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

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

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系统要素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0-0004-02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竞争,创新型人才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和中心,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因此,高校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系统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在国家、产业还是企业层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大批具备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拓展和深化要求我国产业结构要不断优化升级,创新型人才的有效供给有助于提高产业转换速度,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为此,高校教学模式必须适应人才竞争环境的要求,加强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完善。

一、相关理论概述

1. 国内外相关研究

我国有关创新型人才的研究较多,而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从目前研究来看,国内学者韩丛发提出了两种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科学创新型和技术创新型模式。陈羽白等从华南农业大学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等,初步建立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刘益才对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一些措施,比如努力促进课堂教学与科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结合,共建校内基地、学生参与校内实训。

国外大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有着比较成功的经验。英国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训练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强调教育的实践目的,注重训练学生思考的能力、批判性思辨和多学科知识交叉,是英国教育培育创造型人才的特色。美国大学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重视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日本高校高度重视科研训练,让高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培养合同等方式与生产科研内部单位直接联系,发展了独具特色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和“工业实验室”为主的教育模式。

从国内外比较看,国外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相对比较丰富、系统一些,取得的成效也相对好一些,相比之下,国内的研究以理论研究占多数,且大多缺乏实证支撑。特别是现阶段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尚缺乏系统分析和实证研究,基于此,本文尝试从系统论的角度,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决策分析的理论依据。

2. 研究要素的概念界定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揭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和作用机制。创新型人才主要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就业培训系统。课程管理系统在本文的含义主要是指通过课程的合理化设置为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学习平台,以便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积累知识储备。社会实践系统是一个从设计认知目标、学习认知目标到实践认知目标的体系,通过该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能,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一定的情商、智商、责任感、义务感等综合素质和能力。毕业设计系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增强学生自身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的的极为重要的教学活动过程。就业培训系统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以提升学生就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主要包括相关技能培训、专业人士指导、就业指导与咨询等环节。

二、机理分析

1. 研究框架

在本文中,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就业培训系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课程管理系统是其他三个系统的基础,与它们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实践系统与毕业设计系统是相互影响的关系,社会实践系统与就业培训系统之间存在间接的联系,毕业设计系统影响着就业培训系统。因此,本文将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就业培训系统作为基本研究要素,研究几个要素之间的作用及关系。

2. 系统要素分析

(1)课程管理系统要素分析。课程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课程科目配置、学习方式与课时分布。1)课程科目配置。课程科目配置是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基本要求设置相关课程科目,构建理论和实践并重,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模块式课程科目体系。2)学习方式与课时分布。学习方式是对学习内容的安排和规划,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学习内容的三个具体阶段:基础课程学习阶段、专业课学习阶段、初步科学研究训练学习阶段。学习内容的不同,课时分布的多少也有所不同。3)学习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吸收能力、内化能力、应用能力。考核学生的能力不仅要看一个人掌握多少知识,还要看其在多大程度上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和能力,并体现在其对周围事物的洞察、理解、应变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上。

(2)社会实践系统要素分析。“认知只有付之于实践,才具有彻底的意义。”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系统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调查活动、毕业实习等环节。1)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通过对课程设计的合理组织和实施,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设计主要包括课程设计目标、课程设计的内容及考核评定等方面。a.课程设计的目标。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包括从基础理论的确定到选择具体程序、方法的整个过程。课程设计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b.课程设计的内容。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发挥他们的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传递,更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以及实践能力的发展,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c.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可以直接巩固和提升前期课程设计的成果,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在具体评价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学生自评、老师评价、观察评价、交谈评价、问卷评价以及作品展示等。2)调查活动。调查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市场调查、生产调查等,其主要形式是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3)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对学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和评定,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毕业实习,学生可以进一步领会和掌握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切实把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社会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毕业设计系统分析。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环节,主要内容包括选题、论文的写作、论文答辩、成绩评定等。1)选题。毕业论文的题目要来源于生产、科研、教学、实验等实践中,难度要适合本科教学,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论文的写作。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应该鼓励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允许学生有不同的主见,并鼓励大胆实践,提倡多角度考虑问题和尝试用多种不同方法解决问题。3)论文答辩。答辩时要体现出论文的内在逻辑,注重仪表礼仪、声音清晰、回答问题正确、流畅等。4)成绩评定。判断大学生的毕业设计有否创新,主要看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是否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是否应用了一些新方法、新手段来解决问题,是否取得一些新成果。

