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班美术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新教材 园本化使用 实践 思考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新一轮课程改革掀起热潮。作为《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的试验单位,我园认真组织学习,致力实践研究,及时反思提升,从理念内化到实践转化,留下了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的螺旋上升式的发展轨迹。几年来,我们积极转变观念,以新教材为本,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老师们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创新工作,感受着孩子们奇迹般的变化,领悟着教育的真谛,享受着教育的幸福,而所有这一切的变化,其实都源于我们更能关注幼儿生活,让教材既从生活中来又回归到幼儿的生活中去。
一、对新教材园本化使用的实践
在新一轮的课改过程中,国家赋予地方、幼儿园开发课程的自,允许幼儿园将课程园本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教材开发中。在参与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始终紧紧围绕如何将这套新教材园本化,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进行实践,鼓励教师在对新教材认真解析的基础上,合理地筛选,在高度关注幼儿生活的基础上,创新思维,不断充实、完善新教材,积极开发富有个性的幼儿园园本教材。
1.解析和筛选。
新教材带给老师的是先进的教育理念,突出了可选择性,关注了幼儿的生成,但同时也给老师带来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它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选择与组合教材内容,这对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而言,更具有挑战性。从习惯了“拿来即用”的教材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尝试开发教材,教师一下子可能会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为此,我们认真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研讨,尽快转变教师观念,让老师们充分认识到新教材园本化使用的过程应该是教师、新教材与幼儿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包含教师预设的活动、幼儿生成的活动和师幼互动共同产生的活动,而这些活动都将成为园本教材开发的主要素材,教师和幼儿理所当然地成为园本教材开发的主体。
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对新教材进行解析和筛选。在内容上,我们首先是对照《纲要》,理顺各年龄段幼儿经验积累情况及身心发展特点,把握其与各主题的要求与内容的吻合。其次,明确主题内容,教师要学会抓住每个主题中的核心内容,分析主题内容涵盖的经验及知识技能,以及相互关系,把握主题开展的主要方向。最后,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一方面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尝试创造性地赋予教材新的教育意义。同时,鼓励教师根据实际,灵活地选用、重组甚至改编教材内容。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着重抓好课程前期、实施过程及实施过后的审议和过程管理。每个学期初,对本学期的主题内容都进行统一审议,把握主题的主轴线;在各个主题实施前,以阶段为单位,对活动内容进行逐一审议,教师可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及对幼儿生活经验的了解,思考和理解课程内容,结合班级特点有目的地筛选活动;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教师坚持立足于日常教学实践,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经验,重新把握课程,适时调整活动内容和教学策略,将教师预设活动与幼儿生成活动有机结合;主题实施过后,从班级到阶段地对实施过的主题进行后期审议,记录下主题实施过程的主要轨迹及幼儿的具体表现,并提出反思及修改意见或建议。
2.关注和充实。
在对教材有了总体的解析和筛选后,也就是教师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学会“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更新”教材,从而有效“开发”教材。认真审视主题开展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怎样以幼儿的视角针对教材内容开展活动,这也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关键。生活是幼儿园课程的主要来源,它是各活动内容之间建立有机联系的基础,幼儿的学习就应来自生活。为此,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我们高度关注幼儿的生活,捕捉幼儿的兴趣需要,及时为课程充实新鲜内容。在充实新教材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鼓励教师进行活动的原创设计,尽量体现园本化特点及地方特色,另一方面提倡教师在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对原有活动进行重新组合,使其以崭新的面貌融入新教材,成为幼儿园园本化的教材。
几年来,我园教师积极创新,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源于幼儿生活的原创教材内容,并将其充实到综合活动课程中,使我园在新教材园本化使用的过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在主题活动的拓展和延伸中产生原创活动。例:在大班主题活动《中国娃》中,生成了美术活动《带着名字去旅游》、综合活动《我在人群中》、音乐活动《京歌》、综合活动《喜事铺子》和综合活动《旅游》。在大班主题活动《环保小卫士》中,生成美术活动《老博士种树》。在中班主题活动《我们居住的地方》中,生成综合活动《生活中的数字》、语言活动《一封信》。在中班主题活动《我找到了春天》中,生成美术活动《咏鹅》。在小班主题活动《夏天真快乐》中,生成音乐活动《洗澡》,综合活动《夏天花儿开》。
