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

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早期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随着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过程日益加快,现代社会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流动儿童教育问题都和家庭教育紧密相连。儿童家庭教育一直是国内研究的热点。对已有的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为未来的研究及最终促成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诸多裨益。二、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为搜索平台”,以“儿童家庭教育”为搜索主题,时间跨度为1981-2011年7月10日,共搜索到文献205篇,对其进行内容分析,其有效文章为186篇。第二阶段对186篇论文内容进行多维度的深入分析。在研究中,主要使用了Excel2003软件工具进行数据统计和绘图。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定量分析

本研究主要是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分类及篇数;已有的研究涉及的学科;已有研究年度发展态势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分类及篇数

从总体对这205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首先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分类及篇数的角度进行分析(见表1)。由表1可知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期刊占77%,而硕士与博士论文较少,占17.5%。

2.已有的研究涉及的学科

某问题研究所涉及的学科,既能说明该问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又能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该问题受关注的程度。因此,我们选取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所涉及的学科作为分析的指标之一。参考“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学科分类,检索到的205篇关于儿童家庭教育的文章,共涉及13个学科(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就已有研究所涉及的学科而言,有关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大部分研究集中于教育学学科领域,其研究篇目占已有研究总数的90%多。同时,该问题正日益引起诸多社会学科的广泛关注,在检索到的205篇文章中,还涉及社会学、管理学、人口学、经济学、医学、心理学、法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并且不同的学科对“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视点和关注点并不完全一样。如,在教育学学科领域,“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的学科视点综合而全面,既有对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也有对管理问题的探讨;既有现状的描述,也有问题解决的对策;既涉及宏观政策理论,又有政策执行分析;还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等。在家庭学学科领域,家庭结构、家庭教育观念研究视角,主要关注儿童学习、身体与心理的问题。在心理学学科领域,研究主要集中于特殊儿童心理问题、人格健康及学习情况研究等方面。

3.已有研究年度发展态势分析

某领域研究文献数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趋势,既能反映出该领域的受关注程度,又能反映出自身的发展水平。检索到的205篇有关研究文献,每年度涉及的研究文献篇数及发展态势如下(见表3及图1)可见,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关心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从1980年到1995年关于儿童家庭教育的文献比较少,90年代中期以后,学者对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步增多。随着农民工的出现,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成为研究的热点。关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多而全,研究文献基本涉及前面所提及的诸多问题,多角度,研究较全面。

(二)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定性分析

教育问题研究涉及的内容全面、综合而丰富,我们尝试从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三个维度对已有研究做定性分析。

1.研究的理论基础

研究的理论基础关涉研究的立足点,是研究者基于何种理论来看待、阐释和解决所研究的问题。分析已有研究文献可以发现,不同学科立场的研究者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尽相同,不同学科研究理论基础呈现多元化样态。一般而言,教育学科立场的研究者往往依据人本的教育理念、融合教育理念、教育公平理论与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来探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现状、原因、对策及建议等,其中涉及教育公平理论的研究最多,研究者或通过对“公平”的分析,或将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相联系,来探讨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公平(特殊儿童包括残疾儿童、超常儿童、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应然与实然问题。家庭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社会学学科立场的研究者往往依据社会化理论来探讨儿童家庭教育中儿童社会化的问题。有的学者利用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操作理论来研究儿童兴趣与家庭教育方式关系[1],有的学者从生物生态学理论、自我概念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研究儿童家庭教育的环境问题[2],有的学者从社会学理论中的结构功能理论、角色扮演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角度研究儿童家庭教育的理念问题[3]、有的学者运用埃里克森的认同危机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研究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中的缺失问题与对策[4]。

2.研究的方法

研究者在研究某个问题时所采取的方法直接影响其对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甚至影响研究者对所研究问题的结论和观点,而且研究方法还在某种程度上内蕴着研究展开的逻辑结构。因此,研究方法的“工具性”价值对于一项研究来说至关重要。分析已有关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大部分文献都同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用了历史研究、案例分析、抽样访谈、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和手段。大量研究以“质的研究”为主,即以调查研究为主,辅以文献研究,具体调查方法采用问卷、口述史访谈、深度访谈法、焦点团体访谈、个案研究法和实地观察等[5][6][7]。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用实证研究方法,教育学多用描述、评价和文献等方法。梳理和分析已有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发现存在以下两个问题:首先,对研究方法的界定不清晰,存在模糊现象。如调查问卷的运用,有很大一部分的研究者运用的是自己编制的问卷,但是并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信效度分析。诸多的研究者对方法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对质性研究方法和量化研究方法的界定存在差异。其次,多种研究方法之间缺乏实质性的融合。分析诸多研究发现,虽然研究者表明自己在研究中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但仔细审视方法的具体运用,发现大多数研究仍停留于浅层次的操作层面,方法重复模仿,缺乏不同方法之间实质性的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许多研究停留于浅层次的模仿水平,缺乏一种用方法的创新带动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创新的精神。

3.研究的内容

某问题研究内容的聚焦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该问题关注的焦点,而人们关注的焦点又直接反映着该问题在社会公众视域内的重要程度。分析已有研究文献发现,关于儿童家庭教育教育问题研究的内容呈现多元化样态,其中主要涉及现状描述(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三方面的内容。

