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美术启蒙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幼儿美术教育受到全国的从新审视,蒙氏教育是意大利的女性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的名字命名的,作为幼儿教育最先进、最科学、最完善的学科受到西方乃至世界的推广被益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思想和世界上一流的幼儿教育”。蒙台梭利是意大利欧洲新教育运动卓越的教育家,是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提出者,通过她多年的观察、实验创立了一整套具有独特见解和实用价值的幼儿教育理论,改理论被世界各国幼儿较为广泛学习与见解,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潜力,儿童具有吸收性,及儿童具有“形成”性,儿童虽然对外界环境不具备接受能力,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活动,但可以通过无意识的“吸收”逐渐“形成”意识的心理活动,直到具有记忆理解思维能力。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是比较先进、科学、完善的教育体系简单总结以下几方面:一是蒙氏教育非常注重儿童早期智力开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反对填鸭式教学。二是充分的教具提供,通过感官教育,提倡一种“不“教”的教育理念,在教具上设计适合孩子的生长环境,诱发儿童主动学习。三是根据不同的成长阶段,混龄教育,如0~6岁儿童对不同事物的偏好,科学地把握儿童的“敏感期”教育。四是蒙氏教育还提倡“亲子教育”,孩子的教育不知限于学校还有加长及整个社会的教育等。蒙氏教育思想有很多值得我国幼儿教育学习的地方特别是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学习与借鉴。
二、蒙氏教育思想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1. 蒙氏教育提倡儿童为“中心”反填鸭式教学。蒙氏教育思想早在20世纪初就进入我国,随着全国素质教育改革,全国掀起“蒙热”。在我国,特别是美术教育深受蒙氏教育思想的影响,学习和借鉴蒙氏教育思想观念,但是没有真正理解蒙氏教育的精髓。在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中,学科教学比较单一基本一个模式,填鸭式的教学依然存在,工具性的美术悄然盛行“成人的思维。概念化的表达、整齐划一的作品、看不到儿童本身的感受及独特的表现,有人称中国的儿童美术教育:“儿童不在的儿童画”。蒙氏原则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中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教材-幼儿,很少给儿童发展的空间。
2. 教具的教育,提倡“不‘教’”的教育理念。由于我国的儿童家长、老师的关爱经常“协助”儿童做功课等,在我国很多家长和教师都反映儿童动手、创造能力弱,缺乏自主性及独立性,而为幼儿提供的教具则成为摆设,蒙氏教具采用特殊的排序、比较、分类等方式使儿童在“学习中自行发现错误,引导儿童自行纠正错误、自我进行教育等,蒙氏教具在教具设计上都是从实际生活创造,教育的基础而设计如:系衣带、扣扣子等等让儿童为以后独立生活做准备,而我国的美术教育虽然也从中学习和借鉴了蒙氏教具的教法,但很大程度上还是只是模拟没有真正做到为适应中国儿童美术教育“自由”发展、创新、创造性思维等做合理的设计,而我国较注重墙面摆设,没有从感官上正确判断教具的作用,我国幼儿教师无论从量、质上都很欠缺,她还指出教育要同人类学、实验心理学理论方法及实验相结合等这种结合应体现在教师身上,用蒙台梭利教师准则来衡量我国的幼儿教育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反思,专业性的幼儿教师对孩子的心灵情感要有深刻的了解认识,对孩子心理发展的情况了如指掌,才能给予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而我国幼儿教师之注重表面的“教”而没有以学生全面人格发展只是单一的教授。我国儿童美术教育体显的“无规矩才能成“方圆”强调儿童自然表达自由创造及技巧训练二者的关系,是发自内心内在需要的自主活动,美术教育真正的目标就是体显儿童为主自然想象、创作内在的潜力量等,儿童美术教育不等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它是一门开创性、审美性、开智性等艺术学科,真正体现个性发展,让儿童做主体,给儿童充分自由、创造、热情引导他们自信表达、创作、感受体验,使教学达到“不教而教”,让儿童发自内心的喜欢美术,让孩子全面真正体现出儿童美术对儿童身心发展所具有的表征价值及促进价值。
3. 儿童的“敏感期”教育。蒙氏思想提出的“敏感期”教养重点,首先尊重还在为有能力的个体,细心观察敏感期的出现。其次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勇敢尝试。最后适时协助而不干预。如0~6岁的儿童对不同事物的偏好“敏感期”而给予适切的学习。采取混龄式教学,使不同年龄得孩子相互模仿、学习,养成儿童乐于助人的行为。在学具的设计上适合儿童操作,让儿童成为教育的主体,在我国幼儿美术教育中也尝试着发觉儿童的“敏感期”,由于幼师及家长忽略周围环境中细小的事物,会影响儿童心智运作和心理反应,甚至会产生好恶或感受,我国的幼儿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还是重模仿、轻创作;重形似,轻神似;重技巧,轻构思;重结果,轻过程;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往往忽视儿童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审美性、表现性及个性发展等,背离了儿童阶段美术教育的真正意义。
