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儒家思想的历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
Abstrac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want to reasonable to improve economic efficiency, the need to strengthen factor i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For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to go the rout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is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to make several aspects of thinking.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对于水利工程施工企业提升管理的水平,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要求,合理的提升管理的水平,可以很大程度上将水利工程企业的盈利点有效提升。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足以对现如今的高科技项目,进行完善的管理了,一定要制定出合适的管理方式。
一、施工项目管理概述
施工项目的正规管理工作,可以将施工项目的各个目标有效实现。施工项目管理的主体为施工项目部的管理层。施工项目的基本客体是与施工项目相关的生产要素、施工的对象以及施工的活动。其中需要管理的具体内容包含:项目管理的总结、信息的管理、施工项目的合同管理、施工项目的组织协调、生产要素的动态管理等总结。具体的管理结构可以概括为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以及组织措施。
二、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
在任何的项目施工中,安全是重于一切的。要把安全隐患放在首位,项目的管理层或者施工的单位不能够为了盈利点的提升,而将安全问题抛之脑后。安全的管理一定要将检查、防护、教育、交底以及措施进行严格的把关,水利工程的施工项目即使得到了非常高效的利润,可是出现的安全事故频繁的话,高效的利润是没有意义的。在安全管理上一定要遵循几点要求:
1、安全工作要定期的检查
施工项目中难免会存在潜在性的安全隐患,如果不进行细致和定期的检查,是很难被发现的,从而造成了很多的安全事故。因此,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定期的对于安全的工作进行细致的检查,要把安全的检查工作作为必须执行的工作。安全的检查工作要通过管理部门的项目经理组织检查,在发现安全隐患的时候,要针对项目的安全问题级别,定制固定的整改验收人、整改完成人、整改完成时间、整改措施以及整改的责任人,要把安全的隐患彻底消除作为终极目标。
2、安全的管理机构要合理建立
对于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系统的主要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在细致的分解过程中,分出几部分岗位,并且确定出每个岗位的基本目标,要将安全制度对所有员工实施,让人人都能够将安全施工放在首位,并且从自身做起,有效控制安全。
3、安全教育要加强
工程的施工最主要的实施者是操作人员,操作人员熟知了安全的知识,才能够进行安全的施工流程。因此,要对于项目的全员进行安全的教育,在项目中制定的安全知识以及技术方面的安全措施,要有计划的对其进行安全培训。在安全教育之后,项目的全员一定会提升相应的安全意识,那么在平时施工中就会侧重于安全的工作流程。在施工单位中,一定要树立不培训安全知识,不可以上岗的制度,将安全隐患从根源中避免。
4、安全技术措施的拟定
在水利工程施工项目还没有开始的时候,要对于工程中所有可能涉及到的安全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评价,如发现存在安全的因素,一定要及时对其进行修正和消除,在发现的过程中要对于细节记录下来,这份真实的记录文件,将成为整个工程安全的指导文件。
三、组织措施
水利工程施工的项目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与该施工项目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组织管理的工作方式是有着直接联系的。对于施工管理层的选取,一定要考虑周全,应该从多方面进行类别和特点的筛选,要将具有合理性的机构作为中心组织机构,管理部门一定要实现健全性以及专业性,对于其中的规章制度和分工都要细致拟定。想要保证组织措施能够有效建立,就要建立起健全的管理机构。对于义务、责任以及权限,或者是特殊部位的工作流程,要做以专人的应对,要将意外事故成功避免。
四、施工质量的管理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则是水利工程的施工阶段,在施工的过程中最为核心的环节则是质量问题,质量能否达到预期的要求,是水利工程的建设可否提升工程效益的关键性因素。所谓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就是对水利工程的美观、适用、安全以及经济的有效融合。
1、施工质量要与预控为主
