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诗词中的审美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古诗词 语言教学 三把钥匙 审美能力
“新课程精选了许多著名诗人词人的优秀诗篇。这些诗词语言简洁精炼,节奏音律优美,全是千古吟诵的名篇佳作。指导学生感悟诗词内容,感受诗词语言优美……才能极大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无庸讳言,古诗词成了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语文教师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语文审美教育中的核心角色。
近一年,我在立项课题的教改实验中,目标锁定在古诗词的语言教学上。因为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要教好它,显然比其他文体难得多。但我把它作为一亩三分的“承包地”,含辛茹苦,默默耕耘,努力探究其特殊性,找出其规律性,终于找到了三把钥匙,可以让学生赏心悦目地走进古诗词艺术的殿堂了。
钥匙之一:揣摩同义词选用的意图
一般文体,在具体语境中,面对词汇意义相同或有细微差异的一组近义词,只要选用一个能恰当表达作者所反映的思想内容的词就行了,但古诗词则不同,它除了思想内容的表达要恰当外,还要注意其格律——押韵、对仗、平仄等。如不合乎格律要求,就得更换词语。纵观古代很多名家写的古诗词,他们能写出许多不朽的佳品,能把内容和格律二者完美的结合起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掌握的同义词特别丰富,能在具体语境中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词来表达。
比如,古诗词中写“舟船”:
(1)小雨夜复密,回风吹早秋。野凉侵闭户,江满带维舟。(杜甫《夜雨》)
(2)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杜牧《旅宿》)
(3)松根净扫弹琴石,柳下常维钓月槎。路狭不容车马到,只骑黄犊访烟霞。(元·叶颙颥《题幽居》)
(4)图书簑笠载轻舲,雨雨风风去不停。(明·王若之《江行》)
(5)买得吴江七尺舠,南来十日九停桡。(清·江沆《舟行阻滞聊城,见远山》)
(6)此地—为别,孤篷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7)长江—帆远,落日五湖春。(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8)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吴伟业《圆圆曲》)
以上(1)—(5)句中的“舟”“船”“槎”“舲”“舠”都是同义词,选用时作者特别考虑了押韵,它们分别与加“·”的词同一个韵脚。这韵律,饱了读者耳富,增强了作品的声音美。(6)—(8)句中的“篷”“帆”“桨”与“船”是同义词,在一般文体中不能用来代替船,但在古诗词中却可以,这增强了修辞效果,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另外,诗人选用同义词的标准,还考虑了平仄和对仗。
(9)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辞》
(10)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有怀》)
(1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2)乡心新岁月,天畔独潸然。(刘长卿《新年作》)
(13)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14)溪叟相看私自语,底事区区,若要为官去?(苏轼《蝶恋花》)
很显然,(9)与(10)互为同义词,但“朔气”是仄仄,“北风”是仄平;(11)与(12)互为同义词,但“天涯”是平平,“天畔”是平仄;(13)(14)互为同义词,但“何事”是平仄,“底事”是仄仄。
在教学实践中,指出这些特殊性的规律,让学生认认真真去领悟古人写诗填词如何在选用同义词上下苦功夫这种精神,揣摩严密的格律不仅能增加作品形式上的优美,更能充分表达诗人的情思美。这的确是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语言的一条有效途径。
钥匙之二:赏析词语反常搭配的精妙
一般文体,词与词的配合是约定俗成的,不能任意改变。如果把不能配合的词强拉在一起,读者是不能接受的。但古诗词这种特殊的艺术文体,作者可以运用想象创造性地使用词语,可以不受一般搭配的限制,在看似反常的搭配中,可以玩赏到其中的意味。
像杜甫在《月》一诗中的两句: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用“吐”来表明山与月的关系,而不用“出”或“现”,突破了一般搭配规律。唯有“吐”生动形象,赋予了人的情感,让人玩味不已。下句中水和楼的关系,用“明”,使动用法,突破了一般习惯。这表明了楼前一片池水,把接受的月光反射到楼上,使整个楼更加明亮了。如果换用“映”,虽然合乎常规,但既不合格律用“平”声字的要求,又很难达到如此“绘色”的效果。
再如杜甫在《返照》一诗中的两句: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上句说返照的阳光射到江面上,江水把阳光又反射到石壁上,把石壁照亮了,故“翻”有“反转”“反射”之意,而非“翻动”之意,它是反常搭配,不能按一般习惯解释。下句用“拥”和“失”更是反常搭配,照常规“云”与“树”与“山村”的关系,用“罩”“遮”“蔽”等都能恰当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但这样显得淡而无味了,表达不出诗人的特殊感受。特别是“失”字,让人感到了山村的失去,足见“云”之浓厚密布。
像诗人杜甫这样运用词语的反搭配关系,写出的佳句举不胜举。在教学中,抓住这规律,让学生去品味以下诗词中加点的词,太有意思了。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杜甫《登岳阳楼》)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孟浩然《洞庭》)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破山寺》)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踏莎行》)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沁园春·长沙》)
【关键词】古典诗词教学 审美教育
一、创设诗境,赏意境之美
夸美纽斯说:“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里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创设多元的审美情境,是审美化教育得以优化和成功的保证。教师动情的导语穿插,必定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古诗词言简意丰,却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甚远。教师在教学时特别需要创设与古诗词相和谐的情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如临其境深入感受。在教学《村居》这首诗时,课前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词串”:“金秋、烟波、水乡——”学生接着老师的话背诵:“芦苇、菱藕、荷塘、夕阳、归舟、渔歌、枫叶、灯火、月光。”学生边读边想象,课一开始,江南水乡的景色美,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就让学生陶醉了。师:看到“村居”你们想象到了什么? 生1:我想象到太湖边上有几户人家,夕阳西下时打鱼的船回家了,渔村炊烟袅袅。生2:我看到了几间小茅屋,还有一块田地,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生3:在一个夏天的傍晚,夕阳西下,一位老人躺在家门前的躺椅上,一手抱着小孙子,一手摇着蒲扇,欣赏美丽的晚霞。……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与诗人、文本、教师一起进行美的沟通、交流,从“村居”中读出了生活,读出了诗情,共同创造美的课堂,陶冶美的心灵。
