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开发技术培训

计算机开发技术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开发技术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开发技术培训

计算机开发技术培训范文第1篇

1.1 不重视、无系统的培训计划

(1)院校方面:近年来各院校都开展了教师计算机教育技术培训,但培训内容多数都以基本操作为主,没有更深入的系统的培训计划。有的院校受经济条件的影响,计算机教育软硬件投入不足,教师上机实践得不到保证,培训后的效果差,极大地打击了学校和参训教师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计算机教育技术的实现。有的院校购置了一定的计算机教育设备,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充分利用,没有把计算机教育技术这门课程保质保量地上好。

(2)教师方面:多数教师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技术的教学应用潜力与优势,没有积极参加计算机教育技术培训更谈不上将计算机技术整合在学科教学实践中。

1.2 师资匮乏,培训质量不高

受培训时间、经费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多数院校的教师计算机教育技术培训都采用以学校为培训基础的“校本培训”形式,由此加重了计算机教师的教学任务,使得本来就很紧张的计算机师资更加匮乏,严重影响了培训质量。

1.3 时间冲突、培训效率低

计算机教育技术培训的对象为各学科的任课教师,培训时间难免会与教师的授课时间冲突,大部份教师难以完成整个培训计划。有些培训对象是学校的部门领导或学科代表,他们对学习计算机教育技术的兴趣非常大,因为工作忙,教学任务重,有时无法参加培训班的学习。时间上的冲突,大大降低了培训效率,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

1.4 培训内容难以推陈出新

计算机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计算机基本知识之外,还应不断跟踪计算机发展的最新技术和发展动态及时地把一些相关的新知识、新信息穿插在整个教学内容中。目前各院校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影响了培训进度,使得培训内容无法及时地推陈出新。

2提高教师计算机教育技术的几点思考

2.1 提高认识、加大投入、重视培训

要充分认识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发展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方式。计算机教育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硬件和软件环境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计算机教育环境的改善只靠学校投资是远远不够的,要加大政府投资的同时广泛吸收和综合社会上的资源。计算机是一门发展速度快、实践性强的应用型课程,要充分利用现在的软硬件资源加大培训力度以适应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培训质量

计算机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开拓性的学科,知识的更新速度快,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除了要具备一般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外,还要具有探索和创新的专业素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开展计算机教育技术培训要有一支积极钻研、勇于探索、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计算机教师应当加强自身修养、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学校应该尽量为计算机教师创造培训、进修、交流、观摩教学等各种形式的学习机会,全面提高计算机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2.3 多种培训方式并用

2.3.1 分时段培训

由于参训教师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很多时候不能按时参加培训,我们可以在多数教师无教学任务的时候进行集中培训,对不能及时参加培训的教师再进行分散培训,以尽量保证每位教师都能完成系统的培训。

2.3.2 分阶段培训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教师计算机应用的水平在不断提高同时也显现出较大的层次差别,我们可以根据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分阶段对教师进行培训,基础差的教师通过初级培训后可以据其情况和要求进入高一阶段的培训。经过分阶段的培训,不同程度的教师经过各阶段的培训循序渐进地掌握计算机知识,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由于参训教师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进行学习,使用计算机的需求是不同的,加上计算机发展较快,我们还可以根据参训教师的需求和计算机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培训计划。

2.3.3 校内外结合

对教师进行计算机教育技术培训可以 “校本培训”形式,这样有利于调动教师的主动精神,有利于校内教育资源的开发,促进教师的共同发展,有利于校内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培训的成本,提高培训的实效。鉴于培训时间的冲突、教师计算机水平不一、计算机教师自身教学任务繁重等多方面原因,可以视学校及教师本身的情况选择校外培训。教师到各地教育中心的研修机构、研究机关以及开放大学学习,不但可以自主选择计算机培训时间及内容,加大了交流面,还极大地提升了他们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培训效果显著。

2.3.4 大力推行网络化教学、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

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教育将不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当前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与网络密不可分,利用丰富的立体化的网络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网络教学,使教师由被动学习转变为在网络平台上随时进行的主动学习,才能真正实现教师计算机教育技术培训的自主学习目标。

2.4“以人为本”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

2.4.1 教学内容“以人为本”

计算机教育技术内容具有覆盖面广、难度不一的特点,而参训教师的计算机基础和兴趣爱好都各不相同,在安排培训计划时可以根据教师的兴趣爱好开设丰富多样的培训内容以供教师选择。通过“以人为本”的方式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

