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第1篇

十几年来,我国居民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越,但同时人们也失去了彼此之间的诚信、感恩之心,形成了各种主流媒体争相议论的焦点。在我们互联网、电视等媒体中,看到太多的见死不救、相互欺诈、争名逐利等丑陋的社会现象,加之我们的家长出于私心及对孩子的溺爱,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致使我们的青少年从小就没有很好的社会环境,缺少了感恩之心、诚信意识。同时,我国在学习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教学手段时,也丢掉了自己的优秀文化,忽视文化的传承。

那么,我们如何弥补中职学生正在日渐遗失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作为中职语文教师,我认为能够从历史悠久的国学文化入手,重拾国学经典,在中职学生即将走入社会之前,加强学生感恩、诚信、励志教育,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一、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是人生态度,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人文精神的内涵。中职学生与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有着更多的不良习惯,不听父母管教、顶撞老师、打架,这些现象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得意改变呢?发挥名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警示作用,加强成语典故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熏陶,让中职学生学会知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自然的馈赠之恩,祖国的呵护之恩。一个即将年满十八周岁,世界观、价值观基本形成的中职学生,他要懂得如何孝敬、关心自己的父母,不忘答疑解惑的恩师的倾囊相授,融入社会这个集体,彼此珍重对方存在的价值,懂得尊重不同社会分工的人给你带来的快乐生活,珍惜大自然赏赐给我们的物质和环境,更要懂得祖国的命运与我们同位一体,爱它就是爱自己。

经史子集中璀璨的国学经典,中职生基础较差,理解虽不易,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语却是最好的学习国学文化的方法,不断诵读《三字经》、《论语》、《弟子规》等作品,经典的语句记忆于心,自然而然就达到了文化传承,同时也进行了感恩教育。

二、诚信教育

美国、俄罗斯等国家都相继成立孔子学院,竞相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各地方学校建孔子塑像,掀起一股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孔子所倡导之一就是诚实守信教育,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强,诚乃立身之本,信为道德之基,所以加强中职学生的诚信教育也成了必然。

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就像闻一多先生写的《说和做》,说到就要做到,说和做要一致,要忠诚老实、遵守自己的信约。在现代社会中成人世界的道德失范、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片面强调和追逐个人利益和个性特征;文化娱乐项目、影视作品和传媒内容良莠不齐;学习方式的改变;人际关系中的信用缺失;网络信息的泛滥等,从不同的角度或深或浅地影响着中职学生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一部分成年人的国家观念淡漠,对社会产生不满,价值选择混乱,诚信和责任心丧失,道德判断的利已主义倾向,制假销假牟取暴利,假学历假亲情等倾向对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的形成,伦理道德观念的建立,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成为说的多,做的少,严重缺失诚信意识。青少年见死不敢救,怕要死之人或其亲人反咬一口,好心却惹事上身;为了能买到苹果手机,背着亲人和朋友,舍肾换取;更有甚者,为了享乐,不惜拐骗同学来获取微薄之利。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除注重言传和身教,还可讲古代的诚信故事,像曾子杀猪、韩信报恩、蔡璘还财、晏殊立誉等,让他们在众多的故事中找到自己榜样。改变人性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平时教育中,我也注意表扬那些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的孩子,注意在表扬好孩子和评价孩子等问题上坚持原则,不让老实人吃亏。用战国思想家荀子的信与不信去判断学生是君子还是小人,改变我们近年来的评价方式。设想一下,如果中国教育能够继承传统,我们的道德也会不断回归,那些丢失的东西将重新拾起,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美好局面也会重新开创。

