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足球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生活化;时代感;典型性;启发性
在当前加强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中学思品课教学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探求新路,就成了教学的新课题。新课标要求从学生关注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要求教师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改消极被动的“要我学”为积极主动的“我要学”,做到以人为本,让思品课走进学生心灵。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自己利用精心提炼的、直观生动的、贴进学生的、融入自己思考的各种信息资源以辅助教学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的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我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方面进行了如下探索和尝试。
一、案例的选择与展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是整体认识的起点,感性认识只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新课程背景下的思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养成善于选择、提炼、整理相关教学案例的习惯。案例的选择可以非常广泛,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影视剧的一个情节、老师自己的故事、学生自己的故事或者课堂上发生的事情等;案例的展示可以是师生自己的语言叙述,亦可运用多媒体展示文字、图片、漫画、视频等。思品教师在备课时,针对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学生实际进行恰当的选择,整理成典型的、精炼的、适用的、有效的教学案例,将现实社会与课本知识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把握时代脉搏,感受新鲜气息,在观看、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分析、拓展和提高。
二、案例具备的特征:
教师要明确:“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他的学生,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们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技术。”要实现从教他建筑——一起建筑——让他建筑——学会建筑的渐进飞跃,取决于教师要真正地给予其锻炼自我的机会,让尽可能多的“徒弟”成为建筑专家。本人以为利用案例教学,教 学案例必须具有以下特征:
(一)教学案例应具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鲜活的教学案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要引领学生主动学习,思品教师应该提炼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回归生活现实。思品教师要科学创设教与学的生动情境,将案例的呈现与开展探究活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案例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感悟和提高。这种利用案例进行自主学习的探究形式,适合初中学生的年龄征、认知过程和认知规律。例如前不久,我任教的一个班级一天之内请假了十几个学生,请假的原因多为感冒、发烧、头痛、喉痛等,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显然,这是一场流感。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要求凡有类似症状的学生马上请假,请假的学生必须在完全康复后方可来校上学。有个别学生上午回去看病,下午就返校上学,针对这种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返校上学的学生是正确行使权利的表现吗?公民该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这样利用与学生自己息息相关生活中的事情进行剖析,有利于吊起学生跃跃欲试的“胃口”,触动其探究灵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生生互动、合作交流、全身心投入的活动,学生理解了正确行使权利的方法以及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的相关知识,明白其中的道理,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案例应有时代感
社会是天底下容量最大的学校,社会生活涉及国家及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包罗万象,是一本天底下内容最丰富的教科书。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人的思想品德的养成与社会生活关系很大。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仅仅传授教材中的内容,无论如何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思想品德教学只有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才能产生迷人的魅力,显示出自身强大的生命力。教育家赞可夫说:“要把沸腾的生活请进课堂来,让大社会走进小课堂”。要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必须注意联系现实社会生活的新信息,如国内外大事、时政热点焦点案例等等。发掘现今社会的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剖析,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学生通过了解社会、分析社会、参与社会来获得许多直接经验,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我用视频播放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刘伟,10岁那年的一次触电事故,不仅让他失去了双臂,更使他成为足球运动员的梦想破灭,之后努力想在2008年的残奥会上拿一枚游泳金牌的愿望也不能实现,执着的追求,不懈的努力使他走进了带给他成功的音乐世界。颁奖词: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刘伟的“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他身残志坚的感人事迹使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能够为他人带来欢乐、为他人减轻痛苦,为家乡和社会做贡献。许许多多的人生命已经结束,可他们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却让后人受益无穷,就这样,他们的生命价值得以延伸。因此我们要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并为之不懈努力,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事实证明,把握时代脉搏,充满浓郁时代气息的思想品德教学,学生是会喜欢的。
