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慢性病流行状况

慢性病流行状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慢性病流行状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慢性病流行状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流行; 危险因素

【Abstract】 As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the changing of lifestyles and dietary habits, the aging population growing, and the human disease spectrum are changing, too.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become a threat to residents of the current health of the major public health problem. In this paper, it induced the prevalence of several major chronic diseases and risk factors which aimed to draw attention to unhealthy behavior and poor life style adverse effects on health,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emphasizing on health education to prevention of chronic diseases, health promotion.

【Key words】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Prevalent; Risk factors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简称慢性病,包括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疾病,研究表明与生活方式、环境危险因素等密切相关,因此又被称为生活方式病[1]。

1 几种主要慢性病的流行状况

1.1 肥胖 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肥胖是一种疾病,也是许多慢性病危险因素之一。肥胖可增加2型糖尿病、血脂紊乱、胆囊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等的危险性,相对危险度大于3;增加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骨关节炎、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危险性,相对危险度为2~3;增加某些癌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生殖激素异常、生殖力下降和出生缺陷等疾病,相对危险度为1~2[2]。由于我国肥胖患病率增长迅速,如不加以有效干预,与肥胖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脑卒中等疾病患病率将会大幅度上升。

1.2 高血压 目前,无论发达或发展中国家,高血压都普遍存在。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是冠心病、脑卒中、心肌梗死、晚期肾病、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高血压还常与其他危险因素并存,如腹部肥胖、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胰岛功能亢进等。1991年全国第三次高血压抽样调查患病率为11.26%。2000~2001年亚洲国际心血管病合作研究(InterASIA)在中国全国范围对35~74岁的成年人的抽样调查显示,高血压患病率27.2%,与1991年的同年龄组人群相比,高血压患病率又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05年有调查显示,18岁以上的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3],与近年来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而居民对高血压危险因素认识不足,防病意识薄弱有关。

1.3 血脂异常

据报道:2006年全世界有2.3亿血脂异常患者,预计到2025年将有4.0亿患者。2007年有资料表明,我国18岁以上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血脂异常人群已经达到1.6亿[4]。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血脂异常是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猝死的独立而重要的危险因素[5]。《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9》指出:中国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持续升高,现中国每年新增血脂异常病患1500万人。可见,对血脂异常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应及早重视。

1.4 糖尿病 糖尿病(DM)是终生性疾病,易并发微血管(DM肾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等)、大血管并发症(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变及其末梢动脉病变等)和神经系统病变。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发展、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DM逐渐在全世界流行,且呈上升趋势。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08完成的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在我国城镇人口中,糖尿病患者大概有4100万人,比国际糖尿病联盟2003年推算出的3980万人多出100余万人。近期国际最具权威的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又刊登了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最近开展的一项全国性调查研究结果:中国的成人糖尿病患者已达9200万、糖尿病前期患者人数高达1.48亿,表明10人中有1人患糖尿病。

2 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2.1 年龄

慢性病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有升高的趋势,都在55~65岁这个年龄段达到最大值[5、7],原因可能由于55~65岁年龄段正好是人们退出工作和减少体力劳动的阶段,这时心理、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身体状况发生了不少改变,加之以前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的积累,给疾病发生增加了机会。

2.2 吸烟 吸烟的危害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WHO指出,烟草的使用与全球的死亡和许多疾病的流行高度相关,是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烟草是导致人们失能和早死的主要原因。吸烟可使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使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降低、增加血小板凝集性和纤维蛋白原作用,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吸烟所产生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会刺激交感神经,促进儿茶酚胺释放,使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含量增加,形成碳氧血红蛋白,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脂代谢,加速动脉血栓形成。

2.3 饮酒 饮酒与健康的关系,目前的研究结论还不一致,但有一点比较肯定,就是过量饮酒对健康有害。适量饮酒,能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胆固醇等脂类物质过多、过早地在血管壁上沉积,对防止动脉硬化有一定的作用。它可使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增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降低,因此,适量饮酒是心血管疾病的保护因素,过度饮酒则是危险因素。在血脂异常的患者中,适度饮酒者(10~30 g/d)HDL-C水平较不饮酒者高,然而过量饮酒者(>30 g/d)与适度饮酒者相比,HDL-C水平则无显著性升高[6]。

2.4经济收入

研究显示随着人均月收入与NCD的患病率相关。有学者报道经济收入水平与慢性病患病率呈负相关[7],也有报道经济收入太高或太低对疾病都是不利的,收入太高引起饮食荤素搭配不平衡,收入太低引起不良行为和生活压力的增加[8]。

