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儒家思想的优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儒家思想;人力资源管理;发展
一、儒家思想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性
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在工作中能够游刃有余的重要技能。孔子创立了以“仁”为主的道德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确立的最高行为准则,他阐释了我们企业在进行HR课程培训时所必不可少的一项课程。另外,孔子阐述的君子品行是告诉世人怎样去受人尊重,是我们在管理人才时,所必须重视和运用的。一个有修养有品德的员工必然可以给一个企业带来好的形象,对企业的发展百利无一害。孔子讲“文质彬彬”就是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到“文”与“质”的完满统一,其言谈举止应该与内在的品德达到统一。这也是儒家思想一直受到不同时期思想家的重视并不断获得新的阐述和弘扬,与新时代有更多的契合的原因。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是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为当时的社会服务。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因此他的教育方法也是我们在管理员工时值得学习和加以运用的。
学习十,在推进人才创新中,要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现如今,中国正在蓬勃发展着,如一只翱翔的雄鹰。将儒家思想运用到企业人才管理中,对企业的发展会有着超凡的价值。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儒家思想中的重道、明德、信义、崇礼,与现代企业精神是相通的,与现代企业管理是相融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是中国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
二、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消极影响
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体现着阶级属性,孔子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倡导的许多思想,本身具有符合人类共性的部分,但是应加以辩证地分析和扬弃。建国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党和政府对一些企业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不仅引进前苏联的管理模式还结合我国当时的国情,创新的探索出我们更适合我国发展的管理思想方法。但是,沉积在企业管理中的顽固思想依然存在着。
首先,政府过多的干预。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理念都或多或少的受到政府的约束,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企业随之依附政府,而忽略了自身的企业运营管理,在很多方面上政企不分,组织机构和编制效仿国家行政机构,管理规章制度参照国家行政机构标准,企业行为中政治任务压倒一切,因此没有很好地自我实现。
然后,儒家的管理思想的发展,表现在企业管理机制上,经常与人类的伦理道德相关联,在人情管理上往往就不得不给熟人开绿灯,这样企业的一些规章管理制度就不能有效的执行。这样虽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和谐,但作为社会的经济组织,需要一种客观公正的标准对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加以约束和规范。
总之,缺少个性化,企业便缺少创新。长期以来这种“求和去异”的儒家管理思想,造成了人们根深蒂固的依附性和均同性思想,顽固地保护着人们的心理。以往在企业职工个性上,个人需要绝对服从集体的利益,排斥任何做法的“个人主义”,其结果,使一些企业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三、儒家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应用
众所周知,孔子的“仁治”就是我们今天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我们HRD在进行人才培训的过程中,要从职员的本性出发,正视长处优点,同时不包容缺点,从根本上了解员工的心理状态,关爱尊重员工。要使企业时时刻刻的做到“以人为本”,是要坚决贯彻到行动中,要时时刻刻体现出这种精神的。孔子的“礼治”,就是各司其职,讲究建立起有序的组织结构,使得企业运行畅通,有流程有制度。当员工都明白自己的职责,自己的利益也完全得到保障的时候,组织管理就自然而然清晰简单。孔子“德治”思想,就是使员工充分理解企业制度的意义,只有有了认同感才能更好的在岗位上做出贡献。在“人治”方面,孔子说必须重视人,因人而异,主张宣传教育应有针对性,讲究方式方法与具体策略,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子上,在企业中,做到“人尽其用”,组织效率才可保障,企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展望
首先,必须坚定不移的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人才兴国,人力资源管理早已成为企业在舞台上能否站稳的决定条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其次,激励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它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最后,要与法律体系相结合,强调法治高于人治的道理。无规矩不成方圆,除了企业内部统一的意志以外,集中指挥,协调部门运转都是保证生产顺利进行的关键。
五、结语
有着两千多年文化底蕴的中国,儒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利与弊延续至今,要站在辩证法的角度上,去伪存真,去粗取细,吸取精华,要我们坚定地以实践为根,理论联系实际,吸取儒家文化,为我国的人才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唐任伍,儒家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2-01
2 吴洪刚,企业管理中的“儒家”文化之我见[J],价值中国,2007-10-09
3 张震,论儒家管理思想及其对企业管理的现代价值[J],经济经纬,2000年06期
4 李钟铭,观《孔子》,感受儒圣真精神[J],聘周刊
【关键词】儒家思想;道教思想;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气质
一、引言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这方面,我国人民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和智慧。
