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心理辅导制度

学生心理辅导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生心理辅导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生心理辅导制度

学生心理辅导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效能;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整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社会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实施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提供专业的个别辅导与咨询、危机预防与干预、开设心理健康类选修课、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定期举办大型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等,这种模式在增进大学生心理求助意识,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大学生了解自我、明确心理求助途径、主动寻求心理援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人数的增加导致学生心理求助需求越来越大,而高校专业心理辅导教师数量极其有限,这种供需失衡的状态导致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陷入以下困境:重视障碍性心理辅导而忽视发展性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不广;危机干预相对滞后;偏重个体咨询而忽视团体辅导。如果现行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能与时俱进的话,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朋辈心理辅导是化解目前困境的一个有效措施,在此基础上积极整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充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将有助于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

一、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内涵与特点

朋辈是指年龄相仿的、生活背景相似的、生活方式相同的、关注共同问题的个体,大学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朋辈群体。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nseling)是指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大学生心理辅导员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地为需要心理帮助的个体提供心理教育与辅导,推动朋辈间心理互助的一种模式。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可以理解为一种准专业心理辅导(para-conseling)或非专业心理辅导(para-professional conseling)。

朋辈心理辅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认同度高,见效快

心理辅导员与朋辈心理求助者同属于大学生群体,他们有着相近的年龄,在心理特点、面临的压力、困扰的问题、情感体验、语言表达与沟通等诸多方面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因此,信任关系很容易建立,求助大学生对心理辅导员的建议认同度高,执行效果好。

2、心理辅导队伍充实,受益学生广

各高校可以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在学生中选拔、培训足够的学生心理辅导员,他们分布在各个宿舍、班级、专业、学院,这个丰富的助人资源,可以满足众多学生的求助需要。

3、简便易行,介入及时,实效性强

心理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他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不受专业心理辅导咨询时间与场所的限制,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的干预和危机事件的预防、介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效能

1、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可以充实心理辅导队伍,满足学生的心理求助需要

目前高校心理辅导队伍主要由专业心理辅导教师、院系书记及辅导员构成。专业心理辅导老师除了参与心理普查、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外,主要在学校设置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为学生提供个别辅导与咨询。由于心理辅导老师数量有限,服务时间通常安排在学生集中上课时间,咨询时间与上课时间的冲突,导致学生排队预约、多次预约才能成功的现象非常普遍,浪费了本来就有限的辅导资源,加剧了“供需”不平衡。书记与辅导员,兼有管理者与辅导者的双重角色,学生求助有顾虑,极大地消减了辅导效能。而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培养了大批准专业心理辅导员,他们可以从事专业辅导老师及院系书记、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丰富的辅导资源极大地化解了“供需”不平衡,使更多的学生获得了心理帮助的机会。

2、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有助于高校普及团体辅导,使发展性心理咨询得以推广

研究表明,求助大学生的心理困扰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学习、职业规划及情感问题等方面,在心理辅导教师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团体辅导本是一条有效的途径。高校心理辅导教师通常是兼职的,他们的精力主要集中在障碍性心理问题的个体辅导中,无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另外,团体辅导还需依靠组织的运作,包括策划、宣传、招募组员、筛选组员、材料购买、场所布置等一系列准备工作,需要人力支持。经过培训的大学生心理辅导员在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督导下,完全可以开展发展性的团体心理辅导,缓解个体辅导的压力。

3、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有助于及时实施危机干预,避免重大心理事件的发生

近年来,虽然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学生自杀等心理事件常有发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危机干预不及时。在高校,心理辅导老师与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是隔离的,只有当学生走进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的时候,老师才能了解到学生的具体情况。而经过培训的大学生心理辅导员与同学们朝夕相处,他们有能力在第一时间对危机事件进行诊断和干预,并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及人员,有效地遏制悲剧的发生。

4、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能够丰富心理咨询形式,满足不同群体的求助需要

个体辅导中比较适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形式主要有面询、电话咨询和网络咨询。受制于心理辅导队伍人数紧张的限制,大多数高校主要采用的是面询,这种咨询方式具有效率低、时间地点固定、灵活性差的特点。一是无法满足更多学生的求助需要,二是无法满足学生即时的求助需要,三是无法满足学生不想与专业辅导老师见面的需要。电话与网络咨询,特别是网络咨询是对面询的一种有效补充,可以满足上述群体的心理需要。少有高校开展电话与网络咨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人力资源,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恰好能化解这一困境。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整合

