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旅游经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2-0125-03
[摘要]旅游产业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促进跨区域交流与合作。以山西省晋城为例,其发展旅游产业具有政策、经济、资源、环境、区位和交通优势,目前旅游产业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旅游投入力度加大,投资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同时旅游产业还存在着经济效益较低,客源市场狭窄;景区建设尚有不足,辅助设施配备欠佳;政府责任制度不够明确,协同配合度低;投资力度不够,相关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全方位强化市场促销,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打造一批重点项目,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强化领导,健全机构,优化发展环境,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晋城市;资源型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2-0125-03
作者简介:陈艳玲(1986-),山西省高平市人,哈尔滨商业大学产业经济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流通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一、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以重工业和初级产品为主的产业比重较高。随着资源的枯竭,这些城市逐渐陷入困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是实现转型发展的新亮点。研究表明,旅游产业约涉及109个产业,资源型城市可以充分利用旅游产业的这种关联辐射功能,推动多种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带动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已经很难在市场上开展有效竞争,整个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形势严峻。1.旅游产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高的现代服务产业,每增加1单位附加值,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4.3单位附加值,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者。2.旅游产业还具有容量大、门槛低、劳动密集等特征,比其他产业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解决好资源型城市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三)促进跨区域交流与合作
资源型城市大多处于边远或内陆地区,对外联系面窄,信息不畅,而旅游产业的发展,恰恰是一个跨区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交汇的过程,随着旅游者的广泛宣传,可以增强资源型城市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促进技术、人才的合作,促进资源型城市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
二、山西省晋城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分析
(一)政策和经济优势
1.政策优势。
“十一五”期间,晋城市政府加大了政策引导力度,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在2006年出台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把旅游产业定位为晋城市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同时还出台了《晋城市旅游文物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为晋城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08年8月又出台了《晋城市服务业发展大纲》和《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把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服务业18个重点领域中的重中之重来培育发展。
2.经济优势。
(1)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的成长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较弱,相应的就会制约旅游产业的发展。以煤炭资源丰富而著称的“多炭”城市晋城,近年来,国民经济运行平稳,全市生产总值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为旅游产业的开发拓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图1可以看出,2009年晋城市生产总值606亿元,比2008年增长7.2%;人均生产总值27108元,增长6.8%,按2009年平均汇率(6.831)计算达到3968美元。
(2)人均收入水平。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旅游消费的支付能力,使旅游消费成为普遍消费。2005—2009年晋城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8911、3593元增加到15161、5255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也分别增长2.7%和7.9%(见表1)。
(二)资源和环境优势
1.晋城地处太行山的转折点,山地占据了全市辖区面积的3/4,形成了极为罕见的地形地貌。2.以宋金古建筑为主体的人文旅游资源在全国独树一帜,拥有量占到全国的31%,占到全省的46%。还流传着在这块土地有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传说。3.晋城域内具有开发价值和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80多处,占全省已知同类资源原始区点总量的10%左右。4.境内有著名的长平之战遗址、巴原之战遗址,还有许多军事关隘、古长城、堡寨,极富地方特色。
(三)区位和交通优势
1.拥有侯月、郑太铁路和晋焦、晋长、晋侯、晋洛高速公路等一批重要旅游交通设施。2.晋城距洛阳、郑州、长治三个机场均在100公里左右,人们可乘民航机场的航班抵达全国各主要城市。3.与一大批诸如郑州、洛阳、新乡等具有极大潜在客源群体的大中城市相毗邻,拥有客源市场优势。4.以晋城市城区为中心,四周拱围着4县1市的数十处旅游景区和景点,使其拥有了产品网络优势。
三、晋城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得到改善。(1)2009年底,晋城市共有成规模的旅游景区(点)43处,开发旅游景点25处,建成4A级景区5家,9个2A级景区,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7个,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其中A级景区和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名列山西省第一。(2)2009年底,建成四星级以上酒店10家,二星级以上酒店24家,旅行社39家,发展速度居全省之首。另外,自2003年以来,晋城市新建旅游专线20条,全市旅游公路累计28条,总里程达到318公里。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1小时车程为半径,连接各大景区的方便快捷的旅游公路网。
