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前儿童;美术作品;评价现状;有效评价方法

一、学前儿童美术作品评价现状

(一)重结果而轻过程

纵观当前学前儿童美术作品评价的现实情况来看,普遍存在重结果而轻过程的情况,也就是说,教师仅仅以美术作品成果来评价儿童创作,而忽视儿童在美术创作过程中的进步,导致美术作品评价存在片面性。由于儿童成长存在一定差异,其美术水平也各有不同,教师在美术作品评价方面的有效性不足,势必会对儿童的美术创作造成影响,甚至会制约其美术创造力的发展。

(二)评价主体单一

在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听信一家之言的情况下极易导致评价的片面性,而导致学前儿童在美术作品创作过程的内在潜力得不到发掘,教师并不能够透过现象去看本质,并且个体审美不同,仅仅以教师喜爱来评价儿童美术作品是不合理的,学前儿童并未得到充分尊重。

(三)评价内容实证化

学前儿童美术作品评价中往往会出现评价内容实证化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儿童美术作品中的趣味性,而是通过标准化的评价标准来实施评价,导致儿童美术创造性得不到激发,儿童个性被压抑,甚至令儿童美术创作走向单调化。

二、学前儿童美术作品有效评价方法

(一)双向沟通,以心善改的态度展开评价

学前儿童正处于成长的初期阶段,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美术作品是其创意的外在表现,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教师要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双向沟通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对儿童实施积极评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师生之间距离。在明确美术作品创作主题的基础上,可引导学前儿童之间互相评价,在儿童看待他人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要引导儿童保持欣赏的态度,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学会尊重他人的自尊心。鼓励学前儿童用心去观察他人的美术作品,要善于发现其中的特色,学习他人的优点,互相尊重并积极交流,对于他人对自己美术作品所作出的评价,要正确且客观的对待,要认真听取他人建议,并逐步改变自身不足。通过此种互相评价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前儿童优良的美术素养,改善其学习态度,为其健全人格的塑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采取多元评价方法,激发学生感官体验

在全面把握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在美术作品评价过程中,要保证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通过听、说与写的有机结合,在关注学前儿童美术作品外在的同时,要善于从内在入手,对美术作品的本质进行探究,立足结果来分析过程,通过有效评价来激发学前儿童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的优良体验,促进学生感官刺激的形成,为学前儿童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在美术作品评价过程中,听画就是要对学前儿童创作中的想法进行倾听,了解儿童内心感悟,并就此来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状况,体会儿童的童真,令学前儿童在美术作品评价过程中感受到被认可,从而激发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未来美术教育活动中。说画的实现,需要转变并创新以往美术作品评价方式,不可局限于好、中、差,而是要尊重学前儿童的综合发展,准确定位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关注学前儿童的立意,更要关注其色彩搭配、整体构图等,而不是仅仅以好坏为标准,这就有助于发掘学前儿童的内在潜力,激发其美术创造力。所谓写画,就是将评价语言附着于学前儿童的美术作品上,在展览之后,对学前儿童的美术作品进行统一化整理,在阶段性总结的过程中,便于更好的把握学前儿童的成长足迹,清晰的看到学前儿童的进步,这就有助于激发学前儿童在美术学习中的自信心,并令学前儿童感知到美术学习的快乐,更为积极的参与到美术创作中。

(三)落实自我评价,促进儿童评价维度与标准准则建立

在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要结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出发,通过自我评价的落实,来激发儿童的感知力与创造力,为其全面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尚不成熟,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较弱,在此种情况下,要充分发挥美术作品自我评价的载体作用,在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密切观察儿童行为表现,发挥其评价主体作用,待美术作品完成后,请儿童进行自我评价,这就有助于促进儿童自我认知水平的提升,令学前儿童学会客观认识自我,并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学前儿童美术作品有效评价的实现,要用心去体会感受,要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征与规律,要善于透过现象去发现本质,要通过科学评价来为学前儿童提供一个发展的空间,激发学前儿童的创造力。美术作品创作是学前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一种途径,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要满足学前儿童的创作需求,要用心感受其美术作品中所潜藏的纯真与童趣,令学前儿童始终保持天赋视觉本能,为其创意的激发提供支持,从而促进学前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孙立超.学前儿童美术作品评价现状及有效评价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1):108.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师美术 合作学习 合作能力

