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宏观经济基础知识

宏观经济基础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宏观经济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宏观经济基础知识

宏观经济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学;商学素质;课程体系

在中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对具备商学素质的人才具有强烈的需求,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跟上这一发展趋势。基于此,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提出加强学生的商学素养,并付诸于实践,针对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开设了经济学课程。本文在实际教学的基础上,研究构建针对非经管类专业的经济学课程体系。

一、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一)完善专业课程结构,拓展专业发展方向

合理的课程结构应是在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前提下,对专业课程进行合理调整,拓展专业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经济学课程是一门讲授经济学基础原理与方法论,普及市场经济基本常识,掌握各种具体经营管理方法的课程。开设本课程对于非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拓展专业技能具有重要作用。以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为例,在外语系、计算机系、人文艺术系等非经管类专业开设了此门课程,经过多年实践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外语系的学生把专业知识与经济学基本知识相结合,可向国际贸易方向发展,拓宽了专业领域。计算机专业学习相关的经管知识,可往电子商务方向发展。人文艺术系的新闻专业学生把专业知识与经管类知识相结合,向财经新闻方向发展,能更好的胜任今后工作需要。由此可见,在非经管类专业普及经济学教学不但能强化专业技能,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满足社会岗位需求。

(二)培养学生商学素质,提高综合能力

高等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宗旨,以强化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以提高人的综合素养为目的。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管理职业能力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开始从单纯的具体岗位的单项技能,扩展为管理者技术技能、理论知识、商学素质等合一的综合能力。这要求生活在当今社会的公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经济学课程的开设,将对非经管类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经济基础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能力;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党和国家调控经济的方针政策,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环境。

(三)课程综合化的必然要求

当前各高校对实践性教学越来越重视,这必然要求调整传统的课程学时结构,做到在较少的理论学时内,高效率地掌握“应知、应会”的知识,从而使课程综合化的要求日益迫切。财经院校非经管类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应符合这一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此类院校的天然优势,明确经济学课程在非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将经济学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形成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安排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非经管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内容经过简化处理之后,也可作为经管类专业的选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一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与基本问题,建立现代经济管理的理念,培养经营管理意识;二是结合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专业发展方向,明确学习目标;三是提高学生的商学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拓宽今后就业领域。这三方面教学目标是有机联系的,层层相扣的。第一方面目标是课程的直接首要目标,本课程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知识与方法论,形成初步的经济思维。在第一方面目标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学生内在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知识视野,让学生自己找准专业发展方向。在前两个目标的基础之上,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商学素质的终极目标。

(二)教学安排

各个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资源分布特点,对非经管类专业的经济学课程合理安排教学。以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为例,本课程安排16课时,每次2课时,分8次上完。学生可以以系别、专业为单位编排上课班级。具体上课可采用讲座形式,把本课程内容分解成八个有机联系的部分,每一部分以案例、原理、方法论贯穿起来,重点突出,通俗易懂。这样做既考虑到了非经管类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也兼顾到了课程内容结构的完整性,在实际教学中也取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为了突出经济学的实践应用性,本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以企业角度的经济学为主线,将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应用经济学知识相融合,介绍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微观经济内容、宏观经济内容、国际经济学内容,按照突出实用性、综合性、先进性和实践性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形成针对非经管类专业的经济学课程新体系,如图1所示。分为微观经济学基础、宏观经济学基础、国际经济学基础三大板块,总共八个部分(对应八次讲课),并据此组织编写教材。

第一,通过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理论观察、分析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能力。微观经济学的4个部分是有机联系的。在第1部分中,提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基本经济问题,即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人们对经济问题的研究也就是从研究如何利用和配置经济资源开始的,因而需要选择相应的资源配置方式,引出市场经济价格理论,分析供求关系。由供求关系联系到供求双方消费者和生产者,并在第2、3部分中分析他们的经济行为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价格和利润成为调节货币和资源流动的信号。据此展开第4部分中的市场结构理论内容的论述。通过微观经济学4个部分的学习,帮助学生从理论的层面上把握经济问题,学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经济理论支撑,达到培养其运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结合南昌商学院的实际教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经济理论的阐述不是照搬经济学教科书,而是站在企业的视角进行阐述,密切联系企业实际情况,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学生学以致用。

