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语言启蒙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实施前提是理解幼儿
从幼儿出生开始,就具有自己建构及其与他人建构的文化、体格及知识等。在不同历史背景及文化下,对幼儿教育也有不同观念。在教育过程中,幼儿应有与成人一样分享的权利。并在后现代主义观点下,教师应创造适合幼儿学习的良好环境,并为幼儿提供自由的创造天地,耐心聆听幼儿心声,与幼儿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当然,也应充分认识到幼儿仍处于发展的起始阶段,没有足够的能力及知识完全选择或应学习什么内容,这是需要成人的适当引导及帮助,进而促进幼儿更好发展。
2.实施目标具有多样性
所谓实施目标的多样性,主要是因为在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文化背景及社会阶层中,应寻找适合幼儿英语发展的教育目标。适宜的教育内容必然导致教育目标的多样性。在现代教育课程中,忽视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而后现代主义教育强调幼儿、家长、教师等参与到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教师与家长的互动。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讲,幼儿启蒙教育应充分考虑周围社会及文化的多样性,同时还应考虑到社会的不确定性及不可预期性,使得教育目标具有多样性。
3.实施课程具有差异性
幼儿英语启蒙教育课程主要是根据幼儿自身实际情况进而制定教学课程。早有学者提出幼儿教育课程主要从儿童发展、文化价值观及文化知识等三方面制定。长期以来,现代课程中具有普遍性,将所有幼儿看成是在同水平上,并未根据幼儿自身特点实施差异性教学。因此,这种传统教学观念逐渐被一种新观念所取代。新观念提倡幼儿教育是发生在具体情境中的,并涉及社会复杂性及文化差异性。此外,应对每一个幼儿的长处及短处加以反馈,使每一位幼儿都能够知道自己的长处、短处或别人的长处、短处,实现取长补短,促进幼儿多样化发展。
4.实施过程具有动态性
英语已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第二语言,逐渐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在后现代主义理论下,提倡教育的动态性、互动性,对于幼儿英语启蒙教育也不例外,同样需要体现出动态性。所谓动态性则是根据幼儿自身发展规律、让幼儿教育凸显其特殊性、启蒙性及趣味性,使幼儿快乐学英语,并主动参与到英语学习中。
二、后现代主义教育下的幼儿英语启蒙教育策略
1.多样化教学,激发幼儿学习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最大的学习动机是对所学知识有强烈兴趣”。幼儿具有好动、好奇及爱玩心理,因此,激发学习兴趣是实现英语启蒙教育效果的重要举措,要使他们拥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首先,可选择与幼儿生活贴近的内容,如常列举幼儿玩具的颜色、书本上的图画及家具名称等。也可带幼儿去逛超市,遇到较常见的东西,用英语反复说。如遇到漂亮衣服可说“beautiful”。其次,创设英语学习情境。可在班级学习园地中张贴一些英文字母及国际音标等,如“A、B、C、D···”“[i:]、[蘅:]、[蘅]、[u:]、[藜:]、[藜]、[蘧]、[覸]”“/蘧/、/鬑/、/藜/、/覦/、/覸/”等。也可要求家长在自家冰箱上张贴牛奶(milk)、水果(apple、banana、orange、coconut、grape等)的图片及英文单词,帮助幼儿学习。最后,可充分利用CD、录音机,开展英语诗歌对唱,观看简单的英语电视节目,联合视听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幻灯片及投影等刺激学生学习欲望。如学习动物名称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现各种小动物,让学生在观看小动物时,了解每一种小动物名称,如,马(horse)、鸟(bird)、狗(dog)、猫(cat)等。若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中说这些单词,显得较单调,且容易使学生感觉到枯燥,若将这些内容直观形象展现出来,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并加强记忆。
2.互动学习,让幼儿自然习得英语
互动教学是构建快乐课堂的前提,只有引导幼儿感受英语魅力,让幼儿自然习得英语才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所谓互动教学,不仅是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更应该是幼儿与幼儿、幼儿与家长间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即是演员,又是导演,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歌曲或故事等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创造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在互动中理解英语、掌握英语,最终习得英语。如在进行字母教学中,可开展举卡片的游戏,当说“A”时,幼儿应快速举出A图片。在画字母的活动中,可设计各种字母画,并引导幼儿看图,从图片中寻找大小字母。又如开展猜字母的游戏中,两个幼儿组成一组,其中一位幼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与字母极像的图案或者实物,让另一位幼儿猜猜这些是什么字母。通过这些活动,让幼儿在互动中获得英语知识。
3.因材施教,让幼儿感悟英语魅力
后现代主义教育认为教学应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实施差异性教学。幼儿英语教学中也应根据幼儿特点实现因材施教,加上英语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将其运用到生活中,这就需要家长的配合。如在每一天早晨起床后,可跟幼儿说“goodmorning”;走了,可说“goodbay”;当其他幼儿帮助自己了,可教幼儿说“thankyou”。又如家里来客人了,提醒孩子说“wel-come”;坐下用“siddown”;站立用“standup”。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并不是所有教学都是在课堂中完成的,也可在课外进行。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幼儿说、听能力,而且还能够提高交际能力,为以后的人际交往奠定坚实基础。