在高校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模式基础上,引入朋辈心理辅导,构建出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的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

1、组织管理机构整合

当前大多数高校实行的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与“院系心理辅导站”两级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纳入“朋辈心理辅导员”,整合成“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院系心理辅导站”、“朋辈心理辅导平台”三级管理机制。同时,各院系成立“朋辈心理辅导自助团体”,内设组长、副组长、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并依托“院系朋辈心理工作室”展开各项心理辅导工作,从而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2、工作职责整合

在“二级”管理机制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主要负责全校大学生的心理普查、个人心理档案的建立,心理健康类选修课的开设、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的举办、个别辅导的提供、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干预。“院系心理辅导中心”除配合学校的活动外,其主要任务是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干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纳入后,心理普测、心理健康类选修课开设、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实施,危机干预,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筛选、培训等主要由学校层面负责。个人心理档案、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干预由“院系心理辅导站”借助朋辈心理辅导员来完成。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学习生活当中,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反馈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危机事件,讲解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支持,进行发展性问题的电话与网络咨询,参与心理普查与团体辅导等。

3、制度完善

首先,建立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机制。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可以通过“自愿报名、辅导员考察、咨询师面询、培训筛选”的方式产生,合格的大学生可以进入培训阶段,最后根据培训的表现双方进行第二次选择。其次,建立督导制度。经过短期培训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只是一名“准专业咨询师”,他们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训练,另外他们在助人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难以诊断和处理的问题,因此,督导是帮助他们迅速成长的一个有效途径。第三,建立朋辈心理辅导运行机制,包括朋辈心理辅导的规章制度、工作职责、工作流程、职业操守等相关制度。如例会制度、危机事件预警制度、研讨制度、继续培训制度等。第四,建立培训制度,涉及培训原则、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法、效果评估及考核等方面。

【参考文献】

[1]海燕,张勇.高校心理辅导实效性初探[J].琼州学院学报,2011.8.

[2]姚斌,刘茹.高校朋辈心理咨询中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探索,2008.9.

[3]李明忠.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

学生心理辅导制度范文第2篇

尊敬的领导:

自从负责学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以来,我做了以下一些事情:1,初步拟定了心理辅导室的工作人员职责和规章制度;2,修正和确定了个人辅导和团体辅导的记录表;3,设计了面向学生的宣传海报;4,和相关领导和老师商量,制定了排班表;5,于3月22日将心理辅导室的开放与预约方式向辅导员与学生做了宣传。6,成立了学院的学生心理委员会,负责每个班级的心理情况监测与汇报。

在以上基础上,我还参观了其他学院的心理辅导室。结合本院心理辅导室的情况,还有两个实际问题:

1,心理辅导室的陈设问题。现在辅导室里是小型办公室的形式,进门一看就不像个心理辅导室,更像是会议室。基本的陈设,我们可以配齐的,包括:一张接待桌,一台记录用的电脑;接待学生的小型沙发;基本的花卉摆设;小型书架;小桌子等。

2,心理辅导室的墙面布置。墙面上,进门左侧可以张贴关于心理辅导的规章制度类;还可以张贴关于情绪疏导的图示,发泄情绪的方法的内容。

通过外观的布置,可以让心理辅导室真正的像是个辅导室;还可以给学生营造温馨的谈话氛围,促进其情绪的舒缓和释放。

鉴于之前心理辅导室被复试的学生占用,辅导工作暂时搁置,从下周一起,我们将正式将其投入使用,真正为学生心理排忧解难。

学生心理辅导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 团体心理辅导 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训练)是指在团体的情境下,运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和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应用心理学的技术,使团体成员互助并达到自助,帮助成员学习新的行为,获得新的体验,最终达到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健康发展这一目标的过程。

一、研究现状

1.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方法。关于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常将研究的主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筛选出需要的被试,并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实验组设计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对于对照组不做干预。实验前后测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某些方面的得分,从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得出团体心理辅导是否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效果。此外,除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也有应用。

2.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方式。目前,我国中学开展较多的还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而各个学校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校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健康课程,有固定的时间,由专业的心理教师负责。有的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德育的一部分,采用机动的时间,由班主任或德育老师负责。近年来,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日趋多样化,如利用校园广播,传递正能量;在校报开设“心理咨询”栏目,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当然,主要还是以班级的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研究工具的使用。国内研究中学生心理状况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以引进的居多,如PANA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等。这些问卷在引进中虽然经过修订,但对中学生群体缺乏针对性。通过发展,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已出现了针对我国中学生设计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等。

