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引导式教学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引导式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对体育内容加以研究、探讨以及创造。引导式教学方法正符合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兴趣的目标,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方法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对小学生加以引导[1],充分调动小学生对体育知识与动作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体育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高。
二、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具体策略
1.确立体育教学目标,明确对学生的指引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制定出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它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体育的教学质量,进而帮助小学生在体育技能方面得到一定的提升,同时也使得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有目的地开展体育教学。鉴于小学生自制力比较差,在室外上课时注意力不会高度集中,体育教师有必要对小学生的体育动作学习加以指引,从而促进他们较好地接受体育知识。例如,教师在教关于“接力赛”的知识与动作要领时,首先明确接力赛教学的目标:一是要锻炼小学生身体的反应能力与爆发力;二是要重点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需要进一步地制定出实际的教学计划,在开始进行新内容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小学生做一些准备活动,然后再进行相关的练习活动。如让小学生各自进行练习跑步,激活身体运动细胞,同时使他们能够在爆发力量之前得到一定的缓冲;接下来教师可以安排小学生进行实际的接力棒活动练习,其中稳稳地接住接力棒是关键,如果在比赛中出现掉棒现象,就会延长比赛的时间,从而降低小组比赛的成绩。由此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要对小学生进行有计划性与方向性的教学,从而明确指引小学生练习,提高他们对接力赛相关技能的掌握。
2.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其中多媒体教学技术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例如教师在教小学生学习打篮球的时候,其中有许多关于篮球技术与技巧的知识,教师通过语言来解释难以表达清楚,小学生也难以接受,那么教师可以先在室内给学生播放相关的教学视频,让学生从视觉的角度感受与学习相关的动作。在学生观看视频的同时,教师要对其中的关键点加以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技巧,然后再组织学生在室外进行实地学习与练习,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小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篮球中的知识与技巧[2]。再者,教师以往在体育教学中经常就某一动作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模仿学习,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教师可以大大减少示范教学,从而将更多精力放在纠正学生动作方面,使得学生能够得到更多有针对性的指导。
3.与学生建立良好沟通,开展针对性教学
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应该与学生之间加强沟通与交流:一方面加强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况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小学生所学习的体育内容而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从而使得体育教学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实际。例如教师在讲解篮球比赛场中的情况时,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在篮球比赛中队员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默契,同时还要学会与其他队员团结协作,那么教师可以先让小学生观看半场篮球比赛的视频,然后让他们发表对篮球比赛的看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看法,判断出他们对篮球的认识与熟悉程度,从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如将班级中的男生与女生分开,然后通过引导的方式在男生、女生所具有的不同篮球水平上进行指导。通常男生对篮球的熟悉度要高于女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男生重点掌握配合度的问题并提供一些技巧性的动作指导;而对于女生,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对其加以引导,如让女生站成不对称的两排,然后进行传球,使女生可以更多地触摸篮球,帮助女生发现篮球中的乐趣。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语言方面给予小学生一些鼓励,使他们能够在这种积极语言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从而促进他们更加积极的学习。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给小学体育的教学带来良好的效果,在激发小学生篮球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3]。由此可知,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小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十分重要,对教师而言,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优化体育教学的内容,寻找出更加适合小学生学习体育、热爱体育以及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方式;而对小学生而言,通过与教师的沟通,可以对自己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从而使自己的体育动作更规范,有助于更好地锻炼并在体育运动中取得良好成绩。
三、结束语
小学体育课教学中教师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对提高小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对引导式教学法的应用,结合对相关体育动作的言语解释与指导,从而使得小学生能够在生理与心理方面都勇于尝试体育活动,以提高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参与意识,从而达到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温国平.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6,6(4):90-91.