(2)主题活动与节日、时事相互融合产生原创活动。例:结合新年、圣诞活动,生成了小班美术活动《欢乐中国年》、大班美术《同时打开的窗》;结合三八妇女节,生成了小班美术活动《爱心炒面》、中班音乐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大班美术活动《相框》;结合重阳节,生成了大班语言活动《奶奶的蒲扇》。结合近几年的重要时事活动如神六飞天、2008年奥运会、四川地震等,生成了大班科学活动《小火箭上天》、大班综合活动《奥运福娃》、小班数学活动《爱心列车》等。
(3)主题活动与情感教育有机渗透产生原创活动。先后生成中班音乐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中班社会活动《一根红线》、大班社会活动《感恩的心》、大班语言活动《奶奶的蒲扇》等。
(4)主题活动与数学教育有机整合产生原创活动。例:在中班主题活动《快乐大家庭》中生成数学活动《爸爸(分类统计)》、综合活动《门铃响了(等分)》,另如中班综合活动《生活中的数字(数字)》、中班数学《米奇妙妙屋(排序)》、中班综合《纸袋(数数)》、大班数学《我给老师打电话(数字)》等。
上述这些活动是实施新课改以来在我园生成的原创活动中的部分优秀教材,成为我园园本化教材中宝贵的资源,凝聚着全体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凝结了我们对新的课程理念的理解、实践和思考,更带给我们无限启迪,那就是创新之路虽然艰辛,但只要做有心人,善于观察幼儿,关注幼儿生活,就必将会在新教材的使用和开发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园本化课程体系。
二、对新教材园本化使用的思考
在新教材园本化使用的过程中,全体教师经历着从稚嫩――成长――成熟的蜕变过程,犹如蹒跚学步的幼童,一步步走来,日趋稳健,并逐步融入到新课程的实践中。
1.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从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转变为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期间幼儿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那就是幼儿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学习方式更趋于个性化和多元化。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拥有更为广阔的自主空间,自主地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教师会追随他们的发现、他们的问题,共同去学习。环境成了孩子表达、表现和展示的平台,幼儿的一日活动会有机地融入到环境中,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自然整合运用相关经验,同时一些问题情境的环境创设更能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起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此外,在环境的创设过程中,师生还可以自主地将自己记录或调查的结果展示在环境中,对于生成的活动也能及时地在环境中得以调整,使得环境真正及时地提升孩子的经验,为每个孩子富有个性地发展提供舞台。
2.促进教研方式的变革――教师成为灵活的反思者。
一名智慧的教师首先就应是一名灵活的反思者,在我们对新教材园本化使用的过程中,每天都会出现无法预料的活动情形,对于教师而言,如何随机地应对、采取有效的措施确实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难题。为此,我们积极变革教研方式,注重参与式、互动式研讨,围绕各个时期不同的教研重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努力释放更大的空间让教师自主选择,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满足不同层次教师发展的需求。
如:记一次数学领域的“同题开课”教研活动,小中大三个阶段分别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活动,即小班《按物体特征分类》、中班《感知10以内的数量》、大班《人民币》,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一个活动,在研讨过程中,要求教师紧紧围绕目标制定、内容选择、过程结构等进行讨论,对数学活动的有效组织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对教师个体发展触类旁通、获益匪浅。
又如:开展“一课三研”的活动,小、中、大分别确立三个活动主题(小班《夏天爱清洁》、中班《炎热的夏天》、大班《我上一年级》),各阶段在相关主题下,分成语言、社会和音乐三个领域小组,并围绕“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和提问的有效性”的研讨重点,组织开展相关的教学。每个小组均要进行三次研讨,在每次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都要对活动过程进行全程实录。在活动之后,紧紧围绕研讨重点,逐一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进行研讨,在相互的交流与碰撞中,思维的火花一次次地得到迸射。
再如:全园性分层教学展示活动,将教师分成三大组,即三年以内新教师展示课、骨干教师示范课、一般教师常规课,活动内容既有自定主题,又有抽签定题,还有预设活动选题,三大层次的分类活动展示了全园教师的风采,同时活动后的研讨反思更深层次、更有针对性,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又再如:在每次评比观摩中,力求突出不同的研讨重点,以有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在环境(区域)创设评比中,突出“环境与主题的融合”主题研讨;在体育活动评比中,突出“器械的实用性”主题研讨;在创造性游戏观摩评比中,突出“材料的投放与教师的指导”主题研讨。
