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外经济活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电子商务;对外经济贸易;问题分析;处理措施
在当今经济社会中,应用传统的对外经济贸易方式进行经济活动已经逐渐无法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潮流,并且我国传统形式上的对外经济贸易也在经济活动中凸显了诸多的弊端,不利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而在这一时期电子商务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对外经济贸易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成效,同时也符合我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因此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从经济学的发展潮流角度来看,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应用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电子商务的应用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中小型商务企业提供了同世界沟通以及了解世界经济的机会。文章针对电子商务的内容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是阐述电子商务的应用对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主要影响;其次是阐述传统的商务活动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应用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再次是阐述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因素;最后阐述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对外经济贸易采取的主要措施。
1电子商务的应用对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主要影响
在我国传统的对外贸易经济活动中,任何一笔交易都要通过相应的固定交易地点进行交易处理,在处理的过程中需要调动很多的资源来完成,例如需要非常多的交易实物单据作为凭证等等。但是电子商务的出现却改变了这种局面,它对对外贸易经济活动的影响和改变不容忽视。首先,电子商务的应用对对外经济贸易活动运作方式的改变。在电子商务应用运行过程中,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主要通过电子商务方式来进行经济活动的处理和交易,再也不需要采用面对面的方式来进行经济活动的处理。目前,对外经济贸易中电子商务的应用类型主要有两种类别。第一种是完全形式的对外经济贸易的电子商务应用模式;第二种是不完全形式的对外经济贸易的电子商务应用模式。上述两种电子商务模式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完全依靠自身的资源来处理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其次,电子商务的应用对对外经济贸易活动流程的改变。电子商务的应用已经逐渐的摒弃了原有的经济操作流程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高效的操作流程模式。
2传统的商务活动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应用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2.1问题一:传统对外经济贸易在招标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现阶段招投标活动的逐渐增多,招投标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在这一过程中招投标相关的工作量也在相应的增多,大量的相关文件在人工处理的情况下会显得非常困难,同时也降低了工作效率。传统的对外经济贸易处理模式不仅仅严重浪费了企业的人力物力,还对招投标市场的秩序产生了很大的滞后影响,很容易导致经济活动中各种矛盾的产生,并扰乱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2.2问题二:传统对外经济贸易在配额许可证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海关等监管部门所采用的人工方式从某种程度上加大了经济贸易活动进行的难度,导致很多不规范行为的出现而且难以避免,如越权发证、无配额发证、超配额发证、伪造许可证等。另外采用手工方式进行操作,不仅工作周期较长,而且很容易出现差错,难以控制。
3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因素
3.1安全问题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的阻碍
电子商务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的应用以及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如何保障电子商务在应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现阶段的经济活动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作为对外经济贸易现阶段的主要应用,电子商务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都显得尤为重要。例如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网络安全通信;经济数据的存储等问题必须在短时间内得到处理或者是加强。我国在这一问题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CA认证并没有确定的归属,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3.2融资问题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的阻碍
在电子商务应用的前期,我们需要购置大量的相关设备来支持电子商务在对外经济贸易中的应用,这样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电子商务的应用。但是对于一般企业来讲,大量的资金支持是非常难以实现的,因此最佳的途径就只有进行银行贷款。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最主要的从事企业还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而这些企业的融资途径都比较单一。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企业还没有能力通过证券等相关方式进行融资。面对着银行对贷款安全性以及风险性的进一步重视,中小型企业从银行贷款变得更加困难,从而严重的制约了中小企业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尝试和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电子商务的整体发展速度。
4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对外经济贸易采取的主要措施
4.1在经济活动中要不断的树立正确的电子商务观念
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活动要想进一步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树立正确的电子商务观念和意识,从传统的经济模式中跳离出来,采用电子商务的最新经济模式理念,让企业的经济贸易活动更加的全球化,商业化,提升企业的业务处理能力以及效率,使企业在经济市场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4.2在经济活动中要建立健全并且完善相应的安全体系
在安全方面,一是安全认证。电子商务认证系统作为电子商务基础建设的核心,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必须具有可靠的安全保障。二是网络保障。必须确保能够提供24小时服务。三是防黑客袭击。另外,要加速计算机信息系统技术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设,从而构建好计算机病毒防范系统。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将有利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对外经济贸易环境、有利于增强国家对进出口的宏观调控能力、有利于推进外经贸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作者:徐芳 单位: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
参考文献:
[1]黄芹.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探究[J].财经界,2009(11).
