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怎样增强法治意识

青少年怎样增强法治意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怎样增强法治意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青少年怎样增强法治意识

青少年怎样增强法治意识范文第1篇

高中教学中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是由青少年所具有的特殊社会价值所决定的。诚如同志所言:“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加强青少年的法制和道德教育,提高青年的整体素质,实在是决定着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大事! 高中生是处在社会门口的一群可塑性极高的社会群体,培养他们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应该是面向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而恒远的需要。坚持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培养既是政史老师的职责所在,也是学校这个关键的育人舞台的分内之责。

政史老师究竟应该如何贯彻落实对高中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首先,利用学科资源优势使学生真正理解道德与法治进步对国家和个人长远发展的重大意义。只有让学生从思想上明白了为什么要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才能使其在行动上积极追求道德与法治素质的提高,自觉配合教师道德法治教育工作。道德和法的社会功能与作用,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紧密相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一定社会的道德建立在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服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不竭的动力之源。这种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 自从有阶级社会以来,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同法律紧密结合在一起,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各以其独特的功能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道德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道德是一种精神生产力,它融会在民族精神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许多优秀的传统道德已经被纳入到法律体系之中,成为具有国家强制力的社会规范。例如诚实信用等道德规范就分别被民法和行政法所吸收,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正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青少年怎样增强法治意识范文第2篇

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年轻一代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生家庭教育心得,供大家参考。

初中生家庭教育心得1家长在教育是应该把握分寸,否则孩子的自尊心容易被伤害,导致自暴自弃;而孩子,则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而不要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面斤斤计较(就是要听大人的话),要有自己的思想。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我国青少年教育和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上一直是比较低的。但近年来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日渐突出,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不幸,也对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为此,我们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成因进行了调查,对如何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作了一些探索:

一、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特点及成因

(一)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可以用“数量多、危害大、蔓延快”九个词来概括。从数量上看,全国约2.5亿学生,其中违法犯罪青少年约占青少年总数的万分之六。大城市更高,达到万分之二十点六。其中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例达70%左右;从危害性看,由于青少年生理尚未成熟,思想单纯,易于冲动,不计后果,其犯罪危害极大。

(二)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有:①犯罪呈低龄化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80年代初,青少年初犯的平均年龄为16岁,到90年代,初犯的平均年龄已降低到14-15岁。②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突出。目前,违法犯罪青少年多数是辍学生、失学生,以及一些盲目外出务工的青年农民等。他们大多闲散在社会,无所事事,极易发生违法犯罪行为。③在校学生作案逐年递增,其中以初中生居多,约占青少年作案人数的18-22%。④犯罪的类型复杂,他们或敲诈勒索,或盗窃抢劫,或聚众斗殴,或残害亲人,或吸毒,有的甚至是计算机犯罪。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方面等客观的原因,又有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观因素;从主观上看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思想认识上渐趋成熟,敏感好奇,富于想象,喜欢模仿,但辨别能力差,以致在追求新奇刺激面前,极易受不良影响而导致违法犯罪;从客观方面原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新情况、新问题,其中家庭教育的失误,学校教育的偏差和社会上各种不良或腐败风气的影响等,都会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

面对当前部分青少年法律和纪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低龄化趋势的现状,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抓青少年法制教育,更好地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广泛开展以“二法一例”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

法制宣传教育是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思想,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和手段,也是贯穿始终的基础性工作。为了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我们开展了以“二法一例”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活动:一是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在学校、在社区、在农村广泛开展“两法一制”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活动,做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营造氛围;二是充分争取社会支持,依靠宣传、司法、教育、新闻等各职能部门,设计有效活动载体、用事实来说话、用活动来宣传、实现全方位宣传教育效果;三是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通过开辟法律专栏,组织开展知识竞赛、主题座谈会、法律宣传咨询、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增强青少年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和全社会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意识。

(二)不断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和基地建设

一支相对稳定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者队伍和一个相对稳定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将是青少年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中聘请法制副校长的通知》,把在公安、法院、司法局工作的有一定法制教育经验、思想品德优秀的中层干部中的业务骨干聘请为法制副校长,并发给统一的聘请书,就象我就是我们峭岐中学的法制副校长,今天在此为大家讲课。并在学生中开展法制知识竞赛和与法律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有责任配合学校、家庭发现和帮教有问题的学生,治理周边环境,维护学校教职工员和中小学生合法权益等。二是建立了一批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使青少年法制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避免了轰轰烈烈走过场、热热闹闹拉形式的错误现象,从而保障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顺利进行。

