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综合评价管理办法

综合评价管理办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综合评价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综合评价管理办法

综合评价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 绩效评价管理 意义

绩效评价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已成为保障并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有序运转,实现企业各项经营管理目标,所必须的一种管理手段。建立一个先进、科学、规范的企业绩效内控管理机制有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及核心竞争力,促使企业持续稳定发展。所以应该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绩效评价管理的重要性。如何正确认识和实践绩效评价管理,增强企业科学发展能力,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实施绩效评价管理意义

(一)实施绩效评价管理,有效推进企业战略目标实现

管理控制一般程序为确定控制目标(确立评价标准)、衡量实现成效(实施评价)及分析偏差及纠正(对工作、行为的修正)。依据标准衡量实现成效,实质上就是绩效评价过程,绩效评价构成了管理控制的重要环节。通过透视反馈管理控制对象业务活动进展情况、实现幅度、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及时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正确决策依据,控制企业未来发展方向,有效推进企业战略目标实现。

(二)实施绩效评价管理,促进管理控制制度创新,提升绩效管理水平

企业经济运行效率,创造的经济效益,战略目标达成都有赖于企业构建一个科学、完善、高效的管理控制系统,而只有实施绩效评价管理,才能获得管理控制收效。通过绩效评价全面系统的剖析影响企业目前经营和长运发展的诸方面因素,能够多维度地判断企业的真实情况,有利于针对现存问题采取对策,优化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与管理系统,创新管理控制制度,提升绩效管理水平。

(三)实施绩效评价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实施绩效评价管理,就是明确企业、部门、及个人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标准。通过绩效评价,可正确引导企业的经营行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促使企业开阔视野,关注企业在行业中的位置,不断优化企业绩效;通过评价与沟通,促使员工挖掘工作潜能,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优化自身绩效;通过绩效评价,可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素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及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物资公司绩效评价管理系统构建

(一)明确绩效评价原则

1、坚持全面、系统、规范、公平、公正原则

全面、系统、规范:绩效评价内容全面,涉及企业经济活动的生产、经营、财务等方方面面;绩效评价管理强调对绩效的系统管理,函盖企业、组织部门、员工三个层面,每个层面均设有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绩效评价程序规范。公平、公正:绩效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要根椐明确规定的绩效评价标准,针对客观的评价资料进行评价,做到用事实说话,避免掺入主观成分和感彩,做到公正、公平的实施评价。

2、坚持内部市场化管理原则

绩效评价是以公司经济效益为核心,综合评价公司的经营、管理和发展水平。将公司内部不同层面组织之间经济运营活动纳入市场化运作,实行全面成本核算管理,使绩效评价结果可比、可信。

3、坚持岗效挂钩,效率优先,向效益和苦脏累险工作岗位倾斜原则

进行工作分析,将工作难度大,工作职责范围宽及对公司贡献大、绩效高的人员赋予较高的绩效等级。评价结果在薪酬计提、职级晋升、培训等方面体现出明显差别,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激励功能。

(二)成立绩效评价领导机构

为强化公司绩效评价工作,公司成立了绩效评价领导小组。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公司副总经理、总会计师担任负组长,成员由经营管理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纪委监察部、综合办公室、党群工作部负责人组成,并对其职责作出如下规定:1)绩效评价领导小组是绩效评价最高决策和种裁机构,负责谋化、审定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及单项奖励管理办法并督导贯彻实施,平衡解决绩效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期末绩效评价结果及奖金分配方案进行审定。2)绩效评价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经营管理部,具体负责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及单项奖励管理办法的起草和实施工作,建立健全绩效评价管理基础工作台帐,做好基础考评依据和数据资料的存档工作。

(三)绩效评价运行程序

每月6日前,财务部负责将各单位评价指标当月及累计完成情况,人力资源部负责将当月预算工资中的固定部分,安全管理部负责将本月安全评价结果,分别经本部门负责人审核并加盖公章后送交经营管理部;经营管理部负责进行月份基础工作检查、日常工作评估等具体评价工作,并编制基础工作达标评价报告;经营管理部依据各部门提供的数据,按管理办法规定,计算各部门预算工资、效益工资提取额及单项奖励额;每月10日前,由经营管理部依据考核结果编写绩效评价兑现报告,并提交公司绩效评价领导小组审定通过;依据审定后结果,人力资源部向三级公司下达当月工资总额通知书,经营管理部负责向直属单位和机关部门下达当月奖金通知,各单位将奖金分配明细按要求时间报经营管理部,由经管部负责分类汇总报人力资源部作为最终薪酬计提依据。

(四)绩效评价指标、权数、评价标准及计量方法

物资公司是集团公司下设二级公司,组织结构构成机关部门、直属单位、三级公司。从事集团公司生产经营物资供应,外拓物资贸易和物流服务等业务。公司结合自身经营动特点,将公司总体经营目标层层分解,形成部门经营目标及员工工作目标,实施分层绩效评价管理。

