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体育教学案例

高中体育教学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体育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体育教学案例

高中体育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安全问题;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3B-0089-01

在体育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采用有效的措施予以防范,是体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高中体育教学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新课标中对体育教学提出了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首先,必须保证不发生安全事故。现在孩子多为家中的独生子女,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学校的义务和责任,加强体育安全管理,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第一步,如果出现安全事故,对家庭、学校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对于学校而言,做好体育教学的安全管理,是保障体育教学活动有序安全高效开展的前提。对教师而言,加强体育教学安全管理,是有效避免安全责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而言要树立安全意识,保障安全运动,才能不断提升运动能力,健康快乐成长。安全管理对学校、对家庭、对学生意义重大,因此,一定要重视体育教学的安全管理工作。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

(一)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欠缺

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绝大多数高中生没有认识到在体育学习锻炼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他们在体育学习锻炼过程中,安全意识非常淡薄。这种状况是很令人担忧的。存在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无论是学校还是体育教育工作者,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宣传, 学生认识不到体育锻炼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二)教师安全意识和保护学生能力不强

体育教师不仅需要较强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有更强的安全意识,能保护学生,帮助学生处理一些突发问题。体育专业出身的教师,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即使出现一些跌打损伤也认为是非常普通的事情,不会有大碍。但是,高中学生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缺乏一些基本的应对处理技巧,普通的动作体育教师根本不会出问题,但在学生那里就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

(三)学校场地器材等方面有所缺失

一些学校由于经费问题,不能完善体育教学场地、器材。一些学校体育场地不标准,场地不大,导致很多学生拥挤在一起参与体育活动,互相之间均有影响,从而产生安全事故。另外,一些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年久失修,体育器材损坏严重,既不能保障学生体育运动的效果,也不能保障学生安全。

(四)学校忽视学生体育常规锻炼

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中教学管理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轻视学生的体育进步,学生体质、体能和综合素质在繁重的学业负担下呈下降趋势。学生的体能下降,体育技能掌握不好,如果参加体育运动,很容易出问题。

三、高中体育教学加强安全管理的策略

(一)加强学生的体育安全教育工作

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积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工作,比如,在长跑训练项目中,如果心肺功能不是很好,在长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问题,作为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这种情况,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进行体育训练,体育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每节课都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针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问题,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首先,学校需要加强体育教师安全意识的培养,要使教师认识到在体育教学中,时刻要树立安全管理意识,避免因疏于管理导致安全事故。另外,要通过教育使教师认识到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训练前的热身运动的重要性,使教师能够重视体育热身运动。

(三)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学生的运动环境,完善运动器材

学校要认识到体育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拿出一部分经费,建设运动场地,保障运动场地足够宽敞,如果运动场地损坏严重,要进行修缮。最好是能够建设标准化的体育运动场地,做塑胶跑道、塑胶操场,避免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事故。另外,学校要投入资金,保障运动器材的数量,保障运动器材的完整性。学校要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体育场地及器材进行检查,不合格,就需要替换,对于存在较大安全问题的体育场地、设备,要及时维修。

(四)重视体育教育,设立安全管理部门

学校要认识到体育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能够保质保量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通过体育教学提升学生的体能,发展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学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学的安全管理工作,可以成立安全管理部门,制定体育安全管理制度,指派专人加强对体育教学的安全管理,定期对体育教学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防止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只有建立安全管理部门,对体育教学活动适时进行管理,才能保障体育教学活动安全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高中体育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乡土地理案例;课程标准;高中地理

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并在这里成长的地方,因而也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可以说乡土是学生观察和了解祖国的窗口。而随着深入落实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新的理念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地理教学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而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内容,就往往能为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无疑是新课改下,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感情,继而上升至对祖国的感情

虽然乡土地理中讲的是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些地理知识和现象可能是学生所熟悉的,但这并不等于学生已认识和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这中间还有一个将感性提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我们常常教育学生应该爱乡爱国,但往往流于空洞的说教,难以拨动学生的心弦,须知,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强烈的爱必须建筑在了解熟悉的基础上,只有了解它,才能热爱它,也只有热爱它,才能自觉地位它而献身。