[2]曹虹峰.电子商务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7.
一、医院对外经济事项中存在的风险
医院对外经济事项包括物资、设备、劳务购买,维修、基建等。这些经济活动的主要风险来自以下几方面。
1、质量风险
医院从事上述经济活动时,都存在质量上的不确定性。如果不能在经济合同中实施约定、控制,就会造成物资、设备、劳务、基建、维修等达不到质量标准,从而给医院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
2、价格风险
医院从事上述经济活动时,存在较大的价格差异,如果不能在经济合同中明确约定价格,或者是价格确定的方式、依据、程序存在问题,就会使医院购买的价格偏离轨道,从而形成医院投入增加或者资金浪费的风险。
3、法律风险
医院从事上述经济活动过程中,存在着经营单位的经营行为及运输、安装、施工等过程,如果经营单位的经营行为不规范(如偷税漏税),或者运输、安装、施工过程出现安全事故(如工程意外、人员伤亡),就会造成承担法律责任不清的问题,从而使医院具有法律上的风险。
既然在医院对外经济活动中存在以上风险,本文认为,作为医院管理的部门,特别是经济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控制以上风险。而严格控制以上风险的最好办法,是加强医院经济合同的管理。
二、加强医院经济合同管理的做法
加强医院经济合同管理必须做好经济合同签订过程、执行过程的管理。
1、经济合同签订过程须做到的环节
(1)决策程序管理。经济合同签订前,必须对物资、设备、劳务、维修、基建的决策过程进行审查:凡大型设备、大批量物资采购和基建投资项目,必须经过医院领导班子集体决策;特别重大的医疗设备(如CT、核磁共振等)的购买、特别重大的基建项目(如新建楼房)必须经医院职代会表决通过。没有经过以上程序的经济事项,不得签订经济合同。
(2)价格形成过程管理。经济合同中所约定的价格必须分别采取招标、政府采购、竞争性谈判、议价等形式确定。一般说来,金额在50万元以上的,须实行社会公开招标;金额在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须通过主管部门进行统一招标采购;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须进行竞争性谈判;万元以下的,则通过议价形式确定价格。
竞争性谈判和议价可以在医院内部进行,但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参与竞标的单位必须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医院参与谈判的部门必须在三个以上,涵盖的部门包括监察、审计、财务及相关管理部门(如总务或设备管理部门)。
(3)经济合同草案审核程序管理。医院经济合同涉及的内容包括物资、设备、劳务购买、维修、基建等,涉及的管理部门包括设备、总务后勤、药剂、信息等。如果经济合同草案的审核由一个部门来完成,难免会出现疏漏,给医院带来损失。因此,合同草案应按照归口逐级审核的原则进行,具体路径为:合同草案初稿医院管理部门审核经济管理部门审核院领导审核签订。管理部门审核的内容包括各项合同标的、质量标准、合同履行时间等。此项工作可由管理部门的科长(主任、部长)进行。经济管理部门的审核主要对照《经济合同法》进行,内容包括:所签订的合同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是否符合协商一致、等价有偿、互利互惠的原则,合同约定价格形成的依据(程序),经济风险、安全事故责任划分与法律责任的承担、违约责任、纠纷处理等。此项工作可由财务科长(部长或总会计师)进行。聘请法律顾问的医院可由聘请的法律顾问审核把关。院领导审核的内容包括经济合同所涉及事项的决策程序是否符合医院管理的要求,相关部门是否进行了认真的审核。
2、经济合同执行过程须抓好的环节
(1)工程合同。首先,做好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大型工程必须聘请监理公司对工程进行监理,以保证工程进度、质量;对隐蔽工程必须留存照片、录像、草图等资料,既作为工程质量的依据,也作为工程造价审计结算的依据;本院的工程管理部门做好工程的现场管理,本院的审计部门做好现场跟踪审计。其次,把好工程验收关:工程完工后,医院组织相关部门对工程进行严格的验收,其中有的项目(如X光机安装、环境保护排污工程、消防工程)必须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参与验收,以确保医院投入的项目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包括政府强制性标准)。最后,做好工程的审计:对于金额较大的工程(一般为50万元以上),可以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进行工程造价审计,金额较小的工程,在本院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由本院审计科进行工程造价审计。
(2)劳务购买合同。对医院购买的劳务,在付费之前,必须先考核验收。考核验收的内容包括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有的考核验收必须通过医院临床科室进行,如对保洁公司、保安公司提供的劳务。
(3)物资、设备购买合同。首先把好验收关:对物资、设备的产地、生产厂家、规格、性能、参数等进行认真验收。涉及运输、安装的,要验收运输、安装的质量。涉及到培训的要严格按合同规定办理。
(4)严把经济合同结算关。医院经济合同结算是经济合同执行的终端环节,一定要严格把关,否则,就会给医院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经济合同结算付款一般应按以下程序进行:工程或物资验收工程造价审计(指工程合同)工程监理审核(指工程合同)工程现场管理部门审核财务科(部)长(总会计师)审核院领导审批付款。
14个沿海开放城市名单: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
沿海开放城市是指中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并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特殊政策的一系列港口城市,也是经济特区的延伸。
