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更好传承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艺术;多元价值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河北蔚县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蔚县剪纸最初源自明代,吸收了河北武强木版水印窗花和河北雕刻刺绣花样等民间传统艺术,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据悉,蔚县剪纸最早是用来装饰窗户的,现在已经从早期的逢年过节喜庆点缀的装饰品逐步发展成为了颇具欣赏性、有着收藏价值的民间艺术精品和国家级馈赠礼品。在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蔚县剪纸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多元化的价值,如何才能够更好的将蔚县剪纸艺术传承下去,是目前应该考虑和备受重视的。
1蔚县剪纸的历史与现状
1.1蔚县剪纸的历史
蔚县剪纸是起源于明代的一种河北民间剪纸艺术,截止到现在为止,蔚县剪纸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蔚县剪纸的构图非常饱满、造型很是生动形象,来自民间,非常纯朴自然的同时又有非常深刻的意蕴和文化内涵。从特点上来看蔚县剪纸非常具有观赏性、收藏性和实用性,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的重视,蔚县剪纸于2006年被第一批列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2009年10月,蔚县剪纸以中国剪纸之首的身份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享有“中华民族一种美丽的象征性符号”的美誉。
1.2蔚县剪纸的现状
据了解,有相关人员就蔚县剪纸艺术的发展现状对蔚县剪纸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和统计,概括的来说,蔚县剪纸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蔚县县城一共有6个专业的蔚县剪纸村,许多专业的剪纸厂不仅有丰富的剪纸种类,也积极的跟上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积极引进现代经营理念,通过网络、电脑等不断拓宽剪纸的销售渠道。其二,从生产管理上来看,蔚县剪纸厂积极将现代化企业式生产管理模式融入到蔚县剪纸厂的经营管理当中,在家庭式工厂管理的基础上,剪纸厂一方面聘用从艺二十多年,有着丰富经验的老艺人,另一方面也积极招聘美术类、设计类等专业的人员,招收新学徒等。其三,蔚县的部分剪纸厂坚持发展创新的经营理念和模式,始终秉承着“质量为本、艺术之上、诚信经营、共同发展”的经营理念,同时一边培养剪纸人才,在解决当地部分人员就业的同时也通过展览会、电视、广播等多渠道进行宣传,积极促进剪纸文化的推广与传播。
2蔚县剪纸的多元价值取向
为什么蔚县剪纸能够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为什么要传承蔚县剪纸艺术?这些问题大多都与蔚县剪纸艺术的多元价值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蔚县剪纸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它最早起源于明代,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次,蔚县剪纸在不断发展和演化的过程当中充分吸收了河北武强木版水印窗花和河北雕刻刺绣花样等多种民间传统艺术,有着非常独特的风格。再次,蔚县剪纸的题材非常丰富,最早的时候大多以戏曲人物为主要题材,后来逐渐丰富起来,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应有尽有,蔚县剪纸一方面是将河北农村现实生活活灵活现的描绘出来,展现了当地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风情,另一方面,蔚县剪纸的用途也非常广泛,四时节令、逢年过节、婚寿礼仪等场合都可以应用、装饰。最后,蔚县剪纸的工艺过程比较复杂,包括画、订、浸、刻、染和包六个工艺步骤,是我国目前为止唯一一种以阴刻为主、重彩点染的剪纸艺术形式,已经列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传承和发展意义。
3蔚县剪纸的传承
面对这样一份特点鲜明、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远的剪纸艺术,蔚县剪纸艺术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想要将蔚县剪纸艺术完整的保存下来、传承下去,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第一,加强对蔚县剪纸传承人的保护。在早期的发展和传承当中,蔚县剪纸艺术是通过艺人们的口传心授才得以传承下来的,这意味着蔚县剪纸艺术最终还是要依靠技艺传承人才能够继续传承。在蔚县剪纸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过程当中,这些传承人作为剪纸艺术的“源头活水”,在蔚县剪纸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延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保护这些蔚县剪纸艺术的传承人。第二,要加强对蔚县剪纸的生态环境的保护。特定的生态环境是特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基础和前提,是形成遗产产地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等的整体性场景,因此,想要让蔚县剪纸艺术能够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势必要加强对蔚县剪纸的特定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这个生态环境既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也包括人文生态环境。第三,要对蔚县剪纸艺术进行生产性保护。现代人对剪纸艺术的价值理念、精神信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加上现如今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要求剪纸艺术要改变以往落后的生产观念,同时也要将蔚县剪纸艺术中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文化内涵不断的传承下去。
4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蔚县剪纸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要根据目前的蔚县剪纸艺术发展现状总结和发现相关问题;另一方面,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蔚县剪纸艺术中优秀的文化和艺术传承下去,才是最应重视和关注的。
参考文献:
[1]李仁杰,傅学庆,张军海.网络店铺中地域文化商品价值取向的文本挖掘———蔚县剪纸的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2013(8):1541~1554.
