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希腊的古典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温克尔曼 艺术史观 古典意识
一、古典意识的建构与发展
(一)以“纯粹”为立足点
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德国仍旧处在一种四分五裂的状态中:经济上,尽管整个欧洲大环境上资本主义经济处于蓬勃的上升趋势,但德国仍没有统一的关税及自由劳动力市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政治上,国家分散,领地繁多,多达三百多个领土严重阻碍着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建立;宗教方面,如火如荼的宗教改革与势力强大的反宗教改革相互倾轧,矛盾重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的启蒙运动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任务: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心理。再将视野拓展至整个欧洲,此时,随着庞贝古城的开掘,人们又对古希腊这样一个主体自由的时代产生浓厚兴趣,学术界又将讨论的重点转移到了对古希腊造型艺术的论争上,这无疑对当时迎合贵族上层趣味的“伪古典主义”巴洛克艺术产生冲击。由于现实世界并没有给当时的德国的文艺创作带来可供参考的经验,在于模仿中创立新路的过程中,德国艺术家们将目光转向对古典的追寻。温克尔曼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以《古代艺术史》作为他古典意识思想的集大成的著作,他用古典意识探寻古希腊的艺术遗存,用古希腊“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的理想美,去弥补现实生活的自由的缺失。在《古代艺术史》中,他明确的谈到了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的区别性,他认为,古希腊的艺术具有一种原生的典范性,而古罗马艺术则是派生的、是模仿的,因此,古希腊的造型艺术才不同于古罗马的派生出来的诗或文学,具有“纯粹”的美感。就是这种向古希腊艺术的“纯粹”性回归的过程,为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心理奠定了基础。
温克尔曼提出的古典意识,既不同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那种缺乏系统理论而以实践为基础的古典回归,也不同于英法新古典主义的那种向王权靠拢的古典主义,德国的古典意识更为的纯粹,越过带有复制与模仿色彩的古罗马,直指古典文化的黄金时代古希腊,目的性也更加明确:摆脱英法长久以来的文化影响与控制,走上独特的、带有德意志文化标签的本民族的文化建设上来。
首先,莱布尼茨以“单子论”学说,奠定了德国在文学与哲学学科上的理性主义的基调,对文学与艺术的研究也将理性主义作为判定的标准,温克尔曼的思想自然也深受莱布尼茨的影响,他认为,古希腊的造型艺术正是由于以理性为创造内核,才使得其造型艺术具有纯粹、高贵、静穆与节制等特点,才使得古希腊的艺术具有理想美的特征。其次,美学之父鲍姆加登正是在莱布尼茨“单子论”学说的基础之上将其理论哲学化、系统化,才第一次真正将美学学科独立的展示在大众面前。受鲍姆加登的影响,温克尔曼在对造型艺术的解读中重视感觉与表现,强调将个体美与理想美相结合,由此开创了以艺术风格的分期及解读作为研究的中心,以发展史、风格史带动整个艺术领域创作的研究。
二、古典意识的审美诉求:基于启蒙视角的艺术论争