三、励志教育

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诗歌教学;由画解意;由画悟情;由画入境;由画审美

一、由画解意

由画解意即借助绘画来解释重点字词和诗句,当只有直观而静态的生硬字词句摆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会太高。绘画是一种能够将色彩、错觉、线条结合起来的视觉艺术,在解读诗意的过程中如果能将绘画引入,既能调动学生的新鲜感,又能够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其面前的诗歌画面化,呈现出直观、真实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竹里馆》时,在学生初读此诗后,学生可以根据诗意口述出下图:一位席地而坐的诗人,面前有一把古琴相伴,在诗人的四周长有茂密的竹子,诗人一边抚琴一边仰头在持续不断地吹口哨。此时学生自然而然能知道诗歌前两句的意象,并且理解了“幽篁”与“长啸”的意思,由这些意象学生自然能体会到一种安适静谧的境界。当学生读完后两句,教师问学生应该给以上图画添点儿什么时,学生此时萌发浓厚的兴趣,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这幅画中一轮明月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此时再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出与此画相关的有权威的绘画作品,学生自然能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后两句诗的意思。此时再让学生感受诗人的不论“弹琴”还是“长啸”的活动状态,体会诗人在月夜幽林,把倾洒光辉的明月当成知己朋友的心境,内心澄净清幽的思想状态则显得尤其容易了。借竹林、明月寓情,再加上古琴的悠扬以宣泄郁闷之情,所以“长啸”一声,由此王维道出了一个隐者的孤寂悲愤。这种运用绘画来解读诗歌意义的方式,更能将诗歌所描写的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潜在的视觉形象更加清晰,形成强烈的画面感。这种教学方式更能引导学生在“静”境中产生“如在目前”的即视感,使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由画悟情

宋代诗人苏轼曾有言:“善诗者,诗中有画;善画者,画中有诗。然则绘事之寄兴,与诗人相表里焉。”这里的“寄兴”即表明了诗与画在表情达意方面的相通之处。因而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绘画传情的作用,在进行诗歌教学时,适当地配以图画,以使得学生身临其境多层次地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例如: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歌时,学生初读此诗,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前两句由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这样的绘画作品:“首先是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驿道的旁边是一间青砖青瓦客舍,在客舍周围、驿道两旁是嫩绿青翠的垂柳。再加上青蓝色的天空以及客舍外举杯对饮的两位故人。”这些在平常极普通的眼前的景物,此时却如画如景。这样,绘画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一幅清新明朗的图景,其中“轻尘”“青青”“新”这些明快轻柔的词语,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富于希望而节奏轻快的背景的描写。学生从这种明丽的画面与典型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到的是画面所传达的“乐”景中的“乐”情。而当学生再次把目光聚焦在画中对饮的两位故人身上,再加上“朝雨”与“柳色”“客舍”等送别之意的象征性词语时,学生不难感受出其中所展现得淋漓尽致的离别之情。学生再次品味诗歌最后两句中脱口而出的劝君再饮一杯的劝酒辞,这酒杯就斟满了诗人对即将远行的友人处境的深切担忧,也浸透了慢慢前路一路珍重的衷心祝愿,从而更集中而又鲜明地表达了真挚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师通过这种绘画与诗歌鉴赏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贯穿始终,从而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了诗中所展示的离别之景的妙处,进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由画入境

由画入境即利用绘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谭朝炎曾言:“诗画原本相通,相通之处在于追求意境。”由此可见,探求诗歌的意境是可以从绘画中获得直接体验与情感启迪的。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对诗歌的意境解读可以借助绘画作为辅助手段。中国古典诗歌讲求言简义丰,因而学生在寥寥几句诗句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则较为困难,而当教师使诗歌以绘画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时候,图画的直观冲击感则更能使得学生理解诗意、领悟诗境。而王维诗中所表现的“静”境与中国绘画所不断追求的意境是相通的。因而以王维的《鸟鸣涧》为例,在学生认真朗诵此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并且理解了每句诗句的意义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后描绘出所看到的诗歌景色,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名家为诗歌所做的配图:“在远处有高低不平、巍峨的数重隔山,在远处的隔山之间有水流从高处流下来,数棵亭亭的桂花树长在山间,树上的桂花从树上轻轻地飘落下来,山涧的顶峰上一轮明月升起,桂花树附近有几只鸟儿在飞翔着。”此时展示在学生面前的俨然是一幅春山夜色图,这幅流动着的画面更衬托出夜晚的静谧。当教师引导学生再把诗中的“闲人”置身画中时,无疑将“人闲”的静态意趣与“花落”这一动态情景巧妙地结合起来,此时跃然纸上的是如诗如画的春山之夜,学生仿佛能亲身体验到春山的美景。此时的诗人察觉到的竟是原本可忽略的细小的桂花花瓣落下的声音、花瓣飘落时的芬芳、花落在衣襟上的触觉。这不仅仅源自于诗人内心的娴静,更为重要的是夜晚的静谧和空寂,而这样的意境学生是很容易从画中体会到的。再入画中,虽然画中的月是静态的,但是极不明显的月亮的光亮变化却惊动了栖息的鸟儿。画面中的鸟儿呈现给学生的并不是被打破的宁静,反而使人感到空旷的山谷更加幽寂恬静了。结合“月出”这一动态词语以及山间时不时传来鸟鸣的声音,这种诗画结合所营造出来的“动”境将春山夜的静谧空灵境界推向了极致。这种由诗画结合的分析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与诗歌鉴赏能力,更能使得学生深入地体会诗歌的独特意境,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由画赏美