开放沿海城市的意义:增加与扩大对外开放的窗口,可以使外商有更多的投资场所与选择余地,进一步发展引进外资与先进技术的工作。外资增加,不仅可以弥补国家建设资金的不足,而且会带来某些先进技术或先进的管理经验。引进技术,用于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建立一批新兴的企业,使沿海城市的经济建立在先进技术基础之上。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开放经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调整
开放经济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
开放经济下外部均衡在货币政策中的地位显著提高。
首先,央行货币政策需要兼顾内外均衡两个目标,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和经济开放度的提高,使得对外经济部门在宏观经济平衡中的影响力显著增大,从而迫使央行在注重内部均衡的同时,也应该给予外部均衡更多的重视。这就要求央行在运用各种政策时,必须注意不同调控手段的综合运用。
其次,开放经济条件下,币值的稳定包括货币的对内稳定和对外稳定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例如,币值的对外稳定受制于国际收支的变化,国际收支又会影响外汇储备,外汇储备又会制约基础货币的投放量,进而影响货币供给,导致币值对内稳定的波动。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扩大和外资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中国外汇储备也迅猛增长。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在美元贬值、中国的投资环境又较好的背景下,大量国际资本从美国大量流出进而流入我国。外资流入的增加,增大了货币的升值压力,出于自愿或非自愿的原因,央行收购美元投放本国(本地区)货币以降低升值压力,导致的结果就是外汇储备大量增加。虽然我国的外汇储备并非全部由美元构成,但占50%~60%左右的美元币值的变化会极大影响我国对外币值的稳定。随着欧元区在国际经济中崛起,应逐渐增大欧元的外汇储备比重。
再次,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开放度的提高,会加速国际资本在国际间的转移,特别是国际投机资本的频繁流动;这会引起金融交易量的扩大化和形式的虚拟化、会加剧金融秩序的混乱性和整个经济体系的不稳定性。
因此,在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目标将更专注于实现外部经济均衡和国际收支的平衡。
开放经济对我国货币政策运行的影响
开放经济对我国货币政策运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制约、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有效货币政策工具的缺位、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发生变化。
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降低、外在约束增强
1994年汇率并轨以后,我国汇率制度对外宣称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从现实运行看,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实行的是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这种汇率制度降低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突出表现在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与美国经济波动的不一致可能带来的宏观冲击。
与此同时,利率的独立性也有限。1994年以来,尽管外汇管制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短期性资本的流入,但在国内实行宏观紧缩、维持较高利率下,国内外利率差趋于扩大,国际资本通过各种渠道的流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内货币政策所试图达到的政策目标,显著地降低了国内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央行在进行利率政策的决策时,被迫越来越关注国际货币、特别是美元的利率走向,在调整利率时努力维持人民币利率与美元利率的适度利差关系。1998年以来,央行连续下调人民币利率,但是美元的利率无形中成为人民币利率下调的一个限度和重要的制约因素。2004年美联邦储备署于6月底上调利率后,我国在面临大量游资流入的情况下,仍然于10月29日宣布加息,这无形中又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国际资本的流入。由此可见,近10年来中国的利率政策严重受制于美国的利率政策,中国利率政策的独立性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指货币供给作为非独立的内生变量,被动受制于客观经济过程,而货币当局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其变动。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货币供应越来越内生于国民经济运行,央行除了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控制再贷款、政策性贷款外,已不能完全控制与对外经济活动相关的货币供应及其变动,而是取决于经济增长状况、进出口状况和资本流动状况。即开放经济下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增强制约了央行对货币供应量调控的能力。
