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资源的意义

信息资源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资源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资源的意义

信息资源的意义范文第1篇

一、调查内容及过程

(一)调查内容

为尽量确保调查的覆盖面和客观性,本次调查分别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角度拟定了3份调查问卷,每份问卷内容大致从自然状况、现有信息资源状况、现有资源利用状况、资源需求状况四个方面设计。

(二)调查过程

1. 了解情况,拟定调查问卷。

2. 联系调查学校,制定调查计划。

3. 深入学校调查,指导填写调查问卷。

4. 回收问卷,统计分析。

5. 完成调查报告。

(三)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涉及铁东区5所中小学校,总计发放学校问卷5份,教师问卷100份,学生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依次分别为5份,95份,290份。

二、调查结果

(一)学校方面

1. 现有信息资源状况。5所学校都有专门的图书室、阅览室、宣传板报;总计藏图书30万册,电子图书900册,拥有报刊50种,每所初中及小学均有2个以上实验室,其中九中有5个实验室,每所小学均有1个科学实验室;3所学校有专门的校园广播站,保存有教师教学课件,占所调查学校的90%;课件总计1000个,平均每所学校200个;5所学校保存教师论文,占所调查学校的80%;论文总计600篇,平均每所学校120篇;5所学校图书室和阅览室有专职负责人;2所学校校园广播站有专职负责人,占有广播站学校的40%;2所学校有校园网站,有教师电子备课室,占所调查学校的40%;其中,2所学校校园网站有专职负责人,占有网站学校的80%;具备1个微机室的学校有5所;所调查学校总计有电脑250台,平均每所学校50台;其中,250台可以上网,第九中学每个教研组配1台电脑,每个班主任配1台笔记本电脑。

2. 现有资源利用状况。

(1)图书报刊借阅情况。5所学校认为现有图书和期刊基本能满足需要。图书周借阅率平均为10%,报刊周阅读100人次,周阅读率平均为10%。

(2)校园网利用情况。已建有校园网站的2所学校普遍认为,利用校园网站开展了许多教育教学活动,效果很好。如,利用校园网站进行教育教学管理,课程资源整合,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收发重要新闻,宣传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下载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就某些问题或知识点进行讨论,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等。

(3)校园广播站利用情况。有校园广播站的3所学校中,有2所每天广播时间分别为半小时和15分钟。

(4)实验室使用情况。有3所学校实验室平均每周使用9次以上;2所学校每二周使用1次。有4所学校反映实验器材利用率较高,使用效果令人满意。只有2所偏远的小学实验仪器短缺,满足不了教学需要。

(二)教师方面

1. 资源利用及教研情况。

(1)工作中,除了从教材、教辅材料中得到教育信息,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信息的加工、整理、上传和有效管理;通过QQ群、网络博客等媒体操作,实现科研资源信息的共享,通过报刊、杂志的摘录等。

(2)教师教研情况。90%的教师每周集体备课达到2小时左右;45%的教师平均每两月参加一次有主题的教研活动;有80%的教师每学期上一次公开课。其中,25%的教师为了自身提高,愿意上公开课;认为自己上公开课收获较大的教师占70%;认为观摩他人的课收获较大的教师占85%;有5%的教师认为准备公开课费时费力,不愿上。参加校外业务培训或教研会议每学期1次以上的教师占90%;70%的教师能把培训的收获与自己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5%的教师不能把学习所得落实到教育教学中;1%的教师认为培训或会议作用不大,不愿参加。

2. 自身能力提高。

(1)读书状况。80%的老师喜欢读书、看报、阅读杂志、阅读教辅资料,10%的老师读得很少,10%的老师不喜欢。

(2)计算机使用状况。根据教学需要从互联网上查寻资料并下载,80%的教师能独立完成;10%操作不熟练,5%不常用。根据课程内容需要,30%的教师经常使用课件;50%上公开课时使用;10%每学期仅使用3次左右。有50%的教师结合教学需要能独立制作课件;30%请他人帮助制作;10%使用他人做完的;10%不会做。

