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案例教学

教学案例是指包含有一定的教学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对教学案例(包括片断)书写或分析是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与改进的有效途径。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师通过案例可以真正触及到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笔者在同年级的两个班级进行同课题、不同设计方法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在许多方面力求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并且结合观看课后教学录像、专家及同事的评论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对不同设计下的教学实践作有益的反思。

1 练习要立足课本,注意知识的基础性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体现了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为其他学科提供了一切发展的基础。而小学数学中的各方面知识恰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须让学生学好、用好。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要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我们可设计如下练习: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有什么关系?同样,正方体有几个面?它们是什么形状?这些面有何关系?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很清楚地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从而形成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形体知识打下基础。

2 练习要有针对性,有重点、有层次地进行

练习的设计应该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①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提出的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②练习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经过自己的思考获得成功快乐的体验。

如,我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时,其教学重点是“一看”(看除数是几位小数),“二移”(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除数成为整数,再相应地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针对这一知识难点,我设计了只列了竖式,先不要求计算的习题(只让学生移小数点):0.35÷0.5,3.5÷0.05,28÷0.14,0.208÷1.04,这几个重点解决了,以后的练习就容易了。

3 练习要新颖有趣,让学生在玩中练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设计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到儿童这一特点,从练习形式、题型、要求出发,保持练习形式的新颖、生动有趣。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设计各种题型:如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当小医生,设计判断题;让学生当法官,设计操作实验题,调动学生参与练习。或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练习,如运用猜谜语、讲故事、摘取智慧星、做游戏、模拟表演、各类小竞赛等。这些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的练习,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在教学《质数和合数》结束新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号,按老师的要求起立,看谁反应快。1学号是质数的同学。2学号是最小合数的同学,3学号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同学,4学号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同学,5学号是合数的同学,6没有站立的同学。这样可以把学习气氛推向。学生通过这个趣味性的游戏把枯燥的概念快乐地完成了运用。使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更增添了练习的乐趣。

4 练习应注重拓展性和开放性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 关注 学生 数学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23

“关注学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因此,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必须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及“让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主动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做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合作者?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关注学生,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呢?下面,我结合三个教学案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这句话,说明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

案例:“年、月、日”教学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年、月、日”的知识。你们已经了解了关于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生1:一年有12个月,既有大月,又有小月。

生2: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

生3: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是大月,四、六、九、十一月是小月;二月是平月。

生4:我还知道全年有时是365天,有时是366天。

……

上述教学,教师先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着眼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正视学生现有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再正确把握并以此来设计、展开教学,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更能实现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二、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究,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案例:“长方体的认识”教学

师: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体,仔细观察并用手触摸,看谁的发现多。(学生活动)

师:谁愿意最先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1: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生2:长方体有6个面,有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大家很会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在一般情况下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生3:长方体面与面之间都有一条很直的边。

师: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之间共有的这一条边叫长方体的棱。

生4:长方体还有8个尖尖的头。

师:你所说的“尖尖的头”是哪里,请指给大家看。(生答略)

师:你真善于观察!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这个尖尖的点叫长方体的顶点。

师:大家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5:长方体相对面的大小完全一样,有12条棱。

生6:长方体的侧面看上去是斜的。

师:不简单!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触摸,已经发现了长方体这么的多特征,下面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究。

……

上述教学,教师通过创设一个开放性的情境,先让每个学生充分观察和触摸长方体,然后汇报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充分表现自我,在交流中丰富了自己的认知。

三、关注学生知识的生成和建构

知识的生成是个性化的内化、建构的过程,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始终贯穿着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

案例:“方程的意义”教学

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把下列式子进行分类,并说一说分类的依据。

20+x

8×2=16 x÷12 8x=16 x÷12=15

60÷12=5 x-10=35 x-10>35 45-10=35

生1:我根据加、减、乘、除的运算,将式子分为四类:①20+x35,45-10=35;③8x,8×2=16,8x=16;④x÷12,x÷12=5,60÷12=5。

生2:我根据是否含有未知数x,将式子分为两类:①20+x35;②20+16=36,8×2=16,45-10=35,60÷12=5。

师:很好!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都能找到分类的依据。现在请同桌讨论,把生2分的第①类式子再进行分类。

生3:根据是否是等式,第①类式子可再分为两类:A.8x,x÷12,20+x35;B.20+x=36,x÷12,x-10=35,8x=16。

师:你真聪明!现根据生2和生3的分法,我们可以把上面这些式子分为三类:①20+x

师:现在你们观察①和③、②和③两类式子,各有什么不同?