例如,在讲授“荒漠化的防治”时,笔者结合了榆林地区建国初期至今,生态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建国初期,黄沙不断侵蚀着人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人们意识到不同黄沙抗争就无法生存,因此历届各届领导带领群众开展了持久不息的植树造林活动,过去沙进人退,如今人进沙退,期间涌现出很多感人的故事。并通过观看《走进榆林》节目中关于治沙的视频,更能给学生直观深刻的认识,其中一些治沙英雄的事迹感动人心。因此利用乡土地理环境问题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父辈乃至祖辈的生存环境,深刻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讲乡土发展的优势,可使学生产生生活在家乡的自豪感,讲乡土发展的历程,可使学生坚信家乡有美好的未来,讲乡土建设的不利条件,可使学生了解家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从而产生责任心。

二、有助于激活地理可以,提高提高教学效果

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先生在他所发表的《地理教学法》一文中就指出:“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己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为目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地理着手。”由此可见,乡土地理是学习其它地理的基础,通过认知本地的事物,才便于通晓远方的地理,也只有从自己的乡土出发,才便于更好地了解一国﹑一洲的概况。

例如,在地理教学中会遇到根据某地的降水和气温,分析该地的气候特征。而学生做题的瓶颈是不知道降水量和气温的数值多少才算降水多,气温高,反之也不会判断。为了突破难点,笔者收集了本地的降水和气温数据,榆林地区气候很特殊,四季分明,降水处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因此以本区为参照,认识了本区气候特征,通过对比的方法在认识其它地区的气候特征就大大降低了地理知识的抽象性,激活了课堂教学。

三、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新课程标准对乡土地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让学生通过搜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围绕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实践活动。”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身边的﹑乡土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

高中体育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三案一体化导学案 原则 实践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133-02

人们对传统的教学有一个调侃的说法,“上课赶鸭子,课上填鸭子,课后烤(考)鸭子,最后变成板鸭子”,历史教学的状况也是如此。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存在“三低”现象:热情低、参与低、效率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

本文根据宝应县中学“三案一体化”导学案教学的有关规定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三案一体化”导学案教学法的实施与反思作一简单分析。

一 “三案一体化”导学案与传统教案的区别

传统教案是教师自己编制供自己使用的课堂教学“施工图”,其出发点是以有利于教师的“教”为目的的,它的侧重点和着眼点是教师“讲什么”“怎么讲”,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这是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方式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与传统教案不同,“三案一体化”导学案集导案、学案、 测案、三案于一体,并因而得名,它是传统教案的升级版,既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向盘”,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标图”,其出发点是以学生的“学”为目的,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和“学到什么程度”,即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它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将学习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导学案”代替“教案”,不单单是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不同,更是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与进步,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双主”理念,彻底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不平等的“授受”关系,而使教师和学生成为平等互动的一起学习的伙伴。

二 “三案一体化”导学案的编制原则

导学案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教育教学计划能否按时完成、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能否得到有效保障。要确保导学案的编制质量,必须遵循“四性”原则:

1.课时性原则

有些章节的内容只用一课时不能完成,教师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主体性原则

通过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探索性原则

把将要学习、掌握的知识点设计转化为具有一定探索性的问题,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精神。设计自主探究问题时须注意“三度”:一要适度,既要注意“量”的适度,问题的设置不能过多;也要注意“质”的适度,即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的重难点,做到难易适中。二要多角度,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分析、领会材料,使设置的问题既新颖又富有启发性。三要有梯度,即要具有层次性,要步步推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

4.方法性原则

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既要有对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要有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要求,要让学生用已学的方法去解决新问题。

三 “三案一体化”导学案的使用流程

“三案一体化”导学案的使用分课前预习自学、课中合作展示、课后反思提高三个阶段。

1.课前:制定学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和自学

教师应该综合考虑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等来制定导学案。在正式上课前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预习课本、通研学案、了解新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理清简要学习流程、完成学案部分内容,在此基础上整理新发现,提出新问题。

2.课中:合作学习,指导学生讨论、探究、展示

第一,目标解读。目标就是预期,是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通过目标解读,要使学生明确掌握什么和掌握到什么程度,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可以大大增加学习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第二,预习交流。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成有6~8名组员的若干学习小组,组内成员相向而坐。每一学习小组设学科组长一名。目标解读后,各组同学在组内互相交流预习阶段的问题,教师可监控各个小组的交流情况,并且对学生遇到的困难给予协助解决。组长组织学生学习并对本组同学的由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整合,形成结论。这一阶段,教学真正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氛围,从而体现学生亲身体验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第三,分组展示。在预习交流的基础上,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展示本组同学的学习成果并解答同学们的疑问。教师要求每位同学都要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对不同看法应该提出质疑,但不能冷嘲热讽。分组展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立场,这是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四,质疑点拨:这一阶段,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讨论、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精讲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领会方法,提高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