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的一句“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开启了考察诗画关系的历史。于十六世纪发现的拉奥孔的雕像群堪称是古希腊雕刻艺术的杰作。在启蒙时代,温克尔曼开启了德国古典意识的研究先河,并发表了《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及《对〈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的解释》,在这两篇论文中,温克尔曼表示了他的关于诗画关系的看法。在对拉奥孔的解读中他认为,尽管拉奥孔被巨蟒缠住痛苦万分,可在雕像中并没有表现出拉奥孔的极端痛苦和强烈的感情,所展现出来的只是微微叹息的表情,就像大海表面偶有风浪,可在深海之处却是平静如水。如此,温克尔曼认为,古典艺术正是以“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为最高追求的理想之美,由于以节制、静穆为美,他提出能代表这种最高的美的,就是神,而自然存在着的人只能不断的接近这种美,而不可能达到神之美。此外,温克尔曼还将这种静穆之美赋予了道德的内涵,认为希腊诸神正是在以坚忍之态面对困难,面对痛苦仍保持心态的平和静穆,这即是人性的最高的完善,那些稍纵即逝的激情并不长久,而表现出这种感情的狂热的作品也是平庸的。温克尔曼将诗画理论更进一步的理论化,而莱辛则是在温克尔曼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探讨了美与真的联系。在他所发表的《拉奥孔,或称论画与诗的界限》一文中,提出了不同于温克尔曼的“道德决定论”的“艺术决定论”。莱辛认为,尽管表现出英雄的软弱,可这并不影响英雄履行自己的职责,具有英雄般的行为,却也有普通人应该有的喜怒哀乐,这才是一个真正有人气的英雄。雕刻成的形象只是停留在了哀痛到达顶点时的一刻,而哀伤只会破坏美感。在莱辛看来,具有人同样的激情与喜怒哀乐才更有个性、更有创造力。这更代表了一种进步的观点――不以抽象的圣人标准将所有人物套上道德的外衣,而是更加注重个性与创造性、改革性,对个性化的特征更加包容,这更加是一种回归古典、回归希腊的精神。
在《古代艺术史》中,温克尔曼将古希腊的艺术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前古典期、古典时期、古典后期以及希腊化罗马期,与此相对应的产生出了四种风格:远古风格、崇高风格、优美风格、模仿风格。在对古希腊造型艺术的深入研究中形成了系统的风格理论。
第一阶段远古风格主要是指菲迪亚斯之前的艺术风格,对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古钱币形成,温克尔曼认为,这一时期在古希腊整个艺术史上持续的时间最长,且认为这一时期的风格刚毅有余但优美不够;第二阶段崇高风格是从菲迪亚斯至留西波斯这一时期,这一时期是古希腊艺术的鼎盛时期,风格从刚烈逐渐转向柔和,真正表现了古希腊“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的特征。第三阶段是在亚历山大大帝统治时期,在阿匹列斯到达繁荣,优美风格时期较前两个时期更令人感到愉悦。第四阶段是希腊化罗马时期,这一时期主要以模仿为主,而艺术的衰落也由模仿开始,但是,由于这一时期的模仿仍是以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为主,因此,这一时期仍旧保持着古典主义的艺术风格。温克尔曼用发展的眼光划分了古希腊的艺术风格分期,而这种发展的、历史的观点在赫尔德那里进一步的系统化。
受维柯思想的影响,赫尔德也将历史看做是由理性导向的、不断趋向完美人性的的过程,这一过程由诗的时代、散文的时代、哲学的时代逐渐演变。在《没落的审美趣味在不同民族那里繁荣的原因》这一著作中,赫尔德并不赞同温克尔曼将古希腊的艺术看做是人类艺术的最高峰,他更加客观的分析了各个阶段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成果。在对从古希腊至近代艺术成果的分析中,赫尔德得出,审美趣味的变化是由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而形成的。正是具有了良好的审美趣味,才使得古希腊艺术开出美丽之花,而这样的审美趣味也会如植物一样经历成长到衰败的过程,也就是会出现希腊化罗马时期的模仿之风。赫尔德还认为,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是不可能会重新出现的,随着时代变化会出现新的审美趣味。其次,赫尔德认为,通过教育能够培养出天才,而天才则是新的审美趣味形成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他用这样的理论,反对德国机械、僵化的一味模仿法国新古典主义的种种教条陈规,将审美趣味放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去考察,探讨艺术自生的发展过程,将艺术的历史观的方法传播开来,使得启蒙主义在德国有了更具民族化的发展,并由此开启了影响深远的狂飙突进运动。