1、绩效评价指标设置

公司绩效评价指标由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组成。共性指标是根椐公司经营属性设置,个性指标是根椐各部门经营特性对共性指标的补充。基于平衡记分卡思想,从四维角度以定量(财务类)与定性(非财务类)形式设置评价指标。

2、绩效评价指标标准、权数

(1)绩效评价指标标准。定量指标评价标准是集团公司下达的预算指标,在公司内部按管理层级及经营特点,逐层进行分解形成各部门预算指标。定性指标依据集团公司下达的年度重点工作以及公司内部管理制度、细则的规定作为评价标准。(2)绩效评价指标权数。绩效评价指标权数指在特定的绩效指标体系中每项指标的权重。一般采用具体分值或百分比(%)表示,为便于评价计量,一个指标体系总权数为100,其中每项指标的权重可根椐各项指标在整个体系中的重要成度,在总权数范围内进行分配。

3、绩效评价指标计量方法

绩效评价指标计量有多种方法,公司本着评价指标计量科学、规范,评价结果公正,计算简单及便于计算机管理等的原则,采用赋分计量的方法。即对每一评价指标赋予基准分,然后用评价指标的基准值与其实现值做比较,再按规定的计量规则,计算每一指标实际得分。按计量规则不同,分为多种具体计分方法。

(1)同比幅度计分法。同比幅度计分法即评价指标实际得分按实现值与基难值的实际完成幅度大小,在标准分基础上按同幅度进行加减分。其计算公式为:预期增长类评价指标得分=(实现值÷基准值)x标准分,预期紧缩类评价指标得分=[2-(实现值÷基准值)]x标准分。(2)百分点增减幅度计分法。采用以实现值较基准值增减百分点进行加减分的方法进行计分,其计算公式为:单项指标得分=[1+(实现值-基准值)]×标准分。(3)限额计分法。限额计分法为防止因评价标准确定不准等因素,造成评价指标完成幅度大起大落,评价指标得分大幅度涨跌使绩效评价失真,而对评价指标实际得分采取最高、最低限分的计分方法。圈定指标计分的幅度范围,剔除不合理因素。(4)幅度阶梯计分法。幅度阶梯计分法,完成指标基准值记标准分,出现增幅或减幅时,按增或减幅度分级加减分。适用核心评价指标计分,如“利润总额、综合成本”等。

4、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绩效评价结果以绩效奖金的形式进行分配,公司根椐年度总体目标、结合各部门经营特点、规模、难度及工作环境以及对公司的贡献度,设计了符合公司情况的奖金组合。同时作为评价对象核发薪酬、调整薪酬、评选先进、聘职、安排培训的重要考核依据。(1)奖金项目。根椐经常性、阶段性、重要性等工作特点确立奖金项目,如月度奖、季度奖、单项奖、总经理特别奖等项目。(2)分配方法。计分法、系数法、绝对值法综合运用确定分配方案。1) 首先,结合公司年度总体经营目标与部门工作侧重点,针对不同奖励项目确定部门奖金分配系数。结合岗位说明书与不同奖励项目确定职级分配系数。然后针对奖励项目确定各奖项标准额,结合绩效评价结果计提部门奖金额度。如:部门基本奖=标准额×部门系数×∑部门职级计奖系数。2) 部门绩效是员工绩效的前题和基础,各部门结合自身特点确定员工职类、职级计奖系数计提个人奖金。如:个人基本奖=部门基本奖÷∑职级计奖系数×个人计奖系数。

三、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分析

按月度汇总部门、职级人均奖金,进行部门间、同职级间、非同职级间及历史同期的对比分析,动态了解部门间、非同职级间奖金分配比例是否合理,薪酬同比是否增长,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管理激励与约束导向功能、协调功能、优化功能,最终实现企业和个人发展双赢。

参考文献:

综合评价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网工程;建设实施;综合评价

一、建设实施准备阶段综合评价体系分析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电网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形成了比较科学、系统的电网工程建设管理体系,一般将电网工程建设分为项目决策与可研、设计与招标采购、建设施工、竣工验收与总结评价四个阶段,其中设计与招标采购阶段是电网工程设计方案形成、签订合同、完成施工准备的主要阶段,对工程方案制定、招标采购、施工进度及质量、投资管控等各方面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深化建设实施准备阶段管理评价对科学分析工程建设管理水平、总结经验与问题有着深远的意义。

开展电网工程建设准备阶段综合评价内容体系挖掘,能够科学的梳理该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及关键管控要点,突出建设实施阶段重点评价环节,为积极推进电网工程建设统筹管理、优化管控水平提供参考借鉴。