生4:①和③两类式子均含有未知数,但①类式子不是等式,而③类式子是等式;②和③两类式子均是等式,但②类式子是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③类式子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你的表述非常完整、准确!像③这类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

上述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复杂现象观察、分析,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探索。通过三次分类,学生经历了问题的“数学化”过程,在尝试、讨论、合作中逐步感受和理解方程的意义,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是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做到心中有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让课堂成为每一个学生主动发展的起点。

[ 参 考 文 献 ]

[1] 郑毓信.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开放性[J].课程教材教法,2007(7):28-32.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一、具体体会

(一)以分工合作的形式,构建起了“空间与图形”中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网络

这项课题研究省里的总课题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案例研究》,荆门市承担的子课题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案例研究》,“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包含四个方面内容: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荆门市又将其细化分解为七个方面的内容,市直6所学校承担平面图形与测量的研究任务,钟祥市2所学校承担立体图形的研究任务,京山县、沙洋县6所学校承担位置、观察物体、图形与变换的研究任务,东宝区、掇刀区4所学校承担角的研究任务,今天进行现场汇报交流的6所学校基本涵盖了这些研究内容,通过这样进行分工协作,就构建起了一个研究框架与网络,支撑起了“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案例研究这个课题,这样安排非常科学合理。

(二)以案例研究为手段,探索出了“空间与图形”中几何概念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1.石化一小课题组通过创新性研究进行了有效的教学探索。如在“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这一案例中,石化一小的老师们创新性的设计学具3组9根小棒(颜色相同的长度相同),让学生摆三角形,然后通过旋转、平移得出3个三角形完全重合,也就是全等,再让学生摆四边形,同样比较发现虽然边的长度固定,但摆出的大小、形状不同,从而让学生明白了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固定了,形状与大小也就完全确定,这就是它的稳定性。

2.钟祥市实验小学课题组通过专题式研究对立体图形的教学形成有效策略。从“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几何概念教学采取的策略是层级推进。首先是直观展示,感知概念。如教学长方体的面、棱、顶点,通过实物教学具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初步感知面、棱、顶点。其次是动手实践,理解概念。通过动手操作,制作长方体框架或模型,学生会做,说明他们理解了长方体的特征。再者是空间想象,内化概念。利用多媒体技术,系统地呈现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长、宽、高的空间关系,让学生建构一套关于长方体特征的思维体操,将概念深深印在脑海中。最后是解决问题,巩固概念。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

3.市实验小学课题组通过对比式研究探索有效教学策略。他们研究的是“圆的概念教学”,学校课题组采取的是“同课异构”这种对比式研究办法,由多位实验教师分别执教“圆的认识”这一课例,来探索不同的设计,哪一种或哪一点更适合教学实际,更为有效。

4.沙洋县高阳小学课题组通过反思性研究进行有效性教学探索。学校课题组通过对教学案例进行反思、研讨,促使课题研究走向深入。如在“位置与方向”这一课例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温故知新,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等策略准确地把握了确定位置的两个要素:方向和距离,使课堂教学变得有效。

5.石化二小课题组通过问题式研究对长度、面积单位概念教学进行了有效探索。他们针对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忽视概念的实质,注重结论的记忆,仅以课本知识为导向,割裂了系统间的概念等进行了一些典型课例的研讨,形成了诸如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等有效策略。

6.东宝区象山小学课题组通过实践性研究形成角的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即按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应用四环节展开教学。

(三)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在“空间与图形”中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课题研究中促进了师生共同发展

课题研究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在师生的发展上,从今天现场汇报以及通过课题资料展示的学校情况看,通过两年多的研究,真正落实了“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研究理念,课题学校的师生都在研究中成长、发展。

二、几点建议

一是注意课题研究的真实性。现在教师对课题研究要么是应付型研究,认为课题研究是负担,纯粹完成任务;要么是功利型研究,研究时不做事,结题时要挂名。其实课题研究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相当有利的,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学研究越来越懈怠,专业发展就不够,专业化程度就不高。如果我们做研究型教师,同样可以越老越值钱。2012年2月份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老师们可以对照标准看一看,自己有多大差距。同时也希望老师们认识到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在研究中促进个人专业成长。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摘 要】生成性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展现动态生成、饱含生命灵动的课堂是精彩的课堂,是成功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是让人期待的!