从雄伟壮丽的宫殿,到多姿多彩的民居;从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到奇巧别致的宝塔桥。千百年来,我国人民继往开来,博采众长,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中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建筑文化也曾光辉灿烂。建筑艺术在历史长河中就是一种文化,在延续中就是一个民族的传统。中国传统建筑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经历了几千年。
二、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礼乐文化
有人说“中国文化是礼乐文化”,这肯定有它的道理,因为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礼乐为基本框架的。“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
我国传统建筑的审美价值是和中华民族的礼乐文化密切关联的。在商周时代,不管是我国的中原、西北还是江南,人们的精神理念都是由鬼神观念占据,正常的人性被紧紧地束缚着。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最为激烈的变革阶段,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创、创造成为了主流,百家争鸣,诸候蜂起。其中所贯穿的一个核心思想,便是我们所说的理性主义,它承前启后,在摆脱了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传统观念的同时,又奠定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单单从思想、文艺领域来说,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儒家把传统礼制归结和建立在亲子之爱这种普遍而又日常的心理基础和原则之上,把一种本来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利益制度予以实践理性的心理学解释,从而也就把原来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改变而为主动性的内在欲求,把礼乐服务和服从于神,变而为服务和服从于人”。而道家,避弃现世,但却不否定生命,追求个体的绝对自由,在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上充满了感情的色彩,因而,它以补充、加深儒家文化而与儒家文化共存,形成了历史上的“儒道互补”的文化现象。以上这些观点的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才促成了秦从某种严格的礼的秩序出发来进行建筑布局,即使是秦代开始的园林建筑也始终没有太多越出古典理性的范围,“百代皆沿秦制度”,一切都遵循着秦的建筑规范。显然,理性贯穿了中华民族建筑的始终,决定并影响着中华民族建筑的发展。
三、传统建筑中儒家与道教思想融合的体现
我们从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上看,儒家和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的文化进程。并且,二者又相互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体现出了中国文化多元互补的特征。显然,传统文化贯穿了中华民族建筑的始终,尤其儒道思想,决定并影响着中华民族建筑的发展。
儒家思想中讲的君臣父子、长幼尊卑等纲常伦理制度造成的等级观念及中庸思想,在建筑设计和布局上得以充分体现。因为在中国社会生活的组织关系中是以血缘为纵向,以家族关系为横向组织起的社会制度,从而体现在建筑布局设计上,中国的传统建筑以群体组织关系为长处,体现出社会组织关系。在轴线设计上,以南北纵轴线作为重要布局,以东西横轴作为辅助轴线。以中轴线作为中心,按照轴线对称的方式进行,在不同坐标点的建筑,直接体现出主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及等级,轴线对称布局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等级观念及中庸思想物化的集中体现形式。故宫设计是典型的儒家思想体现,故宫的庞大的建筑群落是中国最大的四合院,严格遵循中国传统的儒家等级制度,主次分明地对布局进行设计,分为前朝后寝。前朝是帝王处理政务的地方,后寝是皇帝、皇后生活起居和处理日常公务及举行内朝小礼仪的场所。在故宫的设计中采用以纵轴线为主,以横轴线为辅的方式。在轴线的前半部分正中央依次排列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在轴线的后半部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在左右横轴线上,为配殿和东西六院。组织关系严谨、有序。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不仅融合了佛教诸派思想及玄学的思想所长,并且结合了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成为与儒家传统文化并重的一派。
在儒家、道教思想的融合中会发现它们的连接点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形成于先秦时的儒家,在汉武帝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之后,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不把自然看作和自己不同。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的,有“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之说。而这样的思想导致了中国人艺术心境与自然融为一体,“崇尚自然,归法自然。”因而也体现在建筑设计,园林建筑设计等多方面。在建筑景观组织设计中建筑以群体取胜,重群体的组织关系。注重和环境的关系虚实结合,以含蓄的线条与大地相依,向铺陈的组织形象体现了与自然相适应的观念。建筑外部造型虚实相依,轮廓柔和,线条流畅:屋顶设计为反曲线和轻巧多变的翼角,表现出与自然相融洽的观念。在建筑主体设计中对房屋基础和方位选择的极大重视,形成我国所有的人与自然朴素的哲学观念,即“风水”。在结构设计上,采用结构框架系列的优点,因而在最大限度上形成了室外空间完全流通在一起。但在园林设计上注重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把自然美与人造美统一为一体,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学术观念。在室内设计中,儒家的“天人合一”也表露无遗,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价值取向。“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设计师所遵守的设计哲学的运用人力巧夺天工,不露人工修饰的迹象。
四、结语
古代的建筑有过许多的辉煌,有许多建筑上的奇迹至今仍让我们不敢比拟,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太多,我们要认识了解的还很多,所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对于当代建筑的创新与继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主编:《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罗哲文主编:《礼记・礼器》(北京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营销;指导意义
