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综合管理部管理举措

综合管理部管理举措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综合管理部管理举措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综合管理部管理举措

综合管理部管理举措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设备管理;研究;问题;对策;煤矿

1引言

煤炭作为不可替代的能源之一自18世纪以来被世界各国广泛利用,在推动人类工业化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享有“工业的粮食”之美誉。新时期,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以及煤气化技术的日趋革新,再加上煤炭资源的丰富储存量,致使煤炭资源在现在以及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仍然会成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重要的能源之一。煤炭资源是我国最主要的基础性能源,在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我国是煤炭生产消费大国,而煤炭开采业属于高强度、劳动密集型作业,因而表现出对设备依赖性极强的显著特征。所以,设备已经不仅成为企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为企业顺利生产、盈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技术保障,因此重视企业设备,以人性化的理念对其予以管理显得尤其重要。本研究对煤炭设备管理的重要性、国内外研究概况、当前煤炭行业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煤炭设备管理的对策并予以论述。

2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现代经济词典中指出,设备管理即指企业设备的管理工作,包括设备的选择评价、使用维护、修理改造、更新处理等。从该定义可以看出,设备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正是该性质不仅决定了设备管理工作的长周期性、复杂性,而且也充分说明设备管理对于保证企业正常生产、运营的重要性。

设备与煤炭的产量、质量、生产成本、单位信誉、企业工人的人身安全和工作积极性、工作环境质量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设备在这些元素构成的单元中处于核心地位。首先,设备的性能直接影响煤炭的生产效率和质量,而单位时间内生产量的提高和煤炭质量的提升会显著缩减生产成本,进而增加企业利润;其次,在既定时间内,高性能设备更易按时保质完成生产任务,对于维护企业信誉、保证日常煤炭供求、维持市场煤炭价格平稳、缓解因煤炭供给短缺造成的不稳定因素起到重要的影响。再者,煤炭生产的设备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直接与设备的安全性能相关联,性能良好的设备对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放松工作人员的情绪、保证其全身心投入工作、减少操作失误引发的煤矿事故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综合性能优良的设备还关系到作业人员的工作环境质量和卫生情况,这对于保证工人的身体健康,改变传统观念中煤炭行业作业环境脏乱,安全隐患显著的不良形象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上述分析中可知,设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人的人身利益、企业的经济利益和潜在社会效益。设备质量的优良与否取决于设备的管理工作,即设备管理。广义来讲,对设备的管理涉及提出设备需求检查库存是否有此设备确认无该设备设备配套设备采购设备组装设备调试确认可投入正常生产设备的使用维护设备修理改造与更新废旧设备处理等环节。由上可见,设备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陈春霞进一步指出设备管理集技术科学、管理科学以及经济学为一体,涉及到的理论包括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经济学,运筹学、故障物理学、可靠性工程、人机工程学、摩擦学、组织行为学等许多领域.[2],所以,做好设备管理工作不仅意义重大,而且管理过程复杂,需要多学科为理论基础予以辅助。

3设备管理国内外研究概述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关于设备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早的是美国、英国、前苏联和日本,代表性的管理模式有:美国的后勤学、英国的设备综合工程学、前苏联的计划预修和使用制度以及日本的全员生产维护(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TPM)。

3.1国外设备管理研究简介

前苏联的计划预修和使用制度也称为计划预修制,它是根据设备的磨损规律和技术状态对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和修理以达到促使设备长时间处于良好技术状态的设备管理制度,是一种基于统计资料的经验总结。其常见方法主要有:检查─维修法、定期维修法以及强行维修法;另外,它将设备的磨损规律划分为3个阶段,即设备的初期使用阶段、渐进磨损阶段以及加剧磨损阶段。维修设备的最佳时间点是设备磨损由渐进磨损阶段向加剧磨损阶段过渡前的那一点。由该管理制度可以看出,它比传统设备损坏后再修理的管理制度迈出了重要一步,可以有效地避免设备故障或安全事故的发生、也避免了设备出现问题后再修理造成的经济损失,但是如何准确地把握好合适的维修点成为了该管理制度的关键。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维修时间过早或者维修时间过迟而没能很好把握最佳维修点的现象。

