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绘画教学心得

绘画教学心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绘画教学心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绘画教学心得

绘画教学心得范文第1篇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在逐步提升。下面就在高职教学过程中学生审美心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高职绘画教学过程中学生审美心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制度的不断健全,我国高职教育活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拥有独特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观是相当重要的,只有拥有这样的能力在对绘画进行学习时,才能产生独特的绘画视角,并由此得出相应的心得体会。但在当前高职绘画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如下所示:

首先,就目前的教学制度存在很大的弊端,给学生的审美意识造成相应的影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很多学生的潜意识里已经缺失艺术理念,对相关的艺术活动已经表现得十分陌生,美学素养的严重欠缺导致学生的整体素质逐渐下滑。所以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情绪低落的现象,这样的现象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相应的制约作用,使学生的审美意识严重欠缺[1]。

其次,很多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学生的心理没有得到很好的指导。有的学生呈现出自私、懒惰的现象,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就打退堂鼓,缺乏责任感,给学生的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因素,高职学生严重缺乏风度,“美”的缺失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

最后,很多学生的审美观念都是来源于传统的审美价值观的影响,国民素质得不到提高,社会道德缺失的现象极为严重,传统的审美观念与现今的流行趋势不接轨,导致很多学生的思想出现扭曲的现象,导致在进行绘画时无法用科学的方法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二、高职绘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心理的对策

1.注重在准备阶段对学生进行审美培养

如果要对高职生在绘画教学过程中审美心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就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审美心理教育。在起始阶段对学生的审美心理加强培养,这可以让学生审美观念提前进入预备期。具体举例:就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清明上河图》,通过对画本身的分析,使学生不断的对整个画面进行联想,当时的人物活动和建筑、工具等相关的人世风物,作者以丰富的笔调勾画出一幅繁华的景象,对家乡的怀念之情。酒楼、商铺、弓店、当铺、算命先生等可谓刻画得栩栩如生。在准备阶段让学生欣赏作品,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并在随后的鉴赏过程中勇于说出自己对画作的观点。除此之外,学生对画作的分析不仅指停留在表面,还进入更深层次的了解,把画中的人事物进行联想,学生要不断养成“画中有画”的审美意识,为将来更深层次的学习绘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教学实践阶段对学生进行审美培养

在审美心理的起始阶段,应该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就一般情况而论,画作的形成起初就是在作者良好的审美模式中形成的。所以说,一幅画的美与丑实际上是和作者本人的审美理念分不开的,当然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也就是典型的审美心理表现,尤其是在进行绘画时,创作者的审美观念和灵感都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良好的审美思维模式形成独特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加真实的刻画出画中的真实意境。具体举例:就比如徐悲鸿在创作《八骏?D》的过程当中,就是对八匹马进行栩栩如生的描绘,从而形成一幅旷世奇珍的佳作。作者对马的结构进行非常详细的分析,利用艺术使马的形态各异得以很好的展现,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感染着人的每寸神经,使人的心田不断得到鼓舞。所以在实践阶段对学生的审美观进行培养后i相当重要的,这种方法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更加信手拈来,从而使审美思想得到较好的传承[2]。

3.注重审美效应阶段学生的审美心理培养

所为审美效应,就是能够影响创作过程的审美理念。经过审美理念的支撑,可以让学生在进行审美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审美思维,获取深厚的审美经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画作灵感,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其他的就且不谈,就以我国的国画为例来进行说明,国画有水墨、晕染、自然之美,当水墨在纸上慢慢研晕开来之后就会形成一种独特的美,当传神的毛笔印与纸张融为一体,我国传统的审美价值才能得以不断体现。

绘画教学心得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新教材;教学体会

随着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探索和研究,深深体会到: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仅从三个方面浅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并就在试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1 要用好新教材必须明确新教材“新”在何处

新教材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具有可持续性、趣味性。

1.1 新教材改革了过去教材忽略地域与文化差异,脱离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倾向,强化了教材多样化改革,提高了教材的科学性与适应性。

1.2 新教材改革了过去过分注重课程传承知识的倾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动力。

1.3 新教材改革了过去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索等多种学习活动,强调知识的获得过程,把学生作为知识的主动学习者。