[2]田晓菁,郭乐峰.河北蔚县民俗剪纸艺术与当地美术教育的结合[J].大家,2010(15):79~80.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以及海外华人族群的日益壮大,使得海外华文教育日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不断发展。海外华文教育,不仅教授广大华人华侨及其子孙汉语,在一定程度上也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于所在地域问题,海外华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所在国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的限制,尤其是海外华文教育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更是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一些国家由于担心本国文化被中华文化所同化,并不十分赞同海外华文教育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播,所以,海外华文教育要不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之一。其次,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全球化的影响下,逐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海外华文教育重应该传承怎样的中华传统文化,怎样取其精华,并如何与当地本土文化更好地融合,对此,学者们也展开了相关的讨论。此外,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影响下,如何进行有效地文化传承,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华文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也是现如今学者们考虑的问题。笔者就以上问题,翻阅大量文献资料,将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汇总,以供参考。
二、关于是否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
由于海外华文教育的地域性特点,受当地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影响,海外华文学校的教学一般都经历了受排挤到相衔接的过程,考虑到与当地文化融合度的问题,以及是否会同化当地文化,有部分学者认为华文教育只需进行语言文字教学,不宜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大部分学者对此提出了反驳意见,薛纪达指出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必须和海外华文教育相辅相成,通过海外华文教育传播到全世界,同时又给予华文教育支援和扶植。黄薇认为华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与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相比,更具有其独特的教学任务,我们不能忽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陈晓桦认为,在目前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世界里,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清点自己的文化,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主动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出去,传承下去,使之成为新形势下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与其他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和谐共处。吴端阳、吴绮云认为中华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包容性,海外华族文化包容吸收了本地文化,但与中华文化同源,中华文化还有很强的世界性,为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海外华文学校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
综上所述,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支持海外华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都认识到了作为华文教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三、关于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
既然我们应当在海外华文教育中弘扬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进行有效地传播,其策略问题必然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翦伯象、白少玉谈到了华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播的策略问题,他们认为可以用如下方法:1.在汉语阅读教学中传播中华文化;2.在华文写作教学中传播中华文化;3.通过与华人社团交流传播中华文化李其荣谈论了华侨华胞在传播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华侨华人既是中华文化的“守望者”,又是“传播者”他们通过华文教育、华文传媒和华人社团这“三宝”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黄薇认为以下几点在华文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中要予以重视:第一、横纵结合,对比教学;第二、寓教于乐的原则;第三、温故而知新,避免“炒冷饭”现象;第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宣扬带有政治色彩的超文化内容。陈晓桦对海外华文教育文化传承的方式也进行了探讨,认为在信息时代,远程的网络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此外,在社会环境中认知、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是进行文化传承的另一个有效途径。耿虎认为文化传播借助文化传播载体而展开,在众多的文化传播载体中,基于人的活动所形成的载体又至关重要。就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而言,依托不同层次的华族移民活动所形成的文化传播载体主要有个体活动、家庭生活、华族社团、华文传媒和华文教育等五个方面。