(4)就业培训系统分析。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压力,高校应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在学生就业指导全过程,以提升学生就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本文的就业培训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相关技能培训、专业人士指导、就业咨询与指导。1)相关技能培训。相关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职场中所需的基本技能如计算机操作、外语的应用、写作、表达、活动组织能力等技能的培训。培训可以提高大学生技能水平和自身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专业人士指导。高校可邀请大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或职业指导专家、优秀校友、用人单位的代表等专业人士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加深学生对职业素质要求的认识和对用人单位的了解。3)就业指导与咨询。高校应考虑国家就业政策的变化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开设多种形式就业指导课,帮助大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对职业有准确的定位,从而为大学生的成才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概述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四个系统――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就业培训系统的内涵并进行了要素的系统分析。本文的研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未对该系统的要素进行量化研究,进而揭示各变量之间的影响路径和作用程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除了以上四大要素,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本文未做探讨,在未来研究中,将给予特别关注。

参考文献:

[1]乔海曙,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8(01).

[2]罗方清.基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设置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04).

[3]徐雪.加强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04).

[4]邹向荣,杨亚俊,邵正隆.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系统的研究与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7).

[5]洪月华.毕业设计中信息素养的提升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教论坛,2009(01).

[6]孔繁森.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5).

[7]孟庆勇,陈楠,于淼.如何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跨世纪,2008.

[8]郑艳.基于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02).

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范文第2篇

在探讨培训课程设计之前,先对什么是真正的培训需求问题作一下分析:作为开发某一岗位(专业)培训的组织者即培训项目主持人,要想成功地开设一个培训班,他的首要工作应该从确定培训需求分析开始。我们在以往的办班过程中常听到学员说一些:“这个教师讲的内容我不感兴趣”“这次所学的知识对我回岗位后用途不大”“这次来学习是在浪费我的时间”等等,部分学员产生满腹牢骚的现象很可能就象“由于燃料油的原因而引起的火灾,这时你去用貌似灭火的材料‘水’去扑灭火,而不分析灭这火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开展岗位安全培训工作,就要了解受训人员的真正需求,要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培训立项,进行培训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要使受训人员的培训效果达到理想的状态,培训项目主持人就要深入到用人单位,深入生产、工作实际,采取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与各单位的有关职能部门、领导、职工一起扎扎实实地搞好调研,依据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界定适应岗位的必备知识和能力,预测组织、个人未来发展的需求,分析具体情况,从一些表面的现象中摸准受培训者的真正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和进行培训课程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训的实效性。

从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出发,明确了将要开展的培训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在此前提下,进行培训课程的设计。企业内开展的岗位安全培训课程的设计,在课程要素的界定与选择上与一般意义上的课程要素有所不同,突出不同的要素主要有三个。

一、教师

一般课程设计的要素中并不包括教师,因为它认为教师只不过是课程的执行者,于是不可能在设计中考虑教师的因素。而在岗位安全培训课程设计中,教师是根据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要求提出标准进行选择。因此,对所选定教师的能力要求是广域的。能者为师,是一个基本的原则。但是,这里的“能者”,并不一定是课程内容的专家学者,是有能力去驾驭课程的人,去引导学习者达到课程目标的人,他更应象是一位“导演”。当然,如果二者的能力都具备,则是最理想的。正是由于这种选人标准,培训项目的主持人就要打破传统的一个教师上一门课的概念,从课程执行者(教师)的可选人群范围内,挑选在课程内容的各个侧面有不同优势者来组成课程组,执行“上课”的职能。同时课程组的成员应清楚:我们面对的学员不是孩童,成人有区别于未成年人的认知心理,要认识这些区别,要按照成人的认知规律去授课。成人学员多年来己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习惯,不同学员具有不同的学习模式。要提高学习效率,最好的方法是尊重各位的习惯,允许他们按自己习惯的模式去学,才能提高安全培训质量,达到培训效果。