1.4 新教材改革了过去评价考试过分偏重知识记忆,过分强调选拔和甄别功能的倾向。设立评价指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以及关注结果,但更注重过程的评价体系。

2 我们使用新教材的几点思路和做法

2.1 要用好新教材,必须先更新教育观念。教材推陈出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也应该适应时代的要求,这样才不至于“穿新鞋走老路”。在教学中,我们力求更新教学观,不断学习,研究新教材的思想体系、吃透新教材,树立“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树立“教是为了不用教”的教学目的观,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学会科学研讨问题的方法。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是有效的和成功的。学生不仅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由此提高了综合素质和能力,学到了那些在书本上找不到的带有方法性、应用性和发展性的知识和能力。

2.2 要用好新教材,必须使用新教法。我们在教学中试将“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和“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卢梭说:“教育的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这两种教学模式的共同点,恰恰在于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掌握科学研究所必须具备的科学方法,探究性地获得科学概念,并逐步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下面举例来谈谈“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

在学习Al(OH)3的两性时,设计探索性实验:①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AlCl3溶液直至过量;②向氨水中逐滴加入AlCl3溶液直至过量;③向盐酸中滴加偏铝酸钠溶液直至过量;④向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CO2气体。启发学生观察现象,分析讨论、理解Al(OH)3的两性。进而发问:若要以AlCl3溶液为原料制备Al(OH)3,应选择什么碱?若要以NaAlO2溶液为原料制备Al(OH)3,应选择什么酸?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继续创设情境:若将一块金属钠投入AlCl3溶液,会有何现象?学生讨论出多种可能后,引导学生做探索性实验,因学生药品取用量的不同,产生的现象也有差异。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推理和科学抽象,最后得出结论,使学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交流氛围和合作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建立了良好的平等的探究和交流关系,从而使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领导者变成了组织者和参与者,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以提高。

2.3 要用好新教材,必须适时主动指导自学。新教材图文并茂,文字表达深入浅出,明白易懂,它摆脱了长期以来理科教材所固定的一种枯燥、深奥的模样,拉近了学生与教科书的距离。针对这一特点,再联系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实际,我们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阅读和自学,这样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由此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将使他们受益终生。另外,我们还充分地用好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家庭小实验”,结果学生最感兴趣的也就在这些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知识和实验上,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4 要用好新教材,必须重视研究性学习。我们在新教材的教学中,主动尝试和探索研究性学习,遵照科学性、创造性、可行性等原则,并尊重学生的兴趣,去年确立了“我向大家推荐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究性课题,本学期又确立了“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的初步探索”研究性课题。在课题开展中,我们指导学生组成课题研究小组,确立研究方向,制定活动计划和方案,利用每周一次的研究性学习课和休息日时间查阅资料、上网浏览,并自己动手做实验。通过这些课题的开展,学生表现出了令人欣喜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最后,整理上交了不少研究报告和设计方案。

3 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很困惑的问题,另外,新教材仍存在不少不足的地方,以下略谈一二。

新教材的“新”不仅在于它教学内容和教育理念的新,还在于它是一个全新的体系,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做法可以借鉴。高考如何考、考哪些内容等,我们觉得都很难预料,这也是困扰我们教学的主要问题,也就是在教学中如何把握知识的深浅度,在有限的课时内,怎样使学生即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如何更好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积极向高考看齐?这些问题,确实较难找到准确信息。

另外,新教材中的部分教学内容与课后习题有相脱节的现象。如高二教材(必修加选修本)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一节中未介绍外界条件影响反应速率的原因,即活化分子的概念,但课后习题中却出现“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是一个放热反应,为什么木炭燃烧时必须先引火点燃?…”这一需用活化分子理论来解释的问题。再如第四章几种重要的金属,教材中硬水及其软化是选学的小字部分,但本章复习题(课本第106面)中就出现“选择题2:下列离子中,用来除去溶液中的镁离子效果最好的是( )A. CO32-、B. OH-、C. SO42-、D. Cl-”,对学生的要求较高。

绘画教学心得范文第3篇

《建筑绘画》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培养手绘设计与表现的必备技能,对本专业的典型职业岗位中的核心能力有直接的支撑作用。

该课程的前修基础课是《建筑素描》、《色彩》、《平面与立体构成》,为后续技能加强课《建筑装饰设计》、《建筑装饰构造》、《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奠定良好基础。在本专业课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授课对象为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