四、关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几点建议

(一)在注重宏观背景研究的同时,应更侧重问题研究的情境性和动态性

问题产生于一定的宏观背景之下,如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产生于社会转型期,产生于城乡二元政治、二元经济和二元教育模式之下,因此,对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问题产生的宏观背景的研究。但同时,问题更具情境性和动态性,问题总是源于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境,是特定的现实情境的产物,而且随着情境的不断变化,问题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如需要解决的问题侧重点、难点会发生变化,因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途径、方法和措施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性。只有关注外在条件的情境性和动态性变化,才能从根源上明晰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和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与措施等,也才能在情境不断发展变化的前提下,提高该问题研究的实效性。

(二)在研究数量提高的前提下,应逐步提高研究质量

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但仔细审视诸多研究成果,笔者发现,研究的质量在某种意义上并没有得到极大提高。很多研究出现低水平重复现象,不管是理论观点的雷同,还是实证研究方法的重复模仿,都存在值得研究者反思的地方。就研究的理论基础来看,虽然不同学科立场的研究者大都基于本学科的基本理论来研究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但总体而言,研究的理论基础还较为局限和单薄,且缺乏不同学科理论的相融,因此加强多学科理论间的相互融合和沟通已成为必需。另外,就研究方法来说,科学、规范地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并促成多种研究方法间的实质性融合,也成为当前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研究质量的提高,需要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以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带动研究的新视界、新领域,虽然在已有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中,也有一些研究者努力尝试在理论和方法上创新,但还远未形成研究的主流。因为当前的研究亟须改变的就是,克服低层次、低质量的重复研究,努力拓展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新视界,拓展研究的理论基础,创新研究的方法,以提高该问题研究成果的质量。

(三)克服研究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多学科研究的融合

教育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产生、发展和解决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需要多方综合协调才有可能得以解决。因此,对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从多学科的立场综合认识、分析和研究该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得研究成果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达成研究初衷。

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范文第2篇

男孩,我该如何教育你

刘老师是某小学五年级一班的班主任。该班级由16名女生和15名男生组成。但是,班级男生的平均学习成绩一直明显低于女生。

一天中午,小徐(班上小李的同桌)急匆匆地奔进了办公室,“刘老师,小李和小张打架了,衣服都扯破了。”刘老师赶进教室一看,两个男孩子正涨红着脸扭打在一起,一副不依不饶的样子。等刘老师平息这场“战争”后,才了解到这两个男孩只是为了对一个球员的评价意见不合,从争执升级到了“大动干戈”。通过批评教育,两个男孩也相互道歉了。刘老师觉得这不是大事,可是这已经是小李本学期第二次打架了,这次还把小张的衣服扯破了,刘老师决定把小李爸爸请来沟通一下。

与小李爸爸面谈之后,他的一番言论让刘老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刘老师,首先我觉得您是个特别认真负责的好老师,管理班级和学生特别细致细腻。可从我的角度看来,对于男孩子我们要适当给他们一些空间。在我看来,没有打过架的男孩子成不了真正的男人。刘老师,如果班上的男孩子都像个小姑娘似的,个个文文静静、言听计从的,对您管理班级可能有好处,对于男孩子不是挺可悲的嘛?所以,今天这个事从道理上讲小李的行为是不对,从人的个性发展上看,没有什么不好。”

【案例分析】

一、反映出的问题或现象

1.“男孩危机”现象凸显

本案例凸显出了“男孩危机”的现象。暂且不说“男孩危机”是不是一个真命题。但是在当前的基础教育中,这种现象的确存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与两位博士共同撰写的著作《拯救男孩》中提出,“男孩危机”包括学业危机、体质危机、心理危机和社会危机。早在1998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在《真正的男孩》一书中描述道:当代男孩“胆小懦弱”。他认为真正的男孩应该是有男子汉气概的。而在当下,中小学男生越来越是“乖宝宝”,更甚者是“娘娘腔”,在男子汉的性格气质上显得缺失。诚如孙云晓老师所言,许多男孩深陷心理危机,需要帮助的男孩多于女孩。当前的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男孩爱冒险、爱挑战、爱争吵、爱跑动”的本能。显然,小李爸爸所言的出发点就是针对“男孩危机”之“心理(或气质)危机”的。

2.学校教育手段欠佳

案例中也反映出学校教育的手段欠佳,需要臻于完善。首先,从全班同学的视角来看,“两个男孩子正涨红着脸扭打在一起,一副不依不饶的样子”这一过程进行中,为什么没有班上同学去劝架或者说是劝开和好,特别是班上的班长、“三好学生”、“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等同学。这说明学校在平时对“打架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全面性、针对性和长久实效性。值得赞赏的是有同学去向老师反映情况。其次,“通过批评教育,两个男孩也相互道了歉。刘老师觉得这不是件大事……”,这表明刘老师认为双方道歉后这件事情就结束了。其实,笔者认为这显然不能就这么结束,而是应该“借题发挥”,教育同学们在遇到此类事情的时候如何处理并及时采取行动。同时,刘老师认为这是小事的想法也是不妥的。在教育青少年品德之路上,没有大小、轻重之分。学校教育必须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来实施。