二、学员

在培训活动中,学员是岗位安全培训课程活动的主体,是带着丰富实践经验的成人。他们在整个培训活动过程中不仅仅是学习资源的摄取者,同时也是经验的携带者,是学习资源的贡献者,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源。开发学员的资源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通过参与,合理开发学员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资源。如:围绕培训目标,确定讨论主题,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进行专题讨论,在讨论中思想撞击、见仁见智、各受启发,开发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资源;创设情境,运用角色扮演,学员们通过观看扮演者的表现,参与演出后的讨论、点评,学到其他学员处理问题的方法,开发学员处理问题的经验资源等。二是注重培训资源市场化,开发学员单位的现场资源。学员单位的现场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员单位的硬件教学资源。培训所涉及的各种先进设施和设备等教学资源,对培训单位来说很难完全自有,那么培训活动就会受到很多制约,很难向培训市场的广度和深度运行。而进行现场教学,请培训学员联系现场教学场地,并且担当讲解员,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让他围绕培训目标,结合授课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场地,进行现场讲解,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培训效果。另一方面是学员单位的软件教学资源。软件资源包括信息、资料、制度、工艺操作程序和现场管理方法等内容。培训学员将获取到的软件资源,可以带回本单位参考使用。三是采用多种形式,充分挖掘学员中蕴藏的案例资源。如:布置学前作业,积累学员带来的教学案例;培训课堂上启发学员,讲述案例;批改作业,评审论文(学习心得),收集学员写出的案例;跟踪调查,收集和完善案例。

三、培训教材

岗位安全培训课程设计中的教材,必须是事先精心准备的,是切合学习者实际需要的,是足够能反映该领域内最新信息的材料。要以形成能力为中心,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由选定的教师进行自编或对市面上现有的材料进行加工与处理,形成一套符合本次培训的教材。培训的目标是对着岗位,直接目的是为了形成上岗的必备能力。那么,在岗位安全培训活动中,所教理论并不是越多越好,知识体系也并不是越完整、越深奥越好。为了本次培训要形成的几项能力,必须具备的知识一定要教,而且要教会。以够用为度,决不要为了学科的系统性而斗进升出。那种“不给学员打下雄厚的理论基础,将来怎么能有大的发展”的说法,在岗位安全培训活动中是不适用的,也与岗位安全培训的特点是不相符合的。

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范文第3篇

目标导向的课程设计是指以确定课程学习目标、实施教学评价以及选择学习内容与活动的一种设计过程。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灵魂,是课程教学的起点与归宿;而评价是判断学习目标是否落实的手段;学习活动是落实学习目标的载体,课程内容则是为学习活动的设计提供资源。因此,确定预期的学习目标,后针对目标进行学习评价设计,这种评价方式是达成目标的保证,再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与课程目标相适应,通过教与学的活动,来保障目标的实现,这是达成目标的重要途径,透过这四个层面才能构成完整的高校篮球课程设计。

关键词:

目标导向;篮球;课程设计

1引言

目标是各项活动的准绳与依据、教学的遵循方向。因此,课程教学需依据明确的预期目标,评价预期成果,再选择相适应的学习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学习,以达成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方向,是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活动的指导。学习目标是假设性的,是预期性的、是未来性的,它是一个方向,也是一个段落的指标。篮球课程学习目标的内涵包括提高运动能力、学会锻炼身体的知识与方法、获得运动乐趣、培养社会行为。然而传统的篮球课程设计,更多关注的是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的活动,而不是根据目标与评价标准来选择课程内容与组织相应的课堂教学活动,这种方式阻碍了教学创新,缺少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思考,基于以上这些情况,就要寻求一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课程设计方法,而目标导向的课程设计就是这样一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课程设计方法。