4. 蒙氏思想提倡亲子教育。蒙氏教育提倡亲子教育,主张“能者为师,互助尊重,坚持真理,尊重科学和整理。亲子教育提倡父母可以同儿童一起上课,不仅能增加亲子感情,还能使家长学习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我国的幼儿教育虽也再实施亲子教育,但过分的溺爱使得幼儿依赖性强,缺少独立性思考,阻碍了儿童自主个性发展等,亲子教育并不是替代孩子成长,而是父母自身素质的提高及完善,帮助父母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以积极主动、平等的态度与孩子沟通、互助等,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及发展。
【关键词】幼儿音乐培养;蒙台梭利;早教;影响
中图分类号:G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206-02
蒙台梭利,是著名的意大利幼儿教育家,其主要研究的是智障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其教育方法的核心指导思想是以“儿童为中心”,她主张以日常生活的训练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教育,来促使儿童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进而自行构建完善的人格。蒙台梭利的音乐启蒙教育是在蒙氏感官教育的基础上,通过音乐启蒙教育来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能力、乐器操作能力和身体律动能力以及秩序感的培养等,进而来提升幼儿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一、蒙台梭利教育概述
(一)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基础
蒙台梭利教育是蒙台梭利在深受福禄贝尔、卢梭和裴斯泰洛齐等的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的影响下,结合自身多年的教育经验而形成的独特的儿童观与教育观。
1.儿童观
(1)儿童具有发展的内在吸收力心智。蒙台梭利非常重视遗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因此她在其著作《童年的秘密》中写到“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是生命力量的呈现。它的生命力就是按照遗传确定的规律发展起来的”。同时,蒙台梭利也相信环境对儿童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在其另一本著作《有吸引力的心智》中写到儿童的生长发展是借助于“吸引力的心智”来实现与周边环境密切的接触和情感的沟通、联系,并在自发的活动中来获得行为方式,生命力与个性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2)儿童发展的阶段性与敏感性。蒙台梭利教育中国认为儿童的生长发展是遵循一定自然程序的,其将儿童的发展分为1-3岁,6-12岁和12-18岁这三个阶段。儿童在生长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各个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等的发展才能进入下一生长阶段,并且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与阶段之间其本质上是不同的,心理特征的不同,就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法来进行教育。
同时,蒙台梭利认为生命在通过自发活动来得以发展的同时,还有生长的敏感性,是生长发展阶段所具备的一种特殊能力,是积极的活动能量。儿童在生长发展阶段具有语言、感觉、行为规范和肢体协调等的发展敏感期,正是因为儿童具有发展的敏感期,教育就因根据儿童发展的敏感期来进行相应的调节,使之符合儿童发展的敏感期,以此来促进儿童的健康、正常发展。
(3)儿童的发展要通过工作来得以实现。蒙台梭利教育思想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儿童在环境的互动中,通过自发性的活动来完成的。儿童主要的活动并不是游戏,且游戏并不能培养儿童严肃、认真、求事和责任感以及严格遵守纪律的精神和习惯。只有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即工作)才是儿童最为主要和喜爱的活动,才能促进儿童全方面的能力发展和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
2.教育观
(1)自由教育。蒙台梭利教育中注重并强调儿童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做什么,并决定自己的工作做到什么程度,其工作的结果就是儿童的发展成果。在自由的条件下进行“自我创造”,并取得成功。同时,教育的任务在于为儿童提供环境,让儿童在适宜的环境中自由的发展自身的自然能力。
(2)提供环境。环境在教育中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要充满爱与快乐的心理环境和有组织安排的物质环境。让儿童在这一环境下,借助于各类材料、教具和设备等进行自由活动,自由表现,使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和认识到自由的力量。
