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作文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思维;思路;完整;主次;感情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30-03

在作文课上,学生往往写事写得不具体,文章也写不长。其原因是思路狭窄,写作的思维受阻,这是学生写作的通病。要让学生在习作中能享受思维,教师必须引导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只有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学生的写作思维才能得到训练。

一、找准材料,明思路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往往找不准材料,而偏离了主题。所以“找准材料,明思路”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环节。找准材料就是在学生写文章前,先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所写的内容,把它定下来,即要讲清什么。它是写具体的主要方法,但这也是学生感到最难的。为此,在作文教学中,先制作一些图片、幻灯、录像等来点燃学生的思维,其次可通过情景创设来“再现”生活中发生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往事,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再次,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巧设一些找准材料方面的问题,使再现的往事能比较顺畅地说出来,达到预设的目的,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

如在教《童年趣事》时,教师可设计几张小时候的爱迪生孵小鸡、华盛顿砍树等图片,并配上音乐,让学生享受着中外名人的童年趣事而联想到自己的童年生活,教师可请学生回忆自己童年有趣的事情。为了能使学生能再现往事的思维,并以写具体为目的,明确选出的趣事要表达什么意思,要写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并找出事与人、事与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等。这样,学生对趣事的“趣”有了更好的把握,对写趣事就有了一定的思路,思维得到了训练,这是把事写具体的基础。

教学案例

在作文课上写《童年趣事》时,有一学生受到中外名人趣事的启发,结合自己童年的往事,想出了小时候曾给塑料娃娃打针的一件趣事,闹出的一段笑话,使至今想起来还感到可笑。突出了“趣”字,明确了思路。

读幼儿园小班时,一次考试我考了100分,妈妈开心极了,给我买了一个塑料娃娃。这个充气的娃娃戴着一顶简爱帽,穿着一条背带裙,活像电影里的小公主。当时,我真高兴,把那个充气的娃娃当做无价之宝,晚上睡觉,也要它伴我进入甜蜜的梦乡,睡觉也不要妈妈陪了!

爸爸回来了!他听说我考了好成绩,决定带我到绍兴去玩。我有多高兴啊。爸爸驾驶的船刚好走绍兴到钱清的线路。我带上自己心爱的娃娃去旅游了。途中路经华舍的医院,医院托爸爸带五瓶葡萄糖去那里。我最怕打针,也不喜欢挂盐水,但我特别喜欢针筒和输液器,于是我对爸爸说“:好爸爸,你给我拿一只。”爸爸起先不答应,但经不起我再三纠缠,还是答应了我。我拿了一支针和爸爸出了医院。拿了针,当时,我总是想尝尝给别人打针的滋味,但没有合适的人选。正当我扫兴时,一眼瞥见放在椅子上的洋娃娃。对!就给它打针吧。

我用粉笔和水拌成药水状,用针吸了筒“药水”,没有酒精棉球,我灵机一动,从棉被里扯出一团棉花,蘸了点水。我怕洋娃娃哭,不断地哄它:“乖,阿姨给你打针,不疼的,这样病才会好。”其实哪有什么病,是我自己骗自己呀。我拿了针筒,摇了几下,试试,还行!我用一块棉絮擦了擦洋娃娃的小屁股,然后,我扎了下去,我还哄着它:“打完针,阿姨给你吃糖。”

“啊,洋娃娃,你的病好了,可以吃糖了,瞧!多壮实。我去给你拿糖。”我转身,一看,傻眼了。娃娃呢?娃娃呢?怎么不见了?咦,这是什么?我捡起地上的一张塑料皮,真像那个洋娃娃,是我的洋娃娃。“呜—”我哭了起来。

哭声引来了爸爸,他一看,明白了八九分。爸爸说“:算了,爸爸以后给你再买一个更棒的。”说完,把它扔到垃圾箱里。

朋友们,你们看,童年的我是多么有趣啊!

