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许多因素都会导致关节炎,它们导致的关节损伤也各有不同。根据关节炎的病因、表现,主要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关节结核、痛风等。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半数患骨关节炎;65岁以上人群中90%的女性和80%的男性患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在我国的患病率为0.34%~0.36%,据介绍,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严重者,寿命约缩短10~15年。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它是风湿热的主要表现之一,以成人为多见,受累关节以大关节为主。开始侵及下肢关节者占85%,膝和踝关节最为常见,其次为肩、肘和腕,手和足的小关节很少见。
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多数患者有风湿热,它是风湿病病程中急性发作的活动阶段,是一种对咽部A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以心脏和关节受累最为显著的常见的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全身性结缔组织炎症。临床上表现为以心肌炎或关节炎为主,可伴有发热、毒血症、皮疹、皮下小结、舞蹈病等。发病年龄以青少年、儿童常见,男女均等。
下面重点谈一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及相关的几种关节病。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
目前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提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分类标准。此标准的敏感性为91%~94%,特异性为88%~89%。类风湿性关节炎分类标准是:
1.晨僵关节及其周围僵硬感至少持续l小时(病程≥6周)。
2.3个或3个区域以上关节部位的关节炎 医师观察到下列1 4个区域(左侧或右侧的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膝、踝及跖趾关节)中累及3个或3个以上,且同时软组织肿胀或有积液(病程≥6周)。
3.手关节炎医师观察到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手3区)中,至少有1个关节肿胀或有积液(病程≥6周)。
4.对称性关节炎医师观察到两侧关节同时受累(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跖趾关节受累时不一定绝对对称)(病程≥6周)。
5.类风湿结节 医师观察到骨突部位、伸肌表面或关节周围有皮下结节。
6.类风湿因子阳性 任何检测方法证明血清RF含量异常,而该方法在正常人群中的阳性率不超过5%。
7.放射学改变手和腕的后前位X线摄片显示有骨侵蚀狭窄或有明确的骨质疏松。
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在上述7项中有4项或以上者。
可能类风湿性关节炎:需有上述项目中的2项,1~5项中至少有1项。其关节症状至少必须持续6周。
可疑类风湿性关节炎:需有上述项目中的2项,而且关节症状的持续时间应不少于3周。
典型病例诊断并无困难,但目前的分类标准不能满足早期诊断的要求,故医生的鉴别判断仍然重要。难于诊断者是早期、轻型、不典型病例,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进行CT、磁共振、滑液和滑膜等综合检查是必要的。
二、多种多样的关节病
关节炎和关节肿痛并非风湿、类风湿所特有,临床常见的有下例几种疾病:
1.骨性关节炎:
(1)为退行性骨关节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5岁以上几乎普遍存在。
(2)主要累及膝、脊柱等负重关节,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和积液,疼痛在活动后加重,无游走性疼痛。
(3)血沉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或低滴度阳性。
(4)关节X线:可见到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硬化,关节边缘呈唇样骨赘增生或骨疣形成,无骨侵蚀性病变。
(5)手指骨性关节炎更易被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需引起注意。
2.痛风: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有时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混淆。
(1)痛风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好发部位为第一跖趾关节,也可侵犯踝、膝、肘、腕及手指等关节。
(2)发作时多急骤起病,数小时内出现红、肿、热、痛,疼痛剧烈。
(3)可反复发作,但发作间歇可完全正常。
(4)有高尿酸血症,尿酸结晶沉积于关节附近或皮下可形成痛风结节。
(5)关节腔穿刺或结节活检,可见到针状尿酸盐结晶。
3.银屑病性关节炎:
(1)属血清阴性关节炎,伴有银屑病的皮肤表现。
(2)关节病变以手指或足趾远端关节为主,也可出现关节畸形。
(3)骶髂关节也常受累。
(4)无皮下结节,但血沉加快,类风湿因子阴性。
4.强直性脊柱炎:主要侵犯脊柱,但外周关节也可累及,尤其是以膝、踝、髋关节为首发症状时需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鉴别。但:
(1)强柱以青年男性多见。
(2)主要侵犯骶髂关节及脊柱,如果外周关节受累,多为下肢非对称性大关节炎,手和足关节极少受累。
(3)常有肌腱端炎。
(4)90%~95%患者HLA―B27阳性。
(5)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
(6)骶髂关节与脊柱的X线检查对诊断有帮助。
5.结缔组织病所致的关节炎: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症等,均可有关节症状,且部分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但他们有相应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和自身抗体。X线检查无关节侵蚀性改变与骨质改变。
6.风湿性关节炎:
(1)多见于儿童及青年,以急性发热及关节肿痛起病。
(2)主要侵犯四肢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腕、肘、肩等关节,关节红肿热痛,呈游走性。一处关节炎症消退,另处关节起病。
(3)关节炎症消退后不留永久性损害,很少关节畸形。
(4)X线关节摄片骨质无异常,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血清抗“O”滴度增高、抗链激酶及抗透明质酸酶阳性。
(5)伴有发热、咽痛、心肌炎、皮下结节、环形红斑等。
7.感染性关节炎:以单关节起病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时需与感染性关节炎鉴别。后者有以下特点:
(1)为病原体直接侵犯关节,尤其发生败血症时。
(2)在原发感染的基础上,病人出现寒战、高热、受累关节剧烈疼痛、关节肿胀活动障碍。
(3)以下肢负重关节,如髋关节和膝关节发病最多,不对称,多为单关节炎。
(4)易并发骨膜炎及骨髓炎。
关键词:风湿性关节炎中药汤剂疗效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43-02
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热的一种表现,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的全身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初起时常有丹毒等感染病史;人体感受风、寒、湿邪而致身痛或身重、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的疾病;脉浮身重、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近年来我院采用中药汤剂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择2009年1月-2012年2月间我院门诊收治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12例病历资料,男38例,女74例,年龄19-43岁,平均年龄24.5岁,患者临床体征:急性、不规则发热,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关节疼痛,疼痛游走不定;晨僵,患者晨起或休息较长时间、活动后方能缓解或消失。
1.2治疗方法。中药汤剂,方药组成:双花24g,生地30g,川牛膝21g,蒲公英20g,独活15g,赤芍15g,丹参15g,白薇12g,秦艽12g,土贝母12g,丹皮12g,土茯苓12g,羌活12g,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月为1个疗程。
1.3结果。经过一个疗程的中药治疗,112例患者中,62%的患者去的显效,患者症状、体征消失,化验项目(抗“O”+RF+ESR+CRP)正常或三项正常一项好转;34%的患者有效,患者症状、体征和化验四项中两项消失或两项好转;4%的患者治疗无效,患者症状、体征和化验四项均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总有效率达到96%。
2讨论
我国《黄帝内经》把风寒湿三气合称为痹。因为风湿病大多累及关节而引起疼痛,所以风湿性关节炎一词一直沿用至今;人体感受风、寒、湿邪而致身痛或身重、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的疾病。见《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感受风湿所致的多种病症。《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湿者,是风气与湿气共伤于人也。其状令人懈惰,精神昏愦,若经久,亦令人四肢缓纵不随,入藏则喑哑,口舌不收;或脚痹弱,变成脚气。”
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热的一种表现,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的全身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初起时常有丹毒等感染病史。风湿热起病急,且多见于青少年。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的全身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初起时常有丹毒等感染病史。风湿热起病急,且多见于青少年。风湿性关节炎可侵犯心脏,引起风湿性心脏病,并有发热、皮下结节和皮疹等表现。风湿性关节炎有两个特点:一是关节红、肿、热、痛明显,不能活动,发病部位常常是膝、髋、踝等下肢大关节,其次是肩、肘、腕关节,手足的小关节少见。二是疼痛游走不定,一段时间是这个关节发作,一段时间是那个关节不适,但疼痛持续时间不长,几天就可消退。血化验血沉加快,抗“0”滴度升高,类风湿因子阴性。治愈后很少复发,关节不留畸形,有的病人可遗留心脏病变。风湿在医学上是指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不明原因的慢性疼痛。风湿性疾病则指一大类病因各不相同但共同点为累及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包括肌、韧带、滑囊、筋膜的疾病。关节病变有疼痛外伤伴有肿胀和活动障碍,呈发作与缓解交替的慢性病程。由于患者的血液循环不通畅,导致肌肉或者组织所需要的营养无法通过血液循环来输送,致使患者肌肉缺少营养而加速老化变得僵硬,严重的会导致患者肌肉和血管萎缩,部分患者且可出现关节致残和内脏功能衰竭。