本文将对行为引导教学方法理论进行一些分析,希望能够更深入地认识这种教学理念,以便更适当地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更好地培养职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行为引导教学方法释义
行为引导教学方法起源于德国职业教育领域的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为多元智能教学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活动建构教学论。其教学设计遵循杜威先生“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因此行为引导教学方法从理论支持的角度看,非常适合用于达到职业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成为“既具有胜任具体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又具有一定的适应新异工作情境的迁移能力的劳动者。”
行为引导教学方法的具体概念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整个行为引导教学方法体系由头脑风暴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和未来设计教学法八种经典方法和教师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教学课程特点开发出的各种创新方法构成。
二、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比较
我们所说的传统教学法,实际上大部分是借鉴苏联教育理论和经验,基本运用凯洛夫以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为教育目标的“五环节”教学法模式――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传授式教学。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绝对意义的主导作用。教师根据自己观察到的学生认知规律,确立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计划,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讲授法是教师系统讲授知识的固定模式,一个教师可以面对众多学生,学生能在单位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系统的信息。
但这种教学方法存在一个较大的弊病,就是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很难理解这些系统灌输给他们的知识的价值,因此学习主动性较差,对于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不足。
1.行为引导教学模式的特征
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脱胎于建构主义教学论的行为引导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其主要特征概括起来说有以下五点。
一是采用跨学科的、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活动模式;二是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获取信息、制订工作计划、作出决定,实施工作计划、控制工作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环节;三是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组织形式。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四是教师的作用是教学引导者、学习辅导者和主持人;五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评估。
由此可见,不同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是,行为引导教学方法把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交情境,特别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决定为完成“行为产品”引导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以活动为中心,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团队学习,采用师生互动的社交方式,将与活动相关的各种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都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在这种教学方法模式下,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锻炼主要来自学生的自主行为。
2.行为引导教学方法较之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
(1)行为引导教学方法比传统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也更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培养。行为引导教学方法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比传统教学方式更适合于以培养合格的蓝领人才为目标的职业院校。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强势地介入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固化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而在实施行为引导教学方法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Problem-based learning,希望教学时以实用性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地去思考探索,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也增强了知识的实效性。
以《网页设计制作》这门课为例,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以教材章节讲授的方式讲解各种设计原则,软件基本操作命令,脚本编写的概念、格式、使用方法等,最后才谈到一张网页是由这样那样的元素、这种那种技术构成的。学生很可能在学习了很完整的相关知识后,在独立面对实际问题时,依然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相对而言,当我们以行为引导教学方法来设计教学过程时,网页设计制作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个已完成的实际项目(如校园网的建设),引导学生将教材作为指导手册,自行拆解网站成品,仿制成品。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面对问题。学生先要研究构成这些网页的外观:这些网页用了什么样的文字和颜色?图片是怎么做的?这些链接怎么做的?……然后学生开始思考网站的运作方式:我怎样才能让别人看到这些网页?如果我要选择性开放这些网页,怎样区分人群?……当学生终于将网站仿制成功的时候,他实际已经学会了网页设计和制作的相关知识。当他需要建立网站的时候,学生立刻就能以这次学习经历为模板,举一反三,再设计制作类似结构的网页时就可以构建出比较完整的网站。
(2)较之传统教学方式,行为引导教学方法更重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
由建构主义、实用主义理论看来,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扮演权威的角色,学生被动接受属于被给予的角色,但是学生很可能在整个教学过程结束后无法真正完全了解所接受的知识。而在行为引导教学方法中,采用的是合作学习的策略体系:教师充当引导的角色(tutor),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由实际应用经验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自主思考、决策、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真正的主体作用。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在行为引导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讨论,这样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就有了非常融洽的沟通和交流.
