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代的数字文化

古代的数字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代的数字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代的数字文化

古代的数字文化范文第1篇

历代书院教育家论自我修养,极重视内省慎独的功夫。他们认为,“内省慎独”虽难,但要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又非内省慎独不可。诚如二程所言“克己最难”(《二程遗书》卷十一),“难胜莫如己”(《程氏外书》卷三),但“克己则私心去”(《二程遗书》卷二)。因而,历代书院教育家在德育的过程中,颇注重教导生徒以当前的社会道德目标为“参照系”省察自己,以便改进自我,进而不断地提高自我道德修养。概言之,即“内省慎独”的自我反省法。

“内省”是自我反省的起点和基础。书院提倡“内省”,提出一个人要经常对自己的言行做自我批评,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修正自己的错误。“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不存不亡之时。故一息之顷,不加提省之力,则沦于亡而不自觉。”(《性理情义》)这告诫人们,要保持自己善良的本性,就必须时刻保持强烈的自我反省意识。书院大师主张的“内省”的自我修养法,还强调指出了应注意的两个方面:一是“省察于将发之际,谓谨之于念虑之始萌也”(《性理精义》卷七《省察》),即在不良念头、私欲刚露头的时候,就应该进行深刻地检查,将其消灭在“萌芽”时;二是“省察于己发之后,谓审之于言动已见之后也”(《性理精义》卷七《省察》),即在不良言行已经暴露后,要及时进行检查和纠正,不让其继续滋长。

“慎独”是自我反省的追求和归宿。慎独是对反省内求修养法的进一步发展。为帮助道德主体修养的完善,书院修身观还特别强调,个人在没有他人和社会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谨慎遵守道德准则,使道德成为其内心精神世界和外在行为表现的有机组成部分。

书院教育家在传承传统儒家“慎独”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为己之学”的观点出发做了创造性的发展,指出“慎独”既是道德自我完善的一种方法,也是在自我完善过程中理应达到的一个极高的道德境界。其中,清初创办蕺山书院的刘宗周就慎独思想的论述最具代表性。他指出:“自昔孔孟相传心法,一则曰‘慎独’,再则曰‘慎独’。……然独体至微,安所容慎,唯有一独处之时,可为下手法”(《人谱类记》),又说:“学问吃紧工夫全在慎独,人能慎独,便为天地间完人。”(《刘子全书遗编》卷一,《证人社语录》)道德主体要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成为“完人”,慎独外别无功夫。

由前可见,古代书院教育家站在封建卫道者的立场上,却道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修养方法一“内省慎独”。经过改造之后的“内省克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我批评,就是要求人们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检查、剖析和反思,扬长避短。而书院“慎独”思想同样具有独到之处,应该来说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自我完善方法,是中华民族严于律己精神的集中体现。无疑,中国古代书院“内省慎独”的道德教育思想,揭示了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即使在今天,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以培养大学生自我批评精神作为基点。自我批评是道德完善的重要方法。对此,鲁迅曾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德国著名哲学家卡西尔也说过,“人被宣称为应当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生存状态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态度中”。这种对自己的“不断地解剖、查问和审视”,正是促使一个人不断地进行道德自我完善的内驱力,这才是人生活的价值所在。“追求自我完善是要求每个人在认识今日自我之不足的基础上,去创造一个较今日之我更为完善的明日之我。”而“一个人要能改过、能知道自己的过失,就要靠自我批判能力。”要想使追求自我完善成为一种道德自觉,必须使其具备正确地评价自我的能力。省思的能力非常重要,当前,加强和改进道德人格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加强大学生的道德的自我批评精神,就是教导学生坚持以道德规范为标尺来对自己每天的行为进行自察,正确地评价自我,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古代的数字文化范文第2篇

0;无极

无极意为无边际,无穷尽。《庄子・逍遥游》:“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荀子・修身》:“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在古代哲学范畴。无极亦指派生万物的本体,以其无味、无臭、无声、无色、无始、无终,无可指名,故曰无极。《老子・第二十八章》:“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1;太极

