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外书阅读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但现在的小学生年龄小,不能持之以恒,即使有的孩子有读课外书籍的习惯,但也只是追求表面的故事情节,而不挖掘其中的内涵。没有达到阅读的真正目的,不知多少语文老师对此伤透了脑筋。
鉴于这种情况,我通过调查、分析、反思,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大都是在家长或老师的强迫下进行的,自己并没有读书的欲望,所以他们表现出来的往往是不愿读或是泛泛地读,完成任务地读,有口无心地读,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一、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书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给低年级学生选择书籍应选择图文并茂,比较薄的,并且带拼音的。因为图多小孩子更有兴趣,并且能开发右脑;书薄,孩子很快就能读完,内心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愉悦感,下次就会还想读;带上拼音,为孩子扫除生字障碍,他读得越顺利,就越有兴趣。
2.中、高年级应由图转向文字的书籍,根据他们的喜好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包括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的资源。
二、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1.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必须做到:“想、抄、背、讲、标”。
想:每当读到优美生动的句子,就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每读完文章要想一想主要写什么?有哪些值得学习?同时我们在课外阅读时还要考虑文章是不是有深度、有广度,哪些是精读的,哪些是泛读的。精读的内容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对加深理解课文内容有利的书;一类是使人博学多闻,知识性、科学性很强的书,阅读时要聚精会神,深入钻研,我们要安排适宜的时间和环境阅读。我们可用零碎时间去阅读内容。
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看千遍不如手做一遍。”做读书笔记是对课外阅读内容的加深理解、加强记忆的简易方法,同学可准备笔记本,随身带着,发现精彩部分、优美语句、成语、格言,就分门别类地摘抄。时间长了可能遗忘,要靠笔记帮助记忆。
背:要把摘记在笔记本里的内容搬进头脑这个“贮存库”里,就必须经常翻阅笔记本,熟读所记内容直到背诵,把别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日积月累头脑里的东西越来越多,写的时候,要什么有什么,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讲:课外阅读要和积极参与有关活动相结合。学了植物之类的常识性课文后,进行“一分钟知识竞赛”;学了童话、寓言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之类课文后,开展“讲故事比赛”,还可参与“书报信息交流会”,从课外书报中获得科技发明信息或国内外新闻;参与以小队为单位的办墙报比赛,看谁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能促进课外阅读,活跃精神生活。
标:读书时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书上做符号。如有疑问用“?”,精彩的地方用“____”。也在阅读时明确不同体裁读物有不同要求。童话寓言重在明理;历史故事重在懂得故事梗概;诗歌重在通过朗读体会情意;科普读物应明白书中科学道理。对各类文章重点段,要会理解、会背诵、会仿写。既能提高理解能力,又为写作打下基础。
2.忌做以下几点:
(1)不要读出声音。因为读出声音会影响阅读的速度。
(2)不要逐字阅读。这会妨碍对全句或全段的理解。
(3)不要手指点划。因为用手指着字句阅读会降低阅读速度。建议大家练习着用眼睛移动引导阅读。
(4)不要纠缠生字。时常停下来思索文中的一些生字会打乱阅读节奏,并妨碍对文章重点的掌握。所以,同学们应该在平时多识一些字词,在阅读时可根据上下文推测生字的意思,待阅读完毕再查字典印证。
(5)不要不当的重复阅读。不当的重复读会减慢阅读速度。
(6)要纠正读书姿势。趴在桌上或躺在床上看书很容易造成近视眼、驼背等,损害身体健康。在阅读时要注意保持姿势端正。
(7)要保持卫生。用手指沾唾沫翻书页,读书后不洗手十分有害。有的公共场合的书籍,极可能成为传播疾病的途径。
三、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当前的语文教学提倡“大语文观”;语文阅读教学提倡“大阅读”教学。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量和阅读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七至九年级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做了具体的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笔者在苏北农村初中任教语文十多年,通过调查发现,在农村初中学生要达到这个要求,是非常困难的。
1 苏北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困难
1.1难在无课外书
很多苏北农村中学的图书馆不过是作为学校的一个硬件设施而客观存在,很少有正常对学生开放的。学校阅览室多数形同虚设。相当多的学生除手中课本以外,几乎无课外书读。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来源少,适合他们读的好书更是凤毛麟角。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经过调查发现,农村初中生学生读过四大名著的人数不到20%,读过鲁迅、冰心、等经典现代作品的人就更少,更不要说外国文学名著了。他们最多是为了应付考试看一些优秀作文选、背背名著导读的考试的考点罢了。