第五,达标检测。教师收集一些典型试题,包括原创试题﹑模拟试题当堂检测,巩固新知识。这一阶段的学习要强调学生对新学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检验对知识、方法的掌握程度,要求当堂训练。

第六,总结延伸。教师可以通过板书提纲来帮助学生建立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联系,提高其学习概括、整合的能力,体验收获与反思的快乐。

3.课后:积累提升,指导学生归纳、反思、纠错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深入,实现教学内容的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独立、限时完成课外训练,用双色笔修改导学案、记录错题,为以后的复习积累资料。

四 “三案一体化”导学案使用反思

1.“三案一体化”导学案教学的优势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三案一体化”导学案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有利于”:

第一,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学案”是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目标明确、步骤清晰,可以避免预习的盲目性,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第二,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通过预习,学生有了认知冲突,教与学都有了明确的方向,教师只是有重点地帮助学生解决疑点,而不是面面俱到,可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化上,增加了学习的针对性,大大地提高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第三,有利于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导学案”在导学和助学上的作用大,大部分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在课堂内消化、理解、巩固和提高,很多思维训练和练习都能在课堂上完成,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第四,有利于教学相长。由于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性和不确定性,在合作展示时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甚至是一些教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收集、研究与讲解,可以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

2.“三案一体化”导学案的不足

导学案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反思教学实践,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第一,由于教师本身存在个体差异和对导学案的认知差异,导致在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上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在结构上,形式多作用少;在内容上,知识多方法少;在操作上,要求多落实少。

高中体育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商务英语教学 案例教学法 职业能力

1.案例教学法的概念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操作理论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就具体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讨论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强调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主要扮演向导的角色,利用案例作为讲课的题材,以案例教材的具体事实与经验作为讨论的依据,假定状况并协助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发言,最后归纳与总结。

2.案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经贸英语、营销英语、国际商务英语、外贸函电、外贸实务、商务沟通、商务谈判等,这些课程最大的特点是英语语言技能与商务专业知识密切结合,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强化学生的商务专业技能。基于商务英语教学内容的较强实践、应用性及商务专业技能的培养目标这两点考虑,案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2]。根据2008年12月对我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统计,47.6%的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同时,仅13%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因材施教,注重创新能力培养,为后续课程打下很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应重视案例教学法的引导作用,并切实广泛地应用于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和相关商务专业知识。

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使用英文的商务案例材料,即对真实商务情景的描述,启发学生结合所学的商务理论知识运用商务思维,对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用英语的表达方式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3]。例如,目前我院开设的商务沟通课程的教学就要求学生不但能用英语理解和表述商务知识,而且注重学7生对商务知识的掌握,注重培养商务交际中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案例教学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大致可以分三个环节:课前查找资料分析案例,课堂上的讨论和阐述,课后撰写案例报告。通过相关商务材料的收集和案例分析,学生能内化所学知识,培养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辩论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课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能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可以使他们有进一步的机会丰富和更新知识,锻炼他们的英语写作能力。

3.1前期准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案例教学的关键,首先在于设计合理而可操作的案例,这些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或拟真性。教师可依托教材内容编撰案例,也需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收集案例。

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可要求学生从报刊、杂志、广播和网络上收集各种案例。商务英语课程所选案例可来自宾馆、大学、公司、交易会、旅行社等诸多阶层,比如面试的着装、礼仪、面试技巧、语言,以及如何应对面试中的各类问题,如何接听电话,如何给上司留言,如何向上司汇报工作,如何准备会议、主持会议,如何避免在OFFICE中常犯的错误,等等。通过案例的收集,学生还能掌握一些非知识技能,如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查阅工具书的能力、寻求帮助的能力、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使用INTERNET的能力。

对于收集来的原始案例,教师先根据教学目的对其进行分类汇总,或作适当的修改以适应课堂案例教学。再将具体案例分发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去作相应的准备,要求学生提前查找、仔细阅读相关资料,考虑如何应对下一步的分析、讨论。教师可向学生推荐有关书籍或网页,使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做更好的课前准备。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鼓励学生有适当的创新和冒险精神,培养他们勇敢承受错误的能力,并对其创造力给予极大的承认。

3.2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包括分析技巧、进行辩论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群体与人际协调技巧和沟通能力等。

采用案例教学法,课堂教学可分为案例陈述、讨论与总结三个步骤。一般由教师朗读案例内容并对案例内容加以讲解,还可采用自由问答的形式对内容的分析逐步走向深入,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其中督促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在现实商务活动范围内发挥想象,用英语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及建议。这个环节也要求学生对现实商务活动有大致的了解。案例分析、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本次讨论。