在施工还没有进行之前,要系统的对施工的质量进行预控,明确施工的具体流程、特殊工艺以及施工的方式,要拟定相对合理的技术手段,以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为主要目标,采用合理的技术和组织措施。
2、施工质量的组织管理一定要加强
施工的质量想要达标,必须要明确施工现场的组织管理构架,同时要对于施工人员的分解,以及资源的配置通过质量的管理目标来设置。要将施工的质量管理流程的运行有效的建立起来,最后形成的工作系统,一定要具备质量的保证。组织的管理形式一定要对于检测部门和质量的管理部门,设置独立的分支,不应该结合部门,要以独立的个体分别管理检测部分和质量的部分。
3、质量保证的体系要细致的建立
质量的保证在体系建立的过程中,是以组织机构为基本点的,并且是依据施工的单位其质量的主要管理体系来生成的。质量保证的体系建立控制的范围分为:施工内外沟通的协调、施工的运行措施、现场施工的质量计划、现场施工的组织设计文件、施工质量在控制方面的基本制度、现场的施工质量控制的工作流量。
五、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
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是一种非常科学的管理活动。是为了保证合同的工期以及合同的质量满足要求,并且对于水利工程项目在施工的进程中,存在的资金费用,经过不同的活动达成预计的成本目标,所采用的活动可以是协调、控制、组织或者是有效计划等,同时还可以将成本的费用合理降低的管理形式。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成本的预测,也就是明确成本的控制目标,具体是依据施工的人员、机械的设备、施工的条件以及标价,对施工的成本开展科学预测的流程,最终将管理的方案有效制定。同时,成本的控制也是贯穿在施工项目的全过程中,从投标一直到最后的竣工,所以成本的控制也要严格重视。对于成本的控制必须运用正确的技术以及材料,才能够将成本有效减少,所以一定要寻找到有效的途径。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过程中,激励的机制也可以有效的控制成本,可以将一线的项目职工激增成本核算的意识,材料节省了,工作量提升了,项目的经济效益自然会有效改善。
六、施工项目的进度管理
水利工程的施工项目,在一般的情况下,其工期设置的都是非常明确的。有时因为工期紧,给施工的进度带来极大的压力。为避免施工进度的压力,施工的管理组织一定要对进度的管理拟定正确的管理步骤。
1、资源是否合理的供给,对于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资料的需求包含机械、人力、资金以及材料等方面。在还没有进行施工的时候,要对于施工的进度计划,进行合理的资源编制。要使得资料的供给可以有计划可寻。
2、水利工程在施工之前,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施工的主要进度细节,多方面分析施工流程的关键点,将施工项目的流程计划合理的拟定。
3、如果水利工程项目在施工的过程中,发现所运用的项目流程计划,存在问题。应及时进行停止,并且要尽快的设计出应对措施。因此,一项不合理的流程计划,是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的,在拟定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周全。
七、总结:
水利工程项目的盈利点是否突出,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利工程项目能否在竞争市场上独占鳌头的有利武器;是安全的目标、造价的目标、进度的目标、质量的目标能否实现的有利保证。因此,加强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是现如今的水利工程企业最为重要的基本点。
参考文献:
[1]师忠耀.加强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思考[J].水利技术监督,2010(02).
[2]苏兆萍.浅谈如何加强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06).
[3]韦江.浅谈加强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具体措施[J].投资与合作,2011(07).
关键词:樵歌;儒家;道家
朱敦儒,字希真,号岩壑。人称岩壑老人,洛阳遗民、伊川老人、洛川先生、少室山人等。生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卒于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经历了北、南宋之交。朱敦儒的一生经历了隐——仕——隐——仕——隐的跌宕曲折过程,因晚年侍奉秦桧,终得“晚节不终”的罪名。历来透过人品看词品的观念影响着他惟一一部存世之作《樵歌》的流传,直到清末民国年间,该作品才逐渐被重视和研究。随着对《樵歌》越来越多,且越发深入的关注和探究,我们从中能嗅到其中散发着的浓烈的儒、道思想气息。
一、 儒家思想的接受
(一)儒家思想的内涵
作为中国古代主流意识的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国士人恪守的立身行事的人生信条。儒家推行积极入世,提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教导,其奉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成为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的人生道路和希冀实现的人生价值。士人们恪守儒家的济世进取精神,企望在修身、齐家基础上,通过做官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最高人生理想。