2.4.2 专用机房随时供教师使用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机操作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教师专用机房并实施开放管理,为教师提供自由上机的学习环境,使教师有时间和机会接触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以提高教师的自学和创新能力。

3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与学双向发展

激励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与途径。适当的激励机制可以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教师在良好的氛围中去创造、创新和发展,学校才能培养出基础更扎实、知识更面宽、创新力更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经过系统全面、高质量计算机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往往能够较好地将计算机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生动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运用不同的激励方法,并注意适当适时的具体情况,创造条件以激发教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学校发展与教师自身发展的统一,达到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进教与学双向良性发展的目的。

4灵活适度的考核促进人力资源开发

培训结束前对培训对象进行公正透明、灵活适度的考核,让教师对自己的培训成果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自我认知,其目的在于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即对教师的计算机教育技术应用做出恰当的评价,并根据其水平提出相关培训建议。

参考文献

计算机开发技术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再培训

当前,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挑战,使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新世纪人才队伍的重要基地,高校所面临的任务尤其艰巨。而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首先就要对高校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培训。自教育部将1999年定义为“现代教育技术年”以后,教育技术在大学教育教学中如何广泛应用、灵活应用、最好应用的问题,已日益紧迫地摆到我们面前。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定期的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徐州师范大学是江苏省在这方面开展得比较早、比较深入的学校之一,该校从1999年就开始进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探索,并于2002年初发文实行 “45岁以下教师教育技术全员培训工程”,同时大幅度增加多媒体教室的数量,多批次资助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程建设项目,使得该校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取得很大进展。截至2009年7月,已经有1180多名教师报名参加该工程的初级培训班,940多人通过考试拿到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培训中心颁发的合格证书。多数教师已经知道基本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学会独立进行课堂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可以说,“广泛应用”这个目标,已经在该校基本达到。

但实践表明,即使是进行了如此大面积且有效的培训,大多数教师与科学、灵活地运用教育技术的目标仍然存在一定距离。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理解和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有效地进行教师的个性化再培训是目前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一个难题。笔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认为,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通过CAI辅助教学录像比对,消除抵触情绪

要继续深化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首先是让广大培训对象认识其必要性,特别是那些在初级培训班中表现突出,认为所学到的知识已经完全满足教学应用的教师。这些教师有的把讲稿完全电子化,制作成电子书本;有的将自己的课堂演示做成让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艺术T型台,美轮美奂的界面、音乐、图案背后,科学的教学系统设计、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被冷落;有的将多媒体和教学内容结合得比较好,但是在授课的过程中却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计算机屏幕上,忽视了学生。

因为视角的原因,这些教师不仅不能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反而有着盲目的自信,认为自己的课堂已经是比较完美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了,所以对提高性的再培训有比较大的抵触情绪,认为这种培训完全没有必要,是“折腾人”。对于这些教师,劝导、旁敲侧击的效果总是不理想,建议通过直观的教学录像比对,让他们直接看到自身的差距。

在进行个性化再培训之前,要求认为自己有资格免培训的教师进行CAI辅助微格试讲,让他们观看自己的试讲录像,并和录像网络资源库中的全国、省级优秀课堂教学参照录像进行比对,只有合格并通过考试委员会复核才可以直接颁发合格证书。在以一个听讲者的角度看到自身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之后,参加培训的紧迫感会激发这些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采取教育技术培训“学分制”,健全课程选修平台

在经过初级教育技术培训之后,受训教师往往认识到自己在技术上的差距,而没有感觉到在教育理论上的落后;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往往是凭借经验和感觉来进行,并没有经过科学的规划和细致的设计工作;在计算机辅助授课工作中,他们在知识信息化整合过程中,对于知识点如何拆分,转化成何种多媒体信息类型、要转化的程度等方面缺乏经验,并且很不耐烦进行这方面教学信息的详细设计工作。

教育技术培训注重的是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的结合,而不仅是纯技术工具的介绍。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对所教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要结合教育理论使教学设计科学化。由于学科的差异,教师对于学习的需求和兴趣也有很大差异,采取原来的大一统,大班集体上课的方式明显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针对上述在教师中普遍存在的运用教育技术的三种弊端,我们认为可以参照目前高校的学生选修课程制度,分别开设以下四类选修课程:1.教育技术理论类,包括教学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学与教的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课程;2.开发平台类,包括Authorware、Flash、PowerPoint、几何画板、物理实验室、Xml等;3.资源编辑类,包括Photoshop、3Dmax、超级解霸等;4.艺术修养类,包括音乐美学、平面设计学、色彩学、空间设计理念等,每类课程可以选修其中一种以上,考核合格后获得相应学分,积累学分达到规定分数即完成培训任务,获得高级培训班合格证书。

