济发展活动主要包括企业技术开发和新产品开发等,既需要吸收先进技术,又可能出让技术成果,所以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开发项目数量及经费投入、人员投入量以及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例等,都可成为影响技术交易规模的因素指标。

三、基于市场份额模型的技术交易格局分析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是用于反映某一国(地区)出口增长影响因素作用程度的模型,最初由Tysznski(1951)年提出,后经Leamer和Stern、Jepma以及Milana多次修改完善,成为研究外贸增长源泉的重要模型(帅传敏 等,2003)。鉴于技术交易“服务当地,辐射周边”的特点,在技术交易格局的研究中采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的优点在于:在产品划分和市场划分两种情形下对基本模型进行简化处理,继而分析某一地区技术交易市场在不同的市场分布和不同的产品结构分布条件下的变动情况和影响因素,既有利于优化区域技术交易格局,也有利于推动相对落后地区技术交易规模和质量的提升。

1.市场份额模型

假设某一地区A的各类技术产品在时期1的输出量(或者其他地区从该地区的输入量)为:

式中,Vij表示某地区第i类技术产品对j地区的输出量;Vj表示某地区各类技术产品对j地区的输出量;Vi表示某地区第i类技术产品对其他地区的输出量;V1j和V2j分别表示某地区在时期1和时期2对不同地区j输出技术交易额的绝对值,二者之比即构成不同时期某地区对地区j的输出增长率rj,同理,ri表示某地区第i类技术产品总额增长率,r表示不同时期技术交易总量的增长率。

由此,A地区技术交易总额的增长(V2-V1)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1)rV1表示A地区对全国技术交易贡献的一般增长,反映由市场规模因素产生的效应。

(2)mi=1(ri-r)V1i表示A地区技术产品结构变化引起的总量增长,反映技术产品分布因素效应。

(3)mi=1nj=1(rij-ri)V1ij表示A地区技术市场结构变化引起的总额增长,反映市场分布因素效应。

(4)mi=1nj=1(V2ij-V1ij)-rijV1ij表示A地区技术交易总额增长与在每种技术产品对每个地区保持市场份额所需的增长mi=1nj=1rijV1ij之差,反映竞争力因素效应。

2.样本的选择与数据来源

如前所述,由于东部地区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东部地区技术交易规模在全国的份额持续上升,短期内不会降低。中部和西部地区技术交易规模在全国的份额呈现下降趋势,而中部6省内部不平衡性逐年缩小,全国技术交易区域间不平衡性逐年加剧,这说明中部区域的技术交易规模对全国影响有限。同理,西部地区在2005年后内部不平衡性呈缓慢扩大的趋势,与全国趋势一致。因此,基于本文的研究目的,把西部地区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不仅对西部地区自身技术交易格局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研究全国欠发达地区提升科技综合竞争力也具有重大意义。

西部地区包含12个省市(自治区),其中除重庆和陕西在技术交易规模上曾进入全国前十强外,大部分总量规模较小,对于研究技术交易格局意义不大。基于此,本文选择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重庆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原因在于,一是重庆市技术交易规模在2000年至2009年十年间,六次进入全国前十强,在技术交易这一指标上,位列西部地区首位;二是重庆作为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之一,政策优势明显,经济规模快速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科技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对西部腹地的辐射和带动能力较为显著。

本文在数据的选择上,遵循了数据的连续性和可获取性原则。在市场划分条件下的技术交易格局分析中,选取的输出地是在重庆市历年技术流向中排名前十的省市,并做简单算术平均处理;在产品划分条件下的技术交易格局分析中,选取的是全国的总量数据。为了更准确地测度重庆市技术交易格局,把2004―2009年六年分为两期,并在数据上采取均值的方法处理。为了保证统计口径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数据的采集尽量做到同类数据出处相同。数据主要取自2004―2009年《全国统计年鉴》以及2004―2009年《重庆市科技统计报告》。

3.重庆技术产品流向格局分析

(1)市场划分条件下的技术市场格局分析

市场划分条件下的市场份额模型为单一产品的模型。单一产品的市场份额模型相当于对上面恒定市场份额模型的简化,不需要再考虑不同产品类别的贸易份额在不同时期的增长率变化,而只需关注某地区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市场份额变化即可。公式简化为:

根据技术交易流向的实际情况,重庆市技术产品的输出地区以国内省市为主,选取国内16省市作为模型分析对象。这样的样本选取涵盖了重庆市技术市场80%以上的份额,对反映技术交易格局有较好的代表性。

根据表2反映的两个时期重庆对主要省市技术产品输出的变动情况,在总体市场规模扩大的背景下,重庆技术市场萎缩,来自四川以及本地市场交易量锐减是其主要原因。

从表3的模型计算结果可知,重庆市技术产品在第二时期(2007―2009)较第一时期(2004―2006)减少了0.4亿元,市场份额下降了1.08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市场总量规模下滑造成的。而从两期重庆技术交易输出结构看,重庆市技术交易输出结构逐步合理,主要表现在市场分布效应对于市场总体规模整体具有极大的止滑作用。其中重庆在第二期对北京、浙江、广东、辽宁等地的输出份额大幅攀升,而对本市输出份额大幅下跌,说明重庆市技术市场对外辐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从竞争力来看,重庆技术市场竞争力也有明显提升,对于全市技术交易规模下跌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抵消作用。

