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呼吸道护理诊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脑卒中是危害人民健康及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其病死率居世界人口病死原因的第2位,脑卒中患者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是医院感染的易感者,其医院感染发病率高达37.3%,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首位。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脑卒中并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资料,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护理干预措施。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脑卒中患者280例,男166例,女114例;其中脑出血147例,大面积脑梗死86例,脑干梗死47例;年龄41~87岁,平均66.8±7.8岁;合并高血压265例,糖尿病62例,慢性支气管炎71例。
诊断标准:脑卒中诊断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下呼吸道感染诊断参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即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⑴患者出现咳嗽、痰黏稠,肺部出现湿啰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1发热。2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3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⑵慢性气道疾患患者稳定期(慢性支气管炎伴或不伴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急性感染,并有病原学改变或X线胸片显示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
方法:分析280例卒中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情况、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
结果
280例患者中,发生下呼吸道感染53例,发生率19%。相对于脑梗死,脑出血更易并发下呼吸道感染;高龄、昏迷、伴有吞咽功能障碍及有慢性支气管炎史的患者有较高的发生率;气管切开后高达91.3%患者发生感染,而使用呼吸机患者则100%发生下呼吸道感染。见表1。
讨论
下呼吸道感染是急性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国内报道发生率高达21.23%,感染后往往加重脑血管病的病情,影响瘫痪肢体功能恢复,也是导致脑血管病死亡的重要因素。
护理措施:1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基础疾病,预防并发症,护士应加强基础护理,鼓励卧床患者翻身、拍背,做好各种导管、口腔及会阴护理;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通过疾病的保健指导、饮食和药物指导,以促进患者早日痊愈,从而缩短住院时间。2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应注意观察患者呼吸道感染迹象,住院患者一旦出现呼吸性感染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或有急性感染症状,如发冷、发热等,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按规范认真执行无菌操作,洗手是切断接触传播控制医院感染的最简便、最有效的措施。4加强病房环境管理,严格探视制度,家属或陪客有上呼吸道感染者,劝其暂缓探视或提供一次性口罩,保持病房环境清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每日通风换气3次,每次30分钟、病室每天用紫外线照射消毒30分钟,定期做好空气培养监测。病房地面、桌面每天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湿擦湿拖,抹布做到1床1巾,拖把做好分类标记。5尽量避免和减少侵袭性导和植入,如导尿管、胃管和深静脉导管等,必须实施时,应加强消毒,严格无菌操作。但是对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尽早植入胃管,可有效防止吸入性肺炎,而且能保证营养,增加抵抗力。⑥吸痰是减少返流和误吸的必要手段,但吸痰不当同样会导致或加重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吸痰动作应轻柔,避免二次损伤,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掌握适应证,不视病情的反复吸痰,反而有害。⑦对无急性脑出血的脑卒中患者,睡眠及进食时可采用抬高床头20度~30度的方法,鼻饲时可抬高床头30度~45度,可有效降低因仰卧位所引起的误吸和下呼吸道细菌定植的危险性,将患者的调整为头、躯干处于高位并加强口腔护理,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护士2次/日帮助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可根据患者口腔情况选择合适的口腔护理液(无感染者选用生理盐水,有感染者可选用口泰的强氧化离子水)。
参考文献
1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谭文琪,陈晓育,胡晓军.急性脑卒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及预后[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4:82-83.