古诗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载体,本身就富有极高的形象美和意境美,因此,我们的古诗教学应在学生释词解句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绘画同样作为一种集流畅的线条、鲜明的色彩、和谐的组合于一体的审美形式,在教学中,绘画能够将含蓄抽象的意境形象直观形象化,使学生从另一层面感受诗歌的美。而在教学《使至塞上》时,其中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极具构图感的诗句将绘画在诗歌审美的过程中发挥到极致。教师在讲解这两句时只需勾出这样一幅图:“一片大漠,一条直上的孤烟,一片辽远的河滩,一轮滚圆的落日。”当学生聚焦在这样的一幅图景时,画面的阔大的空间、丰富的画面层次、大小的转换空间、对比鲜明的色彩是极容易吸引刺激到学生敏感的五官的。寥寥几笔,已经把广阔无垠的荒漠上所呈现的横的黄河、纵的烽烟与圆的落日勾勒出来,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画面的线条美。又通过从上到下与从近到远的空间转换,将无边黄色的“大漠”、天边红色的“落日”、空中白色的烽烟、地上浑黄的“长河”,以极具构图美与色彩美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清楚地感知雄浑寥廓的边塞美丽风光。而学生在细细品味这首诗歌语言时会发现,诗歌语言中别出心裁地用“直”来描绘“孤烟”,这种语言的“直”与画面的“孤烟”相结合,其中蕴含的力量应运而生,但是在浩瀚大漠的衬托下,却呈现出一种悲壮美。再加上运用完满的图形“圆”来形容“落日”所带来的感伤之感,通过形态与视觉感受上的强烈对比,更将这种悲壮美推向高峰,从而给学生带来鲜明独特的审美感受。

五、结语

正所谓“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既然“声”和“色”都无法通过诗歌或者绘画单独地表现出来,那么我们可以在诗歌解读教学中与绘画艺术相结合。而王维的诗歌正是恰到好处地向我们呈现了诗画相互借鉴的艺术美,同时也表明了绘画艺术在诗歌教学中运用的无限可能性。如今诗画结合已渐渐成为图像时代学生诗歌审美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的教师可以多收集以诗歌为题材,或与诗歌意境相似的绘画作品,在课堂上以挂图或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共融性的熏陶,既可以在图像世界中感悟诗美,又在无形中拉近了诗歌与学生的距离,从而为学生解读诗歌留下了足够的审美空间。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刘建琼.语文境界与追求[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3]林茨.中国绘画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4]张洪忠.王维“诗中有画”中的诗与画[J].美术研究,2000(3).

[5]冯惠敏.绘画与语文教学[J].考试周刊,2009(10).

[6]陆丽珍.运用绘画创设情境提高语文教学效率[J].新课程学习,2009(4).

[7]罗勇铁.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作用[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3(4).

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绘画;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93-01

第二轮新课改已经来临,注重学科整合是新课改的一大特点。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艳丽的色彩、栩栩如生的插图,它们吸引着学生们的目光,发挥着图画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可以让小学语文教学"鲜活起来"。针对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特点,以兴趣为老师,以绘画为伙伴,为深入理解课文、扩大知识面、增强记忆效果、丰富想象力、优化作文教学服务。

因此,借助绘画,能帮助学生轻松地识字、释字、学文,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等方面的训练,从而把语文与认识事物紧密地结合起来。将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内容,活跃思维,丰富想象,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1.运用绘画,有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核心。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针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生对画面的感兴趣程度往往比文字更强烈,利用学生们的这种心理趋势,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图画,比如文中有插图的,就要充分利用插图,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课文,让他们从色彩鲜艳的图画中去感悟文字背后的魅力。如果文中没有插图,但教学又确需要,可以利用电子白板中现成的教学资源,或在互联网中搜索适用的画面。如果这些条件都达不到,教师又具备基本功的,就可以利用手中的笔画上几笔简笔画,只要表达准确,也一样能达到效果。

绘画,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它活生生地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脑际里插上联想的翅膀。这不仅使学生较快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认知道理的积极性。