2.经济效益持续增长。2009年,晋城市实现旅游总收入63.7亿元,比2008年增长12.3%,占晋城地区生产总值的10.51%,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604.5万美元,增长78.4%;国内旅游收入63.0亿元,增长12.2%。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晋城市的一个支柱产业(见表2)。
3.旅游投入力度加大,投资多元化格局形成。(1)市财政从2003—2005年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2005—2007年,国家、省、市三级财政投入旅游和文物保护方面的资金约1.5亿元。目前,晋城市财政仅旅游宣传促销和旅游企业资金返回两项资金投入就达到4856万元。(2)在政府的鼓励引导下,一批实力雄厚的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旅游产业。像皇城村投资3.3亿元,开发出了4A级景区皇城相府;竹林山煤矿投资2.1亿元开发4A级蟒河景区等。到2009年底,晋城以煤炭企业为主的社会各界投入旅游行业资金达到27.6亿元,大大加快了晋城市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步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效益较低,客源市场狭窄。晋城市不管是在GDP总量上,还是在旅游总收入水平上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09年,晋城市国内旅游接待量同比增长12.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1%);晋城市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2.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7.9个百分点,与增幅最大的晋中市(37.0%)相差24.8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2.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7%)8.4个百分点,与增幅最大的朔州市(38.7%)相差26.4个百分点。
2.景区建设尚有不足,辅助设施配备欠佳。(1)规模化景区景点少,整合性低。晋城市景点不到旅游资源总量的一半,且各旅游景区基本上还停留在各自为战的状态。(2)在娱乐、购物这两大板块上,景区几乎没有娱乐内容,游客在景点的逗留时间很短。(3)没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产品。(4)旅游线路中满足游客基本需求的配套设施还不是很完善,尤其是到达一些偏僻景点的交通不畅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3.政府责任制度不够明确,协同配合度低。尽管政府提出要将晋城打造成全国甚至是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构想,但实现这个构想所需的政策、资金、人才等支撑条件还没有一个详尽的设计方案。市县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责任分解没有落到实处,以至于政府不能够及时、高效地调度和配置各职能管理部门的行政资源,解决旅游发展中遇到的诸如资金寻求,用地审批等各类瓶颈问题,化解旅游项目建设和经营运行中的矛盾。
4.投资力度不足,相关产业发展滞后。
虽然近年来对旅游产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晋城市旅游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初始开发阶段,政府投资和煤炭企业开发旅游的投入总体上还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由于地域边缘性和城市吸引力不足,以及旅游资源的分散性,导致旅游形式大多为过境旅游,而非目的地旅游,多数景区的收入来自门票,人均花费不高,旅游的拉动性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延展,连带着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也不高(见图2)。
四、晋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全方位强化市场促销,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
发挥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三方面的积极性,采取办节、联谊、会议等多种活动对晋城市的旅游进行整体形象宣传。加强媒体促销,邀请国内外有影响的新闻媒体记者来晋城采访,策划制作晋城旅游风光片、旅游画册等宣传品,扩大对外影响。健全“晋城旅游”信息网,强化市内外整体互动宣传。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产品和客源市场的有机整合,建立双赢互惠机制。
(二)打造一批重点项目,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鼓励有实力的国有、集体、私人、外商采用多种形式开发旅游景区景点,规划设计开发基础好、市场前景广阔的旅游项目,以持续带动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推进旅游区一体化建设,加快旅游公路、道路交通标志、旅游景区标识系统建设,创造条件,尽可能开展以旅行社为中介的交通资源优化配置试点工作,以节约社会交通成本。研发精品旅游商品,打造旅游品牌。晋城市应以特色人文资源为素材,推广研发特色旅游纪念品。扶持泽州甜柿、泽州红山楂等特色农产品,以及石雕、石刻等特色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引导鼓励市内定点旅游商店、景点景区销售本市的旅游商品。着力丰富产品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内在品质,为旅游者创造独特的旅游经历和较高的旅游体验价值。根据需要新建或扩建景区停车场,完善连通景区的客运系统。新建旅游饭店、餐馆和旅游购物等娱乐休闲场所,提升地区旅游产业综合接待能力,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旅游接待服务体系。
(三)强化领导,健全机构
首先成立由市、县两级有关负责人参加的“旅游产业领导组”,明确任务、职责;将“十二五”规划内容进行分解,确定量化发展目标。健全旅游管理机制,将旅游从外事、文化等部门中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旅游机构。市县两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各种行政职能的优化组配效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好行政资源,在引导性资金安排使用上,给旅游产业以倾斜性支持。
(四)优化发展环境,多渠道筹集资金
市、县两级都要实现旅游专项资金单列,对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实行倾斜优惠,对市级以上重点旅游项目的投入要逐步加大。市、县财政在当年安排旅游事业费的基础上,要视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增加。制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引导煤矿企业利用煤炭生产积累的资金来发展旅游产业,兴办新企业。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强化招商引资,推进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发展民营经济,用活民间资本,科学有效地经营城市资产。整合旅游资源,实行旅游产业集约性经营,加强行业之间的联动共进,建立一体化的文化旅游管理机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形成与周边地市景区的游览联动机制,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展;旅游;城市经济;影响