[DOI]10.13939/ki.zgsc.2015.40.027
我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她包含了多民族文化系统。中国传统文化是从周代开始奠基的,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了汉武帝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统一汉民族文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因此,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营销中的意义研究也主要是集中讨论儒家思想在现代营销中的意义。
1 “以人为本”在现代营销中的意义
“以人为本”的观念强调尊重人的价值,是孔子管理思想的精髓。这一观念体现在现代营销过程中就是以顾客的需求为中心,追求“顾客导向”的营销理念。即:突出以消费者为中心,切实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愿望,尊重顾客需求。作为企业营销人员来说,对于自己的要求应该是加强自我修养,强化自我管理,将心比心,强调民本、民心、民意的重要性。即使在企业、商家和消费者发生矛盾之后,坚决不能做出违背消费者意愿的事情。应该换位思考,充分尊重消费者的愿望,为他们创造方便,帮助他们解决难题,这就是“以人为本”观念在现代营销学上的反映。始终将“消费者至上”作为首要观念,要有主动为顾客做导向的观念,将消费者作为中心,同时应该将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企业营销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应该是满足消费者一切合理的要求和欲望。首先,企业要将消费者置于核心地位,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都要以满足顾客的欲望和需求为出发点,企业必须要熟悉顾客、了解顾客。由企业去发现和定位顾客,再通过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去影响和引导顾客的方式已不能满足“以人为本”的现代营销理念的要求。这一理念要求企业要理解顾客的需求并创造出良好的需求实现过程,这就需要企业建立包括从战略决策到营销策略的全过程的面向顾客机制。其次,给消费者提供购买产品的便利。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更注重消费的感觉,看消费活动是否能为自己带来舒适和美感,更注重购买的便利性。因此,企业要完善自己的服务系统,最大限度地去满足和方便顾客。最后,企业要重视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企业通过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的需求和差异性的需求,通过与消费者的沟通,了解到消费者感兴趣的内容,从而设计出消费者满意的新产品,开发和完善新的服务。
2 “天人合一”在现代营销中的意义
“天人合一”在现代语言中即为“和谐”,古语中“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下一家”等均体现出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现代营销中,“天人合一”不仅仅指企业与客户之间要和谐,广义上来讲,更是企业与社会之间、企业与员工之间、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和谐共存,互利发展。一个企业想要可持续发展,不能只考虑短期利益,要放长眼光,深远考虑,追求企业自身的长期利益。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从“一锤子买卖”向长期黏滞客户转变,这样,客户会更加忠诚于企业,为企业和产品做免费宣传,建立良好口碑,向企业和产品及服务提出合理建议,交易成本由于惯例化而得到节约;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从向社会索取转变为为社会付出,这样,企业会获得社会对其诚信度的提升,树立良好的品牌,在客户选择企业和产品或服务时,增加“印象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从高压严惩的管理理念向关怀员工和发掘员工优势转变,这样,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都会成为提供和创造价值的主体,企业员工的存在感和归属感也会提升,其潜能优势会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从互相牵制,互相打压向互利互赢,开放学习的方向转变,这样,企业之间才能互通有无,长久发展,使两者紧密联系起来,共同开拓市场,成为战略伙伴,从而使竞争优势得到提高,更好地服务社会。
3 “信则人任”在现代营销中的意义
孔子曰:“信则人任焉”,“民以诚而立”。诚信是中国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最基本的伦理范畴之一。所谓“诚”,主要指诚实不欺,诚实无妄。所谓“信”,一般指讲信用、重信誉。要诚实守信用,反对失信和欺诈。在现代营销理念中,“诚信营销”的地位极其重要,其主要体现在:第一,守信。俗话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在现代营销中,守信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守信就是要求营销人员在市场营销活动中要讲究信用。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市场条件下,信誉已成为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守信,才能为企业和营销人员带来良好的信誉。谁赢得信誉,谁就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谁损害了自己的信誉,谁就将被市场所淘汰。守信就必须要信守承诺,不仅要信守书面承诺,还要信守口头承诺。口头承诺虽然无法律的约束力,但却是营销人员帮助顾客建立购买信心的重要工具。聪明的营销人员都不会冒着丧失信誉的风险违反向顾客许下的口头承诺。此外,承诺还有明确的承诺和隐含的承诺之分。明确的承诺是合同、协议等明确规定的应履行的义务。隐含的承诺则没有明确规定,它是隐含着的承诺,如“合格产品”本身就隐含了承诺对该商品所应具有的质量负责的含义。一旦营销人员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履行承诺,则有义务做出解释,请求顾客的谅解,必要时应主动赔偿损失,接受惩罚。第二,负责。负责即要求营销人员在营销过程中对自己的一切经济行为及其后果承担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和道义上的责任。任何逃避责任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并且是非常愚蠢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营销人员一般独立地做出营销的决策,因此他要对自己独立自主的营销活动及其可能带来的一切短期和长期的后果承担责任。营销人员在营销过程中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企业,不仅要对企业和社会负责,而且要对顾客负责。因此,营销人员在营销过程中应向顾客讲实话,如实地为顾客介绍营销产品的优点和不足,向顾客提供能真实有效地满足其需要的商品,千方百计地为顾客排忧解难,赢得顾客的信赖,提高企业的声誉和社会效益。坚持负责原则,要求营销人员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承担责任的勇气,必要时甚至要牺牲自己的利益。