3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关键词】脑卒中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原因;预防性护理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上述时期在本院住院的796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CT/MRI检查证实,符合脑卒中诊断。
1.2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调查内容包括患者情况:性别、年龄、意识状态、、吞咽功能、鼻饲、吸痰、咳嗽无力及伴发基础疾病;采取的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评估患者、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病情、预防控制感染等。
1.3下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患者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发热(T≥38.0℃)。②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③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1.4结果796例脑卒中患者中发生下呼吸道感染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70.1±9.8)岁。下呼吸道感染与高龄、长期卧床、合并基础疾病、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吞咽功能障碍、出血性卒中患者限制绝对卧床2周以上、侵入性操作、探视陪伴多、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不到位等原因有关。
2原因分析
2.1脑卒中患者多为老年人,呼吸器官老化,支气管黏膜运动功能低下,呼吸道清除及防御功能低下。
2.2长期卧床,使支气管分泌物随重力流向肺底,细菌生长繁殖产生坠积性肺炎。
2.3出血性卒中患者限制绝对卧床2周以上,避免用力咳嗽、咳痰,不能有效地把痰液排出体外。
2.4各种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或切开、吸痰等,损伤了呼吸道黏膜,破坏了呼吸道的防御系统。
2.5探视陪伴多,由于病情重,生活不能自理,探视陪护多,易使病室内各种细菌病毒增多,大大增加了感染机会。
3预防性护理措施
3.1评估患者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脑卒中的类型、年龄大小、基础疾病情况,有无意识障碍、吞咽困难、肢体偏瘫被动卧床、语言障碍、忧郁等等,偏瘫的程度,卧床时间的长短,营养状况怎么样,生活是否能自理,有无合并其他感染;了解患者家属对本病的认知情况、心理状态、社会支持力度等。据此提出护理诊断,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实施护理计划。
3.2心理护理脑卒中患者常常由于突然患病,偏瘫,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需人照顾很容易产生急躁、抑郁、焦虑、甚至悲观厌世而拒绝治疗的心理,而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预后起着绝然不同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促进疾病的恢复,同时心理康复也是促进机能康复的重要保证;相反,心理状态不佳,则起反作用。因此,护士要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善于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密切观察,及时发现患者的思想波动,有针对性的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鼓励、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感到温暖、关怀、受尊重从而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原发病以预防下呼吸道感染。
3.3密切观察病情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出入量的变化。如发现瞳孔不等大、针尖样瞳孔、瞳孔散大等应考虑脑疝发生的可能;如体温升高、脉搏和呼吸加快应考虑有感染加重或继发感染的可能;如体温过低、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则有休克的可能;如呼吸变慢、不规则、叹息样呼吸则提示颅内压升高、脑干受压,病情危重;如脉搏细弱则有循环衰竭的可能,如脉搏加快时有血压升高的可能,脉搏变缓有颅内压升高的趋势等等[1]。通过病情观察及时发现感染及存在的感染隐患,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以预防下呼吸道感染。
3.4预防、控制感染临床实践证明,脑卒中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与患者的病情、年龄、卧床时间以及吞咽功能障碍等有较大的关系,因此,防治下呼吸道感染,首先是在积极治疗原发病使患者从危重昏迷状态缓解,同时需经常进行肺部听诊,掌握下呼吸道感染进展、转归情况。医务人员要提高预防感染的意识,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技术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在接触病人前后做好手卫生,注意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的合理使用,及时送微生物检查,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感染和二重感染的发生。加强护理,对意识障碍、长期卧床患者定时翻身拍背,防止坠积性肺炎,清醒患者鼓励主动咳嗽,指导患者有效的咳嗽方法,痰液粘稠时行雾化吸入,适当多饮水,必要时给予吸痰并严格无菌操作;采取半卧位,头部抬高30o-45o角,可活动时鼓励患者端坐或起床,尽量减少卧床时间;由于吞咽障碍容易发生误吸,致吸入性肺炎,吞咽障碍影响营养物质摄取导致低蛋白血症及免疫能力下降,增加感染的机会,所以有吞咽困难者应及早鼻饲,保证营养物质的摄入,避免发生误吸[2];如有体温升高、痰多、肺部音等感染征象,应用合理的和足量的抗生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3];保持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探视,病室每天通风2-3次,15-20min/次,注意保持室温在18-22℃,湿度50%-60%。
4小结
脑卒中并发下呼吸道感染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常见原因,积极防治下呼吸道感染,对患者的康复,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而脑卒中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主要与患者的病情、年龄、卧床时间以及吞咽功能障碍等有关,早期及时的预防护理能明显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监测和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患者细小的下呼吸道感染信号,积极采取综合的预防措施进行护理干预,才能减少脑卒中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治疗时间,有利于及早进行康复训练,提高了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郭秀菊,刘军艳.糖尿病并脑梗塞的护理[J].中原医刊,2000,22(27):64.
