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课教学案例

体育课教学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课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课教学案例

体育课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通过一个学年思想政治课堂案例教学的运用,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它在教学中的意义:

1、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老师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来说明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将课本上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利用理论知识点分析说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将案例由个别现象、表面现象转化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在规律,这一过程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帮助学生记忆。

2、有助于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组织良好的案例教学中老师仅起抛砖引玉的引导作用,需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和讨论问题,得出案例的分析结论。尽管案例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分组集体讨论,但每一个学生仍然是以独立主体的身份参与其中。他们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积极思考,逐渐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锻炼了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考试的能力。

目前中学阶段的教育评价仍必须通过考试来衡量,学生综合考试的能力从实质上看就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政治课程的实际问题表现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从纷繁复杂的背景案例中让学生学会结合实际、系统全面地看问题,把握住问题的症结,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有目的、有选择地把案例提供给学生,鼓励学生自由探讨、大胆质疑,引导他们运用多向思维分别从经济常识、政治常识等多个角度分析,从不同知识原理出发,用自己的观点推断出多种新的、合理的答案。案例分析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要求掌握寻求答案的方法和分析、解决的规律。

但是,在感受到案例教学带给我们的课堂诸多实惠的同时,我也感觉到了一些在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案例教学中有时老师主导性过强,学生参与性不够。

可能是长期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老师在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时,为达到理想一些的教学效果,从背景案例的选择、展开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都基本包办。导致教学仍然是变相的填鸭教学,老师讲,学生听,缺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也无法提高学生的能力。

2、将案例教学混同于举例教学,教学设计简单化。

有时感觉有些老师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举例子,就像是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事例,目的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也就相应地不重视案例教学过程的设计,或三言两语,或有头无尾。

3、将案例教学等同于题海教学,教学过程程序化。

有时老师把案例作为题海教学的载体,仅仅在训练答题技巧和能力时,为顺应考试题型的需要才会在课堂中出现案例。教学过程格式化为“提出案例―划定知识点范围―选择答题知识点”的过程。这有时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基于以上这些情况,想对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提几点建议:

1、适时适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中,学生不能仅仅被看做是被塑造的客体和教育目标的被动承载者,而应该被视为教育活动的主体,运用案例时,老师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多渠道收集现实案例,增强课堂教学时代感,吸引学生参与。

现代社会,学生在课外可以通过电视新闻、报纸和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接收的信息总量大,知识面也大大拓宽。因此,老师应该能够通过比学生更广博的信息渠道来搜集有价值的教学案例。在课堂中运用的案例除了应有针对性地对应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外,还应该是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兴趣的。

3、认真把握案例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老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在课前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做准备工作,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对案例的背景、发生过程、理论知识结合点等进行思考和分析,根据讨论题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好课堂发言提纲。

体育课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一) 理论背景和依据

1. 背景。21世纪,科学技术更加发达,竞争更加激烈,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心理素质的水平直接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特别是从事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要以个人的心理正常和健康为基本条件。从现实看,我们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当然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我国中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的普及化,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不高。据权威部门测试,当前我国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仅为17%,许多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他们身上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习效率。中小学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学校教育的关注,在实施素质教育,实施课堂教学中必须适当渗透心理教育。

2. 理论依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径也应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它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过程。

心理学认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是通过自己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实现的。赞科夫认为:“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包括心理健康因素对学生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教育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因为课堂教学所占时间最多、分量最重、涉及面最广、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最全面、最深刻,所以要抓住课堂教学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 学校背景

我校学生结构复杂,外来务工子弟的学生比较多,父母不在身边由爷爷奶奶教育的也较多,还有部分单亲家庭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得到家庭的关心比较少,使得部分孩子学习中出现了脆弱的心理,甚至出现一些小的思想倾向。所以小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心理辅导显得极为重要。面对这一问题,1999年和2006年,我校相继提出“农村小学心理教育的实践研究”和“培养小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实践研究”两个课题,目的是想依据现代教育思想和相关学校心理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筛选,针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同时对不同特征的问题学生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心理疏导的要求与方法。两个课题分别于2004年和2011年成功结题,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我校也被评为无锡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

