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问题
一、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策略
笔者结合不同问题类型及阅读课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实例探讨高中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
常见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闭合型和开放型。按照Bloom分类学理论,从认知角度讲,可以将问题分为知识型问题、理解型问题、应用型问题、分析型问题、综合型问题和评价型问题。在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课堂提问涉及的问题有五种类型。
1.事实性问题:从阅读文章中可以直接获得答案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明确具体,只需要学生进行阅读、记忆,就可以找出正确的答案。
2.预测性问题:根据生活经验,预测课文中的有关内容,也可以在阅读中,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推测故事的后续发展等。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等能力。
3.理解型问题: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每个段落讲述的主要内容,根据阅读文章中获得的信息,将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整合,推断得出相关结论。
4.应用型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根据从阅读中获得的信息,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提供的新的情境中,将知识应用于实践。
5.评价型问题: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好坏是非进行判断和评价,并说明理由。
(二)高中英语阅读课问题设置实例
在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对于课堂问题的设置,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阶段、学生能力、教学任务和阅读方式等进行设置,把握不同问题提问的时机,让学生通过问题来理解文章,学习相关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下面以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5 Module6“ Animals in Danger”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英语阅读课中使用不同类型的问题。
1.在lead-in阶段,使用预测性问题导入新课。在本课的导入环节,首先为学生播放一段保护老虎的宣传片,让学生认识到老虎濒临灭绝,之后提出问题:Do you know any other animals are in danger?学生会给出很多不同的答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网络被激活后,再看教材中课文给出的图片,提出问题:According to the picture,can you guess what is the passage is about?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后提出的问题,引出本课的教学主题,让学生推测文章的内容,激发学习热情。
2.在while-reading阶段,运用事实型问题和理解型问题来解读文章。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主要通过以下几个任务的设置和问题的安排完成:
首先是快速阅读,提出问题:Read the passage fast,and try to ge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其次关于文章中索南达杰拯救藏羚羊故事的细节理解,主要通过事实型问题解决:When did the story happen?Who is the main role of the story?What happened to him and why?
对于文章的核心内容,让学生在前面故事理解的基础上,深层次分析和挖掘文章内涵,此部分的问题设置分成两部分:对于藏羚羊被捕杀的原因,提出理解型问题:Why were the antelopes killed by these poachers?而对于保护藏羚羊所取得的成绩,则由于文字浅显易懂但较分散,因此利用填充的形式提出问题:Poachers:3000―caught,vehicles:300―confiscated,gunfight:sometimes,population:grow slowly。
3.在post-reading阶段,利用应用型问题和评价型问题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语言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理解藏羚羊面临的生存危机,以及认识到应该采取的保护措施,此环节设置了如下的任务和问题:
首先让学生观看杀害索南达杰的一位凶手被捕归案的新闻报道,提出如下的应用型问题:If you were Suonandajie,what would you do when meeting these poachers? What would we do to protect the antelopes?
然后是角色扮演,学生分别以政府官员、保护区工作人员和普通中学生的身份,对公众发出号召和倡议,并说明谁能起到更大的作用:As a government officer,a man working in Tibet,a student,what should we say to call on more people to protect the endangered animals and the environment? Who can do more for it?
以上的学习任务和问题,既让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培养了语言运用能力和英语思维,有效地保证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
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注意事项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采用合理的问题类型完成教学内容外,对于课堂提问,还应注意以下的问题。
1.合理使用等待时间
等待时间,一方面是指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思考并做出回应的时间,另一方面是指学生做答后,教师或其他学生做出反应的时间间隔。很多时候,教师往往会提出很多的问题,但是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则较少,很难得到满意的答案。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等待时间长短,应该根据学习内容、难度和问题类型等有所不同。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和数量才会有所提高,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灵活采用提问方式
简洁的提问可以让学生思维活跃,迅速而又高效地提取学习内容,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扩大提问的学生数,增加学生的练习时间和展示机会。而深层次的提问,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挖掘学习内容,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不断思考,提高语言能力。
3.准确定位问题目标
班级中学生的英语能力各不相同,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类型也变化多样,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提问的问题不可能相同。对于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给予他们更多应用型的开放性问题,这样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全方位培养语言能力。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事实型问题,让他们掌握学习的基础知识,逐步学会简单应用。这样的问题设置,才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均有收获,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课堂是什么?有人说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场所。笔者非常认同这种观点。任何一节教学课的存在,无非是为师生提供一次相互对话,思维碰撞,问题生成与化解的特定时空。课堂因问题而激活,教学因问题而精彩。语文教学如何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实现课堂收益的最大化,笔者认为,教师强化问题意识,加强对课堂问题设置原则和策略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中语文课堂问题的主要功能和价值