比如一位小学一年级的女教师在教学《哪座房子最漂亮》课文时,首先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文中插图,说出画面上的景物,着重引导学生观察远处的小山、房子、农田、树;近处的果树、小学校、小河、小鸭等等,观察完毕再反复朗读课文。最后用课件展示提前拍摄的校园照片,让学生更直观领会"哪座房子最漂亮,要数我们的小学堂"。这样一下子就解决了以往需要反复阅读,反复品味,反复分析才能体会到的文中之精,轻轻松松就突破了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利用绘画,帮助学生写好作文

小学语文教学难点在作文,作文教学难点在观察,由于学生不会观察,无法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心中无物,言之也无物,就无法在写作时将所见写在纸上。培养观察能力从看图开始,所以小学作文教学往往从看图作文开始。图画,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将观察到的表述出来,也可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但在看图作文教学时,学生面对多幅画或多个景点,往往无从下手。遇到这种情形时,教师就要运用绘画手段,引导学生认识画面上的各种景物和观察整个画面的着眼点。找准着眼点,就好像找准了开门的钥匙,找到了迷宫的出口,如此,再让他们动眼观察、动脑分析,就能自如发实现对多画面或多景点的观察了。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看图作文《公园一角》时,先用彩笔画出一个引人注目的喷水池,让学生用语言描绘出喷水池的样子。然后再画出小亭、长廊、树木、花草、游人等,让学生抓住每个景物的特点仔细观察,进而分析展开联想。让学生们把观察到的各个景物的不同特点有序地写出来。这样看图作文,即训练了学生的有序写景的作文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3.利用绘画,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字形和字义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感性形象去认识事物,抓不住这一特点,就无法引导好学生。要抓住学生感性形象特点,就要利用好画面,培养学生的画面感,从而利用感性形象去认识物象,迁移知识。抓住了这一特点,就可以事半功倍。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讲授归类识字"潜"字前,先用薄纸壳画上"潜水艇"和"潜水员",涂上颜色分别剪下来,在上课时以蓝色的大海为背景把他们挂在黑板上。对于"潜"字,学生往往会感到笔画多不容易记忆和掌握,但是看到图样就会兴奋活跃起来。在充分调度起积极性的同时,老师赶快结合图样讲"潜"字,即有"水"旁,而潜水艇和潜水员都是在水里活动,进一步理解"潜",即该字隐藏的意思,再引导学生想像一下画面,一位潜水员叔叔藏在大海里,正在干什么呢?在想像完画面之后,再通过组词:潜藏、潜伏、潜能、潜移默化等等再认识。然后再让学生表演动作,再现画面,这样就能通过图文结合,图样结合,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认识和掌握"潜"字,又达到了正确运用"潜"字的目的了。

4.利用绘画,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与文本内容比较,色彩亮丽的画面肯定更能吸引学生。教师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图景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燃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还可以使他们获得课文的相关信息,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灵感,激活他们的思维。

如一位老师在教授唐诗《山行》时,讲到"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先画一辆车,然后在车周围画上红色的枫树,问学生:"在这美丽的枫林中,是谁的车停下来呢?"答道:"杜牧"。继而又问:"他为什么要停下来呢?"答:"要观赏这迷人的枫林晚景。"再问:"谁来用因果关系讲一讲以上对话的内容?"学生的思源便会豁然打开,从容地讲出:"因为傍晚枫林景色十分美丽,所以使杜牧不由自主地停下来观赏美景"。从而迅速牢固地理解了句意,体会了"坐"字,也培养了他们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5.利用绘画,可以加深记忆,促进背诵快、准、牢

语文是百科知识的综合,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科目,融读、记、听、说、写、思能力的训练于一体。古人曾经说过:"记忆是智慧之母。"的确,记忆是运用知识,发展能力的前提。在语文教学中,背诵对于巩固词句,加深理解课文,积累知识,提高读写能力,促进记忆力的发展都有积极的、独特的作用。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要求背诵,对于一些学生会有一些难度。在背诵的基础上,更容易深刻理解理解文本,可以达到知识升华的目的。但背诵不能只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单纯的死记硬背,只能培养书呆子,培养不出好学生。通过画面,让文字"鲜活起来",既反映课文内容,又突出课文中心,就可以成为帮助这些学生记忆的好助手。