而要彻底扭转这一现状,学校还应继续组织教师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在已有的经验上进一步总结、提炼、升华,立足于课堂内外的时间。尤其是教师在进行常规的课堂教学时,应该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有着深刻、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鉴于上述客观事实及我校的实际情况,经学校研究决定在我校继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所以,我校提出了“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实践研究”的研究,通过此课题研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社会大家庭中健康地成长。

(三) 本课题国内外现状的分析

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素质,它在人才素质中具有核心和关键的作用。小学生受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由于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社会阅历还没有,加上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往往在学生的心理上出现障碍现象,产生“心理负效应”。

而心理学的发展往往与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心理学,包括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早而且也比较成熟,国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有一门学科叫学校心理学,20世纪初产生,30年代后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近年来发展很快,它主要研究5岁-18岁这一年龄段的问题儿童、青少年和有学习不良、学习困难、学习障碍或行为障碍等的儿童、青少年。现在国际上已专门成立了一个学校心理学联合会。在美国,学校心理健康已形成了较完整和成熟的体系,我国香港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模仿了美国的模式。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也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如今已有不少学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并且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验,已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纵观上述研究现状,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准备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年龄发展阶段(小学1―6年级)科学可行的教育内容,同时结合我校实际,建构既能有效教育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又便于教师易于操作,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心理教育的模式。心理教育应该以课堂为主战场,以各学科教育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积极性,这才是加强学校心理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

二、 课题的界定

(一) 什么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也称“班级上课制”。与“个别教学”相对,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二) 什么是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简称,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心理素质”之“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讲:心理素质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韧性等等。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素质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成为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心理过程”之“心理”――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体现出来的特点。整个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 什么是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四) 什么是“渗透性学习”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指出:“就是在你还不太懂的时候,在好像乱七八糟的状态之下,你就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很多东西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经过了一个长时期的接触,就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懂了。这个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应该端正学校教育思想,将心理教育纳入课堂教学。要以“学习为主导教育,课堂教学渗透教育,学校、班级、家庭通力合作”为主导思想,注重环境熏陶的教育作用,更好地帮助每一个孩子健康地发展,努力让孩子享受生命的光辉。

三、 实验目标

(一) 总目标

针对不同心理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进而带动整个课堂教学。

提供探求学生心理特点的具体操作方法,并根据不同心理特点设计最优化的教法。

(二) 具体目标

通过研究,使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改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研究,使教师能把现代教学心理的研究成果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能根据不同心理特点设计最优化的教法。

通过研究,促进学生养成合格健全的人格,使每个学生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接纳自己。

通过研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的情绪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针对不同心理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四、 课题的主要内容及操作方法

(一) 研究内容

1. 心理健康基本要义研究。心理健康的基本要义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从根本上说,心理健康必须符合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的要求,即实践标准是心理健康与否的根本依据;从实践活动的时间维度上讲,心理健康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着,表现为辨证的发展性;从实践活动的空间维度上看,心理健康在不同的历史文化条件下也是各不相同的,呈现出文化的多元性。

2. 心理教育的渗透型课堂教学结构研究。渗透式教学,即将某个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通过各门学科课程化整为零地实施教育。这种课程模式,便于将心理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内容进行渗透,使学习者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拥有健康的学习心态。

课堂教学结构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否完成以及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结构而是随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习评价的不同而变化的。心理教育的渗透性课堂教学结构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体验问题,独立自学,寻找解题方式;明确问题,交流点拨,知识归纳;学生出题,教师答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3.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渗透策略研究。课堂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渗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第一,教师定位。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靠教师去实施。 第二,激发兴趣。课堂效率的高低和学科成绩的好坏往往受个体兴趣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与认知之间关系,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并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为目的。 第三,坚持表扬。表扬就是对学生心理上施加刺激,以产生激励效应。表扬就像阳光,没有它,学生就不能健康成长。教师只有以深厚的师爱,宽容的师德,引导学生改正错误,才能使学生“口服心服”,并以愉快的心情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云。第四,暂缓评价。不要轻易评价学生创新成果。教师的评价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令人难以估量的。教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在学生心目中都是举足轻重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正确评价能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是活跃课堂心理氛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一个重要手段。第五,鼓励质疑。让学生大胆发言是正确处理学生与思维之间关系的最好方法,要鼓励学生刨根问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种种条件,营造良好氛围,广开言路,让广大学生大胆发言,积极讨论,互相急论,引导学生无所顾虑地提出不同意见,同时再让学生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共同探讨,让学生自己找到最佳答案和解释。第六,教学相长。心理学上所谈的教学相长的心理相容原则就是指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师生之间关系的原则。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师于课堂教学,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人际关系的榜样,并将成为学生今建立人际关系的一种潜在模式。

