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生产技能培训

农业生产技能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生产技能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生产技能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民;培训;方法;技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实现我国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的全面发展,应加强对农民的生产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保障。为此,笔者于对桑洲镇农民生产技能培训需求及制约因素,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分析,并根据综合情况撰写调查报告。

一、农民对生产技能培训的需求意愿分析

1、农民需要的培训内容

为了全面了解对该镇农民对生产技能的需求程度,笔者调查了农民所期望的培训内容,调查结果。农民期望的培训内容:农业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知识、进城务工技能、政策法规、创业知识。农民对培训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生产和市场的刺激,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和市场营销知识的现实需求巨大,被调查农民最需要的是农业生产技术,占43%,其次是市场营销知识占26%,农民对政策法规和创业知识的关注度不高,这两个方面的需求分别占13%和11%。农民进城务工技能培训的需求最低,占5%。

2、农民需要的农业技术培训

受访农民对农业技术和服务的需求普遍性排列为:优良品种、肥料农药、机械耕作技术=农村政策法规=产后贮存、加工技术。37%的农民需要优良品种服务,排在第一位;21%有农民需要测土配方、植保技术,20%的农民需要农产品销售服务,机械耕作技术、农村政策法规、产后贮存、加工技术并列第四,有7%的农民需要这些技术或服务。因此,相关部门在技能培训时,应该有针对性进行如何选择优良品种的技能培训、加强农民销售技术培训和测量配方与植保技术的培训。

3、农民的培训意愿

(1)农民对培训方式的偏好。据笔者了解最受农民欢迎有培训方式是参观学习,有28.2%有农民选择该项,其次是课堂讲授与田间示范,分别占调查对象的27.7和27.3%,而喜欢会议形式,电视广播、VCD学习的比重不高,在10%以下,说明农民还是喜欢直观的、能够与实际结合紧密的培训方式。课堂讲授侧重于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阐述、现在课堂讲授都采用多媒体,授课老师灵活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得到了受训对象的认可。田间示范、参观学习能够直观地、直接地看所传授技术,对于农民解决种植、养殖等方面遇到的各种难题给与现场指导,是很受农民欢迎的培训方式。

(2)农民对培训时间、季节、地点的偏好。在培训时间上,农民喜欢短、平、快的短期培训方式,选择1天以内的占42.1%,选择2-3天的占37.5%,愿意接受7天以上的培训人仅占6.4%。在培训季节方面,49.7%的样本农民更倾向于根据季节和生产的需要随时接受短期培训,37%有样本农民选择在农闲季节节培训,与农民实际、实用、实效物生产方式有关。按照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来分,尽管其主要收入来源不同但是都倾向于根据农业生产需要随季节安排,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农民也喜欢农闲季节安排培训,占有35%,收入来源主要是经商的农民更喜欢随季节安排和随时举办这两种方式,所以在安排培训季节上要充分考虑不同的群体,以便使培训达到良好的效果。在培训地点选择上,农民没有特别的偏好,其他选择在附近的都在20—25%之间,说明由于交通便利,培训距离远近已经不是影响农民是愿意接收培训的主要因素。

二、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的制约因素分析

1、农民参加培训的热情不高。对于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现在各级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但是作为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的受益者,有些农民对培训并不热心,在调查中有些培训很难将农民组织起来。这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民观念陈旧,小农意识强,小富则安,认为学不学一个样,主观上不求进取;另一方面是农民对培训缺乏信心,认为目前开展的培训对自已并没有多大帮助。 同时部分基层政府和农业部门对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的认识也不到位,没有精心策划组织开展培训、穷于应付,为数字、为考核而培训。

2、农民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影响农民参加培训的最主要因素是没有时间。农民之所以没有时间参加培训,主要因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往往把培训作为兼学,他们在本村或在周边村务工,他们不愿意放弃务工时间参加培训,特别是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的效果具有滞后性,而且有些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由于上述原因致使30%的农民没有参加培训。从分类是看,影响因素分为两类, 一是农民个体的因素,包括没有时间,自己不会学。二是培训学校的因素,培训内容不适时、课堂结构不合理、单调,没有根据当地的产业特点来设计课程,来激发农民的学习积极性。

