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历史课堂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商务学院;案例教学;学生特点;西方经济学
新疆财经大学商务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涌现出的一种新的办学形式,是新疆财经大学以优质的教育资源、良好的教育品牌、严格的管理模式与良好的社会资金相结合,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如何利用母校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势,结合商务学院课堂教学的实际,推陈出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使得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活动,它由诸多环节构成,而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鉴于商务学院的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准确把握这些学生的特点,采取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商务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的社会声誉,促进学院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情况下,教学中如何通过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值得教师潜心研究。
一、商务学院学生的特点剖析
1、学生群体变化
学生不再纯粹来自青年群体中的精英层次。以新疆财经大学商务学院为例,2010年汉语言理工类录取的最低分为390分,汉语言文科类录取的最低分为410分,母体学校学生和商务学院学生录取分数有较大区别,就是商务学院学生之间录取分数分布也存在较大差距。生源水平参差不齐,与之相伴而存在的心理状态和对未来追求的目标也与母体学生存在明显差异,为提高教学质量设置了障碍,这种现象导致少数学生的知识水平不能很好适应现行专业性高等教育的要求。
2、学习目标变化
市场经济中,多元化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多样化的物质表现形式无不冲击着学生的成长成才目标。高考填报学校与专业,主要是父母意见占据主导地位,而父母的选择标准则是专业方向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学生的兴趣爱好、理想愿望完全搁置一旁,人生目标的不明确演化成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学习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甚了解,造成理想与目标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找不到努力的方向;部分学生对自己追求的目标所需付出的努力与艰辛缺乏准备,缺乏持续性,只愿盲目地涉猎零散的知识内容,一旦碰上困难,抽身而退,得过且过。还有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兴趣,特别是不是按自己高考专业志愿录取的学生以及高考分数相对较高的学生,自感高考“失利”,自感商务学院文凭含金量不够,缺失自信心,缺失源动力。
3、学习模式变化
由于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加之高考科目和招生制度的缺陷录取的新生难免良莠不齐,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都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给学生成长成才人为地设置了很大障碍。与此同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大学“引导式”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对大学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能力的目的不明确,进而未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因而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需要纠正、自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4、学习环境变化
面对大学相对宽松自由的氛围,许多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自小耳闻目睹社会急剧变革和林林总总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接触面比较广泛,思维比较活跃,自我表现比较强烈,习惯于安逸的生活状况,要求享受的愿望比较迫切。大部分学生因为独生子女的原因,过分依赖于家长,本应在中小学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进入大学了还远远没养成。因而需要加强集体观念,提高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学会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时间,妥善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和纠纷。
二、商务学院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的作用
(一)案例分析可以使经济理论深入浅出
经济学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一种理论抽象,针对商务学院,为了增强教学的现实性,教学方式更应该采取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生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讨论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从中找到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并通过分析与决策,发现问题、找到对策。从而使学生主动融入到独立思考,积极讨论的教学过程中,加深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学习和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使用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摆脱了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的困扰,通过学生参与教学,发现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将经济学的理论与现实之间加以联系,减少对经济学知识内容的恐惧与困惑,逐渐建立起与经济学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帮助学生在比较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掌握所学内容。对商务学院的学生而言,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减轻学生的挫折感,让学生在参与教学中树立自信,走出困惑。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外引课程,其研究内容主要是西方几百年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与基本问题,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国情差异比较大,经常会让学生有种“所学非所用”的感觉。同时,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并且它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形成的,加之常常会用到大量的图形和数学论证,让学生感到抽象枯燥且难以掌握。而商务学院的一部分学生数学基础不够扎实,看到图形和数学公式就产生畏惧心理。如果采用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穿插式小案例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可适当穿插一些案例,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原理。穿插的案例不宜过于复杂,尽量简单明了,以免学生对所要说明的经济理论问题产生歧义。例如在解释机会成本的涵义时,教师告诉学生:就是当你选择了上大学而放弃了就业,使你失去了四年就业应该获得的最大收入,这个被你放弃的最大收入就是你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再例如,在2011年3月,全国很多地方出现食盐涨价风波,新疆也不例外,教师给学生上西方经济学的需求理论时,就可由这个案例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经济问题,进而引出该章要介绍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理论。由于从身边的热点新闻入手,听起来不是太复杂,学生们学习兴趣得以调动。
(二)课堂讨论式