教师学会驾驭画面,文中有插图的要利用好插图,文中没有插图的也要另外想办法,总而言之要让语文课堂图文并茂,将学生对多彩画面的兴趣迁移到背诵教学上来,使得背诵教学不再枯燥无味就好,如果能做到趣味横生那就是妙,如果能够在妙的同时让画面与文相互转换,实现"乾坤大挪移"来加速加深记忆,使学生准确牢固地背诵句段,那就是妙上加妙了。

如背诵《太阳》一课最后一自然段,在熟读的基础上,教师先出示一系列幻灯片,有太阳高挂的表现"光明"和"温暖"的图片,与黑沉沉的表现"黑暗"和"寒冷"的图片作鲜明对比,再有"风、雪、雨、露、草、木、鸟、兽"的图片一一展示,再来点幻灯片让画面流动起来,要求学生按照本段文字对图画进行解说,学生顿然兴致勃勃,不仅能根据图片迅速而正确地背诵课文,而且在检查背诵情况时遗忘率低。

总之,绘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载体,它不仅是文本内容的诠释,也是学生思索的助力。拿起绘画这门武器,你就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也能启发学生的灵感。无论是幻灯片,还是贴图,甚至是板书,如能充分恰当地使用图画,对教学能产生积极特效的作用。小小一张画片,可能给孩子们带来一个大千世界。只有这样,我们的课文才会绽放出夺目的光彩,我们的课堂才会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让绘画走近孩子,让小学课堂教学因图画而更精彩吧。

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第4篇

那么,语文教师应当如何在教学中创新?最重要的便是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上,充分发挥课文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新意、有创意,能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从而激活学生思维、给学生提供自由舞蹈的舞台。

一、运用想象和联想,扩展学生思维

学习语文离不开想象和联想。在课堂上,学生的想象如果能真正插上翅膀飞动起来,就能创造出美妙的意境。

在教授《触龙说赵太后》这篇课文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由触龙和赵太后还能联想到哪些人物?又能得到什么启示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积累自由发挥起来:由触龙想到了邹忌、,想到了魏征、比干,进而认识到良好的语言表达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由赵太后想到了“裹尸布上没有口袋”的美国超级富豪查克·费尼,想到了比尔·盖茨和李嘉诚,谈到了在子女教育问题上要为其做长远打算。在这样的教学对话中,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在教授《陋室铭》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刘禹锡的一天。学生在想象中认识到,刘禹锡悠闲的生活并不令人羡慕,新时代的人们应该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努力开创充实美好的生活。

凭借想象和联想,学生思维的空间扩展了。在这样的大空间里,学生的思维可以自由来去、无拘无束,教学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借用其他艺术手段,丰富学生思维

文学是用形象说话的艺术形式,同样用形象说话的还有绘画、影视等,它们之间有着共通之处。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其他艺术手段,进一步丰富学生思维。

许多优美的古诗词都能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讲授张志和的《渔歌子》时,我请学生们根据诗歌内容画一幅画,学生们欣欣然忙活起来。画完后,教师问“这幅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在回答中逐渐认识到那位凝神垂钓、怡然自得的老翁是画面的核心内容,因为他最能反映诗歌的思想情感。接下来,我让学生们在想象中给这幅画涂上颜色,于是一幅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在他们脑海里呼之欲出,诗中宁静淡远的意境也就自然而然地印在他们心上。在教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我运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幅自然环境正被破坏的摄影图片,再配以低沉舒缓的乐曲和深情的旁白解说,带给学生强烈的心灵震撼。这种课堂效果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难以达到的。

多种艺术手段并用,能够极大地丰富语文课堂。语文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处处皆有语文,只要用心去挖掘,处处都有学习语文的材料。音乐、美术、摄影作品、舞蹈、书法等,如果恰如其分地运用,语文课堂必能多姿多彩,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三、巧用表演,点亮学生思维

这里的表演不同于课本剧的精心排演,而是课堂上的即兴发挥。它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外化为口说、形演、容变,点亮学生静止的思维。在教授《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时,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将故事演出来。学生们很活跃,为了避免演成闹剧,我进一步提出要求:“要力求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于是,课堂上出现了高挂一脸秋霜的蔡桓公,谨慎而沉稳的扁鹊。在表演“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这一情节时,一位学生设计的动作是慢慢退下,很多学生当即指出:“错了错了,‘还走’是转身就跑的意思,不能慢慢退下。”在这种课堂表演中,学生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对课文进行了再创造。