3.2.1课堂分析与辩论

首先对如何组织课堂分析、辩论等教学过程做简要介绍:一般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辩论,督促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用英语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要求小组讨论结束后形成统一的意见或认识,然后,各小组指派代表向全班对案例作分析,阐述各自观点,并作小结发言。如果学生的观点不一致,可灵活安排时间使其展开讨论;如果学生的分析判断有错误,一般采取间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自觉加以修正。据调查,我系有44%的学生喜欢上小组活动的学习形式。

课堂讨论的过程是群体思维碰撞的过程,学生语言运用的主动性和迫切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不自觉地寻找最佳表达方式,记忆库里的词汇得到极大的调动,同时也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体会到思维与表达之间的差距,进而加强学生获取知识的动力。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推断等能力。课堂讨论往往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这种情况下,通常是观点相近的同学会组织在一起,以形成强大的力量支持自己的观点,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会进一步加强。另外一种小组形式就是由教师指定小组成员,这样,不同观点的同学就有可能出现在同一小组里。表达能力、辩论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锻炼。不论是哪种形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都有好处[4]。

例如,在讲授4P理论时,当讲到Product(产品)的时候,教师可以呈现中国茅台酒打入国际市场的案例,在讲到Price(价格)的时候,可以呈现反倾销诉讼案例。在这个仿真表演中,学生基本能够实践那些他们在毕业后才能遇到的职业活动,也就是说,在进行职业体验的同时,既提高了职业素养、训练了职业技能,又为职业规范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5]。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了自己的角色,能更主动地加入到讨论中,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加强;公众演示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商务的背景让学习者更加注重专业表达方式的运用。在一个短短的情景中,学生的商务知识、口头表达、参与能力和反应能力、团队合作等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而这些能力在以后的商务工作中不可或缺。

3.2.2案例总结

案例分析、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本次讨论,总结并非是简单地给出所讨论案例的答案,况且许多案例没有标准答案,而是指出本次案例讨论的思路、讨论的难点、重点、主要解决的问题,并评述本次讨论不足之处与成功之处,等等。教师对在课堂讨论中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和想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学生整理思路,明确对一个问题的思考思路,加深理解,对于目标案例的认识上升到更高一个层次。同时这也有助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使学生知道应该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更关注社会、关注他人,多一份对社会的责任,而不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者[4]。就语言本身而言,通过课后总结,可以归纳出同一语域的不同表达方式,如词汇、短语、句子结构等,这样,学生以后碰到某一领域的话题时就有了较为丰富的语言表现形式。最后,教师还可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评价,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案,以激励学生下次更好地参与讨论,调动学生主动发言的积极性。

3.3课后撰写案例报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课后实践实质上就是通过小组、全班讨论,要求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商务知识,借助英语这一工具,在课后撰写案例报告,以英文书面形式将案例进行理性地分析、总结。学生通过写作实践熟悉商务情境,锻炼语言能力,增长商务知识,练习写作技巧,在知识和能力上得到全面的提高。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梳理知识,使学生较容易地发现自己在语言表达方面的不足。教师对学生撰写案例报告的格式规范、问题等应有明确的要求,并要对学生的书面总结进行批改。通过不间断的练习、实践和总结,学生才能不断地提高商务英语的应用水平。

4.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能力是案例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1],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建议时,可以巩固所学知识,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通过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辩论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还能增强学生面对困难的自信心[4]。撰写案例报告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处理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其对国际商务案例的处理能力,这些正是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当然,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商务知识毕竟有限,但是由此培养出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使他们长期受益。

参考文献:

[1]谭英,陈雯.案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11,VOL.19:169-170.

[2]陈建平.案例教学法与商务英语教学.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0,VOL.26,(5):113-115.

[3]韩宁.情景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海峡科学,2007,(9):72-73.

[4]尹小芳.大学英语案例教学与能力培养.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1):44-47.

[5]宋砚清.高职高专《商务英语》的模块教学法.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8):171-172.

