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颈椎病中医治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颈椎病; 中西医结合; 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 R6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255-01
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间盘本身退行性病变及继发的病理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而出现的临床综合症候群,又称为颈椎综合症。临床表现为颈部不适,颈部活动受限,颈部疼痛,且向肩、背、前胸和手臂放射或有酸、麻、胀感。有的患者尚有肢体麻木、无力、行走困难,头晕、恶心、呕吐,及视力、听力、记忆力下降,精神不整,心动过速,吞咽困难等症状。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共124例,病程6个月-2年不等,均有不同程度头痛、颈项僵硬、眩晕、视物不清、肩背酸痛、手臂麻木、耳鸣等症状。其中,男性59例,女性65例;年龄26岁-75岁,以晕为主要表现者83例,以头痛为主要表现者41例;头晕伴耳鸣及听力下降者38例,头晕、头痛伴恶心、呕吐者56例。经X线拍片检查,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椎曲度改变、不稳或骨质增生。而且,压颈试验或上肢牵拉试验阳性。尚可排除其他疾病的干扰。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者2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者72例,脊髓型颈椎病者18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者11例。
2 治疗方法
2.1 中医治疗 患者口服颈复康颗粒(承德颈复康药业生产),每天2次,每次2代,温水冲服,15天为一疗程,一般2-3个疗程。
2.2 西医治疗 静脉滴注20%甘露醇125ml-250ml,每天1次,连用7天后停药;同时,口服复合维生素B,每次2片,1天3次,连服15天为一疗程;双氯芬酸钠片(德州德药)每次2粒,必要时口服,视疼痛程度而定;呕吐严重者,适当补液。
2.3 注意事项 保持正常饮食,避免食用咸寒粘腻之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心情;保持良好睡姿和坐姿;避免风寒,控制咽部感染;严重消化系统溃疡及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原有症状消失,各项指标正常,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随访3个月无复发。显效:原有症状体征明显减轻,经随访症状无加重;有效;原有症状体征减轻,发作频率较少,发作持续时间较短。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1)脊髓型,此类型病人进行手术比例较高。(2)神经根型,98%以上病人可以通过牵引疗法等非手术治疗治愈或明显好转。(3)椎动脉型,大多数病例都可以通过牵引及颈部制动等非手术疗法治愈或明显好转。(4)交感神经型,绝大多非手术可治愈。(5)混合型,针对具体情况,多数的病人都可以经过非手术疗法治愈、自愈或明显好转。
颈椎病诊断依据:
1.颈部有慢性劳损或有外伤史,在患者后颈部触诊检查,可发现部分患者上颈椎或其它患椎移位,相应的关节囊部肿胀、压痛。部分病人在患侧锁骨上部可听到椎动脉血流受阻的杂音。发病时颈部功能活动受限。2.中年以上的病人,常由于头颈部改变引起眩晕、恶心、头痛,或视力减退、耳鸣、耳聋、舌活动障碍、血压异常。如长期供血不足,可出现小脑及大脑枕叶损害的症状(脑性轻瘫、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等复杂的中枢神经损害症状)。3.位置性眩晕或性摔倒?患者作颈部幅度较大的旋转、后伸活动时,可引起眩晕或性摔倒;压头试验阳性。4.颈椎正侧斜位X线片显示,患椎可有病理性变化或旋转性移位。排除骨折、脱位、结核、肿瘤等疾病。5.其它检查?如脑血流图、肌电图、心电图、血脂、眼底、尿等检查,必要时作椎动脉造影。颈椎病的常见中医治疗有理筋手法,内服以及外用活血舒筋中药、牵引治疗、练功做颈部活动以及药枕疗法。药枕疗法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治疗手段之一,具有简易、方便、有效的特点。传统中医学认为,人的头颈除经脉网罗密布,穴位庞杂,久卧药枕,利用睡眠时头部的温度,促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散发出来,缓慢持久的刺激经穴,可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唐代孙思邈《千金药方》载有:“治头项强不得四顾方,蒸好大豆一斗,令变色,内囊中枕之。”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绿豆甘寒无毒,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清代刘灏《广群芳谱》载:“决明子作枕,治头风明目。”