在教研方式不断变革的过程中,教师们积极地寻求自己发展和提高的契机,在每一次活动中,她们静心感悟,善于观察,用心反思,认真地把握每一个教育的细节,不断追求教育的至高境界。
3.促进家园共育方式的变革――家长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家庭已成为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更是新教材园本化使用过程中积极的参与者。生活是孩子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而家庭则是孩子生活的重要场所,孩子的很多生活经验来自家庭,同时,许多家长本身也当仁不让地成为我们课程中有益的资源。因此,只有让每一个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中来,参与到我们的课程中来,通过家园双方的共同努力,园本化课程体系的建构才能得以保障。但是,我们面对的家长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对幼儿园教育的接纳和理解参差不齐,为此,我们组织家长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新的课程理念,争取家长的关心和支持,组织家长之间开展交流活动,相互介绍育儿经验,积极改进教育方法,从而主动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中。此外,家长已成为我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在我们实施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好家长资源,请他们来园为孩子上课、与孩子互动、开展亲子活动、组织讲座等,不断丰富幼儿园的活动,完善课程。
三、对新教材园本化使用的后续思考
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全面的工程,对幼儿园、教师而言,要求很高。近几年,我们虽然在课改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会碰到一些问题,有待于今后不断完善。
1.加快青年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的培养。我园每年都有新教师来园工作,虽然始终将其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但一位新老师的成长必定要经历对幼儿园工作的磨合和适应过程,因此要求新教师很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确实存在一定难度。
2.在对新教材园本化使用的过程中,我们虽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原创活动充实到新教材中,但如何将其做成具有园本特色的教材、汇编成一定的课改经验成果仍需经过长期的实践、完善和丰富的过程,在今后的课改进程中需要持之以恒,并最终能真正成为我园的办园特色。
课改的道路上有探求的艰辛,更有成功的欣喜,一路走来我们收获着课改带来的全新理念和成长快乐,更收获着对前行道路上新的希翼和思考。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将继续带着善于洞察的眼睛,善于聆听的耳朵,善于思考的心灵,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 幼儿美术活动 探索 理念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269-01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重要理念之一,他认为教、学、做应为一体。那么,“教”、“学”、“做”是如何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实践的呢?本文采用了观察法、实践法和文献资料法以大班美术《勤劳的小蚂蚁》为例,从活动目标与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几方面对“教学做合一”理念在美术教学中的实践进行了较为具体的探讨。
1 活动目标与准备
1.1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蚂蚁的不同动态,大胆想象蚂蚁在洞里的有趣情景并加以表现(重难点)。(2)体验想象画的乐趣。”
1.2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半成品范画(三个圆、塑封好的西瓜背景图),蚂蚁动态图片(贴有双面胶),范画(蚂蚁洞内的情景),黑板(画有3×4格子、写好学号),磁铁若干。纸张(按学号4人一组为一个完整的蚂蚁洞,每人的纸上画有四分之一的蚂蚁洞),记号笔。
经验准备:幼儿曾画过想象画。
分析:准确的活动目标能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方向,而活动准备亦是榱烁好地开展活动。这些部分都是“教”的准备工作,为幼儿的“学”提供相应的材料,在这一步骤的过程中,其实已经在“做”,只是这份“做”不那么明显罢了。
2 活动过程
2.1 魔术导入
教师出示事先画好的连起来的三个圆:这里有三个什么?现在我要在圆上变出一种小动物,猜猜它会是谁?
引导幼儿细心观察教师的“魔术”。
分析:以“变魔术”的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直接让幼儿观察小蚂蚁的基本绘画方法,为之后的绘画做好准备。
这一环节教师是在“教”,也同时是在“做”,可谓是“做教”。
2.2 交流讨论
(1)师:这三个圆分别变成了蚂蚁的什么部位?(动作提示:头、胸、肚子)
引导幼儿了解小蚂蚁的各个部位和添画方法,用手指尝试跟着教师边念口诀边进行添画。
分析:通过交流讨论,幼儿更清楚地了解学习的内容,能更好地认识蚂蚁、发挥想象,为之后的绘画铺垫。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在“教”,幼儿就在“学”,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是一个同步的过程。
(2)出示大西瓜图片,创设情境:小蚂蚁在草丛里发现了一块大西瓜,他会怎么搬呢?(引导幼儿大胆讲述并用身体语言表达:背、拖、推、拉等,结合经验和范画说说可能发生的事情。)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不同的蚂蚁(贴在西瓜背景图上),引导幼儿观察、模仿、学习。
