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课是一个寓言故事。本课学习应重点激发学生对阅读故事的兴趣。为达到目标,本导学案作了如下安排: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读故事的兴趣;播放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故事内容;角色朗读,让学生走进故事情境;想象续编,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最后,通过自我对话,感悟故事中的道理,进而感悟生活中的哲理。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井”“青蛙”“小鸟”板贴画。(教师)
2.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哪”。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学习重点
初读课文,并说一说课文中你感受最深的部分。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学生)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播放“坐井观天”的动画片。引导学生说说这个故事可以用哪个成语来概括。
2.导入新题,问:谁能说说“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1.认真观看视频,感知人物形象,了解故事大意,总结得出:讲的是“坐井观天”的故事。
2.读课题,交流“坐井观天”的意思。
1.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坐井观天: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用时:17分钟)
1.教师范读,请学生点评。
2.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3.检查朗读,相机指导认读生词。
4.组织学生小组间赛读课文。
1.听范读,学生点评。
2.按自读要求读课文,思考文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3.朗读课文,用各种方式认读生字新词。
4.小组间赛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2.查字典填空。
“际”的字义有:①交际或靠边的地方;②时候;③当,适逢其时;④彼此之间。“无边无际”中的“际”应选第(
)解释。“无边无际”的意思是
。
三、了解大意,自读课文。(用时:10分钟)
1.指导学生小组学习,讨论:你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从课文中知道的内容,并归纳整理。指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人物,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课文的表达方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2.大胆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在师生互动中了解到: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青蛙和小鸟。
(2)课文主要写的是青蛙和小鸟在争论天有多大。
(3)课文主要写的是青蛙和小鸟的对话。
3.同桌合作读对话,相互交流从对话中读懂的内容。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坐井观天”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是
和
,它们在争论
。
四、指导书写。
(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话”“沿”“际”,引导学生思考: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写时应注意什么?指导学生写好这三个字。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生独立描红、临写。
5.组织再次交流。
1.观察生字。
2.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1)观察字的结构特点,独立描红、临写。
(2)相互交流书写的感受。
3.随老师书空。
4.描红、临写。
5.交流、反馈。
4.工整地抄写下面的字,并完成练习。
话
沿
(1)“话”是
结构,部首是
。
(2)“沿”的部首是
,除去部首还剩
画。
教学反思
1.导入环节简洁有效,让学生通过看图初步感知故事情节,理解课文题目的意思,直奔课文重点。
2.在生字学习中,采用随文识字、字词结合、图文结合等方式,拓宽了学生的识字途径,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识记生字。通过组织朗读挑战赛,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朗读热情,在此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学习重点
品读课文,并发挥想象力续编故事。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准备“井”“青蛙”“小鸟”板贴画。(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导入,板贴情景。(用时:5分钟)
1.复习导入:谁能说说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2.板贴“井”“青蛙”“小鸟”。
1.交流:青蛙和小鸟争论天有多大。
2.师生互帮贴“井”“青蛙”“小鸟”。
二、熟读精思,感悟对话。(用时:15分钟)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
2.学习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
(1)自读对话。
(2)指名读,师生评读。
(3)同桌分角色练习朗读,再现对话情形。
3.指名小组分角色朗读,组织评议。指导学生读出青蛙和小鸟的不同语气,重点指导体会第三次对话中青蛙和小鸟的“笑”各有什么含义。
1.自读课文,找出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
2.自读三次对话。
3.同桌合作读对话,相互交流从对话中读懂的内容。(第一次,小鸟在天上飞了一百多里;第二次,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小鸟认为天是无边无际的;第三次,青蛙认为自己不会弄错,小鸟让它跳出井口来看一看。)
4.(1)自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
(2)联系课文内容思考问题,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5.小组展示分角色朗读,师生共同评议后再读,深入体会人物的语气和内心。重点体会第三次对话中青蛙的“笑”:骄傲的、自以为是的笑;小鸟的“笑”:又好气又好笑,无奈的笑。
5.选择正确的选项。
第4、5自然段写的是青蛙和小鸟的(
)。
A.第一次对话
B.第二次对话
C.第三次对话
6.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小鸟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
)
(2)青蛙认为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
(3)青蛙向小鸟承认自己弄错了。(
)
三、同桌合作,演读故事。(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演读要求:
(1)要读出对话中不同的语气。
(2)在读的时候可以加上适当的表情和动作。
2.同桌合作演读,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展示演读,师生评议。
1.按要求同桌演读。
2.全班展示演读。
7.读了课文,我明白了:
四、续编对话,领悟寓意。(用时:10分钟)
1.发挥想象,小组合作续编它们之间的第四次对话。
2.全班交流续编的对话。
3.同学们,你们读了这个故事,想对自己说什么呢?
