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

美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

美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美术教学;方法;选择

初中学生的经验、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有不少学生根本不懂得如何学作美术作品,他们只是习惯于传统的课本学习,学到的只是一些花拳绣腿式的套路而已,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创作能力。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将一些专业性很强且有一定教学难度的艺术知识变得易懂好学,使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一直是我努力探索的问题,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有很多常用的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改变以往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体现培养学生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要由“以教师讲为主”变为“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的能力是在反复的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提高的,因此课堂教学要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有效学习活动为主。学生在课堂里的学习方式主要有眼看、耳听、脑想、口说和手做五种。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口说与手做,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使教师捕捉到足够的反馈信息。教法设计还要注重体现出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知识形成的过程。美术学科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语言传递信息、直观形象传递信息、操作训练等。

1 以语言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

它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如对某个概念或原理的分析、解释或论证,或对不同绘画流派特点的归纳、小结及美术发展史的理论知识梳理,讲解绘画方法的步骤和工艺作品制作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以及用笔、用色的方法等。在采用语言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时,要做到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准确性、趣味性、形象性,教师精练、条理清晰、富有情感并适当配有肢体语言的描述,更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2 以直观形象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

这是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包括演示法、观摩法、观察比较法等。如绘画、制作方法步骤的现场示范演示、工具性能及技能特点演示,或实物、范画、录像、课件的展示等。在采用直观形象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时,要做到范画、范作要精选,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教师演示的每一个过程、步骤都要让学生看清楚。

3 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可以说操作训练是美术课的主要方法,它包括练习法、创作辅导法等。在采用操作训练的教学方法时,做到训练的要求明确,同时为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还要有不同层次的训练要求,操作训练要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学生操作时,教师要加强巡视辅导,及时发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共性或个性问题,给予必要的具体帮助和指导。

我认为要真正上好一节美术课并不是那么简单。我认为还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要善于组织教学。

4 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组织的对策

在当前国家强力推行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要从根本上转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组织现状,根据我多年的中学美术教学实践,我认为必须做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

4.1 美术教师要在思想观念上进一步提高。

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是强调改革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体现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只有观念上改变了,才能从主观上解决课堂教学所出现的组织的问题。其次,要认识到课堂教学组织的重要性。它是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没有好的课堂组织纪律,就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想有良好的教学组织,就必须每一位教师的积极主动实施组织才会实现。

4.2 美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狠下功夫

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只要对每个学生学习美术有了信心,才会从教师主观上产生搞好课堂教学的动力,才会积极的探究美术课的组织。其次,美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技能,利用合理的教学过程和方法逐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美术学习中体会到快乐,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5 要巧妙引入新课

巧妙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导入,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好的课堂教学导入法,既能够集中学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起到承上启下、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责任感的作用。美术课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精彩的课堂导入方法。

6 要主动学习新课

一个具有高超教学艺术的教师就在于运用种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的内在动力,要使学生喜欢美术课的学习,必须激发其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对新异事物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运用科学合理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二、利用学生的好动心,诱导学习兴趣教学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爱玩、好动等特点,教师就必须尽量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创造、学会思考。

7 要做好合适评价

美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美术;教学

美术新课程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参与合作,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 美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我认为新课程改革再怎么改,再怎么“新”,也不能脱离了教师这一最基本的要素。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素质,就无法实施新课程,也就不可能发挥新课程所带来的优势。特别对于一个美术教师来说尤为重要。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美术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美术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2)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应付自如。美术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美术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3)掌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方式。在美术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带来美术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2. 美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大家一直都在谈:教师不再是一个主导者,是一个引导者;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既要做“严师”又要做“人师”。可往往在课堂中难以人为,于是苦思冥想,最后不了了之。那究竟怎么转换呢?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美术教师应该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总站在他的身边,或轻轻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或真诚鼓励使学生充满自信。

3. 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实施不得不改变一些已有的教学方法,不是说这些方法不好,只不过适应不了这个前进的社会。于是把原先的一些较好的教学方法保留下来,但必须补充新鲜的“血液”。

