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儒家思想对现在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儒家文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5.24.147
众所周知,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然渗透在人们生活中。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学习,让学生既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同时又能体味到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在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我们可以借鉴传统儒家文化,从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部分,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1儒家文化的“仁爱”、“贵和”思想,有助于师生关系更趋于“和谐”
“名师出高徒”,一个好老师,会让学生更爱学习。儒家文化开创者孔子,在那个时代就有弟子三千。孔子固然学识渊博,但未必全才。如果没有高度的人格魅力,达到这种成就是根本无法想象的。他的人格魅力,最重要的应该是他独特的道德魅力。儒家主张“克己复礼”、“仁爱”、“以德服人”,这与“教育的本质是爱和责任”的思想不谋而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主张“严己宽人”“谦恭礼让”。“仁者爱人”的博爱情怀,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互助互爱,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儒学还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要做到“贵和”、“仁爱”,就离不开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而这种思想为师生关系抹上了一层极佳的剂。学生与教师是完全平等的关系,而德育的对象是学生,我们教师首先应该以平等的态度看待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言传身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切实地真心实意的给予学生关心、指导和帮助。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教师尊重敬仰,自然也会亲近而体量老师,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进而响应配合老师,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产生共鸣,达到和谐进步的境界。
2儒家思想“三人行必有我师”等观念有利于处理好同学关系,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曾虚心地向师襄、苌弘、老聃等人拜师求教,这无疑是为学生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习的内容丰富、科目繁多,每位学生都有相对的特长,师兄弟间应当各自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种融洽的学习氛围,无形之中对学生的成长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儒家认为:“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我们要做到自己对自己很有信心,但却并不骄傲自满,所以也就不会去和他人争强斗胜。群而不党也就是孔子在《为政》篇里所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周而不比就是群而不党,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不拉小团体,不结党营私。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以上这些儒家关于处理人际关系的思想,都有助于学生处理好同学关系,从而形成积极、浓厚的学习氛围。
3儒家文化高扬生命意识、强调社会整体利益至上,倡导见利思义,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之成为推动学习的强大精神推动力
儒家强调对生命的敬畏和终极关怀,追求生命的不朽,同时又主张要把有限的生命作用于无限的奉献中,在自我提高发展的基础上,服务于群体利益,奉献于社会。提倡“舍生取义”、“威武不能屈”。当代大学生现在缺少的正是这种正义感,所以,用儒家所倡导的这些人生观来指导学校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能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价值取向方面,儒家文化强调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价值模式。即,在遵从道德与物质利益双重关系的同时,更倾向于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观,要更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儒家道德教育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与追求。在人格的塑造与追求上,儒家侧重对人的心性的教育与培养,提倡“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君子坦荡荡”,在人的心性培养方面,推崇以德为先,以大体为重,目光不可短浅,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人小的幸福与利益,更不能急功近利、贪图物欲,提倡只有在遵守社会秩序的前提下,人的个性才能充分发展和张扬,而不能追求那种毫无限制的自由与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追求真正的真理与理想。儒家这种为国、为民、为群体的奉献精神与人生观有高度的相似性。儒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指导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不断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才能更好地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从而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4儒家要求人们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儒家强调,君子要重视提高自己,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多作贡献。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注重仁德修养,对自己严格要求,才能更好的具备多种才能,进而服务社会。孔子认为,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要重视“戒、畏、思”,要用这几项标准严格的要求自己,时时反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总之,这些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对我们提出了要求,要想不断地自我提升,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需要时时严格要求自己,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另外在为人处事中心存敬畏之心,切不可肆无忌惮,放纵自己。儒家思想对君子与小人之间的不同与差别,做过明确的描述,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孔子认为,君子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追求道义。另外,与人交往时,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不党”、“周而不比”。《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儒家文化关于“君子”的诸多思想,对现在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儒家文化倡导胸怀天下、报国忘身,对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个人必须要有的社会责任,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在社会及国家遇到困难时,每个人一定要承担起相应的救国救民的责任。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这些都是儒家高尚爱国思想的生动表现,生动体现了中国民族的优秀精神。自小就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并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011感动中国人物钱伟长,出身书香门第,年少时酷爱国学。他以文科双百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之下,后,当国家面临危难之际,毅然弃文从理,无视个人的风险得失,放弃名利,全身报国。诸多事实,可见传统儒家思想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影响力。所有这些都显示儒家文化饱含的浓郁的爱国情愫,非常值得借鉴。
6儒家人文思想中众多的道德条目有助于学校推动道德教育的具体化
儒家的道德规范可以用一系列的道德条目表现出来,主要包括:仁、义、礼、忠、恕、孝、悌、勇、宽、信、敏、惠、友、敬、慈、爱、温、良、恭、俭、让等,看似简单的条目却有着丰富的内涵,这些条目都可以指导我们的道德实践。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对于德育教育内容规定得过于空泛,缺乏一套系列的行为规范,有些流于形式。我们可以借鉴儒家的道德条目,从中得到启示,设计出一套切合学生实际的行为规范,并切实落实到学生的德育教育上,达到量化的目的,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可操作性。学校教育的根本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儒家思想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氛围、学习动力诸多方面,带来全方位、积极有效的熏陶和影响,进而有力地推动学校教育工作,达到校园和谐的美好状态,最终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英姿.儒家“君子不器”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金田,2012,(4).