金代刘河间曰:“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拂郁,水液不能宣通,即停生而水生湿也,凡见湿者,多自热也”。风湿性关节炎因外感风寒湿邪,从阳化热,攻于骨节,留滞筋脉,筋脉失于濡养,而致于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活动障碍,故本方中双花,清解经脉之郁热;蒲公英性平,泻而不伤阴,苦寒但有健胃作用,土贝母对关节肿胀效果好,土茯苓为治湿毒主要药物,具有利湿毒,祛风湿,强筋骨,利关节的作用。现代医学亦认为[1]: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有免疫作用,丹参素具有改善微循环作用,使血粘度降低,抗菌消炎及增强机体免疫作用;丹皮酚具有镇痛,抗炎,解热和抑制变态反应的作用。生地、白薇、赤芍清热凉血;秦艽、独活、羌活、川牛膝祛风通络,消肿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之功。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在急性疼痛期间,由于长期卧床,或者服用激素时间过长等,可致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出现一些并发症。肺炎:由于免疫能力下降,遭受细菌感染,患者常合并肺炎。泌尿系统感染: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若日常生活不注意,或者患感冒后,常容易发生泌尿系感染。柯兴氏综合征:患者若用激素时间过长,常因体内肾上腺皮质功能受到抑制而并发柯兴氏综合征。常见症状主要有满月脸、水牛背、体重增加等。口腔溃疡: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服用免疫抑制剂之后常出现口腔溃疡,此外还可出现恶心呕吐、厌食、皮疹、味觉消失等不良反应。传染病:患者由于患此病的时间太久,自身免疫功能下降,当社会上流行某些传染病时,比正常人更易受到传染。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多发于女性,临床上有迁延不愈的特点,现代医学治疗尚缺乏满意效果。中医中药治疗RA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尤其是以中医药为主的综合疗法,迄今已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笔者现就近年来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作一简要回顾。
1 病因病机
急性RA因发病较急,症状及体征较典型,一般辨为湿热、毒热、瘀热证;慢性RA则由于病因复杂、症状各异,致使医者认识不一。房定亚[1]认为,热毒湿浊瘀阻是急性期RA病机所在,由于热盛成毒,湿郁化浊,故出现关节红、肿、热、痛等症。宋氏[2]则认为,本病根本病机为邪毒内伏,临床表现多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最终导致关节变形、肢体废用,当属顽痹,治疗当清透达邪为法。张氏等[3]指出,本病的本质是热毒蕴结,治疗首重清热解毒,倡立蠲痹治法。
黄氏等[4]认为,本病的病机特点为湿热瘀浊阻络,不仅有血瘀,而且有浊物淤积,故使病情缠绵难愈。唐氏等[5]则指明,本病久病难愈,痰瘀的病理因素在发病过程中既可表现为原始动因,又可作为主要的病理机制发生于整个疾病过程。而焦氏[6]则认为,本病发病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过度以及妇女经病、产后失血而致肾虚,不能濡养肝木,筋骨失养,使骨松筋挛而发病;关节变形不得屈伸是由于气虚,即脾肾不足,机体功能低下,免疫功能不足,或免疫调节失衡而发病。朱氏[7]认为,本病当为本虚标实,湿热、痰瘀、虚冷等均是整个发病过程中的一个侧面。其实证为湿热和瘀血,虚证为中虚和肾虚,更多的是虚实夹杂(即混合型)。治疗当益肾壮督治其本,虫蚁搜剔治其标。
刘氏等[8]认为,本病因脾胃受损,气血不足,使筋脉关节失养而致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为本病的主要病机。姜氏等[9]曾统计了475例RA患者后发现,RA关节病变的直接病邪不仅是风寒湿之气,湿热(毒)、瘀血夹杂既是RA的主要发病因素,又可作为主要病理机制,同时也是RA的基本特征。而本病肝肾两虚、气阴两虚型患者病程较长,多在5年以上;寒湿痹阻型、湿热痹阻型、痰瘀痹阻型患者病程较短,多为1~5年。总之,急性RA多见实证,总以湿热蕴毒为主;慢性RA则多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每由湿热阻络、痰浊瘀阻、脾肾亏虚等所致。
2 内治法
2.1 辨证论治
汪履秋[10]临床多用祛风散寒、温经通络、行气活血通瘀、软坚散结止痛等法,用药以乌头、附子、桂枝、细辛、黄芪、当归、防风、羌活、独活、威灵仙等为主。张鸣鹤[11]治以清热解毒与活血化湿并用,其常用药为黄柏、苍术、茯苓、泽泻、牛膝、知母、忍冬藤等;另外,其解毒药常用红藤、土茯苓、金银花等;疏肝药用香附、川楝子、吴茱萸等;凉血药有赤芍、牡丹皮、虎杖等。路志正[12]指出,本病临床发病过程中,湿热、瘀滞及肾虚三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相互转化的,宜采用标本同治、攻补兼施、寒温并用之原则,治宜清利湿热、调理脾肾。用药多为熟地黄、黄芪、茯苓、山药、甘草、补骨脂、何首乌、鸡血藤、牛膝、菟丝子、穿山甲、茯苓、当归等。焦氏[6]认为,RA以肾亏虚为本,或为肝肾阴虚、阴虚火旺,或为脾肾亏虚、气血内阻,治当以调补肝脾肾三脏为法。其用药多为熟地黄、山药、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杜仲、羊藿、山茱萸、牛膝、龟甲、牡丹皮、黄柏、泽泻、茯苓、党参、女贞子、墨旱莲等。朱氏[7]认为,本病系瘀血阻滞络脉所致,治当活血祛风、行经通络。其用药多为丹参、牛膝、红花、赤芍、泽兰、穿山甲、皂角刺、白芷、全蝎、蜈蚣、蕲蛇等,且常配少量解毒之品,如蒲公英、黄柏、虎杖等。
