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生活知识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经济生活;参与能力;课堂学习
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将知识应用到经济生活中去分析问题;二是将知识应用到经济生活中去解决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要学以致用,使中学生在参与经济生活过程中能够应用所学知识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选择。如何实现让学生参与到经济生活中去,如何通过参与来提高经济生活的正确分析及判断能力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
一、开放式课堂学习,考验学生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关注度
首先课堂所学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时代感,其次学生预习要紧密结合现实生活、联系经济生活。通过课堂内外的引导,能促使学生平时多关注社会时事、国家政策、改革动向,了解经济发展动态,并尽可能提前参与到经济生活相关知识的探索和研究中去,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素养。而随着经济生活素材的积累、知识面的拓宽、视野的开阔,就会使得学生对经济知识更加兴趣盎然、充满活力。这也符合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体现以学生作为主体、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理念,即学生积极参与到经济生活中,将生活化带入课堂,主动分享自身的社会实践经验,提高经济生活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举例来说,在学习“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时,按照课堂提前布置的要求,平时多注意收看CCTV2中节目,倾听家长关于经济话题的谈论。当听到关于“切蛋糕”、“贫富差距愈来愈大”、“物价上涨的速度比涨工资的速度快多了”、“买不起房”、“工资分配不合理”的话题时,试图应用“效率”、“再分配”、“基尼系数”等理论进行正确分析和解释,从中提高对“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课堂知识的理解,并在开放式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对于解释不了的问题,大家畅所欲言、共同讨论,进一步查找资料,认真分析。
这种开放式的课堂学习,学生不光可以熟知社会当下的经济情况,还能够试着去分析此类现象产生的因素,长此以往,就能提高对经济生活的关注度、提升自身经济生活的综合素养。这种开放式的课堂学习氛围,直接将生活融入课本,将社会经济渗透进课堂知识,靠学生自己去接触、去深入、去分析、去应用,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爱上“经济生活”,换句话说,有了学习兴趣,才会有能力进步。
二、身临其境式课堂体验,提高与经济生活相关的能力
与开放式课堂学习共同存在的还有身临其境式课堂体验,也就是简单的“角色扮演”。“经济生活”本身就带有生活性的特征,把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亲自参与到日常经济活动中去,是提高经济生活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举例“物价上涨”的问题,学生自己扮演父母的角色,在考虑物价上涨的因素情况下合理安排收支平衡和再发展投资。首先要使学生了消费的构成,包括交物业费、水电费、生活费,通讯费等生活性支出,包括教育费、投资等发展性支出,包括车旅费、人情支出等享受性支出;然后合理规划自己的钱袋子,对于月收入3000元、5000元、8000元的不同家庭,如何保证每个月不会“入不敷出”,如何保证有一笔固定的存款实现再发展,如何为家庭、为孩子做更好地打算等等。通过学生站在家长的角度去思考经济生活,从中体验到赚钱之不易,节约和规划是提高经济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提倡不浪费、不攀比的好习惯。再比如“多变的价格”这一课,学生可以直接联想到不同时期学校食堂饭菜价格的变化情况,去年0.5元一个豆沙包今年变成1元1个,食堂菜价的上涨使得数量减少,同时还会使伙食质量逐渐下降,这些直接与学生个人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内容,令学生对物价的变化直接引起商品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这一“经济生活”现象感触极深,从中更能体验到对每个人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生动形象的生活实例不光加深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印象,还能让他们感受良多,让他们从生活细节中了解价格变动对自身生活的影响,从而培养正确的消费观。
三、探究式学习,相互合作、讨论,共同提高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
每一位中学生对生活化的知识都充满好奇心,求知欲望很强,对经济生活更具有探究的精神。经济生活与身边的人、事、物关系密切,在求知欲望的刺激下,学生能发掘自身潜能,使出“洪荒之力”,探究经济生活知识,造成学生们意见不一、观点不同,也实属正常,通过切身实践经历互相讨论、激烈争辩,更加主动分析,从而得出创新的解决策略。讨论与争辩,实践与协作,在探究过程中,要时刻关注自身是否过于固执、走进“死胡同”而不自知。一旦出现偏差,通过其他同学的提醒和自我反省,及时改正。通过探究式学习,钻研的精神大幅度地提升,分析经济生活的能力也逐步提高。
探究式学习就是让学生在遇到与经济生活相关的问题时,重视与其他学生间的互相合作、讨论,共同携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创新,在探究过程中寻找参与经济生活的乐趣,增加正确选择的成就感。在一言一行中,学生将会潜移默化地参与到经济生活,提高选择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素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生活》这一类型的学习体验,不光可以让学生更积极关注社会经济动向,还能总结经验、学以致用,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帮助学生参与经济生活、懂得经济生活,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扎实的实践基础,在提高经济选择能力的同时提升自己在社会市场中的竞争价值。
参考文献:
李平. 提高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选择能力――从《经济生活》的生活主题教学谈起[J]. 民主教学. 2013(11).