(三)学生方面

1. 资源利用及学生个人成长状况。

(1)除了阅读课外有关著作、教辅材料,学生从其他途径获取信息情况,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信息的搜集、整理,通过QQ群、网络博客等媒体操作,实现学习资源信息的共享。

(2)电脑使用目的。关于使用电脑的目的,75%的学生认为可以扩大知识面,搜集学习资料;55%的学生认为可以学习计算机知识并练习操作;15%的学生用来收发电子邮件;50%的学生进行写作练习;30%的学生打游戏;35%的学生上网聊天。

2. 信息资源利用状况。

(1)读书状况。60%的学生喜欢读书,学辅材料、作文类、杂志类、中外名著类、意林等应有尽有,25%的学生不喜欢或读的很少,15%的学生不读书。

(2)电脑使用状况。有80%的学生家庭拥有电脑;20%的家庭暂时还没有。有25%的学生父母允许其自由使用电脑;30%的学生父母允许其一天使用一次电脑;20%的学生父母允许其一周使用一次电脑;10%的学生父母允许其每月使用一次电脑;15%的学生父母不允许其使用电脑。

(3)对现在学校信息资源满意状况。300份小学生有效问卷中,有240名学生表示满意,满意度为80%。

三、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涉及铁东区5所中小学校,有1所中学,4所小学,所调查学校、教师、学生都能认真如实填写问卷,因此调查结果可信。通过对调查数据的详细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农村中小学在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教育信息资源和管理信息资源的经验

1. 教师本身的学习与教研活动,也丰富了学校的教育信息资源。每周的集体备课、有主题的教研活动、每学期的公开课活动,教师之间听课评课、相互讨论、共同切磋,校外培训归来后的汇报交流,等等,都是各校的常规教研活动。这些活动的正常开展,无疑开阔了教师们的视野,提高了教师们的业务素质。他们中的一大部分经常去新华书店、图书馆购买、借阅书籍,并经常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写一些感悟类文章或论文。他们的言行举止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使学生有意效仿,敬师乐学。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学校的教育信息资源。

2. 图书室、阅览室建设比较完善。几所农村中小学,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图书室、阅览室,藏书比较丰富,期刊种类也较多,图书借阅有的还实施了电子化管理,极大地方便了师生的借阅和管理,为师生利用教育信息资源提供了方便条件。

3. 校园广播站及宣传板报利用率较高。几所学校能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站及宣传板报的作用,及时传播校内外的教育信息。广播内容大致为国内外时事要闻、校园新闻、历史上的今天、师生先进事迹、美文赏析、每周一歌、卫生防疫知识、安全教育常识等。普遍认为效果不错,受到学生欢迎。结合节日、纪念日活动及一个时期的国内要事等,几乎每所学校的每个班级也都有自己的宣传阵地。学生自己动手搜集信息、整理信息,既受到了教育,又锻炼了能力。

4. 实验室建设基本令人满意。学校实验室建设基本达标;中学理化生实验室设备基本可以满足教学需要,为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提供了一定条件。每所学校至少有1个微机室,多数基本能满足学生上课需要。

5. 储备资料库教师自制教学课件、教育教学论文及教学案例等。这样可以达到资源储备,经验积累、借鉴、共享的目的,并为学校的整体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软件基础。

(二)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不均衡,各校教育信息管理经验还不足,差异较大

1. 区域差别较明显。从第九中学来看,学校教育信息资源配置设备比较先进,质量比较好,资源利用率较高,这与该校领导高度重视有关。其它4所小学相对薄弱些,资源配置比较落后。

2. 藏书数量和质量不等。室藏图书有的达到7万册,有的还不足2万册;有的勉强达到,但多半图书年代久远,比较陈旧,质量较差,利用率较低。有的学校期刊订阅50多种,有的仅有10种,只能在校领导处传阅,一般教师和学生较少有机会借阅。