4 “兼容并蓄”在现代营销中的意义
“兼容并蓄,有容乃大”,“君子以厚德载物”等海纳百川的非凡气概,使儒家思想能够涵容异质,实现了多元文化的整合。“兼容并蓄”在现代营销理念中即为“整合营销”。所谓整合营销,是以整合企业内外部所有资源为手段,重组再造企业的生产行为与市场行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实现企业目标的、全面的、一致化营销。简而言之,就是一体化营销。整合营销主张把一切企业活动,如采购、生产、外联、公关、产品开发等,不管是企业经营的战略策略和方式方法,还是具体的实际操作,都要进行一元化整合重组,使企业的各个环节达到高度协调一致,紧密配合共同进行组合化营销。“整合营销观念”将系统的观念和方法运用于企业的营销活动,将企业营销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各个层次、各种策略加以系统的规划和整合。使之前后成线、上下为经、左右为纬、纵横成网,其优势在于,一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潮流及其对企业市场营销所提出新的要求;二是有利于合理地配置企业资源,优化企业组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是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企业的持续发展;四是有利于从观念到行为的整合;五是有利于企业上下各层次的整合;六是有利于企业各个部门的整合;七是有利于营销策略的整合;八是有利于企业长远规划的整合;九是有利于企业开展国际化营销。
5 “以礼治国”在现代营销中的意义
“礼”是儒家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其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儒家的这种以建立一种“社会行为规范”来引导民众“克己复礼”,以礼治国的思想对于现代营销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现代营销同样需要建立自己的“礼”,现代营销中的“礼”可以内化为企业人际关系、精神风貌、风俗习惯、行为准则等,也可以外显为礼仪、品牌、服务、荣誉、公众形象等。两相对比,作为“礼”的这些要素与现代营销文化的主要构成恰恰不谋而合。由此不难想到,在中国开展企业营销文化建设,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于民族文化优势,发扬中华民族重“礼”的思想,深入挖掘其合理内核,形成有本国特色的企业营销文化。如:儒家重视礼节仪式,现代社会几乎每一个正规企业都有举行特定仪式的习惯,开业、庆功、表彰、竞赛等,并以此作为特定的宣传推广利用公共关系策略,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拉近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在营销服务别要注意不以富贵而为之,不以贫贱而不为,潜在的顾客可以变成现实客户。欧美的一些奢侈品牌早期在进入中国市场时,消费者有限,但仍然做好中国市场的宣传推广活动,逐渐扩大战果。
纵览古今,许多华夏子孙以民族传统的儒家思想为人处世,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科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在现代企业营销管理方面,同样有很多企业家借助儒家思想建立起特有的企业营销文化,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企业奠定了深厚的企业营销文化基础。例如,把这种文化应用到品牌文化策略中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品牌、甚至是一套系统的营销管理策略与理念,在全球经济界进行推广。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因此,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营销思想体系,不仅要学习西方的营销理论,深入探讨现代营销实践活动,更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吸取其营养。
参考文献:
[1]陈文武.文化营销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33-34.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
自孔子创立儒学,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就成了中国的正统思想,确立了以儒学为主干的兼容各家各派的思想理论体系。虽然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儒学也曾陷入困境,但是一直到现今社会,儒家思想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儒家思想中完整的教育管理思想为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
一、儒家“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儒家的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等多为教育实践者,这就使儒家的思想教育理论具有很多的合理成分,不仅对当时的思想教育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现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有很多的借鉴之处,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是其中的精华之一。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教育要立足于人、面向人、为了人,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使人的价值、潜能和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当然这里的“人”指的是受教育者,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把受教育者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一思想尤其在儒家的教育方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儒家十分推崇因材施教法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特定的教育内容,采取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方法。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论语·雍也》)即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告诉他高深的道理,而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只能讲些浅显易懂的知识。因此,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全面了解受教育者接受能力,根据不同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又如《论语·先进》道: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尽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两个学生问同一个问题,孔子的答复却不同,其原因就在于两个学生的思想性格不同。子路莽撞骄傲,所以要抑制他;冉有谨慎怯懦,所以要鼓励他。孔子根据学生的性格不同做出有针对性的回答,这样就能够使学生不断地克服自己的缺点,发扬优点,从而取得进步。