第二,通过宏观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整个社会经济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的运行规律及其各个组成部分间的关系。从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的阐述开始,介绍宏观经济整体运行的评价指标及其经济意义,引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使学生对宏观经济整体的运行有较好的理解。同时指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多种复杂的因素会影响市场经济的运行,使整体经济运行偏离预期的目标,产生宏观经济的波动,需要政府进行调节,由此阐述宏观经济政策。当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更多的从企业经济学这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以期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从企业的视角,介绍有关的宏观经济理论内容,重点探讨政府的宏观政策对微观经济主体的作用。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外部环境依据。企业经营者只有深入研究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企业的宏观经济环境,预期经济政策对企业诸方面的影响,才能用战略眼光去观察、分析问题,制订出科学的经济决策,提高其驾驭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

第三,国际经济学基础先介绍国际贸易理论,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以及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必要性。首先,由国际贸易产生了国际收支问题,从而引出贸易保护内容,进而分析从企业角度如何有效的参与国际贸易;其次,简单介绍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的基本常识,探讨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与进行国际投资时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及时规避风险等问题。

上述三个部分内容并非简单罗列在一起,而是有机地组合起来,其中每一部分不求学科体系的系统完整,但整合以后的课程构成一个完整的全新的内容体系,形成企业角度的经济学。从南昌商学院的实际教学来看,这样的课程内容体系设计符合“必需”、“够用”的原则,学生也容易理解接受,也符合“懂经济、会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四、教材建设

目前市场上并没有符合本课程教学要求的教材,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并以上述第三部分内容体系的构建为指导,编写一本符合教学要求的教材对于本课程体系的建设尤为重要。笔者依据南昌商学院这几年的实际教学得出了课程教材建设的几点体会:

第一,根据财经院校非经管类专业的特点,结合学生学习兴趣,编写出版适用的《经济学基础》教材。按照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总体要求,教材的设计与编写必须突出经济学教育的特色。既要讲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也要应着眼于企业经济管理岗位的诸多实际需要。

第二,改变以理论知识为核心,以原理、范畴、概念为主线的传统教材结构形式,采取以主题或讲座形式来组织教学内容,强调突出经济学的实用性,并兼顾趣味性。例如,阐述某一理论时,用案例分析引入,或介绍了理论之后,用案例来论证等。在叙述上,描述性分析与规范性分析的相结合,即除了在文字上论述理论、思想、方法外,尽可能地运用流程图、示意图、例表以及模型等加以规范,以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和易理解性。

第三,注重知识传授与实际训练相结合,即在教材中附上案例分析题和实训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雪莲.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社科纵横,2009(10).

2、李学毅.我国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经济学类专业办学特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3、杨加强.普通高校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

4、古丽孜拉.谈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7).

宏观经济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独立院校;学生;学习;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4

引言:《西方经济学》是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能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西方经济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W生自身问题

(1),学生自身基础薄弱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之下,入学独立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因为高考分数不足以进入公办学校,但仍可以有机会获得本科学历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初高中期间文化课的学习基础并不扎实,学习能力并未完全开发出来,同时也并未探索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故而基础知识缺乏,对于《西方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理解会觉得困难。

(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畏难情绪严重

由于就读独立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经过高考分数划线而进入到民办独立院校的。这部分学生在初高中期间学习表现并不是很突出;或者所处地域偏僻,所受教育水平不足与发达地区媲美。对于前者则可能是学习成绩一直不突出,没有得到家长及教师的鼓励,更有甚者会被拿来与同班或者其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比较,导致本来就对学习没有自信的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更加抵触,故而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后者则有可能是由于地域限制,教育资源分配的缺陷,导致此类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被激发出来,从而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估计不足。他们进入大学以后对大学存在误解,认为是思想解放,不必再学习。因此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他们的积极性不足表现的尤为明显。