《说文解字》:“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古人认为,“一”不仅是数的开始,是万物之始,而且是生成万物的元素,是世界的本源。《周易・系辞上》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旨在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中国古代哲学对“一”推崇倍至。老子是中国古代最早用数来认识和阐释宇宙起源的先哲之一,在《老子》第四十九章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他的天地始于“道”、万物之本生于“一”的观点。

2;两仪、阴阳

《说文》:“二,地之数也。从偶一。”《汉书・律历志》:“地之数始于二。”《周易・系辞下》:“天一地二。”《乾坤凿度》:“地数二。二者,有偶也。”这几处引文都表明了古人对“二”的哲学认识。《吕氏春秋・大乐》:“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两仪是阴气与阳气的合称,指事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阴阳相反相成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根源。

3;三才

三的发现大大促进了人类的抽象思维。中国古代哲人们以“三”的最初原始观念为内核,在其外部又包裹了更加神秘的色彩。儒家经典《易经》的符号体系就是建立在“三”及其倍数“六”的基础之上。《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通而成卦”。三才,即天、地、人。这三类物质皆包含两种相互对立的因素,而卦,是《周易》中象征自然现象和人化的一系列符号,以阳爻、阴爻相配合而成,三个爻组成一个卦。“兼三才而两之”成卦,即这个意思。

4;四象

先民最初可能从对东南西北的方位识别中,逐步建立起四方、四时乃至四象等自然观念,并无一例外地加以崇拜。四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源于中国古代的星宿信仰。古时人们将天上的星座分为二十八宿,由于不好记忆,便将其分为四部分,以动物的形象代替,称为四象,也称四神、四灵。

5;五行

《说文》曰:“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交午也。”何谓五行?《尚书・洪范》解释说:“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而据近人刘节考证,《洪范》出于战国末期,当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们把五行与阴阳、日月星辰、乾坤八卦结合起来,进一步发展为五行学说,渗透于天文、历法、医学等各个领域,盛行于汉世,从此五行才变得神秘起来。

6;六合

六合,一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二指古代用于记时、记月的十二地支,选择吉日良时,考虑“冲(不利)”或“合(有利)”,“合”指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称十二地支六合。

历来人们认为“六”是个象征顺利的数字,也因为《易经》的坤卦有三个阴爻“- -”重叠而成,是三个“六”组成的纯阴之卦。《坤传》:“坤道其顺乎。”《说卦传》;“坤,顺也。”坤卦代表了顺利,重叠的“六”也就代表了顺利,所谓“六六大顺”是也。

7;七星

七星,可用于表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八宿中的天罡,即北斗星。北斗七星从“天璇”通过“天枢”向外延伸一条直线,大约延长5倍多,就可见到一颗和北斗七星差不多亮的星星,这就是北极星。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8;八卦

《易经》所说的卦,是宇宙间的现象,是我们肉眼可以看见的现象。宇宙间共有八个基本的大现象,而宇宙间的万有、万事、万物皆依这八个现象而变化,这就是八卦法则的起源。八卦是古代汉民族的基本哲学概念,是古代的阴阳学说。所谓八卦就是八个卦相,八卦是由太昊伏羲氏画出的。伏羲氏在天水卦台山始画八卦,一画开天。八卦表示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系统,用“一”代表阳,用“- -”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按照大自然的阴阳变化平行组合,组成八种不同形式,叫做八卦。

9;九宫

九宫是古代天文学家将天宫以井字划分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九个等份,其中,乾、坎、艮、震属四阳宫,巽、离、坤、兑属四阴宫,加上中宫共为九宫。九宫在奇门遁甲中代表地,指大地,为奇门遁甲之基,是不动的,奇门遁甲分为天、地、人、神四盘,四盘之中唯有地盘不动,为坐山。在晚间从地上观天空的七曜与星宿移动,可知方向及季节等资讯。