在技术类课程的学习中,应该注意到参加学习教师的知识水平,所讲授的每门课程的相应深度,而且在教学中应遵循简单、实用,不贪多、贪高等基本原则。

三、建立培训师资库,引导学员使用教学素材资源库

一般来说,往常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一般都是由教育技术中心或者教育技术系的教师担任授课教师,其他专业、系科的教师作为被培训对象。这种师资模式在初级培训班,即以掌握基本理念和基础软件开发技术为主要目的的培训中是适用的,但是,在进行强化班、高级班的培训工作,采用学分制培训方式,开设多个选修课程以后,仅仅依靠原来的培训教师是远远不够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更大范围内发现人才,建立培训师资库。师资库的选择范围除了原来的授课教师外,还应该包括教育、计算机、音乐和美术类的教师,只要是擅长某门选修课程教学内容,有一技之长的教师,都可以纳入培训师资库,担任培训班某个单元的教学工作。培训师资并没有免除被培训的特权,他们既是某门课的授课教师,又是其他课程的学员,同样要积累学分通过考试。通过这种发挥长处、互通有无的教学方式,学员接触到的教学风格更加多样化,学习到的内容更加实用和丰富,而原有的授课教师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教师要合理使用教育技术,对教育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制作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仅仅只做一名资源收集者是远远不够的,还和个人性格、教学特点紧密关联,而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总结、整理和加工的隐性资源同样重要。不同的教师有独特的教学习惯和对学科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教师要想把性格特点和学科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合理使用信息,就必须创造属于自己的教学资源,建立起适合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库,包括媒体库、题库、教学设计方案库、参考文献库、网络资源库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如鱼得水。

四、深化同专业教师小组交流,建立新型人机关系概念

协作学习是教育界提倡的学习模式,它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作为学习的提倡者,高等学校的教师,特别是没有配套学科助手的中青年教师和非师范院校出身的教师,由于工作性质和时间的关系,大多仍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教学科研工作,很少见面和交谈,又由于个性、学习经历等原因,造成相互之间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重大差异,这种差异尤其体现在教育技术的运用方面。

信息社会的网络平台使教师间的协作交流成为可能。因此,我们倡导开展教师中,特别是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之间开展相互听课和广泛的网上交流,并要求他们归纳讨论的心得,并将其引入参加培训学员的评分体系。教师们借助Email、MSN、学校BBS上相关学科论坛等方式,加强教学经验、学科教学改革等方面的交流,交流的内容包括“本专业网络精品课程的讲授、方式、效果学习”、“授课内容中哪些部分应该用计算机辅助体现”、“课堂讲授中间如何处理和计算机的关系”、“如何查找所需的信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等。特别在是否、何时、如何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如何把握教学者和计算机的关系等问题上要加强讨论。

通过交流,这些教师认识到: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肢体语言、感染力和人格魅力是计算机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但是,由于人体功能的局限性,很多教学内容是教师所不能模仿,或采用常规教学媒体所不能实现的,这时候,计算机形象、科学的仿真又大大优于人体,“人”、“机”之间是为了教学效果服务的新型关系。所以,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传播者,必须尽快转变传统的教学观,与社会的发展同步,不但应该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和深厚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具备教育技术意识和掌握教育技术方法。

五、开展电子教案交流展示,鼓励知识的整合创新

参训教师从参加培训之日起,就要一边学习计算机软件、教育理论,一边构思、制作、完善他们的电子教案,这样他们的教案就会日益完善。在培训结束时,让他们将教案收集起来,进行演示交流,有助于他们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在培训中,我们应注意改变原来那种单向传播、灌溉式的被动培养人才模式。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资源丰富多彩的今天,教师必须重新认识与调整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导航者,这对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时代,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成败。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引入个性化学习体系,正是为了强化教师的自主探索精神,打造新时代有独特个人视角和媒体应用观的“新教师”,并通过他们将这种体验传递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达到引导学生科学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迈诺尔夫・迪尔克斯等.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计算机开发技术培训范文第3篇

