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儒家思想缺点

儒家思想缺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儒家思想缺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儒家思想缺点

儒家思想缺点范文第1篇

孔子与“学”

公元前551年出生的他自幼丧父,其貌不扬,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感到自卑,而是知书达礼,孝敬父母,从小便有远大抱负。古时只有贵族子弟有资格上学,平民子弟只能在田间地头劳动罢了,使大量璞玉不能接受雕琢,而永远埋在石堆中。当孔子看到这一现状,便开始创建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贵贱都可以进入学堂学习,将教育普及到平民,对中国的教育进行了改革,这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点。社会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平民子弟。另外,孔子的教学特点也别具一格。面对不同的学生,他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使学生独立思考;帮助他们发扬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使之成为国家之栋梁。孔子曾教出了三千余名学生,其中,七十二人十分盛名,故有“万世师表”之称,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孔子与“儒”

孔子主张儒家思想,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分别是“仁”和“礼”。何为仁?所谓仁,便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别人要理解,宽容。何为礼?所谓礼,便是礼仪,加强个人修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人要有礼貌。在当时礼崩乐坏的年代中,很少有人在使用周朝旧礼,而孔子就是为数不多的人之一。孔子主张的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汉武帝开始,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被确立为王朝正统思想,以精通儒术者为官。儒家思想延续至今,已有2000多年,但仍然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当我再次翻开《论语》时,一种熟悉的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使我感到心旷神怡。《论语》就好像是一杯年代久远的酒,总能品尝出一丝淡淡的无法言喻的味道,《论语》这杯醇厚的老酒越品尝会越有味道,各种各样的味道在我的味蕾上绽放。孔子曾经说过“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是什么样的事情会使孔子对颜回做出如此高的评价?通过第一次的阅读,我了解到颜回是平民子弟,家境贫寒,只能吃粗糙的饭菜,喝凉水,住破烂的屋子,但颜回却没有抱怨,将全部的精力投到学习之中。或许是这样吧,我百思不得其解。经过知识的积累,我终于明白了:原来孔子周游列国时,被敌军围困在山中,大家饿得面黄肌瘦,叫苦连天,而子贡意外从外面讨了一些米,将其煮之。一位弟子看到颜回将手伸进锅中,将饭食送人嘴中。弟子将其事道给孔子。孔子便让弟子将颜回叫来,生气地说:“难道你不知道饭食先要给长辈吃,为何独食?”颜回忙解释道:“老师,您误会了,我看到煤灰掉入锅中,想把它捡起来扔掉,却又舍不得,故以食之。”此后孔子不仅是对颜回好学的精神感到骄傲,并且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更令孔子感到佩服。孔子认之为得意之门生,以有这样的学生感到骄傲。

儒家思想缺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论语》;中西差异;宗教性;社会性;道德建构

时下一直盛行着一种观念,中国人如今普遍缺乏信仰,导致全民的浮躁性,无畏无惧。强调《论语》对现代人空虚的精神生活的一些补益与启发,以呼吁人们重拾对传统经典的热爱和尊重,不仅仅停留在一种商业性的“国学热捧”,从而增强我们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提高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应对国际舞台上纷繁复杂的竞争较量。

