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设计的哲学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明式家具的形制风格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之间的关系,旨在由表及里地掌握明式家具哲学思想内涵的精髓,为现代中国家具设计和发展提供参考。
明式家具的形制及结构深受中国古代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东林学派思想的影响和熏陶,无论是在审美观念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表现出来的简朴、空灵、内敛、优雅也深深地影响着当今的设计理念。
一、儒家思想中“中庸 ”、“礼”的体现
博广的儒家思想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内涵在 明式家具中得到充分体现。中庸之道在形式上重视“中正”、“中行 ”,在内涵上主张凡事都不要过度 ,要含蓄,以免适得其反。孔子说:“兴于诗,立与礼,成于乐 ”,“礼”主张社会上的人要区分名分,如君和臣、父和子、夫和妇等,然后又指 出了各种身份之间应该遵循的礼仪、处事规范等。
明式家具的设计中处处体现着这种内敛、中庸、礼法有度的观念。如明式圈椅对称式的整体构架、外扩内敛式的椅圈及扶手、鼓腿彭牙式及内翻马蹄式 的腿足等等不仅传达出中庸、含蓄的思想内涵,也体现出儒家思想中的“礼有法度”对人性的束缚。
礼法中讲究礼貌的坐姿 ,要保持上身挺直、双脚放在椅子的前面或放在脚凳上,或盘足而坐。在明式家具许多椅子的设计中,靠背与坐面垂直或接近90。有些椅子的坐面和扶手都比较高宽,尤其是主要陈列在厅堂 的椅子的造型浑厚冼练 ,稳重大方,端庄中正。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礼”制,除了满足“坐”的基本功能,更作为一种礼教尺度,规范人们“行得稳,坐得正”显示了封建社会的理性伦常和家长气度 。
二、 “有用之学 ”东林学派思想的体现
明中期以后东林学派在思想文化领域倡导“有用之学”饷实学,提倡改革,鼓励创新。文人的参与为家具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他们刻意追求的是“高逸”、“雅致”的生活意境,要求制作工艺要一丝不苟,装饰要简洁脱俗。明式家具中大量采用带有吉祥寓意的纹样,如缠枝纹寓意吉祥幸福、忍冬纹寓意延年益寿、莲花纹寓意圣洁等等,题材寓意大多比较雅逸,颇有”明月清泉 ”、”阳春白雪”之类的文儒高士之意趣 。“有用之学”的思想变迁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造就了明式家具经久耐用的榫卯结构及重俭轻繁的艺术特征。榫卯结构不用钉和胶,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特性,结构牢固,百年不松动;同时便于拆卸和组装,利于修复时更换部件而不伤整体,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顽强的生命力,是审美功能和使用功能完美结合。
三、 “天人合一”、“普遍和谐”的道学思想体现
道家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明式家具的形制和艺术特征同时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 尚“无为”,重 “天然 ”,追求 “天人合一”和 “普遍和谐”的宇宙观,从明式家具的一些设计上也反映了这种朴素的哲学思想。
1.追求天然材质 “反璞归真 ”
老子说 : “道之 尊,德之 贵,夫莫之命而常 自然 ”,认为美在本真。选择使用天然材质,追求天然材质本身的美感,强调与大 自然的和谐共处 ,体现 了老子 “天人合一”的思想 。明式家具的用材大都是木质坚硬致密,色泽沉穆幽雅 ,纹理优美生动的珍贵木材。如黄花梨木性适中,便于雕刻不易变形是制作硬木家具的首选材料且材质温润如玉,受到文人雅士青睐;紫檀木质地坚硬细腻,适于精雕细刻,多得达官贵人喜爱。不同材质的运用体现出不同文化内涵,这也是明式家具的特殊文化现象。在加工工艺上,大多采用通体光洁处理,突出木材纹理的自然美。在许多传世 的明式家 具上 ,都把纹 理最美 的木材用在显眼部位 。此外 ,也有利用不 同木材 的质地和色泽拼合搭配,达到一定的装饰效果。更最重要的是在制作时多打蜡少髹漆 ,从而充分展示了木材木身的质感和纹理,这也正是道家 ”返璞归真”思想 的完美体现 。
2.崇尚阴柔之美的线型
《老子·七十六章》中写道 : “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 道家崇 尚阴柔之美,认为 “柔”是生命之初的外象,富有无限的潜力 。这种柔美的哲学在明式家具上也得到了体现,明式家具的许多构件 ,本身就是线条,这些线型与家具一脉贯通,自然流畅,协调统一 ,优美动人。在扶手椅、圈椅、桌、案、几等家具造型中,有不少使用圆材,使其弯转有度 ,精巧流畅,以表现曲线美 。如明椅靠背最上的横木——搭脑,其线形的起伏变化丰富,或翘 或垂,或仰或倾,或出或收,或曲或直,或刚或柔,都各具神韵。通过各种直、曲线的不同组合,线与面交接所产生的凹凸效果,体现了以柔克刚、予动于静的哲学要义,极具回转灵动的生命气韵。
总之 ,明式家具的设计理念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化,家具风格独特之处实际上也表现了社会、文化及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认知。而从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加 以分析探讨家具风格 的成因,可以找寻出明式家具形式之外的精神思想 ,从而掌握其设计思想的精髓,希望这能给 中国现代家具的创新设计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小汾.明代文人与明式家具.观察与思考,2003.4