三、古典意识的文化影响
青年时期的歌德就读于莱比锡大学,在那里接受了最新的启蒙思想,他以一种难得的热情,醉心于造型艺术特别是建筑的研究当中。不同于其他哲学家们的抽象的理论建构,歌德更加注重从对艺术的切身体验中获得结论。温克尔曼、莱辛等人开启德意志民族的独立之旅,歌德也同样肩负历史重任,企图用艺术与文化使德国走上民族独立发展之路,并与席勒一起将德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推向高峰。歌德的整个艺术研究,是以“特征说”为基础。他认为,那种能显示出特征性的艺术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而特征则与个体的情感密切相关,由此丰富了温克尔曼的艺术理论。在《论德意志建筑》中,歌德关注的焦点转向以斯特拉斯堡教堂为代表的哥特式建筑,并阐释了自己独特的关于造型艺术的理论。歌德提出,巴赫的斯特拉斯堡教堂可称得上是伟大的天才的杰作,并在这篇著作中体现了歌德古典意识,他提出比例和谐的重要性,在建筑中表现出来的各部分的完美的比例,合乎古典主义的自然法则,歌德认为,依照美的比例建造的建筑能使人产生美感,而以斯特拉斯堡教堂为代表的哥特式建筑完美的比例则体现出了最完美的真与美的关系。歌德以对哥特式建筑的赞美抨击了中世纪以来的日益僵化的艺术模式和萎靡迎合贵族的巴洛克艺术,目的则在于唤醒独立的德意志的民族精神,使德国冲破桎梏,走上民族发展的独立之路。
从温克尔曼开始,德国的古典美学就开启着反对巴洛克艺术的传统。同样受温克尔曼的影响,黑格尔的美学体系深深打上了历史主义的烙印。他所提出的绝对精神具体化就产生了人类历史,而绝对精神是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统一。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即理念,存在于艺术、宗教和哲学三个阶段,而由于艺术所表达的是理念的感性的一面,因此,艺术存在于绝对精神的最低一层。温克尔曼将历史发展与艺术变化相结合,将艺术看做一种有机的整体,将时间顺序与空间逻辑相结合,这无疑是温克尔曼的一大贡献,到了黑格尔这里,他同样继承了温克尔曼的分期方法。黑格尔根据在艺术内容中表现理念的不同方式,将艺术分为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作为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象征型艺术中的理性尚在抽象阶段,仅仅是随意的表现出形象而理念与感性形象并未分离,这一类型的艺术多与建筑相对应;古典型艺术比象征型艺术更多的将理念与感性内容结合起来,多出现于雕刻艺术当中,古典型艺术将精神性的理念更多的融合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之中,使自然的东西在这种形式中统一的理想化,从而达到了艺术的顶峰;浪漫型艺术将古典型艺术的那种理念与精神的统一破坏,精神返回到内心生活,更加注重内在心灵的自由,外在的形式无法捕捉精神的丰富性与无限性,这种类型的艺术多体现在绘画和诗歌领域。黑格尔将美学进一步哲学化,在他的美学体系中,艺术之美就体现在了对理念的感性显现,是内在与外在、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过程,而美与艺术的本质就是感性形式与内在绝对精神的统一,黑格尔向我们展现了更为清晰的艺术史的演变轨迹。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重点项目资金资助“古典主义在二十世纪的现代回声――以叶芝、艾略特、奥登为中心”[项目号:YJSCX2016-044HLJU]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邵大箴译,温克尔曼.论古代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杨自伍译,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丁世中译,斯达尔夫人.德国的文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童庆炳.文化与诗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关键词】西方音乐 古希腊时期 中世纪时期 发展史