【摘要】 急性支气管炎的护理与治疗都非常关键,这就要求病人家属多注意和观察,可以减少病人的痛苦,下面请专家介绍如何护理和治疗。
【关键词】 支气管
急性支气管炎是由病毒、细菌等生物性或物理、化学等非生物性致病因素刺激或过敏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急性炎症,与慢性支气管炎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为呼吸道一种独立病症。
1 病因
感染是此病常见的发病原因。其中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包括腺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细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肺炎支原体、衣原休也是本病的致病菌。理化因素刺激属于非生物致病因素,主要是由于吸入某些刺激性较强的物质所致。常见致病因子有粉尘、冷空气、刺激性气体(强酸、强碱、某些挥发性溶剂)等。吸入能够引起机体产生过敏反应的物质,如花粉、有机粉尘或真菌孢子等。除上述主要病因外,过度劳累、着凉也可诱发本病。主要病理改变为气管-支气管充血、水肿、纤毛细胞损伤、脱落,分泌物增加。炎症消退后,气管-支气管黏膜的结构和功能多能恢复正常。
2 临床表现
起病较急,初期以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为主,如鼻塞、流涕、咽痛、声音嘶哑等;发热时可有头痛、乏力等症状;炎症累及支气管黏膜时,可有咳嗽和咳痰,这是急性支气管炎的主要表现;开始以干咳为主,3~4天后,可咳出黏液性痰,随病程发展可转为脓痰,偶有痰中带血;有时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咳嗽,剧烈时可伴有恶心、呕吐、胸腹部肌肉疼痛,咳嗽可持续2~3周,甚至更长时间;伴支气管哮喘时,可有喘息、胸闷和气促,听诊肺部可闻及哮鸣音,气道分泌物增多时,两肺呼吸音粗糙或可闻及干湿啰音,气道分泌物增多时,两肺呼吸音粗糙或可闻及干湿啰音,咳嗽、咳痰后可消失,无其他并发症。本病症关和体征如迁延不愈可转为慢性支气管炎。
3 护理诊断
急性支气管炎主要通过感染、物理、化学刺激和体征、胸部X线片、血常规检查、病毒抗体检测和痰细菌学检查作出临床诊断。胸部X线检查可无异常或有肺纹理加深。
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肺结核、肺癌、肺脓肿、麻疹、百日咳等多种肺部疾病可伴有急性支气管炎的症状。 张明芹 张瑞美 张明慧(黑龙江省鹤岗市新一人民医院 黑龙江鹤岗 154106)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4-0263-02
4 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但对老年人群患病者应给予高度重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各器官的生理功能逐渐发生衰老和变化。其肺泡数量减少,且泡壁变薄,泡腔增大,弹性降低,呼吸功能也不断下降,对缺氧和呼吸系统的调节功能也随之减低,咳嗽反射减弱,免疫力低下,使老年人容易出现呼吸道感染,加之老年人常患有其他慢性病变,如脑血管病等,一旦卧床,并发合并症,常可危及生命。其护理要点如下。
4.1 保持呼吸道通畅 鼓励咳嗽、咳痰,多应用化痰药物治疗以稀释痰液,便于咳出,禁用或镇用镇咳药,以防抑制呼吸中枢,引起呼吸抑制,甚至昏迷。加强护理,勤翻身、叩背或其他物理排痰法。当出现症状时,应尽量取侧卧位。一般健侧卧位利于引痰,可左右交替卧位。
4.2 观察呼吸道分泌物的性质及能否有效地咳出痰液 对于咳嗽无力的患者,宜经常更换,拍背使呼吸道分泌物易于排出,促进炎症消散;如果分泌物多,影响呼吸时,要用吸引器,及时清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咳喘症状者可给予氧气吸入。
4.3 观察生命体征 注意呼吸、脉搏及节律的改变,注意痰的颜色、性质和量的变化,如发现病人精神不振或嗜睡、懒言、不喜活动或呼吸困难及发绀等出现,应高度重视,急查血气分析。
4.4 正确指导老年人用药 按时服药,正确使用吸入药物或雾化吸入器,定时留取痰标本,及时检查痰细菌培养,及时调整抗生素的应用。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防治;护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于常见病,发病原因大多为病毒感染,常见的有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肠道病毒以及腺病毒等;也有因细菌感染而引发的,常见的细菌有肺炎球菌、链球菌以及金黄葡萄球菌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均有发病,特别是冬春季节的感染患者更多[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通常为发热、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咽部疼痛以及头痛等症状;严重的患者表现为畏寒、乏力、恶心呕吐以及腹泻等全身性症状[2]。