二、确定材料,写完整

在作文课上,教师在学生确定了写作材料后,如何根据文章体裁的要求,合理地找到写作的素材,这是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必须设计的重要内容。它是指导学生写具体的关键。由于学生在写作时,只看到事物的一个面,没有从全局的角度去分析和把握,这使他们的发散思维受阻。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按不同文章体裁的教学设计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如写事的,可从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同时找出同事情有关的人物,最后的结局如何。写变化的,可从吃、穿、住、行的对比来设计。写景色的,可从春、夏、秋、冬的演变来设计。这为文章写完整提供了一定的写作材料。

如在教《家乡的景色》时,由于题目抽象,要想写好文章,实在是有点难度。对这类题目,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把景色进行有目的地分解成四个季节,因为在不同的季节里家乡的景色是各不相同的,有各自的特色。对不同的季节,人们的生活的情趣和爱好也各有不同。通过这样分解,学生的写作思维得到了训练,文章能写得更具体了。

教学案例:

在一次写《学校的早晨》的作文课上,学生们一时都感到学校的早晨没什么可写,都感到束手无策,难以找到要写的材料。教师在写前设计了春、夏、秋、冬的学校早晨景色的图片,学生就感到有写不完的材料。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

学校的早晨是风景如画,书声琅琅的。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2篇

一、挖掘教材,深化备课,整合教学资源,形成案例资源库,为构建高效课堂打下“物质”基础

教学资源是教学的“物质”基础,没有优质的教学资源,就无法落实有效教学。备课是实现教学资源优化与整合的首要环节,它不仅要突出对教学的核心内容与核心问题的研究,还要对相关的内容和派生的内容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研究程序和解决策略,并广泛联系与核心的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教学资源。通过两年多的研究、实践,我们探索出了一套在备课环节构建课堂教学资源的模式(见下图)。

在备课环节优化课堂教学资源,构建知识目标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着眼于对教材的研究,根据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拓展教学内容,在突破教材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知识)的同时,整合关联内容(学生“邻近发展区”知识),挖掘派生内容(形成学生能力发展的知识);二是着眼于学生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三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优化课堂教学资源,教师要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资源构建:①构建情境素材。创设情境必须围绕教学的核心内容,为重点知识和难点问题的教学提供丰富的、具体的素材,这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有着很好的启发作用,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总结经验,达到“触境”“生情”的效果。②构建问题资源。在课堂上,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在备课环节,教师应深入教材,既可以在教学重难点处创设问题,也可以根据学情,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此外,为了发展学生能力,在探究环节构建问题资源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发问,以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③构建合作、探究、交流的教学活动资源。有效的课堂首先是开放的课堂,重视教学实践活动的课堂。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创设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相互交流、亲身体验的活动资源,让每个学生有动手动脑的机会;给学生预设探究与交流的空间与时间,保证学生的思维沿着交流、思考、推敲、总结的方向发展;根据学生、学科、教材等情况,对探究性学习活动作出科学具体的部署,如对学习小组的科学分工、探究性学习的问题设计、探究性学习的时间设定以及教师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引导等。

为了更好地优化教学资源,构建有效课堂,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学科专题的教学,我们都设置有一个大集体备课组,采取“备课反思讨论修改上课实践再反思形成优秀案例”的流程进行备课,对所教学的学科专题进行系统的、具体的研究,总结教学资源构建的基本方法,形成具有学科特点的教学流程。比如,初中化学教学形成了“情境引入,激趣导课实验演示,探究验证深入分析,解决问题运用纠错,整理提高”的课堂教学流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则形成了“营造情境,激发兴趣创设问题,深入感知合作探究,品读提升拓展延伸,形成能力”的课堂教学流程。最终以学科为单位形成“学科导教导学案例”与学科教案资源库,以方便科任教师资源共享。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确保课堂教学实效

前苏联教科院院士马赫穆托夫曾说过:课的结构是作为一种有益的组织知识,作为一种指示和标准理论而被人们理解和运用。事实证明,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能使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相互协调,相得益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为了整体优化课堂结构,我们精心设计教案,精心研究课堂教学结构,并反复实践,力图构建出不同学科不同专题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各环节条理明晰,结构紧凑,效果显著。如针对小学作文指导课的教学,我们构建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审题训练,确定方向范文引路,渗透技巧小组合作,打开思路确定题目,拟定提纲”的教学模式。下面以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写一位亲人”的作文教学为例,简要谈谈作文教学在构建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方面的具体操作。