音乐这门艺术自古以来就存在了,它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可以说是相互依存的,不管是西方音乐,还是东方音乐,其历史之音都具有悠久与美妙的丰富内涵。尤其是在西方文化的发展长河中,音乐更是一朵奇葩,它的历史源远流长。
一、古希腊的音乐发展
古希腊的文化对现代的影响不言而喻,欧洲的文化发展深受其影响,在很多方面都能看到古希腊文化的影子。古希腊的文化发展最繁盛的时期大约是在“荷马时代”和“古典时代”,古希腊的哲学、美学、教育、文学、建筑、雕刻、戏剧和音乐等各个方面都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在音乐方面,其重要性在古希腊的社会生活中不言而喻。
1.荷马时代
古希腊音乐与古希腊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希腊人对于音乐这个词的理解不可谓不广泛。音乐一词源自于希腊语mousa,其意思是缪斯。在古希腊的神话中,音乐对众神来说是很重要的,其意义丰富。在“荷马时代”,能够广泛流传的史诗就只有《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了。这两部伟大的史诗诞生于吟游诗人的旅途中,是吟游诗人在漫漫的旅途中根据沿途的各种现实慢慢记录和编撰而得来的。这两部史诗是由叙事诗和短歌结合起来组成的,它将众多的希腊歌曲和乐器收录其中,使得其内容大大丰富。音乐是一种文化,希腊人又将音乐带入哲学之中,这表现了希腊人对音乐和生活的态度。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对音乐所具有的天然的宇宙规律有着很强的探索心,因此,古希腊对音乐这方面的论证比较全面。在“荷马时代”以后,西方各地都出现了抒情诗这个新兴的音乐种类,它主要反映了西方各地不同的生活情况,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情。
2.古典时代
在“古典时代”,戏剧艺术在古希腊的这个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古典时代,古希腊的文化动荡很大,延续了很长时间的氏族制度被民主制度所代替,因此,新的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在古希腊人民心里渐渐地萌生出来。由祭祀活动共同吟唱赞颂神明的歌曲,而产生了“悲剧”。“悲剧”这个词的原本意思是“山羊之歌”,参加祭祀的人们装扮成酒神的使者,统一穿着羊皮装,共同为酒神吹起长笛,互相把酒言欢。它的内涵很丰富,包含了众多文化活动,音乐在其中占着主导的地位。有了悲剧,喜剧的产生也自然而然,而喜剧的特点在戏剧里的表现更加鲜明。当时流行一种狂欢游行“Komos”,而“Komoidia”——喜剧便是在狂欢游行中出现的。
根据上面的叙述,不难发现在古希腊的社会生活中音乐的主体地位是多么突出。
而到了古罗马时期,由于奴隶、平民等被压迫,阶级斗争日益激烈,因此基督教从中产生了。通过利用人们对光明的向往来统治人们的思想,教会要求教徒们在礼拜中唱着赞美救世主的圣咏。从此往后,基督教在欧洲确立了无上的精神统治地位,基督教的音乐也因此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古罗马时代的音乐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古希腊时期的影响,它继承了古希腊时期的音乐文化,保留了音乐理论的作用,将音乐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对人们进行控制,失去了其娱乐性。
二、中世纪的音乐
到了中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的封建制度随之产生并且繁荣起来,教会强大了起来,统治着整个社会,人们的思想被完全禁锢在基督教的教义之中。教会成了统治阶级的利益维护者,并通过音乐等各种方式对人们进行统治。