(三)教学案例应具典型性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师在组织学习活动过程中,首先要注意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兴趣,并引导他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亲自去探究和发现有关概念和原理,成为 一个发现者”。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典型性案例,启发学生整体感知。案例越典型,揭示的规律就越深刻,案例的普遍意义和通用意义也就越大。例如,利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篮球明星林书豪的故事进行教学。 “林书豪因为不出众的身体素质被认定无法打好球、被名牌大学斯坦福拒绝、因亚裔身份被歧视嘲讽、成为NBA落选秀、试训遭忽视、4度被下放至NBDL、2度遭勇士火箭裁员、2个赛季辗转4支球队、第一场爆发比赛前一夜睡沙发……这些是林书豪成名之前背后的种种艰辛历程,但这名华裔控卫一直坚持将篮球继续到底,把这些艰难当成是来自上帝的磨练,他终于开启了属于自己的NBA之旅,但更多的考验,还在后头……”“他一直坚信自己能打NBA,他就一直按NBA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相信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他相信,上帝只是在考验他”。我设置了“林书豪的成功是一夜成名还是长期积累”作为本节课的一道辩论题,首先将学生分成甲观点和乙观点两组,因课前有让学生查找有关材料进行准备,课中学生稍加整理,然后双方各派三名同学进行辩论,同学们各自的精彩陈述,赢得了阵阵喝彩和掌声,在辩论的过程中,老师加以适当的引导,使学生明白:人生难免有挫折,在遭遇挫折时,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来应对,而要直面挫折、战胜挫折,需要坚强的意志品质,只有强者才勇敢地向困难发出挑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且善于把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变成垫脚石,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达到理想的彼岸,实现人生的价值,享受真正的人生。这样的案例同时启发学生懂得:实现理想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脚踏实地、全力以赴,需要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提高自身素质;还需要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因此,思品教师要选择那些高质量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热情。
(四)教学案例应有启发性
亚里思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选取富有启发性和指向性的案例,从而达到例、疑、理的有机统一。富有启发性和指向性的案例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展现答案的多样性,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案例设计时,必须树立追求思维过程的理念,即讨论案例不只是为了得到结论,而是要宽泛地展现教学探究案例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里教师要不断地去发现、培育并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筛选的案例有一定层次和梯度,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到不同水准的解答,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案例情境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内化情感态度价值观。例如,我利用普通话朗读录音——一个老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进行教学:一个小男孩因迷路而在路边哭泣,一位淳朴善良的乡下老人明知其陷入困境却以柳笛声让男孩发现并跟随他回家,使其摆脱困境的故事。学生在优美的朗读声中,细细品味生动的故事情节,然后通过思考、讨论和分析这样的案例,能够得到多种不同见解,更重要的是学生懂得: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人应该学会尊重他人,保护他人强烈的自尊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富有启发性的案例有助于学生的多向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案例,丰富了教学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它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鲜活的教学案例,创设富有思想性、时代性、创造性的思品教学情境,从而为学生愉快地学习搭建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体验、反思和感悟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地达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使思想品德课与社会教育融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松年《当代教育素质论》新华出版社(2002).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3]张江英《思想政治课教学呼唤生命色彩》教学与管理 (2005).
[4]叶建华《初中思想政治课呼唤生活化教学》教学与管理(2005).
【关键词】大众文化 高职英语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121-03