设备综合工程学是由英国维修保养技术杂志社主编丹尼斯·巴克斯于1970年提出,该概念以人性化的观点将设备的一生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强调提高设备先天的可靠性、维修性,注重设备从设计、使用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反馈,综合运用技术、经济、管理等多方面对设备予以管理和研究,最终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费用最优化。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从设备的全生命周期多方位对设备予以管理和研究,把增强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作为保障其后续功能正常发挥和节约经济费用的重要条件。

美国后勤学的兴起源于国防部要求武器供应费用最低,追求设备的可靠性以及可维修性是其主要的实现途径,它侧重于强调通过设备制造厂商的后勤工作促使军事武器寿命周期费用最低,而对武器使用者的管理涉及较少,正是由于该特点被诸多研究人员认为该理论对常规的生产性企业指导意义不大。

全员生产维护(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TPM)是一种要求企业所有人员(包括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通过参与设备的整个保养和维护系统来实现企业人员素质的整体提升以及设备性能的改善,以达到提高设备综合利用效率、改善企业经济效益的管理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TPM 的内涵已经从最初的“预防保养”扩展到追求设备综合效率最大化。TPM的设备管理理念从生产部门外延至研发、管理等诸多部门,而目标也由追求设备效率演变为追求企业生产系统效率最大化,因此,它是对生产维修和设备综合工程学的进一步发展.[3],因为被业界人士认为全面预防保养比综合工程学更有效实用.[2]。

3.2国内设备管理研究简介

我国的设备管理体制经历了事后维修计划预修制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方法提出设备综合管理模式设备综合管理模式的应用。从该演化过程来讲,我国的设备管理模式起步比国外要晚,而且我国的设备管理模式是在吸取了国外先进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诞生的。1987年7月28日国务院正式《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即设备管理条例,它对规范我国企业设备管理工作本应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传统企业管理体制的原因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不尽相同,致使该条例并没有很好贯彻实施,表现在不同企业设备管理模式都不相同、甚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也截然不同。因此,制定标准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设备管理制度在我国显得尤为重要。

4当前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4.1设备管理观念落后

企业对设备管理的重视程度与企业领导的管理观念直接相关,当前煤炭产业中表现出的“重煤炭生产、轻设备管理”的理念还较普遍。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企业只注重机电设备的持续运行,设备出现问题不得不进行维修、保养的时候才采取对应措施,没有形成对机电设备予以持续维修、保养的体制,更没有将设备综合工程学、全员生产维护以及我国的设备管理条例等先进理念作为理论参考。部分企业只注重设备运行时的表面效益、忽略了定期、自主维护设备的潜在价值,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未能将设备的重要性提升到应有的重视程度,因此,更新煤炭设备管理的陈旧理念已成为当前发展的重要举措

4.2设备管理制度缺失

设备管理制度的缺失一方面是由于部分企业根本没有制定针对设备的管理制度,机电设备出现损坏情况后,管理人员直接随机处理,完全是一种被动的事后维修模式,另一方面表现在企业有相关的设备管理制度,但是它又可以分为两类情况,一种情况是这些管理制度只做表面文章,供领导检查应付,根本不去执行;第二种是有制度,设备管理人员也想认真执行,但是制定的管理制度不具有可行性,执行难度大或者执行效果甚微,致使出现设备管理制度脱离了实际的管理环境。这些情况都使设备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大幅降低,也就失去了通过全面维护、修理设备而实现设备效率、企业效益最优化的目的。