一、儒学的巨大包容性。中国的儒家思想虽在汉朝时被汉武帝尊为至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是“外儒内法”或“儒道互补”,甚至“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文化合流。这与儒学自身具有极大的包容性相关。反观西方宗教,例如基督教,上帝就严禁他的信徒阳奉阴违,必须是全心全意地虔诚,才能受到主的庇佑,背叛上帝和异教徒的下场一样凄惨。但是儒学不但能兼采众长,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同时也并不排斥宗教,甚至融入宗教的成分,也正因此,儒学才能在中国千年文化中一直占据主流地位,它不仅仅如黑格尔所说是“警世格言”,“处世哲学”,更是一种理性探索。中国的知识分子数千年来没有宗教份子的偏执和迷狂,却是“唯理是从”,能够博采众长,接受各家学说,纳为己用,所谓“海南百川,有容乃大”,这是儒学这种宽容性,能使它在如今成为建构社会公德的一种重要资源,注重个体的自由发展,允许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这也将助我们的儒家思想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二、《论语》的人情味。《论语》中的孔子从来不是在庙堂上正襟危坐、完美无瑕的神,而是会因为子路不高兴就认真地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会在江水之畔惆怅地哀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缺点,有脾气,有任性,深具人格魅力。这也正是他可爱的地方,虽然他有时会狠骂学生“朽木不可雕也,粪土志强不可圬也。”甚至诅咒子路“不得善终”,但其实他是一个活泼又喜欢开小玩笑的性情中人。而且孔子也一直特别重视人性情感的培养,由情入理,不是泛滥的个人情感,主观臆想,也不是冰冷的理性判断,而是“情理交融”,重视人际关系的情感交流,重视人伦的社会关系,但其中又蕴含着理性的积淀,有底线,有原则,有条件。如“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即使是到了古稀之年,历经世事而虚怀若谷,凡事看开,由心所欲,但仍需不逾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论语》不是《理想国》,孔子也不是柏拉图,没有虚无飘渺的空中楼阁,而是要求仅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直接的现实作用,所谓“以实事程实功”。而且《论语》通俗易懂,从不卖弄玄妙艰涩的文字游戏,或是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与大众生活和社会现实息息相关,所以古代知识分子大多把《论语》当做案头小书作为休憩闲暇的“心灵鸡汤”,后代朱熹等人的“四书五经”反倒把原来活泼可爱的孔夫子变作一个迂腐陈旧、不苟言笑的刻板圣人。我们在《论语》中品味着人生的智慧,感受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三、强调“人治”。论语中有很多篇都涉及劝服君主实行仁政的教导“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希望通过选贤任能,唯才是举来达到政通民和。后又有孟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孰不知没有制度的保障,再清廉的官吏也很难做到“众人皆醉唯我独醒”。所以比起西方的民主和自由的政治观念,儒家的过于理想化不够现实,百姓只有期待明君、贤臣的出现,才能伸张正义,天下为公,这种消极的等待使国民性受到几千年的压抑,所以才产生了所谓中国的“顺民”,鲁迅先生批判的“奴性”,出现高度集中的封建专制制度。即使是孟子的“民贵君轻”说也只是强调为人君者要for the people, 而不是像西方文明主张的government of the people.因为儒家思想的预设是“人性本善”,乐观地相信人性是好的,政府也是好的,由道德修养,礼仪教化可以让整个社会臻于郅治。只能说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图景,,暗中有其现实的政治目的,但本质上还是蕴涵着对人的终极关怀。

四、“人文主义”思想。需要注意的是儒家思想虽然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但并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提倡的“人文主义”,儒家思想注重道德性的教化,由内心的道德责任感上升至政治思想观,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西方则是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人本身的价值和欲望,从而发展出“人道主义”、“英雄主义”。而且西方事实上是以机械理性为主导,提倡民主和科学,儒家则更多的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实用理性,经验积累。儒家思想所持的是人道主义者的态度,与宗教的神秘玄学也完全不同,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艺术的力量,相信礼教的力量,相信文化历史的传统,相信国家间的规范准则,相信人与人之间高度的道德标准。可如今物欲横流,人们更多地关注外面的世界,却荒芜了心灵之园,这越来越偏离孔子的训诫,人亦步亦趋地陷入周而复始的被动工作中,与曾经的理想越来越远,无法超越现世的精神困境,不能不说是现代人的悲哀。

五、结语。分享《论语》的心得体会,比较东西方的思想差异,为了站在不同的角度、视点,客观地看待文明的发展轨道,从而帮助我们看清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向,也为了更多的人能回归我们的传统经典,不仅向外,更由内探寻建构主流价值观、社会公德的智慧资源。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论语今读》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3

[2] 于丹《 心得》中华书局2006-11

儒家思想缺点范文第3篇

继三年前访台后,史景迁、金安平夫妇再度联袂现身台北书展,向读者演绎两人的新书,并且进行罕见的对谈──变局中的儒家知识分子,让外界得以窥见这双爱智眷侣所激荡出来的灵魂火花。