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期间入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0 例,其中男73 例,女47 例;患者年龄在12~76岁之间,平均为36岁。其中,单次发患者37 例,多次发病患者83例;其中65例患者为每年单次发病,55例患者为每年反复多次发病。
2 临床症状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严重程度差异较大,轻者仅表现为鼻部流鼻涕、打喷嚏、鼻塞等,或伴有咽部疼痛、嗓子痛、微咳等症状。重者如果感染发生在鼻及咽部,患者将出现咽痛、发烧、咽后壁淋巴组织充血与增生、扁桃体发炎等情况,有些患者出现淋巴结肿大现象。发热一般持续2~3 日,严重者将达到1 周左右;严重的患者其体温可达39~40℃以上,患者同时感到寒冷、头痛、腹痛、全身无力、出现呕吐、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需要通过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求患者加强营养与多多休息,稍有疏忽的患者其感染将会扩大或蔓延至邻近器官,极易引发肺炎、支气管炎以及中耳炎等并发症。通常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3~4d 内能够痊愈,部分患者可达2~3 周。
3 治疗方法
病毒性感染可选择专门针对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细菌性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或其它种类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对于因溶血性链球菌引发的扁桃体炎或咽炎患者,使用青霉素治疗效果较理想;对于经过2~3d治疗后仍无效的患者,应考虑是否有其它病原体感染,例如,支原体感染等。当患者出现高热时,可用冷毛巾湿敷头部,勤更换,能够有效控制高热惊厥。一般的退热药,例如少量阿司匹林、扑热息痛也有效果。对于伴有鼻炎的患者,为保证呼吸通畅,需要休息好,可在进食及睡前使用鼻药[1-3]。
4 防治措施
加强自身锻炼,多呼吸新鲜的空气,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合理饮食,平衡膳食。冬季可食用高热量、高蛋白质类的食品,合理补充维生素,蔬菜与水果能够增抵抗力。根据温度增减衣服,适应气候冷热改变,衣服不要过多,以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2-4]。经常通风,经常换气,少到人多的公共场所,避免病源感染。可以使用减毒病毒疫苗,疫苗能够激发鼻腔和上呼吸道粘膜,使其分泌iga 抗体,使呼吸道对感染的防御能力增强。
5 加强护理
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呼吸系统疾病的一般护理常规。要求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的食物,同时要清淡易消化,还要给予充足的水分;患者处于发热期时,必须要卧床休息并严格按照发热常规进行护理;严格执行呼吸道隔离并使呼吸道通畅;必须及时清除患者鼻腔内的分泌物;测量患者体温、呼吸、脉搏等,及时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耐心地向患者讲授卫生知识,积极对其进行宣传教育[3,4]。
6 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感染部位为鼻、鼻咽和咽部。该病的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总数的90%左右。当病毒入侵机体上呼吸道后,该处的黏膜抵抗力降低,导致细菌可以入侵,同时可出现化脓性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冬春季节较多,但全年都能发生。该病的临床轻重程度差异较大,潜伏期一般为2~3d 或更长。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对于病毒性感染患者,选择专门针对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细菌性感染患者,可选用青霉素类或其它种类的抗生素进行治疗[4,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由于鼻咽感染能够波及周围器官,有时鼻咽部的原发病的症状消失,而其并发症却出现加重现象,因此,一定要对上呼吸道感染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观察。早期诊断与治疗,对提高疗效非常重要,千万不要以为上呼吸道感染是小病而轻率对待。
参考文献
[1] 童雅培, 王筱敏. 诊疗与护理常规[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234-235.