(二)在教育过程中,儒家采取的是启发式教育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但还未得到解决;“悱”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了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难以做出准确的回答。在这两种的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从而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发”。从中可以看出孔子非常重视学生自觉主动和创造性的学习,倡导启发式教育,强调学生自身的思考和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方法明显区别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而是要诱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去思考,强调的是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这就是“扣则鸣,不扣则不鸣”。
可见,儒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始终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着重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目标。诚然,儒家的教育思想把一定社会道德规定作为了人的唯一本质,摒弃了人性的社会性,陷入了唯心主义先验论,但是儒家的正确的教育方法对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其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施加影响,使其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实践活动。因此,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承担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而受教育者只是教育者的作用对象,因此不具有主体性。由此可见,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崇的是教育者主体说,过多地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很明显这种教育者主体说并没有真正地关注人的价值、人的个性,导致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缺失“以人为本”理念的困境。而这一困境主要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特殊性,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及教育方法所造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其人文关怀的缺失尤为明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它的教育对象——大学生群体。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年龄结构、智能结构、心理品质跟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有较大的不同。大学生一般不满足于被动地接纳事物或是盲目地遵从某种既定的社会价值规范,更多的是进行自我选择、自我内化。然而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把大学生群体单纯地看成了一个个相同的接受思想观念的容器,完全忽视了他们的个性发展和主体性,导致人为关怀严重缺失。
(二)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滞后,不能适应时代要求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很多观念发展到现今都出现了滞后的现象,在这些滞后的观念之中,有一个最为根本的观念,即没有正确地认识到教育的“以人为本”,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就是如上所说的教育者主体说,这种观念只强调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威地位,只看到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并把这种主导作用绝对化,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然而现阶段大学生民主意识、主体意识、独立意识明显增强,由此可见这种教育者主体说已不适合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了。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创新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滞后的教育观点导致了教育方法的过于单一。教育主体这一观念的典型表现就是“我讲你听”的灌输模式,即重视理论灌输,轻视实践活动,以说教为主要方法,没有真正考虑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心理特点,只重视教育结果,而忽视教育过程。滞后的教育内容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摆脱课堂灌输的单一模式,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思想政治教育表面化和形式化,忽略了学生是否接受了教育,是否真正实现了内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其真正的社会价值。