(三)深入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组织开展了大型的法律咨询宣传活动,以营造青少年维权氛围。通过活动推动了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深化。公安局联同工商、文化部门集中时间对校园周边环境和文化娱乐场所、电子游戏厅进行了专项整治,为学生成长营造了一个良好环境等。

初中生家庭教育心得2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由儿童向成人转变的过渡期,有其独特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这一阶段的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对孩子一生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也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做好中学生家庭教育是如此重要,那么,家长们应该怎么做,让孩子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呢?

一、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

在这个以升学率来衡量教育成果的时代,家庭教育质量往往被学业成绩所掩盖。大多数家长只关心中学生的分数,而不懂得如何引导孩子在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从而走向成功。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一定是孩子态度不认真的表现,那就错了,其实,有10%到30%的孩子存在着学习能力障碍,家长应该仔细地分析其原因,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并不都是学习成绩好、考试分数高一定能体验到成功。成功或失败,还取决于学生对考试成绩的态度,因而,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只要平时上课用心听讲,学习认真、努力,无论最后考试得多少分,比以前进步了,就应该感到满意。因为进步代表超越自我,超越自己,这就是一种成功。

二、要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

传统的家庭观念必须改变,如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是好孩子;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不冒险)……应该培养孩子的科学与民主、自立与自强、公平与竞争的能力。

家长们不妨对孩子说:“孩子,你已经上中学了,爸妈相信你,你的事可以自己做决定,爸妈说的话可以做参考。”给孩子足够的信心,给孩子多一点自由。尊重他们的各种需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遇事多跟他们商量,多听他们的意见,允许他们自己做选择和决定,容忍孩子有与父母不同的见解。放手让孩子接触社会生活,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历各种见解,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锻炼,增长才干,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实行家教合作

家长要多和学校、老师进行沟通和商议,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学校,对待孩子。学校教育是中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家长只有多和老师沟通,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和生活情况,从而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帮助孩子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挫折,促进其独立、健全人格的形成。

学校应该设立一个家长与孩子、学校的互动平台,即家长教师协会,它包含家长活动委员会、学员活动委员会、学校安全委员会等分会,以共同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促进孩子学习效果为目标。并定时推出各种活动,比如:教育专家讲座、教育经验分享等。通过加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为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的进步。

青少年怎样增强法治意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园暴力;刑法机制;教育意义

校园暴力,即为在校园或中小学生之间所出现的暴力行为,主要是指肢体暴力,包括殴打、侮辱等行为。一般来说,未成年人是校园暴力事件的施暴者与受害者。然而在针对校园暴力提出的一系列相关教育管理行为后,校园暴力并没有因此停止,并且逐渐呈现了低龄化、利益驱动化等趋势。因此,站在法律角度对校园暴力事件进行研究,对于遏制校园暴力事件的产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暴力现状

浙江省一名初一男生将一名一年级的男孩关在屋子里暴打,用烟头烫身,用绳子勒脖子;江西省九名女生围殴一个女生,对其进行殴打;四川省三名未成年少女对一女孩施暴,将女孩上衣并拍照,照片中有施暴的两名女生还摆出剪刀手;贵州省一男生被多名同学强行拉出学校,围殴致死。从种种的事迹可以看出,当前校园暴力手段之残忍已经不忍直视。我国法制网舆情中心对2015年1月-5月被媒体曝光的四十件校园暴力案件进行分析统计指出,有75%的校园暴力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占据(42.5%),高出高中生(32.5%)十个百分点。而大学生、职校生与小学生所占据的比例分别为15%、7.5%以及2.5%[1]。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中,有55%是由于“日常摩擦”引起,其余有17.5%与15%是由于“钱财纠纷”与“情感纠葛”导致,另外7.5%是由于存在“偏激心理”所产生[2]。