高中体育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B-

0006-02

高中体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推进此教学活动,整合教学资源是关键。当前,高中体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效率低,对教学资源的发掘与利用不够等。加强高中体育教学资源整合,对于改善高中体育教学条件,提升体育教师素质,提升高中体育教学效率等意义重大。我们应该积极通过资源整合开创高中体育教学的新局面。

一、制订资源整合方案与教学计划

整合高中体育教学资源,首先要加强整体规划,依据高中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制订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资源整合方案和计划,为高中体育教学的具体实施指明方向。资源整合方案的制订要着眼于宏观,包括体育资源整合的基本内容、整合的途径与方法、采取的具体措施等,思路要从校内向校外延伸,校内主要针对高中学校体育教学的物力、师资、财力等资源情况进行规划,校外则要考虑人脉资源、国家扶持政策、区域资源优势等。计划的制订要着眼于微观,包括高中体育教学内容、达到的目标、教学策略与方法等,要立足于学校实际与体育教研组、师资现状等。通过整体规划,将校内外体育教学资源有机结合,有效提升高中体育教学效率。

二、发挥专家对教师成长的引领作用

教育专家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要充分挖掘专家资源,通过专家讲座、视频观摩、参与体育教学管理、指导课题研究、专家点评课等多种途径提升高中体育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要加强组织,要注意专家指导的针对性、导向性、实效性,尤其要通过专家指导,引领高中体育教师走出教育认识与教学实践的误区,促进高中体育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强烈呼唤教师要由‘经验型’转变为‘科研型’,从而建立一支教育观念新、教育科研能力强、教育教学水平高的专业化教师队伍”[1],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三、发挥课题研究载体作用

体育教师及教研组、备课组要加强多层次教学理论研究,尤其要对高中体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展开专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充分发掘与课题相关的一切资源,提升高中体育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与专业素质,发挥教师资源的作用,更好地组织与实施体育教学,全面提升高中生的体育素质与运动能力水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与体育锻练习惯。课题研究要立足于校本研究,同时向区域研究拓展,在深度与广度上开发一切有效的体育教学资源。在研究实践中,我们要认识到课题只是一种载体,实际的教学问题才是主要目标,校本研究是中心,体育教学资源整合是主线,充分发挥课题资源对提升高中体育教学效率的积极作用。

四、加强区域优势资源互补与共享

各个区域内的高中体育教学与研究各有特色与优势,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强区域优势资源互补与共享有助于扩大优势教育资源效用,弥补不足,是整合教学资源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可以将高中划分成相应的教学片,组织说课竞赛、上课竞赛、听评课、讲座培训、教学成果与特色展示、成果经验交流等活动,促使教师们相互借鉴、资源共享。教研活动要深入,比如备课活动,我们可以进行同课建构、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等,把教学研究推向深入;建立区域体育教学资源库,“教育资源库是指按照统一的、符合一定标准的技术规范和课程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的,由优秀的数字化媒体素材、知识点素材及示范性教学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构成的”[2],实现教学资源运用价值最大化;在体育硬件设施上,通过区域优势资源互补与共享,实现体育器材、场地等互补,保证一切体育教学活动正常、有效开展,推进区域教学资源整合。

五、积极争取多种社会资源助学

学校及体育教师要发挥不怕吃苦的精神,以良好的学校形象与优质的体育教学成绩形成影响力,以精神感染人,以事业激励人,这样才能争取一切积极的社会资源助学,在财力与物力等方面给予大力资助。比如,我们可以打造一支富有影响力的体育竞技团队(篮球队、足球队、乒乓球队、排球队、羽毛球队等),参加大型体育比赛,通过冠名权来争取优质企业的赞助;我们也可以争取家长的支持,如在服装购买、体育用品配备、体育杂志征订等方面争取支持;要积极争取政府帮学政策,特别是财力方面的支持,有效弥补学校体育硬件资源的不足,提升体育教学硬件设施水平,保障高中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

六、发挥激励评价的促进作用

积极的评价对高中体育教学效率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重视评价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激励作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潜能,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体育教学工作;“激励性评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信,促进了学生的持续发展”[3]。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们要将体育教学评价纳入学校教学评价体系中,构建多元评价机制。评价的内容力求科学化,评价标准要有可操作性,评价形式要灵活多样,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要有教师的评价,又要包括学生互评与学生自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评价。评价要综合体育知识、学生体能与体育技能等,同时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学习行为等。我们要认识到评价只是一种手段,激发师生潜能、挖掘体育教学资源、全面提升高中学生体育素质与高中体育教学质量是目的。

高中体育教学资源的整合直接影响到高中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学资源整合研究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研究工作,需要我们每一个体育工作者在日常体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研究,探索出有效的教学资源整合策略,有效运用一切教学资源,全面提升高中体育教学质量,开创高中体育教学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郭晓勋.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和途径[J].教育探索.2010(07):111-112.

[2]郭 斌.对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J].宁夏教育科研.2011(0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