[2]龚云云.明式家具中的 “礼”.科教文汇,2008.2
[关键词] 丹红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0(b)-0066-03
脑梗死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病变[1],主要是由于脑血流障碍而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引发一系列的临床症状,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临床治疗脑梗死的重点是争取在脑组织坏死之前恢复脑部正常血流。丹红注射液可以活血化瘀,疏通脉络[2],临床常用于治疗冠心病、脑血栓等,可以很好地改善血流状况。本院近期研究了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4年4月于本院就诊的9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475例,其中男271例,女204例,年龄47~76岁,平均(66.7±9.3)岁;发病时间0.4~3.0 d,平均(1.8±1.2) d。对照组475例,其中男280例,女195例;年龄46~75岁,平均(65.2±8.8)岁;发病时间0.3~2.9 d,平均(1.7±1.3) 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患者给予丹红注射液(菏泽步长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6866)30 ml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 d。对照组患者给予丹参注射液(西安汉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Z61021673)16 ml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 d。
1.3 观察指标
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采用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判定标准。痊愈:NHSS减少90%~100%,日常生活可以自理;显效:NHSS减少46%~89%,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好转:NHSS减少18%~46%,日常生活有好转迹象;无效:NHSS减少0~17%,日常生活等无改善。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降低(P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降低(P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分,x±s)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023,P=0.0000)(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
2.4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常见疾病[3],通常的头颅CT或头颅磁共振可以诊断,患者病情的急重通常与梗死面积直接相关。临床用于治疗脑梗死的药物种类较多,近几年随着制药业的发展,许多中成药注射制剂在治疗脑梗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丹参注射液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治疗脑缺血及脑梗死等脑血管病变的常用药物[4],具有改善血流及抗血小板聚集的功效,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的效果显著。
丹红注射液在原来丹参的基础上加入了红花提取物,增强了活血化瘀、通脉舒络等功效[5-6],尤其适应于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可以有效改善血液栓塞的状况,抗血小板凝集和保护神经元,加快血液循环[7-8]。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后,全血及血浆黏度明显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升高,说明血液恢复正常,神经功能评分大幅降低,说明丹红注射液可以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的弱化,减轻伤痛,改善认知功能。另外丹红注射液可以提高总有效率,客观上明显降低了致残率和病死率。
丹红注射液是萃取中药活血化瘀类药物丹参及红花的精华,药物的浓缩加大了活血化瘀的功效[9-11],血液流变学情况的改善证实了其存在的药用功效:①改善血流状况,保证神经细胞的血供,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②可以预防脑部血流的再次狭窄、闭塞,降低脑梗死再次发生的风险[12-15]。
综上所述,丹红注射液可以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且有良好的临床疗效,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志辉,高梅兰,李玉华,等.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和脑梗死临床观察[J].江西医药,2011,46(6):527-528.