古代的数字文化范文第3篇

文/陈书秀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古代在端午日午时,切菖蒲以泛酒中,饮之可辟瘟疫之气,故曰蒲节。《帝京岁时纪胜》曰:“五月五日细切蒲根,拌以雄黄曝以浸酒,饮余则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并挥洒床间帐,以避毒虫。”这一天,士人还于郊野或演武厅走马较射,谓之藉柳。传说师旷在这一天采艾占病,为采艾日。又传说因五日午时,头柄星正掩五鬼,送药行业在此时制百药,无不灵验,是古代的制药日。这天以五彩丝系臂上,谓之“续命缕”,可辟兵及鬼,令人不病。又以石榴、葵花、菖蒲、艾叶、栀子花插瓶中谓之五瑞,可辟除五毒(蛇、壁虎、蜈蚣、蝎子、蟾蜍,民间百姓多用此说)。“榴花角黎斗时新,今日谁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叶上珠门。”这首古诗是描述当时人们欢度端午佳节的种种习俗。端午节前后,人们除了吃粽子、插艾叶之外,还要给孩子们带上香囊。

农历六月初六为天贶节。传说这天为大禹的生日,故又称神诞节。《燕京岁时记》曰:“京师于六月六抖晾衣服、书籍,谓可不生虫蠹”。据《宋史・真宗记》和宋・赵升《朝野类要》所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六月六,天书降,诏以此日为天贶节。这一天要辟恶驱蛊。

农历七月初七为乞巧节。历史上许多名士在这一天晒衣、晒书,遂成卫生民俗。古人还认为,这一天是化生之日。以蜡做婴儿,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生子之祥。也有做泥孩儿,巧饰金珠,七夕用以馈送,为天仙送子之祥。

农历八月初一以朱墨点小儿额,谓之天炙,以厌疫。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汉代时有宫人在九日这天饮酒和茱萸酒,后得长寿,此后民间也在九月九日饮此二种酒。

至除夕,即是年底请傩神驱逐疫鬼,每家又有门神。传说黄帝时,有兄弟二人,名神荼、郁垒,能执鬼除疫,后世祀以为神,便画成两幅图像,贴在两扇门上,后世演为对联。传说上古西方深山中有恶鬼,名山魈,人犯之即病寒热,畏爆竹声。除夕,人以竹烧火中,噼啪有声,则惊走。火药发明后,以鞭炮代之。故除夕放鞭炮,意在祛除瘟疫。

举白旗的由来

文/刘元

两军对峙时,战败的一方准备投降,就要打出白旗,战胜的一方则会停止使用武力允许其投降。

在战争中使用白旗起源于远古,但当时白色旗帜代表要求先休战进行谈判,而不表示投降。

当交战的一方打出白旗时,对方便知道另一方要求谈判,于是下令停止一切进攻活动。持白旗的一方则派出军使、号手、旗手和翻译到对方指挥部说明条件或意图。军使从展示白旗开始到再回到本方为止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谈判期间双方谁也不能向对方发动进攻。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把在战争中打出白旗认为是投降,后来,打白旗就成了“投降”的标志,且一直沿用到今天。

“三”为什么在成语中遭贬

挑三拣四、丢三落四、推三阻四……你注意到了吗?这些含“三”和“四”的成语多为贬义。

细翻成语词典,发现成语里不光三和四有这个问题,三和其它任何数字只要一碰头,基本上贬义居多。如“三长两短”、“三心二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难道问题出在“三”上?

古代的数字文化范文第4篇

摘 要:古籍的数字化发展为古籍的整理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是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把利器,但是并不能因为有了这一好工具而改变我们对古籍研究的认真态度,在利用数字化古籍中,存在着主观的、客观的种种问题,而主观上的问题更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关键词:古籍数字化:版本:学术性

[中图分类号]:G2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5-0212-01

我国古籍流传下来的约十几万种,每种书又往往包罗万象,古代的各种文化知识散布其中,给某一学科,某一知识点的研究带来很多不便,面对书山文海,形如大海捞针,惶惶然不知所措。同时,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对于古人所要熟背“四书五经”及当时流传的语言、典故和风俗,现在却生疏多了,再去拾起古籍一一背诵是很不切实际的,使我们对古代的社会生活有很大的陌生感,此也正是文史工作者遇到的一大难题,幸而我们的古籍也走进了数字化阶段。为我们的整理、研究工作带来了一把锐器。