教师可以在某一章节或某一问题系统讲授后,提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抒己见。根据商务学院学生的特点,一定要提前几天把案例资料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让学生预习案例。上课时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先进行5到10分钟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表述各自对问题的看法、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课堂讨论式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总结。由于学生生活的环境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同一案例得出结论不尽相同,甚至完全相反都是可能的。因此,教师应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在讲完货币政策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对“2011年度由于CPI居高不下,尤其是至2011年5月CPI创34个月的新高,银行提高存贷款利率”等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在讲完失业理论之后,可以引入“近年来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种种原因及应对措施,可结合新疆这两年出台的一些解决大学生就业措施进行深入的分析。采用这一形式需要注意的是,所选案例要紧扣所讲的理论问题,难度要适中,过分复杂会使学生难于解决案例所涉及的各种问题,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另外,在上台发言时,一些基础欠佳的学生也可以做为选派的代表,使学生有锻炼的机会,增强学生的信心。
(三)专题辩论式
对于一些综合性重大案例,可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以专题辩论会形式进行案例教学。例如,在讲授完福利经济学理论后,就“我国劳动力工资性收入比例下降是否导致整个社会福利水平下降?”问题进行专题辩论。通过专题辩论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经济理论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去查找资料、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在专题辩论会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除了准备案例资料、设计辩论问题外,还应维护好辩论秩序、激发正反双方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充分表达观点。由于该案例教学方法耗费师生大量时间,不宜经常使用,建议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学习过程中各举办一次为宜。此外,针对商务学院学生的特点,一定要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使专题辩论会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不是少数学生展示口才的舞台。
课堂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为了保证商务学院健康发展,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商务学院的课堂教学中,科学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手段,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覃翠生.论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基本形式和特点[J].桂海论丛,2006(1).
[2]孙艳丽.浅析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潍坊学院学报,2009(10).
[3]卢华丽.浅议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2009(8).
[4]魏静.谈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J].昆明大学学报,2008(1).
[5]马爱玲.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3).
[6]陈子剑.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6).
关键词:有机化学;案例教学;教学方法
传统的一言堂式教学方法依赖于教师的灌输,压制了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的培养方式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尤其是创新意识要求背道而驰。面对新世纪培养合格人才的新目标,调整和更新我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每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在理工科材料和化工专业中,有机化学学科发展较为迅速,也是其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以培养学生掌握近代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为主要任务;以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为研究对象。目前,所涉及的已知的有机化合物已达一千万种以上,群体非常庞大,而且新的品种也以每天数十种甚至数百种的速度增长,新理论、新反应和新方法层出不穷。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有机化学存在普遍理解和掌握困难的现象,运用起来更加不易。因此,在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对于教学方法,教师要灵活地进行更新和调整,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能较为清晰地理解和把握有机化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课堂教学
案例式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1870年前后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开始使用于教育之中。案例式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指在课堂上引入一个真实发生过的与科学紧密相关的事例并对其进行科学分析。近年来,在管理、贸易等学科领域的教学活动得到了更多的推广和应用。与之相比,案例教学在理工类课程专业,特别是有机化学课程中的应用还远远不够。汤洪敏等提出了“初始实验现象”案例,在烷烃典型反应——卤化反应的学习中根据实验现象作出合理解释,据此引导学生总结反应机理。秦川在根据休克尔4n+2规则判断某个分子是否具有芳香性的课程教学中列举了10个有代表性的分子,通过对平面、单环、共轭、4n+2个π电子的4个要点的具体分析,使学生对共轭效应、立体效应、杂原子的作用、离子和中性分子等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张敏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探讨中强调了所举的案例更要注重实用性,最好能将有机理论和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例如,讲醛的性质时,可联系到新房子装修中材料的选用,根据醛的性质去寻找如何减少甲醛含量、如何测定空气中的甲醛含量等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上述国内外研究可见,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有机化学的课程教学活动中,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造意识。笔者通过认真分析有机化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特点及同行教学的经验,针对课程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开展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用。
二、人名反应的案例示范
有机化学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由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反应或化合物,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介绍相关科学家的学术成就,借助相关科学家的事迹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例如,在学习格式试剂的制备和应用知识点时,讲述ViccorGrignard的生平。小学、中学都没有好好学习的他,用9年时间发奋努力学习,获得里昂大学的科学博士学位。通过这个案例,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试剂的重要性,也能帮助学生克服对学习的恐惧。
三、将经典实验反应引入课堂教学
一般高校的有机化学理论课和实验课是分开进行的,若将一些典型实验内容带入理论课堂,可取得很好的效果。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章节中提到了物理常数测定可以鉴别化合物的纯度和种类。这里举出一个案例:“某一化学物质的熔点测得为133℃,估计为尿素或反式肉桂酸,但两者熔点都为133℃,问题是如何快速通过熔点测试以鉴别此化合物?”通过案例分析,可让学生了解熔点下降原理并进行应用,然后确定基本的实验步骤,如果有条件,还可将实验过程引入课堂,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测定化合物的熔点,熟悉实验操作,加深印象。
四、结束语
经过两年的课程教学实践,在课堂上采用“混合案例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借鉴其他课程教学方法加强案例教学,注重教学内容上的多学科交叉和渗透,同时授课方式要与时俱进,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汤洪敏.案例式教学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教育文化论坛,2010(5):83-85.