1.小组合作续编它们之间的第四次对话。
2.全班交流。
3.明白寓意:看问题、认识事物,只有站得高,才能见多识广,看得全面。
8.续编青蛙和小鸟的第四次对话。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看到了
,它
地说:“
。”小鸟
地说:“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通过板贴,创设情境,既激发了学生读故事的兴趣,又为理解青蛙与小鸟看法不同的原因作铺垫。
2.课文中青蛙和小鸟的对话生动有趣。在第二部分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角色体验的方法进入故事,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充分地感悟,感受故事中的乐趣,也感受阅读中的乐趣,从而让学生喜欢上阅读。
3.在教学最后,通过演读,让学生继续感受故事中的乐趣,同时也加深了对故事内容和人物特点的理解,引导学生在想象和讨论中感悟故事的寓意。
《坐井观天》教学片段
讨论“对错”,初悟道理(教学重点)
师: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鸟认为天是无边无际的,那它们谁说得对呢?
生:(齐答)小鸟说得对。
师:小鸟说得对,那青蛙说得肯定就——
生:(齐答)错了。
师: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想请小朋友们帮老师解决一下。青蛙为什么会说错了呢?小鸟又为什么会说对了呢?我们先来帮小鸟找找原因。请大家先读一读小鸟说的话,然后同桌讨论一下:小鸟为什么说的是对的?
生:因为小鸟根本就没有见过天的边。
师:它为什么没有见过天的边呀?
生:因为它飞了很长的时间,都还没有见到天的边,所以它说天是无边无际的。
师:真会想,请坐。谁再来说一说?
生:我觉得小鸟说得对,因为小鸟每天在天上左飞右飞的,所以它懂的知识多,它就知道天很大。
师:老师从你的话里知道了小鸟飞的地方多了,见到的东西也多,知识就多,是吗?谁还想说,你来说吧。
生:我觉得应该是小鸟说得对,因为小鸟每天都想看到天的边,它每天都不停地
飞,还没看见天的边。
师:小鸟每天在天上飞,见多识广,所以小朋友们都认为它是对的。大家读读青蛙说的话,联系图想一想,它的话错在哪儿?
生:因为那个井壁把天的其他地方都挡住了,只剩下井口大的天,所以青蛙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师:井壁挡住了天,还挡住了青蛙的什么?