Art teaching kindergarten teachers training of students' cooperative learning

Abstract:The society pay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fine arts before we all follow out the quality education nowadays.Cooperation education emphasizes that form the cooperation quality and spirit of pupil as it is a kind of teaching way,and a value.Cooperation learning begins to use in the fine arts teaching gradually and get good results.However,for kinds of reasons,cooperation learning has not reached the expect result. For this reason, this author from my current implement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beginning with the status quo and a reflection in the study, by the art teachers in teaching to the students in cooperative learning, capacity-building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the policy was found to develop students'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students of the team spirit of collaboration and mutual assistance in the process of cooperation will be helping each other and sharing.

Key words: Kindergarten art Cooperative learning Cooperation capacity

一、幼师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关于合作学习

什么是合作学习,及合作学习的概念是什么呢?教育学或心理学家们对其认识有相通之处,但又各有所侧重,并不完全一致。合作学习的创始人之一,美国著名学者斯来文(Slavin)教授说:“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根据他们小组成绩获得奖励和认可的课堂技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中心的约翰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以及他人的学习。”美国教育家、合作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嘎斯基博士描述合作学习说:“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老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于各种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我国山东教科所的王坦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综合各家的观点,我们认为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学习单位,对学生有明确学习目标导向,以团体奖励为依据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重视教学动态因素互动为学习动力资源,而“合作”是其核心,强调群体的力量。

(二)幼师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

美术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美术实践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心理平衡发展,使其更充实和更完美。教育研究表明,将合作学习引入美术课堂教学,更能强化学生的交往意识和社会角色的规范,培养互助合作精神,改善人际关系,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创造性,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

通过合作的形式,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构思,同时又能分享别人的作画风格。学生面对共同参与所创作的美好成果,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内心感到无比的欣慰。美术合作学习使学生受益的不仅限于美术本身,而且将使学生在心理性格上受到美好的陶冶。

幼师学生作为明日之师,以后是要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站在讲台上,他们课堂上面对的是天真无邪的学前儿童。在未来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师教给学前儿童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不仅可以促进学前儿童智力发展,在其认知能力以及群性和个性发展方面有着很大推动作用,而且在培养幼儿交往心理、幼儿自我形象确立方面,有着深远影响。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儿童的生命特征 物质媒介 生命意识 生命质量

[案例背景]:儿童美术教学的伤痛―简笔画

场景一:某幼儿园的美术兴趣小组里,一位老师给幼儿进行简笔画的涂色练习,老师再三叮嘱涂色不可以涂到外面去,可一位年仅5岁的幼儿还是涂到外面去,而且是又黑又脏,直接招到老师的严厉批评。

场景一是当下少儿美术教育及其真实的一面,我们部分地区的少儿美术教学依旧沿用一种流行已久的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简笔画,用抽象概括的线条方式将事物和人的轮廓形态描绘出来,供我们的孩子摹仿学习。这种简单明了,形象生动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孩子很有效率地掌握绘画的基本方法。实际上,这里面有不少误区。

我们的幼儿园的教师把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认为教会孩子画出一张美丽的图画就完成了任务。简笔画简单易学又容易出“成绩”,自然会受到欢迎。

场景二:儿童美术教学的伤痛―低俗的模仿

某个培训班里,一位美术老师在上课,只见她在黑板上非常认真地一笔一画给学生作风景示范画,下面一群10余岁的儿童无不统一步骤小心翼翼模仿老师的画,学的象的学生洋洋得意,学的不像的儿童哭丧着脸,全班学生的风景作品都是蓝蓝的天,绿绿的草地,红红的花,并以老师的画作为学习和评价的标准……

美术课堂教学的实质,儿童画学习的目标,是对不同年段儿童形象思维认知图式进行改造,而不是低俗的模仿,要引导孩子们逐渐从其死板、拘谨的线形表现的记录模式中走出来,逐渐转化为奔放、自由、生动的形态感知和表现;让儿童明白自己在自然状态之下能够产生随意的、富有情感的形态表现,而非照着成人表现模式低俗摹仿。模仿给了孩子一个标准,严重限制孩子关于事物的想象,扼杀孩子们的创造性,阻碍艺术感受和才能的发展。艺术是独特,有创造性的,只有摆脱模仿,建立儿童的意象性目光,才能形成创造性的思维。