4. 积极学习心理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把握好评价的不同方式方法,而且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该在课堂评价中,实施多元评价,积极建构多元互动的立体评价机制,多方面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心理的培养。首先,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评,运用自评,建立自信。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互评,促进合作,共同发展。让课堂教学评价成为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教师要实施科学有效的评价策略,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从每个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状况出发,评价他们各自的发展进程,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赏识,体验到成功,促使他们向着更高、更美而努力!

(二) 操作方法

心理教育渗透策略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依托教材内容渗透心理教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课堂管理中进行有效渗透,使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交融在一起,备受学生欢迎,也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双管齐下,事半功倍。

2. 依托教学语言渗透心理教育。渗透心理教育,教师的教学语言尤为必要。课堂教学渗透心理教育要求教师的情绪自我调控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控,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以富有爱的教学语言培养良好的心理气氛,以此缩短师生距离,使课堂保持教与学的热情。

3. 依托生际交往渗透心理教育。从健康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积极开展人际交往,处理好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课堂上和谐的生际关系,适当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是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展示。在社会转型时期,在紧张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开放的社会,要以开放的心态来面对人际关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托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交往中的素质,健全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是每个老师的必修课。

4. 依托随机事件渗透心理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适时开展活动,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教育孩子,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机事件的发生,并适时进行心理教育。

五、 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 课题组组成了科研小组实施和协调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有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2. 学校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口,聘请市、区教研室领导及有关专家指导课题研究,进行理论指导和运用指导。学校提供足够的研究经费作为保障。

3. 落实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核心组成员来自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长和青年骨干教师,都为重要的研究者,有组织、能力和物质保证,有利于课题的顺利开展。

4. 组织课题研究人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形成学习组织,学习有关文献资料,率先行动,定期交流,撰写课题研究的经验总结。

六、 实验步骤

(一) 准备阶段(2013年3月――2013年4月)

学习国内外相关学生学习心理方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反思我校前阶段实验研究的成果,提炼、升华,撰写“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论证,成立课题研究组。

(二) 研究阶段(2013年4月――2016年4月)

组织相关教师学习课题研究方案,严格按方案的操作要点开展研究工作,按学生不同年龄特点,成立低、中、高级段研究小组分专题开展研究工作,每学期进行两次校级研讨、交流活动,分析存在问题,研究解决对策,更正完善研究计划和方案,撰写好阶段性研究专题总结、论文和阶段性研究报告。初步提炼小学生学习心理的最佳互动模式,构建起区域性的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系统。

(三) 总结阶段(2016年4月――2016年6月)

举行公开展示活动,全面整理和总结研究成果,撰写总的研究报告。

七、 成果形式

1. 专题研究论文、阶段性试验报告、课题实验报告、活动台账、学生个案、实验记录等。

体育课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校;家庭;亲子体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3-072-2

笔者以亲子体育课为课例,尝试解析亲子体育教学设计的具体原则,并通过实施,评估亲子体育课的实际效果。

一、亲子体育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亲子体育课能否实现沟通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的功能,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亲子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学设计主要考虑到教学目标的拟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场地和器材的要求以及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等。这里笔者首先给出一节体育亲子活动课的教学设计案例,以备分析使用。

(一)教学设计案例

课题:持轻物掷准

1.教学目标

(1) 通过活动,家长与孩子可以充分感受到亲子体育活动的氛围,体验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敢于展示自我;

(2)练习中掌握对准目标投掷和单脚跳跃的方法,学会简单易行的亲子游戏方法,发展协调、跳跃、灵敏、合作能力;

(3)活动中增强教师、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增进彼此的感情,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2.场地器材

篮球场地一片,短绳人手一根,录音机一台、害虫标志物若干,小垫子4张。

3.教学过程描述

“叮铃铃……”上课铃响起。学生排成四列横队,体育委员整队汇报。家长站在操场的周围。师生常规性地问好,教师对学生简单说明本节体育课活动的意义与要求,组织全体学生鼓掌欢迎家长的到来,请学生到操场的周围邀请家长进入场地。