(二)蒙台梭利音乐教育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能接受的是音乐的启蒙教育,等到儿童成长到一定阶段后才能对其培养真正的兴趣。蒙台梭利的音乐启蒙教育未进行综合、系统的介绍,大多分散于她的《蒙台梭利教育法》《发现孩子》《童年的秘密》和《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全书》等著作中。
蒙台梭利的音乐启蒙教育是基于教育思想上建立的。并且其认为2-5岁的儿童是进行音乐探索、体验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和家长都要抓住关键时期,并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为其营造聆听音乐的机会,并让其聆听丰富多样的音乐类型。
蒙台梭利的音乐启蒙教育强调的是让幼儿通过唱歌、动作和打击乐器等来进行音乐的学习,从节奏、音高和音色、曲式等基本要素来入手学习。教师要在唱歌、乐器演奏和乐器创造的过程中,为幼儿提供一些可操作性的教具,进而来唤醒幼儿的节奏感,促进幼儿的肢体协调性发展。
二、“蒙台梭利”早教在幼儿音乐培养中的应用
(一)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在幼儿音乐培养中的应用
幼儿的听觉器官是所有感官中发育最早的器官。音乐与听觉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进行幼儿音乐培养的过程中,听觉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都循环在上课、下课、吃饭、做游戏和上厕所等行为,教师可在学生进行这些行为的过程中,有目的的播放一些特定的音乐。从而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熟知这些音乐,并在幼儿的心中形成暗示性的信号,在某个音乐响起时,幼儿就知道该该做什么事情。
教具是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中最具特色的,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自动纠错性”。教具的种类丰富、繁多,颜色鲜艳、形状多样,且玩法各异,符合幼儿的心理。并且每次在进行游戏时,幼儿要排队,有秩序的领取教具,并在游戏结束后要及时、有秩序的将其归还,并要尊重和维护教具。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幼儿的“长幼有序”“先来后到”的社会伦理与社会秩序。
(二)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实践乐感对比
通过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的幼儿在乐感上较之与未接受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的幼儿来说有明显的优势。
1.节奏感强。接受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的幼儿节奏感很强,明显的优于其他同龄幼儿。简单的节奏模仿训练,接受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的幼儿能很快的进行正确的重复。
2.思维敏捷,身体灵活。接受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的幼儿,当教师作出一个动作后,幼儿能很快的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来表现出来,而其他幼儿则会出现肢体不协调,左右颠倒的情况。
3.音乐记忆力与乐感较强。接受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的幼儿,当教师在教授一首新的小曲子或是儿歌时,教授一遍后其歌词和曲调就已经成功的印到幼儿的脑海中,并能通过其具体表现看出,幼儿已经过了“听懂”音乐语言的过程。而其他幼儿由于思想层面的拘束和协调性的缺乏,进而导致其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对幼儿音乐培养的促进作用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认为:“教师协助幼儿活动自由,避免限制孩子的自由性的活动受到压抑或是干涉,孩子必须通过自由活动才能真正的表现自我”。音乐活动作为幼儿自由的表现和自由创造的最佳方式,让幼儿在关键时期接受美好的音乐教育,在其听觉的敏感期和心理敏感期进行音乐的熏陶,进而来培养儿童的高情商。音乐教师是幼儿音乐培养的引路人,音乐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与教学效果。因此,音乐教师要运用优美、智慧的语言来感化幼儿的心理,进而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因此,在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中,教师将音乐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带领幼儿做音乐广播体操,让幼儿在活动肢体的同时也感受了音乐的美。并且通过音乐暗示来提醒幼儿这一环节该做的事情,进而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专注力、耐心和表现欲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是在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幼儿为核心,充分的分析和了解了幼儿在敏感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进而来激发幼儿的音乐潜质,并通过有准备的环境和丰富多样的教具来培养幼儿独立、自信和创造力等各方面的能力,进而促进幼儿后期的音乐学习。
参考文献:
[1]习h.谈“蒙台梭利”早教对幼儿音乐培养的影响[J].音乐时空, 2014(7).