4.动态思维,让幼儿学会驾驭英语
关键词:幼儿启蒙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研究
多元文化教育是21世纪以来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与实践活动,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中的音乐”以及“音乐中的文化”同样影响了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即“教会学生在多种音乐文化社会中懂得音乐,也包含民族音乐及其他的文化内容”等[1],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当前许多国家已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列入幼儿园音乐教育课程中,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在世界音乐研讨会上明确指出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指导纲要。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因此,在幼儿启蒙教育阶段开展幼儿多元文化音乐教学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教师既引导幼儿学习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又适当学习其他民族以及世界民族音乐文化,让幼儿在多元文化视野下健康快乐成长。
一、幼儿启蒙教育中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理念
多元文化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幼儿启蒙的音乐教育中渗透多元文化的思想,幼儿通过接触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文化的音乐,开阔孩子的视野,认识到世界各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和独具特色。通过感受世界各区域的音乐,增强自身的鉴赏能力,达到更好地发挥多元潜能,从而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帮助幼儿在多元文化中达到开发多元智能的目的。
(一)空间上的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理念
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的理念在空间上不仅包括我国的民族音乐,同时还包括其他国家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群体,每个区域以及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地域性音乐文化,让幼儿在启蒙阶段了解我国的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以多元文化视野开发幼儿多元化潜能。此外,空间上的多元文化还应让幼儿了解世界其他国家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当前世界音乐文化呈现多元化方向发展,幼儿对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接触比较多,对其他国家的民族音乐文化了解甚少,受到传播渠道的限制。在幼儿启蒙阶段教育中渗透多元音乐文化,能够使幼儿以尊重、接纳的态度适应不同的文化,避免偏执理念。
(二)时间上的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理念
音乐是人类起源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21世纪多元文化的兴起,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幼儿启蒙阶段进行多元音乐文化教学不仅是教会孩子们认知我国以及世界各国,各民族音乐文化,而是包括从古到今的所有时期的音乐。当前的幼儿启蒙音乐教育中大多还停留在经典的古典音乐和几首耳熟能详的儿歌上,对于多元化的音乐文化匮乏。随着时代的改革,音乐文化也有着飞速的发展,所谓音乐是不分时间和国界的,对于各个时期音乐都应介绍。在幼儿启蒙阶段中探索时间上多元音乐文化理念,能够使幼儿在多元音乐文化中懂得音乐。
(三)形式上的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理念
多元音乐文化不仅包括优秀的传统音乐,还包括时下流行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音乐。随着多元文化理念的不断渗透,人们开始关注原生态的音乐形式,一些民族民间音乐素材被广泛地挖掘出来。社会的转变势必影响教育的改革,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把“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列入总目标,指出“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2]。同样,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了多元的形式要多样,教师在挖掘多元化时不应仅仅停留在几个熟知的少数民族音乐上,每一种音乐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幼儿启蒙教育中多元音乐教学的形式上应将我国以及外国的原生态音乐文化都纳入教学基本理念中。
二、幼儿启蒙教育中多元文化音乐教学途径