二、校园暴力的刑法机制

(一)校园暴力的刑法规制

在我国现行《刑法》中与未成年人犯罪相关的条例包括第十七条、第四十九条,条文中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主要都是采取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对未成年人开展教育、感化、挽救等各项措施[3]。然而,过多的保护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人能不能实现预防的效果,过于宽松的法律程度,是不是可以起到刑法的震慑作用?法律界有关学者呼吁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放宽刑法入罪门槛,进而将未成年人也适当的包括在刑法的范围内。而适当的放宽未成年人入罪条件,降低未成年人构成犯罪并且承担刑事责任的年纪可以更加有效的显示刑法的严肃性与强制性,对于潜在的未成年犯罪行为人有一定的威慑作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环节校园暴力事件多次出现[4]。如果《刑法》只是对未成人犯罪行为人一味的“呵护”,则与溺爱无异。未成年人在知道自己的犯罪行为会触犯刑法,但是是否会被追求刑事责任,对于其是否依然会进行犯罪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当前《刑法》宽容的政策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校园暴力事件对《刑法》规制的需求,怎样把握合适的“度”,实现宽严并济,对其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刑法,会剥夺人的自由或生命,是一种十分严厉的刑法。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环境,未成年人心智已经开始出现提早成熟,是非辨别能力与自身控制能力所有增强,如果刑法能够适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能够起到威慑作用,进而产生较为良好的预防效果。

(二)刑法是否能根治校园暴力

法律是维护社会公正、安全、稳定的一种社会契约,其能够有效改善、解决、防止社会各种不公平现象的出现。但是在解决根植校园暴力问题中,《刑法》是否能将其彻底根治?法律是一项制度化的惩戒方式,只有在违法行为出现后才能够对犯罪行为人进行制裁。然而在面对可能犯罪行为的时候,约束人行为的更多的是依靠人内心的良知与法律意识。如果犯罪行为人内心的良知与法律意识都缺失,仅仅依靠强硬的法律手段只能够治标不治本。校园暴力事件的出现并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是在日常行为中产生的一点一滴的问题所幸存的。因此,要根治校园暴力就必须从各种小事入手,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入手。然而纵观当前青少年教育,只是过度的关注成绩上的竞争,升学上的竞争的竞争,忽视了学生内心良知与法律意识的培养[5]。在这种情况下,出现校园暴力事件有一定的必然趋势。如在根治校园暴力这一问题中,仅仅只要求《刑法》介入,继续忽视教育的作用,只会导致更多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出现。

三、结语

当前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无疑暴露了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同时也暴露了中国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存在的严重缺失。因此,要彻底根治校园暴力问题需要完善法治建设与加快教育改革一同长时间的努力。根治校园暴力现象,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社会主体持之以恒,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付宏英.完善应急处理机制增强校园防暴能力[J].河北教育(综合版),2016(02):37.

[2]吕乾坤.中职学校校园暴力危机防控机制建构———基于危机管理理论的视野[J].卫生职业教育,2007(19):47-48.

[3]郝巧宁.预防校园暴力行为的学校社会工作机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07):109-110+114.

[4]师索.个体型校园暴力行为生发机制与应对策略[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06):22-25.

青少年怎样增强法治意识范文第4篇

如何把今天的未成年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实施这一课题的主要阵地,教师承担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使命。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五育并举是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价值观?光靠在思想品德课和其他专题场合穿插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学生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无意识的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并且呈上升趋势,大量未成年人犯罪的例子想教育敲响了法制教育的警钟,课堂成为实施法制教育的首选。我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传授有关的法律知识,对加强他们的法制观念起到积极作用。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树立法制观念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既注重情感的熏陶,又进行法制方面的引领。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养成懂法守法的习惯。我在教学《大瀑布的葬礼》一课时,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有机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知道,一旦人们随意去破坏环境,毁坏环境,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景将不复存在,我们还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和法律的制裁。

2.利用语文教材中不同的内容来展示法治现象,因课而异的影响学生的法制认知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有关环境保护、赞美大自然的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在读书中享受自然美,也应让他们明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如在小学课文《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中,一个美丽的小山村,人们过度砍伐树木,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护能力.致使土地裸露,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山村卷走。课堂上学生都为之叹息、惋惜,都说小山村的人们真的不该这样做,多么美丽的村庄就这样毁于一旦。学生深深地知道了不爱护自然,就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从而知道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我讲课文的过程中明确毁坏森林就是违反了《森林保护法》,将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3.在综合实践中模拟,形成法制道德