二、反复吟诵,品诗词韵致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的过程是朗读者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表达给听众的过程。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运用语言的技巧,辅以表情动作,这样不仅能加深对文本中的美的内容的理解,还能把自己对美的感受和体会传递给读者,也就是把美表现出来让人欣赏,提高对美的表现力。古诗是人类某种宝贵的情绪、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诗歌教学最终要给学生留下什么?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和精神。那么,这种积累,我们最可依赖的手段就是读,读读悟悟,读中感悟,感悟精神,感悟力量,感悟美。”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相互迭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为学生创设美好的意境,朗读是一种很好的表现方式。教师根据古诗的特点,运用范读、诵读、赛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诗,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从而加强对诗句的理解,深化对诗人情感的体会,深入感悟诗的意境。
三、启发想象,感审美意象
文学的审美始于感知,但审美层次的深化与提升,依赖于阅读过程中联想力和想象力的发挥。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教学中,教师提出教学要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作铺垫,营造一定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审美联想与想像,是促使学生产生美感的重要条件。学生丰富的审美联想与审美想像,能够使静态的文字符号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的感受,甚至产生亲自参与其中的心理体验。
四、拓展延伸,促文化熏陶
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学习古典诗词,要让诗词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小学生对新生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当他对某一件事产生兴趣的时候,他所爆发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因此,我们要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从各个角度,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拓展、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关于诗词学习的活动,为他们提供在具体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在语文实践中进行再创造,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体验中,再一次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创造的乐趣,感悟创造的美。
一、探微的意义
古诗词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美,它是美学中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最集中概括的反映。在农村学校古诗词教学中融入美学教育和审美创造是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农村学生较之城市学生对那些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山水人物等形象更容易产生共鸣,而古诗词恰恰以它感人的形象、美妙的旋律使人陶醉,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情感活动的结晶,使人容易产生联想。他们往往不由自主地把感情注入到审美对象中去,与古诗词情景交融,形成惊涛拍岸的回应或撞击,这样农村学生原本较单纯的心灵之窗被无意识叩开,一股潜在的审美体验就会流淌在学生心田。
所以,我们应积极利用古诗词的资源,挖掘其美学意义,让学生了解“美在生活中”的理念,充分强化古诗词知识信息融入生活的作用和审美体验。
二、探微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和审美教育一旦挂上钩,就会把学生的思想从课堂上带到一个瑰丽多姿的天地中,把学生的注意力着魔在一个风光旖旎的殿堂里。为此,我在古诗词教学中尝试用“倾听――品读――想象――摹画――仿写”的方法,带学生去挖掘和领略作品的美学意蕴。
1.倾听――欣赏诗学之美
我们都知道,音乐能在教学中起到渲染氛围的作用,能迅速引起人们的情感反应,使人们产生联想和想象。那么,与“歌”紧密联系具有美妙旋律和节奏的古诗词同样也能起到营造氛围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听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唱带后,学生心中的琴弦被拨动了,情感的浪花涌起了。他们突破了时空界限,或步登千军万马冲锋陷阵的古战场,或远眺大江东去的气势。到了课间十分钟,学生还继续吟唱课堂上听到的诗词。这对农村学生来说非常难能可贵,既使学生欣赏到了艺术之美,又不用督促其生记硬背。
2.品读――发现诗学之美
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对在农村读书量相对少的学生来说尤显重要。他们虽然一时不领会其中的意义,但只要多读,通过各种形式读,总会“其义自见”,进而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
比如:“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李贺《致酒行》)反复读诗词几遍,学生便会知道诗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抑郁寡欢中度过的,远大抱负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古诗词中无处不入画,无处没有美。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可品味其中的韵味。
古典诗词中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理想的形象,有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充满信心的胸怀,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完美人格……多诵读这些优美诗句,在诵读中仔细玩味,学生就会得到美的熏陶和愉悦。
3.想象――体会诗学之美