2.2 分期论治
目前,大多数医家将本病分为活动期、恢复期、缓解期进行治疗[13-15]。而吕氏等[16]进一步通过总结辨证分型与临床指标关系,认为RA急性期以湿热证和痰瘀证为多,治疗当清利湿热及化痰消瘀。
2.3 专方专药
近年来,不少学者通过临床和实验发现许多对RA有独特疗效的药物。涂氏等[17]临床观察发现,雷公藤对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及免疫调节均有影响,表明本品有较强的抗炎、镇痛及免疫抑制作用,可改善微循环,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然毒性较强是其明显的不足。夏氏等[18]以青风藤类制剂对RA治疗后发现,患者关节压痛数、肿胀数、平均晨僵时间和C反应蛋白(CRP)平均时间较对照组均有较明显改善,并认为其功能可能通过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间接作用于肾上腺皮质起抗炎作用,且能调节免疫功能。李氏等[19]用蚂蚁丸治疗RA有效,研究表明其有镇静、抗炎、护肝、解痉作用,可以促进免疫球蛋白的形成及淋巴细胞的转化,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且无不良反应。另有报道,应用马钱子、细辛类制剂等治疗RA,在临床上也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20]。
3 外治法
3.1 中药局部外敷及药浴薰洗法
邓氏等[21]用复方雷公藤涂膜剂敷贴治疗3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66.7%。白氏[22]采用藏医药浴治疗65例患者,以五味甘露浴,另加文冠木、青稞酒、麝香酒、黄水散、五根散;同时口服二十五味儿茶丸、二十五味驴血散、五味润僵汤或十味芸香散治疗,结果治愈55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为94.28%。外治法由于易于携带,使用方便,因此有比较广阔的发展前景。
3.2 针灸及穴位注射
治法基本上为温通经脉、活血散结、祛邪止痛。穴位多取大杼、三阴交、肾俞、阳池、合谷、曲池、后溪、肩髎等。刘氏等[23]通过观察RA患者治疗前后关节疼痛、压痛、肿胀、功能障碍指数、握力、晨僵、20 m步行时间及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RP、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等指标,发现温针灸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疗效明显。范氏等[24]报道,使用热针配合中药离子透入曲池、三里、阳陵泉等治疗RA,对类风湿患者RF、CRP、ESR均有改善,总有效率为79.2%。蔡氏等[25]辨证用红川酊加离子导入治疗RA患者取得较好的效果,其法具有配方灵活,对于内服有毒或限量的药物,可外用加大剂量,且无毒性反应的优点。此外,刘氏等[26]采用蜂针疗法治疗RA患者103例,有效率为89.3%。其他如药物配合按摩[27]、运动干预训练[28]、药物联合日常生活活动训练[29]等,可有效地改善疾病症状,减轻患者的病痛。
4 存在问题和展望
尽管上述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尚存在不少问题:①设计不够严谨;②诊断、疗效判定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不够规范统一,因而疗效结果可信度不高,可重复性差;③对中医药治疗本病的证效关系、量效关系观察尚不深入;④缺少深入的实验研究资料;⑤缺少成熟的中医学意义上的不同证候的动物模型等。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中医药治疗RA病变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①标准化问题。在中医药临床研究过程中,治疗疾病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很重要,必须统一和规范。此外,RA病情复杂,不同病变阶段应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如何制定既包括有西医的诊断标准的内容,又能体现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特色的诊断标准,使之推广应用,是目前面临的课题。应组织有关专家成立全国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协作组,统一制定并普及本病的诊断标准,以及病情轻、中、重的判定标准,中医辨证分型及疗效判定标准,使本病的研究能够更加严谨和规范化。从而有利于对各种疗法进行客观评价,从中总结出较好的临床疗法或药物,并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交流、探讨和共同提高。②临床实践表明,针对RA这一疑难病、难治病,综合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提高疗效、减轻不良反应的优势,体现了中药整体、多途径、多环节作用于人体的优势。如何发挥这种治疗方法的长处,避其不足,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今后应积极探索的问题。③应探索建立适合中医证候学的动物模型,加强实验研究,引进现代其他学科的观点、技术和科研方法,以探讨本病的发病机理,揭示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本质,为中医药治疗RA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杜广振.房定亚运用清热解毒法治疗风湿病经验[J].中医杂志,2004,
