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园教学活动案例

幼儿园教学活动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园教学活动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儿园教学活动案例

幼儿园教学活动案例范文第1篇

(河南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开封 475004)

[摘 要] 开展“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是当前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领域应用的主要方式之一。从信息技术应用时长、信息技术覆盖率、媒体元素、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等维度对《学前教育教师研修课程资源》中的“五大领域活动案例”进行视频分析,结果发现当前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还不是很完美。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幼儿园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应遵循简单、游戏化、适切的原则,熟练掌握设计和实施信息化教学活动的能力,同时幼儿园与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

关键词 ] 幼儿园教学活动;信息技术;教育媒介

一、问题提出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信息化已然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抓手、国家信息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此发展背景下,学前教育信息化日渐兴起,受到了学前教育领域和教育技术领域学者们的共同关注。学前教育信息化亦吻合国际上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美国、英国、印度、新加坡等许多国家都开始了学前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探索。教学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具有较强计划性、目的性的活动,也是短时间内教师对幼儿评价次数最多、最集中的活动。在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是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领域应用的主要方式之一。本研究拟对当前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情况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

二、当前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分析的视频数据来自《学前教育教师研修课程资源》,这是由中央电教馆、陕西省教育厅联合编制,电子教育音像出版社于2012年正式出版发行的一套DVD资源,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依据,具有系统性、权威性、针对性、实践性、参与性等特点。整套资源包括“学前教育发展最新趋势(2碟)”“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回顾与展望(2碟)”“学前教育基础理论(2碟)”“解读学前儿童发展(2碟)”“学前儿童营养与健康(2碟)”“教育活动设计流程及教案编写(7碟)”“教育活动设计主要策略(8碟)”“教具、玩学具应用策略及案例示范(5碟)”“区角环境设置应用策略及案例示范(5碟)”“健康类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10碟)”“语言类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10碟)”“社会类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10碟)”“科学类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10碟)”“艺术类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10碟)”“综合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5碟)”“探究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5碟)”。在整套研修资源中,最能直接反映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是与幼儿五大活动领域相对应的“健康类、语言类、社会类、科学类、艺术类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以下简称“五大领域活动案例”)。在这50张光碟中,每张光碟含有1个教学活动视频,每个教学视频20-45分钟不等。这些教学视频即是本研究分析的主要对象。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情况

本研究从信息技术应用总时长、信息技术覆盖率、信息技术应用单次时长、媒体元素类别、信息技术应用策略、信息技术应用次数等维度,对上述“五大领域活动案例”中的教学活动开展视频分析,获得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情况,如表1所示。

(三)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状况具体分析

1.信息技术使用率。

信息技术使用率指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数量占全部教学活动数量的比例,它能从整体上反映出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由表2可知,在50个教学活动中,有56010的教学活动使用了信息技术,也有接近一半的教学活动没有使用信息技术。在五大领域中,不同领域使用信息技术的状况亦有所不同,其中语言类教学活动运用最多,比例达到90%,而健康类教学活动运用最低,仅为20%。

2.信息技术教学覆盖率。

信息技术教学覆盖率指在单位教学活动中,利用信息技术的时长占该教学活动总时长的比例,它可从时间维度上反映教学活动利用信息技术的程度。由表1可知,在本研究中,信息技术覆盖率最高的达83.53%,即整个教学活动时长的83.53%都在运用信息技术,最低的为1.33%,即仅在1.33%的教学活动时长里运用信息技术。对其做单样本T检验,Sig.值为0.000<0.05,可知不同教学活动之间的信息技术覆盖率差异明显,如表3所示。

3.信息技术使用频次。

信息技术使用频次指在单位教学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次数。而对于“信息技术使用次数”的核算,本研究将“无明显间断地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视为1次”。如表4所示,在本研究中,有12个教学活动应用了1次,有10个教学活动用了2次,各有1个教学活动应用次数达到“5次”或“6次”。总的来说,使用1-2次的占78.57%,使用“3次以上”的占21.43%。结合表1中的“单次应用时长”,不难发现,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粗犷式”应用占主流,将教学内容拆开、揉碎后与信息技术深度整合的仅占极少数。