[2] 王庆玉,张焕芳,杨顺心,等.丹红注射液联合舒血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7):1088-1089.
[3] 刘由军,尹生江,范子晟,等.64排CT全脑低采样灌注及血管成像对早期脑梗死临床研究[J].江西医药,2011, 46(4):314-317.
[4] 庞金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对比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57-58.
[5] 张玉红,贾云,龙明照,等.丹红注射液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1):59.
[6] 汤志利,席君.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江西医药,2013,48(8):704-705.
[7] 黄爱洁.丹红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8):67-68.
[8] 徐丙超,何明利,朱学涛,等.丹红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清IL-8、IL-18和TNF-α浓度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72-74.
[9] 杨杨,曾令霞.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2,11(5):372-375.
[10] 吉凤,王世民,于兰,等.老年脑梗死患者伴脑微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1):11-13.
[11] 姜月峰,靳水玲.国产人尿激肽原酶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 15(4):75-76.
[12] 周燕.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7):45-46.
[13] 郝豫萍.奥扎格雷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8):70-71.
[14] 张兆耘.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塞急性期52例[J].西部中医药,2014,27(6):76-77.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脑梗死;脑循环动力学参数
Clinical research of danhong injection on cerebral hemodynamic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ZHANG Jian-bin,ZHANG Li-ling,WANG Su-fang,et al.Department of Neurology,Hej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Medical college of Shanxi, Changzhi 046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study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danhong injection and its effect on cerebral hemodynamic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e choose 86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in research of cerebral hemodynamics.Methods This clinical trial was randomly double-blind and parallel controlled.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All patients recieved same basic treatment;The treatment goup was trented by physiological saline(250 ml) plus danhong injection(20 ml) with mainline one time each day.The contrast goup was trented by physiological saline(250 ml) plus fufangdanshen injection(20 ml) with mainline one time each day.The period of trentment is 14 days.then scoring the condition of neural functional deficit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at the same time the cerebrovascular dynamics index(CVDI) of the patients were measured.Results ①The neural functional deficits of patients in trial group tended to be repaired.The effective rate (ER) was 90.7%,but the control group’s ER was 79.1%.②The total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velocity(V)in the focal side of brain after the treatmen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show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crease,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he treatment (P
【Key words】Danhong injection;Cerebral infarction;Cerebrovascular dynamics index;Therapeutic effect;Clinical
目前丹红注射液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各方面研究的报道较多,但尚未见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循环动力学影响的有关报道。本研究仅就丹红注射液对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的治疗效果和对脑循环动力学的影响进行了初步临床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入住本院的未经治疗的不符合溶栓条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72 h以内)86例。并随机分为丹红注射液治疗组(简称治疗组)与常规治疗对照组(简称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3例,男22例,女21例;年龄40~79岁,平均56.2岁;脑动脉硬化22例,合并高血压32例,血脂异常17例,糖尿病18例。对照组43例,男21例,女22例,年龄40~75岁,平均54.5岁,脑动脉硬化11例,合并高血压18例,血脂异常9例,糖尿病12例。两组年龄、性别及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全部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经临床与头颅CT 或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确诊为脑梗死。排除标准:①大面积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出血性梗死;②严重心脏病、意识障碍、精神病以及患有癫痫、过敏性疾病史者;③血压、血糖控制不理想者;④合并肺部及气管感染者;⑤年龄80岁、生命体
征不稳定及体质条件较差者。