从认知角度讲,任何一个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在他之前的生活和教育中都拥有其独有的知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些认知会在后续学习时产生干扰,我们称之为prior knowledge。传统教学法在排除这类干扰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大致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在传统教学法模式下,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为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传授。由于个体差异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很难发现学生的前概念问题;二是传统教学法的灌输式教学,在面对职校学生对学习的躲避心理时,难以有效扭转其认知结构的错误。
较之传统教学方法而言,行为引导教学方法注意对学生prior knowledge、misconception和学习中的其他认知性问题及想法的分析是整个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力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包含解决上述问题的方式方法。以行为引导教学法为指导的教学通过问题讨论、分析、查询资料到信息整合构建了一个完整问题解决的学习经历。通过这样的实际经历制造认知冲突,学生“眼见为实”能够自发自觉纠正认知错误。这种方式更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留存记忆,促进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迁移、重构。学生之间更是可以通过反复地讨论,经由探究问题时产生的冲突真正领悟知识。
从合作学习角度讲,传统教学法不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而行为引导教学法极为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在行为引导教学法中,由于这样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下必须共同分享知识,学习成为每位组员的责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教师、家长“要我学”的外因向个人内在动机“我要学”转变,同伴的激励则成为重要的催化剂。因此行为引导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更能增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他们的学习成就,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三、小结
尽管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行为引导教学方法是一种比传统教学方法更具有适用性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但是要真正将其应用到职教过程中产生有效结果,实施起来还是非常有难度的一件事情。
1.改变师生关系
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严师出高徒”,“严格”是我国老师管理学生的突出特征。教师的强权威性和学生的强服从性,是我国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突出特征。从教学实践中不能发现,老师权威的作用对教学效率的影响极为显著,在权威教学管理下进行强化式教学和强化式记忆的确有着显著效果。正是借助老师权威的震慑作用,学生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达到老师提出的学习要求。在这种效率的背后,学生知识的高积累性和强吸收性是靠外在压力获得的。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难以形成民主精神、平等意识、自主意识,个体的身心发展也受到较大束缚。长此以往,学生受的教育越多,接受的限制越多,不敢进行自由思维,最终从不敢思变为不能思、不会思。
古人云:“使人畏之,不如使人服之;使人服之,不如使人信之;使人信之,不如使人乐之。”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优秀的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尊重学生、善待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充分、全面、多元、自由的发展,着眼于学生愉快、和谐的精神体验,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只有在主体间尊重、平等、鼓励、轻松等普遍的交往法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师生交往的特殊性,充满爱心地观察学生,捕捉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优点,不失时机地进行适当而诚挚的放大表扬,及时分析进步的原因,激励其不断前进,张扬个性,发展能力,让师生关系回归人与人的平等自由,才能丰富学生的精神,形成真正完整的教育。
2.活跃课堂气氛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一般先概括好知识要点,在黑板或PPT中展示,或印成讲义,便于预习或复习。结果是:测验学过的知识点或“死知识”时,学生的平均得分较高,如果测验未学过知识点或“活知识”,学生成绩就较低。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莫过于学生学习过于被动,习惯于课堂上听、记、背,缺乏主动的说、想、辨,所学知识缺乏灵活性和泛用性,无法形成观点和深层的认知。教师“灌输式”教学似乎在单位时间内传授的知识量更大,教学信息量更大,老师更容易组织和控制教学进程和学生的课堂状态。代价却是剥夺了学生自己发表意见、发展思维、判断知识价值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打破传统的“独白式”教学,实现“对话式”教学。
历史上,互动的对话式教学不乏例子。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其本意都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其自觉性和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对象是整个班级,老师必然不断致力于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力求使讲解照顾到大多数学生,但事实上很难兼顾:要么学生无法完全理解教师的讲解而只能机械记忆,整个教室是“妾心古井水,誓不起波澜”,要么过于活泼和热闹,学生忙于参加各种小组活动,结果学生注意力分散了,学习之心就分散了。整个局面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纷纷乱。老师无法控制,更无法实现教学目标。课堂上要善于诱导学生,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勉励学生而不强行压制,开导学生而不全盘灌输,宽容学生而不放任自由,让学生的思维之线始终在自己的手中,让其高高飞起,却稳稳握在手中。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启发学生思维,需要有效提问。《学记》要求老师善问和善待问,善于提问的老师,要保证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解决问题;善于对待学生发问的老师,如学生问的问题是小问题则从小处回答,反之从大处回答,让学生从容领会,透彻理解。
3.拓展学习空间
我国中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存在崇尚理论、远离生活、缺乏实用性的倾向。各学科教学过于偏重理论,注重逻辑推理和纯理论探讨,忽视实际运用和需要。区别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我国教育很少甚至没有要求学生完整地“做”事,唯一完整、严格、一丝不苟要求的就是学生在课堂中熟记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的考试所需知识点。在追求快、难、多、高时,舍弃和牺牲学生的智慧增长和创造力发展所需的条件和基础。