【教材简析及教学目标】

本次习作是写一位亲人,旨在通过习作激发学生对亲人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和练笔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来反映亲人的个性特点和品质的方法,并养成独立构思和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进而达成作文教学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在具体事例中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或品质,写出真情实感,这既是本次习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将通过整合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通过典型事例描述亲情,表达情感)与预设的片段范例(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或品质),来降低写作的难度。

【教学资源的建构】

1.预设3-5组有关亲情的视频素材,营造情感氛围,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

2.生成习作素材,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构建教学活动资源,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以“介绍你的一位亲人,用一个事例说出他(她)的品质或特点”为话题,开展说话训练活动,帮助学生梳理写作思路。

3.习作技巧的渗透,解决“怎么写”的问题。通过对事件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品质或特点,让学生习得写人作文的基本技巧。

4.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审题立意,确定方向范文引路,渗透技巧拟定提纲,构思成文”为模式设计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还记得你与亲人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吗?请你跟老师一起走进这组画面,去寻找那些感人的、温馨的回忆吧!(出示5段视频,配音解说,渲染气氛,勾起回忆,梳理素材,体会亲情)

我们的亲人用行动传达出对我们的爱意,他们的形象在我们心中是如此的亲切,请你告诉大家:此时,你想到了谁?

将学生的生活作为习作话题,创设温馨感人的情境,诱发学生“触情生思”,打开学生与亲人共处时的记忆闸门,用心捕捉感人的亲情,如同挖了一条习作思维的“沟渠”,引入了生活经历的“活水”,让学生明白写作是表达情感的需要。

(二)审题立意,确定方向

1.审题明旨。习作之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做法是:学生读习作要求,教师总结要点。写一位亲人,要求在典型的事例中,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品质或特点,写出真情实感,题目自拟。

2.立意选材。请学生把自己最喜欢、最敬重的一位亲人隆重介绍给大家。介绍时要说清楚你的这位亲人是谁?做了一件什么事?你为什么敬重或喜欢他(她)?(学生分小组交流,教师适当点拨,最后全班交流、总结)

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立意”与“生活”的辩证关系,让学生在对亲人的回忆中领悟习作目标,自主表达情感,达到新课改理念下“我手写我心,我口抒我情,我笔录我思”的习作要求。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活动是构建学习活动资源,搭建交流平台。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始之前,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交流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组织评讲,并及时反馈。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有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功能。小组合作学习把个人自学、小组成员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组内成员间的相互合作,而小组之间的竞争,又激发了学生习作交流的热情。

(三)范文引路,渗透技艺

教师在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后,请学生说说如何把平常的事情写具体,并反映出人物的品质。做法是:先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课文,撷取一个片段为范例,分析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学生阅读后,同桌间进行讨论,接着全班进行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从而得出写人习作的技巧——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特点或品质,在字里行间渗透自己的情感。

运用片段范例结合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来积累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这是最切合儿童心理的言语表达范本,这种“榜样”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拟定提纲,构思成文

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著名作家老舍曾经说过:“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写起来就顺理成章;先麻烦点,后来可省事。”可见,列提纲是一种很好的习作方法。习作前请学生运用列提纲的方式,把本次习作构思成文。教师可提供几种常用的列提纲的方法,由学生独立完成提纲的编写。

列提纲是提高写作效率和写作质量的一种重要方法。有了提纲的约束,按“计划”行事,写起文章来就能做到一气呵成,写出的文章中心明确、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在运用这一教学模式时,需要根据习作的类型和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有关环节可作适当的增删或调整,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这样做的目的是有效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审题、思考,在快乐的活动中掌握写作技巧,在合作探究和体验中完成写作,从而提高作文指导课的教学效率。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3篇

从学习理论的角度看,与一般的个体学习、竞争性学习不同,信息时代的学习更加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协作能力、自主学习等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知识建构理论就是这种创新教育的一个有力尝试。知识建构性学习是在学生参与知识建构谈论、阅读权威资料、动手做实验、短途旅行、和专家交谈等一系列活动中,学生逐步变化,并最终形成社区知识的过程。它的基本思想认为,培养学生知识创造能力的最直接的途径不是通过设计学习任务或活动,让学生掌握领域知识或获得特定技能;而是把传统的以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为目的的学习转变为以发展学生社区内的知识为目标的知识建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知识创造者,而学习会成为知识创造的副产品。因此,本案例把电子书包与知识建构理论结合起来,选择四年级作文教学作为突破口,力图进行一种新教学的尝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熟练使用平板电脑及奇平台进行学习;学习和运用搜集、积累到的语言材料,特别是一些词句、诗句;学会修改作文,并能给同学提出修改意见,能欣赏他人的作文;形成题材不限、文体不限的书面成果;对不同文体的认识、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文学作品的创作能力等文学素养得到提高。