1.2难在无支持
课外阅读所花的时间长,不能立竿见影。虽然很多老师认识到,“阅读”对孩子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但面对升学率的压力,希望学生把所有时间都用在考试的科目上,对看课外书大都不大支持。更有甚者,有的老师不但不鼓励学生读书,甚至阻止学生阅读课外书。学生其实是有课外阅读的欲望与需要的。初中生由于缺乏老师必要的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即便有,也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比如会背着老师和家长偷偷读网络小说、不健康的书籍。农村学生的家长受自身认识的限制,他们更是希望孩子能专心学习,视孩子读课外书为浪费时间,不务正业,更不用说给孩子买些好书了。
1.3难在无时间
阅读教学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学生阅读的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活动时间多则十几分钟,少则只有五六分钟,而且都是带着这样那样的老师设计好的问题读。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繁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的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其实,老师都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但是面对繁重的升学压力和无休止的考试评比真的感觉很无力。
1.4难在无“兴趣”
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即有趣——乐趣——志趣。这一兴趣行成和发展的过程反应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水平。现实是不允许我们过分乐观的。我曾对班里学生的学习兴趣做过调查,竟有35%的学生把学习当做一件苦恼的事情,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比例。电视网络的普及对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形象、刺激的画面比枯燥难以理解的文字更具有吸引力。
1.5难在无良好的方法习惯
通过调查了解到,其实多数学生也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他们很少课外阅读,多是因为没有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读书无目标、无计划,有时仅仅为了好玩,寻求刺激。想看书就看一会,不想看半个月都不摸课外书。不懂得“不动笔墨不读书”,视写读书笔记为读书的负担。
2 加强苏北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对策
2.1学校要加强对课外阅读资源的投入和管理,使阅读资源效益最大化
“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读书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叶圣陶先生的话对今天许多学生来说是很有针对性的。实施“四配套工程”和省级“学校现代化验收”后,苏北农村中学其实不缺少图书的,学校要完善图书馆与阅览室的管理,合理配置图书馆的人员,建章立制,落实对学生全开放、全开架借阅图书。图书馆条件欠缺的学校可集中各个班级的力量建立班级图书角,将学生家中的优秀藏书拿出来,交由学生专人管理,交换阅读。学生借书方便、快捷,这样一人有书大家看,众人有书大家读,使有限的图书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这种方法在我班实践多年,效果相当不错。一些原本不爱看书的学生,看到书就摆在自己眼前,看到别人在津津有味地看书,自己也读起书来。
2.2强化素质教育的理念,把阅读时间还给学生。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强化素质教育的理念。还给学生更多的自我阅读时间。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他们在阅读需要中自主阅读,需要自己直接阅读。教师对阅读材料可以有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可以在阅读教学中作适当讲解,也可以有所借鉴和参考,但是这些都不可以替代学生主体性的阅读,替代学生对阅读材料主体性的感受。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说的就是语文教学必须走向生活,向课外延伸。阅读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是必然趋势。语文教师要树立“大阅读”教学观,要做学生自由阅读的引路人,给他们创造自由阅读的条件,教给他们自由阅读的方法,如介绍名著、推荐课外书刊、组织专题阅读、交流读书笔记,组织文学社团,等等。
2 耐心指导,培养良好的读书方法和习惯
明确要求:笔者要求学生坚持课外阅读,每周至少写3篇不少于规定字数的读书笔记,养成坚持写读书笔记习惯。
耐心指导: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学习阅读的技能技巧,如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学会诵读。掌握阅读的方法,强调阅读过程,
检查督促:人是有惰性的,初始阶段,往往需要“逼”一下。因为阅读内容布置了,如何做也指导了,但如果不认真检查,那也很难收到预期效果的。
鼓励激趣:教师对学生的公正评价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尊心,使学生再接再厉,不断进取。对学生交来的读书笔记,教师除了认真阅读批改外,对写好的给予充分肯定或表扬。
总之,立足课内,着眼课外;立足校园,放眼社会,让我们的社会成为“学习型”社会,让我们的民族成为爱读书的民族吧!