2目标导向的课程设计框架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提出了四个问题,以此作为课程设计过程的基本框架,这四个问题主要是: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其主要是明确课程学习的目标;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与目标相适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来达成学习目标;最后是评价学习目标达成程度。因此,弄清楚这四个问题,才能明确课程设计各个要素之间联系。所谓目标导向,是一种面向目标的课程设计,即从学生的学习目标出发,而不是从内容出发。目标导向既是课程设计的过程,也是课程设计的标准,即先确定(为什么教)什么样的学习目标,然后再思考用何种方法来评价学生确实掌握了目标,在此基础上,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与活动来实现目标。目标导向的课程设计强调评价能促进学生学习以及能引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同时评价还要优先于课程内容与活动的设计,一个完整的课程设计阶段分为以下四步:第一步是依据课程标准明确预期的课程学习目标。第二步是如何确定预期的目标已经或正在得到实现,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才能使学生表现得更好。第三步是依据课程目标对教材的内容及相关的资源进行一定的选择和组织。最后一步是如何更好地实施上述的内容,以便于学生实现预期的目标。

3目标导向的篮球课程设计应用1

目标是课程价值取向的依据,与社会、学科与学生发展等三个层面有着密切的关系。课程目标也是学生参与课程活动学习结果的描述。此外,透过学习结果的呈现,逐渐完善课程目标、学习策略与学习评价,以增进学生学习效果。目标导向的篮球课程设计是篮球课程所采用的一种特定的组织方式,主要涉及课程的目标、评价以及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的选择和组织。然而影响或制约课程设计的因素主要是学生发展、社会需求和学科体系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设计不仅要分体现三个方面的特性,而且还要把这三方面有机地联系:首先体现的是社会发展需求,让学生在运动中表现出负责的社会行为;其次是体现出学生的身心发展;最后能体现学科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目标导向的篮球课程设计首先要进行背景分析,这为课程目标、评价、内容与实施的设计提供依据。

3.1背景分析

背景分析主要是分析篮球课程的意义,学生情况,适合于所教授学生的学科内容以及帮助实施这一课程的资源。其主要目的是为篮球课程目标、内容、活动与评价的设计提供依据

3.1.1篮球运动的一般意义与特殊意义分析

篮球是一项易学难精的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篮球运动是一项深受大、中、小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是目前在国内最普遍的运动项目之一,也是各类学校体育课堂教学选择的主要内容之一。其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以及体现个人的积极进取精神,而且也能体现个体之间的协作性,因此它具有独特的发展价值。

3.1.2所授学生情况分析

了解学生的人数以及他们对篮球技术的掌握情况,具体地说他们对篮球运动的喜受程度,对篮球运动了解些什么?每个人掌握技术程度是多少?要确定他们有哪些爱好和需求,针对学生这样的认识水平采用什么样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3.1.3学习内容分析

(课程内容的知识结构分析)篮球比赛对抗性强,观赏性也强,是一般高校传统的比赛项目,各类院校对篮球这项运动非常重视,这对学校篮球运动的普及和对学生从事这项运动的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由于篮球运动的魅力所在,因此能极大的引吸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参与到这项运动中,因此,根据所教授学生的技术情况分析,针对这样的学生和学生这样的需求,确定选择哪些内容来满足学生的需求。

3.1.4课程资源分析

篮球课程资源是篮球课程设计、编排、实施、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其它资源的总和,是实现目标的基石,因此,在实施篮球课程时要明确有哪些课程资源(包括人、财、物、时、空、信息)可利用?缺少的课程资源如何填补?以利于篮球课程教学实施。

3.2明确预期的篮球课学习目标

目标导向的篮球课程设计是在明确篮球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展开的,这种课程设计过程是系统的,首先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篮球课程目标,明确课程目标的取向和内容;依据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和其它要素在课程目标导向下规划篮球课程中教与学的活动。最后依据目标开发表现性评价,以确定是否符合课程目标,直至课程设计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在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就是学生课程学习的成就标准。它是课程性质、课程价值及课程观念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灵魂,是一切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起点与归宿,它有三个基本特性,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二是能观测和评价的;三是反映基本要求,即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让每个学生能达到课程基本要求。由此可知,篮球课程目标是由高校体育课程总目标即课程标准转化来的,其价值是根据篮球课程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对在校大学生提出的特定要求。因此设计课程目标要做以下分析:根据背景分析,确定篮球课程学习目标,而课程目标是以高校体育课程总目标为依据和导向,使之每一条与其相对应,而课时学习目标又依单元学习目标或学期目标为依据和导向,每一条都与其相对应。在认知能力上能熟悉篮球比赛哪些规则或相关的运动卫生知识。在运动技能上能学会并合理运用哪些基本的篮球技战术。上述两项目标与高校体育课程总目标中运动技能领域相对应,因为运动技能领域学习要求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在情意表现上能积极参与到运动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与成功的感受。这条目标与运动参与领域、心理健康领域以及社会适应领域相对应,因为运动参与领域要求在校大学生能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并形成运动习惯;而心理健康领域则要求大学生在运动中能体验到快乐与成功的感受;而社会适应领域则要求大学在运动中表现出良好的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要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3.3课程评价方案设计

