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核心素养下的美术教学

核心素养下的美术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核心素养下的美术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核心素养下的美术教学

核心素养下的美术教学范文第1篇

摘 要:从美术科目入手,对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契合性进行了探析,并就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提出了一些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德育创新;美术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入核心素养时期,而道德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应被渗透到基础教育阶段各个科目的日常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德育创新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策略,是每个科目教师的重要职责。而初中美术课程,以艺术的形式向初中生展示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既具有美育功能也具备德育价值,这对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核心素养概述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将核心素养描述为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本地位。根据此文件的阐述,核心素养是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含德育素质、社会责任等九大素养。德育素质在核心素养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将德育素质的培养和德育方法的创新融入课堂教学中,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二、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契合性

“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相符,然其力可渊函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从鲁迅的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德育和美术是相辅相成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是我国青少年应该具有的两大基本素质,将道德教育融入初中美术教学实践,是初中美术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而美术作为一门开放性、启发性的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丰富的美术作品,取之不尽的艺术资源,为德育的实施和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美术课堂中渗透德育创新,对于扩大课堂知识容量和提升德育成效均大有裨益。因此,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融合,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融合策略

1.在作品讲解中渗透价值观念

初中美术课程中,丰富的美术作品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深化对美术作品的讲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和挖掘作品背后的精神、思想层面的内涵,对于提升其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欣赏一些艺术家的现代建筑作品时,笔者不但将这些建筑作品的设计意图进行了分析,还对艺术家进行了介绍,对艺术家对未来世界的设想和期待进行了描述。同时,笔者还结合实际,向学生讲述了一些与建筑作品有关的科技故事和人文故事。如此一恚学生的眼界大大拓宽,对未来的建筑、科技、艺术、文化发展充满美好的期待,这对其正确世界观的树立和主人翁意识的形成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在美术欣赏中融入精神熏陶

美术欣赏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将接触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而其中不乏蕴含深刻思想和崇高道德的作品,引导学生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接受崇高精神的熏陶,不失为德育创新的有效方式。例如:在学习民间艺术内容时,我们不但可以向学生展示我国古代或当代民间艺术家们的杰出绘画、手工艺、雕塑作品,还可以通过网络搜集相应艺术家的照片与生平,并搜集与艺术作品相关的史料、传说等,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艺术作品,深刻地领略民间艺术的魅力,同时被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淳朴、善良、坚毅的品质所熏陶。

3.在美术实践中培养优秀品质

德育创新不应仅停留在理论上,也应与美术实践相结合。因此,美术教师应有意识地将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来渗透德育,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养成优秀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例如:在国庆节、劳动节等节日,学校可开展一些主题美术展览活动,通过展出与主题相关的绘画、摄影、雕塑等美术作品,使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内涵,并体会其背后的道德含义。此外,学校还应有计划地组织绘画、摄影、手工作品征稿和竞赛活动,并评选出优秀个人和班集体,借此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其高尚品质和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德育价值。初中美术教师应在充分认清美术课堂教学与德育创新的契合性的基础上,将德育与作品讲解、美术欣赏、美术实践等教学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然而“教无定法,贵在实效”,核心素养背景下,究竟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还需初中美术教师不断摸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5(9):17-18.

[2]魏国海.初中美术教学如何渗透德育[J].学周刊,2013(4):58.

核心素养下的美术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文化理解教育信息化

一、文化理解素养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内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基于此要求,美术学科提炼出五大核心素养,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大核心素养既各具意义,又有所交集。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是美术学科特有的核心素养,而文化理解则不然。文化理解主要指从文化的角度看待美术作品和现象,认同中华优秀文化,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文化是跨学科的,可以将很多学科领域的知识整合其中。通过信息化的美术课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观大”,透过特定时代的作品感知当时的社会文化,理解具体作品的内涵,从而帮助学生“像艺术家一样创作”。