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然也为学生创设法制氛围的绝佳途径。教学中,我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品德教育、法制教育。我积极开展"演讲、征文、讲故事、编课本剧"等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信待人等良好习惯。比如开展"诚实与信任"演讲比赛,全班同学就这个议题收集了大量素材,较全面地讲述了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决心作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通过开辟法律专栏,组织开展知识竞赛、主题座谈会、法律宣传咨询、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增强青少年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和全社会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意识。又如,在对学生上学路上的安全进行教育的同时,可以做一个身临其境的游戏:"今天我来指挥交通",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使行人和车辆有条不紊地通过。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任意在十字路口穿梭,想怎样开就怎样开,就会引起很多的交通事故。通过游戏,了解交通法规,增强维护交通秩序的观念,对学生今后的生活终身受益。

4.在习作活动中关注,规范法制行为

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反思、讨论。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道德观察》《法治在线》《大家看法》等栏目深受观众的喜爱,原因不仅是由于它们在选题贴近百姓生活,普及法律常识,而且还得益于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利用这些媒体资源可以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提高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这些特殊的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议论、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道德观察》等栏目深受观众的喜爱,原因不仅是由于它们在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而且还得益于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利用这些媒体资源可以向学生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这些特殊的案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对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习作中深化认识,对比自己或周围人的做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5.拓宽课堂层面,把握渗透技巧

青少年怎样增强法治意识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 暴力文化 暴力犯罪

21世纪是个社会结构急剧变动的时代,传统道德正受到新时期各种因素的冲击,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青少年的世界观中的暴力倾向愈来愈严重,行为中的暴力成分也愈来愈多。随着青少年暴力犯罪数量增大且呈低龄化趋势,研究文化中的暴力因子对青少年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体对暴力文化的反应,有利于我们理解文化和犯罪之间的联系,从而预防犯罪,降低犯罪率。

文化与犯罪问题是息息相关的。20世纪30年代,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严景耀先生就提出“为了了解犯罪,我们必须了解发生犯罪的文化;反过来,犯罪的研究又帮助我们了解文化及其问题”,“犯罪不是别的,不过是文化的一个侧面,并且因文化的变化而发生异变”。文化具有影响犯罪的功能,诱发犯罪的发生,且促进犯罪手段的发展。文化的传播和渗透直接影响了犯罪人的思想观念,传播了犯罪信息,提供了犯罪手段。畸形的文化消费以及文化冲突都是导致犯罪的原因。加强预防犯罪就必须优化文化环境。

一、暴力文化和暴力犯罪的概念界定

暴力文化是亚文化的一种,属于暴力的观念形态,是明显激化行为冲突、激发暴力犯罪的不良文化积淀。暴力文化内容充满了仇恨、残忍、争斗和血腥气,有助于暴力行为的发生。

暴力犯罪是指运用暴力威胁的手段或暴力手段,给他人造成损害或危害的行为。它包括行为人利用自身暴力方式或利用暴力工具对他人实施暴力或者胁迫。

二、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特征

(一)低龄化趋势

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数据表明,近几年来,14周岁至18周岁的青少年暴力犯罪在青少年全部刑事案件中所占的比例大幅度上升,并且占到全国刑事案件总数的30%以上,其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青少年暴力犯罪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并且因为不满14周岁和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青少年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有些青少年10-13岁就开始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团伙性暴力犯罪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身体力量单薄,情绪波动大,易冲动,心理承受能力差,依赖性强,他们往往会在同学、同乡、同龄人之间形成小的团伙,再加上电视书籍中大肆宣扬的黑社会性质团体,称老大,斗武力,使得青少年觉得新奇并通过暴力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三)暴力程度加大,呈现疯狂性

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逐步由过去单纯的盗窃犯罪向暴力抢劫、故意杀人、等暴力性犯罪转化,作案手段愈加野蛮、凶残,不计后果。青少年是处于生长发育期的特殊群体,他们情绪不稳定往往容易冲动,通过暴力方式逞“英雄”,“讲义气”,作出不计后果的重大犯罪。

三、暴力文化和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相关性分析

(一)暴力文化中的暴力因子对青少年个体行为的影响

1.暴力文化是暴力犯罪的诱因,提供了诱发氛围

暴力文化氛围之所以能引发暴力犯罪是因为它能严重地麻痹人们的心灵中枢。暴力文化有其刺激的一面,也有恐怖的一面。当青少年初接触暴力文化的时候,他们对于那种血腥的场面,残忍的手段感到畏惧,但是随着暴力文化的影响,他们对这些也就习以为常,直至沉迷其中,享受暴力文化带给他们的刺激感和,直到麻木。即使现实面对这些残暴的场景时,他们也觉得无所谓,他们的理性已经在暴力文化的氛围中消失殆尽。