3.家庭教育理念不当

刘老师在处理完这个事件后约学生家长谈话,则是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而小李爸爸的想法却是不当的,虽然其出发点有一定的道理。诚如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究中心徐安琪老师认为“男孩危机”的原因之一就是“父亲参与教育的不足及男教师比重的下降”。这种“男教缺失论”的基本逻辑为:母亲都会本能地溺爱孩子、过度保护孩子,而“溺爱”是勇敢、坚强、独立、果断、宽容、大度、负责、有爱心等男子气质形成的天敌,使培养男子汉的理想成为泡影。小李爸爸参与孩子的教育是值得赞赏的,但是小李爸爸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小李的行为是值得赞赏的,显然这种家庭教育理念之下,虽然能培养孩子的男子汉气质,却助长了小李的不良行为。总而言之,小李爸爸的教育理念只看重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却忽视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二、笔者的做法和构想

1.召开主题班会,开展主题教育

在这件事发生以后,笔者会尽快组织召开一场相关的主题班会。主题暂定为:“关爱、理解、友谊”。班会形式为:小组讨论式、角色扮演式。其中“关爱”旨在教育学生们在任何时候都要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理解”旨在教育学生学会理解同学、理解家长、理解朋友等。而“友谊”则是前两项关键词的升华,教育学生们珍惜友谊。其中小组讨论主要内容有:(1)在这种打架情况发生后,班上同学应该如何做?(2)班长和三好学生等“典型同学”应该如何做?(3)男生和女生应该如何做?(4)在与同学、家长、朋友意见有冲突时,应该如何处理?而角色扮演主要是让同学们分组扮演小李和校长及围观同学,让同学们在角色扮演中相互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从而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最终内化为学生的优良品德。同时,表扬小徐的行为,让大家向他学习。

2.巧用信息技术,开展个性教育

信息技术也称为“新媒体”,当下信息技术已经较为发达。而笔者作为班主任,在这件事发生后,也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实现对学生品德的辅助教育。首先,笔者会利用班级博客,将班级博客分为三大内容:男生版、女生版、男女生综合版。比如,在男生版,笔者会将班会上小组讨论出来的关于男生的做法刊在上面。同时,也会经常发表一些优秀男生的案例,让同学们查阅和学习。其次,在主题班会的角色扮演中,会用相机或者DV录像,然后做一些剪辑后传到博客上,供同学们观看。再次,笔者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微博、QQ群等新媒体与学生和家长交流、沟通。此举是重点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3.完善评价体系,开展全面教育

案例中反映出了学生评价体系的缺失,因此,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体系,真正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近年来,虽然我国在考试改革方面做了诸多努力和尝试,但是仍然没有真正改变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仍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小李打架事件中,若有其他男生参与和解、劝架,则更能反映出该男生的勇敢和机智。因此,我们在日常教育,包括学科教育中,要有对学生多元化评价的意识和行动。学生回答上来老师的提问是值得老师表扬,但是学生在老师不在之时表现出来的勇敢和机智岂不是更值得老师表扬?因此,教师要学会在日常教育中多元化地评价学生,这样更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4.联合学生家长,开展协同教育

复旦附中李申儒曾做过的调查显示:95.67%的男生认为家庭教育对其影响最大,其次是学校教育,接着是社会教育。然而,当下家庭教育存在结构不合理、内容不科学的弊端。从家庭教育的结构看,95.62%的家庭教育承担者是母亲,只有0.29%的家庭教育由父母共同承担,家庭教育施教者的性别严重失调。因此,笔者会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特别是碰到与小李爸爸想法类似的家长,笔者会从全面发展的角度给他提出建议。而在与家长谈话之前,笔者会广泛查阅资料文献,整理出详尽、确凿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从而不断改进和完善小李爸爸的这种家庭教育理念。总之,开展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教育势在必行。

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区资源 责任心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20-02

一、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述评

(1)国内外研究概况

无论是欧美、台湾还是日本等地区,都广泛利用社区资源,力图最大限度发挥其教育职能,开展社区儿童早期教育。国内近年也兴起了新生事物――社区儿童教育,还有的社区积极开拓非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建立了一批校外教育基地、社区教育培训中心等。责任心是个体重要心理品质,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就幼儿责任心发展已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研究,丰富了人们关于幼儿责任心发展的认识与实践。

(2)理论依据

a.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第三条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b.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

2.研究意义

(1)通过研究,有利于将社区教育资源和幼儿园的其他教育课程有机结合;

(2)通过研究,有利于培养幼儿责任心,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

(3)通过研究,可以使家长更加积极地参与幼儿园教育,提高教养能力。

二、课题总体设计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社区资源:“社区资源”包括人力、文化及物质环境等教育资源,幼儿园是包含在社区中的小环境,社区环境天天为幼儿所接触,我们理解为是人们生活周围的各种机构及自然资源、人文资源。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

(二)研究思路

立足于本园、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幼儿园课程研究的有益经验,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相结合。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将社区资源与幼儿园现有的课程有机结合,优化教育活动,培养幼儿责任心;

2.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课程的开发和运用能力;