一、正确认识高中政治计算题的特点
1.实用性强,与实际联系密切。
经济生活中的经济计算题是目前高中学生面临的难点,也是考试的热点,难在理论抽象,计算复杂,知识点分散,学生对现实经济生活缺乏感性认识,更无深刻的体验,部分学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因而产生对计算题的畏难情绪。热在与时事联系密切,实用性强。高考政治试卷中计算题,以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为背景,将热点与教材知识紧密衔接起来,通过现实生活中问题来激活教材知识,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运用有关理论来解决现实问题。
2、高考中政治学科以计算题形式出现的试题,将数学与政治知识结合起来考查。该类试题的显著特点是,既考查学生对政治学科陈述性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考查学生对数学程序性知识的掌握程度,体现了数学学科思维与政治学科思维的交汇与综合。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解释,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它包括事实、规则、事件、态度等,是相对静态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是体现在动态的操作过程中的知识。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和建构是一个有意地、主动地激活有关命题的过程,速度较慢;而程序性知识一旦熟练,则可以自动执行,速度较快。学习者最初一般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来获得,只是在大量练习之后程序性知识才具有了自动化的特点。学生解《经济生活》的计算题,要经历一个由政治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逐渐转化过程。为降低学生对政治学科的程序性知识学习和运用的难度,教学中最好借助数学的程序性知识作为政治学习中两种知识转化的桥梁。复习中通过引导学生将政治的陈述性知识向数学的程序性知识的转化,再回归到政治的程序性知识的形成,完成思维的辩证否定和发展,这是正确解答《经济生活》计算题的必由之路。
3、近两年部分试题的综合性有所增强,难度加大,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延长。政治高考中的计算题,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既考查了经济生活的基本原理,又考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近几年高考题中的计算题特点来看,组合型的计算题应该是一种发展的趋势。
二、针对近几年高考计算题的命题特点,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做到:
1、消除畏惧心理,沉着冷静,树立信心。
2、关注高考,明确计算题的类型和要求。
经济常识中的计算题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是显性计算题,即要进行具体数字运算的计算题;二是隐形计算题,即无需进行具体数字运算的计算题,需要用概念之间的关系来分析。
3、夯实基础,准确掌握相关知识和公式。
计算题必须依托一定教材知识,因此要过好教材关。准确掌握相关知识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应全面的复习涉及计算题的基础知识,包括已经考查的和目前还没有涉及的问题。《经济生活》中涉及计算的试题类型繁多,在“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中有货币类计算(货币供应量、纸币发行量、货币的贬值率、物价的上涨率的计算等),在“信用工具和外汇”中有汇率计算(汇率变化带来的影响的计算等),在“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中有利息计算(利率变化带来的影响的计算等),在“征税和纳税”中有税收的计算(个人所得税、增值税、关税的缴纳的计算等),在“影响价格的因素”中有价值量的计算(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单价、价值总量的关系的计算等),在“个人收入的分配”中有收入的计算(劳动收入、财产性收入的分类计算等),在“公司的经营”中有企业利润的计算,在“消费及其类型”中有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的计算等。
一些类型的计算题,在教材中有现成的计算公式,如:(1)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量÷货币流通次数;(2)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息率;(3)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等等。而许多类型的计算题,在书本中只提供了概念性、原理性知识,没有提供可直接操作的计算公式,如:(1)货币贬值率=(1-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发行量)×100%,或者货币贬值率=(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货币需求量)÷货币需求量×100%;(2)物价上涨率=(纸币发行量÷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1)×100%,或者物价上涨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100%;(3)货币贬值率=(现在已发行的货币量—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现在已发行的货币量;(4)通胀率=(现在已发行的货币量—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等等。这些公式在教材里并没有直接给出,这就增加了学生解题的难度,需要我们在准确掌握相关概念,深刻理解其中内涵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总结和领会。