3. 硬件设施建设不均衡。第九中学拥有100多台电脑,其它小学有的仅有30台;第九中学建有2个微机室,其它只有1个;有的学校电脑都可以上网,有的只有2台可以上网;有的学校没有教师电子备课室,还没建成校园网站。多数学校反映电脑数量不够,设备配置陈旧;已建网的还需要增加宽带。

4. 师生在开发利用资源的能力上存在差异。虽然绝大多数教师能够熟练地从互联网上查寻信息并下载,但还有极少数教师操作能力较差,基本不会利用网络;大多数教师能够根据教学需要独立制作课件,并在教学中经常使用,还有一部分教师自己不会做,只有在学校要求的情况下才做,如上公开课、在读写方面,仍有部分教师阅读书报的时间有限,撰写教学文章比较被动,有的甚至上网下载或抄袭。有时计算机课内容的安排也比较随意。

5. 现有资源开发和利用还不够充分。图书报刊借阅率不高,大部分图书呈闲置状态;有的学校实验仪器设备保存完好,但使用不够充分;有的学校电脑设备也成摆设,限制师生合理使用;有的学校计算机课时数还不能按大纲要求保证。有的学校校训、班风建设还需重视。特别是学生,对有关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还很有限,尤其需要对其进行阅读和上网等方面的指导。

四、对策与建议

1. 加强管理,落到实处。管理是质量和效益的保证,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需要科学的管理。教育信息资源的归类与汇总要规范、合理、系统。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既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有所把握,也对即将投入的各种资源有所计划;各校应有专人负责,每项工作都要及时反馈,落到实处,明确其开发的意义和作用。

2. 加大投入,更新设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硬件条件较差的学校,有关部门应尽快想方设法帮助解决设施问题;对设备配置已经陈旧的学校,有关部门要有计划分期分批地解决。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与实施、一线课堂教育教学指导。应尽快建立电子图书馆,充分发挥网上资源的优势,有利于师生自主学习;应有选择地购买一些优质资源库,配套的教学光盘、指导光盘等。要调动广大教师共同参与、合作建库,使教学资源库内容不断充实、更新、丰富网络远程信息教育。

3. 强化培训,提高能力。现在社会是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发展也是飞速的。对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培训迫在眉睫,可以开设网上培训专栏,也可以组织一些切合实际的培训。各校都比较缺乏专业、懂行的图书室、实验室及网络管理人员,对他们进行思想和业务培训,提高教师运用仪器设施的操作技能,让教师走在时代信息的前端。

4. 培养典型,以点带面。对信息资源开发和使用效果较好,学校要继续扶持,高度重视,帮助总结经验,培养典型;以点带面、典型引路、资源共享的理想效果。

5. 加强指导,因地制宜。应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使用教育信息资源。对学生的读书、实验、上网,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应增加对学生开放的时间,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书刊,指导学生多思考、多实验,教育他们爱护实验设备,热爱科学,追求真理;要保证计算机课的课时和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导学生明辨是非,健康上网,提高自控能力。

信息资源的意义范文第2篇

1开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许多时候被作为同义词使用,此处所讲的开发,不仅包括原有意义上的档案查阅、编研、开放、公布档案等含义,而且更加强调深度挖掘档案信息资源的效益,使之可以与非档案信息资源共同发挥应用潜力和价值,从而产生叠加效益。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日益深化的背景下,更多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形式成为可能。第一是传统形式的开发,即常规的一般性的档案查阅利用活动。第二是科研形式的开发,即通过综合比较研究档案信息资源,形成科研成果。第三是经济形式的开发,即挖掘档案信息资源的潜力,形成经济效益。第四是市场形式的开发,即通过市场运作方式,形成档案信息产品乃至产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主体不仅包括档案工作人员,更重要地是要体现开放性,吸纳和吸引更广泛的人员和组织参与其中,根据不同档案的属性开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活动,发挥最大效益。