幼儿启蒙教育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应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喜爱各种趣味游戏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学活动大多在游戏中获得。在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中,幼儿能初步的感知多样的世界,通过多元的音乐体验发展幼儿认知、情感等多元潜能,初步形成多元思维,为今后的学习和认知打下基础。
(一)丰富的多元文化主题音乐活动
在幼儿启蒙阶段的教育中,教师在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学时,不能单一地让幼儿感知作品的节奏、强弱、速度、旋律等音乐基本要素,而应从幼儿的情感、生活入手体验音乐。多元文化下的主题音乐活动并不局限于音乐学科的知识技能,而是涉及与音乐相关更广泛的内容领域。例:音乐活动设计《认识世界各民族的乐器》的有关片段:1.播放有关大自然的音乐,如:流水声、鸟叫声,让幼儿感受大自然万物的美妙,然后让幼儿说出音乐中出现的自然声;2.教师告诉幼儿,在远古时代,世界各民族的人们都靠采集大自然的物品来制作乐器模仿大自然的声音。每个区域民族的音乐文化和这些原始乐器都有密切的关系;3.教师可出示搜集的典型的民族乐器图片资料,如:中国的笛子、欧洲的风笛、非洲的马林巴琴和鼓等;4.教师帮助幼儿理解这些独特乐器代表着各个民族的音乐特点。如:听到风笛就想到了苏格兰音乐文化等;5.教师引导幼儿了解这些乐器的制作材料、制作工艺等;6.教师引导幼儿组建乐队,用不同民族的乐器尝试表演,感受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韵味。上述为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音乐主题活动,其目的是使幼儿了解世界各地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音乐文化,各民族相互之间用各自独特的音乐文化进行情感的交流。在幼儿启蒙阶段开展多元文化的音乐教学,使幼儿开阔视野的同时,对于发掘幼儿的多元潜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多元文化音乐教学来强化幼儿的多重能力的培养,在理解音乐的同时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文化,使得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创设多元文化的音乐情境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需要通过多元文化开发其自身的潜能,在《多彩光谱》项目的教室里,儿童每天都接触大量用于启发其运用多元智能的素材,还有其他十几个各式各样的活动“角”,有时教师还可以用语言创设情境,让儿童置身于某种日常情境之中,这种模拟情境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3]。创设多元文化的情境来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和探索音乐的兴趣,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在幼儿启蒙教育中开展多元文化的音乐教学,教师根据音乐的故事及情感,提供有关的素材进行角色的扮演,创设一定的音乐情境,让幼儿身临其境体验感悟音乐。教师在创设多元的音乐情境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幼儿的情感体验与多元文化的理解结合起来,使幼儿通过情境的创设达到了解背景文化,同时理解和接纳不同的音乐文化。教师运用多元化的情境创设,综合不同领域的文化知识,引导幼儿认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学等相关方面的内容,感知音乐与文化的关系。在选择授课手段时,教师可运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去关注幼儿的兴趣,充分使幼儿自主学习,获得充分的体验。例如:在非洲世界杯足球赛期间,教师就可以举行一个“非洲之旅”的主题活动,引导幼儿从语言、服饰、食物、风土人情等入手,探究非洲与我国不同的文化民俗,在了解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教师将幼儿的兴趣引导到感受音乐上,请幼儿欣赏世界杯足球赛主题曲《哇卡哇卡》,思考与我国歌曲的风格是否相同,然后欣赏非洲黑人手拿非洲鼓,载歌载舞的音乐。最后,教师创设情境给幼儿提供相应的非洲服饰,乐器引导幼儿边歌边舞,进一步通过创设的情境感受非洲的音乐文化特色。
(三)开发多元文化的音乐环境
在幼儿多元文化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多元环境的开发与利用,以提高幼儿感受音乐文化的审美能力。教师可设立音乐专用教室,放置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乐器,也可选择制作一些乐器模型或者提供一些实物图片等方法扩大幼儿的视野。此外,教师还可搜集有关音像资料,如电影、纪录片等让幼儿了解不同的音乐文化。在教室的音乐角放置不同肤色的玩具娃娃,陈列不同民族的表演服装,以便幼儿从视觉上产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与环境相互结合,丰富情感体验,产生对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音乐的感受力。教师还可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播放各种风格的歌曲,包括不同民族的民歌的播放以供幼儿欣赏,创设一种多元音乐文化萦绕的环境,丰富幼儿的听觉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幼儿多元音乐文化的感受力、想象力以及表现力。教师也可通过举办“音乐会”以及节日晚会,搜集编排不同风格的作品,让幼儿去表现音乐,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多元文化的兴趣和探究能力。在此环境下,幼儿能潜移默化地接纳不同地区、不同区域的多元音乐文化,由此发挥幼儿的多元潜能。除了幼儿园环境可利用开发外,还可开发利用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家长方面,可带幼儿多参加一些音乐会演出,感受直接的现场音乐氛围,也可利用互联网信息,引导幼儿接触多元音乐文化。