无论是滞后的教育观念,还是单一的教育方法,导致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真正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阻碍了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因此,要走出这一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问题,贯彻“以人文本”的教育思想,把学生的主体性凸显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儒家“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儒家的教育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教育实践的检验,虽存在一些弊端,但在很多方面对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有积极地借鉴意义。尤其是儒家“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因此,我们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积极吸取儒家“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并结合时展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借鉴儒家有效地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
要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贯彻“以人为本”,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者要改变以往的将学生看成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的错误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突出强调受教育者——大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教育者必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把自己则是当作一名向导,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的作用,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地、自愿地接受教育,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二)创新教育方法,落实以人为本
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最重要的还在于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采取的是灌输方法,严重扼杀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因此,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就要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所谓启发教育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采取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有效地实现内化。
而且,儒家的因材施教法也值得我们积极借鉴。思想教育的效果的好坏与学生的接受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接受程度的高低又跟每个学生的性格、个性有着非常大的联系。现代的大学生自主性强,而且每个人的个性差异非常大,如果仍然按照传统,采用大课堂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想象效果肯定不佳。所以,要让每个学生都很好的接受思想教育,就必须采取因材施教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去,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处理好思想上、生活上的各种问题,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三)贴近学生,凸显人文关怀
除了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教育者还要重视情感因素的运用,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思想是一种深层次的东西,只关注学生的表面是不能了解其思想和情感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充满感情的,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的交流,如果缺乏情感这一要素,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者平时要多跟受教育者交往,进行交流,关心其学习、生活和思想;要尊重并满足受教育者的情感需要,使受教育者在情感上认同并真心接受教育内容,真正做到以受教育者为主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工作,要做好这份工作,我们就要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积极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教育思想的优秀成果,并坚持与时俱进,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受教者的主体性,有效实现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从而真正提高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祝瑞开.《论语》本义新解.学林出版社.2007.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于春影.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情感过程.首都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8.
[关键词]企业文化 命运共同体 人本主义
[作者简介]宋娜,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2007级硕士,北京100875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7-0095-03
二战结束以后,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仅用了二三十年时间,就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出现了一大批世界知名企业:松下、索尼、本田、丰田等,成为创造经济奇迹的故乡。在当今世界的商业竞争中,日本企业是世界大多数企业最大的竞争对手。各国学者经过认真研究,公认是日本的企业文化对日本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影响。随着我国加入WTO及各方面制度的不断完善,不少日本企业选择了中国。因此有必要对日本的企业文化作一个分析,借鉴其成功经验。
企业文化是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下,企业及其成员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形式的总和,是共同的价值取向、经营哲学、行为规范、共同情感和凝聚力的体现;是有本末之分、不同层次、丰富多样表现的文化复合体。