本人概况

姓名:×××

性别:男年龄:23岁 民族:××

政治面貌: ×× 学历(学位):学士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联系电话:888889999999

手机: 13×879875414512 联系地址1:***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系2000级计本1班(73*****) 联系地址2: EmailAddress: 求职意向 大中型网络设计、组建、维护及网络安全 软件开发及软件测试 与专业相关的或能发挥本人特长的相关工作 教育背景 2000年---2004年*大学获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系学士学位 另:其他培训情况 2002年11月获CiscoCertifiedNetworkAssociate(CCNA)国际认证 2003年8月参加北大瑞通IT技术培训学校思科CCNP培训 2003年11月参加Chinitlab网校CIW网络安全分析师培训 专业特长 精通网络设计、维护及其网络安全 熟练路由器、交换机的操作和应用 擅长计算机软件开发,VC++、Java、C编程语言 熟悉各种网络协议,特别是TCP/IP协议栈 对非视窗版操作系统RedHatLiuux、关系型数据库SQL有一定了解 实习经历 2001年暑期在物价局实习,负责计算机维护和文字处理 2002年暑期在毅诚商贸有限公司实习,负责网络维护 2003年暑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 2003年暑假在宽网吧屋网吧打工,负责网络建设、维护及网络安全 2004年3月-4月在北京宽带生活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实习,用VC负责H.264标准流媒体播放软件开发工作,个人能力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得到公司领导们的肯定和赞赏 本人性格 温和、谦虚、自律、自信、踏实肯干、吃苦耐劳 最重要的是能力,相信贵公司会觉得我是此职位的合适人选! 期盼与您的面谈!

计算机开发技术培训范文第4篇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又译作灵境、幻真)是近年来出现的高新技术,也称灵境技术或人工环境。虚拟现实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

虚拟现实是一项综合集成技术,涉及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它用计算机生成逼真的三维视、听、嗅觉等感觉,使人作为参与者通过适当装置,自然地对虚拟世界进行体验和交互作用。使用者进行位置移动时,计算机可以立即进行复杂的运算,将精确的3D世界影像传回产生临场感。该技术集成了计算机图形(CG)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显示技术、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是一种由计算机技术辅助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

概括地说,虚拟现实是人们通过计算机对复杂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与交互的一种全新方式,与传统的人机界面以及流行的视窗操作相比,虚拟现实在技术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虚拟现实中的“现实”是泛指在物理意义上或功能意义上存在于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或环境,它可以是实际上可实现的,也可以是实际上难以实现的或根本无法实现的;而“虚拟”是指用计算机生成的意思。因此,虚拟现实是指用计算机生成的一种特殊环境,人可以通过使用各种特殊装置将自己“投射”到这个环境中,并操作、控制环境,实现特殊的目的,即人是这种环境的主宰。

2.虚拟现实技术主要的应用领域

现在虚拟现实技术主要应用在军事与航天工业、室内设计、房产开发、工业仿真、应急推演、文物古迹、游戏、Web3D/产品/静物展示、道路桥梁、地理、教育、虚拟演播室、水文地质研究、维修等方面。

3.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煤矿工作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 国外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煤矿工作中的研究现状

在国外,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煤矿及其生产系统的设计和规划、采掘工作面、矿井灾害的模拟、煤矿安全生产培训等方面。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发了虚拟现实矿工培训系统。该系统允许用户在虚拟工作面上检查工作面的故障隐患,如顶板支护是否合理,查看工作面设备是否正确放置,以及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应用该系统可以培训矿工的安全意识。

德国DMT大学开发的矿井决策模拟系统STMBERG,是采矿专业学生的训练软件。该软件包括地质、开采设计、工作面状况等方面的简化条件,学生可以进行决策和管理。

3. 2 国内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煤矿工作中的研究现状

国内在虚拟现实研究方面则是刚刚起步,在煤矿中虚拟现实技术主要应用在重大事故调查事故分析中。如陕西某矿发生的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开发了煤矿瓦斯爆炸及火灾事故虚拟现实系统,并成功应用于对该矿事故的调查分析,利用粒子系统和动态文理技术表现瓦斯爆炸、火灾,形象地显示了复杂的事故过程和发生原因。目前,中国矿业大学和DMT-TFH合作,已将STMBERC应用于真实矿井中。

4.虚拟现实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在煤矿的应用,既属于危险环境下的操作,也属于CAD、教育和培训的范畴。虚拟现实技术为煤矿安全生产、优化设计和矿工技术培训等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手段。