课程评价是就是用于评判学生能否达到预期学习结果的标准和依据,是教师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怎样确定学生掌握和理解需要学习的内容?这时要设计一系列的评量标准和方式,来客观评估学生学习效果,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来帮助选择、组织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一般在课程中实施的是表现性评价,这是一种过程评价,依据背景分析,以目标为导向,开发评价工具,评判哪些学生能达成学习目标,还有哪些学生未能达到,达到程度多少,这样才能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来满足学生完成课程制订的学习目标。目的是为了教育和改善学生的表现,以达成课程设置的学习目标。评量工具是结合制订预期学习目标开发的,有如下两种:第一种是:GPAI观察系统评量工具,指向评价篮球比赛中运动技能与社会行为目标。第二种是:开发表现性评量工具,指向认知能力与情意表现目标。评价先于课程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设计,不仅有利于教师在课程设计前了解学生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使教学的重点指向学习目标,保证教学与目标的一致,而且也有利于教师明确学习内容的重点与难点。评价能提供给教师许多反馈,反映学习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存在哪些未能达成的目标,对这些反馈资料分析反思,有利于通过选择什么样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来达成未能实现的目标。可以看出,这个评价的设计是指向学习目标的,是基于标准的,其评价是为学习评价,并非是简单的对学习评价,目的是将评价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学习。

3.4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内容是课程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篮球课程内容包括教材的内容和学习资源。课程目标一旦有了明确的取向和表述,就在一定程度上为篮球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向。篮球课程内容应包含篮球领域中的文化、基本知识与技能、社会行为与学习价值,对这些内容的选择必须依据课程目标为导向和依据,有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就有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只有让目标与内容得到对应一致,才能保证篮球课程趋于统一完整。因此选择学习内容,让学生知道他们学习这些内容的理由以及要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他们已经知道了篮球运动哪些知识,会运用哪些技能与战术,可能在哪些方面缺乏理解?在目标导向下,选择、组织篮球课学习内容,要先思考和设置学习主题有哪些,完成每个主题学习需要什么样的方法和行动,会涉及哪些知识、技能及战术,每个学习主题需要几个课时等,以此构成完整的内容框架。

3.5课程实施篮球课程的设计

不仅仅是对篮球课的内容、学习资源、教学策略与学习评价的设计,还包括对课程教学实施设计。课程实施要让内容变得可学、让目标变成可能,要依据学生的背景,师生之间的互动,目的为了达成学习目标。课程实施不是以教材内容为准则,而以课程目标为导向和依据,根据评价方案,选择学习素材,设计教与学的方式。课程实施主要包括实施的方法、形式。

3.5.1实施方法

1.运用理解式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应注意从“单元”这一整体的高度来统筹、合理地制定单元总课时中每一课时的具体学习目标,在各课时的学习目标之间建立内在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

3.在实践活动中能发现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重视思考能力的培养;

4.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提高学习效率。

5.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将良好的社会行为渗透到篮球学习中,重视学生的个别辅导。

3.5.2实施形式

1.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进行课时安排。

2.根据学习人数和场地器材情况确定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3.篮球教学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游戏或比赛。这种方法在实践中比较实用,便于学生化整为零进行教学。

4.以游戏或比赛形式进行,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在练习中能体验到运动的快乐与成功感,“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采取哪一种形式或哪几种形式,没有固定的程式,应根据具体环境、场合、学生实际而定,不可拘泥于形式,形式应服从于内容、内容服从于目标,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