会展旅游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旅游行业,中国会展旅游现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会展旅游业发展迅速,年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中国其他领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国务院[2008]134号文件,要求“利用节假日闲暇时间多,喜庆气氛浓,群众购买欲望强的特点,积极开展各类营销活动,扩大市场销售……促进会展业发展,带动相关的住宿、餐饮、交通、通信等消费。”
一、会展、旅游与会展旅游
“会展”,狭义地说是会议和展览的统称。而广义的会展不仅包括会议(Meeting)和展览(Exhibition),还包括奖励旅游(Incentive)和大型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运输、广告、交通等行业,是会议、奖励旅游、大型活动和展览的总称(MICE)。
“旅游”是指人们为了消遣、商业和其他目的离开通常环境去往他处并在那里逗留连续不过一年的活动,这些人不会在旅游目的地定居和就业,其根本特点就是旅游者的“异地性”,这与会展及会展旅游极为相似。
“会展旅游”简单的说是会展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产品形式。国内知名会展专家应丽君(2003)认为会展旅游是由于各种类型的会议、博览、展览等活动举办而产生的一种旅游产品;会展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主题式专项旅游产品[1]。对于会展旅游的定义,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同,这里采用国际上的定义:会展旅游就是MICE,即会议旅游、展览旅游、节事旅游和奖励旅游。
二、会展旅游的特点
会展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在一些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已经引起关注,研究越来越深入,它被认为成为改善旅游业产品结构的一个支点,成为促进当地经济的一个新的动力。在当前经济条件下,会展旅游渐显繁荣,充满活力与竞争,呈现出以下特点:
1.消费档次高。由于会议人员的费用通常由公司或政府负担,都是因工作带来的旅游,一般不会太计较价格,更重质量,特色、服务等,而且参加会议、展览的人士通常都是有一定地位和职务的人,收入水平高,对产品和服务要求较高。他们与普通旅游者相比,消费档次高,消费能力强,服务要求高。
2.停留时间长。一些会议、展览,特别是国际性的会议展览,持续时间长,因此会展旅游者停留时间比普通旅游者要长。根据拉斯维加斯会议及展览协会提供的数字,会议旅游者平均每人在该市停留4.1个晚上,而普通旅游者平均停留仅为3.7个晚上;据香港贸发局提供的资料显示,1999年香港普通观光旅游平均停留3.36个晚上,消费4 778港元,而会议旅游和奖励旅游者停留5.1个晚上,消费10 060港元[2]。
3.综合效益大。会展业是高盈利、高收入的行业,据有关专家测算,利润率一般有20%~25%以上。从国际上来看,在瑞士日内瓦,德国汉诺威,美国纽约及新加坡、香港等世界著名的展览城,会展业带来了巨额的利润和城市繁荣。美国每年举办200多个商业展览会,所带来的经济收入高达38亿美元。2000年香港举办了60余个展览,240个各类会议,吸引了31万海外参观者,这些人平均在港停留4.8晚,人均消费1.61万港币(不包括参展费用)。
会展旅游的发展还能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推进城市市政建设、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城市知名度等方面。如1996年举办汉诺威世界博览会,德国政府拨款70亿马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使汉诺威成为世界公认的“展览王国”,并创造了10万个就业机会。
4.创汇能力强。由于国际性会议和展览吸引的海外客商不仅数量大,而且消费档次高,因此与普通旅游者相比能获得更多的外汇收入。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的参展商为举办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例如即将举办的2010上海世博会,参展国家达到历史之最,其中有一项就是展示美食的,可以让大家吃到正宗的外国美食。
关键词:旅游业;城市经济;和谐发展
一、引言
泰安是中国山东省中部一座著名的文化旅游城市,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对外开放旅游城市。市内的泰山1984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1991年被列入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1998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2006年又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泰山以其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每年吸引着上千万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旅游业是泰安支柱产业,在城市经济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集食、住、行、游、购、娱等为一体,通过产业关联带动、吸纳就业等功能,推动城市经济和谐发展。现在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对城市经济和谐发展的助推效应愈加明显。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旅游统计体系、统计方法和统计资料的不完善等原因,造成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和谐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全面、科学、客观的统计分析。
本文基于旅游经济学、统计学等理论,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城市旅游经济和谐发展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泰安为例,主要就优化产业结构和缓解就业压力两个主要方面对泰安市旅游业进行了比较全面、科学的统计分析,探讨了旅游业对泰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科学界定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二、旅游业对泰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优化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增长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对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按照旅游经济理论,发展旅游业能够增加国民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并能促进环境产业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等。