4. 1 矿井开采模拟

采掘工作面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前线,安全生产矛盾最为集中、安全条件最差、作业人员最多、设备集中、空间狭窄、工作行走受限,是顶板、瓦斯、煤尘、火灾等灾害的多发地点,也是系统最复杂的地方。采掘工作面的虚拟实现不仅包括静态的虚拟环境(如顶板、巷道、地板等),还要包括动态的可交互的虚拟实体(如采煤机、掘进机、液压支架等)。系统创造的这一三维环境与现实中的房柱式开采情况极为接近,无论是采矿作业过程,还是工艺设备的运行都如同是现场拍摄。更有意义的是操作人员可与这一系统进行交互作用,可以在任意时刻穿越任何空间进入系统模拟出的任何区域,通过计算机屏幕显示出所视空间的采矿作业情况,如设备当前位置和运行状况,设备运行的时间、产量、设备间的距离等动态信息。这种模拟超过之前以任何方法建立的模型所达到的效果。应用虚拟现实系统可以通过对不同型号设备、不同开采参数下的生产系统进行动态模拟,从而达到优化生产系统的目的。显然,这类系统还可用于矿井开采计算机辅助设计、生产监控、管理和技术培训等方面。

4. 2 煤矿人员技术培训

在矿业领域可以借助虚拟现实系统虚拟井下各种复杂的作业环境,供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实习训练,这样既可以降低实习费用,又可缩短教学时间,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同时还可对井下工人进行上岗前的操作及安全教育培训。如虚拟井下的各种工况及险情,使被训练者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并学会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去处理各种险情,以提高人员素质,消除事故隐患。

诺丁汉大学AIMS研究室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的房柱式开采模拟系统VR-MINE、蓄电池机车模型、露天矿单斗卡车工艺生产系统等可分别用于相应环境下工作人员的培训。如用于露天矿卡车司机及相关人员的培训的露天矿卡车模拟器,该模拟器除采用一般的VR模拟系统硬件及软件进行人机交互外,还可通过方向盘、加速器和刹车板控制屏幕上卡车的运行,犹如驾驶真正的卡车一般。当受训者操作这些硬件时,面对的计算机屏幕或投影大屏幕上呈现出一个三维的真实直观的露天矿作业环境,包括声音、甚至烟雾,如同驾驶着一辆真实的卡车运行在露天矿的矿坑内,无论是驾驶的卡车本身,还是环境中运行的其它设备,均按照受训者的操作或依据系统间的动态关系运行。比如,受训者操作出错时,同样会造成撞车或从台阶滚落下去的事故。显然,这种培训手段使人与环境结合起来,通过人机交互使受训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达到或超过以往其它任何培训形式所能产生的效果。

4. 3 煤矿设备的虚拟设计和制造

虚拟现实技术用于大型设施、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已有许多成功的实例。把虚拟现实技术用于对煤矿新设备的设计方案进行可视化的性能评估,则更显示出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由于井下场地狭窄,环境恶劣,因此对井下设备的设计、运行、维修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煤矿设备的虚拟设计和制造,其意义不仅仅是节约资源和时间,而是完成在地面或在常规条件下无法进行的工作。例如采煤机虚拟设计中,设计人员不必等到样机制造出来,再去修改其中不理想、不合理的部分,因为虚拟现实系统可以容纳他们“进入”计算机中的三维空间图像,借助多种交互手段直接对采煤机的设计进行观察、讨论和修改,从而大大缩短设备的研制周期,节省研制费用。

4. 4 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矿井事故调查和研究

应用计算机绘图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以一系列三维图像在计算机屏幕上再现各种事故发生的过程,事故调查者可以从各种角度去观测、分析事故发生的过程,找出事故原因,包括系统设计和现场人员的动作行为。同时通过交互式地改变这虚拟模型中环境的参数或状态,从而防止其它与此相关的潜在事故的出现。

矿井火灾和瓦斯爆炸是井下工作人员所面临的主要灾害。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在灾变条件下复杂的通风网络快速解算成为可能,从而指导井下火灾发生时正确地控制风流,确保井下工作人员安全撤出,防止火灾和有害气体、烟尘等的蔓延。