关键词 动态生成;捕捉;以学定教

由于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而使得课堂更多的是“节外生枝”,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此时,就需要教师“灵活生成”、“妙手生花”,敏锐地捕捉那些不期而至的生成点,即时作出判断,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使静态的、固定化的教学预设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性的实施方案,为动态生成导航护航,演绎出精彩的纷呈的成功课堂。

一、生成,需宽容尊重,用心呵护

课堂上的意外是每位教师都会遇到的。让意外生成精彩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去呵护学生的每一个创新的萌芽,如果我们习惯用一个标准去要求学生,只会把学生的创造扼杀在萌芽状态,那我们的课堂永远只能是一种声音。所以,了解、相信、尊重每一位学生并贯彻到每一天的教学实践中,那么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就不只是一个美丽的童话,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生成一定能活跃在教学过程中。如在让学生求36和54,6和12,24和36,18和63四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傅成斌等少数学生做错。在反馈时傅成斌涨红着脸说:“36和54、6和12、24和36的最大公约数是18、6、12,正好分别是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差。所以在求18和63的最大公约数时,我直接把63减去18,结果却错了。”这一番解释,让我突然想到用“辗转相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我说:“成斌的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很像“辗转相除法”,这也是一种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我鼓励学生:“如果感兴趣,课后可以继续研究。”

案例中如果没有一个民主、平等、宽容的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积极的互相推动,如果我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看待问题,不用宽容的态度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在学生的哄笑声中坐下,不仅不会生成“辗转相除法”这一知识点,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会严重的扼杀学生探究意识。

二、生成,需敏锐捕捉,善待意外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

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特征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小棒和一些橡皮泥搭一个长方体。有些小组搭出了“漂亮”的长方体,但有的小组就是搭不成,这是出乎教师的意料,可他还是对学生说:“大家搭的很认真,还没搭好的,相信大家课后一定能搭得很好,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搭的长方体,说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从案例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的进程完全按教师所设想的流程进行,当学生搭的结果出乎教师预先的设计时,只被老师一句“大家搭的很认真,相信课后一定能搭得很好”给搪塞了。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老师搭的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像这样的教学,只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机械,流于形式,缺乏生气和乐趣!如果教师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能敏锐地捕捉到“长方体搭不好”这一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展开这样的教学:为什么有的小组搭不好呢?我们一起找找原因怎么样?学生就会通过“为什么”来分析原因,认识特征,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积极学习态度的形成,也使我们的教学能在动态生成中峰回路转,更趋完善。

三、生成,需以学定教,及时调整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孩子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他们的见识、思维、经验往往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教学中会出现老师的教学预设与实际教学不相符的现象,这时,老师应该怎么办?是机械地执行自己的“既定方针”(教案),还是将学生出现的这种思维状态作为一种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顺应着学生的这种思维状态重新调整、组织自己的教学呢?这不但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机智,更反映了教师的一种学生观和教学的基本理念。

在网上看过一节数学活动课案例:“可能性的大小”,执教者通过“抛硬币”、“摸彩球”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明确“可能、也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的含义。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可能性有大有小,教师设计了“分组摸球”的活动——每个小组的袋子里都有5个黄球,3个白球,小组活动完毕,各小组争相汇报活动情况,只有第5组摸球结果不同,他们摸到白球的次数比黄球多了几次!所以他们组“坚决”不同意袋里边什么颜色的球多,摸到这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就大。二位教师不同教法:

A教师:在解释无效的情况下,有些生气,高声说道:“你看别的小组,什么颜色的球多摸出这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就大,少数服从多数。”孩子不再争辩,接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看法。

B教师:老师迅速调整了自己的上课思路:老师先弄清楚孩子的真实想法,然后再对症下药——以学定教。老师先让孩子毫无保留地谈出自己的看法,并让不同意见同学反复做实验之后,让事实说话,自己说服自己,最终基本认同了大部分同学的看法。