笔者认为生命应当是教育的原点。叶澜教授曾说:“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越位,成人在儿童立场上的越位,最终使儿童的立场异化为成人的立场,最后只剩下成人的立场”。没有了儿童的立场,儿童的生活就只剩下外在的目的,而没有了提升自身生命质量的内在目的。因此了解生命每一个发展时期的特点和每一个发展时期的需要,是我们教育的基础。作为学前阶段的儿童美术教育更要关注这个阶段儿童独特的生命特征。尊重儿童独特的生命特征才是我们教育的起点。儿童美术教学应该让我们的孩子从最稚嫩的表达开始,鼓励他们探索、体验和创造,经验垒实为潜在的艺术表现能力和艺术修养,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留下心智成长的足迹!

一、关注不同时期儿童生命特征

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我劝告低年级老师说,给孩子们教比例、透视、相称规律这都很好,但同时也要为孩子的幻想提供广阔天地,切不可破坏孩子观察世界的那种童话语言。”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他们特殊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规律,在艺术表现和创造中有其特有的表现方式。幼儿美术教学应该重生命成长的认知过程,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儿童的成长可分为0~3岁婴儿期、3~6岁幼儿期、6~12岁儿童期、12~18岁少年期四个阶段。阶段与阶段之间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因而进行年龄阶段不同的美术教育。0~3岁儿童,善于涂鸦,感受运动与痕迹的快乐。3-6岁儿童善于心理投射从而进行主观的情绪表达。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大胆的独立地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创造出有象征性的图画。如“蝌蚪人”,把圆圈当做头部,两只大眼睛占据了头的主要部分,用单线条表现手和脚,创造出富有儿童本性的“蝌蚪人”。也特别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区分,特别在意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个时候画我的爸爸、我家的小狗等题材启发儿童对物品所属感的追求从而激发创作的热情。儿童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观察、思维和表达方式。儿童总是以自己独特的眼睛看世界的,因而他们观察世界的角度与方式与成人不同,对问题的理解与思考也自然与成人不同,根据不同时期生理成长的兴趣点激发儿童创作的激情,重视创作活动中儿童的生理成长,所谓童言稚语说的就是他们不同的表达方式。

二、激发儿童对多种物质媒介的探索

绘画是由材料体现物质媒介的创作过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艺术家创作的手段使将材料转化为有形的视觉语言作品,通过媒介得以实践情感的升华和思想观念的表现,多种物质媒介的运用是众多当代艺术所共有特征,艺术家们用各种物质媒介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思考,重视形式并在形式上不断创新。而我们的孩子面对这个璀璨的物质外界,亲抚身边的物质外界,眼与手逐渐架设出孩子与生活世界的一条条“血管”。身边的一切,成为孩子心智成长的渠道。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深入了解与消化,渐渐地他们拥有了自己的行为方式(抓、撕、摔、贴、扯,扎、包……)。其心智的真正开启就是源起于孩子对这个物质世界的属性认知。 在美术教学的范畴里,材料是完成表达或者表现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载体。那么美术材料就一定指望着美术材料店里的那些陈列材料?这始终是有限的范围,而且承载育人的信息元素也是有限的。作为心智开启目的的儿童美术教育,其答案肯定不是。我们的生活与自然,其实早已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生动而缤纷的材料世界,我们只要把材料稍加处理、巧加利用,进行加工与改造,便会促动孩子对物质世界的一次深刻的认知与阅读,当这类信息逐渐在心灵沉淀,越来越厚实时,孩子渐渐明晰物质的意义与价值,也明白了物质的审美价值。那么他们所感悟的经验也就一次次升华。成长也就是必然。因此,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性与功能性不仅仅在于美术本身,而更应该有更宽广的领域。包括包装、雕塑、陶艺、雕刻、剪纸、染织、建筑、装置、设计、装潢、木工、铁艺、服装等等。这样的美术教育才可以展开一个丰富的世界。