AIMS的研究人员目前正致力于矿井火灾VR系统的开发。该系统通过模拟某个真实的矿井作业环境,并结合网络分析和CFD模拟的结果,可以逼真地展示出火灾或爆炸发生的动态过程。除了模拟火烟弥漫状况外,该系统还可通过人机交互作用显示出人为因素,如反风、灭火措施等对整个通风网络的影响。此类系统的开发,无疑可以广泛地用于矿井火灾的防治、救灾和人员培训等方面。

4. 5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煤矿防治水工作中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三维可视化功能可以真实的再现地下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分布、含水层的厚度空间的变化情况。以往工作中,通过剖面图展示含水层、隔水层的分布特点,在平面图中通过含水层厚度等表现含水层的空间分布状况,总的来说不直观也不全面。在虚拟现实系统中随着资料的进一步完善,能够直接的将含水系统真实的展现出来。水文地质研究中的重要部分是地下水流的运动规律,利用虚拟现实系统可以研究的不仅是含水层的展布,同时利用虚拟现实系统的实时变化功能也可以对地下水流的运动变化特征进行虚拟表达,充分展现地下水流的特点:其流向、流速和流量乃至储存量的变化等,为矿井防治水提供可靠的依据。

5.煤矿虚拟矿井系统的设计构成结构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现状、虚拟环境中多智能体技术建模方法研究,系统的主要结构是:

(1)控制与反馈系统。系统可通过传感器进行控制并作用于虚拟环境和反馈来自虚拟世界的信息。

(2)主计算机系统。是进行计算、模拟的主要计算机设备。

(3)三维模型。通过建模软件形成的矿井中物体的三维模型。

(4)三维模型运动控制接口。三维模型运动控制接口程序控制矿井生产系统以及矿井中一切需要移动的物体。

6.结束语

计算机开发技术培训范文第5篇

为了更好地面对新的世纪,各国都在努力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美国总统克林顿于1996年提出了“教育技术行动”(Education technology Initiative)。行动纲领指出:到2000年,全美国的每间教室和每个图书馆都将联上信息高速公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21世纪的技术文化方面受到教育。

为了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国际竞争,我国目前也正在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教育部决定:全国普通高级中学从2001年新学年开始开设信息技术的必修课程;城市初级中学从2001年新学年开始开设信息技术的必修课程。日本、新加坡、英国等国推出了信息技术教育规划。

在各国都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时候,审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时所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具有现实意义。美国1996年颁布“教育技术行动”纲领后,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就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征询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大家充分地谈到了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时遇到的问题。本文将结合这一调查,分析目前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遇到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遇到的问题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是一个新生事物。它在给教育带来更多生机的同时,必然对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以计算机和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有效应用的一个前提是有足够的资金投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广泛、深入地使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时教师、学生,以及信息技术的资金投入等方面遇到的一些问题也日益为人们所关注。

(一)教师与技术

美国近年来在学校配置计算机和联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要将硬件、软件等转化为有效的教与学的工具,还有赖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但目前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应用时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普遍缺乏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信息技术存有畏难心理,这导致他们在教学中很少、甚至不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一些老教师。教师缺乏教育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既无法认识到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又无法体会技术给教育教学活动带来的便利。有些人还害怕由于自己对技术的使用不熟练,在学生面前会显得笨手笨脚。调查表明,目前只有20%的教师认为自己具备了将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能力。

2、缺乏必要的教师培训,这有其现实原因。一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初期,人们忽视了对教师进行培训的重要性。1998-1999年,学校预计生均教师计算机培训费用是5.65美元,而教学硬件、软件和联网费则为生均88.19美元,这与美国教育部建议学校至少将30%的技术预算用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相去甚远。二是对教师进行技术培训需要大量的时间,而教师的常规教学任务已经比较繁重,学校也没有明确规定给教师留出用于信息技术学习的时间。三是接受技术培训的费用昂贵,而得到的回报却比较低。

3、缺乏技术支持。技术支持是教师在教学中顺利使用技术的前提,而事实上,教育领域需要的技术人员在工业领域也急需,并且薪酬高得多。这就导致教育领域要吸收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比较难。许多学校由一些缺乏技术训练的教师负责教育技术的应用,或是仅有的几位技术教师负担过重,从而给普通教师提供的技术支持也相当有限。

4、缺乏管理者的支持。不少教育管理者对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支持是表面的、不很热情的。不少教师接受过或正在接受使用技术方面的培训,但结果却发现由于校长对此缺乏热情,很难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