生:挡住了青蛙的视线。
师:老师从你的话里知道了青蛙的视线范围很小,它只能看到那个井口。还有没有?你来说。
生:因为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所以它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一、 课堂教学是教师成长的一块重要的试金石
农村政治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就要不断地学习教学案例。以往虽然可以通过听同事的课来学习,但由于教政治的人员少,农村学校外出听课的机会更少,所以难免会有坐井观天的感觉。而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共享资源,广泛搜集各省、市、县各级各类赛课的教案或视频,只需在百度视频中输入课题的名字,点击搜索,我们就可以从其他教师的课堂实录中感受并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可谓“足不出户,观百家课”。
例如: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下载积累大量的图片素材和声音素材,如幻灯片的背景音乐,和课题有关的歌曲,还可以搜集一些动画、视频素材,以及下载一些幻灯片。有了这些信息资源,我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分别建立文件夹来管理这些素材资源,便于自己的利用。这些都可以作为课堂的有效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自己的精品课堂。如今,利用多媒体上课已成为我的课堂常态,我经常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导入新课。因为有人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的思想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比如在讲《我爱我师》这一课时,我以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作为导入,当动听的音乐悠然响起,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学生在歌声中体悟着爱师的情感,从而自然导入课题。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例如,在讲《科教兴国战略》时,我用多媒体展示神舟飞船升空的壮观一幕,使学生为我国的科技成就振奋鼓舞,从而自然引出课文内容:这样的成就离不开我国正在实施的一项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我深深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效课堂的促进作用。我也多次承担各级公开课,可以说是信息技术帮助我逐渐站稳了讲台。
二、农村政治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自己教学信息闭塞的问题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网上培训学习,实现自我发展。2011年暑假里,我作为学校第一批人员参加了河北省中小学远程教育全员培训。我在自己家里轻松地收听讲座,发帖回帖,完成上交作业并查询成绩。这样提升自己的方式让我欣喜不已,足不出户却可以走出“坐井观天”的教学闭塞天地,真是高兴。
片断一:
教师激疑引趣,导入新课:“要帮助青蛙和小鸟解决问题,让我们赶紧走进课文吧!请大家先自学课文。”学生马上有序的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生字,进行拼读;然后同位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接着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齐读生字词,小组交流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这期间,老师参与到具体的小组学习中,重点对个别后进生进行指导。
老师说:“哪个组汇报自学情况?”小组长带领齐读生字词后,小组汇报提示容易读错的字音。
思考:
老师只提示“自学课文”,孩子就能按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二年级的孩子能从个体自学预习课文,读准字音,到同桌互检生字读音,再到小组的学习,一步步的主动自学课文,这正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要求。低年级学生是有能力自动化地自学课文,扫除阅读的障碍的。让孩子借助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实践努力去认读课文,并且通过孩子之间的互相帮助,合作去读准课文,而不是按传统的教学“一步步”领着学生向前走,能让孩子在主观意志上建立“我能学”的自信,并通过主体的实践努力达到掌握一定学习策略的“我会学”。把学习的主动权更好的教给孩子,让孩子掌握学习的策略,更利于孩子明天自己去学习。
片段二:
进行角色朗读时,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同学们,青蛙说天只有井口大,小鸟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它们争论的很激烈吧?我们怎样才能读好?请三人为一组,分角色朗读,想想怎样读才读得好?”孩子们纷纷三人为一组进行朗读练习,态度积极认真,有的为了读好角色,练读了好几次。孩子们练读后进行汇报,听读的同学要认真听,然后说说哪儿读得好,具体说说哪个词语读得好,进行生生之间的赏析性评价。
思考:
1.应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三十个孩子就有三十只青蛙,三十只小鸟。他们可以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的朗读就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老师拼弃了以前那种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哪必须得读重音,哪必须读拖长音或读轻声,而是充分的给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探究,想想该怎样读才会读好,让孩子“我口表我意”,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建构,在互助中研究,合作中探索,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
2.评价应注意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是一个认识、教育、提高的过程,把评价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评价他人的同时进行聆听观察、分析反思、组织表达,从而加深学生的体验,促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老师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尤其是让生生之间进行赏析性的评价,这使被评价的孩子得到激励,感受成功的喜悦;孩子在赞赏别人的优点时,也是在主动学习,积极接受。当然,赏析性评价还可以是学生自我进行评价,例如,孩子这样自我评价:“我觉得我读‘我天天坐在井里,不会弄错的。''''读得好,我特别注意读出‘天天'''',可以看出青蛙是多么自信。”这同样可以激起孩子们的自我反思。