(二)儒家思想的渗透
生于北宋官宦世家的朱敦儒,同样也受着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早年在洛阳,有着优越的家境和狂妄不羁的个性,他选择过了46年无忧无虑,穿梭行走于山川秦楼,充溢着浮艳浓丽味的都市隐逸生活。1127年的靖康之难,金人的铁蹄踢碎了平静风流的生活,也踢醒了那颗深受儒家思想浸染,却一直沉睡的救世之心。(因父亲曾做过右司谏,正直讲操守,忠君报国的精神熏染了朱敦儒,他作《古镜》云“试将天下照,万象总分明。”可见他早年就胸怀大志,期望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故国沦陷,民族危难,朱敦儒和其他人一样选择了逃难飘零。从洛阳到两广,6年南奔的苦难日子,他始终惦念着昔日的家园,漂泊之旅间创作了很多追怀故土,企望振河山的词作。如: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邃如许。 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水龙吟·感事》“奇谋报国,可怜无用。”词人表面喟叹年岁已老,徒有奇谋,已也无济于事;其实正隐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怀。儒家那种担当和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巨大的内燃力,燃烧起他心中的热情,希望有所抱负,有所建树。但是,残酷的现实给他的却是无法伸展的压抑感和无人理解的孤独感。
又如:
“梅边雪外,风味犹相似、迤逦暖乾坤,仗君王雄风英气。吾曹老矣,端视有心人,追剑履,辞黄绮,珍重萧生意。”《暮山溪·和人韵》
在流离途中,词人亲身感受到了亡国之痛,处世态度开始发生变化,以啸傲山林为清雅转向为国建功立业为志。他表示要洗刷国耻,扭转乾坤,希望以萧何为榜样,为国家民族作出一番贡献。深沉的忧国和救国情怀,正是笃信儒家思想的印证。
二、道家思想的接受
(一)道家思想的内涵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从人的自然生命价值出发,重视生命自然而然的状态,以自适为根本,不以物累,精神从一切实用、利害的束缚中超脱出来,从而使心胸达到一种无所滞住的“虚”、“静”、“明”的境界,以此包容万物,吐纳天地。
(二)道家思想的渗透
历经了隐仕循环,晚年无奈被迫侍奉秦桧20几天后,他最终选择归隐嘉禾。此时,古稀之年的朱敦儒历经了生命中太多的沉浮起落,早已没有了洛阳之隐那种胭脂粉末的世俗,也没有了第一次致仕归隐嘉禾的愤懑和埋怨。身居樵舍渔舟的他,仿佛已经看透了人世间的一切纷纷扰扰,看破了红尘世事。晚年的词作中,更多的是闲适、清净,恬淡,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渗透着道家的那种释然、消极、洒脱和淡泊。
三、儒、道思想的统一与矛盾
从朱敦儒的名和字,我们就能隐约感受到朱敦儒骨子里流淌着的儒道两家思想的血液,看到一个集儒,道于一体的多元复合的人物形象。希真:冀图做一个跳出红尘,独得全真的神仙。敦儒:敦厚坚实的儒家济世思想。儒与道,在朱敦儒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但也存在着矛盾,既有着儒家积极入世的崇高人格理想,又渗透着道家消极出世的自由理想,这也是在中国文人的价值观中普遍存在着的一个悖论:一方面恪守着儒家济世的思想,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又信奉着道家的斋心养性,洁身自好,视仕途为浊流,以隐居为高尚。
儒家思想,敦促着人们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但当理想志向不得实现,面对不可逆转的现实时,道家超脱遁世的思想又主导着人心,希望逃避现实,去到一个桃花源式的虚无空境。透过一部《樵歌》,可以看到朱敦儒儒道思想交织的人生轨迹,更能看到中国古代千万士人仕隐历程的写照和缩影。
参考文献:
以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有利于课堂生态的整体性。课堂生态的整体性是指在课堂中学生的行为和思维表现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虽然各个个体存在着差异性,但课堂整体是一个呈现着美丽、稳定而有序的系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讲授内容采用的由点到面、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式”教学能照顾到差异的个体,有利于把握问题的本质,从而使生态整体受益。
案例: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孔子和孟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代末期被统治者所青睐,而在秦朝又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可是在汉武帝时经过儒生董仲舒加以改造后都取得了独尊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请回答:
教师:孔孟所创立的学说有哪些有利于建立稳定的封建统治秩序?
学生:仁和仁政思想;礼和礼治思想;法治思想;大一统思想;民本思想等。
教师:董仲舒对先秦儒学是怎样发挥和改造的?