4.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指为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方法,它具有目标指向性、问题情境性、可操作性、灵活性等特点,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整合方式与适切情况,亦可为其他教学活动提供借鉴和启示。在本研究中,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主要包括“创设情境策略”“直观演示策略”“自主探究策略”等三种,其中“创设情境策略”应用最多,比例达54.55%,“直观演示策略”也是主要策略,使用比例达43.64%,“自主探究策略”仅用1次,占1.81%。

5.媒体元素应用情况。

常见的媒体元素有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不同的媒体元素具有不同的信息传播特征。“媒体元素应用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的媒体使用偏好,亦可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媒体元素与教学活动的适切性。在本研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是图形图像,达20次,占总使用次数的36.36%;视频媒体和声音媒体紧随其后,使用次数分别为18次、12次,所占比例分别为32.73%、21.82%;动画媒体应用次数不多,仅6次,占10.91%;文本使用次数为0。

三、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原则与条件

“五大领域活动案例”汇集了北京、陕西、杭州等地区省级示范幼儿园的一批优秀活动案例,凝聚了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集体智慧,是学前教育优质资源的集体呈现。在这50个教学活动案例中,无论是教学素养、教学活动设计还是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有许多值得赞赏之处,不过从信息技术应用的视角来看,还非尽善尽美,一些教学活动在媒体选择、应用时长、应用策略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须遵循简单、游戏化、适切的原则

1.简单原则。

所谓简单原则指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媒体素材的选择、应用策略的设计还是信息技术使用的时间长度,均应以“简单”为基本准则。“五大领域活动案例”充分遵循了“简单原则”,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从信息技术使用时长来看,在本套活动案例中,很多教学活动的信息技术应用时间不长,使用次数不多,但课堂教学效果却非常好。如在“孤独的萤火虫”教学活动中,教师仅仅为学习者提供了2张萤火虫发光的照片,结合教师有节奏的提问和鼓掌,很快就把幼儿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单次使用时长如此,信息技术使用总时长亦能反映出同样的特征。由表1可知,在28个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使用时长小于10分钟”的就有20个,占71.43%,而“使用时长小于5分钟”的有14个,占50%。其次,从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来看,虽然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的策略有十几种,但在本套活动案例中,运用最多的只有“创设情境策略”和“直观演示策略”,两者合计占总使用次数的98.19%。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整合的策略体系中,“创设情境策略”和“直观演示策略”无疑是最为简单的,而对幼儿园教学活动来说,简单的策略却是相当凑效的。再次,从媒体元素的使用来看,纵观全部活动案例,只有1次同时用到了“声音、图片”,其余均为素材的单一运用。较之多数信息化教学存在的“媒体堆砌、媒体过剩”等现象,本研究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媒体应用可谓十分简单、纯粹。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之所以需要坚持“简单原则”,是与幼儿的思维认知发展水平直接相关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小班幼儿的思维直观性很强,对事物的理解和掌握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中班幼儿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较多地依靠直接的感知,并常常因停留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大班幼儿尽管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面对以直观思维为主的幼儿,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时,就应采取直观展示的策略,在时间上尽可能简短,媒体元素尽可能简洁,不能增加幼儿的认知负荷,更不能剥夺对幼儿感觉器官的综合训练。总之,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我们应尽可能让信息技术的应用简明、直观、高效。

2.游戏化原则。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鉴于此,在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学活动整合的过程中,亦须贯彻游戏化的原则,即应通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让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愉快、有趣、轻松,充满游戏色彩,进而调动幼儿的自愿心理,增加幼儿的自学性、主动性和投入感。在“五大领域活动案例”中,信息技术的游戏化运用随处可见。如在“小猪睡觉”教学活动中,老师边放音乐边带着学生进农场,而在进入农场后,又利用声音,引出一个一个小动物,并设计了和小动物做游戏的环节。整个教学过程中,声音、图片运用得恰到好处,让幼儿在充满童趣的游戏环境中发展了自己。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游戏化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其一,演示游戏过程。对于较复杂的游戏,可采用“多媒体演示十老师辅以说明”的方法,让游戏规则形象明了、浅显易懂,帮助幼儿理解游戏要求,促进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其二,为游戏烘托气氛。在开展游戏活动时,可发挥声音、视频等媒体独特的传播优势,为游戏的开展烘托气氛、营造氛围,提升游戏活动的效果。其三,充当游戏载体。当前很多游戏是数字形态的,可以在计算机、手机上执行,经过教师的设计与选择,幼儿是可以基于此类游戏软件开展学习的。其四,充当评价共建。经过教师的设计,信息技术可以充当评价工具,为传统游戏做出适当的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一句赞美的话、一首儿歌、一段音乐,也可以是一幅漫画、一个宠物、一串符号,还可以是一段动画、一节舞蹈、一簇礼花等。总之,教师要善于发挥信息技术的游戏化角色,让信息技术应用更遵循幼儿认知发展规律,更吻合幼儿园教学的特点。