4.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在已有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中,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通常对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效果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设立对照组,前后测实验对象,做出了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成果。金家新、杨彦平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缓解中学生考试焦虑有一定作用;袁贵勇、侯文婷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网络成瘾有一定作用;孙妍、吕京京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中学生的情绪水平,在其他领域的是否具有效果资料尚不全面。

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问题。国内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主,近些年来虽然在中小学也有开展,但仍然表现为研究数量少,领域相对较单一。

第一,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单一。团体心理辅导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涉及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文献所占分量很少。在已有的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文献中,其涉及的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学习拖延、考试焦虑、网络成瘾方面。近年来,才有了针对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改善高中生情绪实验研究、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等多样化的研究领域。但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涉及的领域相比,还是略微单薄了些。

第二,现有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存在局限。在我国中学开展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下,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的多少与班级每周实施的时间密切相关,从辅导效果来看,设计活动的方案最好是结构性设计,但结构性设计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宜于在假期中进行。而现行的中学课时分配情况是:心理辅导课每周只有1课时,这就很难保证辅导的系统性和效果。此外,我国很多中学将思想品德课、德育课、班会与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相混淆,心理辅导所要解决的是心理问题,德育工作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心理障碍与政治错误、思想意识不健康、品德不良是性质不同的两类问题。有些思想品德不良的人可能并没有心理问题,但有些心理问题不是思想品德等教育课可以解决的,需要辨别好。

2.研究的建议。第一,扩展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团体活动领域已深入到提升学生幸福感,开展团体心理活动的辅导员本身的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不良的探索等,在我国的中学中,同样存在着学生幸福感不强、中学适应不良等问题,还有提升中学生耐挫力等其他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都是值得去商榷的课题。

第二,改善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由于我国现行的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导致在很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不受重视,好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形同虚设,或请一些高校心理学的研究生代课,课时不能保证。同时,针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改善学生的心理,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也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弛 田宝伟 郑日昌 团体心理训练[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学生心理辅导制度范文第4篇

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高等职业教育正迅速发展。对于高职学生这个较为特殊的群体来说,心理健康问题也日渐突出。据心理专家研究发现,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不容乐观,有轻度心理异常的达25.58%,其中有近9.7%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障碍,有严重心理异常的达1.55%,心理健康障碍检出率高于国内大学生的平均心理障碍率。高职学生相对于本科生来看学习层次较低,自信心不足,专业学习的任务较重,适应新环境、与人交往、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未来职业压力等方面问题日益突显。但高职学院心理专业教师严重不足,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学生对心理辅导仍感陌生甚至心存偏见。当遇到挫折与困扰时,更愿意将心中的痛楚和压力告诉身边的朋友或同学。同心理教师相比,同龄人之间更容易打开心扉、交流感情、倾听烦恼,能把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也便于发现行为异常或有心理疾病者以便心理老师掌握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目前,在高职院校进行朋辈辅导运行机制研究,培训一些有助人意愿、助人潜力的学生成为朋辈辅导员,用朋辈心理咨询来解决高职大学生存在的一般性心理问题,营造出富有人文关怀和同辈支持的校园文化氛围,对缓解学生压力、维护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朋辈辅导或朋辈心理咨询(Peer Counseling),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是因专业人员匮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在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运动和革命。有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在学校培训学生,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之后,美国等高校开始设立朋辈辅导的机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由矫治性转向发展性。辅导对象由过去单纯面向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扩及全体学生。辅导内容由心理治疗、职业指导扩展为生活辅导、学业辅导和职业辅导。朋辈辅导机制越来越健全,朋辈辅导得以推广。

20世纪末期,“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一词出现在我国大陆高等学校。现在已经有很多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和开展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朋辈辅导员成为了一支高校不容忽视的助人队伍,在充分了解其特点及意义之后,深入研究其运行机制,对培养与恰当发挥朋辈辅导员队伍的作用显得很有必要。

二朋辈辅导及运行机制

(一)朋辈辅导的概念及特点

朋辈辅导或朋辈心理咨询(Peer Counseling)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辅导形式。朋辈包含了“朋友”和“同辈”的双重含义。“朋友”是指有过交往的并且值得信赖的人。而“同辈”是指同年龄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会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经验,共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具有年龄接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