二、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策略探究

当下,很多博物馆、美术馆为观者提供了高效的互动展示方式,新兴技术在博物馆、美术馆互动展示中的应用,以及观者亲身参与的体验,让博物馆、美术馆的展示变得更加生动。信息技术在当下艺术展示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这提示了美术教师在核心素养时代下,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新美术教学方式。1.立足课本,紧跟时代。美术课程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特别是在“欣赏•评述”模块教学中,教师如果单靠教材或普通照片开展教学,往往会影响学生的欣赏感受。通过线上博物馆、美术馆提供的资料,教师可为学生展示经过高清扫描的传世名作,让学生感受名作的细节,使学生获得更好的体验感。如,在《盛世•汴梁》一课中,教师可利用《清明上河图》的高清扫描图,将图中各建筑、车马、人物等全方位展示给学生。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可以放大画面局部,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观察画面的细节,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教师也需要保持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敏感性。2019年,故宫博物院与凤凰卫视联合推出的《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开幕。该展演借助多种高科技手段,让《清明上河图》画中的814位人物、83头牲畜、29艘大小客船、13辆交通工具、180多棵树等都“活”了起来(图1)。相比于高清的细节图,故宫博物院最新展示的技术将给学生带来更加震撼的视觉效果。在情境还原的过程和虚拟的场景中,学生将身临其境般地领略艺术的魅力。因此,教师紧跟时代信息化浪潮,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对学生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的提升有较大的帮助。2.集思广益,激发可能。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现代媒介材料和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已经十分常见。人们平时在浏览美术类网页、公众号文章时,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大师名作以新的视觉形式得到呈现。如:南宋马远《踏歌行》中的几位老农带着醉意欢娱歌舞的形象以动画形式出现,观者仿佛能听到他们的吆喝声;齐白石笔下的虾突然拱起了背,“蹿”出了画面;《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中,《星月夜》《麦田上的鸦群》等油画的画面“动”了起来;等等。又如,波兰人卡杰坦•奥巴斯基根据巴洛克时期的一些名画制作出幽默风格的动态图,甚至赋予其剧情,从静止到动态,使画中人物变得更加亲切,大量现代元素的运用,更让画面荒诞感十足。当文物遇上故事,当油画遇上电影,古代与现代文化的结合,让原来纸面上的形象“动”了起来,将枯燥难懂的艺术文化转化成大众语言,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向大众普及着中外艺术。这些与现代信息技术碰撞出的动态画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探寻名画的文化内涵。3.创新媒介材料,突破限制。美术学科的文化理解素养是从视觉角度出发的。在美术教材的各学习模块中,学生可以看到古今中外各类艺术作品。在对比中西绘画差异、感知大师作品的细节时,媒介材料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发展。教师应用虚拟媒介材料可解决这一问题。如,在中国画、素描、书法等传统文化课程中,一些学生在使用传统媒介材料时会存在以下问题:因为落笔失误或不满意,不愿意再次尝试。基于此,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运用数位画板等相关硬件和软件,能够积极尝试,更好地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大胆地尝试不同媒介和材料带来的全新感受,进而表达自己的艺术创意[1]。鉴于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电脑、平板电脑等设备可以模拟媒介材料的质感。如:当下人们使用率较高的软件Procreate(图2),可以模拟铅笔、蜡笔、喷枪等的笔触和肌理效果;软件ArtSet(图3)能够较为逼真地模仿油画的质感;等等。这在无形中降低了绘画的难度,可以为学生带来新的艺术体验和创作思路,也有助于学生获得创作中的愉悦感和美术表现的自信心。而在体验不同媒介材料创造出的质感的同时,学生也可以更方便地感受到中国画的笔墨与西方油彩之间的差异,促进学生文化理解、美术表现等核心素养的提升。4.更新观念,敢于尝试。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其出发点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美术教师。文化理解素养的内涵就是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信息技术也可被视为现代文化的一种产物,美术教师要想真正实现教学信息化变革,需要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文化理解素养。这样,在信息技术发展大环境下的美术教学就可以借助技术形式,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当信息技术参与到美术教学中时,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会逐渐发生转变。教师依托信息技术产生的多种学习方式,会促进美术学习网络生成,让学生在技术的辅助下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是核心素养时代下教学追求的重要目的。现代文化在更新,信息技术在发展,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美术教师应不断学习,利用网络资源与世界互联、互通,获取各类新鲜、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关注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美术教育的融合,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激发更多的教学可能性。