(二)学生应用信息技术中遇到的问题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劳动力需求快速变化,学生在未来社会要获得成功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也就在不断地变化。正确地将技术整合进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改善学习环境,也为他们进入未来社会作好了准各。美国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不少计算机教育方案,以保证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在使用技术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1、如何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很多学校都配置了计算机设备,联上了因特网,但是,“将计算机放在教室中不会自动使学生具备技术机智”。如果学生没有处理、辨别大量信息的研究技能,计算机网络的价值是有限的。现在不少学生知道如何查找信息,但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评价信息的相关性和准确性。发展以技术为核心的课程,以帮助学生处理大量的信息日益显得重要。

2、如何培养有责任感的计算机公民?技术在改善教育的同时,不恰当地使用技术也会带来很大的危害。比如信息技术的使用为人们更加便利地获取不良信息提供了可能,也带来了许多知识产权的问题。如何保证学生将计算机用于建议性的而非破坏性的目的,以及进行正确的电脑维护?如何让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计算机公民?这些问题都急待解决。

(三)信息技术应用的资金投入问题

人们都普遍认为技术在教育中应该得到越来越多地应用,认为要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随时随地位用信息技术”的条件。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前提是学校具备使用信息技术的条件,比如拥有一定数量的计算机,能给师生提供上网条件,有一定的教育软件支持等。

近年来美国政府努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普及化,并且这种努力是卓有成效的。美国公立学校的联网率已从1994年的35%上升到1999年的95%。公立学校教室的联网率从1994年的3%上升到1999年的63%。1999年公立学校平均约6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而1998年时还是平均每7.8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国家还出台了教育折扣率(E-rate)方案。该方案是根据学生家庭在社区中所处的收入水平,以及是在城市还是郊区学校学习,决定对他们提供的通讯技术和服务费用折扣率。最贫困的申请者可享受90%的费用折扣,郊区学校的学生则最多享受10%的折扣。到1999年底,美国政府在E-rate方案中投入了19亿美元。

但是,尽管联邦政府作了许多的努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仍面临投入不足的问题。根据总统建议委员会的意见,每4-5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的比例比较有利于学生学习。而现状与此目标间仍有一定差距。并且,不同学校在拥有计算机和联网方面也存在差距。规模中等和较大的学校平均每9-10名学生才拥有一台能上网的计算机。城市学校约11名学生拥有一台能上网的计算机,而乡村学校7名学生就能拥有一台可上网的计算机。并且这一比值还受学生贫困情况的影响。贫困学生多的学校平均16人拥有一台可上网计算机,而贫困生少的学校7人就可拥有一台可上网计算机。

面向21世纪的教育要保证每一位青少年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保证他们都能顺利地面对未来生活。实现平等的应用信息技术条件显得非常重要。而要解决这一不平等现象,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另外,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不仅仅指提供计算机和配线,还包括软件、教师专业发展、设备和线路的维护等,这些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资金是困扰教师、管理者、州和联邦政府官员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应对策略

克林顿总统指出:“因特网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棗为我们提供新的服务,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克林顿总统于96年提出了“教育技术行动”及应对信息技术挑战的四大支柱:

1、每个学生都有条件使用现代计算机和学习设备;

2、每间教室既要联上因特网,教室间又要互相联网。

3、能够整合到课程中的优秀教育软件;

4、教师要能应用和教授信息技术。第一和第二个支柱由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当地政府以及企业联合资助;关于第三个支柱,克林顿总统已经与各大计算机公司的首脑们进行了谈话,希望他们能够开发出优秀的教育软件;而为了支持其第四个支柱,美国教育联合会等几家著名的全国性教育组织联合建立“21世纪教师”网络(21ct.org),其目的是“鼓励、组织和支持使用新技术对学生进行革新教育的教师”。该网络服务预计将培训10万名美国教师,并为参与该项服务的教师提供交流经验的场所。苹果公司为该组织的教师培训工作设立了专门的网络服务“21世纪教师工作室”(education.apple.com)。

从这四大支柱不难看出,美国社会已经在积极地应对信息技术对教育提出的姚战。时至今日,美国在第一和第二个支校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进步,以后需要做的工作是进一步实行原来的计划,同时还需要作战略重点上的调整。

(一)加强教师有效使用技术能力的培训。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给学校配备计算机和联网只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开始。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目的不是技术,而是教育,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有效应用。培训教师使用现代技术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关键。