分析:通过创设情境,继续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观察、模仿、学习的形式,使活动更生动有趣。在想一想、做一做、看一看的同时,幼儿了解蚂蚁的不同动态,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幼儿多种形式的“学”实质也是在“做”,幼儿在“做”中“学”,可谓“做学”。教师通过幼儿的“做学”进行观察,采取不同的“教”的方式,实质仍旧是在“做教”。
(3)拓展想象:西瓜被搬到蚂蚁洞里后,蚂蚁窝里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出示蚂蚁洞的背景图,引导幼儿认识蚂蚁洞,结合生活经验和范画大胆想象可能会发生的事情。)
分析:在这个环节中,给予幼儿充分想象的空间,让幼儿能够发挥想象,这一部分既是“教”,又是“学”,也是“做”――“教”幼儿想象,却又不限制幼儿的想象,让幼儿自主想象的同时即是在“学”,也是在“做”。
2.3 幼儿操作
2.3.1交代绘画要求
(1)注意在蚂蚁洞里(白色区域)画可能发生的事情。(2)大胆想象,画出和别人不同的事情。(3)画的事情多一点。(4)保持整洁
2.3.2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在明确要求的情况下请幼儿进行绘画,幼儿的绘画效果会更佳。教师的巡回指导拓宽幼儿想象的角度。
在这个环节中,幼儿的“做”十分明显,通过用手操作的“做”来更为直观地“学”。
2.4 展示欣赏
用磁铁将作品固定到黑板的相应位置上,将幼儿的画组合成一个蚂蚁洞,引导幼儿互相欣赏、交流,重点关注蚂蚁的不同动态。
活动延伸:和家长分享自己所画的蚂蚁洞内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分析:通过展示、欣赏、评价,幼儿对加深对自己作品的喜爱之情,进一步地提升成功的满足感。
这个环节看起来似乎与“教”“学”“做”无关,但实际上,教师仍在“教”,“教”幼儿“学”欣赏,幼儿在交流着学,也在展示着自己的作品而“做”,通过交流与互动“做”。
3 实践反思
“教学做合一”重在教师“教”,重在幼儿“学”,更重在教师与幼儿共同的“做”。“教”不是机械的,“做”是为了“学”,“教”“学”“做”三者之中教师更应注重幼儿的“做”,通过幼儿“做”的过程,可看出幼儿“学”到的、内化的,也让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教”。因此,我们更应该学会放手,让幼儿通过“做”而练习“学”到的,通过“做”而提升“学”到的,也让教师可以更巧妙地“教”。与此同时,还可以发现其实“做”的对象不止是幼儿,教师也是“做”的主体。在“教”的同时,其实教师往往也是在“做”,只是我们需要巧“做”。教师的“做”是“教”,幼儿的“做”是“学”。幼儿的“做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做教”,教师的“做教”贯穿于幼儿的“学”,幼儿的“做学”融于教师的“做教”。
总之,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念重在“教”“学”“做”的每一个部分,更贵在“做教”“做学”。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熊雪青,女,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美术教研员,邮编:315300。
1999年,美国联邦教育部颁布了联邦政府的重点教育投资项目《缩小班额计划》(The Class-size Reduc-tion Program),以政府拨款的形式对缩小班级规模给予财政和政策上的支持,并在全国大规模推行,被誉为美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实验之一。此后,小班化教学在发达国家也逐渐推广开来。
小班化教学不仅仅在于班额的缩小,更重要的是小班额条件下改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育资源的意义。学生人数的减少,使得教学活动在时间、空间上都有机会重组,师生互动的密度、强度与效度都得到普遍增加。教师可以从原来大班额、批量式的培养模式中走出来,更加关注学生的差异性特点与个陛化发展。小班化教学的价值作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美术课堂教学的作业过程中尤为明显,学生人均获得教师指导的时间有所增加,为原先简单划一的作业方式的改变创造了条件。
近些年,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的普遍下降,各地的班额数已普遍缩小。2012年浙江省零择校政策的推出,改变了原先择校所带来的大班额现象,各所学校班级平均人数普遍下降至30人左右,为小班化教学理念的实施形成了有利的客观条件。然而,尽管时代的变化为教学的精细化、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是,传统大班额下的教学方式依旧在人数剧减的班级里延续,因此,推广与实践小班化的教学理念,对于当下的美术教学有着’现实意义。尤其是教学中的作业设计方式的改变,对于美术课的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一、阶梯式作业设计,为学生铺设成功的台阶
大班额教学带来管理与秩序维持上的压力和时间的消耗,致使在传统美术课堂中形成了“先老师讲、后学生作业”的两段式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先讲后做的方式节约了教师指导、师生互动的时间,但教学的灵活度大大降低。若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尚未掌握,在作业中遇到困难时,单次作业的方式也难以做出调整,长期积累,就会导致学生知识上的缺漏,降低美术课堂教学的效果。杜威曾说: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知识,同时也要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像美术这种技能性较强的学科,更要注重在课堂中给予学生不断实践、不断试错的机会,并让其在多次尝试中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如图1所示,当学生的能力水平处于B点,而我们的学习任务所需达到的程度在´A点时.如果学生很难跨越这样的高度,美术课的作业往往会遭遇失败。若将有难度的作业打散分成若干个小作业,根据难易程度呈如图2所示的阶梯状分布,可以让学生在多次作业的尝试中得到更多的练习与帮助。这样的作业设计,要求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投入的时间更多,而这恰恰是小班额的优势,我们可以通过阶梯式的作业设计使个别化教学有实现的可能。