1.3 药品与仪器 丹红注射液系济南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26866。脑循环动力学检测仪系上海仁和医疗设备公司生产CVA-LH3000型。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生理盐水250 ml加入丹红注射液20 ml,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用生理盐水250 ml加入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静脉滴注,1次/d,均以14 d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两组均根据基础疾病,酌情给予降压、降血糖、脱水、神经营养等常规治疗。
1.5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评分[2],治疗后按缺损分值的减少判断疗效。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为基本治愈;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为显著进步;评分减少18%~45%为进步;评分减少17%以内为无变化;评分增加为恶化。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计算总有效率。
1.6 脑循环动力学检测 对丹红注射液组及对照组患者用CVA-LH3000型检测仪测定,患者取平卧位,用超声多普勒探头及压力探头对两侧颈总动脉进行探查并测定用药前的及用药后第14天各项脑循环动力学指标(CVDI)。①血流速度:最小血流速度(Vmin),平均血流速度(Vmean),最大血流速度(Vmax);②血流量:最小血流量(Qmin),平均血流量(Qmean),最大血流量(Qmax);③脑血管弹性:包括外周阻力(R)、特性阻抗(Zc)、脉搏波波速(Wv)、血管床顺应性(C)及零压顺应性(Co),Zc及Wv升高表示弹性下降;④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用动态阻力(DR)和临界压力(CP)表示,DR升高则表示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下降。CP反映脑小血管的闭锁情况。
1.7 实验室检查 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测定,查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观察有无皮肤、黏膜出血征象。
1.8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用SPSS 11.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丹红注射液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失总分为22.16±5.02,对照组总分21.06±3.6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2.2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表2)。
表3结果表明,用丹红注射液后,脑血管床特性阻抗(Zc)、血管脉搏波波速(Wv)、脑血管床顺应性(C)和零压顺应性(Co)、临界压力(CP)均无明显影响(P>0.05)。
2.3 脑循环动力学的改变 见表3。由表3可见用丹红注射液治疗14 d后可明显增加病灶侧大脑半球的平均血流速度(Vmean)、最小血流速度(Vmin)和最小血流量(Qmin)与用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另外,病灶侧外周血管阻力(R)较病灶对侧明显增多。应用丹红注射液后,R明显降低(P
3 讨论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即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ATCI),并可因此产生局部脑组织软化、坏死,临床表现为偏瘫、失语等急性神经功能缺损的急性脑病。药物治疗与ATCI患者成活率及致残率密切相关。
丹红注射液由丹参、红花提取而成,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之功效。两种中药主要成分包括丹参酮、丹参酚酸、红花黄色素等。对于中药丹参和红花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方面的作用机制已有较多的研究,对这两种药物的主要成分及作用机理有以下几点认识:①丹参酚酸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以显著降低血浆的TXB2水平[3];②丹参酚酸和丹参酮有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损伤等作用[4];③红花能具有降低血液黏滞度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激活和释放TXA2,激活血管内皮细胞释放PGI2,纠正外周循环中TXA2/PGI2平衡失调,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积极的防治作用[5,6];④红花黄色素可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PAF)介导的血小板活化作用[7]。从而起到修复和防治各种迟发性神经元损伤的作用,延缓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发展,改善预后;具有血管调节作用,扩血管,降血压,激活和恢复红细胞变形能力,改善微循环,增进脑血流量,改善大脑缺氧,同时也可提高脑组织耐缺氧能力,对脑组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在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表明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本研究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结果表明丹红注射液可以有效改善脑梗死的预后,提示它用于治疗该病可以有效减少神经细胞的死亡,即对内皮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了缺血缺氧时的神经细胞的死亡。表3的结果提示丹红注射液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时,对增加颈动脉的血流量和流速有一定的作用,有效降低小血管的阻力,对改善微循环有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Zc、Wv是动脉硬化的指标。血管顺应性的参数为C,血管硬化,弹性差,则C值越小。动脉硬化又与外周阻力(R)和DR呈正相关。由于患者动脉硬化已在脑血管病患者普遍存在,所以,不难理解脑循环动力学参数:DR、Wv、C、Co、Zc在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患者的试验中变化很少。有研究发现[8],血管功能的改变比动脉硬化形成早,CVDI能较早反映脑血管病血流的运动变化及血管损害状态,CVDI早期变化预告动脉硬化的发生。如果兼有血液流变学异常,则应及早干预治疗,并作CT和MRI的检查。
综上所述,通过本研究表明丹红注射液作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物,近期疗效稳定,可以广泛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它能够有效降低脑循环阻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应用安全性高,临床可推广应用。由于本组观察病例不多,长期效果以及其他方面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需进行大样本、多中心对照等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全国诊断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 孟家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改良爱丁堡与斯堪的那维亚研究组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1988,21 (1):57-58.