中国是诗的王国,从先秦到明清,名家名篇灿若明月,多如繁星,构成了一条涌动的诗词长河。可它离我们现在年代很久远,我们必须以跳动的心去与古老诗国的心灵撞击,与古仁人志士的情怀共鸣,去回味远古的田园牧歌……而这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倾听”“品读”的基础上,就审美对象的外延进行思维辐射,或者将积累的知识聚焦于审美对象,去遐想诗词所描述的形象,这样才会发现诗的意境。
如在学生品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后,让他们想象那一江春水的匆匆流动,自然体会到作者那一串长长的愁绪。由此,联想到李清照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和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如此联想来发散思维,学生就容易体验到在诗人词家的笔下,愁绪不仅是千丝万缕,“断肠人在天涯”,而是有长度、重量和色彩的。试想,在精彩纷呈的古诗词里,如不借助想象,又怎能去倾听这古诗国的心灵之声?如不借助想象,怎能有“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的咏怀诗和“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咏史诗之分?可见,想象是古诗词教学中认识其审美价值的不可忽略的方法。
4.摹画――理解诗学之美
俗话说:“雨里孤村雨里山,看时容易画时难。”学生虽有前面的听、读、想的基础,头脑中还是一片迷茫。如果这时候在教学中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画出相应的配诗图画,他们对古诗词的审美认知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如教学坡的《赤壁怀古》一文后,一个学生描绘了这样一幅画:奔腾不息的长江以非凡气势拍击着岸边的重峦叠嶂,在穿空乱石中一位故人背手而立,面对大江仰面长叹。画面显示出词人苏轼对古迹的缅怀,对英雄的景仰,对华发早生的感慨。后来在教学中,杜甫为“秋风所破”的茅屋,王安石“飞来峰上”的千寻塔等,都出现在学生的画图中。他们这样理解古诗词文字掩藏下的神韵美学,怎么不叫人惊喜呢?教师应该给他们一展身手的机会。
5.仿写――创造诗学之美
人们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创造美是审美的最高形式。同样,学生在学习了古诗词这一审美客体后,不仅能随口吟诵其中的佳句,使自己交际谈吐增色不少,更可贵的是他们似有一种模仿、描述生活中某种形象而后快的欲望。正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我们欣赏颜字那样刚劲,便不由自主地正襟危坐、模仿他的端庄刚劲;我们欣赏赵字那样秀媚,便不由自主地松散筋肉,模仿他的潇洒婀娜的姿态。”缘于此,在教学中相应的进行仿写训练,更能充分享用古诗词的美学价值,提高基础薄弱的农村学生的写作水平。
笔者在教学《过故人庄》以及陆游的《游山西村》之后,进行“家乡风光系列”作文训练,有个学生写了题为《金秋十月游南郊》的文章,其结尾处写道:“被晚霞裹着的景物比平时更有一番魅力,我仿佛觉得自己不存在,完全融入眼前绝妙的景色之中,我回味着在山顶见到的景色,真是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回顾海阔天空。”这正是学生模仿古诗词创造现代之美。
三、探微的价值
近几年来,随着古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重视。如何做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成为众多教育界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古诗词通常都是诗人抒发自己内心情感和寄托抱负的一种方式,其中包含了诗人许多情感因素,所以如果教育方式不当的话,会使学生受到错误的情感因素的影响,使其难以体会到古诗词中作者的真实意图。同时,也会影响古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教育作用。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比较大
当前,在高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传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还存在着着。一些教师在讲解古诗词知识的时候,还是以让学生背诵为主,只是注重字词和语法知识的讲解。这样就使得诗词被讲解得支离破碎,意义和内涵消失殆尽。一些时候,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顾及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是让学生简单地理解字面的意思。尽管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学开始使用新教材。但是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还是以前的,这样就会使教学方法与实际不符,僵硬化的教学必然会使学生出现一些抵触情绪,最终直接影响教学的效率。
(二)教学方法落后,难以满足学生需要
在当前高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于古诗词教学研究的不够深刻,所以缺少新颖的教学方法。教师对于古诗词了解得不够透彻,导致其自身的鉴赏能力不强,这样导致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首先,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还停留在讲解字词句的层面上,许多内容知识和诗词韵味没有涉及。其次,教师的讲解过于注重标准答案,在分析诗词的时候过于强调与答案的一致性,这样就会使学生对于诗词审美和情感的共鸣消失。最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会把时间放在高考考点上,许多有意义但是不经常出现的内容会被忽略,导致古诗词讲解变成了单调的语法讲解。
(三)学生的文言文基础比较薄弱,认识能力有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想迅速传播,这对高中生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高中生往往都会喜欢一些新鲜有趣的事物,但是古诗词相对来说可能会节奏慢,比较枯燥,需要细细的品味和体会。但是因为与学生的思维模式格格不入,所以学生会不喜欢这些内容。许多学生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多数是带着抵触情绪,态度也会比较浮躁。同时,由于许多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所以诵读的目标比较单一,主要针对高考的目标诗词,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学校受到限制,学习的效果也不不尽如人意。
二、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于语文古诗词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够使学生内心产生学习的驱动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对于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教育,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同时,教师也可以联系相关的诗词背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自己朋友离开的时候自己是什么感受。同时在介绍一些背景,王勃和杜少府都是抑郁不得志,得不到重用。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学生有更多的兴趣学习诗词,也就能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练习,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