electives: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 Grade level:
Mixed with sixth and seventh grade
*My own elective class.
What challenging situation I met is: Let me tell a story.
I have three periods of lessons every day and an elective class o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very other day. What makes me feel tired is that the school schedule which makes me give the 3 or 4 lessons continuously, I mean non-any-break, even one minute, which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at we have been used to for many years. You know biological clock works! So every day I feel tired especially when I start my 4th class, unfortunately it is the one-hour long elective course with mixed 6th and 7th grade students.
The three regular classes are quite good though there are some small questions but I’ve controlled well, I believe so.
But the elective class was not. After the first day’s excitement and politeness, the kids became less patient, and they didn’t understand their dear teacher was very tired after the three very non-break lessons, and a few boys became trouble makers.
Take one boy as example: he was a typical question maker. When I introducing something about the lesson, he raised his hand, began his first question. I stopped talking to answer his first question happily though this was not close related to the topic we were covering but it was about Chinese culture or China. We always encourage students to find questions. It was good, I believe so. After answering the first question, I went on my former introduction. The guy gave another question to me to answer before I finished the same sentence! I patiently answered the second question, forgetting my tiredness. It was OK. Then I went on my former topic. Even before I finished the very same sentence, a third question was put on in front of me by the same guy, still about Chinese culture or at least what ever about China but obviously not related the topic I was covering! But I still answered the third question patiently! Then I went on teaching.
This kind of questions happened very often, Oh, too much! You can’t imagine how I felt myself stupid when I was so busy answering this kind of questions, which certainly interrupted my planned process and I suddenly found the guy was enjoying watching me being in a flurry. I was weary and exhausted but the guy himself smiled leisurely and some other kids seemed to be dissatisfied while some others smiled even laughed. At that time I began to realized that actually he didn’t really want to ask these questions, maybe he just enjoyed watching me being so busy and even being upset!
I talked about the situation with my host family. Both the host and hostess are teachers. They said that once happened in their classes too and suggested that: “Next time the kid plays the same trick, you just give him a piece of paper and tell him ‘Please write down your questions. Maybe we will cover this topic later in class. If not, give me the paper after class, I’m very glad to talk about them after class.’”
I did as their suggestion. Guess what? The guy wrote nothing on the paper! And obviously other kids were in better order and still involved in class. It works! And the class went on smoothly!
〖中文附录〗
笔者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派,于2006年8月赴美国进行教育国际交流,在麻萨诸塞州布罗克顿市的Gilmore Academy中学教授中国语言和文化,为期一年。
与在中国的情况相似,在美国做教师也是不容易的,作为一名交流教师则更不易。别的不提,单是课堂教学纪律的掌控,就是个难题。往往令初来乍到的中国教师无所适从,无论在中国你是从教多年的经验丰富,成绩卓著的名师,还是朝气蓬勃的年轻才俊,在美国都是一样的,一切都要从头开始。难就难在国情、文化的不同。
以课堂纪律为例。要严格的话,可不能用中国式的方法。松的话,学生会爬到你头上,这样的课是没法上下去的。笔者遇到有挑战性的课堂问题是不少的。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教学形势越来越好。这期间也得到了美国同行的不少帮助。以下就是一个例子:(英文教学案例的中文译文)
学 科:选修课,“中国语言与文化”。
年 级:6、7年级混合
笔者自己的选修课
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呢?请让我讲个故事吧。
我每天有三节课加上每隔一天上一节“中国语言和文化”课。让我疲惫不堪的是学校的课时安排。我每天得连续不停地三节课甚至4节课连上。我的意思是,一点儿休息时间,哪怕一分钟也没有。(其实,美国教师的课时也很多,甚至比我们更多,但他们似乎体力精力比我们中国教师更好。)这一点与我们多年养成的习惯非常的不同。大家都知道生物钟可是起作用的!因此每天都挺累的,尤其是每当开始第四课的时候。雪上加霜的是,第四课可是长达一小时的选修课,来上课的是6、7年级的学生!