核心素养时代下的美术教育强调让学生通过美术的方式解决问题,“像艺术家一样去创作”。学生是身处在时代之中的鲜活的人,在艺术生活中,学生在解决问题、创作的过程中往往要借助信息技术搜集材料等。因此,实际上,信息技术已经或多或少地参与了教学。有了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知艺术、体验艺术、理解艺术的机会和平台,并且为学生呈现基于多种感官的艺术体验[2]。美术教师在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信息技术走入课堂时,将为美术教学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可供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及更多优秀创作产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下的美术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核心素养

一、美术的重要性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博大精深的艺术文化,在书法、美术方面的造诣也是十分高深的。更有一些剪纸、刺绣等美术手工艺术在现代被列为中国的文化遗产行列,这些足以证明,自古以来,美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美术的学习不只包括手工绘画,剪纸、刺绣、画作欣赏等都属于美术这个领域。小学生接受美术教育不只是要学会一些线条的勾勒、颜色的搭配以及简单的绘画,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美能力和水平,学会欣赏美的事物和作品,在美丽事物的熏陶下,逐渐拥有善良美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由此可见,美术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艺术教育环节,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二、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重视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但是,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和漏洞,很多教师在根本观念上仍旧坚持以往的教学理念。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很多教师依旧是给学生出示一些范画,让学生进行模仿勾勒,画的最像的就是优秀的,而没有教授给学生一些绘画技巧、优秀作品赏析的方法和手工制作的技巧等,一点也不重视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这是十分严重的弊端,从根本上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三、小学各阶段美术学情分析

在不同的年级阶段,学生都有他们各自的特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比较弱,在低年级阶段,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便是一些简单的线条勾画技巧及初步培养作品欣赏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因为美术不仅仅是绘画,还包括一些剪纸等简单的手工制作。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绘画水平还处于较低级的阶段,所以在美术教学设计上大多是一些简单的添画、涂色及撕纸,如《花花绿绿的糖衣》《洗洗涂涂》《奇妙的撕纸添画》等,初步让低年级的学生感受颜色的魅力和亲自动手操作的乐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学生美术课的学习内容相对就会上升一个空间,开始学习线条勾画,画出简单的动物,动手操作能力也会有一定的提升,开始做一些《酒水成画》《自画像》《神鸟变树》等稍有难度的作品。这一阶段的学生因为有了低年级时专业技巧的简单学习和动手练习,也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和素养,相对于低年级时,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配合得更加融洽,学习内容也变得更为丰富。

高年级学生无论是绘画水平、手工制作还是艺术欣赏,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经验也在不断丰富,他们也可以有足够的空间思维去想象创作出美的作品。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仍需要教师引导其进行艺术鉴赏和美术素养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每个阶段所学习的内容都是不同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安排课程,循序渐进,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措施

1.改进教师教学观念

提高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要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在美术教学中教会学生绘画的同时,注重学生审美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丰富教学内容。教师要不断学习,改进自身不足,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所以,对于同一事物,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欣赏时,尊重学生不同的见解。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创新之处,对学生予以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教师在美术教学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美术材料,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纵,而不是教师一味的讲解和操作,学生只是观赏。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去户外写生,在大自然中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的美。

3.授之以渔,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绘画的技巧和方法,而不是要求学生简单地临摹。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每个学生的作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出美的作品。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教师在美术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制定出科学的教学方案,坚定科学的教学理念,在教会学生绘画技巧的同时,传授给学生艺术鉴赏的方法,尊重学生的不同审美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每个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下的美术教学范文第4篇