各组的小组长带领本组进行慢跑,配以“跑操音乐”。然后教师组织家长和孩子们进行小游戏:“快快传绳结”,通过游戏每人拿到一个绳结。后请出一名学生示范小游戏:“你抛我接”和“同时抛接”。家长与学生模仿分散进行游戏,在节奏鲜明、快乐的韵律操音乐中,教师示范,家长和孩子一起做简单的韵律绳操,活动身体各部位,做好准备活动。

在教师的组织下,家长和学生站在标志线后,尝试用手上的绳结掷准前方墙上挂的害虫标志物。教师提出问题:“要掷准前方害虫,你有什么好办法?介绍一下。” 家长与学生在尝试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回答,教师补充,提出表扬。紧接着,教师将贴有害虫图画的小垫子罩在头上,装作“移动小害虫”,并请家长和学生参与装扮“移动小害虫”,其余人站两边进行投掷练习。练习过后,家长与孩子讨论如何准确投掷移动目标,并介绍经验,教师总结评议。最后进行了小比赛:看谁打的准。

所有人将绳结打开,拉直放在地面上,教师示范单脚左右跳动作,提示要领与安全事项,家长和孩子一起尝试练习。教师请出学生示范两人合作牵手跳过横绳,组织家长与自己的孩子练习并进行比赛——“跳跃比快”,评选最佳小组。

最后,在轻松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带着家长和孩子们跳起放松舞蹈。孩子帮大人捶捶背,大人替孩子揉揉肩……共同谈谈课上的体会,收获。

(二)亲子体育教学设计的思路解析

1.设计目标分析

亲子活动课主要是让家长和孩子在体育锻炼中感受亲子之间的快乐,切身体会体育活动的那种氛围,从情感上体验亲子间的体育活动带来的作用,因此这个目标达成是活动的前提。由于家长对孩子体质健康的认识很狭隘,很少去了解孩子的体育课学习内容以及体质健康的测试结果,也很少去了解孩子喜欢什么运动项目,就算有的家长想带孩子去锻炼身体,也会存在不知道怎样开展的困惑。亲子活动课中,教师将体育技术技能的学习贯穿于各项练习中,家长与孩子学会方法,掌握要领,从而发展身体各种能力。体育课堂是一个平台,教师、家长、孩子在一起通过活动进行交流、了解,都为着共同的一个目标,为了孩子的健康,这也是活动的最终目标。

2.过程设计分析

①由于家庭体育活动练习的场地小,只能限制在房屋里的空处或过道中,只有极少数学生可能到附近的体育场馆或公园去进行练习,练习的器材也很有限。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场地器材的可行性,有针对性地选择简单易行,不占活动空间的内容教给家长和孩子,让他们回到家中也可以随时随地开展。

②活动中组织一些需要合作完成的练习,比如小游戏“你抛我接”、“抓尾巴”、两人合作牵手跳过横绳等,让大家体会体育活动离不开家庭成员间的通力合作,协同完成,长期开展此类活动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协同观念。

体育课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多媒体;案例教学;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7-0085-03

Case Teaching Method and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Raising under Conditions of Multimedia//Liu Lina

Abstract The raising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s the work which the current university in urgent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has the unique superiority in the practical ability raise aspect, so the paper plans to propose that with the aid of multimedia enhance the case teaching effect, stimulates students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in learning, to realize the goal of sharpening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by using the case teaching.

Key words multi-media; case teaching; practical ability

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Binzhou University, Binzhou, Shandong, China 256603

随着信息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人类正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简单的知识传授已不能满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实践能力培养成为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一直以来,有很多观点认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功能是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通过考察课堂教学的基本类型可以发现,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实践动机和实践能力发展为标准进行划分,课堂教学类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另一类是更为关注学生实践动机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前一类以我国的高等教育普遍采用的讲授法为代表,而后一类以许多发达国家极为推崇的案例教学为主要代表。这是造成国外大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普遍高于我国高校毕业生的重要原因之一[1]。

事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已经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明确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这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开展案例教学,强调参与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使毕业生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其顺利就业增加资本。