二、建设实施准备阶段综合评价体系分析

电网工程项目建设实施准备阶段的基本任务是为施工项目建立完善的施工条件,确保施工生产顺利进行,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要求。本文从勘察设计、资金筹措、招标采购、开工准备四个方面对电网工程项目建设实施准备阶段进行综合评价内容体系分析。

(一)勘察设计管理综合评价分析

勘察设计是电网工程建设施工完成的基础与参考依据,对方案制定、投资预算、招标采购、施工建设等各方面影响较大。针对勘察设计管理主要从设计单位选择评价、设计工作质量评价、设计方案水平评价及综合设计能力评价进行综合分析,具体评价指标包括设计单位资质水平、设计变更次数、设计方案评审、设计优化评价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考察勘察设计对方案合理、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支撑效果。

(二)资金筹措管理综合评价分析

资金筹措管理建设实施准备的重要内容,是通过各种渠道和采用不同方式及时、适量地筹集投资必需资金的行为。资金筹措是项目建设财务活动的起点,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开展资金筹措管理综合评价,主要从筹措资金渠道、资金结构、资金成本、资金落实度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为保证资金管理最优,重视资金筹措成本与风险之间的协调关系。

(三)招标采购管理综合评价分析

电网工程项目招标采购管理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依据招标采购管理办法完成项目建设相关物资、非物资招标采购工作,对电网建设项目招标采购进行评价从设备材料采购、参建单位招投标和评标管理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其中设备材料采购主要评价采购的设备材料是否满足行业标准、是否满足合同和协议约定的条件、技术是否满足先进性要求,除此还要考虑各个型号规格类的材料设备在以往实际工程中是否广泛应用并获得成功经验;对参建实施单位招投标的评价主要从招标准备规范性、参建单位资质水平、参建单位信誉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管理方面分析评标过程,考察评标公正性、公平性、科学合理性和评标过程规范性。

(四)开工准备管理综合评价分析

开工准备的基本任务是为拟建电网工程的施工建立必要的技术和物质条件,统筹安排施工资源和施工现场布置。本文从项目批复与组织建设、施工现场准备和技术及物资准备等方面综合评价开工准备工作情况,其中项目批复与组织建设分析项目法人成立合法性、项目组织管理机构规范性、规章制度科学合理性、相关许可证到位程度以及合同完签率等内容;施工现场准备考虑组织、设备、技术、场地清理、地基处理等工作完成情况,分析施工现场准备是否全面、到位;施工技术准备主要根据拟建电网工程的特点、技术经济条件、施工合同和进度要求、施工场地环境和施工技术装备水平等条件进行,考察施工技术准备工作调查全面性和施工技术资料完整性;施工物资准备要求保证材料采购、供应符合设计要求,保证施工机械设备选型、数量以及配套组合满足施工工艺和施工进度要求,保证生产设备符合设计技术和功能要求,考察物资材料进场合格率情况,从施工机械设备选型、技术参数和设备配套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三、建设实施准备阶段管理优化建议

建设实施准备阶段是设计方案形成、设备材料招标采购完成、施工条件准备齐全的重要管理环节,对工程建设投资控制、进度合理、质量保障等建设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深化建设实施准备阶段管理水平提升意义重大。首先,在勘察设计管理方面,要深化设计单位选择评价体系研究,重视已完工程的设计质量及完成效果;同时,可以通过限额设计、设计竞赛等方法手段的执行,优化设计质量。其次,在招标采购管理方面,要严格执行国家、行业、企业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规范流程,可以通过集中招标及分散指标并行的方式,针对不同物资设备及材料、针对管理主体进行差异化管控,提高招标采购效率,降低招标采购成本,保证招标采购质量。再次,在资金筹措管理方面,要积极引进科学先进的资金管理方法重视资金成本与资金风险之间的协调关系,积极争取政策性资金保障,合理分配资金使用,优化资金流转与使用效率。最后,在施工准备方面,要注重与社会、地方的协调关系,提高统筹管理效率,重视环境影响分析,推进绿色环保工程环境建设。

四、总结

电网工程建设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影响范围广的显著特点,建设实施准备阶段是电网工程投资建设管控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研究电网工程项目建设准备阶段综合评价体系的意义,梳理总结了建设准备阶段综合评价内容体系及相关指标,并提出了优化管控建议,为综合提升电网工程建设准备阶段精益化管理水平提供了借鉴。

综合评价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近年来,人民银行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员工廉洁自律意识普遍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增强,而按照中央反腐倡廉建设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在教育对象、方法上还存在着“误区”,必须构建人民银行廉政建设管理机制。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要为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金融服务。还必须为全社会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提供支持,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中承担着内外双重反腐职责。反腐倡廉工作需要建立和健全反腐倡廉评价机制,加强对反腐倡廉工作的考核与评价,提高反腐倡廉的效果。建立和完善反腐倡廉评价机制是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长效机制的客观要求。