苏珊(Sussan,1973)认为,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受训和督导过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尽量少或者不给建议,提供倾听、支持及其他帮助的过程。格雷和霆多尔(Grey & Tindall,1978)对朋辈咨询定义为:“非专业工作者作为帮助者所采取的人际间的帮助行为。”包括一对一的帮助关系、小组领导关系、讨论领导关系、劝学、教学,以及人际间的帮助活动。

加拿大的朋辈辅导中心认为:“对于某些当事人以及他们所关心的问题的某些方面而言,由受过训练、掌握了积极倾听技巧的同伴志愿者所提供的帮助是最为有效的。”

高职朋辈心理辅导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职能部门通过培训和督导一批志愿者从事心理援助工作,在心理辅导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服务。与专业心理辅导相比,朋辈心理辅导具有自发性、义务性、简便有效性、直接干预性等特点,是高职专业心理咨询的重要补充。

(二)高职学生朋辈辅导的运行机制

机制,通常指制度机制,机制是从属于制度的。机制通过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制度机制运行规则具有强烈的社会性。结合我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高职朋辈辅导的运行机制可涵盖以下几个方面: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与管理制度;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素质测评与个人成长制度;朋辈辅导员工作运行、成效评估与督导制度;各系心理成长部(含系心理成长干部、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信息员)工作长效机制的研究。

三朋辈辅导研究的目标与原则

(一)研究目标

一是朋辈辅导员培训目标。探索出朋辈辅导员的培训机制、培训课程与培训新方式。培训一批批心理健康意识强、自助能力强、有助人意愿与能力的学生成为朋辈辅导员,发挥学生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性和桥梁、纽带作用;

二是朋辈辅导工作运行目标。探索出朋辈辅导员有效开展工作的原则、方式,应对各种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对朋辈辅导工作评估与督导机制的研究。

三是学生心理辅导与危机干预、快速反应与联动目标。努力做到班班有朋辈辅导员活动,个个寝室有助人者的身影,学生能得到便捷、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让朋辈辅导员成为学生成长的守护者,一般心理问题能疏导、严重心理问题能识别与转介、心理危机能及时发现与零距离报告。

四是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目标。形成专业与非专业、专职教师与学生辅导队伍、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五是整体提升学生的归属感与心理素质目标。通过营造富有人文关怀和同辈支持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生对学院的归属感、生活的适应力、学业的满意度,整体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二)研究原则

一是科学原则。心理咨询是专业性与操作性要求较高的行业,朋辈辅导有别于人们的日常聊天与开导。教师应本着科学态度,遵循心理咨询的规律来指导与培训朋辈辅导员。

二是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原则。在选拔、培训、开展工作与督导中既要尊重朋辈辅导员,同时也要尊重被助者。在助人中要秉承自助原则,要始终将帮助朋辈辅导员个人成长放在首位,朋辈辅导员个人的困扰与问题的解决是助人的前提和基础。

三是双向负责原则。朋辈辅导员既要对自己负责,同时也要对被助者负责;督导老师既要对朋辈辅导员负责,也要对被助者负责。

四初步研究成果

第一,通过系部,在全院选拔与培训朋辈辅导员,先对入选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如SCL-90、人格测查,经过三个月的专题培训后,再进行测查,前后对比后确定合格朋辈辅导员,并颁发聘书。

第二,对合格朋辈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的实践培训。主要是针对本班与本寝室同学开展工作,熟悉工作流程、体会工作方法、定期汇报工作案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过案例分析、回访辅导对象等方式,评估朋辈辅导工作并促进朋辈辅导员进一步成长。

第三,前期重点以人文系和花艺系为试点,培养和发现个人成长较快、助人技能掌握较好的朋辈辅导员,推动本寝室、本班、本系部朋辈辅导工作的落实,并在全院召开优秀朋辈辅导员经验交流会,推动朋辈辅导工作有效运行机制的形成,成功后再根据各系具体情况进行推广。

第四,在朋辈辅导员培训中,除进行相关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外,更注重解决学员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学员去体悟、去化解、去提升,并完成个人成长分析报告。

第五,在朋辈辅导工作的督导中,我们采用周一会诊制,每个心理咨询师分管一个系,分头搞好各系的会诊,就具体案例听取朋辈辅导的感受与个工作汇报。心理咨询师进行督导,并引导本系朋辈辅导员继续了解学生中凸显的某类问题,在认知、疏导方法等上面得到提升。然后,专兼咨询师一起对本周会诊交流感受和意见,让朋辈辅导工作有章可循,有师在导,真正让朋辈辅导员在助人中提升了自我,在自我提升中有更多能力去帮助同学,并在学期期末召开一次成功案例交流会。