过程与方法目标:从不同角度了解和欣赏秦淮河,并能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主动探究知识和获取信息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及运用网络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树立对明城墙、夫子庙等为代表的古建筑的珍惜与爱护之情;提高对中文写作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对象

此次教学对象为南京市白云园小学四年级2班的全体学生,共30人,男16人,女14人。这个班的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在《科学》课程教学中就进行了基于知识建构理论的学习。经过近两年的锻炼,他们对知识建构课堂的大体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提高了打字水平,现在基本不存在打字问题;同时也掌握了许多网络操作,并具备了利用网络搜索和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

教学平台

在本次课题中,我们以台湾奇公司设计研发的iWonderPack电子书包为平台,其整体解决方案包括IRS教学互动系统、教学及学习内容编辑系统、后台管理系统以及平板电脑终端应用系统四个方面。

IRS教学互动系统,即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实时互动系统。教师可以通过它给学生派发多元化的问题,同时学生立即作答。学生作答完毕后,系统会对答题人数、未答题人数、正确率等相关数据做出统计。更重要的是,学生还可以利用它浏览、评论、修改其他同学的作答内容。

教学及学习内容编辑系统主要是编辑电子互动测验卷和电子书的系统,在本次的知识建构课堂中基本不使用此功能。

后台管理系统运用最新的云服务管理概念及技术,针对学习内容的管理、学习信息的以及学生学习记录的管理,都有完整且配套的设计,可让电子书包的应用在学校及机构型环境中使用得更加有效。此系统主要供教师和系统管理人员使用。

平板电脑终端应用系统,主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学生的界面主要包括:学生书架(由学习教材、评量测验、课外读物和影音书库四个方面组成);学习记录(显示学生的上网记录、读书记录、测试记录等);我的书库;读书计划;我的写生簿和我的笔记本等模块。

在本次的写作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使用如下两个系统:平板电脑应用系统和IRS教学互动系统。

教学过程

本课题分为准备期、试用期、全面应用期、成熟期四个阶段。准备期始于2013年1月上旬,于2月底结束。在这期间,我们对小学生进行了关于平板电脑及电子书包系统的相关培训;为学生开通了电子书包的平台账号;初步拟定了教学方案并编辑了电子书《漫步秦淮河畔》。

试用期的教学活动从3月初开始实施,到4月上旬结束,共计5周。此阶段的写作主题定为“漫步秦淮河畔”,教师于每周一开展一次教学活动,每次两节课,每节40分钟。下面简要介绍此教学过程的具体情况:

1.第一周(3.4~3.8):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课堂播放有关南京秦淮河、石头城的视频;派发一本名为《漫步秦淮河畔》的电子书到学生的书架,此书包括有关秦淮河畔的视频、图片、诗词。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后,学生以小组讨论方式提出各自的兴趣点,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讨论利用平板电脑搜集素材的方法;打开电子书进行观看;学生利用周六日自行游览秦淮河畔周边的美景,通过已讨论出的方法采集照片、视频等素材;同时,上网搜集1~2篇有关秦淮河不同文体的文字作品,并上传至IRS教学互动系统。

反思与分析:在知识建构课题中形成问题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但这些方式都必须遵循知识建构12条原则之一的“真实的观点、现实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应该以接近学生生活的、真实的问题为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这些接近生活的、真实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意义。那么这些方式都包括哪些方面呢?加拿大安大略实验小学编撰的《Natural Curiosity》一书中提到以下几种方式:主题贴切学生生活;带学生到教室外面去;让学生相互大声地阅读;给学生亲身观察自然现象的机会;回忆先前知识;提供引导性的动手体验;回忆上次探究的感兴趣的相关问题或主题。