药枕疗法的治病原理主要源自于如下几个方面:经络调节?经络具有联系脏腑和肢体的作用。头颈部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人体全息胚,大部分经络在此循行、经过,许多腧穴也在此分布。药枕疗法就是利用机械和药物等多种刺激,进而激发头颈部位的经络腧穴之气,促进感传,使经络疏通、气血流畅。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0(b)-056-01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病,根据临床症状大致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约占60%。为进一步提高疗效,笔者将8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手法、西药加中药治疗和手法、西药治疗的方法,进行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均为我院骨伤科门诊病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8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40.38±13.20)岁;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1.63±11.86)岁。两组病程均为1.5个月~25年。所有病例诊断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并经CT或MRI确诊。8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C2~C3 17例,C3~C4 15例,C4~C5 19例,C5~C6 12例,C6~C7 18例,C7~C8 7例,各部位发病均衡,手法、西药加中药治疗作为治疗组,手法西药治疗作为对照组。病例中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分布均衡具备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1.2.1手法和西药手法采用王燮荣[2]现代整脊手法中的卧位成角定点复位法。患者平卧位,医者双手颌-枕牵引,持续数分钟,成角调节;上段(C1~C2):略低头(0~15°);中段(C3~C5):轻度屈颈(15°~35°),下段(C6~C7):中度屈颈(35°~50°),令患者轻轻侧向转头至最大限度。术者一手掌托住枕部,拇指轻轻定位于患椎横突部(勿须用力按压或推顶),另一手扶持下颌,双手协调调整屈颈度数,使成角落于患椎(指下会感到受力支点),再将下颌继续向一侧轻巧用力,顿挫旋转,并向后上方轻轻提拉一下,即可闻及“咔嚓”声响(拇指下可同时有关节滑动到位之感觉),复位即告成功。西药采用消炎镇痛脱水药[3]。
1.2.2 治疗组配中药自拟处方:葛根20 g、桂枝15 g、芍药15 g、羌活20 g、姜黄20 g、当归20 g、黄芪20 g、赤芍20 g、防风20 g、秦艽25 g、伸筋草25 g、甘草10 g,蜜炙20 g,年龄大者加杜仲20 g、续断20 g,每日1剂。
1.3 疗效评价
治疗3 d、1周、1个月、3个月后进行随访,观察疗效。疗效评价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治愈:上肢、项背痛消失,椎旁压痛并放射痛消失,颈椎、上肢活动自如,能恢复原工作和劳动;有效:项背、上肢痛明显减轻,椎旁压痛基本消失,颈椎活动改善,上肢活动基本正常,能从事一般轻体力劳动;无效:症状及阳性体征无改善。
2 结果
治疗组48例中,痊愈41例(85.4%),有效5例(10.4%),无效2例(4.2%);对照组40例中,痊愈25例(62.5%),有效8例(20.0%),无效7例(1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治疗组治疗3 d后症状改善者45例(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性、椎间孔压缩试验阴性)占93.8%,46例(95.8%)治愈和有效的患者,治疗1~2周后症状消失或部分消失,而2例无效患者均为5岁以上患者,2个月后2例作MRI检查示:颈椎间盘突出,椎间孔变小。对照组40例治疗3 d后症状改善者31例(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性,椎间孔压缩试验阴性)占77.5%。治疗组疗效好,显效时间短,治疗3 d后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采用手法、西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虽有显效快、疼痛消失快的优点[4],但西药副作用大,患者上肢项背部的麻木很难解除,并且复发率很高,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和研究总结出手法、西医再配合中药治疗,既减少西药用量,减轻毒副作用,同时患者项背上肢的麻木也能解除,并且复发率低,采用中药组方风胜湿,益气和营,解肌舒筋,治风湿痹痛,肩项臂痛,手足麻木,加补肝肾,强筋骨,降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王燮荣.王燮荣现代整脊手法[J].世界骨伤杂志,2005,1(1):133-135.