2.5 教育水平 国内学者也报道有些慢性疾病的患病率与文化程度呈负相关[9],说明居民文化程度越高,其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自我保健意识越易形成。

3 慢性病的防治展望

当前,人类健康的第一大危害因素已不是传染因子,而是不良的行为和生活习惯。因此,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改变人类不良行为对于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以冠心病为例分析指出,饮食中高胆固醇、高脂肪和患高血压病、超重以及吸烟等都是促发和加重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而这些危险因素大都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所以防治慢性病,如果不从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着手,显然是难以奏效的[10]。在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心脏病死亡率在过去30年间显著下降。这些国家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它们实施了针对全民的综合干预,并重点预防那些导致慢性病的共同危险因素。

近年来我国人群慢性病患病率迅速升高,已引起了政府的重视。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展了心脑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的监测;90年代,卫生部建立了慢性病防治示范点,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慢性病的防治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进入21世纪,随着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立,慢性病的防治工作逐渐规范化,各地正在开展或已经开展了慢性病的基线调查,为实施干预将提供更加科学的支持。

参 考 文 献

[1] 李立明.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2.

[2] 世界卫生组织编,牛胜田,崔彦红,高凌,等译.肥胖的防治-世界卫生组织咨询会报告.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30.

[3] 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综合报告.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3,58.

[4]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90-419.

[5] 王薇,赵冬,孙佳艺,等.中国11省市队列人群危险因素与不同类型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比较.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1133-1137.

[6] Hansel B, Kontush A, Giral P, et al. One third of the variability in HDL-cholesterol level in a large dyslipidaemic population is predicted by age, sex and triglyceridaemia:The Paris La Pitie Study. Curr Med Res Opin, 2006, 22:1149-60.

[7] 刘来新,罗卫平,闫化奎,等.新疆1207名老年人慢性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地方病通报,2007,22(6):35-40.

[8] 庄福增,李刚,李祖来.枣庄市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3,19(4):369-371.

慢性病流行状况范文第2篇

关键词:糖尿病,危险因素,糖调节受损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据统计,2013年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1.14亿,全世界每三到四个糖尿病患者就有一位来自中国。未来50年内糖尿病将是中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尽管中国糖尿病发病趋势严峻,但防治状况不容乐观。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目前我国专业糖尿病治疗机构、人员和设备等资源不足,无法与日益增长的糖尿病患者人数相适应,致使中国整体糖年病诊治率还相对较低。第二,许多公众和患者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认识不足,在糖尿病防治方面存在治疗不及时、用药选择和时机不当、擅自停药、频繁换药、忽视饮食、运动等误区,从而使得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

一、2型糖尿病的症状

2型糖尿病的症状与代谢紊乱有关的表现,尤其是“三多一少”,在2型糖尿病中,常不十分明显或仅有部分表现,症状主要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乏力、视力下降等。

二、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界定为 15~69 岁绍兴市常住居民,其中“常住居民”定义为在绍兴居住时间累计超过5年的居民。

三、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在在绍兴市市区内随机抽取540个居民户。

民户中随机抽取1名15~69岁以上的常住居民(在绍兴居住5年及以上)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由问卷调查,人体测量,血液,尿液生化检测和膳食调查四个部分组成。

(1)问卷调查

第一部分,社会人口学特征,如年龄、性别、教育、婚姻、职业等。

第二部分,健康状况,如现自报患病情况、不良精神状况等。

第三部分,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饮食习惯、体力活动等。

第四部分,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如高血压,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等。

(2)人体测量

人体测量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血压。

(3)实验室检查

血液标本的检测内容包括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酸。血液标本 8ml(两管,草酸钾-氟化钠抗凝管2ml,EDTA 抗凝管 6ml)放入冰盒,并在4h内送往各检测实验室,统一离心检测分离"为减少糖尿病的漏诊率,对于空腹血糖监测结果在 5.5mmol/L 及以上的调查对象,另行预约,进行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尿液标本的检测内容主要是尿常规。

(4)膳食调查

采用食物频率法进行调查,用食物频率法收集20岁以上调查对象过去一年内各种食物消费频率及消费量,以获得个体消费模式、饮食习惯等信息。

资料经 Epidata3.1 建库并用 SAS9.13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四、调查结果

(1)绍兴市 20 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7.32%(标化率为8.16%),其中男性为8.47%,女性为 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2);糖调节受损率为3.97%(标化率为4.13%),男性糖调节受损率为4.43%,高于女性的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7)。