3.通过课题研究,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创新家园共育的形式。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对幼儿进行责任心培养的研究;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谈话、观察、问卷等方法,挖掘生活中的物质资源、人文资源等有利资源,了解幼儿责任心的发展水平,为课题研究、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3.经验总结法:及时反思、分析、总结研究过程中的成败得失,以课题研讨、案例分析、撰写论文等形式,推动课题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4.案例研究法:调查、观察记录幼儿责任心的发展状况,有针对地积累实践经验和相关资料,在分析反思基础上,调整研究策略。

(五)研究内容

1.幼儿责任心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利用社区资源培养幼儿责任心的有效途径;

3.利用社区资源培养幼儿责任心的方法与内容;

4.社区资源与幼儿园现有的课程有机结合的研究。

(六)研究时间

1.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8月)

2.研究阶段(2011年9月―2014年6月)

3.总结阶段(2014年7月―2014年9月)

三、课题中期研究成果

(一)课题开题以来,我们走的是一段不平凡的教研之路,艰辛的探索产生了可喜的收获。我们看到的是,教师们加深了对孩子们责任心的了解,并为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出谋划策,教学方法灵活了,教学手段丰富了,科研意识增强了。

(二)开题阶段我们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开展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心理水平幼儿责任心调查研究活动:

1.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了“幼儿责任心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利用家长和我们共同探索。开展“如何培养大班孩子的责任心”调查研究工作;

3.针对中班幼儿开展了“在春游活动中培养幼儿责任心”的活动;

4.六月底我们根据开学时的调查表,交流对“大班幼儿责任心现状”的调查结果。并以案例的形式开展研讨活动。

(三)课题从2011年3月进入研究阶段,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确保研究顺利有效的进行,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心理水平幼儿责任心调查研究活动。如:1.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了“与社区携手利用传统节日培养幼儿的责任心”的活动;2.将社区资源与幼儿园现有的课程有机结合,进行中班社会活动《能干的我》和小班语言活动《一二三爬起来》一课三研的研讨活动;3.利用家长资源和我们共同探索,开展“小班幼儿责任心现状”调查研究工作,并寻找出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和策略等等。

参考文献:

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80后”幼儿教师;家长;合作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12-0006-07

【作者简介】乔卉(1964-),女,江苏江都人,南京市市级机关幼儿园园长,中学高级教师;杨倩(1979-),女,湖北枝江人,南京市市级机关幼儿园教师,小学高级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园一线教师中80年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23人,占一线教师总人数的62.2%。另据不完全统计,全园家长是独生子女的比例占到了30%-40%。因此,在幼儿园里常常会碰到“80后”教师和家长面对面的情况。“80后”思想敏锐,文化素质普遍较高,但是自我中心倾向明显。开展“80后”幼儿教师与家长合作教育的调查研究,有利于我园“80后”幼儿教师与家长在合作教育中建立和谐的家园关系、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优化育人环境,从而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

二、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

我们就生活、工作、教育观念、知识水平、教育行为等方面对本园教师和家长做了调查,调查方式有问卷调查和访谈。

本次问卷调查,我们共发放教师问卷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为100%,受调查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1.1%,其中80前教师12人,80后教师18人;发放家长问卷186份,回收179份,回收率为96.2%,受调查的家长占幼儿家长总数的36.9%(以每个幼儿一位家长计算),其中80前家长105人,80后家长74人。这次家长问卷调查覆盖幼儿园每个班级,调查范围广泛,调查是真实可信的。

本次调查还采用了专题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针对幼儿教师家长工作中的问题,设计讨论提纲,由课题组成员进行访谈和记录,访谈结束后及时对访谈结果进行归纳和整理。访谈对象是本园的80后教师,一共访谈了18位,工龄为1年~7年,半数以上为小学一级教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问卷结果与分析

l.教师观

由图1可见,教师回答自己在幼儿心目中是怎样形象的问题上,80后教师选择“伙伴形象”是所有选项中比值最多的,远多于80前教师。除了伙伴形象,其他选项比值都低于80前教师,说明80后教师比80前教师更明显倾向于扮演幼儿的伙伴角色。80前教师选择“妈妈形象”的有42.9%,是80前教师选项中最多的,说明他们更倾向于扮演幼儿的妈妈角色。无论是80后教师,还是80前教师,严师形象和权威形象的选项比值都低于25%(4个选项的平均值),说明目前多数教师在幼儿与教师的理想关系认识上都不认可严师形象和权威形象。

2.儿童观

教师在是否同意不喜欢睡午觉的幼儿进行安静的活动、是否要求全班向某位聪明听话的幼儿学习、是否允许幼儿适度哭泣来发泄情绪、集体活动是否允许幼儿可有不同坐姿等问题上,80后教师和80前教师各选项间比值的差异不明显。单从80后教师来看,选择肯定的比否定的多,从80前教师来看,选择肯定的比否定的少。由此可见,80后教师比80前教师相对而言有着略微宽松的儿童观,更为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心理需求。