关键词:全球视域 儒家文化 现代意义
1 儒家文化的特质
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也有学者认为:文化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它是主体和客体在人类社会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中国传统思想基本上是儒道互补,儒家文化是主干,道家文化是根,儒道两家文化代表着文化的表层与深层结构。隋唐后,佛教传入,经与本土文化相融合,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守常,道达变,佛治心,三者相辅相成,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与流变。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始终处于核心地位。
1.1 文化模式
不同的文化取决于不同的生活模式,不同的生活模式又取决于不同的生存环境。由于西方的地理气候条件影响,西方古代社会长期处于一种游牧的生活形态中,其文化呈流动性特点。这样的生活方式使得西方人的家庭观念相对薄弱,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却得到了充分的张扬。他们的这种自由主义观念,结合他们所处的优越的地理环境,促使西方商业迅速发达起来。由于掠夺与贸易可以使他们获得重大的商业利益,他们对航海、殖民、开发技术热情极高。流动的生活方式促成了动态的文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与人之间就是讲竞争,人对自然就是讲征服。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农耕生产中成长起来的,根本上就是农耕文化。得益于良好的环境气候条件,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他们的农耕生产方式。农耕使得中国人长期固定在同一个地方生活,很少迁徙、流离,这种安居乐业的思想促成了静态的文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们讲秩序,讲合作、和睦,讲义,讲各守其分,也正是这种模式中的内倾特质使得中国文化能够延续数千年而未曾中断。《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体现的就是这种内倾文化的特性。
1.2 价值观
在宗教、道德、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分别体现出内倾与外倾两种不同的特点。西方人至善的“上帝”是一切价值的共同来源,人格化了的上帝集中了这个世界的一切力量,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当然也就是所有价值的源头。人必须遵循上帝制定的法则,在个人实践价值的过程中必须听从上帝的召唤。
中国传统文化从哲学和科学的角度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既是说理的,又是实证的,这些内容不需要通过宗教作出解释。中国人虽然认定价值之源出自于天,但却实现于人的内心之中,因此,追求价值之源的努力是向内而不是向外,故不需要从上帝那里获得“启示”。儒家强调慎独,即在无人监督、没人教导的情况下,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宋学大家概括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座右铭。要实现这一伟大的理想,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继而带动家人,然后把家里的道德伦理以及治家的方法推行开去,以此治国,再将这种治国的良策推而广之,惠及天下。这就是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3 天人观
根据《圣经》所言,地球上的一切都为上帝所创造。上帝造了亚当和夏娃,又为他们造了伊甸园。这就在启示人们,大自然是上帝为他的孩子们创造的,因此人们就应该去利用它、占有它。西方人持“天人二分”的思想,认为天与人是对立的、相争的。这种思想的产生仍然要追溯到他们当初所处的地理气候环境。在那种恶劣的生存条件下,他们需要具备强烈的斗争精神和勇气,去征服大海,征服自然。自然和他们的关系是对立的,不是战胜自然,就是被自然所战胜,“天人二分”哲学的思想根源就在于此。
中国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这也是由于其生存关系的缘故,农耕文化意味着靠天吃饭,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就是好年成,否则就要受饥挨饿,甚至死人。没有什么比大自然对他们更重要的了,因此他们畏天、敬天、补天。中国人认为,天和人是一个整体,这个天可以是上帝,也可以是上天,总之是一种无所不在的最高原则,宇宙运行的最高原理。中国人也开发自然资源以图生存,但他们具有“利用厚生”、“开物成务”等观念,这种“利用”仍是尽量和天地万物协调共存,截然不同于西方近代对于自然所持的征服的态度。
2 “修身”、“养德”、“向善”,获得自我身心的内外和谐
人类创造的现代高科技的广泛开发和应用,在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获取财富的同时,也在控制和支配着人类自身。在儒家看来,人是以身体的形式存在于真实的时空之中,现代科技与商业带来的进步和变化,不断刺激着人的物质欲望。他们沉溺于对物质的无限追逐,心灵为外物左右,蜕变成为缺失灵魂的物质外壳。受到外物牵引的人心,放逸到外在的事物上,求而获之则喜,求之不得则忧,好不容易求而得之又恐失去,纵然不失又企望更好、更多,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状态造成了自我身心的扭曲,扰乱了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严重影响了生活的内在品质,折损了生命的意义。儒家认为这种现象的症结不在身而在心的放逸,孟子的解决之道是“求其放心而已矣”。