[2] 张梓荆. 常见病毒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防治(专家笔谈)[j]. 中华儿科杂志, 2000: 38(10): 86.
[3] 蒋东波, 等. 白细胞介素10 水平及其对白细胞介素2 等的调节作用[j]. 中华儿科杂志, 1999: 37(12): 28.
【关键词】重症脑血管疾病;肺部感染;原因分析;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453-02
脑血管疾病是神经内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重症患者死亡率高。在所有脑血管疾病并发疾病中,肺部感染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严重影响其预后,往往是导致脑血管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 其严重性甚至超过脑血管疾病本身。如何预防及治疗脑血管疾病合并肺部感染一直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难题, 通过对我科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的353例脑血管病中的42例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2例,其中男26例, 女16例;年龄40~78岁, 平均67岁;并发肺部感染时间为1~28d, 平均9d;脑梗塞18例, 脑出血24例;既往有肺部疾病的14例, 长期吸烟史的12例,合并有糖尿病病史9例,冠心病病史22例,高血压病病史28例。肺部感染临床表现为发热29例, 咳嗽22例, 咳痰18例, 呼吸困难14例;行气管切开2例,呼吸机辅助治疗5例。
1.2诊断及一般治疗
全部病例由影像学证实, 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 治疗上根据病情采用相应方案, 重症患者、有意识障碍严重偏瘫不能翻身的患者均由护理人员及家属定时帮其翻身、拍背、吸痰, 房间定时消毒、通风, 对有痰的患者尽量做痰培养以协助诊治。肺部感染伴有发热、咳痰、肺部痰鸣音及音、血白细胞增高、肺部影像学改变等, 诊断标准参考1988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 和1990年全国第二次肺部染学术会议关于院内获得性支气管- 肺感染的诊断标准【2】。
2 原因分析
21 意识障碍是并发肺部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本组患者中深昏迷29例,入院时Glasgrow 评分愈低,其意识障碍则愈重。伴有意识障碍时患者的咳嗽、吞咽反射减退或消失,痰液难以排出。而且脑出血患者常伴有颅内高压导致的呕吐,在伴有意识障碍时,更容易发生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
2.2 留置胃管患者易发生肺部感染 本组留置胃管患者32例,留置胃管时间3―64d。留置胃管可造成吞咽和咳嗽反射减弱,,影响胃肠道功能,并且刺激咽部使局部黏膜损伤,使细菌易于在咽部存留。并且脑出血后为预防应激性溃疡,常规应用制酸剂,可致胃内pH 值升高,能使胃内细菌定植增加,导致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大大增加。在排除意识障碍等因素存在下,留置胃管仍作为影响肺部感染的独立因素存在,且留置胃管停留时间越长,感染的可能性越大。
2.3 有肺部基础疾病的脑出血患者易并发肺部感染 既往有肺部疾病的14例, 长期吸烟史的12例,肺结核史者3例,肺心病5例,胸廓畸形2 例。由于患者心肺代偿能力下降,抵抗力低下,加之脑出血后昏迷或长期卧床,呼吸道分泌物坠积于肺底,在原发疾病基础上极易并发肺部感染。
2.4 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的多为年老体弱、免疫力低下、长期卧床的患者,本组患者中61~70 岁者27例,71 岁以上者11例,以老年患者为多见。因老年人组织器官老化,免疫力及防御功能下降, 并且患者脑血管意外后因控制脑水肿大量应用的激素能对免疫力产生一定的影响,更易患肺部感染,老年患者患病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障碍,加之活动受限,即使及时叩背、翻身,仍有发生坠积性肺炎的可能。