综上所述,对于如何有效地传播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学者们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总体而言都认为应该依靠华文教育、华人社团及华文传媒这三大支柱来展开文化传承。
四、关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影响的研究成果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海外华文教育为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反过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对海外华文教育、海外华人族群,甚至是本土文化有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学者们对此也进行了相关的探讨。苏泽清认为华文教育应当确保中华文化的主导地位,以保证华文教育的健康发展,首先,中华文化是华文教育的深层次内容,其次,中华文化在华文教育中具有永久的魅力,再次,中华文化是华文教育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石。李其荣对华侨华人传播中华文化的功能做出了如下阐述:1.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增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相互理解,加深了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2.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有利于增强海外侨胞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民族伟大复兴;3.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展示了侨胞良好形象,
有利于华侨华人更好地融入住在国主流社会,从而进一步展示当代中国新形象。薛秀军、何青霞认为,在全球化、信息时代和市场经济的共同影响下,中华文化面临着多重挑战,而借助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华文教育热潮,在重新审视华文教育的内涵、发掘华文教育现实展开的多种路径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现实生命与活力,无疑已成为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的可供选择的最现实的路径。
综上所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海外华文教育的重心,可以增强海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而且对中外文化交流有重要作用,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做出贡献的重要表现。
文化的传承需要载体,民族音乐的传承同样也需要载体。在当今的民族音乐传承过程中如何选择载体,究竟以什么形式作为民族音乐传承的主要载体,是摆在广大音乐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于民族音乐的重视,其传承在众多音乐工作者的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对于整个民族音乐领域的传承而言,还需做出很大的努力。现今,由于学校的不断增多,需要将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载体放在学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学校将会是民族音乐传承的主要载体,也必将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今后,学校音乐教育将会是非常重要且非常强大的载体,而音乐教育师资力量更是这个载体中的重要因素。在师范院校学习中,应当摒弃原有学习体制,真正将民族音乐文化作为学习重点,而不是沿用原有的“欧洲音乐为中心”的学习体制,让毕业后的每位教师能够真正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给每位学生,让其真正了解民族文化,了解民族音乐的历史,感受民族音乐的正能量。只有做到这一点,民族音乐才会真正传承下去,而不会因为师范院校学习方式、学习重点的转移而最终功亏一篑。在当今学校的音乐学习中,应当将民族音乐中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充分展现在教材当中,将具有代表性的以及积极向上的曲目、曲调编入教材中,让每位学生从接触音乐开始就受到民族音乐的熏陶,从中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同时,根据各个地区民族音乐的不同,除了接受国家统一编制的音乐教材外,还可根据自己民族的音乐编制教材,让学生能够在民族环境中将民族的、原汁原味的音乐真正传承下去。通过国家规定教材和民族地区编制教材的相互结合,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世界的东西,还可以了解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同时根据世界性的、其他民族的文化促进本民族音乐的发展。这样不仅有利于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同时还从根本上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民族。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营造健康稳定的环境氛围