2.第二周(3.11~3.15):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分组讨论

学生活动:学生利用IRS教学互动系统互相浏览、讨论其他同学已上传的照片、视频等素材以及不同文体的文字作品;学生说明自己所选的文字作品是哪种文体,并分析其原因;根据自己的兴趣,学生选择自己准备研究的文体,有相同兴趣的学生分成一组,共同建构对这种文体的共同认识。

反思与分析: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认知等,形成自己对某一主题的观点,整个学习社区会形成多种观点。但在此阶段,有的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不能顺利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时候,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个人的最近发展区,单个指导学生,通过某些问题来帮助这些学生找到自己的观点。但这类问题并不是一些一问一答式问题,而是类似“你注意到了什么”、“什么让你感到惊奇”、“我们怎么做可以发现它”等引导学生思考的启发性问题。

3.第三周(3.18~3.22):学生持续改进作文提纲

教师活动:根据上周学生分组讨论的各种文体的大致内容,教师针对不同小组的需要及最近发展区为学生引入权威性资料。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组内讨论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兴趣点确定作文题目;学生利用平板电脑终端应用系统中的思维导图列出作文提纲,并上传至IRS教学互动系统;小组内讨论作文提纲,每个学生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提纲,再上传至IRS教学互动系统;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介绍自己的作文提纲,全班进行讨论,最后再修改、完善作文提纲,上传至IRS教学互动系统。

反思及分析:学习不是孤立的过程, 学习主体间的沟通和合作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基于建构理论的教学设计中必须涵盖合作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策略,通过学生间的交谈、合作, 丰富他们的假设并进行检验, 帮助学生用多重的观点来构建知识。

4.第四周(13.25~3.29):完成初稿并反复修改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起对写作方法、技能进行讨论及比较;根据自己的作文提纲,学生完成自己的初稿并上传至IRS。此次写作,学生自选文体与内容进行写作,只要主题和秦淮河畔有关即可。文体可以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游记、诗歌、研究报告及散文等;内容可以写人、记事、描景及抒情等;完成初稿后,在IRS教学互动系统里相互浏览、评论、修改作文;根据他人的意见,每个学生反复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师活动:教师以教师身份进入IRS,对全班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修改等。

5.第五周(4.1~4.5):形成社区知识

师生活动:根据学生的进展和兴趣,教师与学生共同决定是否需要为学生的作文附一些照片、视频和录音等;以及是否需要对大家的作文进行分类,是否加前言最终形成整个学习社区的共同文化制品。此次的文化制品可以是:关于秦淮河畔沿线人、物、景等的电子书或班级画报等。

反思与分析:从表面上看,在知识建构课堂中教师似乎只起到课堂组织者的作用,事实确实是这样吗?实际在知识建构课堂,教师不仅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更重要的是发现学生由于理解问题而需要教师指导的时刻,记录及思考学生的问题和观点,指导学生运用权威性资料,推进学生进入“设计模式”,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他们的观点以及为学生建立心理上安全的文化氛围等。

总结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新趋势客观表现

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主要由两部分内容构成,即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和教育学课程。因此,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既事关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又涉及到先进教育理念的普及。所以,探讨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及其相关问题,更具实践意义。然而,由于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已进行了多年,为了使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紧跟教学改革的发展步伐,在此有必要对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问题进行一个详细地说明。因为,对这个问题的了解,既是本专业学生明确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现状的基础,又是学生端正教育教学观念的关键。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院校的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也处于不同的发展状态之中。所以,这里所谓“新趋势”之“新”是一个从时间层面上对其与传统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进行对比分析的结果。但是,读者一定要注意一个这样的问题:即,所谓的“新”与“旧”的区别,只是一种从时间层面上的区分,而不是以地域标准对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一种详细分析。