3.适切性原则。

适切性原则指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要与幼儿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适当、贴切。在上述大部分“五大领域活动案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是比较适切的,但部分活动仍有改进的空间。如在“想吃苹果的鼠小弟”的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时长达23分25秒,信息技术课堂覆盖率高达83.53%,虽然其绝对时长尚未突破幼儿园一次教学活动不超过30分钟的基本要求,但长时间无间隔地应用信息技术,显然有悖于幼儿的认知特点,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幼儿的健康。又如,在“宝贝爱宝贝”这一教学活动中,播放了成龙关爱老虎的公益广告,由于该广告中有很多成人的语言——“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不要让2010年成为最后一个虎年”等,这对幼儿来说就是很难理解的“反话或暗示语”,也就说明该活动中媒体的选择不具备适切性。再如“我们的心脏”这一教学活动本可以借助视频、动画,让孩子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心脏的位置与作用,但是老师却未用任何信息技术,不能不算一种遗憾。而在“守规则真好”的教学活动中,其实完全可不用播放视频,只要设置几个实践活动,就能够让幼儿理解规则的意义,但该活动不但用了,而且还用了3次。这也就是说,幼儿“能够通过与环境直接互动的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经验就不要牵强使用信息技术。”同时,由于“计算机对早期儿童发展到底利弊如何,目前仍旧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争议仍在持续”,因此与其他阶段的教育教学相比,人们对幼儿园教学活动运用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是提醒成人应尽量规避信息技术可能给幼儿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教师应熟练掌握设计与实施信息化教学活动的能力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设计指由幼儿园依据幼儿教育目标,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所进行的预设和安排。呦儿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是指依据教学设计的原理,对信息化环境中的幼儿教学活动所进行的预设和安排,包括对幼儿认知特征和学习经验的分析、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对信息技术选择与应用策略的设计、评价设计等具体内容。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成功与否,与教师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直接相关。“五大领域活动案例”中的教师都是省级示范园里的优秀教师,其教学基本素养都非常高,但教学效果却有差别,其中教学效果突出的往往信息技术利用合理,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结合贴切、巧妙,而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的则往往信息技术应用不合理(该用不用、不该用的用了或者不合理的运用等)。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的提升需要行之有效的系统培训,然而目前多种培训中,信息化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后续的“国培计划”以及马上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都应将“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此外,还应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等相关课程的扎实推行,培养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学生的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

幼儿园教学活动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活动;教师;言语反馈行为;儿童;行为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7/08-0005-05

言语行为(speech act)是指人们为实现交际目的而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行为。赛尔认为,每一种言语行为都体现了说话人的意图。〔1〕分析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言语行为,可以从中了解教师的教育意图。本文关注的主要是教师的言语反馈行为,即教师向儿童反馈有关他们对问题回答的准确性、清晰性、原创性等方面信息的言语行为。作为师幼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言语反馈行为不仅会影响师幼言语互动的质量,而且会影响儿童的认知过程。卫瑟门(Wasserman,1990)指出,“教师给予儿童的反馈会在无意中鼓舞或是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它具有的权威性可以促使儿童增加或减少思考,也可以允许或禁止儿童思考”。〔2〕本研究希望通过现场观察记录,客观呈现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言语反馈行为的现状,分析言语反馈行为背后隐含的意图,为教师反思自己的言语行为提供新的思考路径。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者以非参与者的身份,在幼儿园随机观察并拍摄了8个集体教学活动,包括5个语言活动,2个科学活动和1个健康活动。研究者在随堂速记的基础上,对拍摄的教学活动录像进行了白描式转录,从而更完整地还原了教师的言语反馈行为以及相关的语境,以便深入分析教师言语反馈行为的使用以及教师言语反馈前后儿童的表现。在转录时,“CC”表示全体或部分儿童,“C”表示单个儿童,“T”表示单个教师。研究者主要参考鲍格顿和贝克莱提出的分检资料程序对相关材料进行编码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8个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言语反馈行为的编码分析,研究者发现教师的言语反馈行为可以归为五类,分别是评判回答的准确性,重复回答的内容,引导儿童调整思考问题的角度,推进儿童的表述,鼓励原创性回答。对一些“嗯,坐下”之类的无效反馈,本文不予分析。

(一)评判回答的准确性

1.运用简单词汇笼统反馈

在教育实践中,许多教师会以“好”“真棒”“不对”等简单词汇笼统回应儿童。

案例1(阅读活动“想吃苹果的小老鼠”)

T:(出示PPT)看,这是一棵怎样的苹果树?