1.中世纪的宗教音乐
中世纪基督教的音乐代表是罗马教会圣咏,统称为格里高利圣咏。格里高利圣咏的名称来自于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格里高利圣咏是教权与王权的结合体,是不同地区不同礼仪的综合产物。格里高利圣咏的主要功能是为教会的礼拜活动而服务的。基督教教义要求人们理性、禁欲、有节制,因此格里高利圣咏的特点也呈现为超脱的、冷静的、毫无欲求的。格里高利圣咏的歌词是拉丁文,内容大多为圣经。格里高利圣咏是中世纪初期的主要音乐,因此理所当然地在中世纪初期一枝独秀,它的兴衰发展与整个西方的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此后的记谱、音乐理论、复音的研究等很多方面都有着格里高利圣咏的身影,即使是音乐艺术发展迅速的今天,调式音乐也是根据格里高利圣咏的调式来改进的。现代的很多乐曲都有着格里高利圣咏的影子,其根本原因是格里高利圣咏那极具特征的旋律。
2.中世纪的记谱
追根溯源,最早的中世纪的记谱法源自于9世纪的瑞士。当时格里高利圣咏的歌唱完全是依靠记忆,为了有利于格里高利圣咏的推广,记谱的发展也由此展开。当时的记谱仅仅是为了助于记忆,使更多的人能够记住格里高利圣咏,因此这种记谱法被普遍使用,但它只是一种粗略的记谱,提示咏唱者简单的旋律调式。随着记谱法的发明,渐渐出现了以线来显示音的旋律高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11世纪,线谱的发展已经很成熟了,四线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四线谱的普及为五线谱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因四线谱记谱法的普及,许多教会的神职人员开始用艺术家的眼光对待音乐了。
结语
纵观西方音乐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受到历史文化背景和时间的影响,音乐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从广义上来讲,音乐是文化的一种外延形式,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无论从古代希腊时期到古代罗马时期,还是后来的中世纪时期,受到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音乐也被赋予了与当时的文化相一致的特性。
由于世界观与宇宙观的不同,西方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存在较大差异,我们不能一味排斥西方音乐,而是要进一步认真研究和探索西方音乐的发展历史,从中汲取有利于我国音乐发展的宝贵经验与财富。作为一个拥有着丰富音乐传统的国度来讲,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致力于发展与繁荣我国的音乐,将其推上历史新水平。
(注: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社科项目,课题编号:2012Q115)
参考文献:
[1] 黄亮,董艺.西方音乐与诗词——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J].九江学院学报,2006(2).
1《尤利西斯》篇章语言中的西方古典文学的印记
《尤利西斯》对西方经典文学的继承主要反映在对古典著作的模仿和大量引用了《圣经》中的典故及与基督教有关的隐喻、双关。小说善用“反讽”等手法,委婉的将现代主题与古典文化联系起来。首先是对古典著作的模仿。小说在结构和人物角色上模仿了荷马史诗《奥德赛》。这种模仿看似简单、单调,却意味深长。现代人平凡而琐碎的生活如何能与气势磅礴的史诗巨著产生呼应?而正是这种不经意的呼应成就了《尤利西斯》平凡中的不平凡。《奥德赛》行文主要采用了平行几何结构,即分别叙述几个人的事,这些故事之间的关系,再用环形几何结构关联起来。同样,《尤利西斯》叙述方式也采用了上述的小说结构:第一部分共3章,主要写斯蒂芬的活动经历;第二部分共分12章,主要写布鲁姆的活动经历,并将斯蒂芬的活动穿插其中;第三部分共3章,写布鲁姆、斯蒂芬、莫莉的活动经历。