三节必修课(6年级的中文课)相当得不错,虽然课上有些小问题,但我相信自己已经处理掌控得很得体了。
本文以英文写于纽约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总部,作为全美中国交换教师交流和培训的材料,现附上中文译文和感悟。
但是选修课情况完全不同。在经历了最初的新鲜和兴奋,以及礼貌之后。孩子们开始变得没有耐心(别指望美国学生像中国学生那样耐心)。他们当然不会理解他们亲爱的的中文老师在经历了一分钟不停地连续上三节大量消耗能量的外语课后是多么的疲惫。其中有几个学生成了“麻烦制造者”(捣蛋鬼)。
其中有一个七年级的男生,他是个典型的“问题制造者”(对“麻烦制造者”的委婉的称谓)。当我开始介绍有关本课的内容(中国文化――中国的节日)时,他举手了(还算有礼貌),开始了他的第一个问题,“在中国骑自行车的人多吗?”我停下来,微笑着回答他的问题,“是的,很多,每个家庭都有好几辆自行车。”虽然这个问题没有紧扣今天学习的主题――节日,但好歹也与中国或中国文化有点关系。我们总是鼓励学生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相信这好的。在我回答完第一个问题后,我开始继续刚才的话题――中国节日,还没等我把一句话讲完,这个家伙又给我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中国人穿的衣服都和你的一样吗?”我耐心地回答了第二个问题,此时已忘了自己的疲劳。这没什么,然后我又继续回到我刚才的话题――节日。甚至在我讲完同一句话之前,第三个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在这节课上,我们可以吃到中餐吗?”提问者竟是同一个家伙!仍然是与中国文化有一点关系,至少与中国沾了一点儿边,但显然不是今天老师教授的、与学生探讨的话题。但是,我还是耐心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吃中餐是个不错的主意,我们会有机会的,只要斯黛克莱女士(校长)同意。”然后,我继续上课。
类似这样的问题出现得很频繁,你无法想象。当我忙乱于回答诸如此类的问题时而不可避免地扰乱了我预设好的教学进程。而后我忽然意识到,这个提问的家伙正在得意地欣赏着我的手忙脚乱呢!我都要累坏了,而那个家伙却在悠闲地微笑着,至于其他学生,有的似乎不太满意,而有的则会心的相视而笑,甚至大笑起来!就在那一刻,我开始认识到他实际上并不是真的要问问题,也许他就是喜欢看我忙乱、甚至生气!
我与我的美国住家(住家相当于房东,但比房东关系更密切)谈起了这种尴尬的课堂情景。住家夫妇都是当地的教师,他们说这种情况也曾在他们自己的课堂上发生过。他们建议道:“下次那个学生再玩同样的把戏时,你就给他一张纸片,同时告诉他,‘请把你的问题写在纸上,也许我们马上要涉及到这个问题。如果没有提到,请在课后把纸条给我,我将很乐意在课后与你交流这些问题。’”
我按照这个建议做了,猜猜如何?这个家伙在纸上什么也没写!另外,很显然地,其他学生的秩序也比以前好多了,而且注意力都投入到教学中来了。这简单的方法还真有效!课堂教学从此顺畅起来了!