C:好像是秋天,我看到树上只有几片叶子了。

T:嗯。(将一只手高高抬起)这说明这棵树怎么样?

C:很高。

T:对呀,这棵苹果树真高呀。

“这是一棵怎样的苹果树?”这一问题原本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答案,但教师将回答预设成“很高”。在儿童说出正确答案后,教师用“对呀”打消了儿童深入探讨这一问题的可能性。Sadker等人的研究表明,“好极了”这类程序化的反馈,事实上是最无效的反馈。〔3〕

2.加入分析语汇的具体反馈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具体反馈可以表明教师的交流意向,即教师不仅对儿童的回答作出评价,而且阐述了评价的理由。交流意向是指说话者不仅要表征某种东西,而且这种表征要被听者识别出来,对听者产生影响。〔4〕

案例2(阅读活动“一颗超级顽固的牙”)

T:莎莎想请乌龟来帮忙,马上把她的这颗牙齿拔下来。你觉得她的愿望实现了吗?

C:没有。

T:你觉得她的愿望为什么没有实现?

C:因为乌龟睡着了。

T:乐乐的眼睛真亮!我们来仔细看看,莎莎的小帮手在干什么?

CC:闭着眼睛在睡觉。

案例3(语言活动“民间歌谣《插秧歌》”)

T:老爷爷为什么要插一撮秧苗后退一步?为什么不一直向前呢?

C:你昨天告诉过我们的,“要看着我们,不然走丢了怎么办”。

T:哦,上次我带你们下楼的时候,你发现了这个秘密,是不是?老爷爷退后一步,才能看清楚秧苗,把秧苗插整齐。如果他只向前走,就看不清楚整齐不整齐了。

与“对”“不对”等笼统反馈所传达的隔阂感不同,加入分析语汇的具体反馈能帮助儿童理解“何以如此”。在案例2中,教师表扬乐乐能够找到答案是因为他观察细致。在案例3中,教师对儿童的回答作了较为具体的评价,使其他儿童理解这位小朋友之所以能说出答案,是因为他将问题与自己的类似经验联系起来了。对个体儿童而言,加入分析语汇的具体反馈能让儿童感受到教师及时沟通的真诚。对儿童群体而言,这种反馈有助于儿童理解教师的交流意向。

(二)重复回答的内容

1.明确答案

案例4(阅读活动“一颗超级顽固的牙”)

T:刚才有小朋友说用剪刀拔牙齿。你们想想看,用这个办法怎么样?

C:会把肉剪掉。

T:哦,响亮一点。他刚才说会把肉剪掉。

教师重复了儿童“会把肉剪掉”的回答,既能让儿童体会到自己被尊重,又能让更多儿童听清楚这一儿童的思考结果。教师利用转述的方式重复儿童的回答,便于将对话的主体从一对一转变为一对多,吸引更多儿童参与讨论。

2.提供范例

案例5(阅读活动“想吃苹果的小老鼠”)

T:小鸟用什么本领摘苹果?

C:小鸟飞到树上面,飞到树的顶端,把果实摘下来。它就可以吃到苹果了。

T:飞到树的顶端,把果实摘下来。说得真好。

幼儿园教学活动案例范文第3篇

(一)课程设计理念

高职教育所有课程的设计都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同时也要适应我国技术进步和更新的要求,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程理念设计中,我们始终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侧重能力培养,融“教、学、做”为一体,立足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职业性四项原则。作为一门集幼儿五大领域(科学、健康、艺术、社会、语言)教育教学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我们要充分发挥《学前教育学》课程自身综合性的优势和亮点,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师生合作,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同时选取与幼儿园五大领域相对接的教学内容,在安排学生动脑动手活动(如探索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活动方式与内容、幼儿游戏活动创编规则和形式、制作幼儿园教学课件、儿童歌曲舞蹈视频化、儿童文学创编故事化、手工教具制作卡通化)、幼儿园教学实践模拟演练(如模拟幼儿课堂、故事角色扮演)方面给予倾斜,努力做好教育与“生产”的对接,从而满足职业岗位需求。