[2]刘国宁.浅谈蒙台梭利教育模式[J].新课程学习(中),2014(4): 78-79.
[3]王梦.浅谈蒙台梭利教学[J].现代交际,2013(8):159-160.
[4]谢麒.论蒙台梭利方法[J].美术教育研究,2010(2):59-61.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探讨;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逐步推行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多的孩子家长和教师开始关注如何推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观念的影响,学前教育更是受到前所未有地重视。其中学前教育美术手工的教学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界人士也是在不断探讨与研究,旨在激发孩子对美术手工学习的兴趣,提高对事物的审美能力,进而推进孩子更好地发展。
一、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目的和作用
(一)学前教育美术手工的教学旨在通过学习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手工的实际操作可以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启蒙阶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对美的认知,提升对美的敏感程度。美术教育手工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在亲近自然,亲近社会的过程中,在大脑中留住美好事物的表象,以帮助其形成对美的意识,陶冶情操。
(二)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下,自由地表达自己,增加其接触外界事物和环境的机会,感受美好的事物,接受美的熏陶以及艺术的培养。
二、当前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现状分析
由于学前教育在近些年来才得到广泛关注,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下面主要探讨美术手工教学的一些问题。
(一)课程设置上不合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在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中,大部门的内容仍旧停留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以及专业知识的灌输上,一味地使用传统的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的需要,同时脱离了课程开设的初衷。长期如此,学生的兴趣将大大丧失,最终失去美术手工教学的意义。
(二)缺乏对学前教育中美术手工教学的重视程度。在当前的学前教育中,由于一些学校对美术手工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师资队伍方面严重匮乏,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使得课堂教学相对随意,没有完整的教学规划就会使不同班级在教学中存在较大的差距。其次课堂上教师往往是让学生通过模仿完成作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教材的配备上严重不足。教材是学前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的约束会严重阻碍美术手工教学课程的开展,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目标也难以达到,同时没有完整的教材也会使教学随意设置,最终失去课程开设的目的。
三、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新思路
针对上文论述中学前美术手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想发挥美术手工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研究设置合理的、适合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课程。首先要区分学前教育美术手工课程不同于普通的美术课程,它更加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恰当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引导幼儿多动手。通过对幼儿的绘画、手工教学,提升其对美的基本认知,同时在动手的过程中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性意识。
(二)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专业人才。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能力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针对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正确对待教学,严格按照课程的标准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在课堂上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幼儿积极动手,亲身实践感受动手的乐趣,逐步推进幼儿对手工美术的喜爱程度。
(三)提高对美术手工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强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投资力度。新时期,人们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尤其重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所以学校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高度重视对美术手工课程的设置与安排,加大各方面的投资力度,不仅引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教材的选择上也要下大功夫,推进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发展。
四、小结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作为启蒙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学校要高度重视这一阶段的培养,在课程中不断发现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加强引导,提高学生对美好事物的鉴赏能力。加大力度研究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不断提高美术手工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为学生提供发挥自我的空间,在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使学前儿童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促进其全面发展。
作者:刘颖 单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沅.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研究[J].艺术科技,2014(2).