45(9):659-662.
[2] 宋绍亮.从邪毒内伏论治类风湿关节炎[J].江苏中医药,2008,(1):8.
[3] 张鸣鹤,尹玉茹,杜秀兰,等.张鸣鹤诊治风湿性疾病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08,27(10):709-711.
[4] 黄胜光,朱辉军.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治法浅议[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2,22(2):37-38.
[5] 唐先平,胡荫奇.痰瘀相关与类风湿关节炎[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3):173-177.
[6] 焦树德.类风湿关节炎从尫痹论治[J].江苏中医药,2008,(1):5-6.
[7] 朱良春.益肾壮督治其本,虫蚁搜剔治其标[J].江苏中医药,2008,(1):
2-3.
[8] 刘 健,韩明向,崔宜武,等.类风湿关节炎从脾论治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23(1):1-4.
[9] 姜 泉,蒋 红,曹 炜,等.475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医临床证候分析[J].中医杂志,2007,48(3):253-255.
[10] 王冠华.汪履秋教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经验介绍[J].新中医, 2006,38(1):17-19.
[11] 付新利,张立亭,吴 霞.张鸣鹤诊治风湿性疾病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08,27(10):709-711.
[12] 商阿萍,路 洁.路志正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J].河北中医, 2008,30(4):341-343.
[13] 李如意.中医分期辨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0例[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6,23(1):38-39.
[14] 李瑞雪.辨证分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72例体会[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6):695.
[15] 郜中明.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82例[J].四川中医,2006,
24(8):64.
[16] 吕军影,黄李平,阙铁生,等.类风湿性关节炎辨证分型与临床指标关系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9):38-39.
[17] 涂胜豪,胡永红.雷公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和生活质量评价[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6(2):25-28.
[18] 夏 璐,李 龙,徐百升,等.正清风痛宁关节腔内注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J].中国医疗前沿,2008,3(12):16-18.
[19] 李 辉,刘光珍.复方蚂蚁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750例临床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5,5(9):717.
[20] 冯恒善.细辛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8,14(9):1357-1358.
[21] 邓兆智,林院昌,欧润妹,等.复方雷公藤涂膜剂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再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9(15):180-183.
[22] 白树军.藏医药浴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5例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0,6(1):17.
[23] 刘金芝,鞠琰莉.温针炙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7):23-25.
[24] 范德辉,夏 波.热针配合中药离子导入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7,27(10):731-734.
[25] 蔡解凌,李咏梅.红川酊离子导入治疗痹症的临床观察[J].中华临床医药杂志,2003,(64):102.
[26] 刘芳玲,车 媛,何银洲.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8,(3):67-68.
[27] 张耀武,陈 杰,张耀琢,等.痹能舒丸辅以推拿按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1例疗效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08,24(1):11-13.