《西方经济学》这门学科相对于其他人文社科类的科目而言,对思维能力的要求更高。习惯凭借记忆应付考试的同学们,对这门对思维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并不擅长。容易遇到困难就自我放弃。

(3),学生对学习此门课程的重要性理解不足

开设此门课程的一般为财经类院校,将《西方经济学》作为基础必修课。但同学们对此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西方经济学》属于经济基础理论,对于理解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具有较大的帮助。同时对于财经类的各个专业而言,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是各专业的基础。但很多同学认为这门课程与自己所学专业并无多大关系。

2,校园环境问题

(1),独立学校师资不足

独立院校师资不足的问题一直存在。近几年有了较大的改善,大部分民办高校都会尽可能去招纳一些公办大学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学历毕业生来从事教学工作。这部分教师对经济学的学习理解比较扎实,可以较好的传授相关知识。但青年教师会存在教龄不足,教学经验欠缺等这些问题,对课程及课堂的管理掌控能力较差,特别是当遇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时会尤为棘手,不知如何应对。对于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对此门课程的畏难及抵触情绪的方法上尤显不足。同时,青年教师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上缺乏经验。

(2),独立院校学风有待提升

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各门课程的学习都有较大的帮助。但目前而言,大部分独立院校校龄较短,在校园文化积累,校风建设方面多有不足。进入独立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优渥,没有太多对学习的钻研精神。同时学生自制力较差,不能自我约束。且受部分社会不良价值观的影响,读书功利化思想严重。

二、对《西方经济学》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 优化教学,提高学生积极性

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学习,比较注重逻辑推理及各种假设前提。这对思维抽象能力要求比较高。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上建议教师在这方面深入浅出,运用各种案例及视频进行切实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上则建议教师将理论与当前经济形势经济政策结合。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经济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侧面强调此门课程对财经类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2,加强学校学风校风建设,创造良好学习氛围

在更注重社会实践的独立院校中,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们一是不擅长,二是不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在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学校校风学风建设,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相对于公办院校,独立院校由于办学资金来源问题,奖学金设置较少,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不大。可以吸引相应的社会慈善资金进入学校,设立奖学金,增加奖学金的奖励范围及奖励力度,从这方面激励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韩东宁、吕晓玲.独立学院教学方法改革与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9(1):75

宏观经济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我们打表的,不讲价,讲价坐黑车去。”4月26日早上,记者打车去新大都饭店,故意跟出车司机讨价还价,被他严辞拒绝。这位新出车不久的师傅还不知道,记者此行就是去参加北京市发改委召集的出租车调价听证会,在政府定价这件事儿上,也可以讨价还价了!

0.4元叶落知秋

一场以上涨4毛钱为主题的听证会,被如此广泛地关注,是因为出租车价格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这一步虽小,却是一系列公共产品价格改革的开端。从去年秋天开始酝酿的“资源价格闯关”终于影响到了寻常百姓家,从这一天起,成品油涨价就不仅仅是“有车阶级”的闹心事儿。

被称为最后一次“价格闯关”的资源价格改革发端于2005年10月,国家发改委牵头召开“资源价格改革研讨会”,开始了对价格双轨制的一次新的冲击。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负责人提出了水、电、石油、天然气、土地、煤炭等资源产品价格改革路线图,希望促使扭曲的资源价格回归合理水平。

现行《价格法》规定:“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极少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资源产品就属于由政府主导制定价格的“极少数商品和服务”。在国家发改委的那次研讨会上,一些资深经济学家把投资冲动难以遏制、环境污染、粗放式增长方式转变缓慢等当前经济运行最集中的问题都归咎于资源价格太低,纵容了高能耗、低技术企业。专家们建议把环境成本纳入价格形成机制。

资源价格体制问题重重,改革不能延迟,令人们担心的是,资源价格回归到合理水平,必然增加购买支出,以煤炭业为例,如果每吨煤增加100元环境补偿费,以2005年原煤产量21亿吨计,购煤支出整体上要增加2000亿元。水、煤、电、油、气,这些产品都将直接面对普通消费者,增加的支出,最后由谁来分担?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研讨会上强调,“任何一次大的价格变化,都是不同行业、不同市场主体和不同人群利益此长彼消的过程。”资源性产品价格作为基础价格,涉及面尤为广泛。正确的改革路径、方法、步骤和时机决定了这次“价格闯关”的成败。