1、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关联产业发展
由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极强,其经营影响范围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给相关产业提供广阔的需求市场,直接或间接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国民经济构成比例的调整和优化。据统计:旅游业直接影响的行业有12个,间接影响的行业有47个,引致影响的行业有20个。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又依赖于这些行业,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行业发展的基础上。为保障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必须向一些行业部门增加投入,必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因此,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据2009年山东旅游统计便览:在旅游消费构成中入境旅游者长途交通的花费占总花费的17.35%,购物消费占总花费的19.45%,住宿费用占总花费的21.25%,餐饮费用占总花费的18.33%,即旅游活动中的基本消费占总消费的76.38%,而用于游览、娱乐、邮电通讯及其他消费项目的费用分别占总消费量的10.73%、5.27%、0.82%和11.35%。从以上统计分析可见旅游业在推动城市旅游发展的同时,支撑关联产业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增加经济总量,提高财政收入
近十二年以来泰安旅游总收入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见图1)。据统计:旅游收入增加的同时,加大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尤其是旅游税收收入。
一个城市的旅游总收入指的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食、住、行、游、购、娱等所花费的总和,是旅游者直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收入。而旅游消费所带来的总的财政收入应是旅游直接影响行业、旅游间接影响行业和旅游引致影响行业因旅游而带来的财政收入之和。由此可见,旅游总收入对泰安GDP的影响反映的是旅游业对泰安GDP的直接贡献(见表1),也是旅游业对财政收入方面的显性贡献,除此之外,旅游业还可以通过由旅游业直接收入而产生的间接收入和诱导收入影响泰安GDP,影响财政收入。
通过以上统计分析可以得知: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对泰安经济的直接贡献率就达到了9.07%。这充分说明了旅游业对增加泰安经济总量的重要,旅游业已成为泰安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缓解就业压力,加快城市化进程
旅游业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为劳动者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根据旅游业的内容以及旅游业的特点,旅游业为社会就业方面所做的贡献应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旅游业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这些就业岗位包括 “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服务的直接从业人员;二是旅游间接或引致行业提供的就业岗位。
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表明:旅游业直接就业者每增加1人,社会岗位就会增加3个-5个。2007年泰安市接待海内外游客约1000万人次,旅游接待人数与直接就业比(国内为25∶1-40∶1),假定全部按40∶1计算,则2007泰安旅游业可提供的直接就业机会为25万个,间接就业按1∶3计算为75万个,可见旅游业具有巨大的就业促进效应。随着泰安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产业,如旅游运输业、旅行社、旅游餐饮、娱乐等旅游配套行业迅速增加,大量吸纳社会劳动力,为社会劳动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化解了就业矛盾,起到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
三、结论
从以上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旅游业对泰安城市经济发展贡献显著:2007年泰安旅游总收入达到109.4亿元,对泰安市GDP的直接贡献率达9.07%;旅游业极大地带动了泰安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劳动力,缓解了就业压力。现在,旅游业已经成为泰安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并将为泰安城市经济和谐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瑜.旅游业对福建经济发展贡献度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
2、李江帆等.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分析――以广东为例[J].旅游学刊,2001(3).
3、刘海鸿.旅游业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山西经济,2003(10).
4、郭舒等.关于旅游业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J].渤海大学学报,2005(1).
关键词:旅游经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旅游是现代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尤其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发展旅游经济也是促进整体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有力措施。旅游经济的发展对环境有着加大的依赖,也有着对环境消耗的需求,这就决定了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协调发展的问题。
1.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概述
1.1协调发展度的含义
协调发展是一个协调整体性、综合性和内在性的聚合,它不是单个系统或要素的简单意义上的增长,而是多系统或要素良性循环的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强调的是各个要素的综合全面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这一含义中的发展侧重于动态意义上的发展。协调发展度是综合了系统或要素间的协调状况。
1.2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含义
旅游经济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尤其是作为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旅游经济的内容与形式越来越丰富,同时政策、整体经济以及社会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作用,对于衡量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经济作为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能用单一的要素进行衡量,与发展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要素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意义。