方法:选取39例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选用西药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和中药外敷治疗,15天一疗程,两个疗程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风湿性关节炎中西医结合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423-02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结缔组织的慢性炎症,属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尚未明确。可累及全身关节、肌肉、滑囊和肌腱等。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发病关节常为髋、膝、踝等大关节,疼痛游走不定。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情呈慢性而且反复发作,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1]。在临床治疗时单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和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MARD)等只能控制或缓解患者的病情,长时间治疗会产生大量的副作用,治疗效果不明显。近些年来,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病情,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就诊及住院的39例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中男13例,女26例,年龄为17~70岁,平均年龄为45.5岁。所有患者就诊或住院时关节均有不同程度的红、肿及游走性疼痛等症状,有7例患者合并有风湿性心脏病。其中患者病程最短为2个月,病程最长为7年,平均病程为2.5年。将39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单纯的西药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上无明显差异(P>0.05)。
1.2诊断标准。患者发病前1~4周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病史,急性期关节红肿热痛明显,疼痛表现为明显的游走性。实验室检查血清中抗链球菌溶血素“0”凝集效价明显升高,外周白细胞数>1.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也明显身高,在80%以上,血沉可达90毫米/小时以上,c-反应蛋白在30mg/L以上。类风湿因子(RF)和抗核抗体(ANAs)均阴性。所有就诊及住院的患者均排除其他疾病和急慢性损伤所引起的各关节疼痛和抗“0”升高、血沉改变。
1.3方法。
1.3.1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单纯的西药治疗,口服萘普生、美洛昔康、维生素B、C,每天早和晚各一次,发热的患者每天进行一次青霉素滴注。风湿病病程长者加用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MARD),如甲氨蝶呤、柳氮磺砒啶等,延缓病情的进展。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发作者可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来控制症状。
1.3.2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主要分为肝肾阳虚型、湿热瘀滞型和气血两亏型。
中药内服治疗法:①肝肾阳虚型:主要表现为畏寒怕冷,腰腹冷痛,阳痿,,遇冷时关节剧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夜间尿频。治疗方剂为桂附地黄汤加减:肉桂20g,附子(炮制)20g,熟地黄100g,当归10g,泽泻10g,黄芪20g,山药60g。水煎服,每日一剂。②湿热淤滞型:主证为关节红肿热痛,并呈游走性疼痛,发热,汗多口渴,便干尿赤,脉数。治疗方剂为宣痹汤加减:丹参20g,川芎16g,茯苓10g,金银花各20g,连翘15g,甘草10g。水煎服,每天一剂。③气血两亏型:主要表现为关节游走性疼痛,全身无力,面色苍白,心悸自汗,脉细数。治疗方剂为八珍汤加减:当归10g,人参5g,川芎5g,白术5g,熟地黄(酒拌)20g,黄芪20g,茯苓12g,泽泻10g,甘草5g。水煎服,每天一剂。
中药外敷法:外敷的中药组成有红花,防风,羌活,防几,穿山甲,地龙,泽泻,川牛膝等。将所有药物净化后研磨成粉末混匀,装入布袋内,使用食醋将药布袋浸湿,蒸15~20分钟取出,以适当的温度置于患部,一次半个小时,每天两次。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15天一个疗程,观察组内服中药根据病情好转程度酌情停止,两个疗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4疗效标准。根据有关痹症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进行评定。临床治愈: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症状全部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正常,实验室主要检查指标抗链球菌溶血素“0”凝集效价及血沉化验检查结果正常,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降至正常;显效:主要症状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主要参考指标标抗链球菌溶血素“0”凝集效价及血沉化验结果基本正常;好转:主要症状基本消除,主要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或明显进步,生活能够自理,工作和劳动能力明显恢复;无效:与治疗前相比较各方面均无进步或加重。