一、基于学生兴趣点的靶向式提问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提问一定要基于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也是就教师靶向式提问的思考点。这一类型的问题,最好能够使全班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而不是只有少数成绩优秀、自信心强的学生才能回答。同时,虽然是基于激发学生兴趣而提出,但是还要能够引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进一步思考,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按照科学的方法,主动学习,积极思考。[2]问题要具有启发功能,就得要求学生探究或思考正在学习的内容,并对回答问题的语言进行必要的梳理和组织。这意味着教师要避免问一些用对与错、是与非就能应对的简单问题,以及一些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3]这样的问题,充满乐趣而又有一定的挑战性。第一,教师可以将学生喜欢的精美图片作为提问的靶,用精美直观的图片强撼地吸引学生进入问题的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进而解决问题。第二,教师最好结合教学内容,做出一些辅的动作或造型来点燃学生的兴趣。如有位年轻教师在讲到画作《蒙娜丽莎》时,首先拿了一个画框,画框框在自己的上半身,模仿蒙娜丽莎的神情和姿势,接着提出问题:像哪幅画?学生本来对《蒙娜丽莎》原画比较熟悉,一看到这幅由教师仿造的画,思考的兴趣马上就被点燃了,教师可以趁热打铁提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到对《蒙娜丽莎》的鉴赏活动中。第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用语言描述问题的情境,这种方式是为了使问题情境更加生动、更加具体,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来思考问题。第四,教师可以采用学生日常喜欢使用的智能手段提出问题。例如,微信已被学生普遍使用,教师可以在每个教学班建立一个微信群,把问题放在群上,让学生自由地在群里发表看法。

二、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靶向式提问

重视生活经验的学习已经得到中外教育者的论证。以杜威为例,他认为课程设计与教学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否则就是把成人积累的知识以及与儿童本能和兴趣毫不相关的东西强加于人。而如果教师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就会在教学成效上获得良好的结果。我国新出台的有关核心素养的教育精神以及之前的新课改思想,同样强调了学校教育对学生生活经验的重视和利用。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美术教学的课堂提问尤其需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个人的经历。生活是个体与生存环境不断互动的实践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不断更新对环境的认识,同时也对自身的理性思维活动进行反思,从而形成对外部环境的稳定的认识,直到以后的经历和认识推翻此种认识为止。这种稳定的认识一般被称为生活经验。[4]学生的生活经验具有教育价值,它是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只有新事物与经验观念中的原有事物发生联系,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才会更容易、更顺利。在中学美术课中,有些教师在讲透视这个知识点时,常常拿着一个正方体的石膏模型提问。但是石膏模型在生活中较为少见,不见得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倒不如用课室的凳子、笔盒等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品来作为问题的对象,让学生去摸索、总结透视的规律,因为学生对问题对象已有所了解,所以解决问题的热情能够被有效激发。在美术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联系生活实践进行靶向式提问,也符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精心组织的靶向式的提问,将美术课本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紧密的结合,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问题找到蕴含在生活中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美术的生活性。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美术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才有可能诱发学生对生活中的美进行追求与探索。

三、基于启发学生形象思维的靶向式提问

美术教学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形象思维是一种以色彩、线条、图形等形象信息为思维材料,通过联想、想象等创作或揭示事物本质与存在状态的思维活动。[5]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是联想与想象。经常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极大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度和自由度,从而使学生不断构思新见解甚至是艺术创作,这也是美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讲授美术知识时,其实不需要全部用语言描述的方式,有些可通过靶向式提问,让学生画一画、做一做、写一写,比一比,问题的答案就显示出来了。例如,在引导学生鉴赏拉斐尔的《圣母》时,教师可这样提问:从人物的造型、人物的表情、人物的动作、构图、用色等方面来看,拉斐尔的《圣母》有什么特点?教师可以同时拿出另一幅中世纪前的圣母像让学生进行比较,一目了然。通过这种直观鉴赏,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总结出拉斐尔的《圣母》的艺术特点。教师要善于利用美术最典型的特征———直观性来设置靶向式问题,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进而促进学生联想、想象等能力的发展,同时提升学生表达和交流方面的素养。