1.3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特点
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阶段性的变化特征,都是从最初的初始协调阶段到不协调发展再逐渐协调发展的变化;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在目标上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旅游经济的发展目标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目标在二者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下都不是完全各自单纯意义上的最优目标,而是在特定生态环境和社会条件下的实现最适当的旅游经济发展目标以及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目标;此外,二者之间的关系还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和持续性,这也表明二者之间发展上的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特征。
2.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
2.1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旅游经济状况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外国游客人数、国内游客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旅游收入占城市GDP的比例、星级酒店的数量、A级以上景区的数量等指标,都能够反映某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状况。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指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二氧化氮年日均值、噪声平均值等。
以上指标的数据来源各城市《统计年鉴》与国家统计年鉴,在指标数据的查询和获得问题上,一定要以政府统计部门公布和的数据为准,要通过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的数据进行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在各自的子系统及系统间指标的量化以及对系统的指向性存在差异,在进行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水平的测度上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的处理,一般是需要根据指标的正负向特征,对负向的指标采用与正向指标相反的处理办法。
2.2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
在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中,对于协调发展的衡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而衡量协调发展程度问题上必须依据相应的标准进行评价。笔者认为在城市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响应值上,可以比照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的响应值,而旅游经济发展的评价标准可以采用各个城市在旅游业发展目标值来衡量。对于城市而言,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城市整体发展而言,都具有同等意义。
按照评价标准对选取的指标和数据进行分析,对旅游经济和城市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的指标进行多重共线性分析,利用数学函数模型等进行协调发展的评价分析。
2.3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结论
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上会有不同的效果,由于不同的研究地区也有其特殊性,因此要对不同地区和城市科学的选择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例如现在较为流行的熵值法来确定旅游经济、城市生态环境指标的权重,对旅游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这样能够得到一段时间内的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程度与发展,也能够从中反映出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但是当前大部分的评价研究方法还无法实现对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精细化研究,要想实现精细化研究还要在确定权重的方法和过程上加以改进。还要在协同发展度模型和计算方法上进行不断的调整,从而反映出更加真实有效的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水平。
结论
综上所述,旅游产业是一项对生态环境有着很大依赖程度的产业,当前我国各城市对于发展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都非常重视,关于二者协调发展的质量还是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尤其是将我国城市的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国外的城市相比,可能存在的差距会更大,但代表我国城市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是巨大的,还有不断进步的空间和可能。
参考文献:
[1]翁钢民.鲁超.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秦皇岛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0(03)
[2]邹永广.郑向敏.厦门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性评价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关键词:雅典奥运会;旅游效应;北京奥运会后;城市旅游;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81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5-0013-05
希腊雅典被誉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故乡,是奥林匹克旅游的发源地,也是古希腊留给人类的文化遗产。2004年第28届奥林匹克运会重回故乡,圣火在雅典再次点燃,也使希腊雅典的旅游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雅典奥运会旅游部门期望以奥运为契机振兴受伊拉克战争、非典和世界经济衰退影响的旅游业来发展奥运经济。奥运会举办城市雅典在利用第2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机遇发展奥运经济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由于资料等方面的限制,本文着重以奥运经济占很大比重的旅游产业为例,初步探讨奥运会举办城市雅典在发展旅游业方面的经验,总结可供奥运举办城市北京奥运会后发展旅游的借鉴经验。