企业文化包括三层内涵:居于核心位置的是各种经营理念、价值观、哲学思想等精神意识,中间层是制度及企业人员的行为,最外层是产品、技术、物质。最外层只不过是企业的理念精神等意识形态经过制度下企业人员的行为外化的表现形式。在整个企业文化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核心部分――理念精神等意识形态。
一、影响日本企业文化形成的因素
(一)日本民族传统心理对其企业文化的影响
1 渴望成为强者的心理。领土狭小、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繁造就了日本民族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日本民族特别渴望成为强者、成功者,这种心理意识已深深地淀积在他们的潜意识之中并代代相传,并成为一种民族特有的心理。日本企业无一例外地秉承了这种民族心理,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机遇,善于学习吸收别国先进的为我所用的优点,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2 务实心理。基于传统的生存危机意识,日本人特别地务实,他们不喜欢恩辨的形而上的思考,而倾向于事实、现象、经验、实证的思维方式。现代的日本人,在经济上有总体规划,又尊重经济规律。他们务实求真,不尚空谈,不玩花架子,老老实实以辛劳和智慧来培植理想之花,因而能创造奇迹。
(二)儒家思想和日本的民族宗教神道相结合是日本企业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
“和魂”是指日本的民族精神,它实际上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产物,是“汉魂”的变种和东洋化。中国儒家文化的实质是人伦文化、家族文化,提倡“仁”、“义”、“礼”、“智”、“信”、“忠”、“孝”、“和”、“爱”等思想,日本人接受了儒家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忠孝思想、宗法观念等,并把儒家思想与日本的民族宗教神道相结合,把“仁”、“忠”、“和”改造成为具有日本宗教文化特点的“忠”、“和”、“诚”。
“忠”,现代的日本人已把传统的效忠天皇、效忠国家这一民族价值观具体转化成对关系个人生存的企业的效忠。每个成员都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归宿。“和”,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宗教思想,绝大多数日本企业的管理者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站在别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的,形成了“和为贵”、以他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诚”,指诚信和社会责任,从历史背景上看,18世纪他们就提出了“卖方、买方、社会”三方都好的理念,即事业在自己得利的同时,必须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实惠。
二、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
(一)将现代文明和日本传统文化相结合,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一种工具,本身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根据本国、本民族、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的一整套精神文化系统。日本是个极善于吸收其他民族优点的国家,只要是有利于我的就“拿来”。日本人把西方的理性规范、原则至上的管理理论与具有东方特色的日本民族文化如集团意识和思想上的“和”、“忍”、“信”等观念相结合,成功建构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二)强调“家内和合”的观念。建立企业与职工间的命运共同体关系
“和”的观念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仁、礼、义”,在日本发展为“和、信、诚”,它是日本团队精神的基础。日本企业界有识之士认为,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道德观、秩序观为企业“提供了全部活动的思想基础”,“在日本人看来……真正实行了‘和’的团体,势必带来和谐和成功”。他们强调,在企业内不能过分强调所有者与从业人员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把企业看成是家族的延伸,强调在企业内部要形成一种“家内和合”的大家庭气氛,把雇佣关系转化为一种“亲情”关系。他们认为,员工属于企业,对企业要忠诚和有献身精神;经营者除了指导工作外,还要关心员工的生活,要给予员工归属感和安全感,因为只有当个人的需要能在企业内得到满足,才能努力于生产工作。
(三)团队精神是日本企业文化的灵魂
日本企业虽然等级森严,但在管理、决策上仍以集体主义倾向见长。在日本企业内部,员工比较注重工作联系的纽带,企业讲究提高集体工作效率和集体激励,鼓励员工在完成自己工作定额的同时,主动帮助同事,形成良好的互助合作氛围,企业员工的团队意识具有彻底的内心认同感和行为一致性,为员工营造一个愉快、温馨的环境,员工也需要一个和谐、互动、认同的集体。日本企业的决策方式是一种自上而平和,自下而互相结合的集体决策形式,集思广益,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又能调动员工的参与意识,使工作顺利完成。
(四)日本民族的创新精神
由于生存危机产生的忧患意识,日本民族特别善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成功经验,但突出之处在于,总是会保留部分自己的民族特点,如在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时保持了西服与和服、西餐与日本料理等双重生活方式。无论是古代借鉴中国的儒家文化,还是近现代借鉴西方的科学技术,日本人在选择吸收的基础之上进行加工改造、创新,在创新中形成日本的多元化文化。尽管企业文化的管理思想是美国人最先提出,但却在日本获得巨大成功。
(五)奉行人本主义,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经营模式
美国一位企业家曾说过,美国在和日本的国际竞争中之所以失败,其根本原因是两国的文化不同,也就是说商场上的胜负可以看作是文化竞争的结果。美国是典型的西方文化,在企业管理中以理
性原则为主,奉行事本主义;而日本是典型的东方文化,创造了柔性的企业管理模式,实行人本主义。
日本企业柔性管理模式的特点是实行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企业内工会制。终身雇佣是劳资问不成文的默契,“不论对公司还是对工人来说,雇佣就像结婚,是一种终身承担的义务”。这种制度不是法律硬性规定的,而是日本家族主义文化传统的体现。年功序列工资制,晋升工资主要凭年资。资历深、工龄长的员工晋升的机会多,这种制度是以论资排辈为基础的,员工工作时间的长短和对企业的忠诚程度比工作能力更重要。其好处是可以限制员工的“跳槽”现象。企业内工会制度是指按企业组织工会的制度,工会鼓励职工积极参加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以图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总之,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和企业内工会制使职工和企业组成“命运共同体”,激励职工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奋斗。