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缺乏学习英语的动力和兴趣,却可以轻松记住流行歌曲中长段的英文歌词,演绎英语电影中精彩的对白,娴熟地玩转英文电脑游戏。由此可见,学生缺乏英语学习兴趣主要是因为缺乏英语学习激情。那么,如何将学生喜好的大众文化灵活地融入英语教学中,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帮助他们轻松地学习英语,就成了高职英语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大众文化,通常是指以娱乐为目的、以技术为手段、以文化商品生产的方式创造出来的一种为大众所喜好的文化形式。对大多数青少年来说,大众文化既是他们的一种生活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对他们的认知、情感和思维产生深刻影响的参照物。大众文化传播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媒介和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电子媒介,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通俗性,容易看懂、听懂和读懂;二是时尚性,前卫、时髦;三是煽动性,容易引起人的情绪起伏;四是易接受性,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材或生活中的大众文化,为学生提供贴近生活、社会和时代的课程资源,从而改善英语教学质量。
二、大众文化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大众文化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如果教师将大众文化灵活地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以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参与课堂活动,体会到英语课堂活动的实际意义,感觉现实中有使用英语的需要,实现学以致用,从而激发他们坚持学习英语的动机。
其次,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如果教材难度过大、内容太抽象将会挫伤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如果教师把大众文化巧妙地引入课堂,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就可以降低课文的难度,增加更多与教材相关的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
再次,有利于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大众文化的引入能够为多样化组织英语课堂教学创造条件。大众文化带来了轻松的话题、活跃的氛围和共同的感受,通过一些富有吸引力的形式(说、玩、演、唱)来开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观点、感情的机会,改变英语课堂组织形式过于单调的状况。
最后,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自信心。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众文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强化求知欲,满足学生多种需求,从而使学生重拾学习英语的信心,缓解英语基础较差、学习信心不足学生的压力,吸引各层次学生的注意力。
三、利用大众文化改善高职英语教学的实践案例
本文主要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近两年采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2》(以下简称《教程1》或《教程2》)教材为例,针对如何利用大众文化改善高职英语教学进行探讨,并设计了一些教学案例。
(一)教学案例1:利用影视媒体
英文影视运用于高职英语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广泛、生动、逼真的视觉直观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视听说的积极性,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广阔的空间。
《教程1》中的Unit7 Celebrating Holidays,安排了英语节日文化教学的内容,专门介绍西方两个重要的节日――圣诞节和感恩节。为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在教授本单元前,笔者给学生观看了影片Polar Express(极地速递),学生感受到了“圣诞精神”――It's better to give than to receive。因为互相帮助、赠送卡片与礼物是圣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奉献”象征着圣诞精神。同时再结合渗透目前中国也比较流行的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文化知识。情人节(2月14日)的精神在于表示对爱情的忠贞,寄给情人的信或卡片通常可以寄语:We'll live together forever. / You are the angle of my life./ I'll love you forever.而农历七月初七也被视做中国的情人节(乞巧节),因而可适时插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电影片段,以加深学生印象。此时引入母亲节(五月第二个周日)和父亲节(六月第三个周日)的精神是子女对父母表示尊敬和孝敬,这与中国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是一致的。这样学生既了解了西方文化,又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一举两得。
《教程1》中的Unit 6 Sports Events and outdoor Activities,其中内容涉及参加铁人三项(The Triathlon)运动员的顽强毅力与拼搏精神。笔者插播了影片Forrest Gump(《阿甘正传》)中的精彩片段,讲述智商较低的阿甘成长过程中历经的种种不公遭遇,而他却一直保持做人的纯真和执著,最终成为令人们敬仰的成功人物。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文知识,还对学生的思想输入了正能量。
(二)教学案例2:巧用英文歌曲
1.利用歌曲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英语教材中许多内容虽贴近学生生活,具有趣味性和知识性,但学生感受不深,感觉枯燥。但如果在教学中恰当地利用歌曲烘托、渲染课文内容,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程1》中的Unit 1 Greeting and Introducing People中的一个主题是Making Friends,笔者就选用了西城男孩演唱组翻唱的一首Seasons in the Sun。随着歌曲中风笛响起,那百转柔肠的感觉悠远而起,音乐的深情旋律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似乎有一种来自童年纯真的呼唤,为纯洁友谊深深触动,仿佛看到为友谊洒泪的情景。歌曲既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又启发了学生进行美的想象,加深了学生对友谊的理解,也加深了学生对教材课文的理解。