(2)糖调节受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离退休人员(,5.32%),行政干部(4.4%),家庭妇女(3.85%);糖尿病患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离退休人员(15.9%),其他(10.17%),待业(6.48%),家庭妇女(7.14%),行政干部(4.09 %)。

(3)糖尿病相关因素有:超重95%CI(1.72,7.4),肥胖95%CI(2.67,11.78),总胆固醇偏高 95%CI(1.5,6.76),收缩压偏高 95%CI(1.28,6.53)、总甘油三酯偏高95%CI(2.45,8.04),蛋白饮食95%CI(0.34,1.3)。

五、调查结论

(1) 绍兴市 20 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 7.32%(标化率为 8.16%),糖调节受损/糖尿病小于1,较 2010 年绍兴市5.7%水平有所上升,上升幅度为22%。但是绍兴市糖尿病患病率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7%.

(2) 绍兴市糖尿病的知晓率为61.81%,控制率为42.67%.治疗率为55.65%,知晓率、制率和治疗率较低,所以今后应加强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3) 糖尿的高危因素有高血脂、体质指数偏高、收缩压偏高、不健康饮食、体育锻炼少、女性有妊娠高血压、生育过巨大儿、妊娠糖尿病既往史。饮食因素中,高优质蛋白比例,低能量、低脂肪、高膳食纤维,多吃水果、多吃全谷类食物,多摄入锰、锡、铁、锌等矿物质,高维生素和低钠有利用降低糖尿病的患病率。

本文由邯郸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支持,项目编号:1323108088-3

参考文献

[1] 肖新华,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6解读[M]. 中国全科医学:医生读者版, 2009. 2: p. 8-9.

慢性病流行状况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健康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的人数逐年增加,已经成为最常见的慢性病。不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经济负担,并且会导致患者脑血管、心脏、肾脏的病损,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高血压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重视。随着不断的研究表明社区综合干预可以有效的预防高血压,对高血压患者采取社区干预方法,取得了理想的降压效果,增加了居民对高血压的防治意识,医患积极配合治疗,科学合理用药,提高了高血压患者的有效控制率[1]。

1 我国高血压病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血压发病率有明显升高的趋势。浙江省的患病率以接近高发区高血压的发病率。所以高血压已经成为当前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需要加强对该病的管理。我国当前老龄化较为严重,通常老年人是高血压的易患人群,为了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我们要针对易患人群的人体状况制定预防措施。

2 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一种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的慢性心血管疾病,有较高的危险因素,并且也是其他疾病的危险因素[2]。在我国高血压预防指南中指出,我国大多数的高血压患者发病主要危险因素是高钠、低钾膳食引起的,同时肥胖和超重也是高血压患病率增长的又一危险因素。并且长期吸烟、饮酒、高脂饮食、缺乏锻炼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并且高血压在年龄、性别、工作环境、生活压力、受教育等方面也存在危险因素。

3 我国高血压社区管理研究进展

高血压病防治已经被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的项目中,通过社区服务平台对社区居民进行干预,从根本上实施高血压健康教育,并开展以高血压干预为教育的活动。虽然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但是也可以有效的控制和预防。通过改变合理的日常膳食、生活方式、锻炼等方法消除危险因素的存在,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目的。故加强高血压患者的管理制度,可以通过开展社区和乡镇医院合作的社区健康管理实现。

3.1高血压病社区干预 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治主要包括采用高血压的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自我管理治疗和家庭管理治疗等方法。特别是非药物治疗,是通过改变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改变不良习惯和饮食结构,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有相关研究表明[3],均衡的营养膳食以及适当的运动,可以达到药物治疗的目的。

3.1.1群体干预

3.1.1.1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和了解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相关疾病知识的了解和认识,详细记录调查数据,与干预后的资料进行对比,通过具体的数据来观察高血压病社区干预的效果。

3.1.1.2在社区进行定期的学习活动,借助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有组织有计划的对患者进行教育活动,使患者正确的认识高血压预防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主的选择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最大化降低和消除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在实施教育活动时,可以将健康教育对象分为一般人群、高危人群、疾病人群,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内容[4]。研究结果表明,有计划的健康教育,可以明显降低高血压患者的发病率,促进患者的自我管理方法,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3.1.1.3采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健康档案和慢性病档案,及时准确的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疾病预防水平、社区家庭问题及卫生资源,促进社区医生对患者病情的详细了解,并且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方位跟踪。同时可以针对性的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

3.1.2高血压病个体干预

3.1.2.1对高危人群进行筛选,具体可以可通过体检、群体调查等方式对高血压病高危人群进行个体筛查,可以针对性的采取药物治疗、预防治疗、非药物治疗等多种方式,进行个体化的干预。