(1)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鉴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的局限性,教学手段需要更新,现代媒体教学融入课堂已成为必然。一方面,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素质的培养主要以教师的讲解、学生练习、巩固为主。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时代在发展,需要有“发展的眼光”。运用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示方法反映美术教学过程,多媒体教育已越发显得重要。它通过利用现代媒体的形、声、色并茂,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富于变化的优越性,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示范――模仿教学模式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师首先通过示范提供给学生该绘画过程的感情认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思考和分析,领会其中的道理,亦可展示可行(或可试)的几种方法,让学生边思考、边选择、边模仿、边体验。尝试――指导教学模式。尝试有的教师认为这是数学课中最常用的,美术课不需要这种方法,其实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个人或小组)自主尝试来学习绘画方法,教师的指导分析贯穿在学生尝试学习的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边学习教材、边尝试绘画、边商讨、边探寻方法。在学生尝试绘画和教师针对性的指导(有时包含部分的示范)的基础上,再经过进一步的实践活动来完善并获得技能和得到体验。

(3)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适应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安排学习任务及各项教学环节中,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差异,分别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在各自特长的方面表现其领先的优势,让他们有机会“露一手”,并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4)由传统美术技能教学,倾向美术技能与审美教学的和谐统一。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智、能结合。怎样结合呢?A、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传统的美术教育对此还重视的不够。B、要引起学生的重视。美术课虽非主科,但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的眼光,良好的行为,对生活的热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甚至对学生未来的生活都有着深远意义的影响。

美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第3篇

一、前言

小学美术课同语文数学一样是小学阶段的必修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从而完善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的课程教学,它不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授,而是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而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要求相对较低。如何上好小学美术课?只有正确面对现阶段美术教学的一些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才能按照新课标要求上好小学美术课。本文从“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研究,依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二、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1.对小学美术教学不够重视

虽然小学美术课程成为小学课程设置中必不可少的学科,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学校和学生家长把重要的精力放在语文、数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比较看重孩子的语数外等学科的成绩,对于美术教学的重要性缺少应有的认识。其实美术能够激发学生的艺术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这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效果必须首先彻底转变不正确的思想观念。

2.小学美术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2)教学内容方面。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着美术课

的教学质量。目前小学美术课的教材主要有“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究”四个方面。很多美术教学反映教材内容偏杂、偏难,小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且小学美术教材上,每一课都只有几张插图,其他的内容都比较少,有些经验欠缺的教师就照本宣科,没有主动拓展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方面。小学美术课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

观察法、讨论法、游戏法、演示法,等等。笔者对我县小学美术教师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80%的教师都主要采用讲授法,只有10%的教师并用讲授法与讨论法,还有10%左右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采用更多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中国古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一课,有的教师讲述了作者、作品内容、艺术特色,然后让学生讨论这幅画,小学生既听不明白,也不知道如何切题讨论。

(3)教学手段方面。新课标强调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小学美术课需要的教学手段包括教学挂图、电视机、投影仪,以及多媒体设备等。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小学美术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率并不高,一方面是因为不能熟练驾驭未能发挥其优势,另一方面是前期准备工作复杂,很多教师嫌麻烦而不愿意使用。

3.小学美术教学没有贴近现实生活

众所周知,艺术源于生活。而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更离不开生活,只有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才有利于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从小学美术教学的发展现状来看,美术教学与现实生活偏离太远。有的美术教师错误的认为给学生介绍些世界级的美术作品能够提升学生审美意识,其实,帮助学生发掘生活经验,在现实生活大讲堂中去感受美、体会美,更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二、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充分运用多种教育工具和手段增强美术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断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综合能力。

1.美术教师要不断培养小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自制能力不强,好奇心很重,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游戏教学、郊外写生等教学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述“色彩的和谐”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带领学生们做游戏,准备多支试管,然后选用三个基色――红、绿,蓝,进行现场的颜色调配,学生们通过观看这三者的不同组合呈现的不同美丽色彩,就会产生好奇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调制自己喜欢的颜色,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能够加深对于色彩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欣赏罗斯科的《红黄橙》,引导学生进行不同色块的调配。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会了色彩的制调,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2.教师要增强美术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要想讲好一堂课,就需要教师做足充分的准备工作,美术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应该深入的研究教学大纲,明确美术教学的课程要求,然后结合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制定教学内容。美术课程的知识点较为分散、凌乱,这需要教师阅读和查阅相关资料,对于知识点进行拓展,并且做好知识点的衔接。做好充足准备之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好积极引导,发掘学生潜在的艺术细胞,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例如,在讲述“鸟语花香”课程时,教师要搜集各种美丽的自然景物图片和绘画作品,播放优美的、具有意境的音乐,使学生头脑中构设出美好图景,然后教师通过艺术作品,给予学生讲述作者是采用何种手段勾勒出如此美丽的画卷的,这样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美术的艺术气息。