4.3设备管理举措滞后

设备管理的举措滞后主要表现在对设备没有进行合理登记、维护、清洁、储存、缺乏强有力的维护保养规划等。设备管理的核心是要对设备管理活动予以实际操作,观念的滞后致使相应举措也远远落后于合理的管理措施。当前设备管理中还出现购买设备与预期功能有偏差,使用中的仪器还存在维护过度和维护不足的情况,停用设备存在零部件堆放混乱、卫生状况脏乱差、存储地点不合理,管理设备的人员不用设备而用设备的人员不管设备的两极风化情况比较严重。这些举措都严重违背了科学管理设备的基本准则,使设备的使用周期缩短、增加了设备后期的维护修理耗资、不利于企业员工的人身安全、造成企业生产卫生环境质量过低、削减企业的总体经济效益状况。

5完善设备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5.1更新设备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是推动煤炭企业设备管理工作合理化、高效化的重要前提,因此,抛弃原有的落后理念,顺应并积极实践当代社会的设备管理潮流意义重大。首先,企业管理人员应该高度重视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价值,将设备管理工作形成一项长效机制狠抓不懈,彻底抛弃原有“只重生产,不重维护”的落后理念。其次,要积极研究和引入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论作为指导煤炭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理论基础。不仅要要引入和学习设备综合工程学、全员生产维护制度以及我国的设备管理条例中的精华部分,更要将系统论、决策理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优秀理论纳入到企业的设备管制措施中,通过实践一条以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管理之路实现煤炭设备管理工作的高效率进行,最终实现设备生产效率最优、设备维护费用最低、企业生产成本最理想、企业竞争能力最强。

5.2优化设备管理制度

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作为理论指导,更应该将经过学习而自主提炼的理论精华以制度的形式予以呈现,当然,制度的制定要严格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可行性,可行性就是要求企业工作人员在结合先进的管理理念制定管理制度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仅用高深的管理理论凭空堆砌,只有符合实际工作环境的管理制度才具有价值;第二,可操作性,可操作性要求制定的管理制度要求执行难度要适中、执行效果要显著。执行难度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制度的发挥,合理的制度应该设置阶段性目标,这样有利于目标的逐渐实现,从而使制度的可操作性增强。从涉及范围上讲,一份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应该从设备的选择、使用、维护、改造、报废等整个生命周期着手,制定包含这些环节的综合管理机制。从涉及对象来讲,要明确责任到人,将包括企业管理人员在内的所有员工纳入管理机制中来,形成周期培训、周期实训、周期考核的良好机制。从涉及内容上讲,应该包含管理对象、管理组织与管理责任人、管理流程、管理方法、奖惩措施、评价指标等内容,切实保证制定的制度能够有效促进设备管理工作。另外,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灵活予以实施且不断反思革新,最终形成适合自身企业的长久设备管理机制。

5.3强化设备管理举措

设备管理理念更新后更为重要的工作是开展具体的行动予以贯彻,因此,强化设备管理举措构成了设备管理工作的根本落脚点。具体表现在设备购置阶段加强设备实际性能与预期性能的研究,确保购置的设备能够最大限度的符合实际需要,当然还需要注意的是购买决策要切实综合考虑当前设备成本与后期潜在的维护费用之间的关系,从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综合考虑。其次,对设备要形成定期维护的可行规划并严格按照该规划对设备予以合理、及时的维护,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再者,对停用的设备要选择合适的地点予以保管储存,做到有序、配套堆放,及时登记,定期予以清洁维护;另外,无论是设备操作人员还是设备管理人员应该统一思想,共同携手形成爱护设备、合理使用设备、规范维护设备的新局面,抛弃管用脱节的不良习惯,打造管用一家的良好氛围,使企业中每位员工将设备视为自己的珍贵财产,这将极大地提升设备管理工作的成效。

2012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6结语

设备管理是保证煤炭企业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安全环保、高经济效益运行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当前国内外设备管理的相关情况对于促进煤炭设备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体而言,我国的设备管理的研究要滞后于国外,是在国外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演化而来,而且我国颁布的设备管理条例也没有很好实施,致使当前设备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设备管理观念落后、设备管理制度缺失、设备管理举措滞后等不良现象,据此指出更新设备管理理念、优化设备管理制度、强化设备管理举措是解决当前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马蓓蓓,鲁春霞,张雷.中国煤炭资源开发的潜力评价与开发战略[J].资源科学,2009,31(2):224~230.