四、基于问题解决的靶向式提问

在美术课中,基于问题的师生对话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改善以往课堂教学教师满堂灌的情况。美术课堂关注美术作品,而艺术作品欣赏是相对主观的智力活动,因而,在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为主体,教师不完全掌控课堂,学生有足够的发挥空间。[6]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基于问题线索、问题的渐进性和学生的创新发挥设计提问。首先,要基于问题的线索提问。在美术课中,教师常常会问:“同学们觉得怎么样?”这种“感觉”式的提问会给学生笼统、不准确的思考方向,学生不知道从何处切入来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例如,在欣赏《蒙娜丽莎》这幅世界名画时,部分教师会问道:“同学们觉得这幅画怎么样?”学生基本上都不知如何回答。因此,问题应该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线索、方向和范围。在引导学生欣赏《蒙娜丽莎》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欣赏的线索:第一,人物的形象(由人物年龄、穿着、表情来得出人物所处的时代和人物的社会地位等信息);第二,画面效果(由画作的结构和用色得出画家的技法)。这样,学生才能有目的地进行鉴赏。在一般的情况下,问题线索的靶向式提问需要教师提供作品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风格等相关信息。这样的提问,让学生有探究问题的方向,能够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其次,要基于问题的渐进性,于学生思维的转折处提问。[7]教师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在指定的目标下进行思考,答案可能不能马上获得,教师提问时,应该考虑学生探究问题的承受能力和思维方式。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例如,教授小学四年级的“蜡染”一课,教师可以先出示几张作品,再问学生:利用一张白纸怎么又快又好地染出有规律、有创意的花布?最关键的一步应该怎么做?之后,教师可以再抛出另一个问题:大家桌面上都放了一张面巾纸,大家折来看看?这种问题抛得很具体,学生的参与度高,基本上每位学生都很自然地被带入,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一般情况下,教师只需抽查一下学生的作品,就可知道哪些学生对“折”的理解没有到位。教师可以接着问:折好后如何快速得到这种花纹呢?大家尝试一下。学生尝试后,教师可以再拿些学生习作做点评,分析为什么有的折得很好,而别的还有待继续提高。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接着尝试。很快,学生就能总结出做蜡染的注意事项了。最后,要基于问题创新提问。美术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尹少淳教授认为,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创意能力,指的是由创新意识主导的思维和行动,[8]表现为学生能够养成创新意识,学习和借鉴美术作品中的创意和方法,运用形象思维,大胆想象,尝试创造有创意的美术作品,能通过各种方式收集信息,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究,联系现实生活,对物品和环境进行符合实用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创意构想,并通过草图、模型等予以呈现。[9]创意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美术教学尤其要注意的。中国传媒大学常宁博士认为,创新精神往往源自一个绝佳的提问。因此,运用基于问题创新性的靶向式提问,在美术教学中尤为重要。例如,在教授“在创意实践———构想”一课时,教师可这样设计问题:请思考,人如何能拿到苹果?提出这种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逐步摆脱传统思维,进行大胆构想。教师通过这样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创作出充满创意的美术作品。总之,优质提问是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方法。靶向式提问策略的运用,便是其中有效的方式之一。实践证明,它能够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提问质量,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洪松舟,卢正芝.提问: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2008(2).

[2]朱菊香.让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桥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分析与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中小学教育),2011(6).

[3]罗珍.让教育扎根生活———试论生活经验的教育意义[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

[4]王慧儒,贾云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6).

[5]王香芹.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课堂对话的案例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2.