4结束语

目标导向的篮球课程设计是在明确篮球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展开的,篮球课程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设计学期课程目标或单元目标,再根据课程目标制订出课时目标。目标导向的篮球课程设计能完整地体现课程四要素,即将篮球课程目标、课程评价、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有机地联系起来,它强调在综合规划的实践情景下能有效地指导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为了取得篮球教学最佳效果,篮球课程设计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朱伟强.基于标准的体育课程设计[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2]王延玲,吕宪军.论教学目标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应用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1).

[3]叶海龙.逆向设计教学简论[J].当代教育科学,2011,(4).

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范文第4篇

以任务为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方法已经在许多课程中展开,国际市场营销双语课程研究企业跨国经营的活动,包括诸多环节,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合理的项目设计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国际交流等方面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keyskills)是德国梅腾斯(Mertens)教授于1972年提出,在西方教育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能力包括沟通、团队协作、自我管理、创新创业等等,也被称为“软实力”,现在越来越受到国内教育专家的重视。这些技能是一个人适应岗位变化,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敢于和善于创新的能力,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过程中,需要尝试着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其中。这也是本次教学改革的创新之一。1.课程设计思路国际市场营销双语课程设计应当符合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结合知名跨国公司国际营销经验,以及我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实际情况,设计课程内容、项目、授课方法、考核手段等。通过对跨国经营企业,尤其是浙江宁波本地企业的调研,将真实的国际营销案例与工作融入到课程设计,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相关的职业能力,增加课堂趣味性、真实性、实用性,提高教学效果,构建“任务驱动,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双语课程体系。2.课程目标国际市场营销双语课程目标主要定位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结合企业“走出去”实情掌握国际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和技能;其次,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应用;最后,有意识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包括自我管理、团队协作、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能力。以上三层目标均以培养国际商务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标,项目设计也以此为基础。3.课程内容设计按照课程培养目标,本课程内容设计始终围绕“以工作内容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做一体化为指导”的教学理念,课程设计分为两个模块,共八个项目,采用自编教材,结构与内容更符合本课程改革目标,使用双语形式。课堂活动同时设计了头脑风暴、案例讨论、“戏剧化”等环节,理论要点通过迷你秀的模拟表演强化。学生通过完成项目及其他课堂活动,训练职业能力、掌握课程知识、掌握应用技能。

二、课程组织与实施

基于本课程项目活动开展需要一定课时的理论准备,因此课程设计分为两大模块,第一个模块主要为国际市场营销基础理论,第二个模块为国际市场营销实践项目。理论部分内容包括市场营销基本概念,比如营销观念、4ps、4cs、国际营销环境、市场调研、进入国际市场模式、stp战略等等,模块一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加强学生知识要点的巩固。在传统讲授与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增加英语短剧表演,将知识点融入其中,保证学生充分利用课内外时间,并增加课堂趣味与学生课堂参与度。比如营销理念环节可以安排营销小故事演绎,市场调研环节可以安排各类调研形式的表演等等。1.项目设计项目设计主要体现在模块二中,主要有八个子项目,分别为建立公司、国际市场调研分析、目标市场选择、stp战略、国际市场进入、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公司蓝图。(1)建立公司要求各小组确定公司名称、宣传口号、主营产品、商标、主题歌等基本要素,并通过自主的形式在课堂展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精神。项目手册可以提供相应的产品信息、组队要素等供学生参考。(2)国际市场调研分析项目手册需要提供主要市场范围,比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分布,提供越南、美国、南非、巴西、日本、西欧等市场选择方向,并列出调研主要内容,可以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市场调研。(3)目标市场选择要求学生在市场调研基础上,根据公司主营产品等情况,选择目标市场,并做出说明。(4)Stp战略要求学生为目标市场产品进行制定stp战略,并做阶段性成果汇报。(5)国际市场进入要求学生为主营产品设计进入目标市场方式。(6)公共关系要求学生为产品设计广告代言等活动。(7)危机管理设计几个危机情况,要求学生就某一情况给出应对策略。(8)公司蓝图主要以小论文形式对公司国际营销某一方面给出自己的看法。以上各项目可以根据课时情况,安排子项目的汇报,或者在期末以产品的形式安排汇报。2.编制分组团队协作主要在模块二开展,也就是项目化阶段需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在相应理论环节结束之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情况,合理分组,一般5-6人一组,每个组即为一家虚拟公司。要求各小组经过内部协商,确定公司名称、主营产品、公司口号、产品商标等要素,并选定组长,负责项目的工作分配,组织小组成员顺利完成各个项目。在教室等硬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安排学生以团队方式入座,课堂讨论、头脑风暴等环节也可以以该团队为单位,通过加分的方式增进凝聚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3.课程考核与评价课程考核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课堂迷你秀活动表现、团队项目成果、论文写作。迷你秀活动主要考查学生个人素质,包括创新能力、英语表达能力、公开演讲等方面的素质;团队项目主要考查团队协作能力,国际营销知识掌握与应用情况,创新能力等;论文写作主要考查学生独立思考、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同时模块一相关练习也可以作为考查的方式与内容。课程考核秉承阶段性展开、技能与素质考核为主的方针,改变以往传统的卷面理论考核方式。