(二)课程目标设计理念

《学前教育学》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我们将其情感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儿童观,具备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职业精神,勤奋钻研的敬业精神,严谨负责的责任意识和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等。将其知识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了解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掌握科学的学前教育观和教育方法,了解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科学的学前教育规律、方法以及育儿知识等。在能力目标设计上,我们要求学生能够具备运用所学学前教育理论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具备科学的育儿能力;优秀的学前教学、管理、教研能力和评价能力,可以科学合理编制幼儿园课程,制定教育计划,并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有效设计组织幼儿教学和游戏活动,科学评价幼儿园课程方案和幼儿发展水平,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三)课程思路设计理念

1.课程内容项目化。选择对学生未来从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内容作为课程的具体内容,用综合性的项目串联、反映、优化知识,将知识、能力相互联系和衔接,做到理论、知识、能力相辅相成,用理论催生能力,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巩固知识,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我们将课程划分为五大项目:学前教育基础知识项目,学前教育基本要素项目,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学前教育衔接项目,幼儿教师必备技能项目。

2.任务分配具体化。在每一个项目下,具体、明确地设置任务。如:项目二——学前教育的基本要素项目,设置学前儿童观、学前教育观、幼儿教师角色、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幼关系等五项任务;项目三——学前教育教学项目,设置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游戏、幼儿园教学、幼儿园日常活动、幼儿园环境创设等五项任务;项目四——学前教育衔接项目,设置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衔接、与社区的合作、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等三项任务;项目五——教师必备技能项目,设置教师观察能力、沟通能力(与幼儿、家长、幼儿之间的沟通)、制定教育活动方案能力、组织教育活动和反思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等共七项任务。

3.教学方法多样化。主要教学方法包括:传统授课法和示范教学法以及以此为基础而衍生的案例分析法,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法、社会实践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及角色扮演法等方法。要做到授课精练;观摩学习,善总结反思;模拟练习,多强化实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案例分析——设疑:小组讨论——讲解/模拟——指导/实践——巩固提升”,或“任务驱动实践——发现问题——小组讨论——讲解/示范——实践巩固”,或“观摩——重新创编——情境/角色表演——自评/他评——讲解总结——强化巩固”等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课程效率。

4.能力培养过程化。在课程项目教学中始终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以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幼儿游戏任务为例,教学过程由幼儿游戏概念、功能引入——游戏观察记录方法学习——自己动手设计游戏活动方案——指导小组模拟游戏活动等组成。再如,以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幼儿园日程生活为例,教学过程由教授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内容理论——观看附属幼儿园一日生活实例录像——自己写出心得感想——幼儿园实践——反思——写一份幼儿一日生活安排的建议等组成。通过项目任务的模块化、具体化,将“教学做”贯穿在课程教学的每一项任务中,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5.考核评价阶段化。作为基础理论课,需保证期末书面闭卷考核60%的比例,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教案撰写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余40%的分值科学合理地运用到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小组作业、个人作业分别占考核成绩的10%,充分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以此督促学生认真准备小组讨论和情境模拟、实践活动等作业任务。

二、《学前教育学》课程设计理念

教材资源包括李生兰教授的《学前教育学》,桂景宣的《学前教育概论》和黄人颂的《学前教育学》。其他课程资源主要有《幼儿游戏与表演》《儿童文学欣赏与表演》《幼儿舞蹈与创编》等。数字化资源包括省级、院级精品课程网址中的素材,国家及各省学前教育网等网站中的课程、活动视频及附属幼儿园实践教学提供的光盘案例素材。实践资源包括学院专业项目活动实训室、校内外两大综合实训基地及附属幼儿园实习资源。

三、《学前教育学》课程建设思路

(一)努力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课程改革向深度推动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多参加国内外各级培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为课堂教学对接学生未来的幼儿园实际教学管理提供助力。