一、京剧艺术启蒙教育能够提高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
在幼儿审美初始阶段,由于幼儿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审美意识,因而主要是以直观的形式来认识外界事物,幼儿通过嗅觉、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共同协助,共同感知,积极参与,相互作用,达到“异质同构”。京剧艺术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它是唱、做、念、打的统一体,各类艺术活动的综合,正是调动了幼儿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官整体地反应审美对象,为他们借助于通感形成审美意象提供渠道。
(一)京剧音乐启蒙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听觉感知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思维主要是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学前儿童对音乐的感知也不可能摆脱其自身认知、思维发展的水平。因此学前儿童对音乐的感知体现出形象性、直观性和情感性。京剧的唱腔主要以著名的“西皮”和“二黄”两大声腔组成,即所谓的“皮黄腔”。在旋律发展中,西皮旋律色调明亮、华丽、尖锐,用平缓节奏处理时,多表现明快、抒情的喜剧情节和愉悦的人物情绪。用轻快或强劲节奏处理时,多表现热烈、激烈的戏剧场面和活泼、激动的人物情绪;二黄则旋律的色调暗淡、凝重、平静,节奏缓慢时,多用来表现压抑的悲剧情节和忧郁的人物情绪,节奏强劲时,多表现压抑、悲壮的戏剧场面和凄楚、悲愤的人物情绪。西皮唱腔总是给人以婉转流畅如行云流水之感,二黄唱腔总是给人以沉静、悲凉之感。当儿童听到西皮唱腔时,他能够产生兴奋、愉悦的情感,而二黄唱腔则让儿童安静。有了更多的思考。
(二)京剧美术启蒙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视觉感知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处手前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因此在儿童审美初始阶段,对审美对象的形式感知比较突出,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成为儿童感知的首要刺激。京剧服装多使用绸缎精美制作,图案纹饰多以刺绣表现,色彩斑斓,华丽多彩,符合幼儿的审美偏爱。在京剧服装刺绣中大量运用金线、银线,如:《将相和》中的廉颇、《探阴山》中的包拯、《逍遥津》中的曹操等的服装都大量地使用金线刺绣;而《长坂坡》中的赵云、《群英会》中的诸葛亮、周瑜等的服装则是大量地使用银线进行刺绣。金银线刺绣的服装在舞台上的穿插使用,在由舞台灯光的照射下光彩夺目,极大地烘托出了炽熟的舞台气氛。京剧服装不论在构图、色彩、装饰等方面能够给幼儿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提升幼儿的视觉感知能力。
京剧脸谱是以人的面部为载体的图案艺术,它是夸张的艺术,使用浓重、强烈的色彩,将人物的五官相貌加以夸张。有一首我们耳熟能详的歌唱道:“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这些不同色彩塑造的脸谱能够产生强烈的审美效果。正是符合幼儿的审美偏爱,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三)京剧表演启蒙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形体感知能力的发展
形体动作是学前儿童表达和再现艺术活动的一种最直接最自然的手段,通过这些动作表演,幼儿能够对音乐的节奏做出反应,用动作来反应音乐的速度、力度的变化等,这对于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幼儿不仅通过听、看等途径感知京剧艺术,而且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他们的情感体验。
“打”是京剧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是京剧艺术形体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里的武打实际上是“舞打”,是把武术动作加以提炼,化为节奏感很强的舞蹈动作,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虽然是表现紧张的搏斗、厮杀,但台上绝无血肉模糊的场面,无论是舞刀弄枪还是翻打扑跌,或动或静都给人以美感。表现两军混战的厮杀场面有一种动态美,一个锣鼓点便把混战结束,交战双方集体亮相,构成一个优美的群像造型,台上演员虽然姿势各不相同,却都像雕塑一样表现出静态美。这些或动或静的动作,让幼儿感知到人的形体展示出来的美,对幼儿学习舞蹈能够一个良好的作用。