一、存在的问题

1.在廉政建设总体思路缺乏统筹安排和系统管理。廉政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要统筹兼顾,周密部署,形成合力。而在实际工作中,廉政建设还处在发生一类问题,完善一些制度,制定一套办法的状况,对风险的界定、教育、制度、监督、预防还不能进行系统化考虑,还没有机的结合起来,一般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有形成全面、完整、协调互动的管理体系。

2.在廉政建设的制度设计上缺乏针对性和具体措施。人民银行是国家的中央银行,担负着宏观调控、维护稳定金融市场,促进金融服务等反腐败的重任。人民银行的特点决定了廉政建设不仅具有全社会廉政建设的共性,还具有系统的特殊性。

在实际工作中总是以贯彻上级指示为重,忽视了从实际出发,贴近业务这一环节,在廉政建设上存在着上下一般粗、照抄照搬、走过场等问题。惩防体系实用性和有效性不强,存有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在方法和措施上,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影响了廉政建设的成效。

3.在廉政建设考评上缺乏量化、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往往是承诺多,保证多,书面材料多,面上工作多,具体的建设指标不够清晰;廉政建设责任制,仅有笼统的目标,缺少微观的具体指标。没有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的具体措施:缺乏预防和惩治腐败中的实际措施。缺乏严格管理和兑现机制。

4.在反腐倡廉评价机制方面存在的不足。反腐倡廉宣传教育评价制度缺失,针对基层人民银行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的制度还不完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评价管理系统缺失,党风廉政建设量化管理考核还有误差,反腐倡廉宣传教育评价时效缺失,对人民银行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工作评价指标、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均缺乏动态性规范,难以准确评价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的成效。

二、进行廉政建设系统化管理

人民银行的廉政建设,从风险的形成渠道来看,首先是业务管理风险,表现在业务运行过程上,制度机制不健全,不严格执行制度,发生盗窃、挪用公款、贪污等不廉洁事件等。其次是行政权力运行风险:主要有依法行政和行政管理权力风险。在金融管理过程中,缺乏对权力的有效制衡,出现不廉洁行为。两类风险都具有思想道德、制度机制和岗位责任风险的相同点。都具有不同点,应区别对待,采用不同方式开展廉政建设。业务风险类廉政建设要通过以制度反腐的路子。廉政建设要围绕权力的自由裁量权,建立权力制衡机制,防范腐败行为发生。

人民银行廉政建设系统化管理的总体思路应是:坚持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分析查找业务管理中的风险点和行政权力运行自由裁量空间滋生的廉政风险为切入点,根据风险的性质;建章立制,全方位加强建设,抓好健全预防措施和监督机制,抓好检查考核和廉政风险评估工作,确定风险等级,进行廉政提示、处置和奖惩。

要按照系统化管理的思路,形成以计划、实施、考核、区分思想道德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岗位责任风险、形成前期预防、中期动态监控、后期预防处置等防线、构建廉政教育机制、前期预防机制、中期动态监控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后期预防处置机制、风险评估机制、检查考核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等为主要内容的廉政建设系统化管理框架。要以风险界定为主线,查找业务和权力运行的风险点。制定相应的业务管理制度和权力控制制度、风险控制措施和监督检查办法,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落实各项措施,避免腐败行为的出现。全面系统的考核评估防范风险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把廉政建设系统化管理考核结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进行考核。

三、建设反腐倡廉综合评价管理系统

1.评价指标体系

主要包括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指标;案件防范指标;作风建设行为指标:内部管理指标;廉政教育效能指标。

2.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标准

(1)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效能指标。

(2)案件防范效能评价指标。

(3)作风建设效能评价指标。

(4)内部管理效能评价指标。

(5)廉政建设效能评价指标。

四、保证廉政建设系统化管理顺利开展要抓好的几个环节

1.要充分认识廉政建设系统化管理是实现廉政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管理的重要途径。要高度重视,把它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推进计划,明确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推进廉政建设深入开展。

2.要以风险界定为主线,实施风险点排查,对业务风险制定并形成风险控制体系。对权力的运行风险,制定《权力运行自由裁量权管理办法》,对执法部门进行全程规范指导,对行政处罚法律依据、具体执法条款进行全面梳理,制定出罚款适用规则,把违法行为划分为不同等级的层次,缩小行政处罚的空间。对权力行使的自曲裁量空间建立健全裁量公开、集体会办制度。保障权力行使的公开性、公正性和公平性。

3.制定廉政建设系统化管理方案。在前期预防阶段,要深化教育,保证教育的常态性、连续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构建惩防体系主体。在中期动态监控阶段,充分运用信息监控、监督检查等多种手段,督促落实。后期处置阶段,要以健全“督查制”、“考核制”、“奖惩制”为主线,加大惩戒的刚性和硬度。以建立机制为核心,确保业务和权力运行到哪,风险防范工作就跟进到哪。贯穿业务运行的全过程。