3.职业观

(1)教师在有关职业倦怠的问题上,80后教师和80前教师多数人是偶尔有职业倦怠,经常有职业倦怠者80后教师的比值要小于80前教师,从未有职业倦怠者80后教师的比值也要小于80前教师。从数据看出80后教师比80前教师有职业倦怠者的总体比值大,可能是80后教师受同龄人跳槽频繁的影响。而80后教师选择经常有职业倦怠者的比值明显小于80前教师,可能由于80后教师工龄短,对工作的新鲜感更易保持。其次,80后教师年轻有更多娱乐休闲时间,80前教师需更多精力管教自己的孩子,使得80前教师更容易出现经常性职业倦怠。

(2)在有关职业压力的问题上,由表1-1数据可知教育教学要求高是80后教师和80前教师职业压力的最主要原因,相比之下,80后教师由于工龄短,教育教学经验不够丰富而更担心领导不满意。

(3)在选择幼儿教师职业的主要原因上,由表1-2可见80后教师比80前教师在选择职业上有更大的主动权,80后教师更重视自己的喜好与职业的结合,一方面体现了80后教师更具有人本主义的社会价值观,另一方面由于幼儿教师绝大多数是女教师,也说明了80后女教师比80前女教师对职业更为重视,选择偶然的比值明显减少,体现了80后女教师在职业观上更加自立自强。

(4)在对工作整体感受的问题上,80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比80前教师更趋两极分化:工作顺利、得到领导认可的80后教师会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感觉;工作不顺利、担心领导不满意的80后教师因为缺乏工作经验难以短期改变局面。80前教师比80后教师年长、成熟,已经度过了工作最初几年的“得意”或“失意”期,处于相对平稳的上升期,懂得怎样调整状态,因而无人选择不太开心。

(5)在周末加班可接受方式的问题上,由图5可见,80前教师更具有不计得失的敬业精神,或者说是80后教师更倾向从劳动法的角度反对无条件加班。80后教师和80前教师选择比值最多的都是物质奖励,尤其是80前教师高达75%,说明物质奖励比精神奖励更受欢迎。80后教师选择精神奖励的比值远大于80前教师,说明80后教师非常看重领导的精神奖励。

4.个性特征

在性格内外倾的问题上,80后教师性格外倾型的居多,内倾型较少,80前教师性格内外倾分布很平均,说明了80后教师比80前教师整体来说性格更外向、开朗。

5.家长工作

在家长工作态度方面,图7结果显示,80后教师家长工作态度主动的少于80前教师,也就是说,80后教师虽然外向型性格居多,但在家长工作中主动性不是很突出。(问卷11、19、20、30、31题)

(二)家长问卷结果与分析

1.教育观

(1)在回答“只要发挥特长,即使成就不大也会满意”的问题上,由表2-1所见,80后家长和80前家长90%以上都能赞同此观点,80后家长选择无所谓和否定的比值要略多于80前家长,选择肯定的比值略少于80前家长,说明80后家长比80前家长更期望孩子将来有成就。

(2)在关于开发孩子某方面潜能的问题上,由表2-2所见,选择有一定好处的都占大多数,80前家长认为没必要和认为绝对必要的一样多,而80后家长认为没必要的要多于认为绝对必要的,说明80后家长没有80前家长重视孩子某方面潜能的开发,可能是现代社会对情商更为重视的缘故,80后家长会认为开发孩子某方面潜能会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影响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

(3)在看待隔代教育的问题上,由表2-3数据可看出,80后家长选择不满意的比值多于80前家长,可能是由于80后家长持有较前卫的育儿观念,与父辈教育观念大有不同,产生分歧较多。80前家长遵守“晚辈必须听从长辈意见”的传统,与其父辈之间能就教育问题进行有效的沟通,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育儿观念的一致性。

2.教育方法

在解决育儿问题途径的问题上,80后家长选择咨询专家的比80前家长少,选择咨询园长教师的略有增多,说明80后家长更愿意和园长教师交流并解决育儿问题。

3.具体教育行为

(1)在孩子缠着讲故事的问题上,由表2-4可见,80后家长选择商量明天讲的比值明显多于80前家长,选择讲个简单故事和选择不顾劳累坚持讲的都比80前家长少,说明80后家长在比较累的情况下不大会勉强自己给孩子讲故事,可能与80后家长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体谅父母有关。80后家长没有人选择责怪孩子,说明80后家长更加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尊重孩子。

(2)在对孩子要求严格方面80后家长与80前家长基本没有差别,大多数人对孩子的要求方面都比较宽松。

4.参加讲座、亲子活动和培训

(1)在参加讲座、亲子活动和培训的问题上,从表2-5数据上看,80后家长从未参加的比值比80前家长少,有时参加的比值比80前家长多,都参加的比值和80前基本一样,可见80后家长完全不重视专家讲座的减少了,有选择性参加讲座的增多了。

(2)在对讲座评价的问题上,由表2-6可见,80后家长对讲座的要求高于80前家长,理论性太强是讲座突出的缺点。

(3)在家长最希望参加的培训内容方面,由图10可见,家长们对培养孩子优良品质、行为习惯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开发智力的需求,这也符合当今为孩子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生存基础的理念。80后家长选择促进亲子关系的明显多于80前家长,说明80后家长更重视亲子关系。80后家长选择家庭教育正确观念的少于80前家长,说明80后家长对于家庭教育正确观念有自己的看法。