1、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之一:专业化与综合化

作为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之一的“专业与综合”可以从下面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专业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专业化的客观表现。众所周知,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主要由汉语言专业的课程和教育专业的课程构成。在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它会涉及到以上两方面的内容,既有汉语言专业课程的改革,也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甚至是两者在课程体系中构成的比率。例如,在某些院校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了“二主八辅”的改革模式。所谓的“二主”是指:二门主干必修课程“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教学原理与方法”、“语文课堂教学技能”[1]。所谓的“八辅”是指:八门语文教育专业方向限选课程“语文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基础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撰写”、“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中小学语文学法指导”、“中小学作文教学研究”、“小学语文教例示范及教学训练”、“初中语文教例示范及教学训练”、“高中语文教例示范及教学训练”。[2]在这一段的引述之中,读者可以发现一个这样的事实:语文教育专业具有综合性的性质,从课程构成的层面上分析,它是汉语言文学和教育学专业的有机组合;从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层面分析,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又是非常专业性的课程改革,它既涉及到教育教学所需要的理论内容,又涉及到专业学生的执教能力培养。而无论是教育理论也好,教育能力也罢,它们又有机地融合于汉语言文学的课程中和教育学课程的内容里。因此说,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具有专业与综合的特点。其次,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专业与综合”特点的第二重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作为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而言,它必须与其专业的培养目标保持一致。而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又体现出专业性的特点和综合性的特点。因为,对于正在学习这些课程的学生而言,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体现出专业性的特征。这一课程体系的构成,既有不同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又有不同于教育专业的课程,所以说其课程的改革体现着专业性的特点。因为,这一课程体系的构成只适合于这一专业的学生。从另一个层面分析,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既要培养在校生的理论素质,又要培养在校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它又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特别是后者,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从事教学工作的前提与基础。

2、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之二:更新与重构

在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之中,课程改革的新趋势还表现为“更新与重构”。众所周知,各院校语文教育专业的设置已出现了好多年,在多年的实践中,各院校的课程早已自成体系。然而,随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的发展,各种新的教育理论参与教学改革实践的发生,各院校必须对这早已成型的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因此,面对传统的课程体系,就需要管理者采取更新与重构的策略进行相关的改革。所谓的更新是指根据教学的需要,在原有课程体系中增加新的课程;所谓的“重构”是指根据教学改革的发展,在更新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重构课程体系。但是,读者也一定要注意一个这样的问题,即,这里所谓的“更新”也好,“重构”也罢,并不是抛弃语文教育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而是结合新的教育发展需求,结合学生的就业需要,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局部适应性的调整。例如,在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构成中,某院校的传统《教育学》课程只有《教育学》这样的基本教育课程。后来随着语文教育研究的深入,又增设了《教育与语文教学发展》,再后来又增设了上边提到的,对语文教学更加实用的课程,如《语文教育学》、《语文教学案例解读》等众多的专业性课程。甚至在某些院校还增设了选修课《语文教学改革研究》等。但是,对于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这种重构,并未使其完全抛弃传统的课程构成。例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专业的课程并未退出当代语文教育课程体系。所以说,对于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趋势中的“更新”与“重构”特点不能进行绝对化地理解。它只是一个对传统课程体系的改革过程,正如哲学上“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原理一样。

3、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之三:模式化与去模式化

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之三可以概括为“模式化与去模式化”。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课堂教学的改革一样,都出现了模式化与去模式的特点。所谓的“模式化”是各地各院校的语文教育专业都设置了相同或相似的课程体系。所谓的“去模式化”是各地各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在其自身专业的发展过程中,它们各自的课程体系都出现了适应学生就业需求与教学改革发展需要的局部性的调整。就如上边提到的“二主八辅”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一样,它既是一个课程体系的模式化过程,又是一个去除模式化的过程。对于前者而言,之所以说其是对传统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过程中,完成了一种新课程体系的模式化。即以“二主八辅”特点的课程体系;对于后者而言,之所以说这种以“二主八辅”特点的课程体系是对传统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去模式化,那是因为在这一课程体系之中,它具有与传统课程体系完全不同的构成因素。而且,这种不同,既表现在课程内容的调整上,又表现在主课与辅课的关系上。特别是对于主、辅课的关系而言,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执教能力。总之,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是基于时间层面上对课程改革实践的一种理性总结。在时间的层面上,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实践中所谓的“新趋势”主要表现以下三个特点:即,专业化与综合化、更新与重构、模式化和去模式化。

参考文献:

[1][2]张芹.二主八辅: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方向课程群建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05)

[3]梁玉敏,周晓琳.高师中文专业课程结构改革与中学语文教育对接的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