综合评价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临床医学科技成果的研究是依据人体生理或疾病的某些本质和规律,能直接应用于临床,提供对危害人体健康最主要的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诊疗措施,将为防治疾病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临床医学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将为临床科研、医疗技术的应用提供评价,促进诊疗技术的提高,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1.1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现有的指标体系根据其应用的范围和评价目的不同,采用的结构也不同。常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是构建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指标树,使指标之间的层次和关系一目了然[3]。指标体系一般分三层,第一层为目标层,反映本体系的目标;第二层为准则层,反映是实现目标层的具体指标,是构建体系的依据;第三层为指标层,从不同方面体现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

1.2评价指标的筛选制定

现有医学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包括了科技水平、科技价值、成果效益等。根据临床医学领域的特点,在该体系中还加入了临床科室评价、患者评价等方面的内容。科技水平是评价一项科技成果的科学研究水平的指标,主要包括了科学性、创新性、先进性、难易程度四个二级指标。科学性采用的指标主要有临床应用技术设计的严密性、资料的完整性、结果的可靠性、结论的合理性;创新性是指科技成果的新颖程度、技术改进程序;先进性是指科技成果在当代科技发展中达到的高度[4];难易程度采用的指标有研究难度和技术的成熟度。科技价值是评价一项科技成果实用性的重要指标[3],对衡量一项研究成果对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有实际意义。主要包括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两个二级指标。学术价值采用的主要指标有对学科发展的影响、论著与专利、成果发表情况;应用价值包括了应用前景和推广应用情况。成果效益评价主要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二级指标。社会效益包括人民健康水平提高、医疗技术提高、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经济效益是指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和简接经济效益。以上指标是目前采用较多的评价指标,在临床医学科技评价中应根据临床医疗特点和实际,科学、合理的选择评价指标,体现临床医学科技成果的实际价值。

2临床医学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方法

目前,对于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普遍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2.1Delphi法

Delphi法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兰德公司研制的一种直观预测技术,该方法属于专家集体评价法。由组织者设计科技成果评价的调查问卷,通过信函和电子邮件方式对有关专家进行专家咨询,组织者收集专家意见后,再反馈交换材料,使专家匿名地交流意见,通过几轮征询和反馈,专家们的意见逐渐集中,最后获得具有统计意义的集体评判结果。Delphi法作为解决非结构化问题的有效手段,对于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具有重要价值[5]。

2.2层次分析法(简称AHP)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于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它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它将研究中各指标两两比较重要性,再利用数学方法,对各因素层层排序,最后对排序结果进行分析,辅助进行决策。

2.3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多元变量统计方法。它是用较少个数的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和特定因子之和来表达原来观测的每个变量,从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错综复杂的变量归纳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这是在综合评价中应用较为广泛和成熟的方法。目前,在国际上运用最多的评价工具是菲尔德的《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CI)数据库[6]。另外,模糊综合评判法、变异系数法等其他统计方法也有应用。现在较多国家的科技成果评价都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3国内外研究现状

3.1国外科技成果评价现状

美国的科技成果评价有立法保障,科技评价的政策体系和管理办法相对成熟和完善,1993年美国103届国会通过了《政府绩效成果法案》,经克林顿签署成为一项正式法律,十多年来对世界各国的绩效评价管理影响深远[7]。该法案要求对年度计划的执行结果进行评价并将执行情况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白宫行政管理局则根据各机构的规划和绩效评估结果分配财政预算[8],使评估成为公众监督政府公共支出的手段———这就是后来被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引入的“绩效评估”概念。法国在科技方面的评价活动找不到“评审”这个词,而是评估、评价(evalue)。对科技成果评估的目的是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促进中小企业的科技进步,法国科技成果评估多采用收益现值法[9]。德语里用的是“ScientificandTechnicalEvalua-tion”—科技评估,德国的科技评价侧重于对申请科研资助的科技项目的事前评估,而对于其成果的评价并不是评成果本身[10],而是把科技成果的转移程度作为对科研机构的自身能力评价的一个指标。日本没有“科技成果评估”的概念,与之对应的是项目完成评估和后期评估,强调效率,效果和可持续性。评估方法运用了相关性、效果、效率、影响和可持续性等5大评估指标评价项目的价值,该指标体系于1991年由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OECD/DAC)首先提出[11]。俄罗斯国家科研鉴定咨询中心规定,鉴定结论是申请鉴定者的私人产品,在没有专门允许的情况下不能公开,也不能公开鉴定执行者的名单。但是,鉴定的申请者和鉴定承接者有权对作出质量低下的鉴定结论的鉴定者作出公开谴责[12]。