综合管理部管理举措范文第2篇

规划纲要是中科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是指导中科院今后发展的战略性、综合性和纲领性的规划,是中科院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同时也是中科院履行国家科研团体职能的重要依据。

规划纲要从发展环境、发展远景与战略。科技战略重点,科技布局与学科发展。学部工作、队伍建设,重大改革举措,事业发展等方面,确定了中科院院今后5至15年的发展目标.明确了新时期的战略重点,提出了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与重大举措。全文共分8个部分。

发展环境。分析未来5至15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对科技的需求,分析未来5至15年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分析未来5至15年我国实施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环境。

发展远景与战略。提出了中科院未来发展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建设“三个基地”,创造“四个一流”的发展远景,提出了未来5至15年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把新时期发展战略的实施推进到以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

科技战略重点。提出发挥综合优势,加强系统集成,集中力量,分期分批重点支持40个重大科技创新研究。

科技布局与学科发展。提出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和重要方向,以及学科重点和领域前沿部署。

学部工作。提出中科院学部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队伍建设。提出构建人才竞争发展良好环境,发挥人才专项计划引导作用,完善现代科技创新队伍结构,完善科教紧密结合育人模式等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关键举措。据介绍,未来5年,中科院将培养500名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努力造就科技与教育大师级人才,将向社会输送约6万名硕士以上科技人才,在研究所兼职的大学教授及其他高级专家达到2000人次,研修的企业科技人员1000人次,派遣1000人次以上的科技与管理人员到地方、企业及大学任职任教。

重大改革举措。提出改革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所管理、改革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管理、改革资源配置,改革院地合作机制等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事业发展。提出中科院院属机构,资源发展、对外合作。文化建设等各项事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北景知识

“三个基地”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科研基地以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谋划科学创新,以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推进技术创新,有效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活动,集中力量做大事、做大贡献,使中科院成为面向全国开放的、在国际科技界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研究平台。

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基地坚持科技创新,人才为本;竖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立足培养,把中科院办成科技工作者向往的科研团体、培养高级科技创新与创业人才的大学校。

促进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基地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与高技术产业发展不断提供知识和技术源泉。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规模产业化的机制体制,不断孕育孵化高技术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与社会创新单元携手共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四个一流”

一流成泉:基础研究领域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原始性和系统性科学创新;战略高技术领域做出事关现代化全局的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领域,做出事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创新贡献。

一流效益:科技产出得到科技界高度评价和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取得重大社会效益,还包括重大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科学人文效益和研究机构良好运行效益。

一流管理:建立符合不同性质科技创新活动规律的管理机制,主要有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机制、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科学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管理平台,以及吸引、培养、造就人才和队伍动态优化机制等。

综合管理部管理举措范文第3篇

我作为基层管理干部,最重要的是如何做好一个执行者,执行好党的方针、政策,执行好企业的规章制度,把自己这一亩三分地经营好。 针对具体情况,我厂存在短板和消除短板的举措:

1、全年的事故、事件较往年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人身伤害事件成多发状态,发生了多起人身伤害事故事件。

举措:1)消除生产现场环境不安全状态,在进行现场环境设施和6S改造时考虑人员安全,消除遗留隐患。2)做好现场检维修工器具检查及脚手架验收工作,保证使用时的安全。3)清除巡检路线和道路的积冰积雪积水,规范劳保鞋安全帽的佩戴。4)杜绝野蛮操作,干部越级操作,发现类似情况严格追究和考核。

2、虽然安全教育和班组安全活动也一直按要求开展,也经常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和考试,但管理技术干部欠缺相关“25项反措”等一些专业理论和安全知识的学习。

举措:1)现在16项制度相对掌握较好,安全教育方面以《电力安规》《25项反措》为基础,强调分专业进行培训。2)每月对管理和技术干部进行一次分专业的安全考试。3)调动和发挥车间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求制定学习计划,并进行检查和考核。