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习环境是重要因素,如何营造有利的环境氛围是民族音乐得以传承的重要因素。在教材编制过程中,可以将地方特有的戏曲、民族乐器演奏、民族舞蹈编入教材中,只有贴近生活的教材才会让学生真正贴近实际、感受民族力量。此内容不仅具有一定的欣赏力,还会真正让学生懂得民族文化的可贵,从而激起学生传承民族音乐的责任感。然而,在民族音乐教材的编制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将所传承下来的音乐全部编入教材,应当选取积极向上、具有强烈民族气息的音乐编到教材中,还应结合实际,将时展特色添加到民族音乐教材中,从而真正符合学生的发展环境,让其能够爱上音乐课,爱上民族音乐,在音乐当中感受美、感受大爱、感受民族的力量。在学习手段上,随着现代化学习的不断发展,其模式已经在其他课程上对学生学习有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提高兴趣,不断进步。然而,学习资源的提高也使得众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浮躁心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给音乐教育工作者带来难题,因此,教师在音乐学习中应当正确引导学生正视社会,避免将商业化、利益化的东西带入到课堂中来,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兴趣。在音乐学习中,学校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音乐学习氛围,同时可以通过相应的校园活动使学生接受民族音乐教育,通过设置民族音乐比赛、民族音乐交流会等手段,充分创造民族音乐的氛围,展现每位学生的才能,让其在互动中不断感受民族音乐,在相互之间的交流中学好音乐,从而创造出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更好地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本文来自于《民族音乐》杂志。《民族音乐》杂志简介详见)
三、用创新的思想来保证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当今,民族音乐的发展令人惋惜,不得不让每位音乐工作者深思,如何让民族音乐真正得以复兴,是摆在音乐工作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难题。民族音乐想恢复到以往的盛世不是不可能,但需要具有时效性的创新来推进民族音乐的传承。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民族文化的复兴,然而这个复兴不仅是传统的民族音乐的复兴,更是整个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在音乐传承的过程中,应不断学习先进的音乐文化,并加以创新,从而实现多元化的音乐发展模式,真正将我国民族文化瑰宝的精髓发展下去,并在不断创新中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化发展,这是我们应当踏踏实实走的一步,也是更好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手段。
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应组织好课外民族音乐活动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也是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学校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做好学校内部的学习是必须的,同时还应添加一些课外民族音乐活动、文娱活动,逐步将民族音乐的教育课堂转向社会,让大众对民族音乐进行选择,并且能够让学生真正在社会活动中感受音乐带给人们的力量,通过采取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广大社会群体欣赏音乐,还会在活动过程中真正将民族音乐普及下去,从而在不断交流中实现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这也会将全国各地民族音乐的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五、结语
众人所熟知,语文中包含着文字的解读,也包含着文化的传承。如此说来,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教育时期是学生学习为人处世的最佳时期,也是接受传统文化精华熏陶的最好时期,将高中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要的教学途径。文章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有利点讲述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中渗透的重要性。
1传统文化对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被遗留下来,皆是经过前人的取精去粕。对国人的影响在无形与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形成,使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更加深远。在传统文化渗透下的教育,国人更加懂得注重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自身的知识涵养,其注重因材施教的举措至今为现代教育所借鉴。从传统文化中传承到的爱国情怀,让国人情绪不断激情高昂。
当然,传统文化也有很多限制性。其尊师重道的思想牢牢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传授的知识,在学生的眼中成为不可更改的真理,这反而阻碍了学生自己思考事物的能力,影响其自身的是非观念。除此之外,父母在,不远行成为现代青年人心安理得不自理自主的理由。可见,正确的在教育中传承传统文化是及其重要的。
2在语文教育中弘扬传统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弘扬传统文化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何向青少年传承传统文化更是摆在眼前的难题。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缺少的认知使其曲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此刻在语文教育中正确引导学生的传统文化观念显得尤为重要。高中时期是青少年接受事物真伪的最佳年龄期。高中语文教育必不可少的就是对于传统文化的讲解。在高中语文中,应该积极主动的接受传统文化的渗透,课本上的经典古篇与文学作品中那些古人无可比拟的风采应该努力让学生去接受。