3.1.2.2对于高血压患者进行病情密切跟踪、随访,病情严重程度不一样的给予不同的干预措施,有效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浙江省杭州市接到社区的随访干预结果分析显示,社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成效显著,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3.2高血压病非药物管理 高血压病受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会加重病情的发展。由此合理的改善生活方式,进行非药物治疗是降压的基础,同时也是药物治疗的补充。具体可以戒烟、限酒、控制饮食、适当锻炼、以及精神疗法等。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不仅可以控制血压,而且可以减少其他疾病发生的风险因素。特别是高血压治疗过程中,非药物管理在临床上效果理想,不仅能增强降压药物的疗效,而且能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3.3高血压病药物管理 高血压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治疗,可以实现目标血压,最好血压降低到接近正常的水平。目前,临床使用的降压药物主要有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这几类。降压药物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联合使用或单用,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进行全方位的干预和治疗。并且需要强调的是,高血压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需要严格按照医嘱坚持服药。

3.4高血压病自我管理 对于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方法是最有效的方法。在日常的生活中,积极配合治疗,调节自我心态,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并及时的调整生活方式的能力。可以将自我的健康状况,控制稳定的范围内,降低住院率。提高自我管理行为和能力,增加了患者的对健康管理的认识,可以掌握自己的健康程度,由此自我管理成为社区高血压综合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医务人员的指导,个人可以自我完成对血压控制的预防性和治疗性活动,并针对性的进行行为干预,是社区高血压健康管理的有效方法。总之,系统的自我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5]。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认识到高血压防治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疾病问题,如何有效的降低发病率、控制血压是治疗该病的关键问题。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明确高血压的防范不需要高端医疗技术,只要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可以达到目的。对高血压进行社区干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并且病情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张丽华,张凤霞.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17(6):531.

[2]彭夫松.高血压的治疗与社区管理[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1,36(4):73-74.

[3]欧阳晓燕,邓诩教.健康教育对提高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4(6):97-98.

慢性病流行状况范文第4篇

自可负担医疗法案(ACA)颁布以来,美国超过500万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在处方药开支上实现了37亿美元的节约。根据医疗保险和医疗援助服务中心的数据,2012年前5个月,医疗保险计划的70多万人在处方药的“甜面包圈”上共节约了4.5亿美元。

所谓 “甜面包圈”是指医疗保险计划在处方药的实际支付过程中可能出现某个支付区间需要全额自掏腰包。可负担医疗法案对加强医疗保险计划有非常有益的影响,医疗保险计划的参保人需要自己付费的比例越来越低。专家表示,到大约2020年,“甜面包圈”可能会被全部覆盖。此外,医改法案还规定了很多重要的有益条款,比如每年的免费体检和慢性病筛查等免费的疾病预防服务。

新算法预测基因与药物相互作用

近期,美国西奈山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项新的计算方法,可以使科学家更简单的对基因、药物靶点进行识别和重点排序。此外,该方法还有助于对市场上已有药物进行重新定位。新算法还将帮助科学家识别出那些可以进行合作的研究伙伴。据悉,使用这一新算法,西奈山医学院药理学和系统治疗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创建了15种不同类型的基因—基因网络,并还发现了药物和副作用之间的新型联系,并基于此前发表的论文将西奈山的研究人员进行连接,建立了一个合作网络。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算法简化了从数据建立网络的过程,一旦多维度的复杂数据被转换为网络,就可以更好的理解数据,发现数据间新的有意义的重要联系。

手机筛查工具协助贫血症检测

近期,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学生开发了一款名为HemoGlobe的新型手机筛查工具,将社区卫生保健工作者已有的手机转换为一套“无针刺”的贫血检测和报告系统,为发展中国家的妇女贫血症检查提供一套非侵害性的方案。据悉,将设备的传感器置于受试者的指尖时,设备可以发出不同波长的光透过皮肤对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水平进行测量。社区卫生保健工作者可以在手机屏幕上快速的获得以颜色标识的检测结果,提示轻度、中度和重度贫血状况。此外,每次检测结束,手机还将向中心服务器发送一条检查结果摘要,利用这些数据可以生成贫血症流行状况的实时地图。

慢性病流行状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病因;诊治

【中图分类号】R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184-01

消化性溃疡是全球性多发病、常见病,根据X线检查和尸体解剖统计,本病的发病率约占人口的10%~12%。有人估计5%~15%的人口在其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1]。发病与地区、性别、职业和年龄有关,男性多见,男女患病比为3.6∶1,管理人员发病率最高,达0.45%。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青壮年发病居多,21岁~50岁发病者约占3/4。其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地域分布广泛,故该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 病因