3.进行美术教学方式方法的调整与优化

新课改自从实施以来,对于小学美术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然而,小学美术教学工作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有限,而教师不能够真切感受到孩子眼中的世界,师生间缺少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教师眼中的艺术品不能够真正熏陶和感染学生,这就需要调整教学方式,教师要变换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欣赏周围的世界。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深层的艺术欣赏和剖析,使学生的艺术情感得以激发。

4.采用综合有效的教学评价模式

美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新课程;改变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225-01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各省实验区逐步推进,面临改革教师首当其冲。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力图改变传统教育中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师生交往方式的变化,传统教育中的教师角色顿时要变了。因此我认为应做出这几方面的调整:教师在自身素质、教师角色转化、教学方法等。

1.美术教师进入新课程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1.1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如我小时候美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让你一味的去临摹。

1.2 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美术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美术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等这些要求促使我们美术教师要紧随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2.美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2.1 班级授课制从西方传入中国已一百多年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表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对知识的传授,主观上重视教学的结果,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的方式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将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及时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我在讲授《我喜欢的交通工具》一课时,设计制作了一个样图游戏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几何图形拼出交通工具,要求与众不同。

2.2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或学生在每个方面平均发展,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基本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引自《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我们的美术课程中,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来,然后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3.巧妙设计课堂环节和课后作业

课堂内容的安排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几乎不做任何课前准备,仅仅是制作几张作品的幻灯片或课件等,但是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美术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要对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设。例如,在教学"向日葵"这节课时,教师应在利用网络查找大量资料后,安排这样的教学内容:第一节是基础知识课,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个小课件,其中包括简单的色彩知识和色彩的组合方式,并提供几张室内设计的装饰图来介绍这几种色彩的组合。给学生留的作业是:学生根据自己所喜欢的颜色进行调色练习。第二节是引导学生了解凡・高和他的主要作品,这是一节欣赏课。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加入大量凡・高的作品,并对凡・高的性格进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对凡・高作品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第三节课是对技法的学习。让学生根据凡・高作品中的色彩特点来临摹他的作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临摹全部或局部。第四节课就是对技法的练习课,教师要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事物进行色彩的描绘,通过图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美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第5篇

(一)误解基本元素

这是教学设计中存在的最低级错误。很多初学者对“过程与方法目标”或“教材分析”之类环节理解不足。解决此问题相对简单,不在讨论之列,故不赘述。

(二)忽视环节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的诸环节,是互相联系的整体。而初学者对每个环节皆不熟悉,容易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完成独立的环节”上,容易忽略环节之间的联系,缺乏教学设计的宏观把握,很容易导致教案中出现“教学设计漫无目标、缺乏重难、教学过程毫无逻辑感”等问题。

(三)重要目标不可达成

即使在教学设计中,成功避免了前两个层次的缺陷,所制作的教学设计整体架构合理,也还有可能出现最后一个问题:在认真地分析之后才发现,教学设计中最核心的环节,并不能达到促进学生提高的目的。如在《墨与彩的韵味》一课中,因设计者感觉无力帮助学生掌握“表达韵味”这一目标,故在讲授“笔法”和“欣赏作品”后,请学生自行完成作业。以上错误出现的原因是对“如何解决难题”的问题思考不够,教学策略、教学方法选择不得当。

(四)目标过多或结构性缺失

目标过多、过少或结构性缺失,都是目标体系建构的失败。题中所示的两种情况,看似矛盾,却有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份教学设计中。很多教学设计,既存在“知识、技能目标过多”,同时却又完全没有设定“方法过程目标”或“情态态度价值观目标”,因此谓之“结构性缺失”。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对初学者来说,快速掌握合理的思维模式是最关键的,也是最具可能的。在现在的美术教师培养相关的研究中,还极少有针对于此者。为解决此问题,就需要美术教学设计的初学者列出一个较具学科特色的“教学设计顺序模型”,提供合理的思维顺序,以方便他们在设计课堂细节的时候,随时保持对整体架构有一个视觉、直观的认识,方便对其宏观掌控。与其他教案写作模式呈现的顺序不同,建议按照“设定创作(作业)—挑选难点—选择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顺序完成教学设计。