3.要注意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有机结合
老师应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但同时得注意如何体现老师的“导”。分角色朗读的训练,老师完全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但从学习的效果看,优秀的学生,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孩子,自主学习的效果明显,能读出不同角色的特点。但对于一些后进的学生,效果就有待提高。我们是否可以在孩子们自学练读前,老师先和个别学生分角色朗读,全班评价后再让孩子深入研读。老师可设计这样的导语:你们能读得比他们更好吗?想想怎样读才读得更好?这样,既可以给面上孩子们模范的作用,也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一、多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学习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成为诱导无意识的主体时,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才能把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内驱力。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上教师枯燥的讲授,学生毫无兴趣,但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通过动画、图形、声音的演示,加上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例如在讲《坐井观天》一课时,设计一个课件,让小鸟带着青蛙四处看看(飞过高山、大海、平原),并配上了音乐和自己录的解说词,学生好像在看动画片一样就把课文内容理解了,而且兴趣很大。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原有认识结构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同我们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并内化到自己新的认识结构中,形成自己新的概念和思维方式。
二、节约了时间,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过目不忘
让静止的内容动起来,能弥补学生在学习中感性知识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差、教师上课语言阐述不明、教具演示看不清的缺陷等。在教学中把静止的图形变为动态的演示,把不易看清、说明的地方用平移、延伸、展开、内动等方法一步步的显示出来,就可使学生印象深、记得牢。例如在讲平行线时,有的同学理解不清“两条平行线永远不能相交”的原理,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出两条一直在无限延伸的平行线,这样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而且很明白,思维也很清晰。教学软件使这个知识点一目了然,加深了学生们的感性认识。在动态中观察从弱到强地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增强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加深了对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理解。
三、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创造反思的环境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一直是处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主导地位,多媒体教学就使计算机像学习伙伴一样和你进行讨论交流,也就是说,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由教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人机交互、立即反馈是多媒体技术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交互性是多媒体所独有的,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使得多媒体不仅是教学的手段方法,而是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乃至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因素。
收获一份平常的心态
人到三十,心已不在年轻,从教十年,时光已不短矣!佛教禅宗里有一句话:“平常心也是道“,三十岁给我最大的变化,是修炼成了心静如水的平常心态。回顾参加工作走过的十年,曾经自卑过,也曾经彷徨过,也曾经沉沦过,每日里,在抱怨和惋惜中低鸣;在彷徨与颓废间游荡;在郁悒和挣扎中徘徊,有时,感觉自己就像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去年冬天的时候,学校组织观看了李桂林、陆建芬的事迹,给我的不仅是感动,更是心灵上的震憾,没有水,没有电,生活在海拔2800米的悬崖山颠上,寝食于深山恶水之间,条件极为艰苦,每天,桂林、建芬夫妇从猴子才能爬上的悬崖边的天梯上接送孩子们上学放学,稍不留意,就会命丧黄泉。可就是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条件,桂林、建芬夫妇坚守了十九年,期间,有几次走出大山的机会,过上级一点舒坦的日子,他们都放弃了。我一直在思索之中,在当今社会,金钱至上,拜金盛行的时代里,桂林、建芬老师能够荡平物欲横流带来的心灵上的涟漪与不安,保持对世事,对万物一种平静的心态,是多么的不易。有时,我感觉到教育就是为了守住心中的烦燥与冲动,保持一种心静如水的心态。抱怨也好,烦恼也罢,都是伤情动感的,中医说得好,伤则损心,烦则伤肺,与世无补,与己无益,不妨学学佛教中的“拿起”与“放下”,守住心灵的宁静。我庆幸,我在三十岁的时候能够捕捉到这一人生的重要禅理。
多读了几本书
“腹中有书气自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对读书理想与向往,我喜欢一个人静静的看书,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温柔的白炽灯环绕之下,我会开始一天读书旅程。从大本头到小小说,从杂志到报刊,从文本阅读到网络浏览。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求知,也可以为了休闲,更多的时候我读书是为了追求心中的一份平静。过去的一学年,我认真、仔细地读了几本书、摘抄了两本读书笔记、背诵了整部《中庸》、写了十六篇读书体会,存放自己的qq空间之中及电脑上,这些虽稚嫩、虽肤浅、虽暗淡无光、虽有血无肉,虽暗含羞涩之容、虽存有坐井观天之识,但我相信一个词语,有感而发,有了感才能生情,有了情,证明大脑是实在的,心是充实的,不至于是存在世间的一个躯壳而已,血管中还有些滚烫的东西,心中还有一丝丝的对生活、对工作、对学生、对自我的愿望和理想,有了这些,我感觉这就是人生的一笔巨额财富,若干年后,当再次看起的时候,也可能是一件珍贵古董。
关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