2. 运用歌曲引导学生巧记单词。为避免学生在学习和记忆语汇时的枯燥,达到学生在无意识下记住单词的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通过唱英语歌曲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如《教程1》中的Unit5 Talking About the Weather,在学习hurricane,windy,snowy,rainy, foggy,fine,cloudy,sunny,typhoon,storm等天气单词时,笔者先教歌曲How is the weather?歌曲愉快轻松的节奏吸引了学生,同时配以PPT形式展示与歌词匹配的天气图片。学生无意中就掌握了这些单词,在此基础上,学习课文中天气的教学内容就简单而容易了。
3. 利用英语歌曲来进行语法教学。把一些语法句型的学习融入歌曲中,让学生通过对歌曲的赏析来理解和记忆,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学习和巩固被动语态知识时,笔者就选用了甲壳虫的一首歌――AU You Need Is Love:“There's nothing you can do that can't be done./Nothing you can sing that can't be sung./Nothing you can make that can't be made…”学生通过这首歌较容易就理解和接受了被动语态的知识。
4. 利用英语歌曲来训练听力。可从如下方面进行训练:第一,听歌曲,理解大意。例如,让学生听Michael Jackson的著名歌曲Heal the World(拯救世界)并理解它的大意。这是一首祈祷世界和平,人类永远幸福的大气的歌曲,可以在播放歌曲之前,给学生设计以下问题:“The song is mainly about _____.A. love B. life C. war D. peace”“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song?”“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song?”第二,听歌曲,填写单词。如果为了让学生理解歌曲的具体细节,可将歌词改编成单词填写的练习。如果单词拼写难度偏大,教师可给出单词首个字母以提示,或设置成选择题,降低难度,与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相应,使学生能在听完歌曲后完成教师所设计的练习,尝试到成功的喜悦。第三,听歌曲,将歌词重新排序。在听歌曲之前,教师将打乱顺序的歌词演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听完两遍后,将歌词重新排序。对歌词排序此类练习,还可视教学实际需要而改变,设计练习题的形式也可灵活多样。如可把歌词原有的顺序打乱,标示上A/B/C/D等序号,让学生在听完后以歌词句子为单位重新排序;或将两三段歌词打乱,要求学生听完后找出句子原有的位置。此类听力训练可以满足各种水平层次学生的听力学习需求。
总之,英语歌曲资源十分丰富。从教学的角度去选择,既有简单的儿童歌曲,也有适合青年人的歌曲;既有优美的田园乡村歌曲,也有动人的经典电影插曲或浪漫爱情歌曲,歌词大都平实易懂。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注意收集,不管教学对象的英语基础如何,总有适合他们听唱的歌曲。
(三)教学案例3:利用广告媒体
针对《教程2》中的 Unit 6 Shopping and Sightseeing中的Shopping主题,笔者首先用PPT播放了被誉为全球“十大购物天堂”的城市(巴黎、纽约、伦敦、香港等)广告图片,请学生分别猜出城市的英文名称;然后,播放伦敦和纽约人圣诞节前夕在大商城疯狂抢购物的盛况视频。导入中国近两年来11月11日光棍节的网上购物狂潮的画面,特别是2013年的“双11”,淘宝网6个小时内就突破百亿元的销售交易记录,再次证明了中国人的强大购买力,引发美英等西方媒体争相报道。这种直观而形象的导入马上激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很自然地就进入到教师设计好的教学内容之中,并顺利完成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购物的日常口语交际任务,并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案例4:利用体育文化
众所周知,多数大学男生都喜欢看NBA赛或足球赛等,因此在学习《教程1》Unit 6 中的sports主题时,提前布置学生收集他们感兴趣的世界知名篮球队名称,如Houston Rockets, Lakers, Utah Jazz, Golden State Warriors等;篮球赛的专业用语,如assist, rebound, block shot, free throw percentage等;体育用品的商标及广告语,如Nike: Just do it,Addidas: Nothing is impossible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英语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体育,更好地了解世界,也深深被英语的魅力吸引了。
(五)教学案例六:利用通信设备
手机几乎已经成为每个大学生必备品,而且玩手机是学生的一大爱好,因此充分利用手机学英语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如收集并熟悉手机的英文显示。笔者对大一的新生每周布置查找手机两个子菜单下的五个英文显示词,如情景模式(profile)下的(标准normal,静音silent,户外outdoor,飞行flight,振动vibration)几种模式;通话记录(logs)下的(全部通话all calls,未接来电missing calls,已接来电answered calls,已拨电话dialed calls)等子菜单。2个月之后,抽查发现学生已经基本能看懂手机英文设置的所有功能了。
另外,学生常喜欢在短信、聊天中使用网络缩略语。基于这一现实,请学生收集并分享了一些常见的英语网络缩略语,如:R=are,B=be,C=see,U=you,OMG=Oh my god,OIC=oh I see. RUOK= Are you OK. Luv= love,GUD LUK= Good luck,F2T=Free to talk. skul=school,等等,也同时收到了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良好效果。
四、利用大众文化改善高职英语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保持好学的、年轻的心态。教师只有保持好学的、年轻的心态,才能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才会自觉地了解大众文化,关注其发展趋势,积累资料,把英语教学内容和大众文化知识进行合理的整合,具备敏锐的语言感悟素养和与时俱进的能力。