三、完善农民生产技能培训工作的对策建议

1、提高农民培训意识,调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如典型引路,要做好农民培训工作,首先就要努力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使农民具有现代农业思想,让“科技兴农”、“科技致富”的观念深深扎入农民心中,根据农民怕风险而善于模仿的特点,大力宣传通过参加生产技能培训,培训增产增收的典型,发挥其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典型事例引导农民参加培训。

2、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政府投入是农民培训的实施主体,对农民生产技能培训需要有实质性的投入,通过政府“买单”来调动农民培训的积极性,实现培训投入的的长效性。在一些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的经费主要由政府来承担。如该镇近几年通过对茶农的茶叶加工培训、农民信箱培训、高山蔬菜的培训全部委托成人学校完成。强化服务。在投入资金的同时,政府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民培训工作的统筹管理上。尤其是确保农民培训信息渠道的畅通。调查显示,当前农民培训工作在信息上存在选择性,并不是向所有农户。信息的不畅通影响了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充分利用广播、手机短信、电话等扩大培训宣传。政府可以通过组织农户报名,登记农户信息。

3、培训时间形式多样、培训时间不宜过长。按照形式要活、渠道要通、针对性要强的要求,采取课堂讲授、田间示范,参观学习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本着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努力搭建符合农民要求的培训方式。田间示范是以从事生产农民作为培训对象,以田间为课堂,辅导员与农民面对面的交流,现场教学,学员边学边会边做。通过做给农民看、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农民主要想通过针对性、时效性、专业性的短平快的培训方式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培训时间不宜太长,建议培训时间1—2天为合适。建议把农民学历教育与短期的生产技能培训分开,学历教育应是长期的,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所应根据培训目的的不同安排,在培训时应根据农业生产需要或在农闲安排培训,教学时间上应根据农时确定培训时间,采用农民来说更容易接受,培训好的方法。

4、要着重抓好核心农户的培训。由于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绝大多数是向左邻右舍有经验的农民学习,这样看得见、摸得着,风险小。因此,开展以大户为龙头的核心大户的科技培训是解决当前农业科技到户率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重要措施。要在面广、量大的培训工作的基础上,选拔一部分一定基础的骨干农民有重点的开展技术培训,再由这些农民做给左邻右舍看,进而吸引他们学着做,还有要重视普通农民的培训,增加培训机会和培训次数。

5、充分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现在“家庭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改革的一大成果,是亿万农民的一个创举,中央强调国家在农业基础实施、技术推广、培训、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优惠扶持,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通过培训对农民生产技能进行针对性培训,以此来提高生产技能,优化市场反应。

农业生产技能培训范文第2篇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上明确指出:我国今后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当前,我国农业经营老龄化、兼业化问题呈加重趋势,要建设现代农业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呈明显加快趋势。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农的劳动力兼业化现象也非常突出。因为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一些传统粮食主产区水稻种植双季改为单季种植有加剧的趋势,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土地撂荒的现象。农业资源不能有效配置,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都不高,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这些问题都需要依靠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来加以解决,其中重要的是要大力培育职业农民。从全球范围看,分工分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潮流。所谓农民分工分业,就是把现在的兼业农户分解,进行职业上的分化,实现农民身份的多种转变,即由单一的农民转变为农业生产者、经营者,非农产业的生产者、经营者和城市市民。使农民成为一种职业表述,而非身份界定。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呈加快趋势的新形势下,建设现代农业必须顺应分工分业的历史潮流,大力培育职业农民,促进土地经营的集中和农业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从而不断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的效益。

近年来,日本针对农业从业人员逐年减少且老龄化的趋势,积极采取措施培育职业农民,其思路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日本已经建立起了完备的农业教育体系。包括农业高校、农业短期大学、道府县农业大学校、民间研修教育机构、农林水产省农业者大学校和就农准备校等,这些院校对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生产者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政府还对农业生产者进行再教育。通过培训、技术指导等形式,帮助现已从事农业的生产者获取新知识,提高其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三是培养农业后继者。对准备从事农业的新人,开展就业咨询活动,提供信息服务;提供研修机会,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提供无息贷款援助,包括研修资金、启动资金和设施资金等费用。

结合我国国情,我国当前培育职业农民、保障农业经营后继有人,就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把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纳入国家总体教育规划,把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重点放在农村,对完成义务教育后的青年农民进行分业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造就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新型农民。