三、唤起课堂创作对物的生命意识

(1)游戏性 教育家罗素曾经说过:“热爱游戏是幼小动物―――不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最显著的易于识别的特征。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游戏似的。” 儿童与游戏从来就是不可分的。我觉得美术课堂中可以将枯燥的知识设计成游戏的样式,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感到无比快乐,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2)故事性 故事是儿童文学的一种,是语言的艺术,它以优美形象的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感染、教育儿童,使儿童从中获得美的感受。而绘画是幼儿的一种特殊语言,是幼儿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载体。二者虽具有不同审美形式,但都是以塑造形象、表现情感为特征。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选择合适的故事内容。活动初期,选择一些简单的故事。这些故事有重复的情节,角色的数量一般在2个一3个,选择幼儿比较熟悉的、易于表现的形象。如童话故事《龟兔赛跑》,《不爱洗澡的小猪》、《丑小鸭的故事》让幼儿发挥想象,并利用适当的机会让幼儿参与表演,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用绘画形式反映故事情节。

(3)情感性 通过链式美术,挖掘儿童身边熟悉的素材,比如我的爸爸、菜市场等,以游戏的方式让儿童对绘画对象进行情感上的联想和关联,画地域性的隆山塔,对不同儿童情绪的采访和了解,通过情感的宣泄与所表达的对象产生关联,引导儿童画出《开心的隆山塔》、《愤怒的隆山塔》、《悲伤的隆山塔》等,激发学生对物的生命意识,感同身受的表现物象,焕发课堂的生命力。

四、提升儿童生命质量、保证儿童的幸福生活

罗恩菲尔德在其《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提到的教学的方式:扩大经验的范围。这句话的意思是: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引领孩子的思维、情感的触角,伸展到事物的特征、特性,经验的认知迁移,情感赋予上去,使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达到饱满。在表达与表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统整,这才是儿童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实际上这就是教学的张力。当孩子的思维触角得到拓展,其心智也就得以开启。

儿童美术教育走向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而且在儿童美术教育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积极整合。儿童美术教育必须关注儿童,关注儿童独特的生命特征,儿童美术教育必须为儿童未来的幸福生活做必要的准备,同时,儿童接受少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也必须是幸福的、快乐的。美术一直以来是人类的梦想,儿童也是这编织梦想的高手,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儿童的想象和幻想,使他能够保持着与众不同的眼光,有了眼光,就会有追想梦想的动力,人类才会有看不见的竞争力,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唤起孩子们的梦想,关注不同时期孩子们的生命特征,利用媒介材料、游戏、故事想象、童话、儿歌、产生情感的迁移和探究教学,寻找适合儿童心灵、适合儿童生命特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关照童年、童心、童真和童趣,让纯净、天真、质朴、自然等本质在孩子们身上重新回归美术课堂,杜绝儿童画创作中的抄袭现象。让我们的儿童美术教学真正回到儿童生命本身。才能起到提升儿童生命质量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美术教育;写生;意义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297-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她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幼儿写生教学是幼儿绘画启蒙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美术教育家尹东权老师说:“人的审美素养可以在幼儿时期通过美启蒙教育来形成和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让幼儿多画多写生。幼儿通过写生实践更加贴近了生活和自然,感受到世界的博大壮美,增加了他们对美的感受力”。幼儿写生画是照着实物作画,即让幼儿面对特定物体或场景,通过观察,以幼儿独特的理解能力和表现手法,自由地将事物表现在图纸上的过程。幼儿写生不同于成人的写生,它不受透视学的约束,只是让幼儿把自己对物体空间位置的认识大胆地表现出来。

1.丰富幼儿对现实的真实感受

唐代有位画家,叫戴嵩,善画牛,经常深入观察、研究牛的各种神态动作、生活习性。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大画家,也在画牛上出了纰漏,他把相斗之牛的尾巴画得左右摇摆了,因此遭到一位宋朝牧童的嘲笑:“牛斗时,全身力气都使在角上了,尾巴是夹在屁股里的,这画上的牛,尾巴在左右摇晃,不是画错了吗!”这不仅说明儿童是善于观察的,而且启发我们: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要让儿童到广阔的生活实践中去,要以自然、社会为师,而不能尽摹仿前人的画稿,不能想当然,不然的话,就很难突破框框,有所创造。每位幼儿在开始写生创作时,都不会急于开始,他们往往会认真的观察实物的外形,分析主要部分和局部的特征,研究他们的连接关系后开始创作。在绘画的过程中幼儿会继续观察,他们会不断的把自己的作品与实物向对照,观察的越是细致,写生的画面就会越深入,越生动。