2.暴力文化引发暴力犯罪的价值取向,形成暴力价值观

美国学者Bandura认为:“电影、电视常常生动地描绘暴力的画面,并且剧中的暴力被说成一种可以接受的行为,它甚至反映了一种英雄气概,那些娴于暴力的英雄从未因此而受到法律或社会的制裁。由此,人们将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暴力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用于处理日常事务或人际关系。”媒体上大量地渲染暴力使之成为青少年模仿的对象。他们耳濡目染,逐渐将暴力的思想植入自己的脑中,并形成暴力的价值观,认为暴力是解决矛盾和争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从而很容易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

同时,青少年处于求知和学习的人生阶段,其主要的行为方式就是模仿。由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完全树立起来,接受这些扭曲的文化影响,他们开始崇尚暴力,认为只有暴力是解决一切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他们漠视法律,不信奉正义,不尊重生命。他们将暴力与勇敢、力量、豪爽等品质联系在一起,甚至等同。一个常用暴力处理问题的人不但不会被谴责,反而会被称为“老大”。在他们的价值观中,暴力文化所“引导”的是:为了一己恩怨,为了个人得失,为了个人报复,可以毁掉一切,可以不计后果不择手段去达到目的。暴力文化的泛滥导致正确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和迷茫,一部分青少年在精神上愈加感到空虚,酿成青少年犯罪行为上的盲目性和突发性。

3.暴力文化的示范效应,为暴力犯罪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模仿范本

暴力文化对暴力犯罪行为的详细披露会带来很强的示范效应。媒体对犯罪过程和细节,行凶现场的大肆炒作,悬疑小说中犯罪技巧的传播,网络游戏中逼真的杀人模式,凄惨的哭叫,让青少年觉得特别刺激,从而通过模仿达到身临其境的刺激感。

青少年既热情活泼,又易急躁,激动,具有极大的冲动性,好感情用事。当个人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这时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引导,青少年则有可能为自己的不满而不计后果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实施攻击行为,进行报复。此时,暴力文化提供的范本就在青少年的脑海中显现。他们通过平时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犯罪手段用于现实,怎样实施犯罪,怎样避侦查,怎样实现目的等等。暴力文化为他们暴力犯罪提供着最直接的技术支持和模仿范本。

(二)个体对暴力文化的反应

暴力文化是诱发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客观因素,青少年个体对暴力文化的接受程度是主观因素。通过对暴力文化的吸收,青少年在大脑中形成暴力意识,并将暴力手段组合,形成新的暴力犯罪方式。

在被毒害的青少年中,如何通过暴力更能体现自己的成就感,如何通过暴力犯罪体现他们的聪明才智成为他们的追求。对暴力文化不仅不排斥,更愿意去接触学习和体验。他们对暴力崇拜并且有很大的兴趣,主动去学习暴力内容,并对暴力犯罪产生了认同感,形成违法犯罪的心理。

四、青少年暴力犯罪的预防

由于暴力文化与青少年暴力犯罪密不可分,因此,要预防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就必须从遏制暴力文化蔓延,优化文化环境这一源头着手。

(一)净化文化市场环境,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

暴力文化不应该成为主流文化,但是,目前宣扬暴力和暴力文化的产品随处可见。暴力游戏软件、书刊、光碟充斥市场。因此,大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大文化市场管理的力度就显得尤其重要。

政府要运用宏观调控政策、行政、法律等手段加强对不良暴力文化的控制力度。控制暴力书刊、影碟、游戏软件、歌舞在广大青少年中的销售和流通,对宣扬损害青少年身心的暴力文化的影视、书刊等进行查处,对于网吧、电子游戏厅等场所实行重点监督与管理。同时应落实《音像制品审查方法》和《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过滤暴力文化因子,努力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

(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对暴力文化的抵抗力

当今社会是法治的社会,暴力文化作为等级观念和权力崇拜的基本法则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是文明的社会,弘扬平等、法制和博爱。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消除暴力文化影响的渠道,是预防青少年暴力犯罪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