携新书翩翩而来

史景迁的最新作品《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锁定了明代散文家张岱的一生。张岱出生于父祖家人均以考取功名、经世济民为首要之务的书香门第,却始终未曾中举。在他长达80余年的一生里,体验了改朝换代的局势下,知识分子内心的冲突、茫然以及思索。藉由这样一位中国文人的私历史,史景迁企图勾勒出大时代的全貌,也探讨儒家的传统,如何因受到政治递嬗影响而变化。

张岱不曾在明朝任官,以文学作品扬名,耗费后半生努力修纂明史。史景迁选择铺陈追索这样一位与他自己生命向度、心性都有些类似的中国文人,不仅饶富趣味,也颇具自况的意思。张岱文采非凡,观点卓而不群,写史不入流俗,史景迁恰恰同属此等人物,这使得书迷在读《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时,十分过瘾。最有趣的是,史景迁写作时,仍保持他一贯的谦逊低调与活泼顽皮,并不点破或明说,也让人有更多“张岱耶?史景迁耶?”的想象空间。

金安平新出炉的书则是《孔子:喧嚣时代的孤独哲人》。台湾最古老也最兴盛的孔庙位于台南,在台南安平出生、成长至12岁的金安平,是如何看待这位千古以来被奉有至高无上地位的伟人思想家呢?而庞大的、环绕着孔子所构筑起的儒家体系,在一位拥有台湾经验的华人女性历史学者眼里,又是怎样的一种哲学?

夫妻擂台头一遭

史景迁笑着透露,两人在写作研究时,经常是对方的第一个听众与读者,但公开在许多人面前提出对彼此的质疑,却是破天荒头一遭。他对金安平理解的孔子感到好奇,想知道在她的观察里,孔子是怎样取得所谓的“天道”的?此外,史景迁也对孔子长达13年离乡背井、充满危险艰辛的困苦旅程感到不可思议:“投入这样的旅行与磨难是必要的吗?对孔子的思想有什么影响?”而在治学方面,史景迁也注意到金安平新书的文献,多提及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学者的数据:“为何特别看重这些考证考据,而不想引用以直接诠释经典为基础的宋明理学?”

对正史之外的文本,向来怀抱极高兴趣的史景迁,也直接问金安平,除了《论语》等“官方”经典,孔子生存年代所遗留下来的竹简,记录了当时人们的思想生活,是否可以帮助她更加理解孔子其人与思想呢?主张写史不可尽褒无评,臧否笔下历史人物不遗余力的史景迁,更是对孔子的崇高地位提出挑战性的麻辣问题:“从早宋至以来,孔子的言行化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以至于文人的仕进、功名利禄与儒家思想画上等号。你觉得科举造成的独尊儒术,对于孔子的儒家哲学,究竟是帮助成就,还是贬低呢?”

拥有密西根大学数学学士学位的金安平透露,历史与数学的共通点就是“思考”,她因此非常享受与史景迁辩证、脑力激荡的过程。小时候从父亲口中听到许多孔孟老庄故事的金安平,长大后对先秦诸子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谓孔子的“天道”,她认为是一种为学与做人密不可分之道,就像是孔子的教学与生活从未分割一样,“先秦甚至更早的哲学家,都深谙这个道理。”至于孔子周游列国的旅程,金安平认为对他的儒家思想体系影响至大,而且至关重要。“当世界处于混乱崩溃之际,孔子毫无选择必须离开他的家邦,他必须带着他的跟随者,也就是他的学生们,包括子路、子贡、颜回,沿路学习、相处,并且从中参悟天道。”金安平指出:“智慧与苦难相伴而生,虽然是看起来很老套的思考逻辑,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这在别的文化里也适用。许多西方的圣贤或者哲人,同样会只身前往深山或荒野独处,以求思考透彻,体悟出人生之道。”