利用数字化古籍,缩短了查找、收集资料的大量时间,避免了繁重的机械式劳作,节约了经济成本,简单易行,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整理、研究古籍的效率,是我们学习的捷径。但是,数字化古籍的运用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以免误入歧途,劳而无功。

数字化古籍既有客观上的问题,又有主观方面的问题,而主观上的问题更应当引起注意。在客观上,主要是古籍数字化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技术、资源利用等问题,表现为文本格式的多样化,目前的数字化古籍除常见的txt、doc、html格式外,还有exe、pdf、wdl、pdg、ebk等多种,有些不能兼容,给学习带来不便:扫描、录入、检索技术的水平有待提高,一部好的数字化古籍,不仅要尽量逼真,符合古籍的版式特点,并能快又准确的多方面检索,但是现在的各种数据库大都不能做到:文字方面的繁简转换、通假、避讳、异体、生僻字依旧是需要克服的难题;人力资源的相对浪费,大家多关注大部头的丛书,像《四库全书》、《二十四史》、《十三经注疏》等,以致这些书籍拥有众多的电子版,而大量单行本无人问津;此外在版本的选择、统一的规划、管理等方面也有不足之处。

就主观而言,最忌的将数字化古籍奉之为圭某,不费任何筛选功夫,盲目的照抄照搬。数字化古籍的功能不仅在于信息的查询和保存,更重要是能在保护现有古籍的基础上,使之能在数字化环境中留下“真迹”,增强古籍保护、开发、研究的意识,在古籍文献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其具有学术价值。

而现在的数字化古籍尚不能达到这一要求,多为简体横排形式,不能保持古文献的版式原貌,虽有照片形式的,是很好的“留真谱”,但是却不能进行检索,达不到为我们服务的目的。全文版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虽然繁体竖排,文字清晰,在保存古籍,检索服务等方面做得都非常好,但是却不能作为标准,以之是非为是非,原因在版本方面。

众所周知,《四库全书》经十年编成,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之一,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其修撰时,三审而呈御览,抄写人员也是经过严格审定的,可谓每一道工序都都做到最好,具有无与伦比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与版本价值。可是,整部书的编修都在“文字狱”的阴影下,清政府大肆销毁了对满清不利的书籍总数,据统计为一万三干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余种、8万余块。除了焚毁书籍,满清还系统的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甚至连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文字都要进行篡改。查缴禁书竟达三干多种,十五万多部,总共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禁毁书籍与四库所收书籍一样多,难免会说“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收进去的书籍,也有许多进行了删削、挖改,已不是古籍之本来面貌,所以对收进《四库全书》中的书,不能一味的盲目崇拜,对一部书来说,有单行本行世的,一定要拿来与四库本等相较,从中选出最好的底本为我所用,以免事倍功半,贻笑大方。

除版本方面外,在具体的文字、内容方面,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不加校勘的照搬。技术方面的问题,使一些生僻字显示不出来,或者用形近字代替,或者繁简转换的出现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引用是校勘相关书籍改正过来。尤其是在查找一些词语时,一定要仔细阅读上下文,确定其在文中的意思,以免断章取义,与学术研究的目的大相径庭。同时,现在古籍数字化的工作是带有商业性质的一些专业技术公司做得比较好,也容易获得,但是,他们的工作人员并非都具有专业水平,文字上的讹误衍脱是难于避免的,这都需要我们在具体运用时,必须与原版古籍相校对,做到准确无误。

数字化古籍只是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研究的捷径,是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把锐器,给我们带来了学习的新思路、新方法,但绝不是什么万能至尊的法宝,我们必须以脚踏实地,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认真务实、一丝不苟的学习方法,坚持循序渐进的学习道路,正确的运用数字化古籍这把好工具,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毛建军: 《古今图书集成》电子版的比较――兼谈古籍电子索引的标准与规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3)

[2]李运富:谈古籍电子版的保真原则和整理原则[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1)