儒家相信人的心中具有一种价值自觉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存在虽然不像客观事物那样可以由知识来证立,但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反身而诚”的方式而感到它的真实不虚。在《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中说:“闻道反己,修身者也。”意思是说,知道了“道”,就应该反求诸己,这就是“修身”。《大学》主张修身在正心,唯有充分了解造成人心不安的原因所在,再想方设法解除人心的种种不安心理,才能恢复人心的自由自在;在自由、自主的状态下实践自己的良知,才是真正理想的道德实践。儒家一向强调“安身立命”,对自己要有道德修养的要求,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做人的道理”才能使自己身心和谐,内外调适。唯有这样,才能做到身安而命立。个人的“安身立命”做到了,身体的内外自然就和谐了。
从人本的立场出发,儒家伦理思想的宗旨是希望人人都能堂堂正正地“做人”。只有人本身充分认知与了解到人之所以为人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愿意去明是非,辨善恶,自主、自决、自我承担行为的后果,并努力实践,社会的和谐才能得到保证。因此,人类需要伦理道德,而人之所以能够实践道德行为是由于人类具有自觉认知和反省道德的良知和良能;此外,儒家还认为道德的实践也需要经过学习加以深化和固化。儒家在《大学》中规划了三纲八目,作为具有普世价值的伦理标准和学习过程,不分身份、阶级、地位,人人身体力行伦理道德,正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大学》)。在《中庸》中又强调:“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儒家相信价值之源内在于一己之心而外通于他人及天地万物,所以要翻来覆去地“反求诸己”、“反身而诚”。《孟子》和《中庸》都说过“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的话。这就是说,“反身而诚”不是“独善其身”的自私或成为佛家的“自了汉”,更在于求取自我在人伦秩序与宇宙秩序中的和谐。换句话说,修身不仅仅为了自我道德的完善,而更在于以他人为目的。于是,“修己以安百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在儒家的人文思想中规定了一整套的人生奋斗目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既是人生哲学,又将事物认知、道德修养、政治抱负连衬一体,按照个人、家庭、国家到世界的发展层次,构成一套完整的思想路线,即是由“内圣”而“外王”的实践过程。儒家提倡慎独,不欺暗室,正己正人,成己成物。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而广之,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儒家把和谐社会的理想建立在个人道德修养提高的基础之上,因此,儒家特别重视自我身心内外的修养。
中国长期以来社会的稳定和个人心理的平衡主要得益于它独特的道德传统和人们真实的精神修养。中国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文化的内倾性,主要表现在儒家的“求诸己”、“尽其在我”,道家的“自足”和佛教的“依自不依他”,其特点是用内在超越的观点来发掘“自我”的本质;这种观点要求把“人”当作一个有理性、有情感的生命整体来看待。整体的自我一方面通向宇宙,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则通向人间世界,成就人伦秩序。孔子通过“仁”来认识“人”,强调的就是一个整体的观点。当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日益侵蚀着人们的心灵,当人们面临“后工业化”、“后现代”的心灵荒原,当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再也找不到价值信仰的时候,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倾”性品质,以及“内圣外王”的原则,给世人带去心灵的慰藉。当人们不再相信正义、善良,不再相信博爱和同情,一味“损人利己”、“惟利是图”的时候,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纯粹性,为人们提供了行事准则,让他们不再在现代社会中迷失自我。
3 “仁者爱人”,构建和谐社会;“和而不同”,成就太平世界
当今人类社会所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相当复杂,涉及“自我与他人”、“人与社会群体”、“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的诸多矛盾。人们对物质和权力的追求,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社会的冷漠等。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争夺、占有和野心的膨胀,造成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对立和战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间的接触面日益扩大,由于彼此基于各自本位的价值认知、行为方式,对于异己的文化、宗教了解不足又不够宽容,出现了诸多的摩擦和冲突。
针对现代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病,儒学的解决之道是“仁爱天下”、“和而不同”。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意涵就是对伦理、家庭教育的重视,这就是所谓的“齐家”,认为人们修身和所有社会群体伦理的基本训练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然后向外扩展,走向社会国家,继而完成人的社会化过程。儒家的伦理思想体现在五种人伦关系之中: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基于这五种关系,具体规定了相应的人伦义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伦理的教育与实践始于家庭,因为家庭伦理教育是社会伦理教育的基础,是以“齐家”为衔接个人与社会、国家、天下的最重要关键之所在。在家庭中,由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最密切、感情最深厚,在教育子女方面,就需要负起教育的责任,若能做到家庭的和乐无争,社会的和谐就有了保证。因此,儒家强调尽职、尽责、尽伦,强调献身群体和社会。在对社会群体的奉献中,去实现自我价值,成就人格的完美,促进社会的和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文正文集·岳阳楼记》)反映的正是人们对于那些能够把自己献身于社会群体利益的个人价值的高度认可,更是人们殷切期望社会涌现出更多具有这种品格的人的心愿。