[3] 杨佳,张毅,秦彩玲,等.丹参、三七的有效部位对正常大鼠血小板粘聚性及TXA2、PGI2的影响.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4,10(5):21.
[4] 陈向荣,陆京伯,石汉平.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1):44.
[5] 廖晖,石燕红.红花注射液对心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9):15-16.
[6] 王淑君,王万铁,熊建华,等.红花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血浆TXA2/PGI2水平的影响.中国现化应用药学杂志,2003,20(2):100.
[关键字] 血小板膜糖蛋白;倍通(丹红注射液);急性脑梗死(ACI);血小板聚集率(PAG)
[中图分类号] R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a)-0103-02
根据多国组织的脑卒中发病趋势与危险因素的研究结果,中国脑卒中正以每年近9%的速度上升,已经成为中国位居第一的致死病因[1]。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schemia, ACI)是脑卒中的主要类型,约占60%~80%[2]。根据ACI病理生理机制,其治疗靶点众多,故单独使用一类药物来治疗ACI,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随着中药现代化的发展,中药治疗ACI被广泛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倍通(丹红注射液)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血小板活化在ACI发生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3-4],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单克隆抗体(PAC-1)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抗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CD62P)为检测血小板活化程度和功能状态的灵敏指标。该研究主要探讨丹红注射液添加治疗对ACI患者PAC-1、CD62p、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PAG)及预后的影响,以2012年1月―2012年7月间的249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神经内科连续入院、发病在3内的 ACI患者共24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123例,男73例,女50例,年龄36~91岁,平均(65.67±12.24)岁;治疗组(常规治疗+丹红治疗)126例,男70例,女56例;年龄33~92岁,平均(64.53±12.94)岁。诊断参照1989 年WHO的标准,且经CT 或MRI 证实。排除标准:①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感染、严重心肝肾疾病史,女性患者服用雌激素史;②既往卒中史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OCSP分型以及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PAC-1、CD62p、PAG情况对比见表1,各项比较P>0.05,提示两组患者入院时的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包括口服拜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1次/d;LDL-C≥ 2.1 mmol/L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 mg,1次d/口服;血压按照中国2005年编写的脑血管防治指南要求进行调控;血糖增高者予以胰岛素等降糖药物;电解质紊乱的患者予以纠正,同时配合针刺、中频电治疗等帮助肢体功能恢复。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3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输液,1次/d, 15 d/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
1.3 研究方法
1.3.1 观察指标 ACI患者入院次日及治疗15 d后清晨,空腹12h以上,抽取静脉血,检测PAC-1、 CD62p、PAG、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同时检查尿常规及心电图。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肢体、语言、吞咽功能等恢复情况。
1.3.2 改良Rankin评分 将ACI患者入院时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用药后第15 d、30 d、90 d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进行评分(0~1分为预后极佳、2~3分为预后良好、4~5分为预后不良、6分为死亡)。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比较
治疗15 d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PAC-1、CD62p、PAG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2.2 两组患者mR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在用药后第15 d、30 d、90 d mRs评分与前一观察日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均未出现任何不适,两组用药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及心电图等均无明显异常改变。
3 讨论