[3]张伯勋,王岩.现代颈肩腰腿痛诊断与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69.
[4]吴铁强,蒋刚.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9):96-97.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常见于中老年人,现有年轻化趋势。是由于人体颈椎间盘逐渐地发生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或颈椎正常生理曲线改变后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颈部脊髓、血管等交感神经而引起的一组综合症状。颈椎病在我国发病率高,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统计表明,年龄大于40岁者40%以上会产生颈椎病变,这类患者轻则常常感到头、颈、肩及手臂麻木,重则可导致肢体酸软无力,这一系列症状对患者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临床中颈椎病的治疗主要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多数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加强临床诊疗研究对于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具有积极意义[1]。为观察中医针灸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选取2016年1月-6月间在我科进行治疗的颈椎病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报告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一般材料 选取2016年1月-6月间在我科进行治疗的颈椎病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经过临床CT和MRI检查确诊为颈椎病,根据入院时间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1例,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37岁,平均47.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是以西医常规治疗:予以天麻、长春西丁、血塞通、七叶皂甙钠静脉滴注对症治疗;研究组实施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以针灸、拔火罐治疗:针灸穴位主要患者双侧颈夹脊、风池、风府、百会、翳风[2]为主,针刺手法以毫针刺为主,采用平补平泻法,做到严格消毒,快速进针,深度2.5寸,角度30°,以该穴位产生酸胀感为宜,每10分钟运针一次,留针时间为30分钟,针后加拔火罐、红外线、低频治疗治拟活血通络、化淤止痛。
3.疗效评价 参照卫生部颁发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诊断疗效标准制定[3]:治愈:肢体麻木消失,活动功能恢复。显效:麻木减轻,活动功能有效完善。有效:麻木减轻,活动功能尚不完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出现加重倾向。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并对其前后颈椎功能进行对比评分。
4.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
2.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2%优于对照组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颈椎病是一种慢性病,症状反复发作,该病在中医中属于弊病范畴,证属气滞血瘀型,因长期低头工作,气血亏损,日久则导致颈项部血脉不畅,经络不通,无以濡养血脉,以致骨质不坚,颈椎及椎间盘退化、变性,日久必伤颈部气血,血瘀气滞,脉络不和,气血不畅,不通则痛,导致颈项部不适、肢体麻木等症状,本次以中医针灸为主,辅以拔火罐、红外线、低频治疗,治拟:活血通络,化淤止痛,减轻患者受累情况[4],对其颈椎功能的恢复有着积极效果,且安全可靠,是临床治疗的优秀手段。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治疗颈椎病,疗效显著,安全可靠,适宜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建,熊刚.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J].中外健康文摘,2014(2):113-114
[2] 何月莲,甘志芹,林秋炜等.78例颈椎病的临床护理与康复指导分析[J].中医医药指南,2015(20):189-190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药;药理研究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CS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椎动脉受压和发生弯曲、痉挛或伴有椎动脉粥样硬化及转动牵拉椎动脉时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是颈椎病中的一种常见类型,颈椎病患者中40%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其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1]。中医多以“眩晕”病论治。目前对本病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因其发病机制复杂,尚缺乏统一的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统计方法存在差异,所以各种疗法的治疗效果多有不确切因素。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治疗本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本病的治疗已有较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现将本病的研究现状概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历代医家多认为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以虚为主,主要夹风、火、痰、瘀等。“眩晕”一证,最经典的论述始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主张应从风火立论;金·刘完素的《河间六书》有“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乎动,两阳相搏,则为之旋转”的论述;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的“无痰不作眩”;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中说“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2 辨证分型