一般认为饮食不调,食时不经细嚼,可能增加溃疡病的危险性,但也无确切证据。个人习惯:在各种不同的习惯中,如长期吸烟,可抑制胰外分泌液中碳酸氢根的分泌,削弱其缓冲胃酸的作用,可提高消化性溃疡的危险性。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作用[3]:胃酸的作用占主要作用,十二指肠溃疡病与壁细胞总体有关,即壁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在壁细胞表面受体刺激下分泌大量胃酸,成为溃疡病发病中的主要损害因素。在胃酸作用下胃蛋白酶分泌增加,促使对食物中蛋白和胃壁自身组织损害而发生溃疡病。

2 诊断

目前临床上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的三大特点,结合查体及特殊的辅助检查而作出诊断。

2.1 临床表现:消化性溃疡临床表现的三大特点为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及节律性疼痛。消化性溃疡的病史一般较长,反复发作,呈周期性,发作期与缓解期相互交替,而且发作有季节性,大多在秋冬及冬春之交发病,也可因服用对胃及十二指肠粘膜有损伤的药物或者不良的精神因素而诱发,出现上腹部的规律性疼痛。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大多为饥饿痛、夜间痛,一般于餐前出现上腹痛,进食后可缓解。

2.2 X线钡餐检查:溃疡的X线征象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直接征象为龛影,向外凸出于胃、十二指肠钡剂轮廓之外,其周围可见一光滑的堤,其外有呈辐射状的粘膜皱襞与之相连,即星状聚合征,有典型的龛影即可确诊。

2.3 纤维胃镜检查:如果X线钡餐检查为阴性而临床上高度怀疑时,可进行纤维胃镜检查,对消化性溃疡可确诊。镜下溃疡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小于1cm~2cm,也有的溃疡呈线状,边缘光滑,底部较平滑,充满灰黄色或白色渗出物

2.4 幽门螺杆菌检测:幽门螺杆菌(HP)的检测方法有快速尿素酶试验、微氧环境下培养、组织涂片Giemsa染色或Warthin-Sarry银染色。胃溃疡及十二指肠病人常出现HP阳性感染是造成该病发病率增加及治疗的困难[4,5]。

2.5 胃液分析:测定胃酸对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有帮助。胃溃疡的胃酸含量正常或略高,十二指肠溃疡较高。高胃酸可作为参考诊断依据。

2.6 粪便隐血检查:传统认为无肉饮食3d后的粪便隐血阳性,常视为活动性溃疡之征。

3 治疗

消化性溃疡治疗的目的在于消除病因、控制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防止复发及避免并发症的发生。除一般治疗外,药物疗法显得尤为重要。对消化性溃疡诊断明确的病例,要区分其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对感染阳性者,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可使溃疡的治疗时间缩短[6]。应用以制酸剂(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阻滞剂,其中质子泵阻滞剂应用较普通)为中心再加上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即法莫替丁20mg 2次/d口服或奥美拉唑20mg 1次/d口服,羟氨苄青霉素500mg 4次/d口服及替硝唑400mg3次/d口服,幽门螺杆菌阴性者对幽门螺杆菌阴性者,可用一种H 2 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阻滞剂,十二指肠溃疡的疗程为4W~6W,胃溃疡的疗程为8W~12W,并可按溃疡的愈合情况适当缩短或延长;反复发作者应长期服维持量,至少1年,或者更长,口服制酸剂者加服粘膜保护剂和胶体次枸橼酸铋,120mg4次/d餐前口服,8W为一疗程,效果优于常用制酸剂者。

参考文献

[1] 姒健敏,王杭勇.中国人溃疡病流行状况及其治疗依从性.中华内科杂志,2000,3:153

[2] 钱家鸣,吕红.心理因素与功能性胃肠疾病.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4,13(4):342

[3] 叶任高主编.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98

[4] 齐凤祥,张志广,张和顺,等.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血浆及胃液半胱氨酸、V-B12、叶酸含量变化.中华消化杂志,2004,24(1)55

[5] 萧玲,孙剑勇,王吉耀.幽门螺杆菌感染不同检测方法的评价.中华消化杂志,2004,25(4):235

[6] 崔毅.幽门螺杆菌根除后再感染与溃疡复发.中华内科杂志,1998,37(1):7

[7] 董秀云,丁士刚,周丽雅,等.四环素三联治疗根除耐药的幽门螺杆菌疗效的初步观察.中华消化杂志,2004,24(9):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