三、课程改革实施效果与经验

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素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乘务英语;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129-02

近十年来,高等职业院校迈入了高职教育内涵建设阶段。课程建设作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点和出发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和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起源于德国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迅速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和指导高职课程改革的理论前沿。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概述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又称为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是20世纪90年代由德国职业教育学者FelixRauner教授提出的以“工作过程”为核心的职业课程教学模式。该方法是基于对现在职业工作整体化分析和描述,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竞争力,以期实现教育与工作之间的零距离对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具备以下特征:课程设计必须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导向;遵循新手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体现职业特有的知识与技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步骤如下:职业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确定、学习情境设计。通过对某个职业分析确认其工作过程,对该典型工作过程分析确定职业行动领域,再从职业行动领域推导出学习领域,对学习领域进行设计,完成课程教学计划,细化学习情境设计,并最终确立课程教学大纲。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乘务英语》课程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教学设计上强调打破传统的知识型、要素型课程体系,创建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具体工作任务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贴近工作实践的学习环境中体会工作过程,构建职业体系,发展职业能力。

1.基于工作过程的《乘务英语》课程设计思路。基于工作过程的《乘务英语》课程设计是基于空中乘务员岗位分析和其客舱服务工作流程展开的。整体设计利用客舱服务流程中的必要理论知识构建其宏观框架,用实践技能操作和知识充实相应的具体的工作任务,注重理论够用,实践为主。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通过学习情境中每一项任务的实施,将英语知识的运用与专业技能的学习有机融合,围绕培养职业能力的需要,注重客舱服务、机组资源管理、英语知识、客舱服务沟通技巧、航空医学等课程在内的各类综合知识的学习。基于工作过程的《乘务英语》课程设计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整体设计。《乘务英语》课程整体设计涵盖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条件、教学效果评估等多项设计内容。《乘务英语》是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一门主干核心课程,是乘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典型,内容上融合民航乘务知识和英语知识为一体,为从事空中乘务员岗位工作的学生提供语言和专业技能的双重支持。它的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媒介学习民航乘务知识,了解民航运营情况,获取交际口语会话能力,以便使其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为乘客提供各项高质量的服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定位,要在行业和企业专家的参与下,坚持“工学结合,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模块和项目化设计,通过将《乘务英语》学习与实际的乘务服务工作融合,整合空中乘务员的客舱服务的操作内容,确立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并实现目标项目化,满足乘务服务岗位工作群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学场所的安排上要避免纯理论的课堂,应充分利用空乘专业各类校内实训基地包括模拟机舱、餐饮服务实训室、应急设备实训区、多媒体数字语音室等多功能的一体化专业教室。