本病多因颈部慢性软组织劳损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衰老,肝肾精亏,筋脉、骨与关节失去濡养而发生退行性变,痰瘀内生致经络阻滞、脉道不通、髓海失充、肝风内动、风火上扰神明而出现。其病因病机复杂,各医家辨证分型也各有千秋:赵定麟[2]将其分为痰湿中阻、痰瘀互结、湿热内扰、气血亏虚四型,分别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血府逐瘀汤、温胆汤、益气聪明汤加减治疗;李飞跃等[3]总结名老中医李国衡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验,辨证分为肾虚肝旺型、气血两虚型、气虚瘀滞型、痰湿阻滞型,分别用益气通脉汤、加味八珍汤、补阳还五汤、温胆汤等治疗,疗效显著;梁晓星[4]以痰热内扰证、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分别诊治,分别以泽泻汤和黄连温胆汤、杞菊地黄丸加减、建瓴汤加减辨证治疗,临床效果满意;潘之清[5]将其分为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虚弱、肝肾不足、痰瘀互阻五型,分别采用羚羊钩藤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八珍汤、金匮肾气丸(或知柏地黄丸)等治疗。
3 临床验方报道
王拥军等[6]将53例CSA患者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连用20天,治愈39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22%;熊昌源等[7]以钩藤饮加葛根为主随症治疗肝风上扰证;汤正蓉[8]以天麻钩藤汤和杞菊地黄汤加减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满意。蒋红玉等[9]对63例CSA予以芪棱汤(黄芪、桑椹子、天花粉、三棱、水蛭等)治疗,总有效率达95.24%。钟冬梅[10]用加味黄芪桂枝汤治疗CSA 41例,总有效率92.68%。杨笃权等[11]用定眩冲剂治疗CSA 220例,治愈率61.6%,有效率98.6%。金卓祥[12]认为颈性眩晕又称椎动脉型颈椎病,用自制晕乃停口服液治疗,以天麻蜜环菌片作对照,结果表明,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4%,优于对照组的80%,而且治疗组在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液流变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吴绪祥等[13]运用乌龙丹(黄芪、川芎、制首乌、地龙、葛根等)治疗CSA,效果满意。田伟明等[14]应用自拟止眩汤治疗CSA 161例,对照组用颈复康冲剂治疗139例,结果前者总有效率为98.13%,后者总有效率为86.33%,二者有显著差异。姚天源[15]用通痹定眩汤治疗CSA 349例,结果:治愈212例,显效96例,有效3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达97.99%。
4 中药药理研究
4.1 中药对微循环的影响 以往认为颈椎病骨赘不除、椎间失稳不解决,将持续对椎动脉形成刺激或压迫,症状则难以缓解,然骨质增生、椎间失稳与临床症状并不呈正相关,颈椎病临床症状出现,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机械性刺激或压迫神经、血管或脊髓。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横突孔、椎管、椎间孔与相应组织间都有一定的间隙,一般都难以真正压迫血管、神经或者脊髓。仅极少数病例系增生组织对椎动脉形成压迫,影响椎动脉血流量。但骨赘刺激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局部充血水肿可使管腔狭窄,从而使血管、神经或脊髓组织受到压迫而发病。现代研究表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微循环有明显障碍。而中药可以通过活血化瘀、除湿通络等方法改善微循环,消除局部充血水肿,改善局部化学环境,有利于症状的缓解。王易虎等[16]以颈痛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并设对照组,分别测量其动脉管径、血流量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表明颈痛宁对扩张血管有明显作用,能扩张椎动脉管径,降低血管阻力,使血流量增加,并能显著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电泳时间。
4.2 中药对血液流变学影响 现代研究发现,颈椎病患者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明显增高,红细胞电泳减慢,血液呈浓黏、凝聚状态且血液黏滞度增高致血流速度缓慢,单位时间内血流量变小,椎动脉单位时间内血流量变小可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引发颈椎病或加重颈椎病病情,故通过对血液流变学的改善入手,亦是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法之一。韩纪举等[17]对白花丹参的临床药理研究表明,丹参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黏附凝聚作用,并具有降低血黏度功能。郭万等[18]以桃仁、红花、丹参、川芎、三七、胆南星、天竺黄、半夏为主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现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均降低。郭彦等[19]对川芎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可以改善微循环,使其管径、流速、流量、毛细血管数等方面有明显改善,尤其以微动脉最明显。现代药理研究[20],白术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增加血液循环;天麻可使脑血流量增加,降低血管阻力。半夏白术天麻汤可改善脑供血,是治疗眩晕的良方。陈健[21]用补阳还五汤治疗颈椎退变性眩晕,患者红细胞压积、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浆黏度、各切变率时的全血表面黏度、红细胞电泳时间均低于服药前;顾丽贞等[22]用体外血栓形成仪观察到仙鹤草水煎酒沉制剂在33.33~93.33 mg(生药)╱ml浓度范围内,对家兔体外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表明他对血液的高凝倾向可能会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张明发等[23]研究表明羌活水煎醇沉溶液浓度为0.1 g/ml时可抑制离体兔血小板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血栓形成和血栓增长速度,使体外血栓形成时间延长。
