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准扶贫防贫监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攻坚态势
(一)持续精准发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针对没有国省级贫困村、以“插花式”贫困为主的实际情况,市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创新工作方法、狠抓工作落实,高质量完成了脱贫任务。2014年,按照户申请、组评议、村审核、镇复核、市审定、“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的程序,识别出建档立卡贫困户10611户22064人。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截至2020年11月,建档立卡贫困户“一超六有”脱贫标准已全面达标,实现了全部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6%降至0,贫困人口收入大幅提升,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二)强化精准帮扶,推进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1.责任落实。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力量。及时调整充实以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分管市领导为副组长,各部门、各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并充实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力量。二是健全攻坚机制。制定出台《市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要点》《市2020年扶贫专项实施方案》(广脱贫领〔2020〕6号)等系列文件,对全市脱贫攻坚工作进行系统安排部署。召开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工作推进会、专题会等各类会议40余次,市委常委会研究脱贫攻坚工作12次,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脱贫攻坚工作8次,解决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整合市纪委监委、目标办等督查力量开展督查暗访10余次。将脱贫攻坚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全市目标考核,分值达到10分,实行扶贫业绩与绩效考核、评先评优、职务晋升“三挂钩”,以考核的逗真碰硬倒逼脱贫工作的真抓实干。2.政策落实。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全面落实脱贫攻坚“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等政策要求,坚持脱贫不脱政策,突出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危房改造、社会兜底保障等政策落实落地,真正让贫困户共享扶贫政策、共得更多实惠,让贫困户真正成为脱贫攻坚参与者、受益者。3.工作落实。一是教育扶贫方面。落实控辍保学“六长责任制”,贫困户学龄段人口中,无因贫辍学学生。2020年春季学前教育减免保教费、义教“一补”、高中免学费、高中助学金、中职助学金、中职免学费、中职学生生活补助等项目共计向贫困户学生1463人次发放资助金74.99万元;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1028笔,发放贷款745.19万元;充分发挥教育扶贫救助基金作用,基金规模增至1000万元,累计救助贫困学生2067人,发放救助金215.05万元。二是健康扶贫方面。全面落实贫困人口就医“先诊疗后结算”一站式服务和“十免四补助”医疗扶持政策,通过综合措施确保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和慢性病门诊维持治疗医疗费用个人支付占比均控制在10%以内。卫生扶贫救助基金规模增至835万元,累计救助贫困户6147人,发放救助金242.37万元。三是住房安全有保障方面。2020年安排376.1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实施“五改三建”,其中改危90户、改厨261户、改厕96户、建厕239户、建路268户、建场22户,解决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和人居环境改善。四是有安全饮用水方面。全市行政村实现户户有安全饮水。五是有生活用电方面。全市行政村实现户户有生活用电。六是有广播电视方面。全市行政村实现电信和移动光纤、广播电视全覆盖。七是结对帮扶工作方面。压紧压实干部帮扶责任。选派了71名第一书记到村,安排6085名结对帮扶干部,全覆盖结对帮扶全市7455户贫困户,“一户一策”开展帮扶工作。大力开展帮扶干部培训,提升帮扶工作成效。各级领导带头上讲台作辅导、下基层作宣讲,通过以会代训、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镇(街道)和部门共举行各类培训90余次,参训人数1100余人次。
二、拓宽就业渠道,应对疫情影响