有的家庭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旅游时,家长也可搜集异国他乡的风俗文化,给孩子进行讲解,这无疑是最有效的教育资源,在欣赏异国风情的美景的同时,也了解了其特色的本土民俗音乐文化,让孩子们有兴趣去欣赏多元的音乐作品。如果有的家长恰好是其他民族,教师可邀请这些家长来幼儿园介绍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这样能极大地激起幼儿对多元文化了解的兴趣。社会资源方面,当前互联网的发达,社会交流的日益频繁,为我们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如:社会中经常有世界各地民族音乐专题音乐会或讲座,教师可鼓励家长带孩子去观看欣赏,让幼儿感知各民族各区域音乐的特点,了解其乐器的外形特征、音色、代表曲目以及演奏方式等方面的特点。为了更好地让幼儿接纳多元音乐文化,家长和教师还可邀请音乐爱好者到幼儿园进行讲解演示,提供适宜的教学内容,现场演奏曲目,激发幼儿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好奇与兴趣。此外,教师还可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利用废旧物品自制民族乐器,并指挥幼儿用这些乐器进行演奏,充分调动幼儿对于多元音乐文化学习的主动性。
三、幼儿启蒙教育中多元文化音乐教学评价
幼儿启蒙教育中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的评价制定应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以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健康发展为目的,评价内容应多元化,评价与幼儿的学习密切联系。教师应把握以下几个评价环节:
(一)立足本土音乐文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随着社会的飞速开展,弘扬民族文化是我们立足世界之本,民族音乐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在评价体系上,我们应紧扣本土音乐文化,通过接触不同区域的音乐文化,扩宽听赏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其审美意识,达到对祖国的热爱,对本土音乐文化的热爱。
(二)传承中西合璧的音乐文化
优秀的音乐文化不仅是本民族的,在评价幼儿启蒙音乐教育中,更应该立足世界,中西合璧汲取世界优秀音乐文化精华。在意识上要培养幼儿认识到世界各地区的音乐文化和本民族、本地区的一样优秀,通过感受全世界、各民族的音乐,增强幼儿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意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音乐文化风格和特点,反映其生活的内涵,在评价幼儿多元文化音乐教学中,对幼儿多元文化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如非洲音乐的介绍中,其民族特有的节奏特点表现出了民族精神,节奏是民族的灵魂,在其背后表现出了民族的坚强与不屈的精神,这正是幼儿启蒙教育中多元音乐教学中寻找的内容。
(三)定位多元的音乐文化
在评价幼儿园多元文化音乐教学中,幼儿面对的世界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定位多元必不可少。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会,长期让幼儿接触单调的音乐形式,必然会产生厌倦情绪。在音乐教学评价中应时刻把握多元文化的标准,考核教师是否选取各种不同的音乐文化,包括歌曲、舞曲、器乐曲等多种类的介绍,感受并体验不同音乐文化所特有的内涵,体会其中的差别,用对比与比较的眼光提高幼儿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审美标准。对于一些健康的流行音乐,我们也应不排斥,在多元音乐教学中给幼儿以介绍和讲授,充分在教学中体现多元这一标准。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幼儿能很快地融入整个多元音乐中,发挥幼儿的多元潜能,在这一标准下进行评价,教师也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幼儿的真实感受和审美体现。幼儿启蒙教育中的多元音乐文化教学,在让幼儿感知多元音乐多姿多彩的同时,幼儿认知、情感以及能力多元潜能也得到了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培养幼儿的音乐才能上,也体现在促进幼儿个性自由和谐发展,发展多项思维,启迪智慧促进身心健康成长等方面。世界是多元的,音乐文化也是多元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有的风格,幼儿在认知多元音乐文化,积极参与了解不同音乐文化所特有的音乐形象和情感,表达自己对多元音乐文化的感受与体验。只有深入了解感知才能弘扬多元音乐文化,才能为全人类保护和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做出贡献。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区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文化特色,在幼儿启蒙教育阶段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学,教师既引导幼儿认识了本民族、本地区的音乐,也引导幼儿了解了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从而为幼儿创造一个多元文化的音乐世界。
作者:李笑珂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特里斯.M.沃里克.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M].田林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关键词:音乐启蒙;幼儿;作用