其次,应选择适合学生的、适量的材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思考如何把大众文化素材合理地补充到教学内容中,选择合理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让学生长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应全面认识大众文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其局限性。大众文化自身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而英语教学既是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也是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大众文化的同时应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其局限性,辨别其消极成分,克服负面因素,尽可能减少大众文化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如果英语教师能努力探索出一条合理、巧妙地将大众文化融入高职英语的教学成功之路,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根本上改善高职英语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孔庆炎.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2[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王媛媛.浅谈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鄂州大学学报,2011(6)
[3]许谭.英语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意义与局限性[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5)
[4]王雪松.英语电影与英语教学[J].电影评价,2008(2)
[5]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胡文仲. 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
[7]张友平.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再认识[J].外语界,2003(3)
本刊记者:许院长您好!请介绍你们的手机直播课堂等成果的研发背景。
许晓艺:华南师范大学一直致力于用技术创新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远程培训。作为教师远程培训的主要实施机构,网络教育学院2010年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远程培训机构。近几年来,积极开展移动学与教应用系统的研发,完全自有技术、自主开发出手机直播课堂技术、移动录课系统等。依托手机互联网技术,针对偏远农村地区师资欠缺的教学点,探索基于网络的“教师工作坊”研修模式,构建了城乡学校异地同堂上课网上教学模式、手机名师工作室教研模式等,积极推进了基础教育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本刊记者:提供海量教学资源,共同打磨教学技艺,这可以说是抓住了粤东西北地区的教育“痛点”。
许晓艺:是的,经过教育创强,粤东西北地区的网络硬件已经基本完备,现在匮乏的是教学资源,缺乏的是怎么用工具、怎么用平台,让名师和教师“唱戏”,在这方面我们M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如校本研修、教改、课堂教学调研、送教下乡等。粤东西北地区的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较低,而且特别缺乏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师,因此,前几年我们用“名师课堂”来录播。这是传统的方法,录播的效果不是太好,首先要求有一个专业的录播团队带着庞大的豪华的机器到课堂,录完之后,上传到网站上,但后面怎么样了呢?教师不一定看,或者看了40分钟的视频,他不一定能抓住最精华的东西,他可能还是学不到教学技巧。如果观看的人不多,资源就变成了静态资源,流动不起来。所以我们现在做的事,不再是把资源“往下灌”,而是通过“1手机+1网络”,实现手机课堂直播,由优秀教师把资源“往上传”。
本刊记者:请您介绍具体案例。
许晓艺:我们的研发团队很棒,整个研发过程不到1个月。2016年3月7日,我们第一次用手机直播课堂,相关学校首先加入“手机教师网”,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天河实验学校三年(3)班的师生上了一堂课,直播现场在广州。与此同时,广西宜州市东屏小学,及广东博罗县的教师和学生,在自己的课室观看这个视频,并且和广州的教师同步进行课堂活动。后来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了这种模式,例如通过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直播,广东博罗、广西宜州、广西岑溪、福建南靖县、安徽阜南县的农村教学点实时收看,各市县中心学校直播,当地村小、农村教学点协同教学。
乡村教师还有一个特点是全科教师“包班”的特别多,这个全科教师,他可能某一科或者某几科非常厉害,但是因为学历水平问题,上音乐、美术、体育课等有专业水平要求的科目,会比较吃力。所以我们认为要把全科教师“拔高”,让他在一个高的平台上,考虑如何上好一门课,如何进行有效教学。例如,广西宜州市庆远镇中心小学是一个镇的中心小学,这个学校的教师除了给本校学生上课,还要去农村的教学点和村小送教。以前送教比较困难,除了有交通的因素,送教教师本身在中心小学也有教学任务,常常忙不过来。现在有了手机直播课堂之后,中心小学的教师和教学点、村小的教师,可以利用手机在课前协同备课。那么,教学点的教师和村小的教师,已经在课前学习了一次,然后在课堂上他们扮演了教师助手的角色,和学生一起观看中心小学教师的视频,并指导、辅导学生参加教学环节中的一些活动。我常常说,在电视剧里演主角很难,但和学生一起看电视剧、一起评电视剧不难。上完这堂课之后,有的教学点的教师就会进行“还课”,自己尝试着,按照辅导教师的要求,按照刚才课堂上的教学流程上一堂课,慢慢地,这样的课上多了,他的教学水平无疑就提升了。2016学年第一学期,博罗县罗阳城郊中心学校用这种方式进行了英语课改,已经带动了它的教学点和村小的教师共同“动起来”。有教师评价说:“新平台,新感受!在办公室就能轻松学习、观摩、思考,同时与家长互动。”“一个教师,多班同学,同行评教,家长促教,终身成长。”
这样,形成了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发达地区优质中小学、欠发达地区县镇中心学校、农村教学点的四级网络体系,“点对点”变成了“一点对多点”,实现了城乡协同备课、协同教学。技术先进,应用草根,使送教下乡、支教活动更精准。
本刊记者:同一区域内的不同学校如何利用“手机教师网”进行校本研修和教研活动?
许晓艺: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天河实验学校用“手机教师网”开展了多个学科的教研活动,教师们积极评课议课磨课。云浮市开展高中、幼儿园阶段能力提升工程校本研修活动,邀请了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专家和广东实验中学的学科教师在“手机教师网”开展送教下校现场直播,云浮市教师在手机观看、学习、提问。新技术也助力于校园足球教学,2016年5月,大埔县教育局举办了文峰杯梅州足球教学赛,手机加无人机现场直播,前广州太阳神队前锋吕建军现场解说。清晰的画面,专业的解说,使场外的球迷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足球带来的快乐,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关注、分享校园足球。
本刊记者:现在培训资源库的建设情况如何?