(一)拓宽内外就业渠道,支持农民工灵活就业。一是引导贫困户自主创业。对有创业意愿但缺乏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的贫困劳动力,积极组织参加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能力,并落实相关创业政策。月湾村村民江贤俊通过参加创业培训,申请了创业担保贷款,创办了家庭农场,从只能勉强解决家庭温饱问题到最终实现脱贫摘帽。松林村村民肖邦军参加创业培训后,在家经营肉牛养殖,并申请了创业补贴,实现成功创业。二是巩固扶贫基地(车间)建设。全力建设就业扶贫基地(车间),促进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实现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产业发展。推行“1对1”上门服务方式,为5家扶贫基地兑现稳岗返还资金53.81万元,助力8家扶贫基地复工,力促贫困劳动力快速返岗和稳定就业,建立健全“企业+车间+贫困户”扶贫就业模式,累计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139人。鑫利达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刘小东就业的信息获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二)搭建平等就业平台,强化服务和权益保障。一是强化就业兜底安置。加大农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对受疫情影响就业的贫困人口实行兜底安置,新增村级保洁、乡村道路维护农村公益性岗位498个。截至10月底,共计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1221个,安置贫困劳动力1221人,确保受疫情和洪涝灾害影响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现就地就业。二是精准推荐岗位到户。针对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意愿和岗位需求进行摸排、整理,动态管理就业信息,利用市、镇、村三级平动,广泛筛选、收集适合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及时通过“微新”“为村”“鱼水情”等便民服务平台将招聘信息送到贫困户家门口,促进其实现就近就地就业。连山镇贫困户黄光书通过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成功应聘到连山镇果园村利寨砖厂。三是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结合贫困户实际需求及各镇产业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开展育婴、小龙虾特色烹饪、治安巡逻等符合贫困劳动力特点的实用性培训项目,组织贫困劳动力参加培训69人,并按规定为贫困户落实培训、发放培训生活补贴,帮助每一位有培训意愿的扶贫对象提高技能。
三、巩固脱贫成效,确保脱贫质量
(一)扎实开展问题清零。一是针对脱贫攻坚以来中、省反馈问题和“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问题、近期自查问题等3大类286个问题。严格按照“五定工作法”,开展清零工作。目前所有问题清零,并经市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予以认定销号。二是抓好挂牌督战。安排24名县级领导牵头47个行业部门挂牌督战11个镇(街道),从10个市级行业部门抽调30名人员组成8个业务指导组开展巡回指导工作,目前已对挂牌督战发现的问题整改完毕。三是扎实开展全覆盖检查。再次对2019年国家、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发现问题整改情况以及问题清零行动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梳理。6月底,经市交叉检查组抽查,市在2019年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等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均整改到位,脱贫监测户和随机抽取的其他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一超六有”方面均达标。(二)持续抓好动态管理。在动态调整工作方面。扎实开展2020年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和历年脱贫对象“回头看”工作,组织开展信息数据比对,加强重点数据信息核实。截至10月底,因户籍迁入、婚入、新生儿等原因新增贫困人口100人,因户籍迁出、婚出、农转非、死亡等原因减少贫困人口663人,无新增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实现了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到位。(三)创新举措筑牢返贫防线。建立“防贫保”机制,利用各类捐赠资金62.7万元为非建档立卡农村低收入人口,建立防止贫困基金。探索从“精准扶贫”向“防止返贫”转变,建立精准防贫长效机制,主动控制贫困增量,从根本上消灭贫困问题,巩固脱贫成效。目前,已经成功为6户贫困户理赔“防贫保”。(四)深入推进脱贫攻坚调查。一是做好普查保障工作。根据省、市要求,制定《市脱贫攻坚调查实施方案》,落实调查经费60.42万元。二是精心选派工作人员。选调131名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过硬、有丰富扶贫经验的乡镇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组成11支交叉调查工作组、46个调查小组。三是扎实开展入户调查和数据审核。深入全市745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针对“一超六有”和政策享受情况进行认真调查。目前我市已完成7455户户表、187个村村表和县表上报,并通过了市脱贫普查办和省脱贫普查办的数据验收。通过调查结果表明,我市脱贫成效显著,贫困户“一超六有”已全面达标。
四、加强资金保障,推进项目建设