金安平说,宋明理学,多属朱熹等各家批注孔子言行,清乾嘉学者不厌其详、多元精细的考据,提供了不同的孔儒思维,不再只是“指南式”地理解孔子与儒家思想,而是帮助建构另一套,或者允许人们看见与宋明学者诠释截然迥异的孔子儒家哲学,“开放对孔子与儒家哲学的想象空间。”

对孟子、荀子也有深刻钻研的金安平甚至语出惊人地表示,她发现在公元前三世纪以前,儒家思想的分别其实并不明显,许多政治或道德上的议题,先秦诸子百家都是殊途同归:“到汉朝才出现分歧相左的学派。”金安平主张,融会贯通百家争鸣的主张,取其精华,是现代历史学者的艰巨责任也是挑战。关于中国千百年来崇孔儒成科举八股之术,金安平认为:“是两面刃的做法。缺点是让孔子儒家思想流于求官禄的形式与功利,优点是,至少养成了中国文人表面上都必须以孔儒经世济民为本的治学观与处世态度。情操虽有高低之别,但存乎每个读书人的心里,书生自己可以取决要往上或者往下。”

处乱世,天道是他面对的最大重担与危机,“那么张岱呢?”金安平问史景迁,像他笔下的张岱这样一个文人,所面临最大的危机是什么?最艰难的抉择又是什么呢?

史景迁笑着回答:“其实,张岱所面临的,并不比孔子简单。”他指出,明朝灭亡时,张岱48岁。40岁以前,出身仕宦家庭的张岱衣食无忧,游山玩水,收藏古玩,谙园林布置、懂音乐、擅弹琴、制曲、品茗、赏戏,但在逐渐步入老年之际,张岱却得去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让张岱活得多姿多彩的辉煌明朝,被各种竞逐的残暴、野心、绝望、贪婪力量所撕裂而土崩瓦解,蒙羞以终,其藏书逸毁,亲朋好友也四散,张岱的心里发出疑问:“文人对国家的忠贞是什么?效忠自己的国家民族,是不容抹灭的天性吗?”史景迁指出,张岱身旁的好友与亲人纷纷选择自杀,成了张岱在心头挥之不去的痛,以及永恒的拉锯命题:“应该在异族的统治下继续活下去?还是干脆了结性命殉国?”最后,张岱选择不入清为官,但在野编纂明史《石匮书》,以自由的笔,与明代遗儒的知识分子姿态,描述书写他所眷恋深爱的故朝家国,夺回并保住对于历史的诠释权。

史景迁过去专研康熙、雍正年间的清朝盛世历史,但这位史学家坦承,张岱提供了汉族与“异族”交替、朝代更迭的历史新着力点,让史景迁对明儒发生兴趣:“也帮助我去思索四百年前的生活与美学。”

“张岱嗜读历史,也着迷于写史,但他对历史始终抱持好奇怀疑的态度。”史景迁认为,张岱开始书写那些让他传颂后世的小品文学,是因为读史之余,他发现也意识到自己想解决历史中的问题,这应该也是张岱日后投身历史编纂与书写的重要动力。

关于张岱笔下的历史,史景迁说,原本是以350万字洋洋洒洒记述盛明,后来不禁写到明朝衰亡,张岱披头散发,不做满清人打扮,拖携着厚重的手稿躲到山林之中,足见其护史之志切。

史景迁坦言,史家仿佛天文学家,历史书写也犹如月相盈缺:“纵使月有圆缺,仍不妨人们对历史全貌的了解。”史景迁说,张岱非常清楚自己修史的动机,并且意识到知识就是一种诠释的权力,知识如何呈现永远是最大的难题。“但皎洁的明月终究会回来,史家不必刻意弥补史缺,就像历史小说不是被承认的正史,但每个朝代,这样的文学作品都能某种程度的填补历史的空白。”史景迁说,身为一位史家,甚至必须主动创造历史的空缺:“意识形态永远都会让历史有空缺与待填补的空间。”