1 雅典奥运会短期旅游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
1.1 雅典奥运会的短期旅游效应
奥运会举办城市被确定后,奥运会立即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游客激增。汉城奥运会入境旅游约22万人,巴塞罗那奥运会入境客人是30万,洛杉矶、亚特兰大奥运会入境客人也约在20万-30万人之间。由于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澳大利亚的入境旅游受到影响,出现了短暂的下降趋势。但是很快得到反弹,从1998年到2000年,以平均每年14.04%的速度增长。在奥运会举办的16天中,接待外国旅游者约50万。2000年澳大利亚的入境游客创历史纪录,达到4931万人,比1999年增长了11个百分点。奥运后3个月内,入境旅游增长15%,并增加了3.2亿美元的外汇收入。在奥运后的二年里,由于受到2001年“911事件”影响,这种快速增长的势头有所减缓,但依然比举办奥运会前接待入境游客人数最高的1999年增长了约8%。相比之下,由于全球旅游业不景气和国际竞争激烈,希腊旅游业收入连续三年滑坡。在欧元区内部,希腊旅游业在服务质量、基础设施和广告宣传上已败给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在欧元区以外,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土耳其、埃及、突尼斯和摩洛哥6国,则分别以价格优势超过了希腊。2003年10月,在希腊历来占据最大市场份额的英国游客比上年同期减少33.5%。而到希腊的邻国土耳其等其他地中海目的地的游客却不断增加。即使在奥运年的2004年,前往希腊观光的游客也没有出现增加的迹象,反而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比2003年减少了6%-10%。希腊酒店联盟统计,与2003年同期相比,2004年前4个月,希腊各地酒店的入住率和预订率分别下降了10%至30%不等。
1.2 影响因素分析
奥运会的入境旅游效应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主办城市申办奥运会的目的、主办城市的旅游吸引力、主办地旅游业发展阶段、主办地利用奥运会的旅游促销力度、主办城市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奥运会周期所处的旅游发展大环境,以及整个世界经济大环境等等。对于雅典而言,造成负的奥运短期旅游效应主要有以下原因:
1.2.1 国际大环境差强人意
雅典奥运所处的国际大环境带来了诸多不利,这主要反映在二个方面。一是世界经济的疲软以及欧元兑美元的升值,使得外国游客特别是欧美游客减少。2003-2004年,欧洲的经济复苏一直比较缓慢。而美元对欧元的持续贬值又使得美国人不愿意到欧洲旅游。二是安全隐患带来负面影响。2003-2004年来,世界上接连发生一连串的恐怖袭击事件,人人谈恐色变,都害怕将雅典奥运会作为袭击对象。2004年5月初雅典南部卡利西亚区发生了爆炸事件,更让人们对雅典奥运会的安全问题感到担忧。此外,世界各地媒体对奥运安全问题的炒作,也使许多游客望而却步。
1.2.2 奥运与旅游的“捆绑”计划实施得太迟
希腊政府没有充分利用举办奥运会的有利时机进行旅游促销活动,没有把城市的变化宣传出去,让大好机会付诸东流。希腊政府对旅游业重视不够,奥运会前三年政府根本没有设置旅游部,既不制定系统而有力度的旅游促销方案,也不投入资金开发新项目。在奥运会开幕前夕,为了刺激奥运门票的销售,争取更多的外国游客,希腊旅游部门在最后时刻进行了有力的促销和宣传活动。希腊政府也拨出专款500万欧元,用于向全球推介雅典奥运会、宣传希腊旅游业。然而正如奥组委的有关人员所指出的,希腊政府在二年前就应该开始促销活动。
1.2.3 旅游费用上涨
希腊旅游企业协会主席斯特夫洛斯・安德列亚季斯指出,游客已经被希腊作为昂贵目的地的形象吓跑了。据有关资料报道,2004年一季度,希腊房租平均增幅高达50%到100%,有的甚至提高了8倍。比如,雅典皇家奥林匹克宾馆,2月份,每间房子每日价格是125美元,到6月份已涨至400美元。几乎所有旅行社的旅游指南手册上每条线路标注的价格都注明“此价格8月无效”。这样一来,令不少游人望而却步。据希腊有关媒体报道,希腊2004年一季度的酒店订房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1%。这种状况迫使国家旅游局不得不出面制止,但也无济于事。
1.2.4 入境手续烦琐
希腊政府出于安全考虑,对入境客人要求持有双签证,即赴欧洲国家的申报签证和希腊政府单独发的签证两证俱全。手续烦琐令众多游客望而却步。由于人们预期奥运会期间物价及饭店客房价格会上升等原因,一些不以观看奥运比赛为目的的外国游客通常会避开这一时期,这种情况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尤其明显。而希腊也成为奥运会举办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因为奥运会而使旅游业受到损害的国家。不过,希腊旅游业享受到了奥运后的“蛋糕”。在2007年举行的雅典奥运会三周年纪念会上,希腊旅游部长彼得拉利亚表示,雅典奥运会是希腊旅游业获得长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使希腊在世界旅游版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统计表明,2005年和2006年,来希腊旅游的人数分别增长了5.6%和8.44%。2006年,只有1100万人口的希腊接待了创纪录的1570万旅游者。2007年第1季度,希腊旅游收入增长了10.8%。
2 雅典奥运会长期旅游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提高了旅游目的地的国际知名度
奥运会往往会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举办奥运会等于给举办国做了一个巨大的世界性的广告,这是奥运会所带来的更加深远的旅游效应。对于举办城市雅典而言,奥运会则是最有效的城市广告,可以极大地提高国际化城市地位,有助于增进国际间、地区间的交流合作,迅速提高城市知名度。雅典奥运会
的举办大大提高了举办城市雅典以及希腊国家的国际知名度。
2.2 提升了旅游目的地的国际形象
奥运会对目的地的形象塑造和改善作用,是其他节事活动所不能比拟的。为了雅典奥运的顺利进行,给世界各地游客留下好的印象,树立希腊良好的国际形象,希腊采取了诸多举措:投入了创记录的10亿欧元(约合12亿美元),来保证奥运的安全;比赛期间有大量志愿者为游客服务;一向名声不佳的雅典出租车司机也都接受了礼仪训练。这些举措也确实起到了改善希腊国际形象的作用。一项对美国、英国、德国、西班牙和法国公民进行的调查显示,奥运会的举办使希腊国际形象不断提升。
2.3 带动旅游支持系统的完善
雅典建设了长达40公里的市郊铁路、和25公里的电车线路,使这个市政建设缺乏规划的城市,拥有了一个现代的公共交通系统。雅典原计划需要20-30年才能实现的城市建设工程,在筹备奥运会的几年中提前完成了。希腊的旅游接待设施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希腊政府原先一些限制旅馆业发展的政策被取消,新增四星及五星级酒店床位5000多张,原有酒店也得到了改善和维护。
2.4 促进旅游产品系列升级
奥运期间,希腊则是利用一切机会宣传展示希腊历史和文化。对于历史古迹希腊也进行了修复,并将珍贵的文物拿出来展示,博物馆也延长了闭馆时间,从晚上7点推迟到9点。雅典还在卫城下举办了奥运艺术节,邀请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来表演。这些措施促进了希腊文化旅游产品的升级和国际竞争力。
2.5 雅典奥运会长期旅游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雅典十分关注奥运会给城市旅游业和城市功能带来的历史机遇,奥运会举办城市雅典是依靠会后的正确战略和行动赢得了旅游业大发展。2004年奥运会后,希腊当局致力于继续繁荣旅游业和吸引私人投资,并制定了相关激励政策,引进了新的金融辅助手段并简化了相应的手续,旅游部门继续发展大众旅游,也大力推动面向高收入阶层的高端旅游服务。