脑卒中目前已成为我国位居第一的致死病因,其中尤以脑梗死为最多见,约60%~80%[2]。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治疗ACI的关键是积极挽救缺血而尚未坏死的脑组织。目前ACI的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营养神经及脑细胞等。国际卒中实验[5]临床结果显示,口服阿司匹林或(和)氯吡格雷可有效降低ACI死亡率和卒中复发率。但是,由于存在阿司匹林抵抗、氯吡格雷抵抗,单独使用这些药物可能出现疗效不佳,故合理的不同种类药物联合应用,可以大大提高ACI的治疗疗效。随着中药现代化的发展,中药逐渐被广泛用于ACI的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该研究主要观察丹红注射液添加治疗对ACI患者PAC-1、CD62p、PAG及预后的影响。
ACI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血小板聚集起着关键作用,而活化的血小板更容易聚集,形成血栓,所以抑制血小板活化是预防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之一。PAC-1为活化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是血小板聚集过程的关键,其表达量可反映血小板早期活化状态。细胞黏附分子CD62p具有介导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黏附的功能,是血小板活化的晚期标记物[6]。故PAC-1和CD62P是检测血小板活化程度和功能状态的特异性指标[3-4]。PAG是血小板功能的一个检测指标。PAG升高时,血小板容易聚集形成血栓。
步长丹红注射液由中药丹参、红花按照科学配方提取的复方制剂,其主要有效成分为:丹参酮、丹参酚酸、红花黄花素等[7]。丹参提取物主要作用机制为:丹参酚酸能够显著降低血浆中的TXA2水平,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8];除此之外丹参酚酸与丹参酮均有抗血栓、改善微循环、抗氧化等作用。红花提取物主要作用机制为:红花黄色素可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PAF)介导的血小板活化作用[9],且对凝血过程中血小板粘附、血栓形成等过程均有抑制作用;其对血液流变性中不同切变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比黏度均有明显改善;同时红花黄色素也能够抑制抗凝血酶Ⅲ氧化损伤的作用;防止脑缺血致神经细胞内Ca2+内流,产生有效的抗脑血管痉挛效应。随着丹红注射液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逐渐开展,有研究还发现丹红注射液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10]。其主要通过降低血清中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减少C-反应蛋白的生成,从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该研究结果显示,ACI患者经添加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15 d后,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治疗后患者PAC-1、CD62p、PAG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这一结果与上述丹红注射液的药理作用相一致。总之,丹红注射液治疗ACI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Zhao D, Liu J, Wang W, et al. Epidemiological transition of stroke in China: twenty-one-year observational study from the Sino-MONICA-Beijing Project[J]. Stroke, 2008(39): 1668-1674.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2010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 146-153.
[3] Wang WY, Wu YC, Wu C. Prevention of platelet glycoprotein IIb/IIIa activation by 3,4-methylenedioxy-beta-nitrostyrene, a novel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J].Mol Pharmacol, 2006 ,70(4):1380-1389.
[4] Danielyan K, Ding BS, Gottstein C, et al. Delivery of anti-platelet-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single-chain variable fragment-urokinase fusion protein to the cerebral vasculature lyses arterial clots and attenuates postischemic brain edema[J].J Pharmacol Exp Ther, 2007, 321(3): 947-952.
[5] International Stroke Trial Collaborative Group. The International Stroke Trial(IST): a randomized trial of aspirin, subcutaneous heparin, both or neither among 19435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J].Lancet,1997(349): 1569-1581.
[6] Ay C, Jungbauer LV, Kaider A, et al. P-selection gene haplotypes modulate soluble P-selection concentrations and contribute to the risk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J].Thromb Haemost, 2008(99):899-904.
[7] 邓芬, 胡长林, 谢运兰. 步长丹红注射液治疗大鼠急性脑梗死的实验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疾病杂志, 2007, 5(5): 421-422.