对于学习古诗词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加练习。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诵读,使学生通过诵读来逐渐掌握诗词的大概意思,从而不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体会诗词中的内涵。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诗词诵读的时候,首先可以让学生整体阅读一次,使其对于诗词有一个基本的印象。然后教师把诗词的作者以及背景介绍告知学生,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最后,让学生进行诵读,再诵读的过程中不断拓展学生的想象思维,感受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思想意蕴。例如在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次整体阅读,然后把作者以及文章的背景介绍给学生。最后让学生发挥想象思维,体会大漠的孤烟直和落日圆。这样学生对于诗词的了解就会更加深入。
(三)注重情感交流,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情感体验是开展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手段。通过情感体验和交流,能够让学生很好地领悟诗词中的意境,有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注重增强情感交流,引导学生探索诗歌中的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学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时候,作者通过抒写西域八月壮丽景色来抒发塞外送别的离愁和雪中送客的相思之情。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意境进行探究,使其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诗的意境,有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熟练掌握高中古诗词知识对于学生的素质和修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效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逐步开展。这就需要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同时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练习,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创设古诗词氛围,开展情感教学,使学生能够在一种良好的意境中学习古诗词,使学生迅速掌握古诗词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9―0059―01
古诗词教学一直是教育界密切关注的焦点,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教学切入角度的问题更要认真探究。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先分析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最后根据现存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诗与词的合称,是中文独有的、具有特殊格式及韵律的文体。古诗词的语言精练而且富有韵律,其构思巧妙,内涵丰富,蕴含的思想更加深刻。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现在的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功利主义思想,只是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大多数教师觉得不必花费太多的精力在古诗词的教学上,只要求学生会背、会写即可。为完成教学任务,部分教师不能充分地引导学生诵读,而是侧重于知识的学习,将诗词的中心思想和主题直接告知学生,使学生对情景的体会不深刻。教学中过多使用字词解释的串讲形式和布置过多的作业,讲课方式单一,缺少变化,使学生忽视对古诗词的审美感受,从而使学生对诗词的创作手法和诗人当时的写作背景没有深刻的感知和学习,所以在对古诗词的教育中亟需理论的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予以重视。
二、对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建议
1. 古诗词情景写作的背景。在古诗词情景写作的背景方面,教师要给学生有更多的诵读机会,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诗词的含义,体会古诗词中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学习新的古诗词之前,首先要全面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当时的历史背景及诗词涉及到的相关内容。通过活动式的情景,把学生带入到自然,融入到社会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积极地发挥想象。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去描绘古诗词的相关内容,使学生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受到古诗词的感染和熏陶。
古诗词大多以自然景物为载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科技和技术,创设诗词中的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加理解和贴近诗人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实现课程标准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目标。
2. 古诗词中的创作手法。对于古诗词中的创作手法,教师要细心讲解古诗词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抒情方式和描法等常用的创作手法,然后逐步让学生自由去探讨、辩论,并举办演讲、作报告等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描写更生动活泼且易于理解,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托物言志的抒情方式,是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出来。例如,元人王冕《墨梅》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以冰清玉洁、傲冰斗雪的梅花来表达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能使学生从简单的事物感知形象,最后形成抽象的、理性的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