1 案例教学法对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

案例教学初创于哈佛商学院,20世纪70年代被运用于教育学界。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对一个具体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在许多学校,这种模式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案例教学将教学中真实教学情境和冲突问题展现给学生,使他们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会联系教学实际思考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多维度的概念,从内容上可以把它分为一般性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一般性实践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及表达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在专业领域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不断地探索研究,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的思维,提出新的见解和做出新的选择的能力[2]。

1.1 案例教学法培养大学生一般性实践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机会并不多。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形式进行案例讨论,通过小组成员的交流和合作、思维撞击,提供和共享他人的资源,最后每个小组要形成一致意见。这一过程使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学生在准备进行案例讨论时,要撰写发言提纲;案例讨论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文字表达、概括能力也得到提高;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发表观点和见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同时培养了学生聆听、劝说等技巧。可见与专业实习和社会调查相比,案例教学是最经济的一种“社会实践”手段,具有较高的绩效。而且通过查阅文献可以发现,很多学者也研究得出案例教学法具有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等教学价值。

1.2 案例教学法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体育课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 安全心理学 创新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中,实践教学、实验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尤其是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本科院校,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安全心理学是安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目前全国很多普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这一门课程。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而且该课程的大量结论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但长期以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1]。学生普遍反应,该课程内容枯燥、晦涩难懂,学生囫囵吞枣的现象比较严重。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未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注重了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此,改善实验条件,开展实验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开展验证性、开放性实验教学意义重大。

二、实验教学平台构建

(一)实验教学平台构建的原则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种,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原则:

(1)与教育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原则;

(2)与课程性质相适应的原则;

(3)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原则;

(4)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原则。

(二)实验教学

要想上好实验课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除了需要教师精心准备、精心设计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验课前就已经做好了预习,带着问题、带着兴趣来上实验课。

1.验证性实验教学

(1)课前准备

引导学生熟悉教材中相关验证性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指导教师做好相关实验器材的调试工作以及学生分组等准备工作。

(2)实验过程及总结

严格按照实验的操作规程进行相关实验操作,注意验证性实验的使用条件,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并准确记录实验的结果(结论)。

把记录的实验结果(结论)与教材中的实验结果(结论)相对照,比较异同,找出并分析原因。并以此积极运用“问题启发式教学”(简称PBL)[2],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研究性的讨论教学。如:在进行人体生物节律曲线图讲解时,结合学生自己的情况,引导学生画出自己的生物节律曲线图,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了所学知识。

2.开放性实验教学

在学生已基本具备了课程《安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并已基本掌握了实验操作技能的前提下,开设开放性实验“驾驶员心理综合能力测试”。图1为开放性实验申请表。

该实验要求学生:

(1)学生应用所学的安全心理学、安全人机工程学的知识,明确实验项目的研究目的;

(2)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自己查阅相应文献,并根据实验要求,自由分组(每组2-3人),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拟实验步骤,并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经历一次科学实验过程的基本训练。

(3)学生做完实验后,对实验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

在开放性实验完成后,老师统一点评实验过程,并对学生做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分析。并启发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比如:采用正常组(没有喝酒)与对比组(饮酒后)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分析不同状态下的驾驶员的心理综合反应情况的不同,并得出科学结论。在此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分工协作、团队协作的精神。

通过开设开放性实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了过去“实验由老师讲,过程等老师做,问题等老师解决”的被动局面。同时,在实验教学中进行启发性、引导性的问答,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在设问及解答问题同时提高其动手及思维能力[3]。

三、实验教学效果检验

(一)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通过对安全工程2008级的学生开设《安全心理学》实验教学平台,安全工程专业2008级学生比2007级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对《安全心理学》课程的满意度也比以前有大幅度提高,如表1所示。

(二)促进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通过组建《安全心理学》实验教学平台,大大促进了学生参加学校和全国举办的各种科技设计大赛的积极性。如: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大赛、全国交通科技设计大赛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图2所示,安全09级学生参加第六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并获得了全国第三名的成绩。

四、总结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实验教学改革又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现在的在校学生正式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中坚力量,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尤其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能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山东交通学院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Y2011003)

山东交通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Z201109)

[参考文献]

[1]张宏丽,游晶,曹春梅. 教研教改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J].继续医学教育,2010,24(6):44-46

[2]李晓云.PBL教学法在生理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0):23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