许晓艺:目前“手机教师网”拥有上千个教师培训专题,包括高校教授、优秀教研员专题讲座、中小学优秀教师教学案例等。农村及边远山区教师足不出户,通过手机即可在本地便捷地享受优质培训资源。
本刊记者:华南师范大学利用这些资源进行了哪些精准扶贫活动?
许晓艺:我们组织开展了利用互联网技术“送教下乡,送教下校”工作。一方面聘请专家深入当地学校,手把手帮助教师解决课堂教学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利用手机直播的方式,扩大专家送教的辐射面,通过手机进行同课异构,搭建起城乡教师对话的渠道,切实帮助乡村教师提供教学能力。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近百次送教活动,遍布博罗、大埔、郁南、连南、雷州等地。
本刊记者:专家、名师的引领非常重要。您在全省信息化工作现场会上介绍了一个案例,连南陈君玲手机班主任工作室开展了班会课联播活动,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联播?
许晓艺:2016年12月5日,广东连南陈君玲手机班主任工作室(省级)开展班会课《拒绝零食》《环保小卫士》联播,陈君玲老师所在的连南县顺德小学与连南县的村小、教学点进行联播活动,同时广东、广西、福建的教师用手机观摩和交流,受到了教师们的高度评价:“手机直播让人随处可学,人人可看,互动交流。”这是“手机教师网”的又一重大创新。近年来,名师工作室建设工作如火如荼,但由于缺乏专业化的网络平台支撑,跟岗结束后,工作室教学、教研、教改等活动无法常态化,有些教师只能用自己的微博信息,而教师日常工作繁忙,用电脑也不方便,手机直播技术解决了工作室研修活动的关键问题。依托“手机教师网”构建手机名师工作室、手机班主任工作室、手机校长工作室,把名师工作室搬到手机上,名师和工作室成员用手机就可便捷地开展各种研修活动,手机备课、播课、晒课、观课、评课、磨课更为常态。尤其重要的是“手机名师工作室”更加开放,向教师、家长、学生、教育主管单位和社会开放,让名师更有 “名”,让骨干更能“干”。目前,广东、广西、福建的省市县级手机名师工作室、班主任工作室和校长工作室相继在“手机教师网”上建设与上线。
本刊记者:对于基础教育系统的教师培训模式,你们有什么样的探索与实践?
许晓艺:我们在全国率先探索创新了基于网络的“教师工作坊”研修模式,即“1手机+1平台”实现微课录制与上传。通过我院自主研发的“掌上录课”,教师可自主地在任何地方通过电脑、iPad、手机等移动设备录制微课,并可直接上传到教师培训平台进行互看、互评。现累计在全国建设基于网络的“教师工作坊”1600多个,受益教师10万多人。依托移动录课系统,名师、受训教师在各类工作坊上传微课高达31362个,上传其他生成性资源665101个,通过“名师引领,受训教师互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真正挖掘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形成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新模式。同时,我们开发了基于基础教育的微课教学案例集,鼓励中小学教师探索以微课为单元的学习方式,⒋统教学与网络教育相结合,实现翻转课堂、网络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本刊记者:在校师范生是否也能利用这个系统进行学习?
许晓艺:我校的师范生原来去实习及开展“三下乡”活动,一般由带队老师带着几十个学生到校,但是每一个实习生上课的质量如何,带队老师因为时间精力有限,不能一一进行指导。针对于此,我们开发了“大学生实习工作坊”创新项目,指导老师要求每一个实习生录自己的微课,或者录整个上课过程,把它上传到工作坊自己的群里。然后指导老师在广州用手机来观看视频,在手机上进行指导和点拨,这称之为新形式的“三下乡”,是全国首创的。大学生揣着手机去送教,不仅是优质培训和教学资源对乡村学校的传播,更是我校优秀教育教学理念的传承与延续。
现在,每一个学科都可以组建自己的学科工作坊,教师在上面点评指导,同学之间互相切磋评价,带队的实习管理老师也可以在上面布置作业,慢慢地,就形成了自己的资源库。我们在高职院校也推进了这个项目,一个工作坊可以纳入学校教师、业内工程师、企业师傅、行业专家、高职院校学生等,便捷地实现了校企合作。
本刊记者:可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可以做的教育创新形式确实很多。你们团队现正研发什么项目?