(二)推进院校教材编订改革

在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已编订的精品教材《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儿童文学鉴赏创编讲演》《儿童歌曲弹唱》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从学院实际、理论教学需要和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出发,编订学前教育理论专业教材,以项目为模块,以具体任务作为完整课程学习的过程,重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教学能力和幼儿园组织管理能力。

(三)高职院校与幼儿园合作深度发展

幼儿园教学活动案例范文第4篇

一、活动产生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要向家庭、社区开放,要充分发挥家长教育资源对幼儿园教育的作用。”家长资源以其独特的优势极大地丰富了幼儿园的教学资源,同时有效地弥补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缺陷。家长资源与幼儿园教学的良好生态互动能有效地促进教师、家长和儿童的共同成长。但以生态教学观审视幼儿园教学中家长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不难发现长期以来幼儿园对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着三个普遍现象:即重利用轻开发、重临时轻长远、重配合轻参与等问题,这“三重三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幼儿园教学的生态失调,降低了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家长资源,加强家园合作,提升教育合力,牢固确立生态教学观,更好地开发与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幼儿园的教学目标?阳光幼儿园“爸爸沙龙”由此孕育而生。

二、活动目标定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爸爸沙龙活动的目标定位为根据幼儿园男家长的意愿和特长,充分挖掘男家长身上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组成一个教育团体,开拓家园合作新思路,以“爸爸沙龙”这一有效形式,真正让男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来,帮助教师共同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

三、活动运作程序

(一)建立全园共享、动态的家长资源库

所谓家长资源库,就是对全园家长资源(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进行充分地挖掘、清理、分类整合而形成的全园共享、随时更新的家长信息系统。家长资源库以其内容的丰富性、信息的共享性和及时性而体现出独特的优势,是幼儿园开发家长资源的主要形式之一。每年9月份在幼儿园的统一安排下,各班教师对本班家长资源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尽可能将家长资源从儿童父母拓展到儿童的亲朋好友甚至更广的范围,并将调查结果填写在幼儿园统一印制的家长资源登记表上。然后指定专人收取各班填好的家长资源登记表,将全园家长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并录入计算机,形成家长资源库的电子文档,实施信息化管理,做到全园共享家长资源。最后,家长资源库的管理者要根据全园家长资源的动态变化,及时更新家长资源库的信息。

(二)活动形式

幼儿园不是幼儿学习的唯一场所,老师不是幼儿的唯一教育者。每位家长从事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经历、职业特长。家长参与教学过程,一方面会给老师以启发和灵感,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各自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宽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让幼儿更好地感受艺术带来的美。

1.借脑――发现金点子。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般来说,幼儿教育活动中许多活动的策划都是由老师完成的,尤其是遇到节庆活动、纪念日活动时,活动的形式、内容都需要教师反复思考和推敲,如果家长能参与其中,也许就会有好点子、金点子。家园共同的智慧也许就会发出绚烂的光彩。

案例分析:在元旦来临之际,教师计划组织一年一度的迎新年主题活动,原本就是孩子们唱唱跳跳、吃点糖、发发奖品,可爸爸们却有了不同的想法。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亲子趣味水果拼盘上演了。洗水果、切水果,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

甜蜜的回忆、美好的祝福,活动欢乐、和谐的气氛给每个孩子带来了愉悦和成功。

可见,教师积极充分挖掘每个家庭的经验,借助不同的思维方式,拓展自身的思维,从而更好地与每个幼儿互动。

2.借力――请爸爸当家庭教师。

家长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主题活动深入开展的助推器,既可以促进主题活动的生成,又能加快主题活动的进程,从而使活动顺利地开展。在主题开展过程中,教师不仅让家长认识了主题、了解了主题活动的价值,也在家园互动的过程中,让家长了解到自己在教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幼儿的影响,从而心甘情愿地成为我们教育教学的主角之一。在主题“秋天来了”中,需要丰富幼儿相关的前期经验,认识并采集各种各样的树叶,收集一些秋天花朵的照片。周末,爸爸妈妈牵着宝贝走进大自然,引导幼儿观察秋天的季节特征,不仅真正走进了秋天,感受到了秋天,镜头下还留下了许多个快乐的瞬间。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幼儿对秋天美的感知,激发了幼儿参与主题活动的积极性,也增进了亲子之情。