当下的课堂不再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单向传授型,而是教学双方始终存在着有序高效的互动合作。语文课堂提问作为推动教学活动深入开展的有效抓手,其功能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掌握学生对文本的先学状况和理解程度,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已成为教师的共识,课堂上通过一定形式的提问可以快速地了解学生对文本的预习情况,也可以借助提问掌握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的理解程度,这样,便于教师从具体学情出发,适时作出教学内容和讲授方式的调整,从而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是突出文本教学的重点难点,利于达成教学目标。任何一堂课都应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都应做到重难点分明,而设置的问题是突出教学重难点最好的载体和抓手,语文课堂上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不是随意为之的,一定与整个教学目标体系有效融合在一起。
三是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像过去那种完全由教师单向讲解的教学过程必然是枯燥乏味的,我们的课堂需要多元对话,包括师生、生生和生本之间的,而课堂提问,就是一种架起多元对话的桥梁,它会让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课堂的运行中来。
四是激发学生的课堂思维,提升学科素养。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的文本无非是个例子。但我们可以通过设置好文本研习的问题,引领学生学会解读文本,培养优质的学科思维。好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获取本质的热情,能点燃内心深处追求事物真谛的火苗,启迪他们的学科思维,走向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二、高中语文课堂问题的设置原则与策略
课堂设问既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更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质疑,最终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能力,学以致用。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研究课堂设问应当遵循的原则与策略,对问题的设置进行优化提升。
1.增强目标意识,因需而设。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没有问题就没有课堂,但每一个教学问题的设计都要具有强烈的指向性,不可为问而问,空泛无价值。提出的问题应与文本教学的整体目标和所需突破的重点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学问题探究的过程与重难点突破过程实现融合,使文本教学在课堂问题的引导下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2.力求量质兼顾,合理有度。一堂课不仅要有问题,更应要有数量合适、具备思考价值的好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借助问题的研讨深入深刻地理解文本是教学者事先必须思考的。现在不少的课堂,要么问得过多过碎,要么问得随意草率,缺乏有思维含金量的真问题。因此,语文课堂中的问题设置要追求量质的平衡兼顾,不做表面文章。
3.构筑问题链条,有序层进。文本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务必要具备全局观和整体意识,理想的情形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一套组合拳式的问题,各个问题之间彼此关联,形成问题链条,由易及难,由表及里,逐渐深入,就像剥笋般,层层下去,直至最核心处。换句话说,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既清晰展示自己的教学路径,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有序深入的研读,最终看到“最美的风景”。
4.把握提问时机,因势利导。课堂问题设置不仅要考虑问什么,问什么固然重要,但千万不要忽视什么时候问同样重要。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才会有最理想的结果。课堂提问也如此。古人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抓住课堂的最佳时机和切入点,当学生对文本理解存在疑惑时,对他人解读持有异议时,对问题有个人独特见解时,凡此种种,即学生对问题有强烈的求解欲望和参与激情时,教师的继续发问才会将课堂推向,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察言观色,要随时调整问题设置,很多时候,问题是在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因势利导。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提问,是教师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提问的主要目的是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精力思考,并且将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提问的时间节点及方式方法要巧妙设计,好的课堂提问能够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在心灵深处的交流与互动,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心理。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在课堂中实施情景化的有效提问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把握课堂提问的关键节点。科学研究表明,课间休息能够让学生缓解压力、调节心境,课间休息完毕上课铃响起之后,学生往往心思回收不及时,不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课堂中的20-30分钟时间段,学生自认为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学习,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往往容易注意力分散、精神上松懈。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非常注意刚刚上课和课堂中间这两个时期的情景化提问。《论语》中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课堂开始阶段,通过提问上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进行回顾与复习有助于收心聚意,进入学习状态。也可以提问与本课所学重点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习内容对学生产生“诱惑力”。举个例子,在《观沧海》一文的学习上,笔者就提问学生,大家认为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同学们有的说曹操是奸臣,有的说曹操有雄才伟略,有的说曹操是军事家,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还有对曹操认知的情感偏向贯穿其中。笔者说除了以上几点外,曹操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清新自然、奔放洒脱。然后接着提问引入《观沧海》的学习之中,学生们因问题的情感动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中间阶段,通过科学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够让学生将学习精力和思考内容回归到课堂,而且能够检验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比如,在学习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当时正处于由秋转冬的时节,文章主旨大意学完后,笔者就提问学生:大家觉得我们的冬天是什么样的?与济南的冬天是否相同?是否有风,会不会结冰?同学们一下子又回到了课堂,陷入了思考之中。
讲究课堂提问的方法策略。读高中时,曾经遇到过一个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注意提问,每节课常常能够提问50-60个问题,结果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老师整堂课讲的时间和内容都很少,只是一直在提问,学生不知道学习的重点是什么,对问题的思考时间又过短,回答起来往往不知所云。这样的课堂提问方式,不仅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让学生缺乏思考,抓不住重点。课堂提问难易程度要适中。让学生能够通过深入思考可以进行回答,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觉得小儿科,容易产生自满心理。太难的问题,往往引导学生走向思维上的极端,还会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课堂中提问的问题应当是学生知道是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的问题。课堂提问内容要引起学生共鸣。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思考,而且应当是多数学生的思考,给他们的感觉就是老师问的问题问到我的心坎上去了,正是我想要弄清楚、弄明白的问题。所以,课堂提问的问题应当是学生了解一部分,但认识不全面、不深入、不透彻的问题。在学习朱自清的《春》上,笔者问学生们该文都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很多学生都是能够挑出一部分,但指不全。这个问题也正是起到了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的效果。课堂提问问题的对象一般应当是中游偏上的学生。他们的回答往往答出了一部分,不是很全面或者不是很深刻,学习较差的学生也能通过听实现进一步的学习,学习较好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听毛病和找问题,引发更深入的思考。