2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利用

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是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的重要内容,重点在于通过档案信息化建设拓宽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渠道。第一是能够查得到。在关键字检索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模糊查询系统和搜索引擎。这就要求在档案数字化环节不仅应有图形格式文件,还应有相关联的文档格式文件,以便查找。第二是能够查得全。不仅要保证单一档案信息查得全,还应有相关辅助信息。需要建立信息甄别机制和智能化查询系统,建立、健全和完善分类指标体系,防止因为海量信息造成信息排序紊乱和信息湮没。第三是能够查得准。既要求数字化的档案与档案原件无论在形式上还是信息内容上都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又能够保证档案信息的准确度,包括模糊查找所获档案信息的准确度。第四是查得容易。就是充分借助多种媒体,在传统媒体基础上,通过档案信息资源网、移动手机网络、有线电视网络等,均可查阅。第五是查以致用。即通过数字认证等技术手段,能够使多媒体查阅的档案达到法律效力要求。同时,用于非法律用途时,档案信息的格式应有大众化的服务途径,能够方便利用者编辑使用。

3保障档案信息资源安全

信息资源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云计算;信息化;系统建设

中图分类号: TE319 文献标识码:A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使用者只要输入简单指令即能得到大量信息。透过这项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达成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效能的网络服务。医疗惟有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建立共享服务,才能推动各医疗机构医患资源的灵活流动和结构优化。基于这种状况,这就需要一种全新的平台为它服务,基于Internet的云计算平台将会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中,通过云计算所提供的各种虚拟化服务,可以很好地解决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

1 云计算概述

1.1定义

云计算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它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旨在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美系统,并借助SaaS、PaaS、IaaS、MSP等先进的商业模式把这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终端用户手中。

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非本地或远程服务器(集群)的分布式计算机为互联网用户提供服务(计算、存储、软硬件等服务)。用户根据需求访问计算和存储系统。

1.2云计算的基本原理

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为用户按需服务。云计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更与互联网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

在未来,只需要一台笔记本或者一个手机,就可以通过网络服务来实现我们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级计算这样的任务。云计算的应用包含这样的一种思想,把力量联合起来,给其中的每一个成员使用。

2 医院信息资源构建

基于云计算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构建能够满足海量医疗数据的存储和访问。采用多个服务器集群协同工作,系统高效稳定,数据安全性高,医院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自身信息系统的部署,降低硬件成本和管理成本,减少由于本地误操作带来的数据丢失的风险。基于云计算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组成,见图1。

图1 基于云计算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组成

平台为每一个用户都创造了一个完全独立的虚拟系统环境,在每一个用户看来,自己都是云计算平台唯一的用户。用户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终端,例如:台式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手机甚至智能家电接入云计算平台。这让云计算平台的使用非常方便。特别是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云计算将在医疗信息化中体现出独有的优势。

基于云计算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架构,见图2。从系统架构的角度看,云计算平台主要由Web层、负荷分配层、数据管理层、计算逻辑层、物理计算设备层和物理存储设备层组成。

2.1Web层。Web层负责实现云计算平台的Web站点,该站点是用户访问云计算平台的唯一接口。负责用户访问、注册、服务订制,及服务状态查询等。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接入客户端服务器,选择合适的信息服务,注册活得授权后,可实时查询、订制、管理相关服务。

2.2负荷分配层。负荷分配层是云计算平台的核心部件。该层具有4个主要功能:①将用户的计算任务划分成若干部分,并决定执行每一个任务的计算设备;②将待存储的数据划分成若干部分,并决定相应的存储设备;③将计算逻辑层返还的计算结果整合后,再反馈给用户;④根据数据读取请求,指令数据管理层读取数据,并将数据整合后输出。