“音乐是人类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缺少音乐,对教育来说是不完善的,这表明一定要有音乐教育”(柯达伊・佐尔坦,音乐教育家)。有专家指出,幼儿如果得到正确的音乐启蒙教育,当其成长后,无论是音乐水平还是智力水平,均能有良好的发展。因为音乐是一种艺术形象,幼儿的思维也表现为一种具体形象,所以正确的音乐启蒙对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十分重要。
一、研究的基础
研究表明幼儿的听觉器官一般早于其他器官,当幼儿还不会说话,不会走路时,他就能够听,包括听音乐,而且能感受到声音中的情绪。如果是听音乐,可能幼儿在听到欢快的乐曲时会喜悦、微笑,听到柔美的乐曲就会平静下来,比如摇篮曲。
“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数学、文学和音符”(雨果)。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国际上也有诸多成果,比如奥尔夫音乐教育,具有综合性、即兴性、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本性等特色。其可贵之处在于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感受,表现音乐的丰富性,这一教育理念在残障儿童康复领域也有着积极的影响。我国在幼儿音乐教育的历史中,也有许多著名人物为此做出贡献,比如恽代英家庭智育等。
但目前可以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时常看到家长带着孩子出入各种培训机构,学唱歌,学乐器好像这样会很有“面子”。而且很大部分音乐启蒙教育在实施拔苗助长。这些现象均表明当前教育者和家长对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存在错误认知。不重视音乐启蒙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十分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引起重视。
二、幼儿音乐启蒙的作用
(一)引导身心发育。医学和生理学上的研究表明,唱歌可以使心肺、呼吸等器官进行活动,同时引起幼儿血液循环加速,能够促进幼儿身体器官的健康发育。在幼儿园经常可以看到一种现象,当幼儿沉浸在音乐中,特别是节奏感比较强的音乐中,幼儿会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这表明在音乐节奏中,孩子的身体机能被调动起来,这能够有效帮助孩子身心成L,同时还能帮助孩子幸存良好的品质,促进思维能力。当采取音乐活动时,孩子得到了锻炼。但要注意的是幼儿身体肌肉群很弱小,在活动中难免很笨拙,一些精细动作无法完成,心肺能力较差,所以要注意不能过度。
(二)促进智力发展。促进脑发育的一种最佳途径在于音乐,音乐可以使幼儿智力得到发展。音乐凝聚智慧,符合大脑机能活动规律。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的主要功能在于计算、语言等方面,比较繁忙。右半球的功能则主要是针对绘画、音乐、空间等的感知,相对比较清闲。很多人存在一种误区即大脑左右半球差距大。实则不然,在音乐启蒙教育中,音乐可以使大脑建立更复杂、更多的神经联系,这需要右半球的参与,而音乐性质这些较为理性的内容就需要左半球去感知。当孩子处于音乐活动中时,左右脑在同时运作,可以有效促进幼儿大脑的健康发育。
(三)培养良好情绪。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赞许和尊重,幼儿同样如此,但不同的是,幼儿依赖家长和教师,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赞许会使孩子喜出望外。同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运动能力提高,在一个集体中会逐渐诞生竞争心理,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很多时候在音乐活动中,孩子的兴趣十分高涨,表现为唱歌跳舞都十分积极。虽然孩子可能唱得不是很好,也应该给予鼓励,这样可以有效保持孩子的热情,会使孩子在音乐教学中更专注,进而培养出良好的情绪。但如果去批评,则会导致孩子产生惧怕心理,特别是在对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有错误认识的情况下,更加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自卑、自闭等不健康心理。
三、建议
首先,对于年龄很小的幼儿,需要家长进行音乐启蒙,比如1~3岁左右的幼儿,家长可以播放一些简短、旋律鲜明,悦耳的音乐给孩子听,也可以哼唱一些简单、活泼、轻快的曲调,促进幼儿产生对音乐的基本感受。引导其产生情绪反应,为了使孩子注意力集中,可以帮助孩子做一些有节奏的运动如拍手、屈膝等。还可以配合一些玩具在听音乐中活动起来,促进身心发育。当孩子进入幼儿园,主要的音乐启蒙教育人变成了教师,可以采取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结合一些有趣活泼的情景,排除孩子的紧张感,引导孩子在音乐中学习、娱乐、游戏。
其次,要在启蒙教育中融入多种艺术形式,比如借助小公鸡等儿歌,结合美术,将歌曲和绘画结合起来。用色彩、线条表现歌曲内容,使音乐立体,这可加深孩子对音乐的理解。结合舞蹈,在音乐中翩翩起舞,调动孩子的身体,促进孩子成长。而对家长来说,则需要正确认识音乐启蒙教育,为孩子找培训班不是不可以,但不能拔苗助长,要配合好教育工作者,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通过音乐启蒙教育,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最后,打造游戏音乐课堂,采用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方法,把课堂上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孩子本身是天真的,拥有很多奇思妙想,那么就可以利用这些特点展开音乐游戏活动,引导孩子即兴表演。通过游戏的方式寓教于乐,在轻松的氛围中使孩子得到音乐教育,获得成长。