2.5 呼吸机辅助呼吸及气管切开 本组患者中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时间为3~12d,使用时间越长,发生肺部感染的机会越大。呼吸机辅助呼吸时,气管切开及插管等侵袭性操作破坏了呼吸道的防御屏障,影响了纤毛运动而不利于分泌物的排出,增大了细菌吸入到下呼吸道及定植的危险【3】 。因此,要降低脑出血病死率,重要的环节之一是要适当、有效地做好呼吸机辅助呼吸以及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工作。
2.6 滥用抗生素 对于脑血管疾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临床治疗中全身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比例较大,是细菌耐药性上升的重要原因。本组感染患者中,曾预防应用抗生素29人,治疗过程中发现对预防性用药耐药的患者21例,多种耐药菌患者5例,进一步证实滥用抗生素不但没有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反而造成菌群失调及耐药菌株的产生。
2.6 院内交叉感染 医院病人多,病房通风不良,医务人员未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洗手依从性差,往往造成不同患者交叉感染。
3 护理
3.1 患者取正确卧位 对于脑出血病人应头部抬高15―30度,病情稳定后及早给予半卧位。患者昏迷时易发生舌后坠阻塞呼吸道,造成缺氧,又常会致呕吐物、口咽分泌物误吸。患者应取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避免舌后坠及痰液阻塞呼吸道,加强拍背,及时吸痰,预防肺部感染。患者进食时取半卧位或坐位,嘱患者不要说话,喂食时速度要慢,以免引起误吸。定时翻身、叩背,一般间隔2 h 为佳,夜间1 次/ 3~4 h。变换时,给予自肺底向上沿气管走向叩背,以利排痰。
3. 2 严格掌握进食时间和方法 吞咽障碍或意识不清者,早期宜采用静脉补液,发病后3~4 d 可给鼻饲,鼻饲前应先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同时注意鼻饲的温度不可过高,速度不可过快,同时做好留置胃管病人的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对予需要长时间留置胃管的患者应积极更换为材质较好的营养管。待意识恢复后,鼓励进食,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半流质饮食。鼻饲后短时间内不搬动患者,尽量不吸痰,以免引起反射性呕吐,发生吸入性肺炎。喂食后保持相应30~60 min【4】。部分患者因面部偏瘫影响咀嚼肌功能,在喂食时尽量放在健侧且靠近舌根,易于吞咽,宜少量多次。
3.3 加强呼吸道观察及时清除痰液 咳嗽是清除自外界侵入呼吸道的异物与呼吸道分泌物,抵御肺部感染的一种保护。因此,应鼓励患者定时深吸气和咳嗽,有痰尽早排出。对意识障碍的患者,要定时进行刺激吸痰,吸痰时要注意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同时避免喉部黏膜损伤。昏迷患者注意观察呼吸道是否通畅,正确掌握吸痰指征,定时翻身拍背、吸痰时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各种操作均应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3.4 机械通气的护理 行机械通气治疗时要加强呼吸道的湿化,用蒸汽加湿,即将雾化灌内的水加热后产生蒸汽混入吸入气体中,达到加温、加湿的作用,吸入气体维持在32~35 ℃之间,湿化器的水温保持在50 ℃左右。掌握正确的吸痰技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选用合适的吸痰管,拔除气管套管或气囊放气前要充分吸净气道和口腔内的分泌物。
3.5 减少口腔细菌的定植 加强危重患者的口腔护理,注意观察口腔黏膜的改变,及时留取标本,根据口腔pH 值选用口腔清洗液,如pH 值高时,选用酸性漱口液,pH 值低时,选用碱性漱口液,pH 值中性时,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
3.6 合理使用抗生素 正确、及时留取痰培养。本组资料中, 85.7%痰培养明确检出病原体为细菌感染。因此,应掌握抗生素的应用指征,对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要加强呼吸道的护理;同时注意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的问题,对非细菌感染性疾病应避免使用抗生素。而合理正确的痰培养是临床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因此正确、及时留取痰标本,可有效减少耐药菌株的增加、传播,有效预防医院获得性感染。