儒家人文思想中的“仁学”既对造就“人与人”,更对造就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乃至整个世界的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如何化解因文化原因而引起的矛盾,儒家的“和而不同”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与“同”是内涵互有差别、境界相分高下的一对概念:不同的事物相克相生、配伍相成叫“和”,而相同的事物叠加在一起只能叫“同”。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万物并育”和“道并行”是“不同”;“不相害”、“不相悖”则是“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与多个学派、多个民族文化和思想的“和合”之中。“和合”意味着和谐(和生、和处、和立、和达与和爱),在和解中融合,在融合中贯通。不同的民族和国家通过文化的交往与对话,在对话和讨论中取得某种“共识”,这是由“不同”到某种意义上相互“认同”的过程。这种相互“认同”不是一方消灭另一方,也不是一方要“同化”另一方,而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中寻找交汇点,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双方文化的发展,这正是“和”的作用。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之间由于地理的、历史的原因,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不同,人类文化才显得如此的丰富多彩,而且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才形成了互补和互动的格局。文化上的不同可能引起冲突,甚至战争,但如果认识到“协和万邦”的价值和意义,坚持“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而非“以力服人”(强迫他人接受)的原则,国家之间不仅可以化解冲突,而且还能够建立起和睦相处的国际关系。因此,儒家以“和为贵”为基础的“和而不同”原则理应成为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矛盾的一条基本原则。 4敬畏“天道”,遵循自然规律,实现“天人合一”
当前,工业生产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形态。可以预见,在现代科学与技术互相提携、彼此促进下,未来的工业化进程将更加波澜壮阔。然而,工业化是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造成对环境的恶性破坏。时至今日,我们居住的环境受到的污染几乎已经达到难以挽回的危机边缘。据1998年《科学》杂志发表的关于人类活动对地球影响的文章,与一万年前相比,全球森林面积减少了50%;近2000年来,地球上大约有1/4的鸟类物种已经灭绝;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提高了30%;接近2/3的海洋渔业资源被过度捕捞而耗尽。生态危机对全球人类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这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代的问题,其影响更会波及到我们下一代甚至更久远。如果从文化根源上分析,这一切无不与现代人的价值取向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为了无限度地追求物质增长和自我享受,自然、科技,甚至他人都成为他们达到某种功利和享受的环境、资源、工具和手段,都在不计后果地利用、攫取。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成了占有与被占有、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恶性膨胀必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其结果往往使人类自身遭受来自自然的报复。追根溯源,“这是数百年来西方现代文明发展的直接恶果。西方启蒙主义科学的基础是‘征服自然’、‘重塑自然’,以符合人类的需要,以致造成今天的种种环境灾难。”中国哲学在思维模式上则截然不同,远在轴心时代中国的儒家就以“天人合一”(即“主客相即不离”)立论。“天人合一”思想对解决当今“人与自然”的矛盾极富现实意义。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说“天”离不开“人”,“人”离不开“天”。 宋儒程颐说:“安有知人道而不知天道者乎?道,一也。岂人道自是一道,天道自是一道?”朱熹说得更明白:“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即生此人,则天又有人矣。”人,虽生于天,但是一旦有了人,“天”的道理就要由“人”来彰显,“人”对“天”就有了责任。“人”,只有“人”,才能体现“天”的活泼气象、“天”的“自强不息”、“地”的“厚德载物”。因此,人应该知道“为天地立心”就是“为生民立命”。所以,人类的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即“天道”(自然运行的规律)和“人道”(人类社会生活的规律);正如《郭店竹简·语丛一》所说:“知天所为,知人所为,然后知道。知道然后知命。”只有明白了“天”和“人”互为统一的道理之后,才可以得知“天”(天道)和“人” (“人道”,社会)发展的趋向。现在的人们只强调“知天”,而不敬“天”、畏“天”。