1、加强职前培训中的技术培训。教师有效地使用技术的能力来自职前培训,所有教师教育学校都要给这些未来教师提供技术培训。首席执行官教育技术论坛(The CEO Forum on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以下简称CEO论坛)就加强职前技术培训提出了如下建议:

到2000年,国家对教育学院的资格认可标准必须要求教育学院教给新教师将技术整合进课程的方法;

到2001年,教育学院要给教职员提供必要的工具、激励和专业发展,以帮助他们将技术整合进教师培训;

到2003年,新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从业许可证和资格证书中要包含熟练应用技术的内容。

2、加强在职培训中的技术培训。从教多年的教师在使用技术方面的困难更大一些,对他们的培训也就更为紧迫。CEO论坛建议:

到2000年,每个州都要提出将技术整合进课程的继续教育标准;

到2000年,学校和学区要提出长期性的技术教育专业发展计划和标准;

每一个专业发展方案都应将技术作为培训内容的一部分。

3、给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技术培训提供资源、激励和持续的支持。教师花费时间和精力接受专业发展的意愿非常重要。学校要制定一些制度以保证教师在不影响学生学习和占用个人时间的情况下接受培训。另外,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要知道如何操作计算机,还要关注如何有效地将技术应用于重新定义学校教育。

4、每个学校配备一名受过训练的技术专家,以给教师提供应用技术的技术支持。

(二)加强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指导和控制。

将信息技术整合进课堂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前面说到,信息技术在改善学校教育的同时,也为学生获取不良信息提供了机会。为了尽可能减少其弊端,学校要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教育。

1、改变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思维和判断能力。由于信息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以及信息量的极度丰富,一个人不可能通过一次性的学校教育掌握全部的知识,学校教育要从强调知识传递变为注重能力培养,培养学生查找信息、判断、分析与综合信息的能力。

2、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指导和监控。比如通过过滤程序限制学生获取不良信息,或是限定学生所上网站。但是,由于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日益深入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完全控制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活动是不可能的。所以,教给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非常重要。

(三)加强政府在技术应用中的作用。政府除了对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进行投资外,还应加强在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1、积极招募最好的专家设计最好的在线课程。与私营机构相比,政府组织的课程开发更有可能成功。这要求政府将工作的重心从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转移到课程本身。

2、支持课程开发,尤其是那些私营机构无利可图,不愿意开发的课程。

3、对学校和课堂的未来进行思考和设计。

(四)加强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

研究表明,当技术使用恰当的时候,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力、参与性,甚至能提高学生标准化考试的成绩。如果有合适的教师培训、计划、数量充足的电脑,技术对学生的学业能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如何使用技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技术对学生和教师的本质影响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澄清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有效应用的保证和动力。下面是美国公众列举的应该进行研究的一些领域。

1、专业发展。专业发展不仅是指教会教师基本的电脑使用方法,还包括将电脑知识适当地整合进课程和专业发展活动中。怎样才能将技术有效地整合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

2、课程整合和学生学习。不少学校已经有了电脑,并且上了因特网。下一步要做的就是保证技术有效地整合进课程。比如需要调查技术和学校业已存在的一些成功方案之间的联系;研究重建课程的可能性以及利用不同教育方案和软件进行教学的最有效方法。

3、学校中的技术管理和计划。技术管理和计划是发展成功的技术方案的关键。不少学校急于进入技术时代,购置了硬件和软件,甚至聘请了专业人员。

但由于缺乏研究和计划,他们购置的设备根本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这说明了计划和研究的重要性。在进行技术整合时需要考虑“怎样利用技术培养终身学习者?”在进行计划时还要考虑将一部分资金用于技术支持等。

(五)鼓励私营机构参与投资教育技术。

私营组织的投资和参与一直是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近年来私营机构对教育的投资更是有增无减。

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90年代私营机构对教育的投资达到60亿美元,而四年一年就达26亿美元,并且因特网教育产业在投资中的份额越来越大。

1997年,电子化学习(e-learning)的投资占私营机构教育授资总额4.47亿美元18%;1998年上升到7.93亿美元,占总额的25%:1999年则为26亿美元总额的38%;2000年的头5个月,私营机构对教育的投资己达到15亿美元,而电子化学习就占了57%。

私营机构通过提供教育中需要的工具,能推动自身技术的发展。同时,教育也为这些私营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利润市场,因此,私人机构愿意投资于教育技术。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政策,鼓励私人机构投资和参与到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