2.3数据管理层。数据管理层主要控制数据存储设备进行数据读写操作。它是各种数据在统一标准下的集合,包括健康档案基础数据、元数据、医学图像数据等。

2.4计算逻辑层。计算逻辑层负责根据负荷分配层确定的计算任务分配方式,控制具体的计算设备进行计算,并在计算完成后返还结果。

上述4层组成了云计算平台的软件部分。物理计算设备层和物理存储设备层代表了云计算平台所整合的所有物理设备,它们组成了云计算平台的硬件部分。最后通过HTML,用AJAX等客户端技术将管理和使用界面根据不同用户所具有的权限呈现给医疗卫生部门及患者等用户。

3 区域云计算实践说明

为了达到虚拟化云计算的目标,促使整个系统尽可能灵活运转,分布式地查询申请并得到汇总的查询结果,需要所有医疗机构都采用该接口标准。考虑到区域内已经实施完全同构系统的概率十分之低,所以该接口需要投入一定人力来实现,并有专人负责维护,接口维护的工作量还是远低于异构数据采集整理的工作量的,毕竟通过接口导入的数据结构是根据主管部门要求标准化的,而导出则由各个医疗机构根据自身情况自行负责维护。如果不需要互相访问数据的共享、互动服务,则可以忽略导出的环节。标准化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无论哪种方案,标准化都是信息化过程真正价值之所在。

搭建数据索引平台是整个模型的核心,需要根据自身需要向有实力的厂商定制开发,索引平台本身也可以存储数据,依然可以根据需要,对分布式查询时间过长的请求进行数据固化存储,但是大多数数据服务请求应该是实时进行的,为了不至于影响各个医疗机构的在线业务,将索引分成了实时在线、在线容灾和备份3种,一般的数据请求应当通过在线容灾索引查找,海量数据分析可以直接从数据备份索引中提取全部备份数据进行分析,必须要进行实时在线查询的,才用到实时在线索引所涉及的数据,这种信息服务应当尽量限制,以防影响到各个医疗机构自身的运营。所以,虽然是庞大的云计算服务中心,实际真正利用的主要是各个医疗机构处于空闲等待状态的容灾和备份系统。

索引并不是独立的单元,是前面基于Web Service技术实现的服务中心的一部分,对数据服务和应用服务的请求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让授权用户可以通过云计算服务中心以最安全、快捷、有效的方式获取所需数据。

在数据索引平台搭建的基础上,就可以增加应用,如资源调度与控制中心等服务,通过对各个网络计算节点软、硬件资源富余情况的分析,至少可以通过交叉备份和交叉容灾的方式将各家医院的备份和容灾系统充分调动起来。一方面解决真正意义上的异地容灾和备份问题,当其中一家医疗机构出现数据灾难性事故时,可以通过云计算服务中心直接从其它计算节点上获取备份数据,甚至直接获取在线容灾应用服务,以度过灾难恢复期;另一方面,通过资源调度与控制,将富余的软硬件资源充分利用于云计算中心的索引服务和其他外延的服务上,增加云计算服务的吞吐量和服务性能。设计优良的云服务中心,不会将自身的备份容灾问题忽略掉,通过资源调度与控制,随时选择当前拥有最佳富余资源的若干个计算节点作为自身的容灾备份节点是十分重要的,平时可以通过负载均衡技术将超出主服务中心吞吐能力的服务分散到其他容灾备份节点上去,万一出现系统故障,则可以利用这些容灾备份节点临时顶替全部服务工作,直到主服务中心恢复。而且其他容灾备份节点的维护可以交由各个计算节点的工作人员来承担。

针对发展迅猛的区域卫生医疗,云计算服务中心更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将各个医疗机构的应用虚拟化,各个中小型的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可以通过调用Web Service接口等方式,在仅安装客户端的情况下(客户端主要用于和检查检验设备对连接,自动采集设备数据)直接申请LIS、PACS等在线医疗信息服务,还可以通过云计算服务中心直接获取诸如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服务,自己不用再投入人力、物力建设相对复杂和需要技术支持的系统,甚至都无需关心哪个医疗机构在提供相关服务,只要在授权范围内直接享受服务就可以,备份、容灾等问题全部交由云计算服务中心去处理。

参考文献

[1]Dougherty M. EHR development steps in long-term care. Journal of American Health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ssociation,2005,76(1).