2.增强幼儿的绘画创作能力

没有经过写生训练的幼儿,空间知觉大都处于二维水平(即平面的),他们依赖表象作画。写生则按空间位置作画,将立体的客观物体过渡到平面,拓展了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幼儿通过写生,观察、领会和体验生物活动特有的各种模式,强烈地萌发创作动机,进一步推动了幼儿的审美联想和创造。以组织中班幼儿写生“卷心菜”为例,虽然幼儿写生画很粗糙、很不完整,甚至比列不正确、透视不合理,但他们也能抓住写生对象的许多特点,比如从有的角度看,卷心菜是一个圆形或一个半圆,有的卷心菜是层层叠叠包起来的,很多幼儿在卷心菜原有的形态上创作出了新的形态,还能绘制出具有简单情节的作品,画面充满着童趣和稚拙的美感。写生的过程是观察、分析、理解、概括的过程,与模仿作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幼儿在写生中,将自己的观察和思维概括地表现出来,其意义是深远的。

3.培养幼儿积极美好的情绪情感

带着幼儿到大自然中去写生,能够直接感受到大自然的方方面面,感受到鸟语花香、河流草地、房屋建筑、人物活动等等,使幼儿更加贴近自然、热爱世界、热爱生活,使幼儿在学习、认识、表现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感受到世界的美丽、奇妙和变化无穷,增加对美的感受力,对物、对景和对人的亲切感。孩子的眼睛是敏锐的、清纯的,他们能够洞察事物的细微谈化并搏采精华,带着天真地想象全身心地去画,他们画出来的是美好生活的和谐音符。

4.塑造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幼儿在写生时,面对新鲜的对象、面对优美的景物,能够舒缓紧张的心理,调节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是平时调皮的孩子也容易安静下来,因为只有认真观察,才能了解对象,表现好对象,谁不想自己画好一点!孩子们的写生作品各有不同,仔细分析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就能帮助幼儿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例如有的孩子专注力不够,而且很粗心,通过写生活动细致的观察,无形中培养他们的做事专注、细心的个性品质;有的孩子平时很难安静,但是有趣的写生则能因其入胜,出于喜欢他总能安静专注的画上一会儿;有的孩子胆小,通过写生活动科学的指导与鼓励,则能使其大胆的表现,从而塑造幼儿大胆、自信的个性特征。

参考文献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绘画艺术;理解;兴趣;创造性因素

绘画是幼儿表达情感的需要,是儿童表达内心的所想,所感的一种“语言”。儿童的绘画行为是天生就具备的,这是一种天性和本能。当孩子还不能流利地说话,顺畅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时,需要另一种表现方式,绘画就是一种好的方式。它可以使幼儿在宣泄中获得满足感,感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在任何一个人的记忆中,童年的涂鸦总是快乐记忆里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当你拿起笔,信手涂着画着的时候,就会暂时远离心中的烦恼。因为那时的我们是用天真好奇的眼光去看、去认识、去探索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因此,激发孩子绘画兴趣,成了让幼儿完美运用这种“语言”的基础。作为一名幼儿美术教师,如何调动幼儿绘画的积极性,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童趣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共同探讨:

一、理解幼儿的绘画作品

幼儿的绘画往往喜欢把无生命的东西画成有生命的东西,把静止的东西画成运动的东西,把毫不相干的东西混为一体,这种不受约束的表达是孩子所特有的,也是最为宝贵的东西。

然而,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却经常看到“一切老师说了算,幼儿围着老师转”的情景:老师在黑板上画个范例,幼儿们照葫芦画瓢。评价的标准也只注重技能的模仿和训练的成果,如线条画得直不直,圆圈画得圆不圆。在这种像与不像的标尺下,幼儿的自由想象根本无从谈起。

成人在欣赏儿童画时,需要倾听幼儿的奇思妙想,通过谈话了解幼儿的心声,比如,当我问画四条腿公鸡的幼儿“公鸡有几条腿”时,他回答:“两条。”可见,他对公鸡是有正确认知的。再往下问去必定是他画四条腿公鸡的有趣理由。这个理由正是幼儿的童心所在,也是这幅儿童画的艺术魅力与价值所在。这比起公鸡有几条腿的争论有意义多了。