3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传统经典
3.1在高中语文中文化渗透的具体表现
传统文化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更多的经典作品中注重意境和氛围,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抓住其关键情绪,致力于渲染气氛,相信学生的情绪、兴致会更好的被带动起来。《诗经》中有《蒹葭》那样的纯恋之情;有《采薇》那样的思乡之情;也有《君子偕老》那样的相濡以沫。除却古诗,柳三变的爱恨情仇、颠沛流离;纳兰容若的恬静淡然、万事皆空;荆轲的忠肝义胆、侠骨豪情都是可以让学生欣赏借鉴的深重情谊。
3.2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现如今,传统文化被提及的次数每况愈下,即便国家不断提倡传承传统文化,但受西式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断受到冲击。西方节日在青少年中不断被庆祝,越来越少的人记得重阳节是几月几日,除却国家规定的法定假日以外,甚至有人不知道寒食节是什么。当代青年更喜欢读外国文献,弹奏肖邦名曲,忘记了高山流水的余音绕梁,再也没人知晓伯牙与子期的故事。近年来孔庙文化、中国年不断在西方国家开展,汉语热潮不断在西方国家兴起,外国人不断想见识神秘的东方国度。国人却以学习英语等外语语种为荣,并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熟视无睹。
现阶段的语文教师早不是过去文绉绉的样子。更有甚者,一些教师不知道国学文章中的真正寓意。缺乏深造的教授将语文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无聊至极。学生更加不愿意去接受如此毫无意义的知识。
4如何依托高中语文渗透中华传统
国人习惯于汉语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中华文化的特点在于注重修辞、在于首尾呼应。在语文教育过程中,不断规范和灌输这一思想,能让青少年更容易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除此之外,教师要深入的去了解传统文化的故事背景。认真探讨传统习惯与道德责任观,让学生由心底与传统文化产生共鸣。
要通过实践为学生树立榜样英雄,传统文化中塑造了很多经典英雄形象。通过不断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利用传统文化本身博大的知识量引导学生对古典文章的作者和文章中铁血柔情的英雄们产生敬仰。如此,学生扩大了知识层面,不断吸收有意义的知识,使其减低对西方经典的热情,传统文化将脱颖而出。
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馆、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研究所的民间老艺人80%都不幸遇难,其中包括民族舞蹈家、音乐家、民俗研究专家等。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说:“地震使羌民族文化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如果不采取积极的措施,羌族艺术文化将有可能面临难以持续发展的危机。国家高度重视羌族艺术文化的保护,总理及时做出批示“一定要抢救保护好羌族文化”。文化部在灾后立即启动羌族重灾区文化保护行动,并从语言、文化传承人、文化活动设施、文化搜集和展示等多角度进行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立体式”保护。国家民族委员会在成都成立了“紧急保护羌文化遗产工作基地”。四川省文化厅提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初步重建方案》。2008年6月,羌族刺绣和羌年等被列入《第二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族文化读本》走进了学生的课堂。这些措施对于羌族艺术文化的保护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羌族艺术文化的保护政府可以支持,但不可能完全包办。著名的旅游学专家、博士生导师王大悟提出通过发展旅游,从挖掘、提炼、交流、传承中保护羌族艺术文化;蒋彬教授和张原老师提出要“形塑居民的价值取向,激发民众参与公共仪式的激情,最终在人们一种自觉自愿的情况下主动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马宁老师提出要通过摸底、全民参与、广泛宣传等方式来保护羌艺术文化。这些观点无疑是很有价值的,但也都不全面。羌族艺术文化的保护是一个全方位、立体的战略,政府的帮助、扶持无疑是重要的,羌族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救也是重要的方面,同时羌族艺术文化也应该通过与学校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发挥现代高科技的作用,走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共同推进羌族艺术文化的保护。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创办于2001年,2006年经教育部正式发文为本科独立学院,设有造型与设计艺术系、音乐舞蹈系、广播影视系、公共管理系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五个教学单位,开设有绘画、雕塑、艺术设计学、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公共事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戏剧影视文学等二十余个本科专业和近十个专科专业。由于地处绵阳,早在地震之前,人文艺术系(公共管理系前身)、视觉传达设计系(造型与设计艺术系前身)和音乐系(音乐舞蹈系)依托公共事业管理、艺术设计、音乐表演等专业,结合羌族文化艺术开设相关专业方向,开设相关课程,进行相关课题调研,出现了一批成果。地震对羌族艺术文化造成的损失令学院上下无不痛心,除了利用校区作为受灾民众的聚居点之外,还充分利用艺术学院的优势,积极开展羌族艺术文化的保护和宣传。