3.2国内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现状

从最早的《新产品新工艺鉴定暂行办法》以及1961年第一部《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到1994年第三部《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直至1997年我国第一个科技评估中心成立。这些制度的出台,对规范全国的科技评估活动、评估机构的建设、推动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黑龙江省科技评估中心王嘉提出当前科技成果评价的主要问题是:评价方式单一,评价结论模糊、不能满足科技成果市场化的需求;对不同科研活动采取同一评价尺度;评审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评估活动开展少,缺乏政府的强势推动等[13]。湖南师范大学科技处潘晓雁认为,为了解决目前科技成果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消除其种种弊端,必须加快和深化我国科技成果评价制度的改革,努力建设一个全面完善、公正、科学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走出一条创新、务实、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的科技评估发展之路[14]。李俊勇等应用Delphi法建立了“医学科研项目全程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既可对应用基础研究类型医学科研项目进行全过程评价,也可在项目不同阶段独立应用,实施过程和产出指标还可反复使用;该指标体系可评价不同项目的同一阶段(横向比较)或同一项目的不同阶段(纵向比较);项目管理主体和项目执行主体均可应用[15]。王伟成综合运用专家咨询法、指标聚类法和变异系数法,建立了一套医学科研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和医学科研课题质量二级判别模型,并对福建医科大学10年间课题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比较分析了各种统计方法的适应性。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蒋宁,刘民进行了医学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并提出科研评价是对一个多层次、复杂的科学研究系统的某种科研活动,达到科研目标程度的价值或绩效进行评判、估量的过程。因此,科研评价的对象包括所有的科研活动或科研现象[16]。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科技部吴东、王玉民等对中国医药卫生关键技术选择与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医药卫生关键技术选择的三大原则即:需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他强调以最少的指标来反映医药卫生科技成果的内涵,只提出了3个一级指标:重要性、先进性、可行性;由重要性细分出3个二级指标为:保障人民身心健康,推动医学科技进步,振兴生物医药产业,先进性包含前沿、创新性、高效性、辐射协同作用3个指标,可行性包含技术成熟度、经济承受力、社会可接受性3个指标[17]。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处炎苗等开展了医学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效益评价的研究主要运用专家会议法和专家问卷法进行调查,其指标体系由4项一级指标和18项二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为:推广方式、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8]。该指标体系的建立围绕医学科技成果的推广与效益之间的关系,把评价的重心放在“主动推广”上,使评价结果有利于鼓励成果在鉴定或得奖后,经有组织、有计划、有规模地主动推广,得到普遍掌握和广泛应用,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广东省卫生厅科教处黄毓文等提出当前科技成果评价存在的不足,利用Delphi法建立医学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各类评价目标,完善各类评价体系,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指标,该指标体系设有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8项,评价标准分2-5级不等[19]。第二军医大学杨一凤等运用专家咨询法,系统理论、专家咨询、层次分析法、逐步回归以及计算机辅助技术等方法,对军队医学科研项目的评价进行了研究分析。根据评价性质和目的,围绕构成军队医学科研成果的规律和特点,参照国内外课题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级要素,征询专家意见,构建初级的评价指标体系[20]。

综合评价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预算;评价指标;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 F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0-0178-03

[作者简介]张克友,信阳师范学院高级会计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会计电算化、高校财务管理。(河南 信阳 464000)

一、高校应用预算绩效评价的宏观背景

(一) 西方发达国家已建立了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已经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绩效评价制度和体系。1993年美国第103届国会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通过设定政府财政支出的绩效目标,比较绩效目标和实施成果,进行年度绩效评价,提高了联邦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责任心。英国政府也于1997年颁布了《支出综合审查》,要求政府部门每年与财政部签订《公共服务协议》,确定绩效目标,进行年度的绩效评价,向议会提交《秋季绩效评价报告》。澳大利亚于1997~1998财政年度开始推行以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为核心的绩效预算改革,将权责发生制引入预算管理,实现了从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制度变革。其后,新西兰、瑞典、瑞士等国仿效澳大利亚政府,纷纷建立起自己的绩效评价体系。西方国家政府对预算绩效的评价遵循如下“3E”原则:

经济性(Economy)――在财政支出管理中建立有效的支出决算机制和支出优先安排机制,克服支出过程中的严重浪费和分配苦乐不均的问题。

效率性(Efficiency)――政府及民众对财政支出在项目决策机制、实施进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要求的具体体现。

有效性(Effectiveness)――财政支出所取得的最终成果的具体体现,需要结合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来衡量。