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355万元,落实本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793万元,用于脱贫成效巩固。一是做实产业扶贫。通过“合作社+贫困户”“家庭农场+贫困户”等模式,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10万元,采用入股分红的方式,对市镇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市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等项目进行培育、发展和壮大,提高扶贫效益,带动贫困户增收,受益贫困户达110户。二是做细教育健康扶贫。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为符合“雨露计划”补助的183名贫困学生发放补助资金40.5万元。安排100万元为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扶贫保”及住院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有效降低了贫困户经济负担。三是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41.5万元,在11个镇(街道)58个村实施贫困户院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改造道路93条,方便了贫困户生产生活。
一、反馈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医疗保障方面
1.医疗保险缴费过度保障。2019年12月26日,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提出:2020年度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医保,除民政补助130元外,市财政出资按每人100元补助,个人缴费60元。入户走访发现,市贫困人口2020年个人缴费60元,低于个人缴费160元的政策要求。
整改措施:组织人员入户宣讲政策,逐步引导和动员广大贫困群众按要求缴纳保费。
完成时限:2020年9月30日前
(二)饮水安全方面
2.水房运营管护制度建设施行迟缓。调研组实地查看水房32座,投入运行时间从4个月到1年多不等,绝大多数没有实现运营管护制度上墙,且缺少冲洗和反冲洗、消杀记录,管理人员也未办理健康证,与安全供水要求还有差距。
整改措施:,开展问题排查不落一村不落一户发现问题登记造册,逐一研究落实整改措施。
完成时限:2020年9月30日
(三)产业发展方面
3.光伏收益未及时发放。市金诺尔光伏发电有限公司于2020年3月23日收到光伏补贴92.76万元,因尚未收到上级《光伏扶贫补贴目录项目明细表》,截止调研时该收益尚未发放至村镇。
整改措施开展问题排查,督促各村社区光伏收益及时发放,问题快速整改。
完成时限:2020年9月30日
4.“滴灌”资金存在风险。市扶贫办将省级未脱贫人口补助资金、市本级配套扶贫资金和社会捐助款合计44万元注入到市春天粮米加工厂,企业对该资金尚未采取必要的担保措施。
整改措施:开展排查项目资金投入,确保扶贫资金安全。
完成时限:2020年9月30日
(四)“一人一策”方面
5.有的“一人一策”措施不实。比如王奔镇宝山村贫困户王俊博正在读初中,东明镇东胜村贫困户黄艳超的儿子黄旭正在一中以社会青年身份复读高三,但两人的帮扶措施中均有“雨露计划”。再如茂林镇三林村贫困户曹天艺身体健康(17岁),却把提高用药报销比例作为帮扶措施之一。
整改措施:开展排查根据贫户实际情况,制定“一人一策”,明确2020年具体帮扶计划,开展全面“回头看”,逐户调研落实的帮扶措施是否符合实际,确保其脱贫稳定。
完成时限:2020年9月30日
6.对监测户、边缘户排查有疏漏。比如,随机走访茂林镇三林村非贫困户陈玉财(1户2人),初步核算该户人均纯收入不足4000元,而且陈玉财患病花费较高,但既没有将该户识别为贫困户予以帮扶,也没有纳入边缘户进行跟踪监测。
整改措施:镇组织人员入户开展排查,对符合边缘户管理的人员全面纳入,开展动态监测,落实保障政策,确保其稳定增收不致贫。
完成时限:2020年9月30日
二、调研现场指导问题及整改措施
1.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村卫生室报销有每次报销15元上限。经查询,有的村医承认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村卫生室报销设有每次报销15元的上限;经查看购药报销记录,服先镇双喜村贫困户赵家财于2020年3月15日在卫生室买药,可报销金额40.74元,同村贫困户王云于2020年3月18日在卫生室买药,可报销金额40.64元,茂林镇农林村贫困户张福民于2020年3月17日在卫生室买药,可报销金额33.63元,3户实际报销额均为设定的上限额15元。
整改措施:一是组织人员对2020年1月1日以来所有在村卫生室报销的贫困患者逐一进行了排查,做到发现问题即知即改。二是将涉及限额患者报销情况重新冲正,严格按照政策报销。
完成时限:2020年9月30日
2.产业精准扶贫规划与实际建设项目有出入。《市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9-2020年)》存在2019年1月和12月两个版本,且两个版本中2019年拟建项目大部分只有计划但未实施,而2019年实际建设的4个项目均不在规划中。
整改措施:开展排查2019年-2020年扶贫项目实施情况,完成时限:2020年9月30日
3.扶贫小额信贷户贷率较低。截止2019年底,市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049笔2153.65万元,户贷率5.1%(当年新增1.39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20年,市新增扶贫小额信贷115笔255.4万元,户贷率5.26%,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整改措施:组织人员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进村、入户多种方式开展扶贫小额贷款政策的宣传及引导,努力提高乡村干部和贫困户对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知晓度。二是针对且凡是有劳动能力、有合适的生产项目、有一定的还款能力,符合扶贫小额信贷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自愿申请贷款的,全力支持生产资金需求。
完成时限:2020年9月30日