他们一味以“知识”来利用“天”,征服“天”,乃至破坏“天”,践踏“天”,其根源就是“科技万能思想”的作祟。“科技万能思想”否定了“天”的神圣性,冲击了人类人文精神的根基。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学说认为,“知天”和“畏天”是统一的,“知天”而不“畏天”,就把“天”看成一死物,不明白“天”是有机的、生生不息的刚健大流行。“畏天”而不“知天”,就会把“天”看成是外在于“人”的神秘力量,使人不能真正享有天的恩泽。“知天”和“畏天”的统一,正是“天人合一”的重要表现,这当中体现着“人”对“天”的一种内在责任。“知天”而“畏天”,“天”就赐福于“人”;“知天”而不“畏天”,“天”就降祸于“人”。当今人类社会受到的惩罚正是由于向“天”无休止地索取,而又严重忽略了“人”对“天”的保护责任,从而走上一条人类与自然互相抵触的道路的结果。天人合一,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开发与培育并重,使人与自然互为滋养,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荀春生.展望二十一世纪——汤恩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2]季羡林.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C].香港:中华书局有限公司,1992
[3](德)卜松山,刘慧儒(译).与中国作跨文化对话[M].北京:中华书局, 2003
[4]梁颂成.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华[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3
[5]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4
[6]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张岱年.中国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人们本身的忽视和教育的缺乏,使得现在的中小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一知半解,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还有对于社会基本道德礼仪也知之甚少。最严重的是现在影视剧对于历史的随意篡改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对于历史的认知,加上缺乏优秀思想的洗礼,使中小学生大都崇尚个人主义,缺乏集体主义。个人至上,过于自私,索取多奉献少,道德意识有待加强。没有责任感,同学间缺乏友爱精神等,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任其发展,不利于中小学生的全面成长。教育的根本便是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这也正是传承的根本,而一个民族的传承与其自身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离开了文化,无处去谈论什么经典,而没有经典,便无处追寻什么传统,而没有了传统的民族便处于精神灭亡的边缘。所以为了民族更好的发展,我们要让语文教育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发挥更大作用,使之不断地丰富与完善,促进传统文化的学习,尤其是对于孩子,要更加重视。现在呼声最高的便是提高教师素质,说者大多注意的是所谓“业务素质”,其实更重要的应该是思想素质。正人先正己,“立人”先自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光是对学生,对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都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其中产生的思想意识和文学经典数不胜数。自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各家人才辈出,各有千秋,后来得到广泛发展的儒家更是有中国第一传统思想的势头,孔子学院也是遍布世界各地。可见儒家思想对于当今时展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儒家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等等这些方面正是现如今我们所缺乏的。因此推崇传统文化也可以提高中国人的整体素质。其次,传统文化的传承客观上培育了爱国主义精神,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如今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繁荣,大多数人过洋节忘根本,面对西方的文化甚至会出现自卑感,这是很危险的。南怀瑾先生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忘掉了,这样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不会翻身。”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文学古籍浩如烟海,文物古迹数不胜数,还有古代的科技发明仍对现今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这些都需要我们重新拾起,通过学习领略先人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每个中国人的爱国精神。再有,作为中国人,汉语言文学的修养是必须具备的,如果一味培养高科技人才而忽视了文学素养,那这个国家也就没有人情味了,中国人自古以来饮诗弹唱,喝酒闲谈,讲的就是一个惬意,这不仅是单单的闲云野鹤,也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方式,庄子有言,“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那身体便可无所依赖,思想便可超脱自然。