参考文献:
小学生天性好动,很少能静下心来读书,而且我校大多数学生家住农村,根本没有良好的家庭读书的氛围,学生课外书的拥有量更是少得可怜。
2006年秋季开学,我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学,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要让学生在小学毕业前尽可能地阅读更多的课外书并养成阅读习惯。这个班的学生现在已经是五年级了,从目前的情况看,有70%的学生喜欢读课外书,写作水平也远远超过同年级的其他学生。
一、师读故事,引领学生走进书的王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可以放在任何事情上,阅读也适用。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识字量少,拼音基础也不是很扎实,让他们独立进行课外阅读,难度较大。所以一开始,我以“读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把学生带进书的王国。每个星期,我都安排两节课表演固定节目――老师读故事。这些故事包括经典童话、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百科知识等。为什么是“读故事”而不是“讲故事”?我的用意在于告诉学生,老师的这些故事都是从书上得来的,只有读书才能知道更多的故事。久而久之,学生崇拜的并不是老师,而是那一本本充满智慧和快乐的书籍。
二、师生共读,提升课外阅读质量
曾经有一段时间,不少地方推出“亲子共读”的活动,这是创建书香家庭,培养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的好方法。但大多数农村孩子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而且有的从事重体力劳动,晚上或闲暇的时间根本没有精力和孩子在一起读书。于是,我充当了家长的角色。我经常在中午的时候来到班里,拿起学生看的书,和他就书中的某个情节、某个人物展开交流,有时还会像个学生一样,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这样,学生为了能和老师有共同的话题,总会把书认真地读完。
三、借书读书,提高阅读速度
古人云:“书非借不能读也。”意思是说,不是借的书就不能好好地读。的确如此,学生课外书的拥有量是不相等的,少的一两本,多的几十本。而越是条件好的、有钱买课外书的学生,越是不懂得珍惜。有一个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父母也比较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只要去省城总会给孩子买课外书。但是我却发现,这个学生把书借给了几个同学,他们都看完了,而他自己却没看。所以,我采用古人的法子――借书读书。一学期下来,最少用自己的一本书和全班同学每人交换一次,并在规定的时间看完归还。这一招还真奏效,别人的书,而且有时间限制,是得抽时间抓紧看。
四、定期检查,督促学生养成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那反过来就是自然成习惯。要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每天必做的自然而然的事,仅有上述方法是不够的,教师要把阅读纳入正常的教学行为之中。从四年级开始,我就适当减少家庭作业的分量,而适时增加了课外阅读的作业――读书写笔记。要求学生每天读40分钟左右的课外书。(星期天增加为2个小时左右)笔记可以摘抄优美词句,可以评价书中人物,可以写读后感,内容不限,长短不限。我不定期检查,督促学生养成课外阅读习惯。
五、交流展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关键词】新课标;课外阅读;有效性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足见广泛阅读的益处。《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新课标》还要求小学课外阅读不少于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可见课外阅读,受到空前的重视。那么,作为学校、教师,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是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然而,课外书远不如电视剧、网络游戏那么让人迷恋,对大部分天真活泼的小学生来说还真的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如果没有兴趣,把阅读当成是一种义务甚至是一种负担,阅读时就会囫囵吞枣、浅尝辄止,难于有什么收效。所以,激发兴趣是引导小学生有效阅读的关键。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校积极营造书香氛围,在墙壁上张贴名人名言、学生作品;通道、围墙上设置宣传栏均展示学生自己的作品;各班教室黑板上有每日一句、每周一诗等,教室布置围绕读书活动显示班级个性,使学校有“书香”“墨味”,营造了一个充满人文气息、文化底蕴的环境,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2.开展活动,激发兴趣
学校、班级通过举行“故事会”、“演讲比赛”“小百家讲坛”“读书交流会”等形式,让学生将其阅读课外书籍所了解到的知识讲述给大家听;让学生交流读完推荐书目后的感受,讲讲近期所看的书,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举行手抄报比赛,让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将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摘抄下来,并进行装饰,设计成一张整洁、美观、有创意的手抄报,展览给同学们看;开展优秀读书笔记展评活动。学生为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就要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积极主动地去收集处理信息。
3.表彰评比,激发兴趣
定期组织多形式的阅读比赛,并给予学生适当的精神鼓励,期末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表现进行综合考察,评比出“阅读之星”、“故事大王”“书香班级”等,表彰先进,树立典型,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二、创设条件,让学生有书读
学生有了读书的欲望后,学校、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大量书籍让学生有书可读。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发动,取得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倡导每个学生每学期购买两本以上课外必读书籍,在家设立“书香小屋”,在班级建立了“图书交换站”,学校图书室也添置了大量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杂志,同时多方筹集资金建立了语文阅读室,供以读物。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语文阅读室的资源优势。语文教师根据学校藏书情况,根据课标要求,帮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为学生提供阅读信息,并作简要介绍,避免学生在选择课外书时出现一些不健康的书。实现了人人有书读,个个读好书,以达到博览群书的目的。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会读书