二、京剧艺术启蒙教育能够发展幼儿的审美理解能力
幼儿对艺术品的理解主要体现在:对艺术形式结构模式及其情意表现性的理解,对题材内容的理解,对深层寓意或主题的理解。受其心理发展水平的影响,幼儿的审美理解往往是将他们获得的审美资料与他们个人以往的经验结合起来,通过想象而进行的理解。审美理解表现为较为浅显的理解。京剧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能够促进幼儿审美理解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对艺术形式特征的把握,明显优于艺术欣赏中的理性表达。他们虽然不能为艺术作品进行风格方面的分类,但他们却不知不觉地受着作品形式审美属性和艺术风格的熏陶,并不知不觉地融进自己的艺术实践中。京剧中的象征意义可以使他们更轻易分辨角色的性格特征。京剧艺术对色彩的运用非常全面、大胆,也非常灵活。在京戏中,为使观众看清眉眼,化妆就注重粉墨,浓眉重目,深描眼帘,进而勾画、创造出脸谱。京剧脸谱那令人眼花缭乱的色彩表现不同人物的情感和寓意。红色,多用于忠勇正直的正面人物:紫色,多用于忠贞耿直或性格果断沉着的人物;黑色,有无私、勇敢、刚烈、鲁莽、憨直的寓意;白色,多用米刻画那些阴险、狡诈、飞扬跋扈的反面人物。幼儿在看戏时,只要看见何人着何色就大致知道舞台上人物形象的好坏。京剧艺术的完整而繁密的程式体系及象征的表现手法,能够帮助幼儿逐渐理解作品的虚构性、夸张性及其特性,培养儿童对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法的理解力。
审美理解是审美主体长期以生活和知识积累为基础形成的,儿童在生活中得到感受,在感受中获得对形象的理解,程式是中国戏曲艺术表演的重要手段,是生活动作的规范化,是把生活中的自然形态,按照美学原则加以提炼、概括、美化、夸张而形成的一套严格的技术格式。京剧的表演是高度程式性的,京剧中对种种生活情景的表现,都有特定的程式规范与之相对应。京剧的程式具有极丰富的表现力,不仅表现一般的生活现象,如吃饭、喝酒、睡觉、走路、看书、写字、关门、开门、喜、怒、哀、乐等,也能表现复杂的生活现象,如男女婚姻、悲欢离合、一桩公案等等,几乎生活中的一切现象都能用程式恰当的表现出来。只有理解了这程式技法才能看得 懂京剧。这些程式贴近幼儿的生活,便于幼儿理解,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促进幼儿对艺术作品的技巧的理解。
三、京剧艺术启蒙教育能培养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指的是审美主体在感受美、鉴别美和欣赏美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按照美的规律”直接创造出美的事物的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可以表现为创造性想象的能力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京剧艺术具有虚拟性及动态性,京剧艺术启蒙教育能够给幼儿提供充分的想象自由,幼儿可以藉此将头脑中的原有的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组织起来,从而进行再创造。
(一)促进幼儿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发展
儿童具有表现形象的潜在能力,受他们认知能力的制约,他们的认识总是不完整,常常会把局部的、不同特征的属性的事物杂乱地融合在一起,组成新的非现实的形象。他们依靠直觉行动、虚幻的感觉表现生命形式。儿童可以通过想象将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组合在一个空间中,他们习惯于接受想象、夸张、拟人等手法表现的艺术作品。研究表明,婴幼儿已经蕴藏着创新潜力,但是这种创新潜力具有稳定性差,可塑性强等特点。因此利用他们的可塑性,引发他们的创造性想象的发展,是早期审美教育的首要任务。
京剧的虚拟性是一种写意的艺术观,对于整个剧种和某一出戏的整体来说都具有全方位的意义,在京剧舞台上对于时间、空间的处理都是虚拟的,对于人造环境、自然环境的表现也是虚拟的,对于人物的外形与言行的刻画是虚拟的,对于人物精神气质的刻画也是虚拟的。例如表现涉水行船,台上并没有船,也没有水,完全靠演员手中执一支木船桨来表示,给人以人在舟中的感觉;表现骑马,台上并没有马,演员手中执一根马鞭,左腿微抬,右腿轻跨,马鞭一举就表示已经在骑马了;用唢呐模拟鸟鸣、马嘶声、娃娃哭声;用锣鼓表示风声、雨声、水声等;用四个龙套代表千军万马;用四员大将“起霸”的舞蹈动作代表武将出征前整盔束甲,准备厮杀的宏大场面等等,京剧舞台上这些虚拟的表现手法能给幼儿以充分的想象,他们可以根据简单的动作、布景道具等展开自己的想象,将他们的所知觉和理解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为最终孕育出美的形象奠定基础。