〖后 记〗
一年下来,笔者的竭尽全力汉语教学工作给该市带去的不只是一门新开的学科的成功尝试,更多的是中国老师给这个城市带去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当地政府、媒体和老百姓给予了关注、赞誉和表彰。
汉语教学和中国老师的生活与活动增进了当地美国人对当代中国人、中国社会和中华文化的了解。从刚到美国的找不到接待家庭到现在的多个候选接待家庭的参与竞争,从有所顾虑到欣然接纳,显然,当地美国居民对中国交流教师的了解与接纳程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笔者的汉语教学工作和社会活动展现出了当代中国人的良好形象,得到了当地媒体的高度重视和赞誉。为此,笔者四次上了美国当地媒体的报道:一是网络介绍(2006年9月),二是报纸采访(2006年9月),三是电视访谈(2007年3月),四是广播对话(2007年4月)。其别是06年9月16日的报纸报道刊出后,我似乎有点儿成名人的感觉了。而07年3月22日的电视访谈节目在当地播出后,因反响好,又在当地重播,使得我们在该市家喻户晓了。
辛勤与出色的工作,使得当地学校对开设中文课的兴趣倍增。以笔者任教的Gilmore为例,该校决定于07年起,在06年引进两位中国交流教师的基础上,再增聘一位美籍华人担任全职的中文教师。使得外语教师中中文教师的人数达到3位,超过了西班牙语和拉丁文。当地的高中和其他初中学校也决定在08年开设中文课。
行之有效的汉语教学和辛勤努力获得了美国学校肯定和当地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表彰。为此,该市教育局于07年3月在教育局举办表彰午餐会,教育局长带领全体中层处室的主任陪座,赞誉有加,并赠送礼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市市政府于07年4月召开表彰会,给我们对该市教育长达一年的贡献给予表彰,并颁发了《教育贡献荣誉证书》。笔者的房东夫妇俩也都是本市教师。他们把笔者作为他们的骄傲,并说“这份证书是许多美国老师一辈子也争取不到的荣誉,被你得到了!”
【关键词】反转课堂教学模式;数学教学改革;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此文系2014年江苏省高校哲学与社会科学资助课题(2014SJB333)、江苏省教育规划课题(JS2016GX352)、宿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SQ2015 GH179)阶段性成果,并受江苏省“333”工程基金资助.
反转课堂,由英语Flipped Class Model or Inverted Classroom 译为“反转课堂教学模式”,简称为“反转(翻转)课堂”.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环境下,教师提供教学微视频、学习课件等资源,学生课前通过下载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预学习,回到课堂后师生共同完成问题链、小组合作探究和师生交流反馈等过程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一、理论依据
反转课堂的理论依据有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布罗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奥苏伯尔的认识同化论、建构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混合学习理论.在新媒体时代,简单的命令式要求已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需要顺应时展的潮流,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学习,利用网络技术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
(一)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
杜威认为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记忆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也是一种过程和方法,他主张教学应当遵循以下步骤:“真实情境―发现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想法.” 杜威把行知统一起来.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教条,没有通过做,也没获得结果,所以这种学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他认为这是“心与身”分离的二元论在教学上所产生的恶果.杜威这个观点分析涉及两个问题:一是知识源于行,知行不能分;二是知识与经验的获得来自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意识的联系.此理论是对教师中心主义的彻底颠覆,真正把学生的自主探究作为首要.
(二)布罗姆掌握学习理论
美国教育学家本杰明・布罗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学习者在被给予充足的时间及适当的时间及条件下,都能掌握学习内容并取得优秀的成绩.此理论以目标教学为核心,以反馈矫正为手段,以掌握学习为目的.反转课堂教学模式掌握学习理论的实现搭建桥梁,作为传递知识的教学视频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最佳教学,在课堂充分的时间中学生可以按自己的节奏学习课堂内容.
(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
布鲁纳受皮亚杰观点的影响,他认为,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知识经验进行加工改造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学习中,新的知识经验不是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就是引起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改组(顺应),从而产生新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不是被动地产生的,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此理论为引导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探究的实现做出保证,是中国当前教学改革需要正视的问题.
(四)奥苏伯尔的认识同化论
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如果要有价值的话,应该尽可能地有意义.奥苏贝尔认为,意义学习有两个先决条件:(1)学生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的心向,即表现出一种在新学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2)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联系不能是一种牵强附会的或逐字逐句的,而应是实质性的联系.奥苏贝尔认为,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因此,要促进新知识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观念.此理论要求重视学生已有知识,反转课堂即要求学生提前学习,找到知识的价值与问题,然后在课堂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式学习.
(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能单纯是知识由外部到内部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的知识经验双向的作用来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反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提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在教师促进指导下,通过学习独立探究或小组协作研讨,自己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认知建构过程,深刻反映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材和学习路径,更重要的是还为学生提供恰到好处的学习帮助,为学生的有意义建构助力,极大地促进反转课堂的顺利实施.