第六,我院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网络与朋辈辅导QQ群,连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朋辈辅导员,注重平时交流,为朋辈辅导员自身健康保驾护航,为朋辈辅导员提供心理学理论与工作技能支持。

第七,培训朋辈辅导员策划与主持班级心理主题班会与团体训练,这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推动心理主题活动的常态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很强的可行性。我院以前只有4位老师可以给学生开设心理讲座,只1位老师能组织团体辅导与训练,这对于七八千在校生、60多个班集体,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而言,是无法满足的。于是,我们对朋辈辅导员中一部分组织与主持能力强的学生培训其策划与主持心理主题活动,如心理主题班会、寝室心理沙龙、团体训练,让他们组织寝室、班级甚至院级心理主题活动。通过1年多的努力,各个系部、班级涌现了一批能策划与组织心理活动的朋辈辅导员,开展心理主题活动89场。心理主题活动要求达到“三有”:活动前有策划方案,活动中有辅导员与院级朋辈辅导员观摩,活动后有总结提升。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将每年的5月与10月定为各系心理主题班会观摩评比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有专人负责方案的指导与现场评比。

总之,只要遵循心理咨询的基本规律,严格筛选与培训,科学管理与督导,高职朋辈辅导员不仅能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还能帮助学生解决一般心理问题,为朋友、同辈的心理健康护航。

参考文献

[1]陈国海,刘勇.心理倾听———朋辈心理咨询[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2]伍翔.朋辈辅导员培训促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7).

学生心理辅导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 团体心理辅导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07-03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训练)是指在团体的情境下,运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和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应用心理学的技术,使团体成员互助并达到自助,帮助成员学习新的行为,获得新的体验,最终达到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健康发展这一目标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起初在我国高校进行了一些开展,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中心彭纯子等人对22名大学生社交团体治疗训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春燕对实验组14人进行团体应对方式训练等。近年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我国的中小学也进行了启动,如杨彦平在上海市某中学就网络成瘾现象对中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郑小东等人将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定义为:“受过专业训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遵照团体动力学和群体心理学等原理,运用团体辅导的技巧,指导学生(通常属于一个班级)以团体的形式进行活动,以解决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共同成长,最终实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随着团体心理辅导走入中学,其在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 研究现状

1.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方法

关于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常将研究的主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筛选出需要的被试,并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实验组设计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对于对照组不做干预。实验前后测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某些方面的得分,从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得出团体心理辅导是否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效果。如侯文婷在研究初中生考试焦虑症状时,以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选取辽宁师范大学附中的初中生作为研究样本,随机筛选出考试焦虑的成员60名,然后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各30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变量上进行严格匹配。对实验组作了7次干预,验证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对于初中生考试焦虑干预的有效性,得出以下结论: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于初中生的考试焦虑的干预作用明显。此外,除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也有应用。

2.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方式

目前,我国中学开展较多的还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而各个学校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校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健康课程,有固定的时间、由专业的心理教师负责,有的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德育的一部分,采用机动的时间,由班主任或德育老师负责。近年来,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日趋多样化,如辽宁本溪实验中学的老师李艳在该校团体心理辅导上,利用校园广播,传递正能量;在校报开设“心理咨询”栏目,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当然,主要还是以班级的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随着一些学者的研究需要,我国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或集体心理治疗(台湾也称为团体咨商)也在发展中。有一些学校开始尝试以问题为分类的矫治性团体心理辅导,设计了主题明确、相对连贯、针对性强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如姜芳在对高一新生孤独感的研究中,以枣庄市第十八中学高一新生为被试,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筛选出30名孤独感较高的学生,进行孤独感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设计了10次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此外,在我国许多中学,特别是初三、高三年级的学生面临中考、高考时,学校会举办讲座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尤其是针对高考前夕学生考试焦虑的辅导,在很多学校都开展过。这种辅导形式的优点是受众多,学生可在1小时内获得较多的有用信息。

目前,社会上还出现了很多培训学校,开展青少年的拓展式培训,这种拓展式培训也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重在锻炼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培训多采用集中式、封闭式培训,短的需要2~4天,长的需要7~10天,如夏令营等。

3.研究工具的使用

国内研究中学生心理状况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以引进的居多,如PANA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等。这些问卷在引进中虽然经过修订,但对中学生群体缺乏针对性。通过发展,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已出现了针对我国中学生设计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唐红波、陈俊、刘学兰结合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修订编制的《考试焦虑诊断量表》等。