对外开放的程度越高,与对外经济活动相关的贷币供应所占的比重越大,货币供应的内生性越强,于是央行控制货币供应的主动性就越低,货币政策在控制货币供应方面的有效性也就越低。近年来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量中,与对外经济活动相关的货币投放所占的比重呈现明显的扩大趋势。目前,央行一般性再贷款占全部资产的比例已从1993年底的72%降到30%左右,央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主动性和回旋余地大大降低。虽然1998年由于出口的急剧下降,导致基础货币投放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购买外汇不再是投放的主要渠道,但这反而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开放经济下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增强,央行控制货币供应量能力的下降。
中央银行有效货币政策工具的缺位
在经济开放度不断提高的条件下,面对不完善的经济体制,央行实施货币改策时会面临一个最大的难题:有效货币政策工具的缺位。从我国货币政策实践来看,传统的、占主导地位的直接信贷控制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开放经济的需要,资本的自由流动、货币供给渠道的增多、外汇占款的增加使央行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时力不从心。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央行通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却因我国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而不能在宏观间接调控中发挥重大作用。
从存款准备金政策看,1998年我国推行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合并了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13%降为8%。1999年11月,央行再次将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一般认为,下调准备金率之后,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增加,货币供应量就会增加。但是,贷款是否增加还要取决于商业银行的决策。事实上我国1998年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没有引起货币供应量M2增长。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属力度很大的政策工具,不能频繁使用,并且准备金比率已很低,将来运用这种工具的余地不大。
央行再贷款和再贴现也是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由于我国目前社会信用机制不健全,商业票据使用不广泛,再贴现始终未成气候。再贴现手段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尚不能成为我国主要的货币控制工具。
公开市场操作的运用需要一个完善的市场机制为载体。我国国债期限较长,品种不多,数量较小,使公开市场业务缺乏载体;持有大量国债的商业银行将国债视为低风险、高效益的优质资产,不愿做空头,市场交易不旺,所以调控基础货币的公开市场业务缺乏交易基础。央行在外汇市场上的公开市场操作不是一种主动的干预手段,只是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而被动地吞吐外汇或人民币。
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发生变化
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通常有三个:信贷配给途径、利率途径和国际经济途径。三者在政策传导中的作用大小取决于开放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对外开放度的变迁。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央行主要依赖信贷配给和利率途径。在开放经济下,央行调节国内利率水平后,一方面,国外市场的套利活动能够影响国内货币总量;另一方面,利率波动引发的国内供求变化会导致国际收支状况的变化,国际收支的变化会影响到宏观经济活动水平。套利活动、国际收支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外汇市场的供求,引起汇率的调整和国内货币供求变化。
当前,国际经济途径对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性趋于上升。从货币供应扩张的角度看,开放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使本币运行“时滞”缩短。在对外开放程度有限的宏观环境下,央行基础货币从投放到扩张要经过从央行到商业银行的一系列信贷活动,以及从银行体系到企业体系的存款——贷款转化过程,具有较长的时滞。开放经济的发展,特别是1994年汇率并轨,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重要渠道,而外汇占款能够通过银行结售汇体系将基础货币迅速转化为企业存款,导致货币供应量扩张速度加快和调控时滞缩短。
开放经济下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
为适应开放经济,我国货币政策的运用涉及到两个层次的“政策协调”,一是与国内其他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二是与其他国家特别是经济大国的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
健全我国的货币政策体系
必须加大货币政策贯彻执行力度,充分发挥货币政策调控金融与经济的作用。逐步建立人民币和境内外汇总量为中国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的体系。同时,要积极关注网络金融、金融创新和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加快利率市场化,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