关于文人学者与帝王两种不同的人物,史景迁如何描述他们的差异?他表示,这两种纪传,其实很容易区别,因为可供查考研究的历史来源南辕北辙:“譬如康熙雍正这样的皇帝,自然会有许多来自官方的资料。而妇人王氏,就必须参考许多当时的地方志、税赋、震灾、法制史与犯罪史。”史景迁说,但他试图从帝王身上找到人性的部分,这是为何他偏爱康熙雍正或乾隆的原因:“他们固然是不可一世的帝王,但也都是很有天份的人。从他们创作的书法、艺术,甚至是以朱砂眉评批注的宫廷文件,都能观察他们的性格与行事作风。”史景迁透露,他只能透过山东地区的相关记载,得知当时的妇女死亡,仵作不得亲自验尸,必须透过地方上年长且具有公信力的妇女对尸体的观察转述,才能够判定死亡的原因。“对于王氏这样一个终生没有办法书写阅读的人而言,我根本无从得知她真正的感受,对于她被亲夫谋杀的原因也只能旁敲侧击的推测,想象空间很大。但是康熙雍正这些帝王,我不但能知道外界是如何看待、评价他们,还能从其闲暇逸趣之中,得知他们脑海里在想些什么。”

儒家思想缺点范文第4篇

怎样才能比较全面而且准确地把握《论语》的相关思想?有对比,才能有认识。下面,笔者通过例题解答的形式,将《论语》思想与后代儒家思想作纵向对比,与同时代的道、墨、法家思想作横向对比,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论语》的思想精髓。

一、关于“克己复礼”

例1阅读《论语》选段,回答文后试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宋学家将孔子的“克己复礼”阐述为“存天理,灭人欲”。你认为“克己复礼”与“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

这是一道将《论语》思想与后代儒学继承者的思想进行纵向比较的思想评析题。解答此类试题时,一般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判断两者的概念是否相同;二,判断两者概念提出的前提是否相同。如是,则可基本判定两种思想相同;如否,则可明确两者不同。此题题干中没有涉及概念提出的前提,解答时只要重点考虑两者的概念是否相同即可。

宋学家的阐述很明显将“克己复礼”的思想进行了“扩大”和“拔高”,因此我们可以判定,两种思想虽有某种传承关系和相似之处,实质上却并不相同。

参考答案: [判断] 不相同。

[解释] “克己复礼”是指约束自己,遵守、践行社会的礼节仪式、规章制度。“存天理,灭人欲”是指要保存天理,泯灭人欲。

[辨析差异] 宋学家将“克己”理解为“灭人欲”是扩大了“克己”的内容。从“非礼勿视”等解说中可以看出,孔子的“克己”仅仅是约束自己违反礼仪、制度的行为,并不是完全泯灭人性的欲望。同样,宋学家将“复礼”理解为“存天理”,也拔高了“复礼”的含义。另外,“克己”“复礼”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存天理”“灭人欲”之间的完全对立的关系。

[总结] 因此,“克己复礼”与“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有本质不同。

一般来说,有关《论语》思想的评析题都是开放性试题,所以同学们在上题中回答两者思想相同或相近也可,只是答题的重点必须改为论述两者之间的承继关系以及对“人欲”和“天理”内涵的重新界定上。比如,认为“天理”即社会规范,“人欲”即违背道德规范的贪欲,如此一来,两种思想就有极大交集,甚至是完全重合。

二、 关于“知其不可而为之”

例2《论语》中有许多履历不明的奇士,如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丈人、石门晨门、荷蒉者等,他们秉持着与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截然不同的人生观――“知其不可而安之”。

(1) 就其思想而言,你认为这些奇士应该是诸子百家中哪一流派的代表人物?

(2) “知其不可而为之”与“知其不可而安之”中,你更倾向于哪种人生态度?为什么?