新的战略措施是改变旅游业过于明显的淡旺季趋势,将希腊作为一个提供多样化旅游的全年旅游目的地来包装和宣传。政府“继续鼓励建设豪华的宾馆和度假场所,以及专业设施和会议设施来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奥运结束后的第一年,雅典的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雅典国际机场旅游高峰期航班量新增了2%,第一季度新增的业务量使雅典国际机场成为欧洲主要机场中发展最快的机场。雅典还以北京、伦敦等申奥城市为介媒,全方位推销雅典成果。
自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希腊政府就一直为吸引外国游客而努力。2005年希腊旅游部门将投入7500万美元用于旅游促销,使外国游客人数增长7%,其中美国市场增长40%。希腊政府官员表示,从长远来看,雅典奥运会将为希腊的旅游业产生良好的效应。希腊的官方旅游机构也将加大海外促销力度,特别是中国市场。2006年6月23日,希腊共和国旅游部部长与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代表两国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希腊共和国政府旅游合作协定》。两国政府旅游合作协定的签署,将进一步推动双方在奥运旅游领域的合作,包括奥运旅游宣传、彼此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实现信息共享,并加强两国在旅游从业人员方面的交流与培训,为巩固和发展两国旅游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3 奥运前后旅游推动希腊总体经济状况变化情况
雅典是希腊经济、贸易、科研和教育中心,区内拥有众多科研院所,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旅游业十分发达,已成为雅典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雅典奥运会的总支出超过了80亿欧元,是继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后,支出最多的一届。由于相关建设工程不能按工期施工,后期为加快工程进度增加了额外支出,同时,安全保卫费用大幅增加。根据欧盟的统计,雅典奥运会的支出超出预算约18亿欧元,占希腊GDP的3.2%。巨额超支影响了希腊在奥运后经济的持续增长,2005年希腊的经济增长因此下降至九年来的低点。希腊副财长佩屈斯杜卡斯明确表示,“短期内”举办奥运会的成本不可能收回。由图1可以看出除进出口外,GDP、私人消费、政府消费和投资指标都是在奥运的前一年达到峰值,从奥运年开始增速呈下降的趋势,投资增速的下降幅度最大,从2003年的11.6%下降到2005年的3.9%,GDP、消费增速的变动幅度较小。
由于奥运旅游给希腊带来的经济效应良好,使希腊在奥运后的总体经济状况仍比较乐观,虽然各指标的增速放缓,但所有指标都没有出现负增。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举办前的2002年一季度的旅游股的超额收益达到41.9%、2002年3度为33.9%、2003年1度为6.9%、2003年3度为13.5%,奥运会举办当年的前3度旅游股的超额收益则分别达到15.2%、5.8%和7.3%。2004年希腊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300万,其中90%来自欧洲国家。奥运会促进了雅典旅游业的发展,是旅游成为希腊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2005年,根据希腊国民银行数据显示:旅游部门对于GDP的贡献约16%,对就业的贡献约18%。雅典奥运会的旅游业虽然没有预期的好,但雅典情况特殊。
希腊虽然才1000多万人,但接待外国游客在世界排第15位,市场相对饱和。奥运会期间酒店入住率虽然下跌了10%-15%,这与价格猛增有关。在这个问题上雅典市也经过深思熟虑,他们用奥运市场开发手段与国家宏观调控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们的手段是在奥运会期间运用“挤出效应”,即政府鼓励本国公民出国度假,减轻交通与住宿的压力,为外来游客腾出空间,从而为世界各地游客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
奥运会之后的几年内,雅典将迎来一个又一个的旅游高峰。这个思路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该学习雅典不拘泥于一阵子热闹,却创造了更为长远、持续的经济利益。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由于雅典政府宗旨就是要把雅典奥运会办成独特的真正意义的奥运会,甚至还提出了“拒绝奥运会商业化”的口号,以致政府面临令人尴尬的巨额赤字,但是雅典奥运会对旅游行业的影响仍然是积极的,20世纪80年代,雅典占希腊入境游的比率为40%,到90年代中期下降到16%,到2004年由于奥运会的召开,使雅典市入境游客流由1998年的18.22%提高到22%。使希腊每年将比平时多迎来45万的游客,由此产生的收入也高达11亿美元,每年拉动希腊GDP0.8个百分点。雅典奥运会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刺激了一大批额外游客涌入雅典和其他5个奥运项目比赛城市来观看奥运会。更为重要的影响则发生在奥运会过后至今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奥运会使雅典拥有了新的机场、公路、扩建的现代化港口,以及新的会议中心、酒店和高质量的运输与电信服务,加上奥运前后高密度、高水准的国际推广,雅典成为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休闲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并带动了整个希腊旅游的发展。在主办奥运会之
后的一年里,希腊的国际游客量增加了13%,旅游收入增长了4%。
2007年希腊的入境游客量已经达到了16000万人次,这些人为希腊带来了约120亿欧元的旅游收入。此外,奥运会还为雅典城市面貌的焕然一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在老机场所坐落的位置,雅典正准备建设一个大型的城市公园;在老赛马场的位置,雅典歌剧院将腾空出世。这些新的设施给来到雅典的游客提供更多度假休闲的选择与享受。奥运之后的雅典和希腊,已经走上了旅游发展的快车道。
4 北京奥运会后城市旅游发展战略设想
总结奥运举办城市雅典以及其他城市的经验,这些奥运举办城市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主要有:战略及其规划、策略、项目;政策法规。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在众多的直接促进北京经济增长的领域中,最持久、最富于生命力且最有特色的产业就是旅游业。北京是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都,拥有多处人文景观,世界文化遗产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完全能够形成独有的地域文化产业。奥运会后,现代化的奥运村、奥林匹克主题公园等新型建筑的林立,定会与古都原有建筑一同构成既有历史文化古迹,又有生态、娱乐、观光、休闲等综合功能的现代化国际都市。因此,对待北京的旅游资源,相关部门要充分开发利用,挖掘其潜藏着的巨大商机。
4.1 制定奥运会后北京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奥运后北京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根据市场经济背景和游客的需求,进行资源整合、区域联营、资源创新等新的开发模式,在和谐发展、整合营销等思想指导下,本着顺应当前大旅游的发展潮流,充分体现奥运城市旅游资源的特色,实现城市旅游持续发展目标。
4.1.1 资源整理合策略