(二)我国已逐步在中央部门推进和规范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工作

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预算绩效考评体系”的要求和财政部的统一部署,我国从2001年开始在湖北进行了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小规模试点。2002年,国家又在河北、湖南、福建等省进行小规模试点,湖北省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扩大试点。通过这些试点,摸索了一些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效。2005年财政部出台了《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预算支出的绩效考评。文件中明确规定了绩效考评主体、对象、程序等。2006年教育部在布置“一上”预算时下发了财政部楼继伟副部长的讲话,讲话中说,要逐步推进和规范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的绩效考评工作,切实推进试点工作,要求加大宣传力度,树立“重产出而不是投入”的绩效管理理念,营造“讲绩效、重绩效”的社会风气。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既定性又定量的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是我国预算管理的重要任务。

(三)目前我国高校预算还未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近年来,高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整体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实力明显增强,财务收支总量迅速增加,尤其是支出在大幅度增加,对高校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应当看到,经费投入的方向和支出效益并不乐观。由于高校预算支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尚未建立起来,资金的使用效益缺乏应有的考核、监督和评价,存在着“重投入,轻管理”、“重支出,轻考核”的现象,资金紧张与损失浪费现象并存。国家近些年来对高校加大了财政监管力度和监督检查,也多是在审查支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但在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上缺乏有效的评价。

高校经过这几年的超常规发展,已经完成了量的扩张,今后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于内涵的提升。尽管我国高校还未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但随着国家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逐步推进,各类评估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视预算绩效的评价考核。

二、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内涵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是以绩效为核心,运用特定的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预算决策、配置、使用等水平所作出的综合评价。其内涵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是以预算绩效为核心的衡量、考核和评价。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所关注的核心因素包括:投入,强调财政支出纵向配置(上下级之间)的经济性和横向配置(同级之间)的经济性;效率,指教育产品和服务的产出率和合格率,强调高校的服务效率、服务供给能力、服务行为表现;成果,指满足公众(家长和学生)需要和宏观战略需求的教育产品及服务,强调高校所提出产生的实际效果;潜力,强调高等学校各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品质,尤其是财政支出对高校持续发展战略的支撑能力。由于预算绩效评价的重点放在战略、绩效、投入之间的因果关系上,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将更为明确,实现目标的策略和路径更为科学,提供资金支持的依据更为合理,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整体决策水平和资源配置水平。

(二)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是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监督评价。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具体包括预算编制中的决策评价、预算执行中的过程评价、决算中的结果评价,分别为预算编制和审查、预算执行和调整、决算审查提供信息支持和操作平台。绩效评价将贯穿整个支出预算周期始终,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三个支出管理环节有机地联结起来,综合成为一整套结构严密、整合一致的制度化管理体系,增强了支出管理的完整性、系统性、连续性,有利于全面提高高校的预算资金运行质量。

(三)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主要通过制定一系列关键绩效指标来考察其实际执行情况。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一系列绩效指标是对预算活动进行多种情景演练和模拟的逻辑结果,具体包括:关键绩效指标,用以理性地确定项目计划的优先顺序;业绩表现衡量指标,用以监控优化项目的执行;绩效测评指标,用以综合评判项目完成效果。预算绩效评价能否产生预期效果,关键就是能否根据评价目的和重点,设计科学、适用、可操作和针对性较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际上,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高校,可以在规范统一的框架体系基础上,结合单位的具体情况和特性,合理选择、组合不同的指标,并可以由不同的指标权重体现各自的差异性。各高校通过绩效评价指标,可将本单位的绩效目标及责任层层分解、细化、落实到支出分配和执行的各个环节、要素和个人,并及时获得业务执行效果的反馈信息,与预期标准进行比较、分析、评判,有利于强化预算对支出活动的监督控制效力;并且,预算绩效评价在硬化绩效指标考核的同时,也下放了一定管理权限,目的是让执行者拥有一定机动权,能够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作出适度调控,以提高项目执行质量和资源使用效率。

三、高校预算绩效指标评价体系的应用

根据战略绩效评价管理理论,平衡计分卡(BSC,Balanced Score Card)、关键绩效指标(KPI,Key Performance Index)和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战略绩效评价管理体系得以运作的基本工具。来自管理学领域的这三大工具同样适用于高校预算绩效指标评价体系的制定。由于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表现为“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等多目标的系统,这一系统可以按层次分析法的思想,以动态的管理要求为对象,建立以绩效评价为核心,以财务综合实力为辅助的考核评价系统,全面揭示高校财务运行状况。因此,建立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可以使用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和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相结合的方法,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高校预算绩效指标体系的做法,根据层次分析的思想,首先将高校的预算总目标划分为综合实力、运行绩效、偿债能力和发展潜力等4大层次,然后在这些层次中选取若干个关键绩效指标,对预算执行结果加以评价。