在绘画活动中如果幼儿真的出现了不正确的认知,成人也不必大惊小怪,立马打断幼儿的绘画活动。成人过多的担心与干涉只能使幼儿失去创作的源动力,扼杀了幼儿的艺术创作潜能。所以,面对儿童画中的“出格”,老师应多加鼓励,了解孩子的想法与创意。

二、让幼儿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

实践证明,“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幼儿的兴趣,用心去呵护、发展幼儿的兴趣,通过循序渐进的绘画实践,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从而逐步培养起幼儿对绘画的浓厚兴趣。绘画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幼儿从小就喜欢在墙上、地上、纸上涂涂抹抹,并把它作为一种自由的游戏活动,自己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无拘无束。美术活动恰恰符合幼儿的天性,反映了幼儿的本质,通过幼儿与美术的接触,增进其对绘画形式、内容的了解,促进认知经验、语言表达、情感涵养、自我动手等各方面发展。绘画活动中兴趣非常重要,幼儿有了兴趣,才有作画的愿望,才能更迅速地提高绘画技能。

1.选择丰富有趣的内容,引起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兴趣与好奇紧密联系,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就不会产生兴趣。因此,在选材上要下功夫,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绘画特点来选择内容,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具有较强吸引力的题材。如幼儿喜欢的小动物、交通工具等,可通过讲述故事的形式,引起幼儿的兴趣,把绘画的内容串编成故事情节,并跟随故事情节展开来作画,这样可以提高幼儿作画的兴趣。这些题材幼儿既感兴趣又乐于接受。

2.活动设计新颖,调动和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般来说,幼儿对画画都有兴趣,但并不会持久。求异、好奇是儿童的重要的特点,一成不变的绘画材料和绘画形式,只会使幼儿感觉索然无味。因此,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特别、新奇,这样才能不断地激发、培养和保持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孩子在娱乐、玩耍中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例如,画《美丽的小鸟》时,教师事先准备好一张小鸟的图片,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概括出小鸟的特征。然后教师带领幼儿一起玩小鸟捉虫、小鸟飞翔等游戏。幼儿在游戏中掌握了小鸟的各种动态,兴趣高涨,绘画的时候幼儿画面内容丰富多彩。这些有目的,有任务又带有游戏性的绘画活动,幼儿极感兴趣,教学效果也很好。让幼儿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很自然地接受绘画技能。

三、美术活动应具有创造性因素

即使是同一个主题,孩子们所画出来的内容和表现方法也各有不同。由于孩子们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背景的不同,这必然要反映到他们的美术活动中来,特别是儿童的年龄比较小,对事物的认识幼稚,而自身本真的东西要多于后天的雕琢,所以,他们的美术活动及他们的作品,都表现出较多的原创性。例如:在让孩子们开展拓印活动时,虽然老师提供了许多工具―花样图章、硬币等让孩子们拓印,有一个孩子偏偏想用自己的鞋底当拓印工具,他跑到水房,脱下鞋子,打湿鞋底,然后拿着鞋子回到活动室,把自己的鞋底拓印到白纸上,完成了他的拓印。从这个活动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他没有按照老师提供的工具去开展拓印活动,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找到工具,尝试拓印活动,表达他个人对拓印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且用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这就十分富有个性了。这种表现可能与审美要求有一定的距离,拓印出来的东西不是最好看、最美丽的,但是,他是独创的,与众不同的。而且这种独创往往含有他个人对事物的特别的理解,这不正是艺术创作所需要、所追求的吗?

创造性地想象和探索不同的表现方法成为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内容。因此,创造因素就成为学前儿童美术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我们应该充分地运用美术活动的创造因素,让孩子们在美术活动中大胆而自由地表现他们对世界的认识,用他们自己的富有创造性的造型语汇,解决他们内心的矛盾冲突,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发挥,他们的情绪情感得到释放,思想观念得以表达,人格能够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幼儿美术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幼儿的本能表现和客观表现的因素。从幼儿的角度来阅读、理解他们在美术活动和作品中所表达的内心世界,通过赏析幼儿的美术作品,可以窥探其心灵世界的秘密,了解幼儿的感知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要保护他们描绘这个多彩世界的积极性,更应在教育的同时发展潜能智力,并因材施教,通过美术活动培养二十一世纪具有创造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