1. 在小学中高年级体育教材中小足球内容是球类教学项目中一个重要内容。
2. 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学生的体育兴趣已有所侧重,特别是对球类项目由于项目本身具有较强的普及性、竞争性、娱乐性、游戏性等,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和练习兴趣。
3. 在教材中小足球内容却不过是简单的两课时,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要。
4. 我校是省级模范学校、常州市田径项目传统学校,近年来在各级体育比赛中均获得较高的荣誉,有着深厚的体育文化底蕴,每年学校举行的体育节更是同学们在体育锻炼方面尽情展示的舞台,2004年至2011年我校男子足球队共荣获了溧阳市小学生足球比赛冠军四次、亚军二次、季军一次。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各种各类的体育运动中,足球项目更由于其本身特有的魅力吸引了广大学生。
5. 在喜爱足球运动的同时,由于平常体育课教学中学生接触此项运动的机会相对较少,对于足球的基本技术、战术、规则等等知之甚少,影响了一部分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
综合上述因素,本学期的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中设想进行小足球在中高年级段的教学与训练的专题研究更觉必要。如何个性化的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对教学方法、手段进行再科学合理化整合的思考,从而为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服务,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自己喜爱的运动中去,为其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开展的现状
1. 在中高年级共25个教学班的大约550名男生中,平时课余时间经常参加足球活动的大约有150名左右,几乎占30%左右;女生经常参加足球活动的人数大约占女生总数的5%~8%左右。
2. 在男生喜爱足球的同时带动了很多女生也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在体育课的分组活动中,所任教的几个高年级班级的女生也常常会参加足球兴趣小组。在课外活动时间自觉参与足球活动的人越来越多。
3. 中、高年级学生对足球知识的了解程度较少,对足球规则、足球技、战术的了解更少,大部分学生只是在操场随球奔跑,不懂正确的踢球方法,正确的足球规则。
4. 足球对于初学者来说较容易,具有奔跑能力者就能参与,许多身体弱小、矮小的学生也能从中得到乐趣,学生在乎的是充分的能量释放的过程。他们对正确的动作、正确的规则并不看重。教学中更喜爱足球的小游戏和小比赛,相对枯燥的基本功练习没有足够的学习耐心。
三、课程开展的设想方案
1. 教材的重组
通过对中、高年级体育教材的充分理解并结合我校学生体育发展需要的前提下,进行教材的增删、筛选、重组,对小足球内容部分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深度、学习广度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针对学生现状的分析编排出符合学生发展的小足球章节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手段。对于其他教学内容合理穿插到相应的课时段,保证其他身体练习的教学量。
2. 开设了小足球校本课
首先在上学期选择了小足球运动开展较热烈、足球基础较好的班级首先开设足球专题课,很受学生欢迎效果较好,这学期在三年级开设小足球校本课试点。编写符合学生特点的足球教学教案,普及足球基本知识、练习足球基本技战术,通过多种方法手段开展蕴涵足球基本技术的小游戏、小比赛等等。
总结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情况,积累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案例的撰写与反思,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教育教学过程。
3. 与课外文体活动的整合
课外文体活动是学生发展的一个主阵地,学校每年举办规模宏大的体育艺术节,各种体育比赛和艺术比赛中学生各施所长,举行“班级足球友谊赛”“年级明星赛”“射门比赛”“绕杆接力赛”等足球子项目比赛,同时开展有关足球专题的摄影、书画、通讯报导、知识竞赛、赛事评论等。通过与友好学校的校际足球友谊比赛、观看现场成人足球比赛、观看经典足球赛事录像等提高对足球运动的认识。
4. 群体性与竞赛性相结合
足球运动是一个群体项目,强调的是个体之间协调、默契的配合,集体主义精神在运动中尤为重要,合作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与训练中时时刻刻都存在,通过群体的力量和个人的努力才能取得胜利。在教学与训练中我们首先强调的应该是团结互助,寓德育于体育之中也是开展足球运动的一个根本目的。在开学初,学校成立了新的校男子足球队,通过校队的课余训练,培养了一批足球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同时他们又是各个班级中的体育特长生,在各自的班级中他们可以带动一批足球爱好者更多地参与到课余、课间的活动中去。在各类体育比赛中他们将会影响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
四、课程开展的预期结果
1. 本着“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体育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自己喜爱和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通过足球这个易学易练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2. 增进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最终培养稳定的、良好的体育习惯。
例一:小松鼠和小鸟会说些什么?――巧用拟人化情境,给学习“添”一份活力
这是北师大版新课程标准教材《上下》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她是谁呢?她会对我们说什么?(笑笑姐姐:小朋友们好,我是笑笑姐姐,今天我要带大家到聪明树下旅行,想不想去呀?)