[3]张尚英:古籍电子化问题探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古代的数字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数字文化 中德比较

数字是语言中表示数量和顺序的词类。数字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其一为计数,其二数字蕴含着种种神秘的文化内涵或现象。[1]用于计数,数字本身并没有什么差异。然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数字被不同的民族使用,受到不同的宗教、历史、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影响,使数字产生了不同的吉凶褒贬的象征意义,因而各民族都具有其独特的数字文化。中德两国在文化传统、社会习俗、地理环境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其数字文化虽然也有相似之处,但差异方面更为明显。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德数字文化进行比较,以期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德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心理,并发挥其在中德跨文化交际中的有益作用。[2]

一、文化内涵相似的数字——以3,8为例

不论在中国还是在德国,“3”和“8”这两个数字都深受人们喜爱,它们被视为神圣、吉祥和尊贵的象征。但由于、传统价值观念的不同,其表现形式却不尽相同。

汉语文化中的数字“三”与中国古代的很多哲学理论和重要思想均有关。《老子?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史记?律书》曰:“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可见,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数字“三”衍化而来的。“三”与中国古代很多的重要思想有关。《三字经》曰:“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即人们称天、地、人为“三才”;将日、月、星归纳为“三光”;称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为“三纲”。 [3]在民间也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熟语,如“虎生三子,必有一彪”,“事无三不成”,“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因此,“三”在中国是个吉祥的数字。

德国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是德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两者都对数字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数字产生的联想大多与《圣经》和神话故事有关。[4]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把“3”看成完美的数字, 认为它体现了“开端、中间和终结”,具备神性。那时的西方文化认为,世界是大地、海洋与天空三者合成的;大自然由三项内容构成的,即动物、植物与矿物;人体亦有三重性:肉体、心灵与精神;基督教主张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在罗马神话中,主宰世界有三个神,主神朱庇特手中的三叉雷电杖是权威的象征,海神尼普顿的象征则是三叉乾,而冥王普路托则是长有三个头的狗。[5]在德语中有句谚语,“Aller guten Dinge sind drei.”(好事皆成三)这与中国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说“好事成双”,而德国却说“好事成三”,因为中国自古崇尚偶数,而德国人喜欢奇数,尤其推崇三。

中国人最喜欢的数字莫过于“8”了。因为汉语拥有极其丰富的谐音文化,而其在数字中的表现尤为明显。数字八就与“发”谐音,因此备受人们青睐。不管是座机号码、手机号码还是门牌号、车牌号,人们都希望能含有数字“8”。举办婚礼、店铺开张人们也喜欢挑选在带8的这天,比如初八、十八、二十八。另外,我们北京奥运会的开幕时间是2008年8月8日晚8点整,一共占了四个“8”,这也足可以佐证“8”在中国是个象征大吉大利的数字。自古以来,汉语中就有很多与“八”有关的成语,如八斗之才、八街九陌、八珍玉食、八面莹澈、四通八达、八方支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其多具有积极的含义。[6]

在德国“8”也预兆着吉祥如意,对此有种种解说。早在古希腊,人们就认为“8”意味着丰硕、成就和长寿。《圣经》中讲上帝惩罚人类发大洪水,只有“8”个人靠诺亚方舟逃生,因此“8”意味着幸运。此外,从“8”这个数字的形状来看:竖着好像两个戒指上下靠在一起,象征婚姻美满,横着来看“∞ ”是数学中无穷大的符号,表示无穷无尽,两者意义相加,就是幸福、成就、美满绵绵无穷尽[7]。在德国,据说 1988 年 8 月 8 日是举行婚礼人数最多的一天。市政厅甚至提前办公,以便能让佳偶在8点零8分完婚,人们向新人抛投88马克表示祝贺。[8]

二、文化内涵相异的数字——以6、7、13为例

中德两国在文化传统、社会习俗、地理环境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有些数字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被赋予了截然相反的文化内涵。为了减少跨文化交际的冲突,我们尤其应该注意这些文化内涵差异较大的数字。本文就以6、7、13为例,揭示相同数字在中德文化中不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