本文以学习情境三(12学时)家居空间快速表现中的任务一(4学时)掌握客厅效果图的绘制方法为例进行解析。通过该任务的学习要完成掌握手绘表现方法与风格、装饰材料及应用、客厅手绘效果图的基本方法和基础理论知识,熟悉马克笔、彩铅的使用技巧等知识目标;达到熟练运用透视知识、手绘表现技法和马克笔等工具,进行客厅效果图的设计与绘制的能力目标;并达到通过绘制,培养严谨认真的工作学习态度,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作品的展示或汇报,提高学生自我展示能力等素质目标。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程结合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岗位实际要求,以设计师岗位能力为目标、以建筑装饰设计公司实际工程为建筑绘画课题项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或仿真的教学情境为教学手段实施项目式教学,立足企业和市场,以实际的项目转化为学习的任务、实施项目任务驱动教学任务。以职业行动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形成体型思维与形象为训练重点的过程性、立体型、动态性教学理念。

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在该学习任务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前准备、课程学做、课后提高三个层层递进的环节,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多维度学习,主要采用视频捕捉、投影演示、PPT仿真动画、手绘100、绘世界网、手绘人等专业网站、微信群、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电子课件、教学视频等信息化资源,配合多种教学方法,如示范图分解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讲练结合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使整个课程教学强调起承转合的搭配,亮点不断,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引领,解决学生能与会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三、教学活动组织

教学活动组织分为三大教学过程模块。

(一)课前准备

(1)任务下达:教师通过微信群进行任务下达,并通知学生在精品网络互动学习平台观看相关视频中画的室内客厅手绘效果图采用什么方式的透视?运用什么工具来完成?每种工具的特性是什么?

(2)知识准备: 学生课在精品网络互动学习平台查阅相关资料,观看PPT仿真动画视频进行知识准备。

(二)课上学做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0分钟)。学习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更好的把握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视频、网络图片激趣引题进行项目导入,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究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20分钟)。教师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参考教学视频、网络图片让学生在这一环节里接受或者自主选择问题,同学之间组成小组自主探究,教师分析企业优秀作品案例,进行交流点拨,实现信息化教学反馈。

(3)仿真演示、视频解析(60分钟)。在授课中,教师创新PPT仿真动画技术,借用虚拟现实来模拟平面变立体后的透视、光影和色彩等关系,以说明设计表现中如何去把握现实环境中的各种规律,从而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表现的规律。

在辅导学生进行设计表现的过程中,任课教师采用视频捕捉投影演示技术,现场对学生的草图进行大屏幕演示修改,亲自动手示范,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到教师详细示范的步骤,从而达到快速理解的效果。

(4)绘制练习、训练小结(60分钟)。要求学生参考网络图片、多媒体课件等信息化资源进行线稿绘制、画面上色、艺术加工练习,把握相关重点、难点,针对共性问题,教师现场视频投影修改讲解。

(5)考核评价、巩固提高。考核方式侧重于过程考核评价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邀请相关专业人士或学者参与评审。考核成绩综合考虑每个项目训练中的几个方面,通过视频展示,进行个人自评、小组汇报和网络测评。同时还要考虑学习进步情况及工作态度。考核的主体包括课程教师、业内专家、项目小组及客户多元评价主体,从而全面、系统的进行考核评价。

(三)课后提高

通过信息化手段,在精品网络学习平台将课堂进行回放,随时课堂再现,实现反复听讲学习,达到课后拓展提升。

绘画教学心得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素质

按照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课堂教学时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还要注重对学生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把握好“教与学”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开展,学生是课堂活跃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出来,并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积极互动。比如,在学习“钠与水反应”时,让学生思考这一系列现象产生的原因,学生通过发散思维,大胆进行猜想并分析,不仅使他们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进而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具有的直观性特点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规律,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主要内容,实验不像一般的知识点那样枯燥乏味,以“酸与碱与酚酞试液”的反应现象来说,酚酞试液遇氢氧化钠溶液后由无色变为红色,滴入稀盐酸后又由红色变为无色。其反应现象很神奇,更符合初中生的好奇心理。因此,我们在化学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教学,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另外,化学实验具有的严谨性,能够让学生在无意中培养严密的思维能力。