2008年12月,学院成立了“羌(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由时任北川县县长的经大忠任中心主任,龚珍旭院长任副主任,汇集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和艺术家,致力于挖掘并保护羌文化资源,研究、开发羌族民族艺术文化。同时学校还开设了“羌藏文化保护与开发”专业方向,专门致力于羌藏文化艺术的学习和研究。学院全体上下,都在积极努力,结合自身专业弘扬或传承羌族艺术文化。学院组建了羌族歌舞团,将羌族歌舞进行推广,先后赴德国柏林(参加亚太文化周)和香港等地进行演出,受到中国驻德大使吴红波和柏林市长等人的接见和高度评价;绘画和雕塑专业的学生深入到羌族地区采风,创作了一批有羌族文化艺术特色的作品;动画专业的师生正努力将羌族文化以动画或漫画的形式反应出来;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师生记录下了一个个在羌族地区考察采风的艺术文化踪迹;羌藏文化保护与开发方向的学生将羌族的实物不断地展现给社会;陶艺工作室已经初具规模,羌族风格的陶艺将能在这些艺术家或准艺术家的手里发扬光大……所有的这些都为进一步建立立体化的羌族艺术文化保护与有序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羌族艺术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
立体化的羌族艺术文化的保护和有序开发必然是以羌族艺术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为基础的。本课题的研究核心是为羌族艺术文化保护提供新的策略,在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之外,通过与艺术学院教学科研相结合,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与艺术传承和推广相结合,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思路,与灾后重建相结合,积极促进羌族艺术的复兴和发展。羌族艺术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基础是羌族艺术文化有一定的市场开发潜力,有成为文化产业的可能性。地震一方面破坏了羌族艺术文化,使羌族艺术文化的保护成为迫在眉睫的紧急事,另一方面也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羌族艺术文化。羌族艺术文化的传承者在地震之前只是局限于这个民族甚至是这个民族中的某一部分特殊人群,比如释比。地震之后,由于其传承的羌族艺术文化被更多人研究,更多研究成果以文字或影像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从而以另外一种方式扩大了羌族文化艺术的传播。当下的艺术文化保护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利用现代技术保护和开发羌族艺术文化是重要的手段。羌文化的发展一直珍藏于大山深沟之中,正是如此,才久久地保留着它独有的民族特色。而地震让这样一个犹如在桃花源中的独有艺术文化展现出来,但已遭受了重创。因此利用现代技术保存和开发是必然的事情,这样可以对一些几近灭绝的艺术文化进行抢救,保留下珍贵的资料。那么如何利用现代技术进行保护与开发,应当遵循怎样的原则,如何使原有的民族艺术仍保有原生态的特色?艺术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就是更多的人都知道它的价值,积极宣传,积极开发。因此,这就需要使羌族艺术文化走出大山,走进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心里,走向国际的舞台,使羌艺术品成为富有价值的珍品。如何宣传、开发、包装,成为大家都愿意接受的,具有广泛需求的民族艺术品?结合不同的艺术文化,其保存形式是不同的。音乐和舞蹈的传承对人有特殊要求,通过影像记录和师徒相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传承保护;刺绣和建筑技术等民间美术和民间技艺一方面可以通过师徒相传和影像记录,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经典实物进行理论分析总结,提炼出有效的传承方式,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传播;羌年等民俗则是需要特殊的文化区域才能更好地传承,居住地和居住方式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必然异化这种民俗的传承,在影像记录的基础上分析如何活态传承,以人为本,既保留文化的脉络,又不拘泥于形式,才能在传承中与时俱进。羌族艺术文化的保护要走与灾后重建、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道路。这就需要进一步深挖羌艺术文化的价值,深刻理解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最终实现二者的衔接和发展,使羌艺术文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走与产业相结合的道路,将能摆脱一味依赖政府的保护模式,在市场中寻得传承和发展的空间。这既需要吸取其他民族艺术文化开发的经验,同时也需要结合羌艺术文化的实际,做到民族特色与文化产业的有效结合。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羌族艺术文化都是适合推向市场,形成产业,那么,羌族哪些艺术文化才能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可以和哪些文化产业相结合呢?羌族聚居地区可以结合羌族民俗开展民俗旅游产业。目前,北川、茂县、汶川、理县等羌族聚居的区县都在开展旅游产业,但是都是点状旅游,有些结合四川九龙———黄龙大环线形成旅游带上的一个点,但是以羌族民俗为主题的旅游带并没有形成。既有地理区划和交通的问题,也有缺乏有效策划和推广的原因。旅游过程中穿插了一些羌族歌舞项目,但是目前羌族歌舞完整并有效推广的曲目并不多,没有一个较为稳定的受众群体。大众娱乐项目中零星有羌族歌手出现,但是并没有体现出羌族歌舞的特色。羌族刺绣在地震后是最有产业化趋势的项目,但是由于受众群体有限、设计新颖度不高、定位不明确等原因并没有形成太大的规模,还有待进一步开发。羌族艺术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结合并不能笼统地开展,而应该是有设计、有策划、有步骤地开展。部分人、部分项目已经走在前列,但是如何把原有的各种资源整合起来,打破区域局限,开拓更大的产业市场,才是文化产业真正发展的前提条件。
三、依托地方艺术院校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