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多媒体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教学模式;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8-0000-01
一、教学环境的定义
教学环境是高职院校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泛指一切与学校教学、科研、内外交流与合作活动相关的场所。它集音视频技术、互联络应用技术、存储与通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等于一体,为教学、会议、学术交流、丰富师生的信息资源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多媒体教学环境不是狭义上的空间范围,而是指一定时期、一定空间内各种多媒体教学装备组合的总和。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到今天,教学环境已不是传统的电化教室,而是指数字化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它以网络为基础,从环境(如设备)、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如教学、服务)全部信息化。
二、信息化时代教学环境的发展趋势与目标需求
(1)教学管理与教学观摩;
(2)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3)运用网络等技术开展远程教学与学术交流;
(4)网上自主学习,提高开放程度的环境与条件;
(5)制作音像教材与多媒体教学课件;
(6)设备管理和操作运行实现智能化与自动化。
三、信息化技术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特点:数字化(简单、统一、可靠)、多媒体(多载体、集成性、交互性)、网络化(资源共享、一网打尽)、上述特点促进了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变革,强化了视听感知,提高了教学效率,进而提高了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以教为主它更多的表现为以学为主(学教并重),相较传统的重视静态环境它更多的表现为重视动态资源相较于传统的单向灌输它更多的表现为互动反馈(成效评价)。
四、教学资源的设计
图1 教学环境信息化平台拓扑结构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点有多样、共享、实时、重现性,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类型有课件、素材、题库、案例、网站等;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体现在内容丰富、便于交互、界面友好、策略生动等;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作用与效益为知识点教学―课件、知识面教学―网络课程、交流探讨―网站、案例分析―案例素材库。
五、信息化多媒体教学设计的优越性
多媒体教学活动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看教师能否灵活地调动多媒体设备和相关软件来支持自己的教学活动,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内容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的教学设计与课中的教学组织,更好地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采用教学设计是多媒体教学扬利弃弊的需要。
(一)化静为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强化教学重点。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多媒体教学图、文、音、像并茂,化无声为有声,化呆板为生动。文本可以像链条;图画可以像流水;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寓学于乐。
(二)变难为易: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认识难度,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人的形象思维一般优于抽象思维。多媒体教学利以视频展示或FLASH模拟的方式,能化抽象知识为形象化,它不仅能将文字、图片、图像、声音展示为一体,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还能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景,改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易于学生接受知识。
(三)方便快捷:有利于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具有知识容量大、信息量多的特点。多媒体课件能够发挥“海量信息资源”,旁征博引,以点带面,构建起全面详细的知识网络。多媒体课件不仅节约了课堂上教师大量写板书和学生大量记笔记的时间和精力,也便于学生梳理知识抓重点而达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多向交互:有利于实现现代教学理念,真正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在多媒体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主导,利用多媒体手段变成了一、个传播知识的复合载体,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理念。案例教学、讨论教学、远程交流等教学模式更加多样化了,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有更多的精力去引导生思维,进而调动学生参与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及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建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六、结束语
教学是学校的基石,教师是教学的灵魂,使用信息化技术教学是教师的一种基本技能。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师耕耘的场所,教师应选择合适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媒体和教材,以提高能力为重点,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追求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一个现代化的课堂,需要一个能应用自如运用信息化的教师,从而实现:教学有方,授业有谋,解惑有策。
参考文献:
[1]高荣国.多媒体环境与教学信息的特征分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2]申志永,袁素娟.信息化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探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
[3]胡连峰,陈小梅.浅议信息化教学设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
关键词 教学设计 改革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是教员的本质工作,也是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更好地展开教学,如何把知识翔实、明了地传授给学员,如何推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院校和教员需要重点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教学设计
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教员要传授给学员学习的方法,提高学员的主体地位和学员自我研究的能力。
1.1学期计划
教学是一个有很强目的性的工作,教员教学之前要根据对学生的初步了解和学校的工作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针对学员的学习需要和接受知识的能力,采取有效的措施,监控学员每一阶段的学习情况。
1.2课时计划
教员应根据课时要求、学员的基本情况和接受能力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内容深度,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让学员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增加师生互动,课堂结束后要及时总结,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教学过程。
2备课的实质和要点
教员要想很好地把握课堂,合理有效地利用课堂,课前准备非常重要。
2.1备课的指导思想
(1)教学内容的规定性。备课过程中,要深挖教学内容,对知识点要有所展开,根据本门课的研究现状,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防止照本宣科,远离主题。