生:想!
(课件显示:去聪明树路上的风景,同学们“坐”着车,大家高兴地唱着歌。)
师:那我们就一起坐车出发吧!路上的风景多美呀!歌多好听呀!快到了,大家做好准备下车。
(电脑出示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棵大树。
生:我看到了一个可爱的萝卜。
生:我看到了很多的草,也看到了美丽的花。
生:我看到了树爷爷在笑。
生:我看到了树上爬着一只小松鼠。
生:我看到了树上有一只小鸟,正唱着歌呢。
生:树下有一只小白兔,正欢快地吃着草呢。
师:请你猜猜看,它们之间会说些什么?
生:小松鼠会向大树爷爷问好。
生:小鸟可能会对小松鼠说,早上好,我们交个朋友吧。
生:小松鼠还可能说,让我们一起听大树爷爷讲故事好不好?
生:小松鼠会对小白兔说,哈哈,你在我的下面好好呆着吧。
生:小鸟会对小松鼠说,别骄傲,你才在我的下面呢。
生:小白兔可能会说,别吵了,你们不是都在我的上面吗?
师:那么,能不能就说,小松鼠是在上面?
生:应该这样说,小松鼠在小白兔的上面,在小鸟的下面。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 把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都说出来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上 下”。
师:板书课题“上、下”,进入新课。
在这里,教师开始时似乎在给学生上语文课:先让学生说出“你看到了什么”后,引导学生“请你猜猜看,它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学生想象大胆、合理,充满童真、童趣,既培养了想象能力,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这样,教师巧用拟人化情境,给课堂融入了活力。
例二:为什么这位同学能擦得到?――巧用生活情境,给课堂“吹”一缕清风
巧用生活创设情境,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儿童原有的生活基础,并在儿童生活与学习内容之间建立一种相关的联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参与实践的动力。
创设的问题情境能立足学生资源,并与学习内容建立联系,使学生生动学习。例如,《高 矮》(北师大版新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册)的教学:上课前,教师发现学生忘了擦黑板,上一节语文课的内容仍在黑板上清晰可见。教师从此入手展开教学:
师:看来,同学们上节语文课学得很认真,瞧,一黑板的语文知识还舍不得走呢!谁来帮忙把它们擦干净,送送它们?
生:积极举手。
师:先请一个较矮的学生上来擦黑板,擦去了黑板下方的一些。
师问:刚擦黑板的那位学生:你怎么不继续擦呀?
生:擦不到。
师:谁来帮助他?
生:又纷纷举手。
师:装作要请一位较矮的学生擦,边问:老师请这位学生帮忙,行吗?
生笑:不行,他也太矮了。
师:那要请谁来帮忙呀?
生:请高一些的同学来。
师请班上一位个子高的同学帮忙擦黑板。
师:为什么这位同学能擦得到?
生:因为他长得高。
师:他长得比老师高吗?
生笑:他比XX(刚才较矮的那位同学)高。
师:说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对数学新问题:“高、矮”(边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在这里,黑板上无意留着的上一节语文课的内容这一学生学习生活资源,经过教师的巧妙利用,与学习内容“高、矮”建立了联系,学生学得自然、生动,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三:8号球员为什么不射门?――巧用体育情境,给思维“换”一种角度
这是《认识角》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足球比赛吗?
生:喜欢!
师:我们来看一段精彩的足球比赛场面!
(课件显示:下底传中,8号球员带球至底线附近的时候突然传中,中路包抄的10号将球打进。)
师:球是谁射进的?
生:10号!
师:为什么8号球员在底线最近的时候,却不射门,而要把球传给10号球员射门?
生1:尽管8号球员离底线最近,但射门角度太小,不容易射进。
生2:对,射门角度小,守门员很容易把球封堵。
师:有道理,让我们来看两位球员射门的角度。
(课件显示:射门的角度的比较,略。)
师:哦!原来是因为8号球员站的位置射门角度小,不容易进球,而10号球员站的位置射门角度这么大,容易进球。生活中有角,角度有大小之分。我们今天就来认识角。
许多学生对足球感兴趣。教学中,教师以此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新知,为学生进一步思维提供另一种“角度”。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数学学习内容”的丰富、“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做出更有益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