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能够形成独立影响力的只是几个。只有将奥运城市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整合,才能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奥运城市旅游资源之间的整合。奥运城市旅游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涉及多个领域,将这些奥运城市旅游资源整合,互相配合,形成资源互补、优势互补,不仅能够提升产品质量和影响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且对于奥运城市旅游资源形象的宣传促销也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奥运城市旅游资源与当地其他旅游资源的整合。虽然近几年来发展迅速,但作为单独的一项旅游产品,吸引仍然有限。将奥运城市旅游资源与当地一些影响力较大的旅游资源和产品相结合,可以产生巨大的旅游效果。奥运城市旅游与其他地区旅游资源的整合。目前全国的城市旅游资源都面临类似的问题,将奥运城市旅游资源与其他地区旅游资源整合起来,设计开发一些主题鲜明的个性化旅游产品,如“民间工艺游”、等可更进一步地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4.1.2 区域联营策略
区域联营是指旅游资源与其联系密切的几项主体的关系进行调整,包括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旅行社,共同促进旅游资源规范、科学地经营和发展。政府部门与旅游资源。召集,政府对运营已出现了严重的端。在这种形势下,政府部门应该转变职能,适当地将产权放下,主要行使宏观指导和监督的职责,切实让奥运城市实施市场化运营,这更符合市场经济下持续发展的要求。行业协会与旅游资源。政府部门权力下入之后,可由旅游协会对运营进行监督管理,通过制定行业规范、展览计划和服务标准,建立行业内部协调和自我约束机制,从而有效避免因缺乏权威、统一、有效的管理部门而出现各自为政、市场混乱以及恶性竞争的局面。同时注意协调部门与旅游资源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根据市场要求适时举办大型展览,以引导游客消费,实现市场、协会3方共赢。旅游行业与旅游资源。旅游行业是旅游业3大支柱之一,上联系游客与旅游资源的纽带。建立旅游行业的合作,不仅可以更好地树立和宣传旅游资源的新形象,也可以为旅游业提供了新的旅游产品线路,创造利润。
4.1.3 资源创新策略
在实现奥运城市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以奥运会为载体,联合媒体、政府、企业进行全面促销,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大力宣传北京奥运旅游,在旅游景点开发、旅游线路规划、旅游营销对象、旅游营销方式等方面的创新,以更好地实现国际化市场运营。
4.2 制定会后有利于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环境
面对北京奥运会后旅游发展的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城市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在新的发展时期,政府不仅要为城市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制度环境,更要需要制定有利于北京奥运会后城市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政策环境,使旅游产业对奥运经济和国民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贡献不断增加。
旅游产业政策具有诱导性和间接性、系统性、序列性和动态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国际性和针对性等特征。旅游产业政策的形成与奥运经济的发展程度有着紧密的关系,奥运经济的发展程度影响着旅游产业政策的具体内容构成和作用途径。随着后奥运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的变化,需要国家和政府对旅游产业政策进行调整,寻找奥运会后北京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4.2.1 依据旅游产业功能作用方向的变化,适时调整相关旅游产业政策
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其实是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过程。在市场经济中,只要旅游产业发展如同其他产业一样存在着市场和政府,就必然形成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我国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旅游产业政策,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推进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调节旅游市场经济运行。旅游产业政策作为政府对旅游产业发展进行干预的手段和实践,常看作是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作用的必然表现。通过适时调整相关旅游产业政策,政府一方面保障旅游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让市场能积极发挥其对资源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保障旅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旅游产业政策也可以调节和限制旅游市场上存在的市场失灵现象,避免由于旅游发展而产生的外部性失灵、公共性失灵和市场信息不对称等的发生而造成的旅游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
4.2.2 制定有利于从事奥运旅游企业的集团化发展政策,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奥运旅游企业集团是城市旅游在国际化背景下提升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奥运旅游企业集团(特别是形成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的企业集团)的成长壮大,需要国家和政府政策扶持,可以通过相应政策对从事奥运旅游企业资产进行战略整合组建奥运旅游企业航母,在金融政策、制度建设等方面鼓励已经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民营旅游企业实施集团化经营。
4.2.3 出台引导旅游产业的科技投入,以科技创新推动旅游产业升级的产业政策
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旅游产业发展的科技振兴计划,为旅游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科技应用环境,奠定科技振兴旅游产业的基础。旅游企业必须尽快转变观念、重视高科技在经营管理决策中的应用,加大科技投入,以科技投入促效益。旅游科研机构、高等旅游院校重视高新技术在旅游产业中应用的研究,研究开发一批使用性强的旅游科技应用项目,培养一批技术素养高的现代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4.2.4 坚持奥运旅游基础建设方面的政府主导政策导向
奥运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可持续性。政府应制定对奥运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投入的财政政策,鼓励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奥运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税收等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