(二)促进幼儿创造性表达能力的发展
审美教育不只是培养人静观美、欣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人的审美创造力。对幼儿来说,在感受作品的基本情绪的基础上,应大胆、积极地用多种手法表现自己的感受。学前儿童在审美表达过程中,有时并不按照预想和计划来进行,而是依据自己构思与表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调整,以至于最后形成各种不同的表达形式。
儿童的天性是自由的、主观的。如,学生虽然投入地进行了美术活动,却不能完成教师指定的题目。在学校的美术教育中更会产生评价上的问题,按统一的标准评价,儿童无法获得真正的发展,而掌握灵活的评价标准似乎又很难。较为自由的课外儿童美术教育可以更灵活、更宽容,同时也需要在教育目标上得到家长的支持和认同,因为不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的美术活动只是一种媒介,承载着儿童对美术的热情、对自己思想感情的探究、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对美术技巧的实践。评价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感受,不当的评价会使儿童产生挫折感,失去绘画的兴趣。教师应积极鼓励儿童放飞想象,诱导儿童自发地表现内心的情感,这样完成的绘画作品才是成功的,应该得到教师的赞赏。
二、以逐步深入的美术专业技能为内容
首先,对审美经验的培养。不要排斥教儿童画一些形象,教师恰当的示范与讲解可以提供给儿童直接、生动的视觉感受,对初次接触绘画的儿童更有效。临摹一些优美的、线条简单、特征明显的形象,儿童不仅可享受用线造型的乐趣,掌握绘画基本功,也能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宣泄。同时,随着画笔下的形象逐渐呈现复杂的结构,儿童对事物的认知也会逐渐增加。其次,对造型能力的培养。美术是视觉艺术,观察感受是美术最基本的活动,是儿童绘画创作的源泉,也是美术教学的出发点。针对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可用几何形概括法帮助其认识和理解所画的物体。实际上这是一种概括的过程,结构再复杂的物体,通过几何形概括也能显得有规律、变得简单。教师还要引导儿童注意细节,这是观察训练的重要部分。如画西瓜的花纹,不仅要画出弧形表现立体感,还要表现锯齿形变化,要注意弧线的开始和结束都要归于上下两个中心点。最后,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是形象思维使视觉表象和记忆表象得以升华的审美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儿童根据情境自由发挥想象。如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临摹时,不以“像不像”为标准,可以随意想象。在儿童感到无所适从的时候,教师要把他们指引到一个新鲜地方而不划定范围,让他们随意走向不同的方向,看到不同的风景,有不同的体验,这样他们就可以在画面中表现出丰富的、有个性的主题。
三、以灵活、宽容、鼓励的态度主导活动形式
当儿童的注意力不集中时,绘画活动以外的形式可以引导儿童继续其绘画活动,这样做是让儿童找出自己的喜好而不是分出作品的好坏,可避免不恰当的评价挫伤儿童的自信心。教师应参与儿童的作画过程,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儿童一起作画不是单纯帮助儿童完成作品,还要指出某种技法的不足,或突出作品中的优点部分。一幅儿童的作品经过教师的改造会有很大的不同,而这种不同是可以分辨出来的,毕竟儿童的审美角度与成人的审美角度是不同的,成人讲究的是完整性,儿童更注意局部或感官刺激。参与学生绘画,最大的好处是能对学生的画表示关注,同时进行因势利导的评价。教师在布置儿童自主作画的题目时,必须让题目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喜欢画画的儿童都有自己固定的表达主题,如,男孩爱画机器人,女孩爱画自己和鲜花,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有很明显的联系。儿童的画应该是一种自由的情感表达,稍有强迫,就会产生勉强或不自主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