[2]叶勇.现代化医院的信息载体--电子病案[J].安徽医药,2005,04,30.

信息资源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医院;工资档案;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9(c)-143-02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e-human resource,e-HR)是指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完整解决方案,是基于先进的软件和高速、大容量的硬件基础上的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通过集中式的信息库、自动处理信息、员工自助服务、外协以及服务共享,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进员工服务模式的目的[1]。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优化,提高医院在信息化时代的管理水平。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一般可理解为: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和降低成本。

1 工资核算的特点及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支撑平台,其系统的功能结构包括工资核算、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福利管理等多个方面[2]。

工资核算是人事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并具有以下特点:①工资核算是单位财务和人事部门最基本的经常性业务之一,它对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要求较高,并且政策性较强;②工资核算涉及面广泛;③工资核算处理业务重复性较强;④工资核算数据采集要求高。工资是靠抽象的数字反映出来的,要得到正确的工资记录,必须保证采集到的每一个相关信息都准确无误。例如2006年的事业单位工资改革,这是工资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工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工资的套改年限的计算方法与参加工作时间、不计入工龄的大专、本科学历以上的学习年限、中断的考核年限,中断的工龄年限等相关信息密切相关,因此,工资档案信息几乎涉及了人事档案信息的方方面面。保证职工工资每月准确、及时、无误的发放,是对核算工资人员的基本要求。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有准确无误的工资档案信息做强有力的支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此提供了必要条件,而工资档案的信息化也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医院工资档案信息化的意义

2.1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医院工资档案信息化的完善可以帮助我们通过预制的国家事业单位工资标准体系自动完成单位职工工资晋级、晋职、定级等相关的调整,同时,根据工资档案数据可以准确、快速完成国家人事部要求的机关事业单位干部统计年报和工资统计年报。此外,利用工资档案数据库还可以快速生成各种花名册、工资变动审批表等各种相关表格,这样大大降低了工作强度,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有效地避免了因手工操作而出现的失误,同时使产生的档案材料格式统一、美观整洁[3]。

2.2 有利于加强对收入分配机制的监管

2006年工资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员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过渡,岗变薪变,实行人员动态管理。实行医院工资档案信息化,可使上级人事和财政部门及时了解单位的人员结构、收入分配情况,为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2.3 有利于传统档案材料的完整保存

除了在信息录入和特殊情况需要利用档案原件外,很少再翻阅原件,延长了档案的使用寿命。工作人员和授权使用者还可以方便地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在档案室以外的地方查阅利用工资档案基本信息。

3 工资档案信息化中注意的问题

3.1 工资档案信息化与其它管理信息化的兼容

工资管理信息化仅是人事管理信息化的一部分,要与档案管理、职称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甚至财会管理等多方面的管理信息化相结合,没有其他几个方面的信息支撑,工资档案信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也不能充分体现信息化带来的方便、准确和快捷。

3.2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问题

信息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相比,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IT应用能力要求更高。仅仅掌握了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和上网获取信息的能力不能完全应对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要求。因此应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再教育,加强培训。

3.3 避免追求急功近利

很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中急功近利,妄想一步到位,以为从此就可以一劳永逸。在设计、购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时,一味追求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却与单位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势必造成系统功能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同时,很多单位不重视系统后期的维护、升级。事实上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不断变化的。新的技术、管理方式层出不穷,因此,信息化过程也是发展的过程,决不可能一劳永逸。

3.4 选择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产品

目前,我国已经出现多种人力资源软件可供选择。而财政、人事等主管部门又各自推荐不同的软件系统。不同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实用性、录入条件不尽相同,同时不同软件间又不可通用。因此,选择合适软件系统从而充分发挥信息化的特点显得尤为重要。

3.5 信息化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无疑是准确、快捷的,但因计算机、网络、储存介质等因素不稳定导致的信息丢失也会对档案管理带来极大破坏,因此,在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做好传统人事档案的整理与保存具有重要意义。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正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同时档案工作所包含的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也在迅速发展和日趋丰富。只有学习和掌握现代的管理知识,采用信息化的方法代替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才能真正做到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网络化管理为基础,真正实现工资档案资源的信息化,使工资档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更好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翔. 浅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J]. 时代经贸(理论版)2006,52(6):100-101.