高度重视培养新型农民。进一步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扩大培训规模,保证培训效果。加强农业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农业经营资格认定制度。

农业生产技能培训范文第3篇

一、重视突破文化知识水平低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瓶颈制约

首先从我国目前的现状看,农民从来源有老式农民和新生农民之别,老式农民一般年龄较大,大多数在40岁以上,文化水平较低,其文化水平多数在初中以下;而新生的农民主要是中考或高考落榜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从年龄上看较年轻,多数为35岁以下,其平均的文化水平也在初中及以上。(因为现在的初中阶段进入高中的入学率大约在40%,所以这部分新生农民中高中生的比例并不高。)但总体上说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的文化水平都较低。这种低文化水平制约了其在技能上的进步,在经营管理上无法接受科学的理念,在思想上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精神。因而无论农民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还是外出务工都很难与先进的生产工具相配合,更不用说主动的采用新技术来创造更多的产值。这种低的文化素质使得农民从总体上难以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所以要提高农民的素质首先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而且职业技能培训也需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文化水平上进行。

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一方面需要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提高高中阶段的入学率,鼓励民办高中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农民职业技术培训要和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紧密结合,而不是现在许多职业培训机构或劳动用工单位,把职业技能培训与文化知识的提高割裂开来,仅仅为了技能培训而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认为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完全是中小学等教育机构的事。只有文化知识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进行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才能打破职业技能培训中文化知识水平低的瓶颈制约作用。

在近年来所承担的农村能源新技术利用培训中发现,因培训对象是农民,大部分学员文化知识缺乏,因此培训师在进行备课时就应该考虑到。要将知识直白化、通俗化,要充分发挥学员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比方说,要善于把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单化处理。即用简单易懂的案例进行分析,或用直观形象的教具进行演示,进而稍作归纳和总结得出一个结论即可。

二、在培训中,应根据学员及学习特点转变培训方法

1、要从“求知”转向“能力的培养”

比如,沼气利用技术其涵盖学问较多,培训师在对学员进行培训时要注意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培训,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2、从“讲授法”转向“参与法”

大家在中学学习英语时只听老师讲,自己不练习的话是学不会的。同样的道理,在技能培训中学习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沼气池池盖砌筑时,只听师傅讲解和演示而不亲自动手操作是学不会的。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眼见不如手过一遍,所以培训一定要让学员亲自参与其中,才会有好的效果。

3、从“一般”转向“具体”

理论知识一般都带有普遍规律,原则性强,但也抽象、深奥、难懂。培训师在培训学员时,千万别把简单的问题讲复杂了,而是要把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教学”等直观的教学形式进行深入浅出的具体化讲解,让人一听就明白,一学就会,才能达到好的培训效果。如:沼气利用技术培训,讲授沼气发酵原理时,要把投料到产生沼气的过程中一些深奥的道理用简单明了的方法、实例进行讲解。如微生物、分解、发酵、产气等知识,就要进行具体形象地讲解,让学员听明白。

4、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员为中心”

过去,培训师往往在培训讲稿上面下功夫较多,无论是段落问的逻辑关系、知识结构的辨证关系,甚至到段落的过渡都考虑得很仔细。上课时,从头讲到尾。课堂上,很少有学员的声音(学员很少参与讨论),这就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培训法,其培训效果不佳也在情理中了。

以“学员为中心”的培训法要求培训师在培训学员时,要立足知识点,以学员为中心,多进行启发式提问和讨论,引导学员跟着老师的思路进行分析和思考,要大胆地让学员提出问题,即便问题提错了也没关系。培训师可以随时进行纠偏,将其引导到主题上来。只要学员开了口,他的思路就开始跟着培训师转起来,培训就可以顺利开展下去,经过学员自己思考得出来的结果自然就印象深刻了。这种“以学员为中心”的培训学习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员在培训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三、要从激发意愿开始,调动参训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在农村能源利用技术培训中,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大多数是农村四五十岁的人员,其文化水平较低,虽然许多农民对所从事工种的技能掌握的熟练,但学习系统理论的难度很大,影响整体水平的提高。另外,农民接受培训的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大多数农民还处于“要我学”的阶段,我们要从激发农户意愿开始,让农民技工转变观念,变成“我要学”。