4.有的“一人一策”措施针对性不强。比如茂林镇大桂花村贫困户辛雅琴与女儿刘秋月1户2人,2019年家庭人均纯收入仅为2152元,未针对辛雅琴有劳动能力、刘秋月为在读学生的特点分别制定针对性措施,仅是简单地采取民政临时救助、安排公益岗两项措施。
整改措施:开展排查根据贫户实际情况,制定“一人一策”,明确2020年具体帮扶计划,开展全面“回头看”,逐户调研落实的帮扶措施是否符合实际,确保其脱贫稳定。
完成时限:2020年9月30日
三、下步计划
1、全面压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引导和带动各方力量合力攻坚。持续推进双组长负责制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全面统筹脱贫攻坚工作,压实干部责任,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2、坚持不摘政策、不摘责任、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积极推进、五大增收工程有效落实。针对因病、因学、因灾致贫等特殊情况,在确保国家、省、市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到位的同时,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全面开展防贫保险业务,确保农民群众在遭遇重大疾病或突发事故后依然有保障,已脱贫户稳定脱贫不返贫、非贫低收入户不发生新的致贫现象。
关键词:精准扶贫;医疗扶贫;防病;措施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保障。精准扶贫,是在农村扶贫开发中实施精确识别、联动帮扶、分类管理、动态考核以及相关配套措施的扶贫、治贫方式[1]。当前,医疗卫生单位如何在国家精准扶贫大战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是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在精准扶贫视角下,将扶贫开发引入“医疗扶贫”服务领域,必将会为扶贫工作发挥极其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而“防病”工作就是医疗扶贫工作的源头,是医疗扶贫的重中之重。
1 开展“防病”主要措施
1.1 提高民众防病意识
通过有序开展健康宣教工作,提升民众的卫生保健意识,改变民众固有的被动防病模式,让他们主动参与到防病中来。目前,随着社会竞争加剧,环境变化、生活节奏、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的健康问题明显增多。高血压、糖尿病、精神卫生疾病等慢性疾病成为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要健康问题,健康知识普及有待进一步加强。据某市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成年居民中自报高血压的发病率为22%,人群总体吸烟率为23.90%,饮酒率为22.73%。55.10%的吸烟者明确表示不想戒烟,仅有24.84%的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因此,应注重培养和强化居民的健康信念和行为转化,加强对中老年人基本卫生防病知识的普及和加大对中青年人重点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的教育、宣传[2]。有研究表明社区居民参加社区教育活动的首要目标为“丰富业余生活”,“保健养生教育”为兴趣之首[3]。同时充分利用宣传橱窗、广播电视以及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宣传防病常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讲解,将防病理念渗入到居民日常生活中,增强群众健康保健的预防意识,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4]。
1.2 建立健康管理中心全覆盖
转变体检中心职能,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服务,将城镇居民健康档案标准化的基础上,完善健康体检中心的健康监测、风险评估与分析、危险因素干预和健康促进等功能服务,从而真正体现健康体检在控制疾病危险因素中的功能作用。有研究表明,血脂异常、脂肪肝、乙型肝炎、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均与生活习性密切相关,同时高危人群趋于年轻化,应因地制宜,发展精细化、个性化健康体检后续延伸服务业务, 创建健康服务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
1.3 保障基层防病工作资源配置
政府部门应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政府补助政策,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对防病工作的财政资金投入。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稳定增长的投入保障机制,保障政府指定的卫生防治等公共服务经费,出台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对防病工作投入的积极性。科学合理的调配资金保障该项工作的健康发展,不断强化和完善基层卫生机构职能作用,全面促进防病工作的落实。
1.4 全面推行智慧健康医疗