3.借资源――请爸爸当老师。

男家长们来自四面八方,不同的知识与职业背景,可以为幼儿园提供丰富的知识信息来源。爸爸走进幼儿课堂,不仅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从另一角度认识父母的机会,培养他们尊重、热爱父母的情感,还可以增进他们对社会职业的认识,丰富其社会生活经验。男家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气质、性格影响和教育着孩子,弥补教师性别、知识面的不足,家园形成良好的互补。

在“爸爸沙龙”里有医生爸爸、教师爸爸、司机爸爸等,通过“爸爸沙龙”活动的开展,就幼儿关心的话题与孩子共同探讨或教学活动的内容共同分享,让爸爸们体验当一回幼儿园老师的感觉,使他们对学前教育的理解又深入了几分。对孩子来说,“爸爸老师”精彩、有趣的活动,丰富了他们的在园生活,开阔了视野,激发了他们探索和学习的欲望,增强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拉近了“幼儿园”、“家“、“社会”之间的距离。

四、活动效果

在探索和实践中,我园“爸爸沙龙”开展已经近两年了,在每一次爸爸沙龙活动中,爸爸们阳刚的气息,新奇的游戏是孩子的期待和欢乐的焦点,而孩子们灿烂的笑容是爸爸们最大的收获,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孩子在集体生活中的成长,对幼儿教育有了更多的认知。随着活动的开展,“爸爸沙龙”逐渐走进了每一个家长的心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真诚的支持,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由此以“爸爸沙龙”这个特色活动平台,阳光幼儿园家长工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不竭动力,呈现出一幅又一幅家园共育的和谐画面,绽放出阳光幼儿园特色活动的绚丽光彩。

幼儿园教学活动案例范文第5篇

多媒体技术具有全方位信息展示的特征,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讲学的模式将课本知识趣味化、动态化以及形象化。多媒体技术也有利于学习氛围的营造,特别是能够有效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的学习集中力提高,教师通过动态的知识教学可以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能有效地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幼儿园中多媒体运用现状分析

(一)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我国不断地加大在幼儿园教学上的资金投入,却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及教育水平差异,导致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的应用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化现象。经济落后地区的幼儿园缺乏相应的多媒体教室,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也只有少数的幼儿园建立起功能完善的多媒体教室。总的来说,幼儿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相关专业技术缺陷

部分开展多媒体幼儿教学的课堂仍是较为初级的状态,多数采用的都是基础的投影仪等设备,多媒体课件开发存在很大的缺陷。同时,幼儿园多媒体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升,他们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能全方面把控,这是直接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

三、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效果

1.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缩减教学时间,同时,它使幼儿教学摆脱了空间上的限制,将静态的知识进行动态展现,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大大增强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官协调。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学课程进行多次重复展现,而不必占用过长的时间,这有效提高了幼儿对知识的记忆力。

2.提高幼儿学习兴趣

多媒体设备具有动画、音乐播放等诸多功能,幼儿园多媒体教学受到绝大多数学生与家长的欢迎。同时,多媒体设备还可以进行程序设置,比如当幼儿取得相应收获或进步时,多媒体设备可以自动出现一个笑脸进行表扬与激励,多媒体设备多样化的功能有效提升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3.多媒体教学案例探讨

以幼儿教学读物《弟子规》为例,教师在开始多媒体教学前,首先需要准备充足的教案资料,其次是对教案资料进行多媒体处理,使课本知识在多媒体技术的转化下,以文字结合图片、视频的方式进行展现。由于《弟子规》的内容都是抽象化的概念,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幼儿往往很难理解,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地将知识内容生动化、形象化。《弟子规》又与幼儿常听的语言故事、儿歌不同,它带有很强的古风。因此,可以采用一边播放古典音乐与展示国画,一边教授《弟子规》内涵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中得到了情感上的熏陶。《弟子规》写到“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缓揭帘,勿有声”主要是对古建筑进行的描写,多媒体技术可以播放相关视频,向幼儿展示古代人生活的影像,再加上教师生动的讲解,幼儿就会了解那句话是指轻轻开门的意思。再比如现代的散文诗《秋天的雨》教学,幼儿一般会觉得散文内容乏味,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散文内容用静态与动态画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情景展现,并配以柔和的背景音乐,比如《秋日的私语》:“雨滴滴答答从天上落下,秋天的大门开了,秋天的树叶慢慢飘落了”。多媒体技术将幼儿带入到一个浓厚的秋天环境中去,幼儿真切感受到散文所描绘的意境,进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多媒体运用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