学生:主要是神化皇权和三纲五常理论。
教师:儒家思想为什么会自汉武帝始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从中可以得到怎样的启发?
学生:这是儒家思想自身的发展与统治阶级扶植相结合的产物。孔孟所创立的学说在董仲舒的手中糅合道家、阴阳家、五行家的一些思想进行发挥和改造,在神化皇权和严格等级名分的基础上,使儒学焕然一新,实现了儒家思想自创立以来的第一次革命。这就迎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封建国家的需要,从而被统治者所大力扶植、宣扬,以致成为独尊,成为封建统治思想。同时儒家思想所蕴含对人民大众的亲和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启示:第一,任何一种思想要永葆生机,必须要与时俱进;第二,任何一种思想要成为全社会所接受,必须要获得权力,获得国家机器的支持;第三,任何一种思想必须根植于群众的实践,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生存。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的哪些观点对今天创建和谐社会有借鉴作用?
学生: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他还强调以德治民,这些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仁政”,“民贵君轻”;荀子强调“天行有长”,“制天命而用之”,要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提出了“君舟民水”的思想。
教师: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课程资源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对历史知识的堆砌和罗列,而是通过归类、概括等方法,对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历史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深刻比较,通过教师精选材料和学生分析材料,有针对性地实现学生对材料和所学知识的衔接,从而让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升华和拓展。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实现历史教学资源的重新整合。
一、整合教材的知识框架
以教材为出发点,激活教材资源,改变教材的框架结构,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情景,把教材“冰冷的美丽”变为学生“火热的思考”,使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和主动建构知识。比如,我在讲《明清对外关系》这一课时,就将其整合为四个部分:(一)“走向海洋”与“失之交臂”――郑和下西洋;(二)“同仇敌忾”与“落日余晖”――侵略与反侵略斗争;(三)“中西碰撞”与“中外隔绝”――明清对外关系的特点;(四)“扼腕叹息”与“以史为鉴”――遗憾与启示。这样的整合让学生耳目一新。本节内容我围绕当时的中国海洋文明和陆地文明的徘徊这个中心点,分析中国在历史机遇面前一次又一次丧失了率先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的机会。郑和下西洋代表当时的中国人已经走向海洋,但却与成为海洋大国失之交臂;之后中国闭关锁国,限制火器的发展,不发展海洋经济等,为近代中国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大门埋下了伏笔。
二、整合教学内容的主题
在整合之前教师要首先确定一个主题,再依据历史发展规律,将分布在不同模块、单元和章节中的有关历史知识按照时间和逻辑顺序进行整合,帮助学生理清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比如,“儒家思想是影响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它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主题确定下来后,教师就要和学生一起,把教材中古代、近代和现代有关儒家思想的内容进行整合、分析,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纵向理解、掌握其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儒家思想的发展:(一)产生:春秋末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奠定了儒学的思想基础。战国时期,孟子、荀子使儒家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二)发展:西汉的董仲舒继承儒家的“民本”和“仁政”思想,又增加了“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儒家思想至此成熟。宋元时期“二程”和朱熹吸收佛道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三)继承创新:明清之际的三大进步思想家批判性地继承传统儒学,从而使儒学重新焕发生机。(四)利用:维新运动时,康有为发表《孔子改制考》,借儒学的外衣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合理性。(五)批判: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打倒孔家店”,儒家思想受到很大的冲击。
这样,散见于各章节的知识被集中在同一体系中,学生对儒家思想发展过程的理解和掌握也更加系统和完善。
三、整合补充的史料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是所有高三教师的共识,但对材料如何使用、用什么样的方式使用却存在分歧。笔者以为在高三复习备考过程当中,最有效的使用方法是把相关部分的典型材料通过设计者的精当处理,使其能够彼此衔接,从而实现知识的系统构建与资源有效共享,使学生能全面分析并得出正确结论。
四、整合课堂生成性资源
要将“动态生成”这一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转化为正确的教学行为,要对其内涵有充分的认识,并在理清生成性教学资源多种来源的基础上,通过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等多种途径发掘、捕捉、合理利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激发课堂生命活力。教师要学会收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这对教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有所裨益的。
一、让学生领会教师的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不仅指一节课的思路,往大的说,它可以是一个单元、一个模块的教学思路,也可以是一个学期甚至是一个学年的教学思路;往小的说,它可以是一节课中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思路,也可以是一道题的解题思路。
1.教会学生预习,让其领会教材的编写思路。