[2]韩振燕.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探讨[J].现代管理科学,2005,(11): 55-56.

信息资源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增值性开发与利用

牛忠志博士等的新著《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增值性开发与利用》(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12月版)是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09CJGJ47)和济南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济科合字200905153)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六章,约40万字。

第一章“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开发与利用概述”部分对政府信息资源、政府信息资源的特点、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增值性开发与利用等重要问题作了界定,同时还阐述了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增值性开发与利用的六大原则:信息权利原则、平等原则、公开和透明原则、真实性原则、及时、便民和效率原则、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发展原则、政府信息共享、开发与利用的安全原则和权利平衡原则。

第二章“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开发与利用系统的构成”部分将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原理运用到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开发与利用系统工程中,把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开发与利用系统分为九个子系统:1.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开发与利用的服务提供主体;2.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开发与利用系统的发展规划和硬件系统;3.政府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与开发机制;4.政府信息公开、用户获取和利用机制;5.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开发与利用系统中各方利益的协调平衡机制;6.政府信息资源系统安全保障机制;7.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开发与利用的监督与制约机制;8.政府信息资源系统运行的绩效评价机制;9.权利救济和法律责任的追究机制。这九大组成部分实际也是九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的良好运行有赖于各个子系统运行机制的完善。

第三章“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开发与利用系统建设的现状与问题”系统地梳理了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建设的历史发展进程和主要事件(时间表);总结了过去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并从九个方面分析了制约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开发与利用进一步发展的因素。突出的问题主要有: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存在着共享不通畅、不充分、不及时和发展不均衡;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对信息的开发深度不够,难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要,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主体单一、市场化不足,开发成本较高等。主要的制约因素有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和协调机制;公务人员层面官本位思想和服务便民的意识欠缺等阻碍着政府信息公开和开发利用;档案馆、图书馆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参与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开发与利用的机制不健全;在政府信息资源建设规划和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与开发环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开发与利用系统中各方利益的协调平衡机制,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开发与利用系统的监督与制约机制,政府信息资源系统运行的绩效评价机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第四章“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开发与利用系统的发展目标和模式选择”部分基于知识管理和集成管理,探讨了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应用系统基本目标和远景目标;在比较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开发与利用的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的运作模式优劣的基础上,提出了当下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增值性开发与利用的最佳选择——复合型模式:以行政机制为主导、必要的市场机制和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加的复合型模式,并分析了政府和信息用户之外的第三方主体的参与方式。

第五章和第六章是针对制约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开发与利用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从九个方面对前述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回应,提出了建立和健全相应机制的对策和建议。如主张借鉴外国经验,设立CIO,加强政府信息资源工作系统中的管理机构建设;加强公务人员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培养;强化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在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开发与利用工作中的地位;应该把高校图书馆、信息企业等多方主体通过合同外包、特许经营、公私合作等方式参与到政府信息共享、开发与利用中来;加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系统发展规划;政府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与集约工作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并且要注重自主创新;明确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并推进政府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开发)与集约化;以用户为中心构建政府信息资源的公开、用户获取和利用机制;选择适当的共享方法 推进政府信息资源网络共享措施;加强用户的信息意识、信息伦理培养,提高公众对政府信息资源获取、利用的能力;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等杠杆调控各方;加强政府信息共享、开发与利用系统安全管理、监督与制约机制;完善系统运行绩效评价机制、法律责任追究和权利救济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