转贴于
4.3 中药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 椎动脉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主干动脉,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由于颈椎失稳,椎间盘向侧方突出、钩椎关节、骨刺等直接压迫或刺激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反射性引起椎动脉痉挛,或在椎动脉硬化基础上,上述突出或增生物压迫或刺激椎动脉,导致发作性眩晕、视物障碍等一系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研究证实椎动脉颈椎病患者血流峰值低于正常人,故扩张椎动脉、增加椎动脉血流速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有很大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24],葛根对微循环障碍者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增强微血管运动的振幅,提高局部微血管流量,使毛细血管网开放明显、血流加速,黄芪的现代药理研究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环及消肿功能。改善了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达到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临床发病率较高,且大部分患者病史较长,经过系统保守治疗症状多能缓解,祖国医学在治疗CSA上有一定优势,应用中药治疗CSA临床多有报道,但实验研究较少,应用现代医学的药理实验研究方法,进一步证实了中医中药在治疗CSA的可行性,且逐渐成为保守治疗CSA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但中医中药治疗仍有它的局限性,对颈椎失稳、横突孔明显狭窄压迫血管引起的临床症状疗效较差。因此,努力发掘祖国医学宝库,将传统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以弥补单纯应用中药治疗方面的某些不足之处,提高临床疗效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冯世庆,杨明杰,孔晓红,等.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内皮素变化.中华骨科杂志,1997,17(6):38.
2 赵定麟.现代颈椎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55-356.
3 李飞跃,李中伟.名老中医李国衡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经验.中医正骨,1996,8(3):20
4 梁晓星.辨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60例观察.河北中医,1994,16(4):10.
5 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58-259.
6 王拥军,王志恒.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53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2):166-167.
7 熊昌源,刘松林.天麻钩藤饮加葛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21例.湖北中医杂志,1996,18(5):20.
8 汤正蓉.颈性眩晕合并糖尿病的诊治.中医正骨,2001,13(6):15-16.
9 蒋红玉,曹平.芪棱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中医研究,2003,16(6):23-24.
10 钟冬梅.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中国中医杂志,2006,15(10):1084.
11 杨笃权,张延刚.定眩冲剂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2,8(1):45-47.
12 金卓祥.晕乃停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实用医学杂志,1998,14(3):216-217.
13 吴绪祥,钟洪.乌龙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75例临床观察.湖北中医杂志,1999,21(10):465.
14 田伟明,王文智.止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中医药学报,1998,6:36.
15 姚天源.通痹定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49例临床观察.福建中医药,1999,30(2):8.
16 王易虎,郭健生,牟翔.颈痛宁冲剂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6):343.
17 韩纪举,赵晓民,焦鹏,等.白花丹参对小鼠血小板粘附功能及血液改变的影响.中药材,2007,30(6):699-701.
18 郭万,马涛,卢玉新.血液流变学检查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的意义.天津中医,1998,4(15):80.
19 郭彦,董蕾.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梅尼埃67例的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杂志,2006,14(5):309-310.
20 廖锦川.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36例.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1):961.
21 陈健,赵忠棋,周君富,等.颈椎退变性眩晕患者的血液流变变化及加味补阳还五汤对其治疗作用的研究.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5,3(1):4.
22 顾丽贞,张百舜,张润珍.仙鹤草对家兔体外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中国中医药科技,1995,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