每学期的第一堂课,教师都应该引领学生了解全书,让学生领会教材的编写思路,继而把握全书的知识结构,形成整体性概念。例如,人教版《历史》必修3讲述的是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即我们通常说的文化史。教师针对前言可以归纳为:文化史的概念——主要内容——发展特征。然后让学生沿着教师整理的思路去阅读教材并找出对应的线索和知识点。学生一般都能很快找出这个思路链条上的前两点,但“特征”这点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点拨:“特征”可以从“内容”中概括延伸出来。据此,学生很快就能领会教材的编写思路,并把握本书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明确要达到的能力目标。
2.教会学生听课,让其领会教师的教学思路。
例如教材中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单元四课时的内容高度概括了古代中国的各种思想,包括政治、哲学、经济等方面的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此,学生了解和掌握起来有很大难度。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思路:
首先解读单元标题,提炼出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其次解读单元标题下四课内容与这一主题的联系,按时间顺序把发展历程整理为:背景、形成(春秋战国)——遭受打击(秦朝)——确立独尊(汉朝)——面临挑战(魏晋南北朝)——继承发展(宋明)——批判继承(明清)。最后教师点拨:“教材编写思路是分四课时按四个时期顺序介绍的,而老师的思路设计却有六个时期,补充了秦朝和魏晋南北朝两个时期,这主要是为了弥补教材中关于儒家思想发展在这两个时期中的缺失。”
由此,学生领会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加强了对思想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认识。抓住了这条主线,学生的思路就清晰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也就更容易了。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路
1.课前预习,把握教材思路。
教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时,要强调预习不仅仅是阅读内容,主要是梳理线索,理清本课标题与正文的子目及子目与子目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结合每课的第一个练习——“本课测评”来理解。例如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文有三个子目:一是“从‘无为’到‘有为’”,二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三是“儒学成为正统”。学生依据已有的能力理清这四个标题的关系是预习的目标。教师要提醒学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是个历史现象,可结合“本课测评”(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来理解。这样,许多学生就能很快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背景、过程、结果。尽管有些学生会“理还乱”,但是这样预习后,学生都能带着自己的思路和问题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释疑了。
2.课堂融汇,让其形成学习思路。
对于一节课的教学,教师应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形成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然后依据学生特点设计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走上教师预设的“思路”。由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认真阅读教材,结合已有知识和能力去主动探究,教师可适时点拨、指导。还以第一单元为例说明,教师可以先把教学思路设计为几个关键问题: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是什么?②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③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④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编写思路,即分四课时按四个时期顺序介绍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并让学生找出具体历史时期。学生依据教材标题能很容易划出四个时期及其对应的发展历程。教师可对学生进行适时点拨,对于教材中儒家思想发展两个时期的历史空白,可让学生自己去积极探究。
这样,不仅能将师生的思路有效地结合起来,而且能使学生把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材的编写思路融合为自己的学习思路,实现“三路合一”。
3.课内交流,增强辨析意识。
文科的知识与知识之间往往有许多相似甚至相同点,不像理科的知识点那样泾渭分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现知识之间界限不清,甚至互相混淆的情况。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与合作学习,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将易混知识点之间的界限和联系搞清楚,从而真正达到理解学习。
4.课后练习,培养解题思路。
中学历史教师往往只重视将课堂具体知识点讲清讲透,让学生听懂记清,而忽略了对解题思路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普遍对那些知识跨度大的材料解析题感到迷惑:明明上课听懂了,具体知识点也记牢了,解题时虽“下笔千言”,结果却“离题万里”。这显然是由于学生的思路仅局限于试卷上个体割裂的问题及其对应的知识点,而忽视了试题的整体性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所致。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解题思路的培养。
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思想家辈出:儒家主张“仁爱”,道家主张“无为,顺其自然”,法家主张“严厉”。
材料二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李斯上奏)“非秦纪皆烧之。”
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旨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请回答:三则材料围绕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