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以下简称浙美版教材)五年级《色彩的世界》是一堂难度较高的色彩练习课,邻近色与对比色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加上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了许多固有色的概念,并且,这些概念通过不断练习得以巩固,从而对学生的色彩练习造成干扰,导致作业效果不佳。在教学中,一位教师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了三种难度的作业来解决不同的问题。第一次作业,教师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运用树叶做道具,以“找朋友”的方式巩固在色相环的学习中刚刚获得的邻近色与对比色的知识。在寻找的过程中,有学生出了错,在教师与同学的共同帮助下,得到及时纠正。第二次作业,还是运用彩色树叶做材料,采用拼贴的方式,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一幅对比色调或邻近色调的画面。选择拼贴的方式,既降低了作业的难度,也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互相帮助;教师在制作过程中的适当指导,使知识得到巩固。第三次作业时,教师让学生运用水粉颜料,自主选择对比色与邻近色进行造型表现。教师要求以同心圆为表现内容,因为同心圆造型很简单,能排除造型与学生主观色的干扰,将色彩练习的作业做到最纯粹。最终,学生的作业也的确令人满意,学生调配出了丰富的色彩,创作出了和谐而又绚丽的画面。(图3)
另一位教师在执教二年级的《剪影》时遇到的困难是,学生无法掌握人物剪影的造型。该教师在分析了作业效果之后,做出了阶梯式的作业设计,分成四次练习,步步深入。从—开始的试剪一个苹果,到剪一个有柄的杯子,再到试剪一个人物头像的侧面,最后是完成一个人物动态的剪影。在每一次练习中,学生都会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不会剪曲线、不会镂空剪,等等。在每一次出现问题时,教师都给予及时指导,使得学生的能力得到快速的提升。我们看到,一改以往单一的作业设计模式,这样的美术课作业设计根据学生的程度,以任务的设计为中心,采用多次练习,层层递进的方式,为学生铺设走向成功的台阶。(图4)
二、分层作业设计,为每个学生寻找最近发展区
传统的大班教学,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普适”的教学方法,用固定的教学模式来教授班级全体学生,体现在作业设计上,则是所有学生都被安排了同样的作业时间和作业任务,而忽略了个体差异性的存在。我们时常能看到,一堂课结束,学生完成作业的速度参差不齐;由于学生能力的不同,完成的作业在质量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与语文、数学等学科不同的是,美术学科的弱势地位会使美术学科的学困生被忽视,简单划一的作业与长期缺乏的成功感,会导致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丧失。
小班化教学重视学生的能力差异,同时在班额缩小的情况下,大大提高对个体的关注度,因材施教也就有了可能。分层作业设计正是基于这种可能,使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能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分层,为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不同要求的作业菜单,以供学生按需作业,避免了原来“一刀切”的作业设计所导致的“吃不饱”与“不消化”的现象。
一位小班化实验学校的教师在执教自编教材《我的动画故事》中,教三年级的小学生创作动画脚本。由于学生的造型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在作业设计时提出了以下三类不同要求:
第一类:尝试运用一个校园吉祥物的形象,设计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形象。
第二类:尝试设计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并且创作出—个系列的运动形象。
第三类:尝试运用校园吉祥物或自己设计的卡通形象创作多个画面,形成—个小故事。
在教师多样自选的作业设计下,学生完成的作业体现出不同的层次。有的画出同一形象的不同动态,在动画软件的播放下吉祥物欢陕地跳起绳来。创作的学生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满意。另一位学生,虽然创作的画面形象变化不大,但是文字的编配具有情节意识,而且故事要素完整。
这样的例子着实让人欣喜。当我们为学生创设更为宽广的空间时,学生往往就能够飞得更高。这种多层次的设计,减轻了能力低者的作业压力,使每名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能力找到最近发展区。
图5至图7为根据第一类作业要求完成的学生作业;图8为根据第三类作业要求完成的作业。
当然,分层作业设计不只局限于能力上的分层,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符合不同个性与能力的作业,以促进学生充分发展。但采用能力分层的作业设计时,要相对含蓄,不能在布置与评价中过分强调学生能力的高下而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
三、分步作业设计,帮助学生扫除作业中的障碍
在小学高段与初中阶段的美术课堂中,随着学习要求的提升,往往在一堂课内会出现创意设计与表现技能上的多个难点。大班教学中,粗放型教学模式下的作业设计,多个难点会堆砌在—起,让学生感到困难重重,创作时会受到有想法无技能或会制作而无创意等问题的困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作业分步设计的方法,将一次作业分成若干部分,分步操作,分步反馈,分解难点,各个击破,以提高效率。同时,还需更加注重以过程评价来鼓励与肯定学生的美术学习,从而帮助学生均衡发展。
浙美版初中教材中《汲取生活中的设计灵感》一课的教学核心,是让学生学习并尝试运用仿生学原理进行设计。—位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运用综合材料创作仿生型灯具的作业。在作业过程中,学生普遍会有两个问题:—是设计上的困难。因为本课的重点是在自然与生活中获取灵感进行设计,学生们对此感到有难度。二是实际操作中的困难。学生要么有好的构思,但制作技能欠缺;要么由于构思过于天马行空,与自身的实际能力和可用的材料脱节,最终使原本的设想落空。