如此平凡陈腐的小人物生活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前卫、超然的透视观点,让读者重新认真审视现实、了解社会。在人物上也和《奥德赛》有对应关系。《尤利西斯》一书的书名“尤利西斯”(Ulysses)恰恰是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主人公尤利西斯的名字。“Ulysses”是拉丁文,即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俄底修斯(Odysses)。“Odysses”被译作《奥德修记》,亦译作《奥德赛》。小说的主角利奥波德•布卢姆、他的妻子摩莉和文艺青年斯蒂芬•迪达勒斯,他们分别与《奥德赛》里的俄底修斯、帕涅罗佩、忒勒马科斯形成巧妙的对应关系。其次小说大量引用了《圣经》中的典故及与基督教有关的隐喻、双关。《圣经》不仅是宗教经典,而且它本身也是一部不朽的文学杰作,在世界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许多文学作品直接取材于圣经故事,如拜伦的长诗《该隐》,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还有一些作品则体现了基督教的精神,如班扬的《天路历程》、但丁的《神曲》、托尔斯泰的《复活》和艾略特的《荒原》等。《尤利西斯》仅在第一章中就至少出现了32处涉及《圣经》、教会或基督教神学家的地方。例如在小说开头的描写:“气派十足、体态丰满的勃克.穆利根从楼梯口出现。他手里托着一钵肥皂沫,上面交叉放了一面镜子和一把剃胡刀。他没系腰带,淡黄色浴衣被习习晨风吹得稍微向后蓬着。他把那只钵高高举起,吟诵道:我要走上主的祭台[2]”。这里,穆利根将自己臆想为正在举行弥撒是的天主教神父。他手里托着的“圣餐杯”,交叉放着的镜子和剃胡刀呈十字架形,穿着淡黄色浴衣就像是神父做弥撒时罩在外面的金色祭披。又如:“是我从老妈子屋里抄来的,”勃克.穆利根说,“对她就该如此。姑妈总是派没啥紫色的仆人去伺候马拉基。不叫他受到诱惑。而她的名字叫乌尔苏拉。”[2]此处套用《天主经》中“不叫我们受到诱惑”一语,但将“我们”改成了“他”。再如:“讲出来吧,果敢地,要有生命[2]”。此处,斯蒂芬模仿《创世记》第一章第3节中的语调,而原句则为:“天主命令:要有光,就有了光。”《尤利西斯》中“God”一词出现频率颇高,虽然有时指爱尔兰天主教的天主,有时指英国国教的上帝,体现出了《圣经》背后赋予“God”所具有的神学乃至哲学层次的意义。
2《尤利西斯》“性”的隐喻化中西方古典文学的印记
关键词:古典主义;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063-01
欧洲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压抑人的个性,阻碍科学和生产的发展,越来越文雅化的意大利人对中世纪以来文学艺术的鄙陋状况越来越不满,人们纷纷指责古典文化结束以后,直到14世纪,在西欧没有出现过稍有水平的文化作品。从14世纪开始,意大利一些城市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产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以佛罗伦萨、威尼斯和热那亚最为突出。1453年,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所灭,大批学者逃到意大利,并带来了大量古希腊罗马的古籍。因此,意大利继承了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又通过拜占庭、阿拉伯文化的联系,得到许多古希腊的许多典籍和艺术珍品。意大利学者通过对这些来自东方世界的文化珍宝的研究,发现了与欧洲中世纪文化绝然不同的文化宝藏。在14世纪开始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古典主义的第二个高峰期。