二、思维的起点——设定课堂练习

(一)设计出帮助中小学生成功的“创作范式”

与初学者思维模式完全不同,绝大多数经验丰富的教师多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切入点。设计出较容易成功的创作“范式”,更容易帮助学生体验美术课之“美”。例如,同样是《看谁画的鱼最大》一课,若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以刮蜡画为材料、以横轴册页为形式、以线性装饰为语言”的作业范式,则学生不但更容易获得成功,而且还会有更多的时间和兴趣探索本课的难点——构图问题。

(二)人文性与技能的平衡

新课标相对强调美术课的人文性,此为矫枉过正之举,概因很多有经验的一线教师,比较容易忽略人文的一面。对初学者来说,情况却却恰恰相反,美术课有技能性也不可忽略。完整的三维目标体系,要以“课堂练习”为依托,才不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美术创作是一个既动脑,又动手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同时竖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方法的掌握等其它目标,才是美术课的优势所在。

(三)确立课堂中心

评价美术课堂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学生课堂练习的质量。在短短40分钟内,要想保证学生能够体验到“美的乐趣”,必须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个成功率较高的“范式”。在此确定以后,方可确定一节课的主要任务。

三、学生的成长——挑选难点

(一)设立“标准”

在没有标准的情况下,课堂练习是不存在难度的。很多教师设置的课堂练习,因缺乏“要求”而存在严重的漏洞。学生创作完成得迷糊,因为他们说不清自己有何提高;评价也茫然——即使面对一幅敷衍了事的学生作业,也说不清楚这样的作业是否合格。针对此情况,需要教师预设出一个“课程作业”的标准。但即使有了明确的“标准”,其本身也可能出现问题:“过难、过易、过多”……。按照以下所列流程设计难点,则可避免这些问题。

(二)设立难点的流程

1.理解“难点”

初学者需要改变的一种思维模式是教学目标不是“凭空”想出来,而是“选”出来的。设立教学目标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提高。因此,只要设定好了创作的内容,再思考:“学生完成这样的创作时,会遇到哪些障碍?”在课堂上,帮助他们跨越了哪些障碍,就是达到了哪些目标。

2.列出难点

为了选择的难点更趋合理,笔者建议设计者将中小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列出”,以供分析选择。凡是学生有可能不知道、或发生困难的地方,都可能给学生带来成长。

3.挑选难点

列表之后,想挑出最合适的,只需要逐一分析即可。在分析过程中,需要考虑美术课的课程性质,以及学生程度、愉悦、时间、难度、人文拓展等因素。

4.以难点为中心的“目标群”

设计者对难点所提出的问题,要进行较深入的探究,绝不可模棱两可。因为,设计者需通过对核心难题进行“精加工”,以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和掌握。其中,非重难点目标,也可以围绕中心逐步设立。至此,应该能使初学者了解,虽然表面看来,难点目标只设定了一个。其实,并不存在独立的目标。学生要解决任何一个难点,都需要围绕着这个难点,解决一系列难题——这一系列难题就是教学设计中的“目标群”。

四、成功的途径——选择合理教学方法与策略

(一)教学方法的宏观变化

按照这样的流程,学习者可以明确“教学方法”需要合理配置的观念。暂且不论所选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在看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多个教学目标使用了同样的教学方法时,他们就能感受到,需要在宏观上对教学方法做出调整,以使其富于变化。

(二)注意难点与非难点的区别

1.非难点目标教学方法的选择

如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的特点是耗时少、效率高,但需要较强的演讲能力,不利于学生的记忆;若单用其来传授美术技能,几乎注定失败。仍以《有趣的人脸》为例,若使用讲授法,不但枯燥无味,且教师越俎代庖地替学生做出了探索,学生只能把形状、脸型与性格之间的联系当成幽默故事来听。是否有好的记忆效果?以至于是否能够应用在创作中?答案应该都是否定的。

2.难点目标的教学方法、策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