总结、反思过后,该教师采用了分步作业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将部分学习制作技巧的任务前置,一上课就开始操作,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表现技巧。教师出示一系列自然物的图片,让学生采用卷、剪、刻、挖等方法,表现出物体的特点。这时学生开始使用生活中的元素,由于不受最终作业效果的限制,学生显得较为大胆,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表现、鱼鳞的肌理、马蹄莲的造型等。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创意被激发,同样的图形能创造出许多表达方式。接着,教师对仿生设计原理进行讲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用前面的制作方法来设计制作灯具。鉴于学生制作技巧上的难点已被突破,而之前设计的不少造型元素,可以通过加工与灯架组合,完成—个灯具的设计。在教师分步帮助下,学生都不敢相信自己竟然有如此强大的创造潜能。(图9、图10)
分步作业有助于增进师生互动,提高学生作业的质量。然而,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分步作业,要避免将作业步骤分割得过于细碎而导致的教师对学生的控制过多的现象产生。要根据作业的内容与难度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分步教学。教师的帮助应当如同雪中送炭,出现在学生需要的时间与地方。
四、合作作业设计,让学生在互助中提高
合作学习早在课改之初就被提出,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会常常见到如下情形:学生围桌而坐,却各自为政,有的学生埋头苦干,有的在一旁闲看。“合而不作”成了合作学习中的“头疼事”。传统的大班额教学使得合作学习中学生缺少应有的指导,往往教学效率不高;而教师自身缺少对合作学习的设计意识,更是导致合作学习失败的主要原因。
小班化教学实施条件的成熟,促使我们更进一步思考如何开展有效的合作作业。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美术作业设计中开展的合作学习对个人职责的模糊化,使这种合作往往成了养懒汉的“大锅饭”。对此,我们强调,应当将合作学习建立在个体责任明确的基础上。
以《泼墨画》—课教学为例,作业要求是4人小组合作绘制长卷荷花。事先教师提出任务要求,让学生明确互相配合的必要性。第一步,每一个学生以泼墨的方式完成其中一块墨色(荷叶)的泼洒。因为是画在同—张纸上,各组员必须考虑先后的次序和色块之间的组合关系,互相商量着来完成。特别是教师在材料的配置上专门设计了一些“障碍”,以“迫使”学生合作。如,在教具准备时,适量减少了大笔的数量。这样一来,学生必须学会与同学互相协调,比如4人合用一支,分别完成荷叶茎脉的勾勒。这样,每个组员必须完成由自己承担的任务,小组合作再也不能“吃大锅饭”了,“懒汉”现象也消失了。第二步,小组商量在适当的位置添画荷花。第三步,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组的作业。在整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看到小组合作能产生大于个体单干的成果,从而获得合作所带来的成就感。(图11至图13)
小班化将原有的粗放型教学引向精细化,使我们得以关注一些被忽视的教学问题。而将这一教学理念落实到美术作业的设计中,既能让美术作业更加贴近学生的心,也能让美术教师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
案例背景
每个孩子的心中都藏着一粒艺术的种子,加以灌输就能开出美丽的花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唤醒幼儿的艺术感知,需要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让幼儿在大自然、艺术活动中放飞想象的翅膀,开启发现美、欣赏美的心灵大门,然后用属于他们的方式创造艺术美。
学前儿童生玩,特别是对于创造性的活动和游戏,更是充满好奇与兴趣。我发现大班幼儿普遍对橡皮泥情有独钟,一旦玩起橡皮泥,再调皮的孩子也会很快安静下来,专心致志地又捏又搓,一会捏成椅子板凳,一会又捏成蛋糕月饼,还有奇形怪状的飞机大炮。这些五花八门、颜色各异的作品虽然毫无技巧章法,但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在捏橡皮泥的时候获得了开心和满足。因此,我结合本园的《泥工系列活动的开发实践研究》课题在大班中开展泥工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玩泥的快乐中培养审美能力,唤醒他们的童趣,同时又能把泥工这个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工艺流传下去,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我将泥工活动融入绘本教学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并与其他老师交流经验,总结出存在的问题:一是老师把握不好孩子们玩泥时会出现哪些问题,二是片面化地追求孩子的自主性,没发挥出老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三是不了解孩子的"玩泥技能"水平到底如何,四是给孩子的指导和帮助没有针对性。《母鸡萝丝去散步》是非常好看的绘本故事,在本次泥工活动中,希望能将上述问题一一解决。
环节一:故事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一起来听一听。
(2)师:先让我们看看绘本的封面上有什么?
环节二:母鸡萝丝的特点
(1)展示图片
(2)师:大家见过母鸡吗?都在什么地方见到过?
(3)师:故事里的母鸡萝丝是什么样子的?
环节三:欣赏泥塑母鸡萝丝PPT,演示制作步骤
(1)师:请小朋友观看这是什么?(母鸡),母鸡萝丝怎么捏出来的?(幼儿说一说)
(2)师小结:孩子们,你们说的真好。先取两块泥(一大一小,将小块泥放在手中搓圆,大块的泥放在手中搓成椭圆用牙签将母鸡螺丝的头和身体连起来,用手在身体上捏出母鸡的尾巴,两侧取泥搓成圆锥压扁做鸡翅膀,在母鸡头上捏出尖尖的嘴巴,再用辅助物红豆做母鸡的眼睛)
环节四:幼儿操作
(1)师:我们一起来捏一只漂亮的母!幼儿制作母鸡螺丝。
(2)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创作,指导能力弱的幼儿。
环节五:讨论交流
(1)师:小朋友的作品非常漂亮,哪个小朋友愿意说说自己是怎么制作的?
(2)师:大家最喜欢哪位小朋友的作品?为什么呢?