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可以促进幼儿多方面健康发展,特别是在身体发育、智力发育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幼儿的听觉器官发育早,跟随音乐的节奏摇摆是幼儿的天性。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均应该重视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排除错误认识,力求在音乐启蒙教育中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1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养成
现阶段我国幼儿多以独生子为主,与家人、伙伴的交流较少,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往往缺乏社会集体性的意识,缺乏对社会以及他人的关爱度。而国学启蒙教育中很多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教育都可以很好地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增强他们对社会、对他人的关爱和分享意识。如《三字经》中所说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就讲到了两个故事:“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这两个故事我们便可以因势利导地教育幼儿要学会对父母、对老人的尊敬,并且同时也要学会对兄弟姐妹、对朋友的尊重,要学会谦让、学会与他人分享,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自己是一个“社会的人”而非单纯是一个“个体的人”的认知度,增强他们的社会群体意识。
1.2有利于幼儿良好道德水平的养成。
幼儿在3岁以后,逐渐开始形成道德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开始加强学前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三字经》中所说“首孝悌,次见闻”更是将道德教育置于了知识教育之前。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国学启蒙教育之中便要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道德认知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都含有非常丰富的道德观念、道德判断和道德思想,通过诱导幼儿阅读背诵这些国学启蒙读物,这些道德观念便会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深入贯穿到他们的头脑中,并通过联合家庭教育在日常行为中反复强化,便会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规范,提高幼儿的道德水平。
2学前教育中国学启蒙教育的材料甄选
我国传统国学内容非常丰富,但是其中既有优秀的东西,也有被社会淘汰的落后的东西,因此我们在国学启蒙教育中对国学读物的选择便显得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那些最优秀的并且符合幼儿特点的材料进行国学启蒙教育。
2.1材料选择以节奏感强的为主
学前教育中的国学启蒙教育不仅涉及道德的教育,其实也是幼儿语言教育和识字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鉴于幼儿的语言水平,国学启蒙教育的材料选择便应当以句子短、节奏感强、朗朗上口、适于诵读的读物为主。而我国传统的识字课本《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便都具有这样的特点,都可以用来对幼儿进行国学启蒙教育。《三字经》一书,其内容包括历史、天文、地理、道德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可以说是一种集合了识字、道德和历史教育的综合性国学启蒙读物;《千字文》也包含了大量天文、地理、自然、生活、历史、道德等方面的大量内容;《弟子规》则编写了具体的行为规范,对幼儿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与人交往都有着非常好的教育作用,是一部培养孩子道德水平的上好读物。我建议在国学启蒙教育中当以以上三种读物为主,这些读物中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养成幼儿良好的道德规范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2.2材料要进行二次甄选
同时,对这些读物我们还要进行一些重新的编排和选择,要选择那些最能发挥教育意义的内容,最适合幼儿特点的教育内容,对于那些远离社会现实的或者过于深刻地要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删减或改编,而对于那些封建糟粕的东西则要坚决地删除掉,以最大程度发挥这些国学启蒙读物对幼儿教育的积极作用,坚决避免一些消息影响。
3学前教育中国学启蒙教育的教学方式
我国国学内容丰富、知识量大,但是如何结合幼儿特点进行教育,从而发挥国学启蒙教育的良好作用,也是当下国学启蒙教育中面临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我认为国学启蒙教育的教学方式应该是以诵读为主,配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3.1以诵读为主
诵读是国学启蒙教育中最传统却也是最主要的不可缺少的一个方法。在对幼儿进行国学读物的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读物进行朗读与背诵,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因为幼儿识字数量有限,所以首先教师要通过自己朗读带领幼儿跟读,这次朗读一定是全篇朗读,不停顿、不教学,从而达到识字的目的,并产生初步记忆,这样的跟读过程要进行三到五次;之后,教师便在朗读的基础上对所读内容进行一些讲解,结合图画、视频、游戏等方法增强幼儿的情境感,在情境中理解所读内容;最后便是带领学生再次进行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3.2生动形象的讲解