利用“互联网+”技术,全面推行智慧健康医疗,建设区域内人口健康信息化服务管理新体系。数字化医院信息集成需要融合多种智能设备医疗信息,提供面向区域医疗及用户的专业化医疗服务。智慧医疗的核心目标是使得每一个用户享受到协同的、协调的、智能化的医疗服务,围绕这一目标将形成一个以患者为中心、价值为基础的医疗产业链。围绕这一目标构建统一的人口健康专网、健康医疗云和市民诊疗一卡通平台,搭建统一规范的卫生信息交换共享体系和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成全员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和电子病历数据库,解决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孤岛和条块分割问题,实现医疗卫生系统条块结合、区域间互联互通,实现跨地区、跨专业的融合。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实现优化流程、互联共享、方便就医;以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实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便民惠民。通过智慧医院一体化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移动技术等手段,提高疾病防控能力,开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管理,建立覆盖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网络,完善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等协作机制,提供现代高科技诊疗技术和便民服务与关怀,实现惠民、惠医、惠政、惠业的智慧健康医疗总目标。
2 做好人才队伍补给工作
“人才难引进,人才留不住。”一直以来都是制约“防病”工作的重要问题。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整体业务素质偏低,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2.1通过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环境,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生活质量,缩小医疗领域待遇两级分化问题,保障基层医务人员合理收入,将医务人员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采取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等多种手段留住人才。
2.2 加强医疗机构自身培训力度。在新进上岗人员培训、在岗人员定期培训、业务骨干定期进修、在职学习深造等方面制定一系列措施,把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作为教育培训的重点,不断加大对乡村两级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力度,使他们获得充足的教育机会。逐步实现卫生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和学历层次大幅提高的目标。
“无病早防,有病早治”既能极大限度的降低疾病的发生频率,又能从很大程度上节约国家有限的医疗资源,树立正确的“防病”意识,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铺就医疗扶贫的新思路,我们责无旁贷。我们坚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在构筑起诊疗疾病的钢铁长城、完善医保救助服务的桥梁体系之时,落实好“防病”工作将给“医疗扶贫”铺就一条崭新“丝路”!
参考文献
[1]李{.论精准扶贫的理论意涵、实践经验与路径优化――基于对广东省和湖北恩施的调查比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8):810-811.
[2] 李贝,张屹立,洪伊敏,等.广州市居民卫生防病知识知晓与健康行为养成现况调查[J].实用医学杂志,2015(12):2027-2031.
[3]淑萍,马龙,吕琴.乌鲁木齐市居民社区教育需求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36): 57-60.
[4]杨华.分析如何把"治未病"理念融入到健康教育[J].中国卫生产业,2015(08): 174-175.
[5]吴春英,周良荣.湘西贫困地区乡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3): 144-147
直击突出问题 扎实推动脱贫攻坚
“病”的问题,分级诊疗和一站式结算并举。巴中因病残致贫占比高达67%。制定出台《巴中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扶助办法》,采取“四个到人”(医疗队伍诊疗到人、常态随访管理到人、绿色通道治疗到人、特惠政策救助到人)措施,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按照“分级诊疗、一站办理、分类扶助、整合资金、政府兜底”的原则,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在县域内就诊率达95%以上。县域内实行先诊疗后结算制度,住院医疗费用实行“一站式”即时结算,个人不缴纳住院预付款,出院时只需结清个人应负担的医疗费用。
“住”的问题,新建和改造并举。充分利用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政策,对无房户、危房户实行新建;住房主体框架安全的,通过“六改一护”(改房顶、改自来水、改厨房、改厕所、改畜圈、改院落周边环境,维护墙体),解决防风漏雨和功能提升、居住环境改善的问题。“十三五”期间,全市易地扶贫计划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5.2万户,将有18.2万贫困人口搬入新居。不属于易地扶贫搬迁范围的,通过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地质灾害避险政策,进行改造或新建解决贫困户安全住房问题。
“收”的问题,产业和就业并举。依托特色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森林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让贫困群众能够享受“金山银山”的回报。大力实施“回引创业”工程,累计回引在外成功人士1.2万余人,创办经济实体2800多个,带动贫困人口就业3.5万人。实行集体资产股权量化、市场经营,将财政支农经营资产转化为村集体新增资产,贫困户配股40%、所有农户配股40%、集体持股20%,2016年全市贫困户财产性收入同比增长近30%。