一、利用充分的预习增强学生发言的信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发言的频率与效率是其主体地位在课堂上的重要体现。一些学生对教学内容不熟悉,课堂发言也就无从谈起。要避免学生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前提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充分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文预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金蝉脱壳》一文前,教师可布置观察活动,让学到野外观察蝉,或是到网上搜集蝉的相关资料,了解蝉的生活习性等。课堂上,有学生质疑:“既然脱壳那么麻烦,蝉为什么还要脱壳?又为什么在树上脱壳呢?”由于教师课前已布置学生进行充分预习,其他学生纷纷踊跃发言:“蝉身上有一层硬壳,虽有保护作用,却又限制了生长,所以要脱壳。”“在树上脱壳是因为蝉脱壳后身体很虚弱,待在树上会比较安全。”“在树上脱壳可以让翅膀垂下来,对翅膀伸展和锻炼有好处。”……学生由于在课前认真预习,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讨论问题时敢于举手、乐于发言,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二、利用入情的朗读唤起学生发言的欲望
一位文学家说:“朗读是学习语文及阅读教学的源泉。”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和语感积累。
如语文S版语文第八册《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中,作者对玉澜堂的优美景色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地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开得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入情朗读,从“眼睛突然一亮”“密密层层”“繁花开得从树枝开到树梢”“几座喷花的飞泉”这些生动的词句中体会到玉澜堂的景色非常特别,繁花开得非常的密、非常的多。朗读极大地唤醒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对学生的课堂发言积累了情感基础,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利用有效的提问催化学生发言的动力
课堂教学效果一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教师的“满堂灌”“满堂问”是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学生被接二连三的问题搞得晕头转向,致使课堂频频出现“卡壳”现象。因此,课堂中的提问必须做到简洁高效,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二泉映月》一文时,主要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1.“是什么原因让阿炳从开始在二泉边除了泉水声什么都听不见,到后来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后感悟到:“是师傅离开了人世,让他感到伤心”“阿炳双目失明后,对生活感到了绝望”“阿炳整天卖艺度日,且饱受穷困和病痛的折磨,他痛不欲生,而只有二泉伴随着他,对他不离不弃,所以阿炳对二泉有了感情,从而产生各种复杂的情感”。2.“为什么说《二泉映月》不是一首普普通通的乐曲,而是阿炳用生命谱写而成的呢?”学生在充分地感悟课文后略作思考后相互交流:“阿炳通过琴声怀念师傅、思索走过的人生道路”“阿炳已把这首乐曲融入他的生命,用来对抗命运,创造美好未来”……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时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却是选择了合适的时机和切入点,能够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四、利用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发言的激情
教师的评价是一门艺术,精彩、生动的评价会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兴趣盎然;反之,简单、低效的评价会使学生无动于衷、心灰意冷。对课堂教学的定性评价要注意既要全面把握课堂教学各相关内容,又有主有次,突出重点,抓住本课教学的特点加以具体剖析。
在客观的认识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之后,我们幼儿园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正确对待幼儿的发展,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民主而又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使幼儿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使幼儿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在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的策略和方法:
一、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幼儿情绪的好坏影响着他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所以教师要注意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请看下面两段实录:
一位幼儿刚走进活动室,看小朋友都在玩,便很高兴的跑到第二组,拉起边上的一张椅子想坐下,谁知“啪”的一声,连人带椅子摔倒在地上。老师生气的说:“你怎么回事?刚到活动室就有事,哪个小朋友像你这样,讨厌。”这个孩子呆呆地睁大眼睛望着老师,不知该怎么办。
一位女孩从洗手间走出来,恰好一个男孩往里跑,便撞在女孩身上,女孩忍不住哭了起来。老师对女孩说:“宝贝,他不是故意撞你的。”接着老师转向男孩:“快,该怎么办?”男孩:“对不起,我不小心。”此时女孩还想哭又忍住了。老师又对女孩说:“你的衣服真漂亮,一定是妈妈买的吧。”女孩微微一笑点了点头。
从以上两个实录片段中可以想到这两个幼儿接下来的情景:一个处于恐慌的状态中,而另一个则能以愉快的情绪投入新的活动。造成这两种迥然相异情绪的原因是教师对幼儿所持的态度不同。所以教师应该给幼儿创设一种安全的,使孩子感到轻松、和谐的氛围。要知道,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二、为幼儿创造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心理疏导”环境
这种环境应当是为幼儿特殊安排,经过
教师精心设计,符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对于产生了敌对情绪或侵犯的幼儿,光靠说理或批评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疏导”策略。
1.音乐角
在这个活动角幼儿可以随着音乐的节奏任意跳舞或大声歌唱。这是一种让幼儿随着音乐旋律发泄不快情绪,并在发泄中逐渐平静心绪的疏导方法。
2.美工角
在这个活动角,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挥笔作画或进行其它美术活动。美术活动是幼儿宣泄被压抑的情绪的最好方式之一。当孩子们尽情挥洒时,他们会被眼前五彩缤纷的色彩变化所吸引,并会在随心所欲的“创作”中体验到愉悦感。这是依靠转移注意而达到疏导的目的。
3、愤怒角
幼儿在这个活动角可以戴上手套任意打击沙袋,也可以在体操垫上任意翻滚。这是依靠消耗体力而达到疏导目的的。
三、家园合作,共同对幼儿进行指导;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方展
当幼儿宣泄了愤怒的情绪之后,他们的心境也许会得到一时的平静,但要真正克服他们的敌对情绪和侵犯,还需要教师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措施。如及时检查自己对该幼儿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并同家长取得联系,与家长一起帮助幼儿从情绪困境中解脱出来。在一段时间里,我班一个男孩经常光顾“愤怒角”,经了解,他的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不顾孩子的感受,孩子觉得自己被抛弃了,因此十分气愤。此时我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希望家长注意孩子的焦虑心理,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园合作,双管齐下,这个孩子又变得活泼可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