充分利用各类教具和教学设备开展情境模拟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师资配备上,采取专兼职教学团队合作教学模式,既要安排纯理论的英语教师或者学校培养出来的对空中乘务员客舱服务的流程和具体的业务非常熟悉的双师型教师授课,还要聘用资深航空乘务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给学生更多的实际指导。采取主讲教师带辅助教师,共同集体备课,以教学团队的形式实施教学。当课堂涉及客舱服务过程的不同环节时,可邀请行业专家或者多名教师同时参与授课。教学效果评估采取过程性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体现在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每一个学习情境的完成情况,即单元模拟实训考核;终结性考核包含对学习者课程学习成果和学习目标的测试,在学期末通过综合模拟情境,要求学生完成一次从航前准备到飞机降落全过程的情境模拟表演。结合学生平时表现和期末综合模拟情境,实施形成性评价,重视过程,帮助学生在过程中真正把握运应英语的能力。模拟实训考核包含六个方面:听说能力20%、专业技能20%、创新能力20%、实训态度20%、合作精神10%、职业形象10%,以上六部分综合测评成绩即为最终成绩。(2)空中乘务员岗位工作导向的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内容设计以空中乘务员开展客舱服务工作展开,课程设置了贯穿式教学项目。即以空中乘务专业毕业生Cathy进入航空公司工作,执行首次客舱服务任务,碰到各种问题这条主线设置学习情境,即教学项目。整个课程内容设计包含4个模块:飞行预先准备阶段、飞行直接准备阶段、飞行实施阶段、航后讲评阶段。每一个模块之下,以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单元,设计出若干完整独立的学习情景(任务)。在每一个情境中,按照工作过程开展的顺序,找出支持情景完成的关键技能点,使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情境与工作情境统一。(3)学习情境细化设计。在完成课程内容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对4大学习模块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序化,整体构建所有序化模块以及模块之间需要掌握的理论、技能和相关知识,然后细化每一具体模块,即对4大模块根据工作流程和任务进行学习情境转化,对每个学习情境进行不同工作任务设计。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掌握完成此任务所需要的客舱服务知识、英语应用知识和服务技能,在迈入乘务员岗位之后,能迅速融入工作岗位,开展客舱服务。以飞行实施阶段这一教学模块为例:

根据空中乘务员实际工作流程,飞行实施阶段包含6个学习情境,分别为旅客登机、安全检查与演示、航线介绍、机场餐饮娱乐、降落前准备、送客清舱。每一个学习情境内各包含2~3个学习任务。通过这些任务的完成,体现了飞行实施阶段整个客舱服务的典型性工作过程。各个任务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能非常熟练地掌握与岗位职责相关的理论知识、客舱的各项设施英文名称与表述、服务中涉及英文对话等。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在实训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服务当中去。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他们在之后的岗位实习和就业中迅速上手开展工作,提高他们的职场竞争力。

2.基于工作过程的《乘务英语》课程设计实践。以我院2010级空乘专业《乘务英语》教学实施为例,整个课程设置了贯穿式教学项目:即以空中乘务专业毕业生Cathy进入航空公司工作,执行首次客舱服务任务,碰到各种问题这条主线设置学习模块和情境。在飞行实施阶段这一学习模块,具体环节(学习情境)有:旅客登机、安全检查与演示、航线介绍、机场餐饮娱乐、降落前准备、送客清舱等。每一个学习情境下包含不同的学习任务。教学具体流程安排如下:教师下达任务、学生组成乘务组讨论、教师提炼工作要素、教师演示流程、乘务组分组实施、教师现场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在具备了一定英语语言和客舱服务理论的基础上,学生对所有学习情境的操作相对容易。实训场地为仿真A330模拟客舱,对学生的教学指导由专门的《乘务英语》教学团队共同完成,既包括具备乘务教员资格的专业英语教师,也有来自行业一线的国内外航空公司的资深乘务长与乘务员参与指导。由教师和相关同学按照情境扮演角色,保证课程中全程英语交流,提高效果。实训中,教学团队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法等等,而且这些教学法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基于工作过程的《乘务英语》课程设计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型为主的课程体系,以空中乘务员客舱服务具体工作任务为导向和设计主线,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使学生更符合工作岗位的需求。这种“工学结合”“做中学”的教学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体现了我国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和趋势。

参考文献:

[1]FelixRauner.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