首先突出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农民技能培训要突出农民的需要,特别要突出持证上岗的需求,以培养职业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引导农民从传统的身份型农民向职业技能型农民转变。要贴近农民和农业生产实际,把农民技能培训与本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推进产业化经营、发展主导产业结合起来;与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培育实用人才带头人结合起来;与掌握实践技能,增加农业效益、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村农民,搞活一方经济。

其次在下沉培训重心的基础上,推广前沿适用技术,提供全方位服务。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结合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展开教学,实现集中授课和自学结合、课堂讲授和现场指导结合,采取注重实效的“互动式”培训,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第三,研究建立“订单式”培训机制。积极与农民合作组织、产销协会、农产品加工企业等联合,根据企业需要,确定培训工种,培养促进企业发展的技能型农业人才。

第四是要建立培训需求反馈机制,利用信息员、电话热线、网上反馈等形式了解农民的需求,定期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调查和分析,掌握农民需求,有针对性地搞好培训。要从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完善和加大对人才的激励力度,从“培训一考核一使用一待遇”等方面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加以落实,才能充分调动参训人员培训的主观能动性。

四、提高继续从事农业的新型农民的技术水平

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不仅仅着眼于对外劳务输出来提高其技能,也应该针对农业自身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要求来加强技术培训,使愿意继续当农民的人的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因为现代的农业生产绝非传统的农民所能胜任的,新技术及工具的使用,优良品种的采用,土地耕作方式的转变,农产品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农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更新都需要借助新型的农民来实现。

农业生产技能培训范文第4篇

一、麦积区农民培训基本情况

(一)培训覆盖面

据调查统计,参加过各类培训班的人数仅占调查总数的39.7% 。其中参加阳光工程培训等职业技能培训的人数仅占15.8%,参加广谱性技术培训的占到83.5%。

(二)培训形式

培训形式主要以课堂讲授、看光盘、现场操作、田间指导等短期培训、以会代训方式为主;培训地点一般在村委会或村小学,农民参与村外培训很少;培训班组织者当中,由农业局组织的占19%,其他部门平均组织率为5.1%。通过电视、向身边能人讨教是农民获取科技信息和技术的重要渠道。

(三)掌握技能

调查中有39.2%的认为自己通过培训学到一技之长,在农业生产方面,比较熟练掌握了果树、粮食、蔬菜的栽培,病虫害防治和家禽养殖等技术,其中掌握果树与粮食种植技术的分别占学到一技之长人数的61.8%和52.3%。

(四)培训需求

培训需求受当地主导产业和从业观念影响,主要有:一是在农业生产方面,麦积区是苹果知名品牌——花牛苹果的故乡,花牛苹果主产区大多数农民对果树种植技术需求比较迫切,发展大棚蔬菜的村组则需要蔬菜栽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培训。二是在外出务工方面,随着二、三产业岗位的多元化,培训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农民对学习新技术积极性高,愿意参加包括课堂讲授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能够承担相应的培训费用,但希望培训后能保证上岗,并稳定就业。

二、农民素质状况及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科技“二传手”

尽管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农村初中毕业回乡青年逐年增加,但务农的极少。农业从业者仍是只熟悉农业生产基本常识的体力型、传统经验型农民,他们受教育少、文化水平低。农业比较效益低、劳动强度大,对新生代农民的吸引力较小。他们对在农村发展信心不足,转而弃农从工流向城市,造成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以老人和妇女居多,从长远看农业生产后劲乏力。

(二)培训的内容、方式、时间与农业、农民的需求没有有效对接

现场操作指导所占比重不够,农民喜闻乐见的广播电视、VCD、网络等教育培训资源没有普遍应用,授课模式单一,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也有待提高。由于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差异,结合农时、农事开展的现场培训规模不大,无法满足大面积的农民培训需求,不能做到与作物农时季节紧密结合。

(三)农民职业教育滞后

麦积区属内陆丘陵地区,地理范围广阔,人口居住分散,全区仅有一所农业职业中学,职业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实用技术培训主要由涉农单位承担,由于教学设备、培训经费和师资力量的限制,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职能还有待进一步发挥。教育部门的职校和民办职校以新生代农民工为教育培训对象,农业从业人员职业教育培训能力不足。由于农民教育培训面广、培训成本高、短期效应不明显,制约了资金争取、投入和适时培训。