最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我国的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教育的积极影响更是可以肯定的。古时推崇礼乐制度,崇尚儒家仁义道德,孩子从小便知何谓孝顺父母,何为尊敬师长,儿时便立下鸿鹄之志,满怀对民族的爱,渴望报效国家成为栋梁之材,所谓“少年强则国强”,也只有从小有着这种觉悟,才能更好的接受教育,为成才做铺垫,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则终成大器。伴随着自古流传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要在教育的加持下不断的开拓创新,推动历史车轮的向前推进。以上是传统文化对于教书育人的重要性,但文化传承与语文教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总书记曾在清华建校100周年之际说过:“全面提高高等教学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而高等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之后又着重指出“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也体现了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促进作用。而自主席上台以来,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在重要会议上提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因此为了响应党的号召,也为了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不仅是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将发扬传统文化作为己任。其中教育对于传统文化的真正作用又在何处呢?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样教育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人类之所以会进步,正是由于人们一代代的传承。并在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学校正是用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中外历史发展也证明了,高校语文教育对于传承人类文化、推进文化创新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便是传承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是民族凝聚力的集中表现和主要源泉。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潜移默化中便深入了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而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便是:利用教育的方式,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发散念头,培养对待优秀传统文学的敏锐性,将教育的继承与创新这两大功能发挥出来。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莫言曾在获奖典礼上说:“文学的最大用处就是没有用处。”这句话说的很巧妙,文学相对于冷冰冰的科技产品,当然是无用之物,他无法计算导弹的运行轨道,也无法计算出国家经济发展现状与指标,但传统文化胜就胜在他的思想内涵,对于一个人来说,技术就如同面包是用来充饥,而传统文化,就像是面包的夹心层,一旦去掉,整个面包都变得索然无味,更别谈惬意的生活了。上面提到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民族自豪感的产生,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基本知识,能够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鲁迅先生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而课本《核舟记》就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大苏泛赤壁”典故。“长不盈寸”的核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课堂上的小小引申不仅可以活跃气氛,也在愉悦的气氛中推进了传统文化的学习。总之,语文教学中融入的传统文化要选得精、学得透、悟得深,是学生能够真正学到文化的精髓,而不是寥寥几笔带过,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既学文化,又从中领悟人生道理。“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如是说到。何为人性?知廉耻,顺父母,亲友睦等皆为人性之事业,而其中的根本在于信仰。教育需要有信仰,没有信仰就像是没有灵魂的提线木偶,教育也会变得死气沉沉,不会创新,更不会进步。只有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才能扬弃旧意,推陈出新,才能更好地使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心中,更好地接受。而这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和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任重道远,只需记得一点:让教育与传统文化并驾齐驱,不脱离,不分裂,不排斥,共同迎接祖国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黄必东.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3,(7).
[2]罗杰蕊.中职语文教育应加大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