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陈东琪认为,涨价本身不是目的,更不能因为资源价格改革增加人民生活负担。资源价格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增长方式转变,挤压扭曲价格形成的利润,迫使一向由低价资源供养的企业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术创新要效益。如果企业总能找到趋利避害的途径,把增加的成本转移到消费者头上,价格改革就背离了它的初衷。

寻找科学定价机制

4月中旬以来,国家发改委连续出台了《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和《政府制定价格行为规则》。在资源价格改革逐渐推开之际,连续出台规范政府制定价格行为的行政规定,目的何在?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政府定价问题专家刘树杰的解释是,这说明决策层认识到,稳妥有效地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必须先找到科学的定价机制。

发改委出台的系列文件从严格成本核算和提高政府制定价格的科学性、公正性和透明度两个方面规范政府的定价行为。确保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不会在即将展开的公共产品价格改革中受到损害。《政府制定价格行为规则》严格限定了政府定价的程序,要求所有定价方案必须采取统一形式,应当载明现行价格和拟制定的价格、单位调价幅度;制定价格的依据和理由,经过成本监审的,附成本监审报告,制定价格后对相关行业和消费者的影响,经过专家论证的,附专家论证意见纪要;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经过听证的,附听证会纪要。

政府定价不能独断,一般要经过成本监审、专家论证或听证会程序,是新修订的规则中的一大亮点,是对近年价格改革实践中,公共产品定价事先召开听证会,让社会公众与闻其事这一惯例的认可。

听证会寓言

价格听证会制度是一种模拟市场的定价形式,通过随机抽取的经营者与消费者代表,模拟出一个市场,进行自由竞价,作为定价的依据。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姚洋教授介绍,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即使是必须由政府主导定价的领域,政府也愿意采取模拟市场的方式来进行决策。

姚洋认为,像水、煤气、公共交通这类公共产品和出租车这样虽不属于公共服务产品范围,但是有很强的外部性,会对城市交通和普通居民出行产生很大影响的行业,应该采取政府定价。但政府定价绝不意味着政府随心所欲定价,召开价格听证会模拟市场是一个最好的办法。

在刚刚实现完全政府定价向模拟市场定价转型的中国,听证会制度起到的作用并不只限于通过消费者和经营者博弈,产生合理的价格。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将这个新制度与旧的定价制度作一番比较。北京市的这次出租车价格听证会突然让人们意识到,北京保持6万辆出租车总量和12元、16元每公里的价格水平,究竟是怎么确定下来的,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谜;在舆论压力面前,出租车公司发现连自己的生存都成了一个问题,以取消“油补”为目的的调价申请,竟然产生这样的效果,真可谓始料未及。

听证会举行的同一天,自谓是北京十家出租车公司联盟牵头人的北京市中实出租汽车公司总经理张宝恒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非常激动地说:“我们也没有违法啊!我们是依法成立,正当经营的企业,凭什么取缔我们,你们这样对我们还尊重不尊重,我们招谁惹谁了?”

如果不是价格听证会,消费者可能永远不知道出租车公司的利润为什么那么“低”?永远不知道“管理及营业费用”的构成可以这样多姿多彩。如果涨价仍然采取“内定”模式,这一切都不会发生。但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疑问就会一个接一个飞出来:北京应该有多少辆出租车,这需不需要听证?能不能增发个体出租车牌照,为什么不能?“黑车”、“白车”之间的界限怎么确定,谁来确定?

完善定价机制尚有空间

从当前的实践看,听证会制度仍有改进的空间。作为对市场定价机制的模仿,听证会主持者应该具备市场经济基础知识,经济学意义上的定价发言权一般是加权平均,交易各方按实际出席人数有一定的权重关系,比如,一百个出租车公司老板与一位乘客一起参加听证会,取得100比1的投票结果,也只相当于1比1。不能参照政治学标准,闹出人数简单相加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