(4)在回答是否喜欢参加园内教师组织的亲子活动问题上,大多数家长很喜欢园内组织的亲子活动,80后家长很喜欢和不太喜欢的比值都略大于80前家长,说明80后家长重视亲子活动,同时对亲子活动也有较高的要求。

5.家园沟通

(1)在更肯定谁的工作成绩问题上,由图12可见, 80后家长和80前家长的选择没有明显差异,他们选择两者一样的都在50%左右,选择年轻教师的比值都大于中年教师,说明年轻教师更受家长欢迎,可能是年轻教师更有朝气,更容易成为孩子的伙伴,和家长年龄相仿,沟通更容易。

(2)在和班上老师交流的次数上,80后家长选择很少交流的比值明显大于80前家长,可能是因为80后家长工作忙,较多人让老人接送孩子,自己很少有机会同老师当面交流。

(3)在和班上老师交流最多的话题方面,由图14可见,所有家长在与教师交流时谈论幼儿教育的话题远远多于其他方面的话题,其中80后家长更是如此,说明他们更希望从幼教专业人员处获得教育孩子的信息和有效方法。

6.教师观

在回答希望教师在孩子心目中是什么角色的问题上,由图15可见,80后家长和80前家长对几个选项的排序都是伙伴形象、妈妈形象、权威形象和严师形象。 80后家长相比80前家长更不认可严师形象,且更偏向妈妈形象和伙伴形象,说明80后家长更希望教师和孩子的关系如同母子般亲近,伙伴般轻松。

(三)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1.对家长进行分类

从访谈的结果来看,80后教师对家长分类的表述大多数都提到了配合与不配合型,有些教师还根据家长的个性特点、对幼教重视程度等分类为漠不关心型、健谈型、温和型、敷衍了事型、要求苛刻型等等。可以看出,比较受80后教师欢迎的有健谈型、温和型等配合教师工作的家长,而漠不关心型、要求苛刻型等反映出了80后教师与之在沟通和合作上有待改善。值得注意的是,访谈教师18人中有11人提到了漠不关心型、冷漠型、冷淡型或不冷不热型,也反映出漠不关心型的家长分布较广,是家长工作的一大难题。

2.对家长不配合、不合作的原因分析

80后教师对家长不配合、不合作的原因主要分析为:

(1)家长对幼儿园教育不重视。有的认为吃好睡好就行;有的不关注教师发的通知。例如:教师通知家长收集材料给幼儿上课使用而家长不准备。

(2)家长工作忙,不了解孩子,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全交给老人,而老人与80后教师有代沟,更难以沟通。

(3)家长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对教师过高要求,对教师的工作不了解。例如:有的家长认为每次上课都应该让他的孩子回答问题。

(4)家长认为自己很懂教育,对80后教师不尊重、不信任。

(5)家长性格内向,不主动与教师交流,教师与家长间的有效沟通不够。

(6)家长对教师期望太高,希望教师什么都包办,家长什么都不用管。

(7)曾在某些幼儿教育问题上有过误会。

访谈的80后教师多数人提到了家长对幼儿园教育不重视和教师与家长间的有效沟通不够。除了教师与家长间的有效沟通不够这一条,其他的原因基本都是从家长单方面讲的。

3.对孩子不良行为习惯难纠正的原因分析

80后教师对孩子不良行为习惯难改正的原因主要分析为:

(1)家长放任不管,教师告知,家长却不以为然。

(2)孩子的众多教养者要求不一致。

(3)孩子性格、先天气质各有不同。

(4)家长溺爱、娇惯孩子(尤其是老人)。

访谈的80后教师多数人提到了家长溺爱、娇惯孩子,说明家长溺爱、娇惯孩子是孩子不良行为习惯难以改正的主要原因。有两位80后教师提到是孩子性格、先天气质各有不同造成的,说明其对幼儿的个体差异有一定认识,对该类型幼儿的教育应该采取适当的策略。

4.描述自己认为成功的家长工作案例

80后教师描述自己认为成功的家长工作案例可分为四类:

(1)通过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支持,共同帮助幼儿纠正某些不良行为习惯。例如:孩子吃饭挑食或脾气暴躁,教师通过与家长多交流获得了支持。

(2)通过新的途径和策略让原本不太配合教师的家长变得配合了。例如:把工作忙没法当面交流的家长加入QQ聊天,让不太相信教师所反映孩子表现的家长来园观看后相信教师反映的情况,更加支持教师工作。

(3)教师关心幼儿的某件小事让家长感动,之后家长很感激信任教师。例如:教师及时打电话让家长给冬天较晚离园没带外套的孩子送外套,让家长更加信任老师,每次见面都主动打招呼。

(4)教师发现幼儿有身体发育缺陷(例如:口腔发育缺陷、多动症等)后告知家长,而家长不以为然。教师通过多次劝说和举例,让家长重视,使幼儿得到及时治疗,之后家长十分感激。

5.教育案例分析

案例讲述的是晨锻时一位家长看见自己的孩子被教师安排在一边练习跳绳,别的孩子都在玩自选玩具,家长很生气。让80后教师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以及如果自己是那位教师会怎样应对。

80后教师的案例分析分为三类:

(1)明确表示反对单独练习,认为这样是让孩子脱离集体,会伤孩子自尊心。

(2)明确表示赞成单独练习,认为孩子不练习就跟不上其他孩子,还能培养上进心、任务意识。

(3)没有明确表示赞成还是反对单独练习。

访谈的80后教师有7位表示反对单独练习,6位表示赞成单独练习,5位没有明确表示赞成还是反对单独练习。在怎样应对家长的问题上,80后教师都表示应态度诚恳的向家长说明原因,建议幼儿在家练习,有两位教师提出可请一名幼儿当小老师陪那位幼儿练习跳绳,让他没有脱离集体的感觉。由此可见,在赞成或反对单独练习的问题上80后教师没有倾向哪一种观点,他们既看到了单独练习的优点(让幼儿迅速赶上其他幼儿),也看到了缺点(容易让家长误会,伤孩子自尊心)。

(四)问卷与访谈的综合分析

1. 80后教师具有年龄优势。在希望教师(自己)在孩子心中是什么角色的问题上,80后教师、家长都把伙伴形象排到第一,80前教师把妈妈形象排到第一。而80后教师、家长都青睐伙伴形象,正好解释了为什么80后家长和80前家长都更愿意选择年轻教师做孩子的老师。从这一点上看,虽然80后教师在教育经验上略逊于80前教师,但年龄优势使他们更受家长的欢迎。

2. 80后教师和80后家长在教育观念和个性上有很多相似点。80后教师比80前教师有着更宽松的儿童观,更为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心理需求,80后家长比80前家长更加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和尊重孩子。80后家长对自己育儿水平自信的多于80前家长, 80后教师选择工作整体感受非常开心的多于80前教师。同属80后,80后教师和80后家长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满意无条件加班和专家讲座理论性太强。同样,他们在家园合作中也不会轻易附和别人的观点,80后家长比80前家长更活跃,对教师组织的亲子活动或家长会都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3. 关于隔代教育,80后家长和80前家长大多数都选择有些不满意,从对80后教师的访谈中发现,老人溺爱孩子的现象普遍,给家长工作带来困难。可见,家长和80后教师都对隔代教育容易产生的教育观念不一致有认识,而且80后教师特别关注到,由于老人溺爱孩子造成了孩子不良行为习惯难以纠正。

四、结论与建议

在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思考,对“80后”幼儿教师与家长合作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一)80后教师应充分发挥优势,建立与家长相互尊重、信任的关系

80后教师有年龄优势,他们比80前教师有着更宽松的儿童观,更为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心理需求,最适合做孩子的伙伴,且他们在教育观念和个性上与80后家长有很多相似之处,更有共同语言,因此更受家长和孩子欢迎。但是,由于80后教师经验不足,教育教学能力较弱、家庭教育知识缺乏,家长对他们的工作能力持怀疑态度,因而易造成相互之间的不信任、不尊重。因此,80后教师要发自内心地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以孩子的健康和谐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多从自身找原因,虚心听取并接受家长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虚心向老教师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补充幼教知识、家庭教育知识,参加专业培训提高专业实力,加强实践,积累教育经验,更好地解答家长的育儿困惑,不断提高家长育儿能力,让家长认可自己的实力,提高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

(二)80后教师应发挥主动作用,提高家长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

从访谈的结果看到,80后教师列举了很多条家长不配合的原因,怎样去争取这些家长的配合是家园共育必须面对的。同时,从家长工作成功案例可以看出,将心比心、真诚面对家长是获得家长支持的唯一方法。漠不关心型家长的态度能否转变取决于教师,一件能感动家长的小事因为你的主动而变得很容易。80后教师虽然外向型性格居多,但在家长工作中主动性不够突出,这与80前教师更具有不计得失的敬业精神是形成对比的。80后教师应将外向、开朗的个性充分运用到对家长的工作中,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原则,主动、真诚地与家长交流,与家长保持平等关系,讲究交流技巧,多进行换位思考,客观评价学生,提高家长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

(三)80后教师应抓住机遇,开辟与家长有效沟通的新途径

随着80后家长的不断增多及家长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无论是80后教师,还是80前教师,都发现家长们似乎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家长们要求多提供机会和形式与教师交流,要求专家讲座更具实用和操作性,要求亲子活动更有教育意义、更有趣、更新颖等等。80后教师应抓住机遇,大胆尝试,根据时代特点寻找新的教育灵感和突破口,开辟与家长有效沟通的新途径,用新思路解决一个又一个合作教育的难题,以便和不断增多的80后家长获得更有效的沟通。

(四)80后教师应和家长相互学习,推进学习型幼儿园建设

从调查中发现80后教师和80后家长在家园合作中都不轻易附和别人的观点,因此,80后教师要合理地开发家长资源,改变过去教师单方作为专家来解答家长育儿难题的观念,通过“父母学习小组”“家长工作坊”“家园合作学习小组”等形式,和家长共同探讨育儿方面遇到的新问题,更新育儿观念,掌握育儿技巧,彼此从对方那里学习更多的有关儿童教育的经验和知识,进一步推进学习型幼儿园建设,促进教师、家长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1-51.