(六)强调企业文化中经营理念的重要性
日本企业一向重视经营理念。强调通过优良的产品、周到的服务来回报和服务社会。他们往往用厂歌、厂训、厂徽等方式来表现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并时时刻刻向员工灌输,使之成为座右铭。与西方企业仅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奋斗目标不同,日本企业文化的价值目标具有双重趋向: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日本松下公司这样表述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价值目标:既“讲究经济效益,重视生存意志”,又“遵守产业人的本分,鼓励进步和社会生活的改善,以致力于世界文明的进步”。
三、日本企业文化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启示
(一)注重规范化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建构中国特色企业文化
由于各国文化背景不同,在企业经营管理哲学方面存在一些差异。比如,英美国家的企业比较强调“理性”管理,注重规章制度、管理组织结构,东方的企业则更强调“人性”管理,如强调人际关系、群体意识。日本企业正是吸收了西方先进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才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日本企业文化。到现在。我国已基本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时代进步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在此道路上,必须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借鉴日本企业文化的合理内核――“诚信”精神、人本主义、团队意识等,同时也要学习欧美国家企业文化的外在表象――理性化思维、规范化管理和开放性创新。把中华传统文化与企业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规章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企业文化内涵与形式的统一,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二)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日本企业用“以人为本”替代“以物为本”,用“以人为核心”替代“以工作为核心”,强调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强调人的主动性。这实际上是日本文化吸收儒学的人文主义的结果。日本企业公司同事、员工之间互爱互助,职工结婚和生日,公司派人送礼物和生日蛋糕,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这些企业文化思想和做法,应该重新回到它的发祥地――中国。青岛海尔的张瑞敏,非常注重“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非常关心员工的成长,提出“你有多大本事和能耐,企业就为你搭多大的舞台”,让员工尽量发挥其聪明才智、创造才能和生产积极性。所以张瑞敏能够把上世纪80年代一个小企业,改造成现在年销售额达1000多亿人民币、每两天就推出一个新产品的国际知名品牌企业。
(三)利用集体主义。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
日本的企业多是家族式的企业,它源于日本人的家族观念,家族观念源于儒家思想的家族等级制度,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家族等级制度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已基本消失,我们不可能利用这样的文化来培养职工的团队精神。中国一直提倡集体主义,我们可以将此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培养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同时,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由于企业的盈亏与职工的切身利益挂钩,劳动者成为企业的所有者,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就会为企业尽力尽责,有利于建立职工企业命运共同体。
(四)培养学习和创新意识
日本在“二战”后,几乎成为一片废墟,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企业大量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引进资金,迅速消化吸收,加以改造和创新。创造自己本国特色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经济迅速崛起。我国自1978年起实行改革开放,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引进国外资金,但引进的多,真正能消化吸收并从而创新还不够。
(五)经营理念要强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日本企业文化强调经营理念,提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虽然我国一些企业也有自己的经营理念,也提出过“产业报国”的口号,也有不少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但产品质量还不高,没有创造出较多的世界名牌,还没有形成支撑自己的企业文化。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日本企业文化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思想,以及日本企业重视产品质量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走内涵式、科技型、节能型的高效低耗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陈丽华。张海波,透视日本企业文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2]江华,日本企业文化的民族性及其启示[J],华夏文化,1998,(3)。
[3]王成荣,中国企业文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4]朱成全,企业文化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叶梵,日本企业文化和[J],商业研究,1997。(1)。
[6]陈健,日本企业文化的独特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05―12。
[7]万俊教,欧晓明,日本的家文化及其家族企业特征[J],经济问题探索。2005,(7)。
[8]谭一夫,日本式管理[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