“文艺复兴”从表面上看来,是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复兴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在他们心目中,古希腊、罗马是欧洲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欧洲文化达到高度完美的境界,在艺术史上古希腊创造了古典美的典范。但是到中世纪却衰落甚至湮灭了。因此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研究古典文化艺术,力图回复古典文化艺术。这就是“文艺复兴”一词的由来。
一、意大利绘画的发展
意大利绘画肇始于乔托,他使艺术语言流畅起来,并且丰富了绘画的表现范围。文艺复兴早期有这样一种视觉景象:有披着迎风漂拂的纱巾、衣着鲜丽、苗条可爱的姑娘有鲜花盛开的草地,和修长圆柱支撑着阔大拱门的宽敞大厅。①这意味着非常充沛的青春与力量,真挚、自然,但带有一抹神话故事的光彩。乔托的作品轮廓鲜明的特征显得非常生硬,但极富表现力。文艺复兴早期的艺术家,例如乔瓦尼、皮萨诺、马萨奇奥、多那太罗等使绘画尽力模仿食物的本来面目――显然在当时这样做并不容易。
然而古典艺术不过是15世纪艺术的自然延续,是x大利人完全自发的表现。它不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单纯模仿,不是暖房种纤细的花草,而是露天原野上茁壮成长的植物。他们采用稳定统一式的构图、严谨的布局,在追求不受拘束的自由形式的同时,还有一种尽量减弱激情表现的倾向,这也许是该世纪更为典型的面部表情,这就是当提到人物的“古典的静穆”时,所指的那种节制。其例子俯拾皆是。16世纪艺术注定不是去发现人的感情世界,即那种震撼心灵的巨大激情,而是艺术的利用这种激情。到文艺复兴盛期,大约从1500年至1525年间的25年是佛罗伦萨――罗马艺术中古典风格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莱奥纳尔多在作品的构图中获得了更强的统一性:在《最后的晚餐》中,他将众门徒可以分为对称的两组列于耶稣基督两侧,在这一点上他服从于构筑布局的需要。再进一步将众人分为几个小组――左右两边各两组,每组三人――基督因此区别于其他人而成为主导的中心人物。米开朗基罗以1520年为分界线分为两个部分,在1520年之前,他的艺术风格旨在集中性,旨在创造作品的严谨品质。在拉斐尔所处的年代,流行一种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思潮,即主张美不是不生不灭的永恒,也在艺术中追求理想美的创造。而在人文主义大师们的艺术创造中,更为重视的是对生活美的发现,他们在艺术描绘的一切美中都具有现实美感。拉斐尔在作品中有表现出:古典风格为了本质而牺牲了现实性。《捕鱼神迹》中,拉斐尔将船画得很小,小得有点勉强;这是为了确保人物的主导地位,像莱奥纳尔多在《最后的晚餐》中处理那张桌子一样。在《雅典学园》一画中,用身体动作表现精神状态的母题更富于变化。显然拉斐尔已经变得更富有创造性,因为场景特征更为显著,人物的姿态更加生动,所以人物形象更容易为人记住。建筑的构图安排也在整幅画作中起到关键的作用,这里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对人物和他们所占据空间之间的关系加以考虑的,巨大的拱顶高耸于众人头上,渐次向后退缩,观者也领略到其中巴西里卡式的教堂平静而庄严的气氛。其后的弗拉?巴尔托洛梅奥创造了一种新的理想主义,在整个艺术风格发展史上是很重要的。
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的艺术仍然是一种意大利艺术,而且如果“理想”是被用来提升现实的,那么这种现实不仅已得到非常全面的研究,而且理想化本质上是意大利现实的升华。对15世纪来说,最高的目标是现实性――现实主义。然而当人们谈论到16世纪的理想主义时,通常指的是不同的内容,而且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这种对立被认为代表了古典主义和15世纪艺术之间的本质区别。在16世纪的作品中,有一种新型的美。稳健、简单和自然的动作又恢复了,而相对之前的那些过度装饰、生硬造作和立脚不稳的缺点都已被克服,出现一种全新的境界。美,给人以一种平静和力量的印象,而形成于这个时期的“匀称美”的概念,与这个时代也是完全吻合的。
【关键词】陶器 装饰 风格延变 技法更新
从人类文化的历史上看,希腊文明是欧洲文化的发祥地。如果没有希腊,无法想象欧州文明会是什么样子。
彩陶艺术是古希腊最古老的艺术形式,生动反映了古希腊的时代精神。古希腊有良好的粘土,适于制造优良的陶器。它在顶峰时期所显示的艺术魅力,完全不逊色于光辉四射的希腊雕塑。我们可以从彩陶的用途、风格中看到古希腊的社会风貌。