只有市场化的利率,才能充分影响市场主体以至整个国民经济,才能保障货币政策有效实施。另外,加强汇率政策和利率政策的配合,实现内外部均衡的统一;减轻外汇储备规模的压力,削弱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的内在联系,提高央行在货币调控中的主导地位。
完善市场机制,确立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
要扩大公开市场操作的规模,合理运用央行的再贷款,发挥再贴现等工具在投放基础货币中的作用,运用政策的组合和配套措施扩大基础货币投放。
健全国内金融市场主体,进一步深化我国国有银行的改革
要深化我国国有银行的改革,从总体上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加快国有商业银行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塑造理性的金融市场主体。
加强国际货币合作
开放经济下,各国在货币经济领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市场以及政策的“溢出”和“溢入”效应增强,鉴于对全球资本市场和对国际货币体系的管辖权的归属模糊不清,人们有必要通过国际货币合作来降低上述效应。
参考文献:
1.姜波克,陆前进著.开放经济下的货币市场调控.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 高校; 内部控制; 经济合同; 合同管理; 全过程
【中图分类号】 F237;G6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9-0087-05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所需签订的各类合同应运而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高等教育领域深化综合改革不断推进,高校越来越多地参与各类市场经济活动,对外经济合作日趋频繁,高校所涉及的各类经济合同也层出不穷。自从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实现4%以后,国内经济形势和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发生变化,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已由帮助教育呼吁增加投入,转变为更关注教育经费的合法合规使用和产出效益。经济合同管理(以下简称合同管理)作为高校经费使用与规范管理的途径、媒介和手段,重要性尤为突出。
随着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实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逐渐成为包括非营利组织在内的经济实体的关注重点[ 1 ]。高校合同管理作为内部控制业务层面的重要内容,存在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缺少预算管理、归口管理等现象,导致高校承受经济损失、法律纠纷、名誉受损的风险,从而影响了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加强高校合同管理的内部控制建设,实行经济合同全过程内部控制管理已经刻不容缓。
二、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现状
(一)管理主体和分工不明确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纳入学校行政管理隶属关系的大框架中,没有严格制定归口管理的模式,造成合同管理秩序混乱。如基建合同由基建部门管理,资产租赁合同以及维修合同由后勤部门管理,物资采购合同由资产处管理,联合办学合同由各二级学院管理等。这种多头对外、多头管理的模式使得学校不能全面掌握对外经济合作内容,造成学校资源和资金留置在外,易发生业务部门坐收坐支,给学校带来经济风险。
(二)流程设计和岗位管理不合理
不少高校的合同管理流程不够科学合理,有的高校过于复杂烦琐,有的高校过于简单。流程中没有必要的牵制和审批环节,流程管理形同虚设;没有有效的审批授权管理,合同金额不论多大均由某一个人审批;存在一个人包干全部合同管理的现象,从申请到审核再到执行和监督,没有形成有效的岗位分离,没有设置互相牵制的岗位,不能形成互相监督检查机制[ 2 ]。
(三)预算控制不严肃
高校对合同预算编制不够重视,预算编制未细化,并且监管力度不强导致预算执行很随意,往往没有严格按照“先预算―后计划―再实施”的程序进行。如高校采购合同的签订遇到的首要门槛就是预算编制,而实践中多数高校对采购项目并未进行充分调研和认证,导致预算编制忽高忽低,加之后期执行的随意性导致预算与实际相脱节,难以达到“无预算不执行、有预算不超支”的目标。
(四)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高校管理人员长期受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氛围,缺乏法律知识的认知和风险防范意识,对于经济合同的签订存在应付了事的态度和“走形式”的思想,“内部解决”、“暗箱操作”等情况普遍存在,合同的执行更看重习惯和人情而忽视合同条款的签订。合同管理过程中各部门职责多流于形式,使得高校经济合同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法律纠纷和违约现象屡见不鲜[ 3 ]。
(五)审计监督工作不到位
高校经济合同受部门众多、时间跨度较大等因素的影响在签订及执行过程中存在许多隐患,尤其是在基建及批量采购等大额合作项目上更易出现[ 4 ]。高校在对外经济合作上设置了审计监督环节,但基本是宏观制度层面的要求,并没有确立各环节的管理细则,致使审计监督部门在合同订立和执行过程中一直处于相对被动状态,对经济合同的管理难以做到实质性控制。
(六)合同归档管理不规范
多数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合同档案管理制度。合同档案分散在各相关业务部门,没有配备合同专员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同时,高校合同档案管理尚未引进合同管理信息系统,依然采取手工作业的方式,信息采集和维护手段较为落后,导致合同档案的登记、更新不及时或遗漏,不便于后期工作人员的查阅和使用,影响了合同内容的信息化展示,校领导和相关部门难以掌握学校的对外经济活动情况,给高校带来潜在的经济风险[ 5 ]。