4.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设计

在我国,针对中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也各不相同。如顾敏敏在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中,就选取了10名身心健康,但有提高人际交往动机的同学,共安排了10次团体心理游戏,每次持续一小时。每次由领导者带领成员进行与人际交往相关的心理游戏。每次游戏后,都会进行解说和布置家庭作业,与成员们分享感受。总结其他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基本都要考虑领导者、成员构成、场地布置、道具或材料准备、团体目标的确定、内容策划、时间规划等因素。尤其在内容策划方面,必须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贴近性的游戏。如顾敏敏在实验中设计的“蒙眼作画”游戏,具有趣味性。

5.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

在已有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中,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通常对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效果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设立对照组,前后测实验对象,做出了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成果。金家新、杨彦平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缓解中学生考试焦虑有一定作用;袁贵勇、侯文婷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网络成瘾有一定作用;孙妍、吕京京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中学生的情绪水平,在其他领域的是否具有效果资料尚不全面。

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金家新指出,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能很好地实现学校的目标取向,而且能反映班级的个性、年级特点、年龄特征及不同年级所出现的问题。这种团体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所以能够在班级管理、团队活动、教学活动、校务管理、家长教育、心理辅导中得到广泛应用。周元臣的研究发现,班级团体辅导能充分利用班级中的资源,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自我评估,强化成功体验,在互助与自助中成长,有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班级团体辅导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在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精神。

而一些高考前的讲座式心理辅导和培训班以及夏令营的形式是否具有成效还没有具体证实。

二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问题

国内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主,近些年来虽然在中小学也有开展,但仍然表现为研究数量少,领域相对较单一,测量工具不多。

第一,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单一。从中国知网进行的文献检索情况看:2000~2014年,团体心理辅导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涉及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文献所占分量很少。在已有的40多篇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论文中,其涉及的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学习拖延、考试焦虑、网络成瘾方面。近年来,才有了针对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改善高中生情绪实验研究、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等多样化的研究领域。但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涉及的领域相比,还是略微单薄了些。

第二,现有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存在局限。在我国中学开展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下,金家新的研究指出,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的多少与班级每周实施的时间密切相关,从辅导效果来看,设计活动的方案最好是结构性设计(有目标、有明显的几个辅导程序),但结构性设计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宜于在假期中进行。而现行的中学课时分配情况是,心理辅导课(或称心理健康课)每周只有1课时,似乎只能采用非结构设计(有目标,但无完整的程序)。这就很难保证辅导的系统性和效果。此外,我国很多中学将思想品德课、德育课、班会与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相混淆,关于这个问题,华中师大心理系刘华山老师提出,心理辅导所要解决的是心理问题,德育工作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心理障碍与政治错误、思想意识不健康、品德不良是性质不同的两类问题。有些思想品德不良的人可能并没有心理问题,但有些心理问题不是思想品德等教育课可以解决的,需要辨别好。

此外,有关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张杰指出,在辅导对象的分组上,研究者在研究中多将其分为心理健康者和问题人群两类,前者是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目的,称之为发展性团体;后者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称为治疗性团体。国内当前以治疗性团体为研究对象的居多,通过对照组显示出对于某个心理问题的辅导是否有成效,而对于同样是有问题的对照组或更多其他学生,则没有进一步的辅导。这也需要改进。

第三,测量问卷的使用问题。在对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估上,针对中学生定群体应采用适宜的专门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但总体数量不多,涉及的领域还很狭窄。

2.研究的建议

第一,扩展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团体活动领域已深入到提升学生幸福感,开展团体心理活动的辅导员本身的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不良的探索等,在我国的中学中,同样存在着学生幸福感不强、中学适应不良等问题,还有提升中学生耐挫力等其他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都是值得去商榷的课题。

第二,改善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由于我国现行的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导致在很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不受重视,好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形同虚设,或请一些高校心理学的研究生代课,课时不能保证。我国中学亟须重视这个问题,开设以班级为主的团体心理辅导课,保证课时。同时,针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改善学生的心理,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也有帮助。

第三,编订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尽管我们现已有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等相关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但是若要研究其他心理问题,针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还是不全面,需要广大学者继续编制。

三 结果与展望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在我国中学的起步较晚,其研究方式、方法都尚未健全,领域也不完善,但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中学对于团体心理辅导的日趋重视,其正日益成为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弛、田宝伟、郑日昌.团体心理训练[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2]刘佰桥、隋耀伟.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现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