同样的问题,这两种教法效果大相径庭,处理方法背后蕴涵着教育教学思想,而教师头脑中的教学理念将决定事态发展的走向。事实上,这种“意外”情况的出现,是十分难得的课程资源,只要处理得当,很可能转化成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育机智、教育智慧、教育艺术也会得到磨砺、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仍轩.小学课堂教学互动生成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唐爱华.课堂可以预约出精彩[N].现代教育报.2004年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几何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303-0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指出:"让学生通过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因此,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新理念下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质。但是,小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都基本属于表象阶段,在小学阶段的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将抽象几何变成直观几何,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思考的方法去观察客观世界,让学生逐步明确空间观念的意义,认识空间观念的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世界是十分重要的。笔者针对目前图形与几何这一领域的教学情况,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阐述通过想象和推理相结合、猜想和验证相结合、操作和思考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创设教学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识水平比较低,他们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理解总是以直观为主。对于抽象的空间图形的理解总是很模糊,而对于现实中可接触到的客观事物他们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亲身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获得良好的空间认知经验,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在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和长方体的认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动手量一量长方体学具(例如长方体文具盒)的长、宽、高,然后让他们分别计算出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再让他们算出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并让他们交流怎样才能快速的算出六个面的总面积,从而得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创设具体的教学情景,让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2.操作和实践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图形的过程中,要准备足够的实物教具或学具,鼓励学生在操作中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边操作、边思考的习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教学《四边形》的特征,要鼓励和帮助学生事先用硬纸板做好各种各样的四边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及不规则四边形等图形学具。教师也要准备好相关教具,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学习手段充分认识各种四边形的不同点和共同点,得出四边形可分为规则四边形和不规则四边形两大类,其中规则的四边形又分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平行四边形又分为长方形、正方形两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及普通的平行四边形,梯形又分为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和普通的梯形三类。并以组为单位分别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四边形进行观察、交流,从中找出他们各自的特征及异同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交流和独立思考逐步掌握各种四边形知识,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3.想象和观察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实践中有时需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想象新的知识,也就是我们说的以旧引新、温故知新,然后借助实物观察,验证想象的结论,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例如学习《正方体》的特征时,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正方体和正方形的特征等知识,引导学生想象,假如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的话,那么长方体会变成一种什么样子呢?它的所有的棱长都相等吗?它的六个面都会变成什么图刑呢?然后得出结论: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的12条棱长都相等,六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这时再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大小不同的几个正方体模型学具,让学生观察,验证刚才的结论是否正确。这样学生通过想象和实物观察,不但了解了正方体的特征,而且知道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既巩固了所学长方体的知识,又建立了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4.操作和思考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操作中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的习惯,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一课,事先把全班学生分为六个学习小组,并以组为单位准备好6-9个大小、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然后引导他们观察这些三角形中,有那些三个角都是锐角,那些有一个直角,那些有一个钝角,你们能根据角的特点把他们分为三类吗?并给出表格,表格从锐角的个数、直角的个数、钝角的个数进行分类整理。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操作、观察、思考,对三角形角的特点有了亲身的感受,并能自己思考三角形的特点得出结论: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这样学生在自己的操作、观察中,通过独立思考掌握三角形的分类知识,形成空间观念。

5.想象和推理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形成对图形的直观印象,结合推理帮助学生积累空间想象的经验。在从平面图形想象几何体的活动中,学生将多次进行形如"如果……那么……"的思考,这种边想象边推理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长方体有几条棱?如果任意擦掉长方体的一条棱,根据剩下的11条棱,你还能想象出长方体有多大吗?如果继续擦掉棱,想一想,至少应剩下几条棱才能保证我们想象出长方体的大小呢?(学生通过画,有说剩下6条、4条、2条等,大部分说3条棱。)学生通过推理、交流,得出结论必须要有3条棱,才能够想象长方体的大小。如果去掉竖着的棱就不能知道长方体的厚度,如果去掉斜着的棱就不知道长方体有多宽,如果去掉横着的棱,就不知道长方体有多长,不能去掉3条中的任何一条棱。这样的3条棱十分重要,缺一不可,给这3条棱取名长、宽、高。这样想象和推理结合,学生对长方体的空间观念就形成了。

总之,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新课程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在教学过程中、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不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的空间观念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