由于学生的年龄、心理、阅历等实际情况,独立阅读常常会遇到不少困难,这会给阅读带来负面的影响。学生只有知道了读什么书,掌握了读书方法,消除了阅读障碍,才能对课外阅读有兴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做到课内外的贯通融合,适时的为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介绍安徒生童话让学生读。学习课文《鲁滨孙漂流记》,就让学生读笛福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学习课文《争吵》后,为学生推荐《爱的教育》;教《草船借箭》之前,引导学生去读诸葛亮或《三国演义》等有关书籍,了解草船借箭的时代背景和诸葛亮其人。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积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阅读方法。叶圣陶说:“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的;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的;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能够综观大意的;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可谓道出了阅读的真谛,即阅读时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的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比如对一些离我们的生活相对久远,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文学作品,可以粗读、浏览、领略大概就可以了。对主要的文章,则要精读,要学会感受、理解、赏析和评价。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为了加深印象和理解积累素材,可以采用摘录、批注、列提纲、做概要、评论及仿写等方法。根据学习小组,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汇报,让孩子就书中的角色、情节、写法等内容为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其中的精华,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效果。
四、培养习惯,让学生读好书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得更明确:“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阅读习惯,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也不需要自己警觉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进行阅读的种种动作。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可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使用不尽。
1.培养每天阅读的习惯,营造一个阅读的环境
每天阅读,关键在于坚持,使孩子的阅读习惯自觉的养成。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学生每天晨读20分钟;在家里父母要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给孩子提供一些他喜欢的阅读材料,并引导每个学生每天课外阅读30——60分钟,让家长督促检查,使之成为习惯。这样可以放宽孩子阅读范围,自由阅读自己喜欢的内容,自由发挥阅读天性,从而爱上阅读。
2.养成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摘录、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利。当然,“动笔”的方法习惯因人而异,我们应该就如何记笔记用笔记对孩子进行定期的个别指导。我们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了适合小学生使用的读书笔记。学生把书中精彩的字、词、句、段、篇以及自己的感受体会记录在笔记上,以丰富写作素材,提高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教师每周进行检查,每学期进行一次评比。
3.阅读时应多动脑,培养“心到、眼到、口到”的习惯
学生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对读物多动脑分析、比较,进而去吟咏、体会。鲁迅先生主张读书要认真思考、观察。他说: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他还指出读书要先了解一下书的内容结构,而后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宋代的朱熹说过:“读书应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4.培养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
阅读时碰上生字或不理解的字词意思的时候,手头有本工具书就会扫除阅读道路上的障碍,因此,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学生在学完汉语拼音后,就能够利用工具书进行阅读。教师、家长要适当地加以指导,多创造机会强调带工具书阅读的好处,使学生养成习惯。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贾谊语)。”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并用毅力坚持一生读更多的书,就会从阅读中享受到无穷无尽的乐趣,获取无穷无尽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关键词: 引导学生 课外阅读 养成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叶圣陶也说:“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那么,如何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指导阅读方法,营造阅读氛围
近年来教育界呼吁要建立“大语文观”,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我建议在加强师生阅读方面可以做以下尝试。
1.阅读指导,方法有效。
学校开设阅读指导课,任何教师不允许占用阅读指导课。指导课上,教师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基础保障。我们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以下方法:一是阅读方式多样化;二是边读边思;三是合作中阅读;四是有选择地阅读好书;五是在实践中阅读,把从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学习生活中,如作文、学校黑板报、文艺活动等,不断提高阅读质量。
2.分层阅读,亲子共读。
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谈。”阅读就是一场心灵的对话。因此,找到适合学生读的课外书籍尤为重要。首先,我们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年级差异,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其次,转变家长的观念,赢得家长的支持。教师可利用开家长会和家访的机会,向家长宣传读课外书的重要性,让家长根据子女的需要,经常为孩子买一些课外书籍,并督促子女在家多读一些课外书,少看一点电视,必要时,家长可以陪读,提倡亲子共读、家长陪读,并定期召开“亲子读书交流会”,营造一定的家庭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3.沐浴阳光,教师陪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所以老师本人就是很好的榜样,每天早上、中午安排一定的读书时间,不允许任何教师和学生占用,倡导教师陪读。在校园、班级营造一定的读书氛围,让书香飘进每个角落,当经常看到老师阅读,学生也会不自觉地模仿,从而逐渐走上阅读之旅。
二、多方位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主动、自觉地阅读课外书籍。可以通过以下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1.通过“图书漂流”来激趣。
为了切实打造书香校园,给学生搭建多样的交流平台,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学校之间积极开展读书漂流活动。活动中,双方学生互赠图书和自己精心设计的书签及精美的“漂流本”,架起读书交流的桥梁。他们看到每一本漂来的新书都如获至宝,同学们个个争着读、比着读,读书热情日益高涨。
2.展示“漂流笔记”来激情。
读书笔记可写、可摘、可画、可剪、可贴,不要因为“写”而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我们要充分利用“漂流本”,通过写“漂流日记”的形式让学生书写读书心得和体会,当“漂流本”漂向自己的那一周,学生都很认真,也很期待,他们在“漂流笔记”中尽情书写自己的读书感受,或向伙伴推荐新书,或讲述自己的读书故事,或抒发自己的读书感言……从那一份份执著和认真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读书的热情。
3.开办“文学社团”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