[2] 刘小玉.“80”教师的特点及其培养初探[J].江西教育,2008,(2):24-25.

[3] 李生兰.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1-224.

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特殊的形式。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法律观点和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律、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1]高职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里的发育期,使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和培养法律意识,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也关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未来长远发展。

1 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本次研究对象是新疆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的2012级、2013级在校高职大学生。笔者随机抽取各专业200学生,实际收回190份问卷。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问卷内容包括了我国现行法律的掌握情况、法律基础课程的认识、法治观点和法律意识、法律信仰的程度、了解法律知识的途径和方法等。本次问卷共设20道题,答案有单选、多选,并且最后一道题为开放性问题。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和分析,目前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总体上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但对法律知识掌握不够全面

通过调查和座谈,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一般法律问题有较正确的观点和看法。对“你知道全国法制宣传日,哪一天?”问题,答对同学占68%。对“正当防卫案例”分析正确的同学占63%。对“你认为法律与你的学习和生活的关系”问题,回答“关系密切”占72%,对“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问题,回答“非常重要”同学占67%。这说明大学生具备相应法律知识,但缺乏对具体法律深入理解。

1.2 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法律信仰的缺失

调查发现,高职大学生学法热情较高,乐于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提高自身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程的开设绝大部分学生是认可的,调查显示,83%同学认为应该开设。对“目前,你已有的法律知识能否应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问题,回答“不能应对”学生占72%。对“你认为对法律执行的监督,什么方法最有效”问题,回答“群众的监督”占63%。这反映了学生有一定法律意识,但法律信仰不够坚定。

1.3 权利意识较强,而义务意识薄弱

调查表明,对“法律权利和义务的关系”问题,回答“息息相关”同学占70%。高职大学生面对自身基本权利,如人身自由权、受教育权、个人基本事务自主决定权等,大学生的权利意识都是很强的。但是,笔者教学实践中也能看到,不少高职大学生对权利义务观的认识上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对自己权利的的过度的主张,具有明显的自利倾向,另一方面,应有的义务意识没有树立和责任感的缺失。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顾自己,少考虑国家;追求索取,不讲奉献;强调权利,不讲义务;把个人利益置于他人和集体之上。[2]因而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公民的权利意识强、而公民义务意识相对薄弱。

1.4 高职大学生的维权意识较强,但是在权利受损时,寻求救济较为被动

调查显示,“求职中,你的权益受到侵害时,首先想到的是?”问题,回答“用法律手段解决”学生占62 %。但平时很少主动关注自身权益实现的现状,只有个体权受到显见的侵害时才会展开维权,维权的提起具有随机性、被动性。

2 新疆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

新疆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种种不足,并不是单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受着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2.1 学生自身原因

高职大学生在学习时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和功利性,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轻视公共课,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一旦期末考试,打游击战。在课余时间里,很少主动地学习法律知识,自觉提高自身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

2.2 家庭原因

一些家庭依赖学校教育和家教,不注重孩子的教育,一般关心孩子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忽略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性,还一些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不多,遇到问题粗暴的处理,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2.3 学校原因

“理论够用”观点和高职院校人才目标的影响,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和训练,而忽视法制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其对学生法律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法制教育局限于课堂教学,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不够专业,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单一,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影响了高职大学生法制观点的形成。

2.4 社会原因

社会的法制宣传的力度不够,导致青少年法制观点不强和缺乏应有法律信仰。作为大学生,受传统文化影响,接触外界相对较少,加之社会宣传对法律意识培养的支持力度不够, 难易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要求,大学生不能及时了解法律,从而降低了法律在他们中的地位,从客观上制约了大学生对法律的认同,动摇了法律信仰。

3 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与方法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以及原因的分析,如何培养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推进依法治国,笔者谈几点建议和看法:

3.1 课堂教学是法律意识培养最有效的渠道

首先,教师要转念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抓住教学重点,注重法律意识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为重点,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调动学生学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突出教学重点内容。重点讲授如《宪法》、《民法》、《劳动法》、《合同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诉讼法》等法律概念和法律精神,突出讲解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学生能懂、能信、具有实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法律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守法意识和法律信仰、加强义务意识,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3]其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法律意识形成并提高的心理基础。高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以外,还加大心理健康的宣传的力度,通过校园网、校园广播、校报和宣传栏等多种形式,深化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技巧,指导学生培养较强的意志力,从而使法制观念、法律意识得到强化,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再次,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采取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和提问教学法,设计问题导入、以案说法, 把法理和案例结合来, 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增强主体意识。另外,还应该充分运用和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聘请法院的办案人员来学校讲课, 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庭审, 到戒毒所、监狱、劳教所考察参观、“现身说法”活动等形式,接受警示法制教育。同时在课余时间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成立各种法律协会、法律社团,进行普法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来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 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3.2 注重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也会影响学生的良好法律行为习惯的养成。家长不仅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在生活中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采取民主平等方式,跟孩子多交流和沟通,进行正确疏导孩子心理问题,帮助孩子键康成长同时适当法制教育。

3.3 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

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需要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网络不仅改变了公民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网络信息时代作为人民政府转变传统普法宣传的形式,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活动,营造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于微.职业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之我见[J].法制博览,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