案例分析
环节一:故事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给孩子们讲《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故事,讲完后老师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母鸡萝丝一共去过哪些地方散步?"引导幼儿回答"母鸡萝丝一共去过6个地方散步,它先走过院子,绕过池塘,然后越过干草堆,又经过磨坊,最后穿过篱笆,钻进蜜蜂房。"老师接着问:"狡猾的狐狸一直跟在萝丝身后,它明明有6次的机会可以吃掉萝丝,为什么让萝丝跑掉了?"幼儿回答"因为狐狸太笨了,没有注意看路。"
环节二:母鸡萝丝的特点
老师给幼儿分别展示母鸡和公鸡的图片,老师问:"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母鸡和公鸡的样子有什么不同?"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公鸡的鸡冠比母鸡大!羽毛比母鸡鲜艳!"老师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母鸡的样子,以及故事里母鸡萝丝的样子。通过多媒体播放农村院落母鸡生活的片段,让幼儿仔细观察萝丝和生活在农村里的母鸡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幼儿抓住母鸡身上的突出特点,为接下来的泥工制作做好准备。
环节三:欣赏泥塑母鸡萝丝PPT,演示制作步骤
老师先通过PPT给幼儿播放泥塑母鸡萝丝的步骤图,让孩子们注意观察。然后老师进行引导性提问:"有哪位小朋友告诉老师,母鸡萝丝到底是怎么捏出来的呢?"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你一言我一语地归纳出制作方法,最后老师根据幼儿的发言内容总结泥塑步骤。
(1)分别取一大一小两块泥。
(2)大块的泥搓成椭圆形作为萝丝的身体,小块泥搓成圆形作为的头。
(3)用牙签把萝丝的头部和身体连在一起。
(4)在萝丝的身体上捏出尾巴。
(5)取两块泥都捏成圆锥形,然后压扁,当作萝丝的翅膀。
(6)在萝丝的头部捏出一个尖尖的嘴巴。
(7)取两颗红豆作为萝丝的眼睛。
环节四:幼儿制作
教师启发幼儿说出母鸡身体的各个部分是什么样子?有的小朋友说"萝丝的尾巴像扇子。"有的说"母鸡萝丝的头是圆形的。"还有的说"萝丝的身体是椭圆的。"在抓住了萝丝的这些特点之后,孩子们开始用教师提供的泥、牙签、红豆、泥工板等材料制作自己心中的母鸡螺丝,幼儿除了掌握母鸡螺丝的制作方法,还添加一些其它的东西,而且母鸡螺丝的造型各不相同:有的是坐在鸡窝里孵小鸡的、有的是站着的母鸡、还有的是走动着的母鸡,孩子们个个开动着脑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自己的作品增添了其它其它的景色,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了发挥。
幼儿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互相讨论、交流,教师来回巡视,针对孩子们在制作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个别指导。
环节五:讨论交流
操作完成后,小朋友们纷纷展示自己设计的母鸡萝丝,老师拍下孩子们的所有作品,通过大屏幕进行展示,让各位小朋友点评谁捏的母鸡最漂亮。
活动反思
这次的泥工活动,我通过给孩子将绘本故事《母鸡萝丝去散步》,带领大班幼儿正确的掌泥工的基本技能:团、捏、搓、压。在绘本情境的环境里,把教学重点放在正确制作母鸡螺丝的造型上。
孩子们原本就对泥工活动充满兴趣,我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孩子比较绘本里的母鸡萝丝和生活中的母鸡在形象上有什么区别,引导孩子们在比较中找到母鸡的制作特点,在玩中学、学中玩,丰富了大班幼儿的制作泥工技能,又加深了他们对动物形象的认识。在放映PPT的时候,有一个孩子没看清或者没看懂,我都会重新回放一遍,很多孩子都会感慨:每看一次都会发现母鸡身上新的特点,虽然对母鸡已经很熟悉了,可是它身上的一些典型的、突出的特征以前根本没有注意到。孩子们对母鸡特点的认识也掌握了,塑造形象的母鸡螺丝就就会更加容易。
在本次的绘本泥工活动中,我认识到:
(1)应该选择大班幼儿熟悉、有兴趣的绘本故事。
(2)灵活运用教学设备和手段,丰富幼儿制作母鸡螺丝的经验,提高塑造技能。
(3)在活动导入时就应该突出塑造的人物、动物、物品等。
(4)根据孩子们的实际需求来提供泥工活动的材料。
(5)在孩子们动手制作时,老师要及时、正确地给予指导,包括语言方面和动作上的。
(6)加强展示、评价作品环节的互动,让孩子们在交流中树立自信。
总而言之,我和孩子们在这次泥工活动中收获非常大,让我对幼儿的性格、心理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为孩子们提供针对性更强的指导,让孩子在绘本中得到更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 张小亮."趣"味无穷"色"彩斑斓――优化幼儿绘画活动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5年09期