(六)最近发展区理论
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此理论,认为个体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所存在的差距.实际发展水平是指儿童已具有的较为成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潜在发展水平则是指导个体在现在能力的基础上,借助一定外在条件的帮助便能完成任务的机能水平.因此,最近发展区是指那些稍微超出现有水平、有成熟潜在机能的区域,即个体能力发展的最后一个区域.
在反转课堂中,课前学习的基本概念和针对性练习的知识层次在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之内,学习者只需要通过正常的学习努力就可以完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课堂学习活动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超过了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学习者一般需要通过同伴的协助、老师的指导或相关资料的支持才能顺利完成,这一部分学习属于潜在发展水平.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再通过学习活动内容进行强化和提升,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消化.
(七)混合学习理论
该理论主要指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反转课堂教学实质上是网络学习与面授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因此也是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在线学习模式的混合教学模式.通过混合式教学将现代信息技术创建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课堂相融合,展现给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与教师指导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性作用,充分发挥各种学习方式的优势,因而使学习者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二、反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算法与程序框图”现在进入高中数学课本,但是由于知识比较抽象、设计思想跨越性强、对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判断能力要求较高,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难以理解,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尤其是对条件式的设置、循环次数的控制、计算的起点不易把握.这样的情况特别常见.长期以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不易找到,其实可以借鉴最近国内外比较流行的反转课堂教学模式,彻底改变算法与框图部分的教学现状.
(一)明确学习目标――制作相关教学视频
1.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进行反转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需要确定学习目标的类型和内容,并明确学生在不同阶段所要达成的目标,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三维目标的完整理解和全面实施.
课下自主学习阶段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能够运用一些信息接收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在网络互动中建立算法概念体系,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新教学模式的认识,在课下自主探究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课上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学习与探究,小组协作交流,让学生对算法概念有更深刻的了解与认识,并能够自主学习和探究算法的特征、性质、框图类型以及分类设计的方法.
2.制作相关教学视频
课前,教师通过手机、相机、摄像机拍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微视频,包括以一些简单问题的解决思路引进算法的定义,并进一步提出有关算法的分类和设计要求,做到主题突出、内容简要精炼,时间大约10分钟左右.
提前1~2天,教师将相关课的学习视频到校园网的教学平台,学生通过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提前观看、自主探究.
(二)学生观看教学视频,自主探究学习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再次观看教学视频,了解并掌握算法相关知识的内容.在观看学生视频过程中,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掌握情况,合理安排学习进度,也可以暂停、回放,做好记录完成课前相关练习.
通过自主学习后,学生对算法及其框图的概念及性质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师通过相应的练习检测学习效果.
(三)消化课堂内容知识,协作交流学习成果
教师根据算法与框图的相关知识和学生观看视频、课下练习的实情,总结出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学生从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继续问题探究.例如:(1)了解并以熟练运用定义性质进行相关计算;(2)掌握算法的本质,在框图的应用研究中巩固其求解方法,并分析这种方法的应用范围和条件,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根据老师给出的问题,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探讨,小组的人数一般控制在6个以内,明确一个学习组织者――组长,小组成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多媒体电子邮件交流等方式扩充自己的知识内容,针对循环体结构中的累加变量、累乘变量、计数变量的差异与不同类型,小组内成员用辩论、对话、讨论等形式,提高他们之间沟通交流、协作互助的能力.
因此,在反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可以开展高质量的有效学习,完成知识消化的过程,协作交流学习的设计也对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帮助.
(四)评价反馈
教师通过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过程的表现与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反转课堂模式中的评价由学者(或专家型资深教师)、教师、同伴及自己共同完成,不但重视评价学习结果,还通过建立学习过程性档案对学生整合学习进程进行评价,真正做到定量与定性评价、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在评价过程中,教师根据综合评价情况获取有效的教学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各项活动的实施情况,为今后展开类似活动给予有效的指导.