(一) 综合实力评价指标

1.财务指标。包括学校经费总收入、国家(含地方)拨款额、学校自筹经费收入、科研活动收入、教学活动收入、校产净收益、捐赠及赞助收入、学校年末资产总额等指标。

2.非财务指标。包括(1)学科建设评价指标。重点学科的数量、重点实验室的数量、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数量、博士学位授予点数量和硕士学位授予点数量。(2)科学研究评价指标。重点学科的科研经费金额,SCI、EI、ISTP的论文数量、获得国家级奖励数量。(3)人才培养评价指标。教师占全部教职工比重、专任教师人数占全部教职工比重;本专科生人数、硕士生人数、博士生人数和外国留学生人数。(4)队伍建设评价指标。工程院和科学院院士人数、长江特聘教授人数、获国家杰出人才基金、获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获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资助人数。

(二)运行绩效评价指标

1.高校年度收支比,即本年度实际收入与本年度实际总支出的比率。该指标用以说明学校当年预算支出的平衡关系,是反映学校隐性负债状况的重要指标。

2.经费自筹率,即自筹经费收入与学校总经费收入的比率。该指标反映学校对国家的依赖程度、学校自我筹措资金的能力以及努力程度。这一指标越大,说明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越强。

3.教学科研性资产收益率,即教学科研结余与平均收益性资产的比率。该指标的好坏是财务杠杆能否发生效用的先决条件,也是高校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实现的源泉。

4.校办产业资本增值率。校办产业资本增值率=(年末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设置这个指标对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具有重要作用。

(三)发展潜力评价指标。通过现金净额增长率、校办产业资产负债率和自有资金动用程度等指标从不同方面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其发展潜力。

1.现金净额增长率。现金净额增长率=(年末现金净额-年初现金净额)÷年初现金净额。现金具有广泛的支付能力,是学校财务活动和各项事业建设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该指标直接体现了学校可支配和周转的财力状况,反映了学校事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该比率越高,说明财务调控能力和对债务的支付能力越强。

2.校办产业资产负债率。校办产业资产负债率=期末负债总额÷期末资产总额。校办企业在利用资产负债率制定借入资本决策时,必须充分估计预期的利润和增加的风险,在二者之间权衡利弊得失,作出正确决策。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的风险越大。由于我国高校校办企业运行体制不规范,学校对其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因此,校办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指标也应纳入学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中。

3.自有资金动用程度。自有资金动用程度=(应收及暂付款中非正常周转垫款+年末对校办产业投资+年末其他对外投资+年末借出款)/(年末事业基金+年末专用基金)

(四)偿债能力评价指标。偿债能力是指高校偿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通常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三项指标衡量高校短期偿债能力,以资产负债率、净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比率和利息保障倍数4项指标评判高校长期偿债能力。

1.流动比率,即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率,表明每一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支付保障。这一比率越高,债权人的安全程度就越高,高校的经营风险也越小。但流动比率过高会使高校的流动资金丧失再投资的机会。一般认为,高校的最佳流动比率为200%左右。

2.速动比率,通常以(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表示,代表高校以速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综合能力。速动资产是指从流动资产中扣除变现速度最慢的存货等资产后,可以直接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那部分流动资产。应该说,速动比率比流动比率更能表现一个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一般认为速动比率为1∶1较合适。

3.资产负债率,即高校负债与总资产的比率。其反映总资产中有多少是借款筹来的,体现高校的长期偿债能力。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获利越多,同时财务风险也越大。而举债比率过小,则不利于高校扩大规模。按通行标准,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过高或过低都对高校的发展不利。

4.现金负债比,现金负债比=年末累计负债额/年末现金余额(年末现金余额=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短期证券投资+其他货币资金)。现金负债比反映了学校现金储备对外债的承受程度。高校是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尽管其在发展过程中为实现办学目的可能要运用举债手段来筹集短期资金,但不能把学校的财务状况长期置于“负债经营”的状态之中。因此,现金负债比应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在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中,有时难以根据计划多重目标界定“成功”标准。如何应用评价结果修订计划,从利益相关者获得准确信息;如何促进评价结果为政策制定者使用;如何确保评价反映了对理论和政策良好的理解、采用更好的评价模型、工具和数据等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采取一定的对策与措施以提高预算绩效指标的评价效果。

总之,与高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价和教学水平评价相比,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在高校的实际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研究比较少,实际操作中面临的问题还很多,尤其是由于学校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还难以拿出统一的各项指标评价标准。另外,实际开展预算绩效评价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预算绩效目标的确定和分解问题,尤其是已有资产的计价、校内服务项目的收费以及产出的数量化计量问题等,还需要广大财会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去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高校中运用本评价指标体系将有助于各个部门按照成本效能、效益效能、水平效能原则优化配置资源,大大提高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对于高校合理分配有限的资金、提高资金运行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晓岚,吴勋.国外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研究的背景、现状与启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王怡.构建“实效”政府的比较与借鉴[J].当代经济研究,2006,(8).

[3]李有智.中外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之比较[J].财贸研究,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