三、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合同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不健全
1.授权审批制度不规范
高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即高校对外经济合作必须以校长作为合同的法定签约人,未经授权任何二级单位或个人均不得擅自对外签约合作关系。而实际工作中,由于经济合同签订的时效问题,从前期调研到最终签订往往都是由有合同需求的二级业务部门自行完成,未实行有效的逐级授权审批负责制,因此经常出现合同管理流程上的不合理。
2.合同管理实施缺少岗位牵制
高校合同不同于其他事业单位,具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应切合实际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尽管各高校纷纷出台了合同管理规定,但内容上并没有细化。对合同立项、协商、拟定、审核、签约、归档、执行等各个环节的配套制度并没有进行全面细致的部署,未实现有效的岗位牵制,导致当前高校合同管理的松散、混乱。
3.监督体系不完善
合同监管是一个动态过程,贯穿高校对外经济合作活动的始终。高校虽设立了纪检审计部门,对合同的审核和签订进行了合法合规性审查,却没有利用其部门职责,跟踪监督合同执行情况,也没有结合财务部门制定的预算方案审计学校实时用款情况,因此合同执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等问题难以及时反馈和解决。
4.责任追究制度不严格
对合同管理情况实施严格的考核奖惩机制能够有效促进各项工作环节的规范化。高校普遍存在重奖轻罚或重奖不罚的现象,工作出问题无人买单或一味迁就责任人,不能严格制定和落实问责机制,难以形成良性的责任导向,不利于高校内控机制的有效运行。
(二)管理组织架构设计不合理
合同管理没有顶层设计,在实施环节也没有归口管理部门,没有形成分工合作、有效协调的管理机制。职能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明确,在责任和义务面前互相推诿,在权力和利益面前互相争抢。
(三)信息化建设落后
1.对合同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不重视
合同管理信息化要求对合同实施以无纸化为目标的办公模式。高校合同多为手工管理,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人力;即便部分高校已经引入合同管理系统,但尚未与财务系统连接,无法提取财务系统中已有的确切信息,不能掌握合同支付进度,增加了合同执行过程中潜在的经济风险。
2.“信息孤岛”阻碍信息公开和民主监督
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能保证信息的及时性,有利于高校经济业务活动的开展。高校各职能部门之间、各业务人员之间缺少工作的互动与信息的交流,没有积极、动态地投入到对外合作的每一个环节中,使得合同信息失去时效性和真实性。系统与系统之间缺少数据互通共享,各自为政,封闭保守。更为重要的是影响和阻碍了信息公开和民主监督的开展。
(四)缺少合同管理专业人才
高校注重对外经济活动效益,忽视了对管理人员职业道德、法制教育等方面的培训,并且由于高校合同管理员并非专业出身,使得管理者对合同风险管控的必要性认知不足,法律意识淡薄,导致了管、办及监督各相关部门实际工作的随意性。高校经济合同管理涉及领域广泛,包括会计、审计、基建、法律等专业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现阶段,对于配备这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管理人才是多数高校合同管理工作的一个瓶颈。同时,高校对现有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培训不够重视,使得合同管理水平停滞不前。
(五)缺少合同执行绩效评价
高校对合同管理没有树立绩效观念,绩效意识薄弱。没有设置合理的业务考核指标体系,没有明确合同管理流程中的岗位责任制。对于合同的签订、履行、保管等各环节的管理情况缺少考评。另外,对合同项目本身的执行也缺少绩效评价,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没有具体评价和考量。
四、加强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遵循高校内部控制的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文化性和创新性原则,按照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以及记录控制、财务分析控制、绩效考评等控制方法,结合高校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加强高校合同管理[ 6 ]。
(一)规范合同管理工作流程
合理设置合同管理流程,明确各业务环节所对应的管理部门,建立职能部门之间分工负责、稽核牵制的流程体系。具体见经济合同管理一般流程图(图1)和以采购合同为例的经济合同内控流程图(图2)。
(二)加强合同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力
制度建设是管理工作的基石。为了高校经济活动的规范化和科学化,首先要以完善制度为目标,健全的管理制度体系才是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大方向。第一,要根据《合同法》等法律政策和高校实际情况建立高校合同管理办法,对合同的策划、立项、谈判、编制、会审、签订、归档、执行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部署,实行岗位分离,达到有效内部牵制的目的。第二,要建立合同管理办法配套制度,对合同运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使每个程序的执行都有据可依。相关配套制度主要涵盖授权审批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考核追究制度、归口管理制度等。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落实责任追究,提高制度执行力,制度建设才有实际效果,合同管理工作才能顺利有效地开展[ 7 ]。