(2)教学对象的可接受性。备课时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合理,要综合考虑内容的展开和学员的接受能力,难度适中。重点突出。
(3)教学方法的适应性。为加速推进教学改革,我院定期组织教学演练,目的就是创新教学法、提升教学能力,教学方法为内容服务,为学生乐于接受服务。
2.2备课是形成教学能力的过程
(1)熟悉教材。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员自己要非常熟悉和理解,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要理论联系实际,把很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
(2)研究课程标准。院校对每门课都有都有很详细的课堂标准,教员应吃透标准,掌握本门课教学目的、要求与重点,并转化为组织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3)研究教学的目的。找准课程的定位,明确教学目的,分析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制定实现教学目的的最佳方案。
3 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3.1研究性教学
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的结合可以提高教员的知识水平,把新的知识、新的理论增加到课堂中来,也是对教材的完善。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员自己思考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加师生互动,大力提高学员理论与实践联系能力的培养。
(1)教学科研相结合。通过教学科研的结合,教员可以引入科学思维方法,将先进的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模式,让学员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2)师生互动。问题和探究式教学中的问题可以由教员事先设计,也可以由学员通过学习自己提出,课堂不是教员的舞台,学员才是课堂的主角,教员只是导演。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新时期的教学改革,传统教学要与实践课教学有机结合,把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相结合,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3.2案例教学
3.2.1案例教学的特点
(1)真实性,教学的案例应取材于现实生活;
(2)典型性,案例的选取应具有代表性;
(3)启发性,案例的设定应能深化理解教学内容。
通过对案例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3.2.2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选取恰当的案例;
(2)鼓励学生讨论。案例不是越多越好,选取的案例应该很典型,能充分说明问题,具有可讨论性。
3.3多媒体教学
3.3.1优势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极大丰富了教学方式方法,传统的教鞭、黑板、一支笔已经过时,高科技的使用,课堂的多样化,情境的在线,完美的视听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多媒体有效合理的利用能极大地促进学员知识吸收最大化。
3.3.2问题
多媒体手段虽然丰富,但仍不能盲目推崇,忽视传统教学的优势,优秀的课件不是教案或者书本内容笼统的搬到屏幕上,如何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需要每一个教员认真的研究和总结。
作为一名院校教员,教学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不但要把知识传授给学员,还要大力培养学员认知社会、知识运用的能力,课堂教学设计无疑给教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信息化教学
一、引言
在高等教育阶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必要,作为即将离开校园走向工作社会的高职院校学生而言,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思想政治教育也能为其更好就业与择业提供积极帮助。长期以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际开展形式上十分单一,较为僵化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模式更是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教学效率十分低下[1]。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得益于信息化教学进行适当调整和转变,在教育教学创新十分普遍的情形下,通过信息化教学来达成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也具备了现实可能。
二、信息化教学及其具体价值
第一,信息化教学及其发展。[1]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新型科学技术进行教学的具体方法之一。自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各个教育阶段均十分重视信息化教学硬件的购置以及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升。当前,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十分普遍的教学形式,在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信息化教学都对于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发挥出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诚然,信息化教学在不断发展以及应用中也需要进行较好的规划和设计,科学地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也是其正向价值得以发挥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信息化教学在高中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信息化教学在高中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整体教学质量。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知识的理论性较强,在思想政治课堂整体氛围较为沉闷这一因素影响下,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学质量相对较低,应用了信息化教学后实际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便得到了多元化,单位时间内的实际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也能获得较大提升。此外,信息化教学下学生对于某些政治理论的理解也将变得更为容易,这一优势作用影响下信息化教学也具备了更多的应用价值。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的具体设计
第一,以多媒体课件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解读,在信息化教学相关技术影响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等形式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解读,将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展示与分层解读更是能够提升课堂教学实际效率。例如,在“一国两制”这一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讲解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途径进行课件下载,也可以自行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在课堂教学中将多媒体课件展示和教师口头讲解相互结合也能对于“一国两制”的起源,发展及影响等知识告知给学生。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的多媒体课件与教师口头讲述可以进行较好融合,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阶段部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本身的理论性较强,在信息化教学缺位下,单纯依托教师更是增加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理解的难度。第二,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进行教学互动。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进行教学互动也是信息化教学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设计之一,良好的课堂互动环境与氛围形成后也能为信息化教学应用价值发挥作出贡献。