三、对反转课堂教学模式作用的几点反思
(一)反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有益的“反转”
教育本身是多元、多样化的,正是教学俗语所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和模式数不胜数,并且各有千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反转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但是不可否认,这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将此模式运用于高中教学时,由于课程难度较高,一部分学生还是较难掌握;另外,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这种模式,没有养成课前预习、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样就会对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反而不如传统的课堂教学循序渐进的效果.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地理课堂;教学案例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现代地理教师的思想在不断地提升,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也在提升。将探究式教学的方式引入现代地理课堂,将对传统地理教学产生冲击,进而带来地理课堂教学的一次变革。
一、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作为基本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具备探讨和研究的过程。在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一个知识点的提出,学生可以提出质疑,同时更多的学生参与对质疑解答中,使中学地理课堂具备研究性。
1.研究性
探究式学习的本质是研究,学生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提出问题,随后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找出所学习内容中的问题,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2.实践性
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性主要是强调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通过教学过程,无论是动手能力、学习能力还是知识的掌握都将得以提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探究、提升。
3.开放性
探究式学习的开放性是指课堂教学和课后研究,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具有活力而又不失宽松环境的课堂,营造了一个可以群体交流的活动氛围,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的步骤
在地理教学之前,学生脑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概念,但是这些具备的概念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有一些概念是明显有问题的,这就需要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改变。探究式教学,很大程度上可以推动学生获取新概念,改变错误的旧概念。
要使学生能够接受新概念并不是容易的事情,通过对高中学生对地理概念的调查、了解、统计,逐渐整理出学生已经具备的概念,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和学习,帮助学生逐渐获取科学概念。
1.揭示学生的前概念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地对知识进行积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观点,教师一般通过不同的方式去了解学生的掌握概念的情况,例如,问卷调查、座谈或者概念图方式,为以后的探究式教学打下基础。
2.诱发概念矛盾
诱发概念矛盾是让学生对其原有认知结构和现实的现象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学生在学习新概念的时候,一定有原有的认知结构作为基础,学生往往都是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来接受新的问题,但很多时候是会产生矛盾的,一旦产生矛盾,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适当时机引入科学概念,产生替代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就是概念发展、概念更替的过程。当前一个概念无法解释现有问题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接纳新的概念,纠正以往的认识。
三、教学实例
以高中地理必修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一课时)为例进行研究。
1.教材分析:这一节中包含着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大类型。对两种农业类型的比较是这一节的重点。
2.学情分析:从学生角度来说,因为城市学生很少对农业有所接触,对农时、农事、农业等概念非常模糊。一般学生出现的前概念包括:(1)过分强调区域概念,南稻北麦,很多学生认为北方就没有水稻。(2)农时不清。(3)很少接触农业。(4)地域不清,不清楚降水和气温对农业的影响。
3.操作过程
师:同学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在大力发展农业,主要是因为我国日益增长的人口。我国粮食作物的产量逐年升高,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生:小麦和水稻。
师:我们初中地理都学过,小麦和水稻的种植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什么原因?
生:秦岭―淮河是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同时也是1月份0℃等温线。
师:因此农业生产和气温、降水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一种重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
资料1:水稻需要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生长?
水稻习性介绍:属于喜温喜湿作物,生长期长,苗期生长要求10~12℃以上,开花授粉要求18~20℃以上的温度,同时,还要求有充足的水分供给。
资料2: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区与人口密度的关系。
从分布的地区而言,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地区往往是人口稠密的地区。这里人口数量较大,对稻米的需求量也非常大。
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生:有利区位条件:(1)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2)地势低平,适宜水田管理;(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4)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教师总结:由此可以看出,季风水田农业的区域分布来说首先处于地势平坦地区,需要良好的气温和降水条件,同时人口较为稠密,可以为季风水田农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资料3:南方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10年的南方水灾报道:从6月13日的强降雨至今,南方大部地区频繁遭受强降雨侵袭。当前正值秋收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南方早稻陆续齐穗灌浆,中稻开始分蘖,双季晚稻正在育秧,而近期强降雨过程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雨区集中在长江流域,这一地区是我国的农业主产区,连续的强降雨给农业生产带来重创。
师: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生:特点:(1)小农经营;(2)单产高,商品率低;(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4)水利工程量大。
学生通过一节课的接触,发现与以往学习地理内容有着很大的不同,并不是通过简单的记忆就可以获得答案,而是通过不断地探究、思考、提问等方式来获取结果,在获取结果的同时也对以往的概念进行重新的整理,获得正确的信息。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探究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已经逐渐走进课堂,改变学生惯有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式教学,使得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的主动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实现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