(四)缺少权威的农民教育培训协调机构

现有的培训机构各自为战、重复培训,没有形成合力,既浪费了教育培训资源和经费,又易使农民感觉培训走过场而产生抵触情绪。

三、对策建议

(一)分层次开展农民教育培训

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三农”工作的始终。通过远程教育、文化下乡送科技、依托项目办培训等开展教育培训引导,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良好氛围。分层次开展技能培训,逐步建立能起传、帮、带作用的农民技术员骨干队伍和遵纪守法、善于经营的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强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组织村组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各项农村政策及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知识,使他们成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引领者,成为勤劳致富的带头人、执行政策的明白人、社会稳定的维护人、文明新风的倡导人、村容村貌的管护人;挖掘农村经济各个领域中的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精英和科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脱颖而出先富起来,激励群众依靠科技发家致富。

(二)建设一批师资力量雄厚的农民培训机构

一要加强现有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条件建设,对其培训能力和师资进行评估,提高办学能力和水平。二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既具有教育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技能和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吸收农业一线技术能人为代课老师,完善充实教师队伍。三要依据当地产业发展规划和培训机构的特长拟定主训专业,加强专业建设,塑造特色学校和品牌专业。四要建立和完善财政扶持机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培训,积极争取培训项目,弥补教育培训经费的不足。

(三)确定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做好协调配合工作

农业生产技能培训范文第5篇

一、农民素质现状及存在问题。

1、文化素质和受教育水平总体上有较大提高

据调查:受初中教育的农民由27.7%上升到50.4%;受初中以上教育的农民比重达到12.9%。从这些数据可看出,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已得到很大提高。但是,要培养新型农民,不仅是要加强知识教育,更主要的是要转变农民的思想和文化观念。

2、科技素质普遍偏低,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据调查:我国农村居民参与技能认证和职业教育的平均参与率为6%左右。对非农专项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不高,技能结构比较单一,对非农专项技能的学习需求潜力较大。有近三分之一的受访居民对参与技能培训的意愿不够明朗或者态度消极,这与新型农民的要求相差较远。

3、经营管理意识和法律意识薄弱

据调查:我国农民在广告意识和创新意识方面比较薄弱,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狭窄,农业生产的市场导向仍需加强。新型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能够合理配置各种资源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新型农民必须具有运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身权益的意识。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农民能否成功转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新型农民,关键在于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和法律素质能否得到提高。

二、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应该从农业中走出来,把教育内容扩展到“加工、运输、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1、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要求农民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基础,熟练掌握一项到多项从事农业或相关产业生产的技能,实现科学种养或转移就业。

2、培育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 要求农民具备一定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够合理组织、配置家庭或组织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土地等资源,开展生产和参与市场经营活动,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从“农夫”变成“农商”。

三、职教中心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模式

(一)产教结合,工学交替

1、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是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到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桥梁。我国每年约有6000-7000项农业科研成果面世,但其转化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一项农业科技成果只有成功地转化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才能真正发挥其对农业生产的贡献。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更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据调查,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和加工技术的学习需求突出,他们在有关现代农产品加工、包装、运储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能水平亟待开发和提高。

2、树立和培养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意识

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要使农民不断转变思想,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1)使农民初步形成价格意识和竞争意识,能够根据市场的供求变化,适当调节农产品的生产规模,避免过度的重复生产与低效生产。(2)使农民实现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经营或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或旅游农业等。(3)使农民逐步养成广告意识和创新意识,大力宣传当地特色农产品或者农业资源,不断拓宽销路,使其真正实现经济价值。

(二)“送教下乡”惠民生

送教下乡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力求通过系统的学历教育,提高从业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1、因地制宜,合理设置教学点

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以区域经济为依托,设置教学点和实训基地。在东部堂二里镇讲授以红薯、花生、马牙枣种植为主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康仙庄乡后营村讲授以养猪、养鸡为主的知识和技能;在津恺食品有限公司讲授以农产品加工、高产农业为主的知识和技能。

2、形式多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内容分为公共课模块、专业课模块、生产实践模块。公共课模块主要是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和进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专业课模块主要是使学生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生产实践模块主要是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真正担当起现代农业劳动者的模范带头人。教学形式为课堂讲授、小组集中学习、现场实践等。

3、取得实效,惠及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