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都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学习,表演可以使纸上的文字“飞”动起来,这个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运用这一形式时,教师要注意加强指导,要让学生贴着语言文字走,不能天马行空,要做到有放有收,切忌为活跃课堂气氛而表演。

四、采用电视节目中生动活泼的形式,激活学生思维

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习 兴趣教学

一、强调教育的目的 加强对语言文学的了解

学生从一开始接触语文时都会感到新鲜和好奇,学习的劲头足,热情高,因而有一定兴趣。但是到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内容的加深,有一部分学生会逐渐对语文产生枯燥的不良情绪,对语文的学习开始厌烦,上课不认真听讲。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一时的好奇和短暂的兴趣在教学中对学习是没有益处的,不能够长期坚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缺乏意志和毅力,兴趣容易转移和中断。所以,要想顺利的进行语文教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适时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让学生有的放矢的进行自主学习,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要联系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当今形式,使他们明白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在世界上的地位,语文的广泛用途,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进行交往的重要工具,掌握好语文是信息化、技术化时代的需要。其次,结合个人的前途,向他们社会生活中对语言文学学习的需求,和一些语文成绩好的学生在以后工作中的优势等实际的事例,使学生懂得在现实生活和未来工作中,语文的学习是很有用的,让他们懂得掌握语文的重要性,从而能够找到学习乐趣,能够更好的自觉主动的学习。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接受新知识。尤其是语文这门课程的学习,更加需要摆脱传统呆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获得学习的乐趣。现代教学研究证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开展教学的必要条件,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前提。为此,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生态氛围。课堂如果太呆板的话就容易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要使学生真正学进去就要“带活”课堂,这个前提是老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交流的过程,即情感互动。要较好地实现情感互动,需要教师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融洽的师生关系,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以鼓励为主,全力肯定学生的努力,激励他们的创造欲,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以不同的标准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如:“真棒,你真聪明,继续加油!” 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参与英语课堂活动的信心。如此一来,便激活了全班每一位学生,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也就建立起来了。 其次,教师要主动建立情感沟通的正常渠道。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过度期,他们学习时不但选择学习内容,而且对师生感情有了自己的要求,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师不能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应关心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同时要多参加学生的集体活动。思想上有共识,必然会强化师生之间的相互兴趣与信任,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积极主动的双向配合教学关系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局面。

三、让学生自己制作教学用具 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对于语文的学习者,直观教学也十分重要。由于条件限制,学校缺乏必要的挂图,笔者就发动学生自己动手画。对教学中所要用到的图片,提早一个星期布置下去,要求学生用彩笔画在白色的硬纸片上,在纸片的背面再写上图画所表达的单词及其音标,为了便于以后保存,笔者对纸片的大小作了统一的规定。一周后,一些“作品”被运用在课堂上。这样,在课外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制作图片,课上他们都期待着自己“作品”的展出。开展画图片活动,其意义已经超出图片的本身,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这种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了学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愿意来上英语课。此外画图片,也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水平,开发他们的智力,也可让他们先熟悉一下将要教的新课,达到预习的目的,一举多得!

四、建立小组合作互评制度 激发学生竞争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乐趣:“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当代中学生的表现欲望强烈,同学、尤其是老师的激励和赞扬是他们实现持续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的有效保障。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实行了小组评价机制,小组长充分发挥带头领导和组织能力,让本小组的成员获得了更多的体验成功的乐趣。优秀个人奖励相对的奖品,这样每个人都会为荣誉而战,学习起来也更加带劲了。

五、及时观察学习反馈情况 鼓励学生提高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动机、兴趣下进行的,而在学习中所获得的效果,常常又可以回过来加强或削弱其原来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如果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如解题的正确率、学习成绩的好坏、应用知识的成效等,都可以强化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这就是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相反如果某个学生一直看不到自己的进步或者退步,那他可能就会产生消极倦怠的情绪,“实验表明,学生利用其学习结果的反馈比不利用结果反馈的学习积极性要高得多。除此之外,激发需要、明确目的、积极的鼓励、适当的竞赛、教师的期望等都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存动力,是教学的关键,是强有力的催化剂、稳定剂,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而学生一旦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兴趣,那么学习语文对学生来说则是一件乐事。所以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创设多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景,来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在良好的兴趣指引下,保持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和老师更融洽、更友好的发展,全面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