[2] 糯米.小班绘画活动:美丽的蝴蝶[J].早期教育(美术版)2015年10期
[3] 郭珊珊.大班绘画活动:快乐的企鹅[J].早期教育(美术版)2015年10期
关键词: 大班幼儿 水粉画 有效方法
幼儿喜欢水粉画,因为水粉画相对于蜡笔画而言,色彩更加浓烈,表现力更强;相对于国画来说,色彩更加丰富,技能上的要求会低一点,并且水粉画有如魔术般的变化无穷,能激发起幼儿浓厚的绘画兴趣,促进幼儿的造型、构思、构图能力,以及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非常适合在大班开展。水粉画是以水粉作为主要绘画工具,进行表现美、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美术教学。结合《纲要》艺术中指出的: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在新学期,我们开展了水粉画的特色活动。我从幼儿水粉画教学实践和反思的过程中,对如何组织大班幼儿水粉画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总结以下一些有效的方法。
一、逐步建立良好的水粉画活动常规
常规就是需要经常遵守的规则和规定。良好的常规的建立可以激发幼儿良好的情绪,可以促进幼儿对生活及社会知识技能的掌握,增强行为的目的性、意识性,发展自律能力,学习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形成。其实常规的建立对水粉画教育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促进幼儿对水粉画材料的认识,增进对水粉画技能的掌握,增强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协调能力,等等。因而在实施水粉画的活动中,需要逐步地建立起属于班级的水粉画活动常规。
1.打水倒水的常规
在刚开始的水粉画活动中,是由老师和保育员一起打水倒水的,每桶水并不重,但数量比较多,得从活动和盥洗室来回几次,这段时间幼儿就比较闲,处于等待状态。于是我们逐步地改善打水倒水的常规,由于水粉画活动是从午点之后开始的,请先吃完的幼儿来打水,幼儿的积极性相当高。这样做有两大好处,一是减少先吃完的幼儿的等待时间,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二是幼儿对打水活动感兴趣,所以可以提高幼儿吃点心的速度。不能请先画完的孩子来倒水,如果请先画完的幼儿来做,那么有的孩子还没来得及完成就没了水这一材料;也不可能请已经很慢的幼儿来做,那样就更慢了,那该怎么办呢?该建立怎样的倒水常规呢?目前我们采用的是等待差不多时间的时机,请个别能力强的幼儿来倒水,这一常规还有待随着水粉画活动的开展而继续改善。
2.材料放置位置的常规
材料放置位置其实很有学问。在刚开始时,我运用讲调色盘放置在桌子中间,抹布放置在调色盘旁边,四周放置美术纸,每组桌子的旁边放置水桶,水桶里放置笔。随着活动的开展,出现了两大问题,一是幼儿的笔在洗完后满是水的条件下,再转移到桌子上的抹布上擦干净,途中有许多的滴水,滴水充斥在桌子和地面上,很不卫生;二是随着幼儿在洗笔画画的移动过程中,水桶随时有打翻的危险,并且有几次打翻的事件,脏不可言。于是随之调整此两种材料的摆放位置,将水桶放置于每组最为接近的靠墙处,水桶借助墙壁的支撑力增强了稳定性,不易被打翻了,而抹布则放在水桶的一侧,幼儿在洗完笔之后直接在抹布上擦干,就没有滴水现象的出现了。调整材料放置位置就能避免一些“麻烦事”的发生,而常规建立更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操作习惯,可谓一举多得。
3.换色洗笔常规
在水粉画活动中总是会出现“乱涂乱画”现象,其实是因为幼儿在画时没有进行换色,而换色的基础就是洗笔,洗笔之后蘸颜色自然是纯粹的、干净的。因此,在水粉画活动的一开始,我就引导幼儿在用好一种颜色之后,马上洗笔,再蘸另一种颜色继续画画。在逐步深入开展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件“麻烦事”,幼儿在洗笔时,有感于水被染色的现象,忙于“疯狂”洗笔,有的幼儿将笔在水桶中不停旋转,使四周和自己的衣服上沾满水滴;有的则是洗很长时间。我针对这一“麻烦事”适合地进行引导,将洗笔过程加入“配音儿歌”,幼儿边洗笔边念儿歌“×××,洗毛笔,千万记得上下洗,上下洗,真有趣,毛笔变得超干净,耶!”念完儿歌笔就洗完了。利用儿歌巧妙地将“麻烦事”给转化了,洗笔时上下洗,就不会出现太多的滴水现象,儿歌的长度也可以帮助幼儿掌握洗笔的时间,不会因洗笔而忘画画了。这一常规的逐步建立使水粉画活动开展得越来越顺利。
二、努力提升幼儿对色彩的运用能力
美丽的色彩是水粉画活动受幼儿欢迎的一个主要原因,幼儿喜欢颜色,各种颜色,丰富、绚烂。在幼儿喜欢颜色的基础上,逐步使幼儿认识更多的颜色,大致了解颜色有明度的变化,两种或三种或多种颜色调在一起会变成其他的颜色,了解颜色还分冷和暖等。努力提升幼儿在水粉画活动中对于色彩的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