1.5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并对比较结果进行校对,以P
2结果
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后,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4例,好转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3.7%。观察组治愈11例,显效5例,好转3例,无效1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5.0%。经统计学处理,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28,P
3讨论
风湿性关节炎在中医当中属于痹证,其病因主要是因气血亏虚,腠理空疏,风寒湿热邪气入侵,客于肌肉关节,致使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2]。《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临床主要分为肝肾阳虚型、湿热瘀滞型和气血两亏型。所以治疗以补气养血,温阳祛湿化热为主。
在治疗肝肾阳虚证时,肉桂,附子温阳祛寒,熟地黄、当归补血,黄芪提气,泽泻利水、祛湿,山药健脾除湿补气,药物合用达到温阳补气,健脾除湿的作用。湿热瘀滞证使用丹参补血行气,川穹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茯苓利水渗湿,连翘、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气血两亏型使用当归、熟地黄补血,人参、黄芪补气,川穹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茯苓利水渗湿。中药外敷时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防风能祛风湿而止痛,常配合羌活、防己等治疗风湿痹痛等症,穿山甲,善于走窜、行散,有活血通络、消肿排脓、祛风止痛、通乳等功能。再配合川牛膝,泽泻加强药效。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能够提高临床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藏药沐浴 类风湿性关节炎 护理体会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属变态反应性疾病,是风湿热的主要表现之一,多以急性发热及关节疼痛起病,典型表现是轻度或中度发热,游走性多关节炎,受累关节多为膝,踝、肩、肘,腕等大关节,常见由一个关节转移至另一个关节,病变局部呈现红,肿、灼热、剧痛,部分病人也有几个关节同时发病,不典型的病人仅有关节疼痛而无其他炎症表现,急性炎症一般于2-4周消退,不留后遗症,但常反复发作。若风湿活动影响心脏,则可发生心肌炎,甚至遗留心脏瓣膜病变。
1 资料来源
我院自2004年1月~2008年1月对来自各州县就诊的农牧区患风湿性关节炎的820例患者采取了藏药“药浴”的治疗。其中男361例、女439例,年龄39-76岁,平均57.5岁。病程2-13年,平均为7.5年。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强直和畸形和关节肿痛。
2护理方法
2.1 药浴前的护理
2.1.1因药浴时药液温度较高且时间较长(温度40℃左右,时间1~1.5h)这期间病人大量出汗,为提高病人的体质,增加药浴时的耐受力,提前半月给病人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制定饮食计划,向病人说明其重要性。除主食外,另外给病人增加肉汤、鸡汤、水果等。也可适当进食辛温发散食物,可用葱、姜、胡椒等做佐料,食后盖被取微汗,使风寒湿邪从汗而解。
2.1.2 预防感染 协助病人搞好个人卫生,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预防皮肤及肺部感染。
2.1.3 心理护理 向病人介绍药浴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顾虑,因有的病人害怕时间长,支持不住,因此要耐心地告诉患者药浴期间有护士密切观察,并及时地给予协助,消除病人的不安心理,鼓励其密切配合,坚持治疗,要有信心争取最佳治疗效果。
2.1.4饮食护理 药浴前准备奶茶2000ml 奶茶是当地群众日常生活的一种饮料,用牛奶、茶叶、食盐加水熬制而成,以备药浴期间服用,以补充因药浴时出汗体内丢失的水分,防止发生虚脱。治疗过程中,合理的饮食是保证康复的重要环节。鼓励患者进食新鲜蔬菜,高蛋白、高热量、高营养饮食,如脂类、牛奶、瘦肉、豆制品等,忌食生、冷、酸、辛辣刺
激性食物,以免影响疗效。嘱患者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以利增进食欲,增强机体抵抗力。
2.1.5 体征观察 药浴前要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1次,无特殊变化即可进行。
2.2 药浴期间的护理 浴室内要保持空气新鲜,温度适宜。根据病人的体质调节药液的温度及药浴时间,开始药液量不要太多,能浸泡住院病人躯体为度。在药浴期间,要间断地加入热药液,维持浴缸药液的温度。密切观察病人的面色、呼吸、脉搏。如患者感心慌、呼吸急促、脉搏快即停止药浴,休息10~15min。这期间要注意保暖,情况好转,继续药浴。每半小时协助患者喝奶茶1次,量为400~500ml,使入量与消耗量平衡,一般喝2~3次即可。
2.3 药浴后的护理 药浴完毕,协助病人穿好衣裤,上床(热炕)盖被休息,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因药浴后病人仍大量出汗,这期间仍要密切观察脉搏和血压,协助病人喝2~3次奶茶,及时更换被汗液浸湿的衣服,使病人舒适。一般要卧床休息1~2h后才可下床活动。如果药浴后病人受凉,不仅影响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全身可发生散在性皮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