3、通过应急演练抽查和实际发生问题处理,发现各车间、班组应急能力参差不齐,外围车间、班组对应急演练不重视,平时的演练针对性不高,走过场。

举措:1)继续进行厂级的应急演练竞赛和抽查,每季度组织一次厂级应急演练,每月组织车间级应急演练活动。2)安环科组织专业科室主管和车间安全监督对每次活动进行讲评,对在活动中的突出亮点给与表扬,对演练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3)科室和车间对应急演练中暴露出的不符合厂级专项预案、车间综合预案和应急处置卡的部分经过评审后,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4、现场的安全管控今年虽较前两年有较大进步,但在上级部门和我厂自己的安全检查中还暴露不少问题,主要集中在现场安全和工作许可两个方面。

举措:1)现场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脚手架使用、临时用电、高处作业、动火作业、受限空间作业这五个方面,作业许可问题主要集中在工作前安全分析的签发、各类危险作业的签发、许可、批准上。首先应加强各类危险作业及工作前安全分析的培训教育,教育培训包括外委单位人员、我厂技术管理人员、监护人等。2)应做好现场安全监护人的监护工作,经过专门培训合格有责任心的监护人是现场安全管控非常重要的一环。3)保证现场各类危险作业检查监督工作的有效性,从厂级的安全监督、干部的走动巡检、专项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及时整改,人人都有义务监督现场的安全的职责,对重复发生的违章行为加大考核力度,提升监督管理绩效。

5、烟气偶有超标以及烟气二氧化硫浓度小于“1mg/m3”等问题,全厂做了不懈努力,这两项数据较前两年有大幅度下降,但是还是没有杜绝。

综合管理部管理举措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职业院校 学生管理 新举措 思考

职业院校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缺乏学习兴趣,加上学生身上或多或少地有些不良习惯,因此,学生管理难度大,已成为广大职业院校的共识。但是,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连着千家万户,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如果我们职业教育放松对学生的管理和要求,那将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作为职业院校的一名管理者,我深切地感受到对这些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良好的教育让学生“破茧”化成一只只具有健康人格、有一定文化和技能的“蝶”,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职业院校的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而是难管理的“问题学生”,如单亲家庭和隔代抚养学生、留守学生、学习困难和生活困难学生等多,要把这样一些学生管理好,教育好,我们已有的管理模式和一整套管理办法必须得有所创新,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提炼,提升,使之为适合现在职校生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本人从事职业教育近30年,结合在学生管理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动态不断创新理念,探究多种管理新举措做好学生管理,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接班人。

首先,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由前阶段超速发展转为正常发展, 由规模发展转为注重质量提升。确立“学校所有工作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管理思路,落实“系统管理、以人为本”两个基本原则,同时推行“全项管理百分制”和“全员育人”,建立学生“学力银行”,试行“学生成长导师制”。

“全项管理百分制”――把管理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表现融为一体。全项管理百分制是把学生日常综合表现量化为100分,对学习、纪律、卫生、宿舍、两操、校产、活动方面各种行为都做出了细致规定。在校园网上建立“学生行为管理系统”,按规定进行加减分考核。班主任、课任教师实行日查并及时记入系统;系部实行月查、月评和学期汇总,系部和相关管理人员根据预警系统显示对一些问题学生及时进行谈话、批评教育。对学生实行三年累计总分评定,按总分扣分情况实行不参与评优、奖学金、毕业证缓发及勒令退学等处理。并存入学生档案及其它调查材料上。实行系部、学管干事和班级三重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对全体学生实行全面监督并落实实施整个过程。让学生明白,无规矩不成方圆,由被动接受管理向自我约束、自我接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转变。