本题要求将儒家思想与同时代的其他思想流派进行横向对比。

参考答案:(1) 道家。

(2) [判断] 赞成“知其不可而为之”。

[正面解说]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反映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和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认为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驳斥对立观点] 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动乱就得不到抑制,而且会愈演愈烈。

[总结] 人生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将永远存在,所以只有“为之”才有希望。

(或者:赞成“知其不可而安之”。乱世之中,靠一己之力无法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明知不可而为之,虽然精神可嘉,但实际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所以,“知其不可而安之”是一种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

三、 关于“爱”

例3阅读《论语》《墨子》选段,回答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

――《墨子》

儒墨两家都主张“相爱”,但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却斥责墨家,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你认为墨子的主张与孔子及其弟子的主张有何不同?

前面已经讲到,判定两种思想是否相同,主要看其概念是否相同、概念提出的前提条件是否相同。此题中,儒墨两家“相爱”的概念是相同的。因此,答题时主要考虑两个概念提出的前提的不同。

参考答案:[判断] 墨子与孔门的“相爱”观念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他们提出各自观点的前提条件有着天壤之别。

[辨析差异] 墨子的“兼相爱”思想是建立在人与人普遍平等、取消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的基础上的;而儒家的“仁爱”“泛爱众”思想则以“孝悌”“忠君敬上”为前提,是建立在“尊尊”“亲亲”的宗法等级制度基础上的。两者的理论基础有着本质的区别。墨子的“兼相爱”思想甚至能从根本上颠覆孔门坚守的孝悌思想、宗法观念、等级制度。

[总结] 正因如此,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才会对墨子提出严厉的谴责。

四、关于“义利”

例4对于义利关系,古人有着各种不同的解说。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长久穷困)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完人)矣。”韩非子说:“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怨望)。”董仲舒说:“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试对这三种主张作简要评论。

本题将孔子的思想与战国法家思想、汉代儒学思想进行横、纵两向的比较,综合性较强,难度较高。一般而言,“思想对比评析”题的答案包含两项内容:一是各种思想的不同点,二是各种思想的优缺点。

参考答案: 孔子、韩非子、董仲舒有关义利关系的叙述,存在着较大分歧。

[辨析差异] 孔子强调重义崇德的价值观,反对见利忘义,但并不绝对地反对正当的求利;韩非子强调利的重要作用,认为在求利动机的驱使下,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才智、力量;董仲舒走向了韩非子的对立面,他排斥求利,认为世人行事应该只求义不言利。

儒家思想缺点范文第5篇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寓意深刻的小材料:鸡嘲笑猫头鹰不认识太阳,猫头鹰嘲笑鸡不认识月亮,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应该嘲笑他们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虽然说我们是高级动物,有着强健的四肢和发达的大脑,满腹经纶,但是请不要忘记,人无完人。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十分赞同这句话的意思,但对于其中侧面展示出的“人是圣贤就没有过错”,我觉得是不对的。圣贤也是人,只不过道德修养比较高,通晓的知识比常人更多罢了。就拿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来说好了。他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物。他的儒家思想对几千年后的我们仍有借鉴作用,并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他的个子很矮,长得也很丑。他的奇丑还被一些名人记录了下来。我想,长相和身高就是孔子最大的缺憾吧!

雪,大自然的神来之作,儿童的天然玩具、农民的生存之宝,它是如此的纯洁无暇、晶莹剔透,常常被作家比作是大自然的精灵、纯洁的象征,它给人一种置身于童话世界般的美妙感觉,使人忍不住张开双手,让它轻轻滑落在指尖,用嘴去亲吻它的冰凉刺激,儿童可以用它来堆雪人、打雪仗,在严寒的冬天也可以玩得不亦乐乎,身体感到暖烘烘的;农民是多么盼望大雪的到来啊。雪一点一点地落在田地里,落在庄稼上,就像一层厚厚的大棉被,将农作物盖得严严实实的,免受冰冻之害,为来年的大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过大的雪可能造成交通事故等,对人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孔子,固然是一位伟人,但身高、长相是他的缺点;雪,固然是冰清玉洁的,但过度的反而会给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这就是它的缺点。

是啊,万物都有其缺点,就像猫头鹰和鸡,一个不识太阳,一个不识月亮。所以我们不能嘲笑他人。但万物也有其优点。我们要扬长避短,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并为我所用,那将是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