当前的教学改革特别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自觉学习毅力、科学探究能力以及优化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动学习和自觉学习需要各位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设计。那么,如何恰当地设计课堂问题、巧妙引导学生作答,让课堂教学具有高效性和艺术性呢?下面,笔者就此展开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误区
1.问题设计过于空泛。不少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的主体了解得不够深入,对学生的能力素质和知识水平把握不准确,往往将课堂问题设计得过于宽泛,盲目地扩大信息量,从而使问题的中心目标与课堂教学的目标相距太远,很难让学生理解题。比如,为了帮助学生解决某一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引入一个逻辑关联不大的问题,这无疑在考验学生的综合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对初中生来说难度较高,学生很难精炼地回答,致使教师在课堂上出现“自问自答”的尴尬情形。
2.问题设计过于简单。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中,过于低估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设计出一些单调、低级和重复的问题。例如:“能不能?”“对不对?”“好不好?”等极其单调的选择题。又如:“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这篇课文是什么文体?”“这首诗是什么题材的诗?”这些,都是过于浅显的问题。毫无疑问,此类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几乎没有思考价值,学生完全可以不假思索地作出回答,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不但毫无益处,而且会让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学习习惯。
3.问题设计过于陈旧且雷同。不少教师设计的课堂问题过于陈旧、不分主次、不分轻重、过于繁琐乃至雷同。例如:“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某某段的段落大意是什么?”“这篇课文从逻辑结构上来看,可以划分为几段?”等。这些问题看似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但实际上没有什么新意,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甚至有浪费时间之嫌。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技巧
1.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设计教学问题。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进一步密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得到升华。这样不仅有利于师生的智力提升,还能促进师生情商的提高。最能体现这种交流与互动的形式就是课堂合作探究,因此,教师必须避免问题设计远离教学中心,导致教师自问自答,课堂教学陷入僵局。必须将自己理解得比较透彻、成熟和深刻的内容,设计成与学生的思维能力、社会阅历和知识水平相当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探究、思考和讨论。比如:《三颗枸杞豆》的教学,其中心、重点和关键点都集中体现在三幅画上,因此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就必须以“三幅画”为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点,引导学生对“三幅画”进行体悟、感知和深思。读懂了“三幅画”,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2.围绕课文主题,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问题。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社会生活阅历、思维层次和综合能力素质,根据他们的阅读力和理解力,清醒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度的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教学的魅力以及课文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情感。例如:在教学《陋室铭》时,对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的?请从课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而对于学习基础和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提出:“你认为刘禹锡是个怎样的人?”“文章仅仅只是写陋室吗?”“课文结尾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有何作用?”等。只有针对所学内容,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有人说:“教会学生做答案的老师只是一个及格的老师,教会学生思维的老师才是一个优秀的老师”。 所以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设置出具有有思维性的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如何设置具有思维性的问题发表以下拙见。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以正向思维为主,以逆向思维为辅的思维过程。当一个问题提出,首先,根据我们已掌握的知识与方法,正向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而正向思维是定势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相互交替实施的一个思维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常常根据问题的特点,所学过的知识与方法以及已有的经验,产生一种思维上的联想并予以尝试,当这有尝试受阻时,又经发散性思维设想另外的方案。定势思维是发散性思维的基础,没有牢固的定势就没有灵活的发散,但若一味强调定势思维,很容易转进小胡同而不能自拔,形成思维的呆滞。同样若一味强调散发性思维,往往会出现思维的盲目。其次,引导学生从正向思维序列到逆向思维的转换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的逆向思考,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一般会涉及到四个点:知识点、思维点、方法点、启情点。在讲课的时候,教师仅仅讲清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上课不等于解读教材,知识作为载体,更深层次的是上课是用教材知识来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情感的。比如:笔者在教学《东西部差异》这一课时,在了解了东西部差异的基础上,我先后设计了三个有阶梯性的问题:1、东西部的差异,将给各自发展带来哪些影响?2、面对现实,我们该如何把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3、国家也提出了策略,那我们温州市,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做什么?这三个问题构成一个有思维容量的“问题链”,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让学生跳一跳摘到了桃子,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那么如何让问题问得更有效,更具有思维性呢?笔者认为要从两方面入手:(1)问题设置应该从多个角度,谨防思维惰性的发生。(2)注意答案的多角度性,允许一题多解,保证散发性思维的发展。当然,还要注重过程的分析,明确提问最主要的目的并不只是求得某一种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求的思维的发展,智力水平的提高以及良好品德的塑造。比如,在谈科举制的看法时,如果你作为当时的宦官子弟,你是如何评价的?如果你是当时一般的读书人,你又是怎么看待的?再比如,讲到长城时,你可以问学生,看到长城你会想到到什么等一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
总之,学生的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精心设置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