以上诵读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死记硬背的过程,但也不单纯地只是死记硬背,而是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在一定的情境中去理解、背诵,因此,在这样一个诵读教学的过程中,讲解这个环节便非常重要了,在这个环节中一定要生动形象,以期发挥学生最大的主动性。在这个环节中可以采用游戏法,让幼儿扮演父母或者朋友的角色,真正站到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进而体会到父母、朋友深刻的爱,从而也学会去爱父母、爱朋友;采用情境创设法,如教育幼儿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可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在心灵深处走进大自然;采用对比法,将两种行为置于同样的场景下,让幼儿进行选择和判断等等,方法有很多,但目的都是将道德形象化,从而更好地完成国学启蒙教育。
4结语
关键词:幼儿操作;激发兴趣;灵活思维;语言发展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幼儿是生活在社会和物质的环境中,周围环境中形形的物体均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有一定的形状,大小也各不相同,并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存在着。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说:“数学是上帝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幼儿数学则是对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教幼儿一些简单的数学初步知识和技能,在学习粗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中发展幼儿思维,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周围的客观事物,并为入学学习数学创造有利条件。
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幼儿无论通过哪种途径学习数学知识,都需要通过操作活动予以实现,从外部形式的活动——对物体的操作开始,在操作和积极的探索活动中促进思维的发展——由直接感知转为表象,进而构建起初步的数学概念。操作活动是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是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在幼儿数学操作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宜,直接关系到幼儿参与操作的兴趣,探索与操作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操作活动把客体(环境材料)与主体(幼儿)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是依靠操作材料去感知、理解事物,进而习得数学知识。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幼儿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与学习改变了“耳听口说”的学习模式。在设计操作活动材料时,教师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从实现多项目标出发,把自己的教育意图和要求融进材料中,充分挖掘材料的潜能,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操作活动材料,实现多项目标,让幼儿在自主选择、自我探索、自主思考、自由表达的活动中获得发展。幼儿可以通过充分利用环境材料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运用身体的多种感官,以获得直接经验与感受。
二、操作活动能激发幼儿兴趣
操作活动是数学教育的载体,它蕴涵了教育的目标,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数学知识。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有足够的时间去摆弄、操作物体,将兴趣转化为幼儿自身需要,在兴趣的驱动下,将其自身低水平、无意识的“操作摆弄”上升为有意识、持久主动的探索活动。同时,创设游戏化、情景化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提升经验。如:在“比较长短”的操作活动中,给幼儿提供一张普通的长方形纸,幼儿可能会用它撕纸、折纸或是在纸上画画,他只是无意识地玩一玩。如果老师加以巧妙引导:“你能将这张长方形纸撕成纸条吗?”“小朋友有什么办法把纸条得的更长呢?”这样一来,就会激起幼儿更强的兴趣,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兴趣盎然地尝试着,比较着力争撕出更长的纸条。然后再比较哪根纸条长?哪根纸条短?哪根纸条最短?哪根纸条最长?再把纸条粘起来,粘完后再比较。幼儿一直在撕、撕、粘、粘、比、比的活动中表现得兴趣盎然,玩得津津有味。在操作中积累经验,在操作中感受知识,在操作中学习数学,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幼儿更准确地获得数学体验,概括数学经验,解决数学问题,促进逻辑思维的内化,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三、操作活动能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大教育家加里宁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句至理名言形象又概括地说明了操作在发展思维中的作用,幼儿思维离不开直观材料的刺激,在操作中幼儿通过大胆操作、主动探索,依靠形象生动的物体,促进其思维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如,在学习三个物体的高矮、大小、粗细、长短、厚薄的排序中,幼儿通过操作逐步理解中间一个物体比前一个(矮、大、厚、长、薄),又比后一个物体(矮、大、厚、长、薄),并推出a
四、操作活动能促进语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