建议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应用之前应当对于信息化教学的实施程度进行规划,结合具体章节知识特点进行互动节点与互动方式的选择。例如,在提依法治国战略全面实施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法制社会相关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凭借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课堂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课题讨论并将讨论结果进行上传。教师对于各个小组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也能形成较好的教学互动从而提升高职思想政治课实际课堂教学质量。第三,信息化教学下案例分析与引入辅助课堂教学。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与信息化教学可以进行较好融合,在信息化教学应用程度不断加深下将部分教学案例通过信息化教学设备展示并进行课堂讨论也是一般的教学设计方向之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当在备课阶段选择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案例,将此类案例通过文字或视频形式安插在多媒体课件中,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展示也是较为高校的多媒体教学应用形式。例如,在公民基本素质的相关教育中,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选取部分不文明现象案例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出来,在这一情形下与学生一同进行案例分析,并引出优秀公民应具备的一般素质,也能达成较好的教学目标,而反面案例的引入与多媒体教学的动态展示,更能加深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记忆与理解程度。[2]
四、结束语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信息化教学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信息化教学本身是一种创新程度较高的教学形式,而信息化教学本身也需要成为辅助常规教学的一种有效工具。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推动者和主导者,其需要加强对于信息化教学的认识程度与应用能力。在信息化教学应用进程中,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更是要结合学生实际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进行不断调整,确保信息化教学正向价值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培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8):81-84.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存在问题 解决方案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以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为基础的,简称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依据教育教学原理,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所谓备课就是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活动由四个要素组成,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教学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程内容+环境。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不等于简单的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而是把信息技术融合于教学活动中。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信息化教学设计更加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通过自主学习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优化组合教学活动中的各个要素,促进教学系统的优化。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了解我校各个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基本情况,我们对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解到我校教师的现状:教师们对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创新研究与实践有所认识,并意识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重要性,也具有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但是由于教学工作实际的影响、教学素材的缺乏、观念的落后等原因,教师仍然以传统教学为主。影响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工作的因素主要有:课前备课量大、缺乏编制教学软件的能力和缺少相应的教学软件;大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投入的精力要多;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最关注的是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学生、教学活动,但对教学媒体的运用只有20%;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遇到的困难最多的是教学的整体搭配设计、教学资料的缺乏;通过调查还得知,教师在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环节集中在导入课题情景、习题讲解补充拓展资料、理化生实验等。
三、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面的调查分析报告,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形式化。教师虽然在观念上接受在信息环境下进行教学新设计,但从学科的信息技术整合效果来看,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应用信息技术,应该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学校的现有资源、学生素质等综合方面,恰当地设计到教学过程中,以达到最佳效果。多媒体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的使用功能,过于依靠多媒体教学形式,课件中滥用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效果,导致教师和学生都很被动。教师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时,往往非常重视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使课件图文并茂,富于变化,一般都会加上动画、小动物,还有一些优美的图片,这些东西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多媒体效果有时用得不当或过度,反而会对教学形成干扰,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对信息技术教育这一概念理解得不到位。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含义理解不够,狭隘地理解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导致教学媒体应用的形式化、简单化,盲目地将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捆绑在一起,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主要用途是课件制作和课堂演示,而利用网络开展交互式教学较少。当前,各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以教师操作、学生观看大屏幕为主要形式,因而,其强大的网络功能和超文本功能和交互式功能还远未开发。