[6]王德勋.课堂提问时机及提问方式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8(8).

核心素养下的美术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 人文素养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再次掀起学校文化建设的热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通过改革向学校、教师、学生并通过他们向社会传播先进文化,倡导一种人本、民主、平等、创新、对话、合作、多元、开放的文化,这是新课程文化的内涵。充分利用丰富系统的地方课程文化资源,对促进课程文化建设,将会起到重要作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1.注重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在课程文化建设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教育是通过课程进行的,课程的性质决定教育过程的目的、机制与方法,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运行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基于学校教育资源的课程文化建设探索与研究”课题,就是为了还原课程的文化本体地位,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学校不仅要求每一门课程而且要求整个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文化气息和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课程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占核心地位。因此,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学校教育资源是人类社会资源之一。教育资源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技能、教育资产、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理念、教育设施及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的总和。学校独特的课程文化建设,基于一草一木,一事一人,每一项活动的教育资源。实际教学中所理解的课程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在现代学校制度背景下,在课程实践过程中,以开展课程开发与实施为基础,以教师队伍的发展为着眼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文化传承。课程文化以教材与活动为载体,是教师与学生双方互动的产物,是学生在学校情景中经历一切,获得一切经验的过程,指的是学校领导对课程设置的决策力,学校教师对课程的创造力,通过教师的传递与引领,在学生身上所能体现和彰显的课程价值的影响力,服务于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素养。

2.将学校校本资源与剪纸艺术整合创新,在提升人文情怀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校园文化建设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我将剪纸艺术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进行融合,进而建立基于地方文化资源中的校本课程体系,将为学生创造亲身实践的环境与条件,为学生获得积极的生活体验和获得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其价值有以下方面:剪纸教学有利于创设育人情境,形成办学特色,有利于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剪纸教学有利于对濒临绝迹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剪纸特色教学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

将学校校本资源与剪纸艺术整合创新,走以文化发展为主,艺术教育全面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调查小学生对剪纸艺术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剪纸的基本知识,并进行简单的操作实践。研究剪纸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及对激发学生学习剪纸的兴趣,陶冶学生性情,教给方法,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研究剪纸在创作环节中的运用方法及对学生理解,在剪纸指导过程中,采用“一看、二设计、三画、四剪刻、五修改”的五步教学法,逐步培养学生剪纸能力:了解全国各大流派,掌握各种剪刻纸的风格,热爱祖国优秀文化,总结剪纸在小学校本课程中的作用。为了构建以传承民间剪纸艺术为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我们除了把美术课作为传承剪纸途径之一外,还尝试在晨会、班队活动课、语文(说写训练课)、校本、综合实践等课中渗透剪纸教学。此外,我们重点研究以剪纸为特色的校本课程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剪纸兴趣,热爱民族文化,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

《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我开设剪纸艺术课程,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孩子应有剪纸的机会。”剪纸可以使孩子安静下来,专心致志干一件事,还可以使他们练就一双灵巧的手,而手巧往往意味着心灵,这是因为手部肌肉群的训练有利于大脑开发。

3.注重学生情感抒发的培育,在校本教研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校本教研是教师与新课程的对话,教师与自身的对话,教师与教师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这种对话的本质是一种共享,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校本教研有利于创建学习型组织,构建校园文化,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校发展。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是生活的再现。随着物质生活的进步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逐渐提升。小学美术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室,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甚至走出校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勾画出心中那份情感,增进对自然的热爱。

所以,小学美术教学要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通过线条、色彩、空间、明暗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从而品味生活,增强人文情怀。

4.利用民间文化设计美术教学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新课标指出:“应充分利用当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及文物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学生对自己的地方民间文化还是比较熟悉的,接触得也比较多,美术教育要把这个优势和特色发挥出来,积极开发利用好地方人文资源,设计有趣的美术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景中体验美术,感受民间文化所蕴含的人文情怀。

5.通过工艺制作去体验与创造生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