(三)落实合同全程性跟踪监督管理
合同管理是全程性、动态性的管理,从前期策划到签订后的执行以及归档,都要进行实时监管,并指定专员跟踪合同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对于重点岗位要突出监控力度,或不定期采取轮岗制,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要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日常化、规范化。使用合同管理跟踪提醒系统,使合同从签订到履行完毕的各个环节清晰流畅,能够随时查看合同进度和执行情况,发现问题也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果。
(四)严格财务预算控制
预算管理是高校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加强合同预算管理,科学合理地编制合同执行预算,并按照精细化管理要求全面细致地测算合同执行全过程的预算。在合同执行期间,确保专款专用,维护预算的严肃性,遇到实际重大变化,如确需变更预算的,需按照原申报程序和审批权限进行调整。加强年度合同预算结余管理,对于当年已经完工合同项目,应收回合同预算余额;对于跨年度的合同项目应按照规定进行年度间结转。
预算控制除了要对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资源使用情况进行事前安排,还要进行事中和事后监督控制,财务部门定期提供合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审计部门对报告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保证学校经济活动的开展能够严格按照预算机制进行。
(五)重视对合同管理人员的培养
领导的态度和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是高校合同管理水平能否真正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树立积极的工作态度,加强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利于高校管理水平的提升。重视对合同管理人员的法制和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遵纪守法、勤政廉洁的理念,创造良好的管理工作环境。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定期组织相关业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如联系兄弟院校交流讨论、实地考察合同管理工作突出的单位、邀请业内专家来校指导或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选聘优秀人才来壮大管理队伍等。
(六)推进合同信息化管理
高校合同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纳入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统一规划。信息技术部负责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购置、运行、维护和安全保障,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不同系统间数据共享。将合同管理从签订到履行完毕的各个环节流程纳入信息化系统,有效地利用软件功能进行控制并提高管理效益。归口管理部门应设置专员对合同档案进行整合归档,分类统计、连续编号,确保纸质档案信息与系统信息相互对应、口径一致,方便后期监督调阅。
(七)建立合同管理考核评价机制
高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合同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设置合理的业务考核指标体系,明确合同管理流程中的岗位责任制。对于合同的签订、履行、保管等各环节的管理情况进行考评,出现问题时客观地分析原因,落实责任追究,形成良性的责任导向,避免合同管理流于形式,并以此作为确定合同管理人员薪酬和职级调整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
五、讨论
学者们对高校内部控制的研究观点基本分为两大类:一是全面内部控制,其控制内容不仅包括高校的经济事务,还包括非经济事务,比如教学事务、学生事务、科研事务、人事事务等[ 8 ];二是非全面内部控制,其控制内容主要针对高校经济业务,比如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经济合同等。按照这两类思想,对高校合同的内部控制也存在两种观点:一是全部合同,既包括不涉及经济的业务合同,也包括经济合同;二是仅指经济合同。本文虽然是针对高校经济合同所进行的研究,但笔者认为其他非经济业务合同应参照经济合同的管理程序执行。因为,非经济业务合同在各个环节上同样存在法律风险、当事人员廉政风险、合同违约导致高校声誉受损风险等,所以在其策划、签订、执行、归档、评价、信息公开等环节也应该严格按照经济合同的管理规范执行,这也是高校内部控制全面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A].2012.
[2] 朱锦余.合同管理流程及其主要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J].会计之友,2009(5):4-7.
[3] 程秋梅.论法治视域下高校经济合同管理[J].教育财会研究,2009(2):15-19.
[4] 廖云.新时期高校参与经济活动的风险探究[J].经济观察,2013(31):12-13.
[5] 史为业.高校合同管理的路径探析[J].会计之友,2010(10):84-86.
[6] 陈峰,薛武昭.关于高校财务管理有效性问题的几点思考[J].会计之友,2012(13):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