一、古希腊的装饰性陶器在生活中用途很广,主要有4个方面
1、作为仪式的专用器皿。比如长颈双耳瓶是用来为新娘的洗澡仪式提水的。
2、私人用品或装饰。希腊人的室内装饰物非常简单,除了石制的房屋、用具外,陶器是最实用的装饰品和奢侈品。希腊人有用橄榄油的习惯,不仅用它烹调食物,还用来照明、洗浴、做香水。根据用途不同,陶器的形状各异。
3、陶器是希腊酒宴上的主要用具。希腊人习惯把酒用水冲淡了以后再喝,所以他们用阔口缸混合酒水。用长柄陶瓶做酒壶倒入精美的酒樽或低的酒杯中饮用。
4、作为巨大的容器和储藏物。他们把葡萄酒、水、食物和橄榄油装进双耳瓶中用来储藏物品,也有三个提耳称为三柄水瓶是用来盛水的。
二、希腊陶器风格的延变
在约公元前900年至前200年的几何风格时期,结构和装饰简洁朴实。发现于公元前10世纪,属于原始几何风格期的莱夫坎迪出土的半人半马的陶俑,身体各个部分造型简单。半人半马形象并没有在中东爱琴海青铜器时代出现过,但马却是希腊艺术中经常刻画的对象。
早期几何风格和艺术文化我们只能通过丧葬品得到验证。希腊人死后进行火葬,雅典城建立以后,土葬代替火葬,葬礼依然是死者及其家庭地位的象征。纪念性的陶瓶,装饰风格已经有明显的变化。一是几何图形扩张到整个陶瓶,像个纺织品。二是装饰布局的中心已有人物形象或场景。比如在迪皮隆出土的双耳陶罐最宽的位置就有人物形象图案,装饰图案由回纹波形饰带、黑色线条、小方形组成。他从属于秩序、理性、绝对对称的心理特点和设计思维。陶器的人物形象,用来描绘出殡的故事情节。公元前8世纪晚期,战争场面的绘制在陶瓶的装饰中越来越普遍。
几何风格时期的祭品是宗教活动的产物,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几何风格的青铜祭品。马形饰物是当时常见的贵族象征,体现了重视竞技的本质。马反映了人们重视运动与竞技的本质;牛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农业、畜牧业的依赖是财富的象征;陶俑、肖像是勇士或为国捐躯的高贵品质的代表。
希腊的编年史把公元前7世纪的希腊艺术称为“东方化时期”是几何风格向古风时期的过渡。约公元前700年,希腊艺术家用中东的雕刻材料来加工希腊风格的作品,说明了东方工艺传统对希腊艺术的影响。这种异国情调的艺术品是贵族们的象征。比如迪皮隆出土的象牙雕像就是东方材料与希腊风格的完美结合。它只是广泛采用了中东地区的材料,描绘主题和装饰花纹。阿纳拉特斯的瓶画画家创作的双耳细颈陶罐采用了黑像画技法。人物较几何风格时期更复杂,出现了花形图案和缆绳状图案饰带,这明显摆脱了几何风格的限制,吸收了东方的图案内容。图案装饰的直线形变为曲线形,内容仍然以哀悼为主。
古风时期的希腊艺术出现了故事的叙事性变化,用来表现某个时间段的系列事件。有单一场景叙述也有综合性叙述。内容有葬礼仪式、历史战争场景、集会或体育训练的日常情景。到公元前7世纪,神话题材的图案已经很普遍。阔嘴陶罐浮雕绘有特洛伊沦陷的故事场景,(约公元前650年)是综合性叙述的形式。埃泽基亚斯的赛里克斯陶杯(公元前540至前530年)是以神话故事为题材,酒神狄厄尼索斯下凡被海盗绑架,他让葡萄藤从海盗船的桅杆上长出来,把海盗变成了海豚。
古典主义时期的陶器,人物绘画出现了新的特点。艺术家通过表现不同的水平线从而增强了人物造型的三维立体感。比如尼奥比德双口杯。而且通过生动真实的面部表情表现了主题的心理活动这是从抽象走向自然主义的关键。
在希腊化时期出现了艺术风格的多样化,风格的更替在整个希腊大陆都曾出现过尤其是雅典,因此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出现各种风格的替换,为了满足当地人的喜好和品位出现了各种地方性风格。
古希腊彩陶在古典晚期开始衰落,它的衰亡也许是无可避免的,但留给我的启示却极富价值。它的艺术创造形式、内容、风格、技法给我们带来宝贵的经验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罗通秀 译,剑桥艺术史(上)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 外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法国.丹纳:《艺术哲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