[8] 杨佳, 张毅, 秦彩玲, 等. 丹参、三期的有效部位对正常大鼠血小板黏聚性及TXA2、PGI2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4, 10(5): 21-24.
[9] 陈文梅, 金鸣, 吴伟, 等. 红花黄色素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介导的血小板活化作用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 2000, 35(11): 741-744.
关键词:醒脑静注射液;依达拉奉;急性脑梗死;血管内皮功能
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患者往往遗留语言、肢体功能及心理障碍,造成家庭、社会负担。有研究表明[1],急性脑梗死的发展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存在密切联系。基于此,本研究采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并观察其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研究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9~78岁,平均(63.45±2.17)岁;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分别为8例、5例、2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57~79岁,平均(64.38±2.21)岁;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分别为10例、7例、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2],且经影像学检查证实;②首次Nihss评分大于4分,均为首次发作;③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全身感染或恶性肿瘤;②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③出血性脑梗死;④严重精神障碍或神经系统疾病。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脑梗死基础对症治疗,①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规格:30 m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280,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治疗。将依达拉奉30 mg与生理盐水100 ml混合均匀进行静脉滴注,2 次/d。②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醒脑静注射液(规格:10 ml,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41020664,河南天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治疗。将醒脑静注射液30 ml与葡萄糖注射液(浓度为5%)250 ml混合均匀进行静脉滴注,1 次/d。依达拉奉治疗方法同对照组保持一致。2 w为1疗程,持续治疗3个疗程。
1.4观察指标
1.4.1临床效果 治疗后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判定[3]:①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60%以上;②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0%~59%;③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0%~39%;④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为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和的百分比。
1.4.2血管内皮功能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包括NO、ET-1、t-PA、PAI。于清晨空腹时抽取静脉血进行检测,其中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采用夹心双抗酶联免疫法检测ET-1、t-PA、PAI。
1.5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描述,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描述,用χ2检验,当P
2 结果
2.1临床治疗效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82.50%显著高于对照组62.50%(P
2.2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NO、ET-1、t-PA、PA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O、t-PA显著高于治疗前(P
3 讨论
诱发急性脑梗死病因较多,其中最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内皮功能障碍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发因素。内皮细胞损伤后可释放多种生长因子,激活平滑肌细胞并使自身大量增殖,并迅速合成胶原等细胞外基质,通过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皮细胞作为人体最大分泌腺体,在全身各处广泛分布,当内皮细胞功能出现障碍时,血管内皮活性因子表现异常,其中以NO、ET-1、t-PA、PAI水平变化最为明显[4]。NO是重要的血管舒张因子,能够有效舒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对平滑肌细胞增生具有重要抑制作用;ET-1是内源性血管收缩肽,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中,可有效调节血管舒张;t-PA属于丝氨酸蛋白酶,具有特异性溶栓作用。PAI属于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物,在纤溶系统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依达拉奉属于氢自由基清除剂,能够有效清除机体内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并能有效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进而减轻脑细胞损伤,但其作用靶点较为单一,整体治疗效果不理想[5]。醒脑静注射液属于水溶性注射液,含有麝香、郁金以及栀子等,其中栀子善泻火除烦,冰片清热解毒效果较好,麝香可醒脑开窍。现代药理研究表明[6],醒脑静注射液对于改善大脑功能、提高脑细胞耐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改善脑部梗塞,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因子水平。二者联合使用可有效清除自由基,抑制血小板聚集,舒张血管平滑肌,调节并修复血管内皮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NO、ET-1、t-PA、PAI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二者联合使用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综上所述,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有效扩张血管、舒张血管平滑肌、抑制血小板聚集,进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保护脑细胞,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景红,李娜,孙素娟,等.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的影响[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 25(06):425-427.
[2]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4]刘振宇,王丽华,周俊英,等.依达拉奉联合尤瑞克林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20(03):337-339,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