三、注重联系生活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有许多应用到化学知识。因此,我们在化学教学时要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吸引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求知欲。比如,新买的牛仔裤在洗时很容易掉色,那么将牛仔裤放入浓盐水中浸泡几个小时,然后用清水洗,以后洗涤时就不容易褪色了。再比如,买来的东西上经常都带有价签,很难撕掉,只要用吹风机吹热一下再撕,很容易就能撕下来。利用这些生活常识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然后鼓励他们去发现探索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常识,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化学。

总之,要让学生学好初中化学,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化学。

绘画教学心得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新课程教学 体会

高中化学新教材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新教材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视图的设置上,都重视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也发现了不少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下面谈谈在使用新教材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教科书呈现方式的转变

新教材在呈现方式上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旧教材以文字叙述、知识讲解为主,而新教材以学生活动为主;二是旧教材中的课堂实验基本以教师演示为主,而新教材以学生探究为主;三是旧教材对于结论性知识一般给予明确揭示,而新教材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四是旧教材呈现方式单一,而新教材在每个单元或课题中借助大量的图片来呈现内容,反映出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材呈现方式的转变,必然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教材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教师归纳、学生记忆的被动局面。更为主要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在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上。

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是为全体学生打下共同化学基础的具体体现和保证,具有双重功能和双重基础性。这就使得我们在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遇到了如下的不少困难与困惑。

1.化学新课程的知识呈现方式和顺序变了,知识内容的目标要求变了,造成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之间的很大矛盾,教师感到难以适应。

2.从课程设计来看,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因此必须强调其基础性。课程标准要求是根据相应课程模块学习中的纸笔测验、非纸笔测验、活动表现和学习档案记录进行综合评价,以此判定学生是否获得相应模块的学分。但目前我市甚至全省各学校却难以达到这样的评价要求,更多还是以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就出现知识面拓宽与把握如何才是适度的问题。

3.从教学方法看,目前,各校都没有配齐教材要求的有关图书资料、挂图、仪器、药品、音像资料、模型、标本以及电化设备等,特别是实验器材,跟不上新教材教学的要求,使得新教材提供的很多素材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教学中采取的几点措施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转变教育理念

化学课程标准对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都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确立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体验感受,自主形成知识,获得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2.确立在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交流与表达能力。

3.确立化学教学要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以获得科学知识为基础,提高技能为目标,精心设计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科学实践活动。

(二)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从必修模块自身的编排体系来看,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因此,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如"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在必修模块中是作为化学反应的分类类型来介绍,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根据分类标准进行类别判断。在实际教学中,首先应该保证所有的学生掌握好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完全可以也应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提出高一些的要求,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是螺旋上升的,不是在知识首次出现时就要求学生一下子全部达到的。新课要求与模块学习结束时的要求应该有所不同。

(三)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新教材为了更好地实现初高中的衔接,从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编排体系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例如:教材把"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编为第一章,以此作为连接初中、高中化学的"纽带",突出化学实验的基础性。其中第1节在内容上以初中学习过的粗盐提纯作为主要线索,复习溶解、过滤、蒸发等初中学习过的基本操作,同时又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交流与思考"栏目,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除去粗盐中含有的可溶性杂质cacl2、mgcl2及硫酸盐等,对过滤除杂操作进行深化。充分体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螺旋上升。新教材科学地安排氧化还原知识是分阶段、分层次的,到高三课程结束时,才能达到到位的要求。

(四)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对学习方式的分解有多种主张,我认为可以分为独立的接受学习、合作的接受学习、独立的探究学习、合作的探究学习等几种。例如技能训练,可以用独立接受学习方式为主,辅之以合作接受的方式。当前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研究如何组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要研究组合依据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的特征,要防止全盘否定某些学习方式和片面地采用合作或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对待所有的学习内容的做法。

(五)学习评价多元化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教材的特点,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均努力体现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专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1.在学习过程中引领学生进行自评,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自评与他评。

2.通过每一单元后的归纳总结,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及时进行形成性或阶段性的结果评价。在此基础上,让每一个学生针对本单元重点内容出一份纸笔考试题,相互交流,进行互评。

3.实验考查是化学课进行非纸笔测试的主要形式。实验考查既可作为终结性评价,又可作为过程性评价,主要采用他评,即由教师评定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