3.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技术,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不仅要了解教育技术理论,还要了解和掌握如何使用现代化的媒体,如何选取和设计各种教学软件,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探索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等。由于缺少培训的机会,教师间的信息技术水平差距很大,最终造成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难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且网络化的教学资源素材不多,包括优秀教学视频、案例等,均需建立并丰富。
四、解决方案
1.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培训主要针对教师在实施信息化教学过程中遇到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设备的使用,等等。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能力。实现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及时、快速地解决设备上出现的小问题,不影响教学的开展。课前使用常用软件制作内容丰富、多样的课件,达到优质课堂教学的效果。
2.建设网络平台。加强网络对教师备课、教学和教学评价的帮助作用,提供一些帮助教师收集教学资料的网站或搜索方法。
3.建立校本资源。为教师搭建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教师上课可以使用校本资源库的素材授课。将优秀教师的优质课件随时传到服务器端,实现教师教学资源的资源共享,使教师方便地从办公计算机上网上传课件或下载课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已成为每个教师思考的问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不等同于简单的教科书内容的学习和巩固,而是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相互合作,借助信息平台,成为教学的主动参与者,而不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和教科书知识的记忆者。
参考文献:
[1]王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的发展向传统的教育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引发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重大变更。在这个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课件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1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类型
多媒体教学课件一般有4种类型。
1.1课堂教学型
课堂教学型也称为演示型,在教学软件中占大部分,主要是为了解决某一特殊的问题或者教学重难点而开发的,可以演示要讲解的知识内容。
1.2模拟型
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和仿真软件,展示现实中难以再现或无法实物描述的现象,也可以通过添加不同的参数实时反映事物的状态特征的变化情况,供学生进行模拟试验或者一些特殊的研究。
1.3自学型
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全面反映教学内容,提供课堂练习,甚至还有学习功能,能够让学生通过课件掌握知识点。市面上的CAI软件通常就是这样。
1.4训练复习型
通常包括知识点回顾,提供大量的练习,并能够检查学生自我测试的结果给出分数或者评价。这种课件主要用于训练学生某方面的技能,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
2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过程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过程一般包括脚本设计、素材收集、模块设计、软件设计、调试和维护等过程。
2.1选择课题
课题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制定,一般包括熟悉大纲及授课计划、内容、重点难点、目的要求、预期效果的设定。
2.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以教学需求为基础,确定知识点、基本理论、实践环节、练习环节、教学对象、媒体类型和软件架构,同时考虑软件用到的公式函数、数学模型和算法等。
2.3素材收集
在教学过程中肯定会要用到大量的素材,包括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利用素材处理软件自己制作,也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建议软件设计者平时注意素材资源的积累,手上常备几张这样的光盘。
2.4脚本制作
脚本类似于电影电视剧本,用于说明主要教学内容以及整个教学过程,如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结构、媒体类型和教学方法等。制作规范化脚本能够提高软件设计的效率,保证课件质量。脚本通常以文字描述或者表格形式体现出来。
2.5软件设计
软件设计包括模块设计和详细设计,任何一个多媒体软件都是由几部分构成的,将这些部分组织成模块,教学时可以进行模块选择,从而达到灵活掌握的目的。然后对每一个模块可以进一步细分,划分为更小的模块,即二级模块,最后精确到每一个模块讲授一个知识点。注意设计时要能够方便操作者返回。
3案例分析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第三节,本节主要内容是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途径及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本节知识既是对前几节教学内容的总结和延伸,又为后面《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章作铺垫。教材通过介绍心脏的结构与功能,使学生明确心脏对于生命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心脏的结构和特点,决定了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完成人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通过血液循环过程及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使学生了解人们每天所摄取的营养物质和通过呼吸所吸入的氧气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组织细胞,为人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初中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易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勇于探索和实践。这个时期的学生,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喜欢直观形象。学生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理学知识,并具有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了生物学教学中的观察、探索、合作讨论交流、归纳等学习方法。
教师先给学生观看血液循环的光盘,让学生从宏观角度了解心脏的位置、功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系统化。播放3D课件“心脏的结构”指导学生观察心脏各心腔、心腔壁特点。然后向学生展示解剖猪的心脏的演示实验,尽量露出4个腔,以利于学生观察和用手触摸心房壁和心室壁。教师用抽水机等进行类比,进而说明心脏作为“泵”的作用,播放Flash课件“心脏的功能”,呈现出心脏工作的动态画面。播放时注意分节播放,让学生明白心房心室的具体工作过程,为学习血液循环打基础。
讲授血液循环内容时,教师先组织学生观看血液循环的光盘,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血液循环的大致过程,播放图片“血液循环模式图”,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边观察血液循环模式图,边思考问题、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知识点。然后播放Flash课件“血液循环的途径”,使学生检验自主学习的结论,并加深理解、记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后介绍相关网站、拓展知识。
结论
总之,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一种鲜活、形象、直观的课堂氛围,从而达到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参考文献:
[1] 陈琦,陈辛欣. 浅谈多媒体教学应用的改进[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87-88.
[2] 朱桂萍. 多媒体教学应用研究[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5):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