总体上看,重庆市技术交易总体规模变化受全国输入省市(自治区)市场规模影响很大;而全市技术交易输出结构的逐步优化和技术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对重庆市技术交易市场带动效应明显。

(2)产品划分条件下的技术市场格局分析

产品划分条件下的市场份额模型为单一市场模型。单一市场的市场份额模型是对恒定模型的另一种简化形式,即不再考虑不同市场分布在不同时期的增长率变化,只关注不同时期某地区不同产品的输出份额即可。公式简化为:

按照本研究的划分,技术产品可分为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四大类。样本的选取,遵循在可靠范围内的最大化。

表4反映了重庆各类技术产品从第一期(2004―2006)年到第二期(2007―2009)在技术市场上的输出额和市场占有比重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重庆市第二期较第一期技术交易出现较大萎缩,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项目的交易金额都较上一时期有较大的下滑。在全国技术市场中,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项目交易最为活跃。重庆市技术服务交易量的减小对其技术交易量的整体下降产生了很大影响。

从表5的计算结果来看,第二期与第一期比较,重庆市技术市场规模大幅萎缩,市场份额也由第一期的35%下降到第二期的2%,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类技术产品竞争力的下降。尽管产品结构有所优化,但对整个技术市场规模的拉动作用依然较弱。

1.主要结论

第一,我国各省区技术区场格局分布呈现显著的不均衡性,东部地区13省市技术交易规模在全国的份额超过80%,而中西部地区的18省市(自治区)在全国的份额不足20%。同时,东、中、西部三个区域内部不均衡各有特点,东部地区内部不平衡性逐年加剧,中部地区内部差距呈现缩小趋势,而西部地区内部差距呈现先抑后扬的态势。

第二,对重庆的实证研究发现,重庆市技术交易规模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在总体交易规模波动增长的同时,占全国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从技术输出的角度看,重庆技术产品对外辐射的分布较为分散,输出市场对东部发达地区的集中度较高;重庆除北京、上海、浙江、广东、辽宁等几个地区的输出份额较大外,对中部地区和西部其他省市(自治区)的输出规模都比较弱。技术市场的竞争力和输出市场规模变动对重庆技术市场格局影响显著;在区域技术市场格局中,输入地区市场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对技术流向规模和技术市场交易格局影响较为显著。

第三,由于本文样本选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重庆的实证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全国技术市场格局特点,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技术交易格局特点。依据输出地区技术市场规模和竞争力因素对技术输出规模的影响,对重庆市,特别是西部地区其他省市(自治区)技术交易市场格局的改进有较大的选择空间。技术输出市场结构的调整,可以选择中部省市、西部地区以及东北三省等技术产品竞争力较弱、技术交易规模增长速度较快的地区作为重庆及西部地区技术市场规模扩大的市场选择。从技术交易市场四大类产品的竞争力水平看,四类技术产品均有较大的规模拓展空间。

2.政策建议

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在区域技术市场格局中,输入地区市场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对技术流向规模和技术市场交易格局影响较为显著。技术输出地的需求变动对总体交易格局影响并不显著,而相对发达地区的需求对其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基于此,优化区域技术交易格局要立足于较为发达地区的需求市场特征,结合当地技术交易实际,采取“开拓市场”和“内培外引”两大战略,大力推进政策创新,逐步优化区域技术交易格局,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第一,实施“开拓市场”战略。区域技术市场交易格局的优化要密切结合发达地区需求市场的变化,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新兴市场。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输出方式,提高技术输出的档次和附加值。尤其要加大对发达地区(如东部沿海省市)的输出比重,拓展中部及西部地区的技术交易市场,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交易市场,逐步减小对当地技术市场的依赖度,实现技术产品输出的多元化市场营销战略。

第二,实施“内养外引”战略,引进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大力培育本土研发机构,提升技术交易产品综合竞争力。一是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平台,借力科研院所、高校及龙头企业设立的研发机构和工程中心等的研发能力,支持龙头企业自建或联合建设研发机构和工程中心,支持境内外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发展产学研联盟,整体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交易产品综合竞争力。二是建立和完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大型科学仪器中心、科技文献中心及科技检测中心、质量计量检测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机构。

第三,注重政策创新。增强法规配套性和政策操作性,形成贯穿整个流程的统筹配置科技资源和贯彻执行政策法规的合力。加强科技法律法规的执法调研和执法检查,完善部门依法行政基本规范;细化科技政策法规实施办法,加强科技政策法规的宣传解读,扩大技术开发费税前抵扣、高新技术企业奖励、重点新产品奖励等科技政策执行面。

参考文献:

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04―2009.重庆科技统计报告[R].重庆.

帅传敏,等.2003.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估计[J].管理世界(1):97-105.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04―2009.中国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TYSZNSKI S. 2000. Belgium, exPort Peformance[R]. working paper for Belgian Federal Planning Bureau(BFP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