“学”的问题,助学和防辍学并举。建立贫困户学生数据库,逐一落实贫困学生助学政策,确保没有一个贫困家庭孩子因贫困辍学或上不起学。每年寒暑两个学期,全市均通过市、县(区)财政和社会捐助落实资金8000多万元,资助大学生15000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
“家”的问题,牵线成家与同心建家并举。在“成家”上,动员“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当“红娘”,增加贫困对象娶上媳妇的机会。在“建家”上,倡导建设具有川东北民居特色的“三合院”“四合院”,让独居老人与儿女合居合住、几世同堂,让空巢老人邻里相望、互伴互助。在“家风”上,倡导弘扬新乡贤文化,通过评选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有影响的农村贤达,培育良好家风,弘扬公序良俗,形成文明新风。
“基础”的问题,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并举。坚持连片规划、整体推进、平衡发展,解决带有共通性的路、水、电、通信等基础配套问题,为精准脱贫、稳定脱贫打牢基础。2016年,全市新建通村道路995公里,60%以上的贫困村实现了社社通硬化公路;新建1236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6.18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80%的贫困村实现了农网升级改造;光缆通村率超过85%。全市农村基础条件得到整体改善。
探索破难路径 有效推动脱贫攻坚
创新建立“一本账”记账机制,解决“脱贫有据,合理收支”的难题。全市所有贫困户都建立了月收支登记“一本账”,同时保持记录的连续性,做到月记录、季分析、年评估,精准判断帮扶成效,实现脱贫轨迹、脱贫成效、评估验收“一本清”。依托智慧巴中精准扶贫数字管理系统平台,开设5大板块10项模块,对接国家、省贫困数据,实行市县乡村四级动态管理,同步开通公共查询、手机APP应用终端,对精准扶贫进行实时更新、跟踪监测、科学分析、阳光监督。
创新探索土地增减挂钩试点,解决“农村资源盘活”的难题。统筹资金,激活市场,探索“引资投入政府回购”“企业投入指标分成”等改革,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土地增减挂钩、投入新村建设,对拆旧及附属设施按建筑类型和面积给予建房补助。将增减挂钩项目立项申报和扶贫新村建设规划布局结合起来,把聚居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增减挂钩项目范围,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等基础配套水平。跨市流转,改革破题,率先探索实施土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省内跨市流转。同时,积极探索把农村的人、钱、房、林、集体资产等闲置资源盘活。
创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难题。针对居住在安全隐患区、资源匮乏区、基础设施配套艰难区等地的贫困户,采取“三看三议三审”锁定对象,谋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全市向省农发行贷款39.9亿元,作为此项工作的启动资金,精准搬迁、科学搬迁,实现安全选址与可持续发展同步。实施搬迁对象产业“增量奖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集体资产股权量化等方式,既突出“产业随着新房走”,又盘活农村资源、拓展就业门路,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创新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解决“用好钱管好钱”的难题。针对财政涉农资金渠道分散、到位时序不一、使用监管难等问题,明确规定统筹整合资金不得用于平衡预算、偿还债务、经常性支出,将资金投向细化界定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发展、公共服务配套、农户补助4大类18个小项,整合涉农项目42个,保证当年脱贫摘帽村投入不少于1500万元。以资金来源计划倒逼县(区)细化完善脱贫攻坚规划并转化为具体项目,按年度分轻重缓急实施项目,资金及时拨付到乡(镇)、补助到户,实现资金运行高效。
创新金融扶贫机制,解决“产业发展缺资金”的难题。分级设立基金,市、县(区)政府每年共同出资设立7500万元“精准扶贫专项发展基金”,并分别按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余额的2%、5%建立贷款风险补偿金。改革评级授信,创新“信用评价体系”,全市8.58万户贫困户获得评级授信,授信额度25.11亿元。创新金融产品,拓展金融扶贫新业务,发放“特色产业贷”“扶贫小额贷”“巴山新居贷”“惠农兴业贷”,累计发放信贷资金达121.5亿元。对自主创业的贫困户以及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的,财政给予专项奖补,银行增加金融授信。2016年向全市新增新型经营主体发放贷款36亿元。
汇聚全民力量 协同推动脱贫攻坚
强化担当精神,传导党政责任压力。对贫困村实行1名县级领导挂联、1个部门帮扶、1支驻村工作队、1名“第一书记”、1名农技员和每户贫困户都有1名党员干部联系的“五个1”+“1”帮扶制度,环环传导压力到村社、驻村工作组和帮扶党员干部,形成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建立巴中市脱贫攻坚指挥中心,统一指挥决策、资源调度、监测反馈脱贫攻坚。加强脱贫实效考核,建立问责激励双重机制,坚决防止不作为、乱作为。加强督查问责,促进落实,发现问题,严禁“虚假脱贫”“数字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