3.7 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洁净 定时通风,定时进行空气消毒,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拖地、擦拭床头桌椅等,定时检测室内空气及物品表面的细菌指数。保持室温在18~22 ℃,适当提高湿度。同时向患者家属耐心解释,减少探视人员与治疗和预防医院感染发生的关系,,以获得患者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4 讨论
脑血管病合并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是长期卧床,同时年老、体衰、免疫力下降也是造成感染的内在原因, 尤其是合并慢性肺病, 肺部自身抵抗力有限, 更易遭受细菌侵袭;昏迷不醒排痰障碍是造成吸入性肺炎的主要原因。如伴有恶心、呕吐,则大量含有胃肠道细菌的胃内容物和消化液就很容易被误吸入肺部导致感染的发生;院内交叉感染也是常见的感染方式,患者多,病房狭窄,通风不良,往往造成患者相互之间感染传播,这也是为什么冬季更易感染的原因之一;陪护多,外来人员进病房,造成了部分感染的发生; 医务人员自身不遵守操作规程,未认真落实洗手或手消毒指征也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基础上,不合理的抗生素应用更是雪上加霜,加重了患者感染的机会并且增加感染的治疗难度。
通过调查,合并肺部感染的脑血管病患者的死亡率明显提高, 这也充分说明了肺部感染是导致脑血管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护理上应注重患者的一些基础护理措施,包括患者、饮食、口腔以及呼吸道护理,对气管切开以及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更应该注重对患者呼吸道的护理,强化患者呼吸道管理以及医护人员和陪护人员的消毒隔离意识,合理使用抗生素,正确、及时留取痰培养。这些措施都将是有效地预防肺部感染的措施。
对于合并肺部感染的脑血管病患者在治疗中细菌极易产生耐药性往往需要多联、长期使用抗生素, 使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延长,加重了家庭和社会负担, 甚至有很多的家属因为高昂的费用而不得不放弃治疗。如何防治并发肺部感染成了脑血管病治疗的重中之重, 我们认为防治的重点在防而不是治, 预防的办法是严格遵守操作程序、改善病房条件、认真落实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适应症,尽可能缩短置管时间,根据药敏结果有针对性的选择抗生素,缩短住院时间,以减少感染的发生,同时通过安置正确卧位、翻身、拍背等都可以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5】护理工作中,我们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落实消毒隔离规范,针对不同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而减少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脑血管病患者的脑部疾病治疗有一个过程,从昏迷到意识清醒有一个时间段,时间的长短不一,与患者的疾病病情明显相关。肺部感染与这一段时间的治疗和护理关系明确,部分患者因为误吸、排痰困难、多重耐药菌感染逐步呼吸衰竭甚至全身多器官衰竭死亡。而同时我们也看到有一部分病人因为意识状态的好转而开始的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预防肺部感染,并且对于已经肺部感染的患者在治疗上要比那些意识恢复较差的患者疗效理想。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预防与治疗并重的处理策略能使患者从昏迷―感染―昏迷这一恶性循环中逃脱出来,其预后也将必然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素[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 全国第二次肺部感染学术会议,医院内获得性支气管和肺部感染诊断标准[J ],实用内科杂志,1990, 10 (10) : 540
[3] 欧小云,杨燕,娄丽娜。急性脑卒中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分析[J],护理杂志,2004,21(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