“全员育人”管理――把百分制落到实处。为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制定“全员育人”工作实施意见并层层落实责任,让所有教职工都参与学生管理,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学生在校的每一时刻都有人管理。课堂上,任课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每堂课要查学生出勤和上课情况并处理违纪行为并及时上传“学生行为管理系统”,课余时间,全体领导和老师都是管理者,要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教育和管理,每天安排领导、老师和学生值勤,学校的教学楼、食堂、宿舍、绿化区等角角落落都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管,记录违纪情况记录进“学生行为管理系统”并将情况及时上报学生管理部门,进一步规范学生行为,让每一个学生每一时刻都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让百分制的实施有可靠的保障。通过实施“全员育人”可使学生的纪律意识增强,违纪现象减少,使学生变得文明了,行为规范了,校园也就和谐了。

建立学生“学力银行”――加强学生表现终结性综合评价。在校园网上创建学生“学力银行”,详细纪录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在校三年的学分、荣誉和考取的各种证书、班主任评诘、实习工作经历、参加过的培训、做的好人好事等。学校定期有专人将学生的这些信息输入进“学力银行”,师生都可以随时上网查看某一名学生的“学力”情况,用人单位在授权后也可以查看。“学力银行”的创建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激发竞争意识。

“学生成长导师制”――深化全员育人内涵。“全员育人”工程好多方面还停留在“管”和“堵”的层面上,针对目前的学生状况,学校要试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将“全员育人”从“管”和“堵”的层面深入到“育”和“导”的层面,要求每一位教职工与2~3名学生交朋友结对子,做学生的导师,从思想品德、学习、生活、心理等方关心、关爱、帮助他们,让他们健康的成长。从简单的“授业”到深入的“传道、解惑”,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爱和关注,也使每个教职工都能参与到学生的教育中来,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通过以上举措,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和管理,使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形成了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真正达到了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让企业满意,让社会认可。

育人过程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是要靠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对于我们学校学生管理来说确实需要转变观念,引进和创新管理模式,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才能使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朱建华.学校文化管理的思考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综合管理部管理举措范文第5篇

第一个问题:集中化管理是硬性规定吗?

首先要问的是,该企业是否有其他选择。如法律规定,一家企业的年度报告和综合账目必须由首席执行官签署,因此,不可能将这项任务委托给业务部门去完成。在这种情况下,答案是:必须进行集中化管理。与之相比,为了遵守健康和安全法规,集中化管理就并非绝对必要;每个部门都可以管理自己的合规要求。因此,对于任命一位集团健康和安全负责人的提案,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如要通过提案,就要求在这三个问题中,其他两个问题之一的答案是肯定的。

第二个问题:集中化管理能否大幅增加价值?

如果集中化管理并非硬性规定,那就只有当它能大幅增加价值时才应该采用。但是,难题是如何判断是否需要这样做。这一点特别困难,因为企业战略很少会明确规定增加价值的主要来源,而这些增加的价值为在一个集团内将不同业务活动集中到一起的主张奠定了基础。解决办法是,设置一个足够高的门槛,使集中化管理的好处可能远远大于其弊病,从而值得去承担这些风险。

具体来说,建议问一个问题:“提出的集中化管理举措能否使该企业的市值或利润增加10%?”这一门槛值足够高,使集中化管理的支持者很难在分析报告上“赌一把”,从而快速排除一些小的机会,不必再对其进行讨论,以节省高层团队的时间。首先考虑集中化行动本身能否满足10%的门槛值,如果达不到这一要求(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如此),就应该评估它是否是某项能满足10%门槛值的、更大规模的举措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际上,并不需要对这个10%问题的答案进行精细计算。真正需要的是判断这种行动的重要性,无论是行动本身,还是作为一项更大举措的一部分。第三个问题:集中化管理是否风险很低?

大多数集中化管理提案都无法通过前两个门槛中的任何一个:它们既不是一种硬性规定,也不代表增加价值的主要来源。在更多的时候,值得去争取的好处是在成本或质量上比较小的一些改进。在这种情况下,与集中化管理有关的风险——业务的刻板僵化、积极性降低、和注意力分散一往往比创造的价值更大。因此,只有当这些消极副作用的风险很低时,才应该采纳这种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