4、掌握政治计算题的计算规律,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计算时正比用乘法,反比用除法,成正比的,变化后的数值 = 变化前的数值×(1+或-变化值),成反比的,变化后的数值 = 变化前的数值÷(1+或-变化值);提高、上升、增加、升值用加法,例如,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劳动者数量增加10%,人民币升值了5% 等;降低、减少、贬值用减法,例如,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20%,美元贬值10%等。
5、加强计算题的专项练习。在高考复习中,一定要善于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做好政治与数学跨学科之间的综合题,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注意对经济学常见的几种计算题的解题训练。如前所述,经济理论基础和数学知识的结合在2008年高考试题中已渐成趋势,因此,对于商品价值和价格、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以及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甚至包括价格与汇率变化等更多因素之间的联系,都要深刻理解,并选择典型题例,强化训练。此外,对于经济效益与企业成本、利润,股票价格,个人所得税,银行利润、存贷款利息等可能涉及的计算类题目也都要予以关注,分类训练。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考政治;稳中有变;选择题;热点问题
2013年湖南高考政治试卷中试题分值依然是选择题48分,非选择题52分。政治学科内各个模块的比例分别为:经济生活占30%,政治生活占24%,文化生活占14%,生活与哲学占32%。政治选择题是12~23题,选择题四个模块所占分数为:经济生活16分,政治生活12分,文化生活4分,生活与哲学16分,比例为4∶3∶1∶4,非选择题38题和39题,共5问均为政治试题。经济生活1道,分值为14分;政治生活1道,分值为12分;文化生活1道,分值为10分;生活与哲学2道,分值为16分。2013年湖南高考政治试卷试题分值与结构总体稳定,与往年相比有所变化。
一、2013年湖南高考政治试卷试题的特点
1.稳中有变,特点鲜明
政治在命题的设问和形式上有其新特点,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1)贯穿了科学发展的主题,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重点内容有:重视三农问题,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关注民生,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水平,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协商民主等。
(2)试题设计遵循生活中引发问题(即设问),突出了对考生探究与构建能力的考查,例如第38题的设计,以某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制前后的对比表,引导学生围绕表格及要求,通过分析、判断、推理后作答。
(3)命题风格稳中有变。不变的是,经济生活选择题都比较难,并且难度有加大趋势,要提醒我们重视。39题和2010年全国新课标中命题风格极其相似,参考答案设置方式也相同。变化的是:选择题漫画题淡出,经济学函数图表题崭露头角,39题观点评析题是个新方向,需要引起我们高度警觉。38题材料题依然是“常规的设问,突破常规的答案”“注重答案的生成,而不是平时教师的归纳和总结”。突出考生思维能力的检验,而不是记忆能力的简单再现。
2.选择题难度加大
表现在经济生活试题开始选用比较难的函数图表,如12题,让很多考生头疼;间隔一年(2012年全国新课标文综政治没有经济学计算题),经济学计算题又开始出山,并且考了利润率这个很多考生在小学都学过却在高中阶段忽视了的一个知识点,和很多高三老师开了个捉迷藏的玩笑。另外,15、18、22题有很多考生做错,很多政治教师反映这些试题比较难、易错。学生考后反映选择题太难,一般得分为20多分。
3.热点问题冷处理
比如我们在备考2013年高考的时候应该都做了很多时政的功课,比如十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中国梦、城镇化等几乎都没有考,隐约涉及一些的就是十的知识点,是选择题17题对水资源的强化管理和38题十文化强国等。这启示我们,猜题押题是没有出路的,高考没有“应该考什么,不应该考什么之说”。材料只是载体,时政只是背景,能力和知识才是我们要考查的主题和主体。
二、今后高三备考需要注意的问题
1.夯实基础,注重学科能力,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
能力和知识是我们高考要考查的主题和主体。高考政治备考首先是把握基本概念。用比较的方法学习概念,找出相似概念的相异点,从而做到准确把握。其次是理解基本关系。特别要注意其内在的联系,即教材文字背后的东西纵向串联、横向串联。再有便是掌握基本观点。“背”会的知识永远是外在于自身的东西,无法内化为自身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也就不可能随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基础和能力。
2.抓住主干,抓纲织网,加强知识整合,构建知识网络,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高考文科综合测试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主要是把握政、史、地各科的主干知识。对政治学科来说,主要是把握最主要的概念和最基本的原理及其相互联系与区别。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吃透概念原理,在脑子里要有一张“知识结构图”,做到点线面结合,在综合测试中才可能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生活与哲学》复习时,应首先让学生构建“知识树”,形成知识网络。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又包括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科学的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又包括社会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再让学生掌握每一层次内容又包含哪些观点和方法论。这样找到贯穿知识点的红线,通过比较、列表、画图等方法构筑“知识树”,形成知识网络体系,从而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把握最主要的概念和最基本的原理及其相互联系与区别。
3.准确把握高考命题方向,明确考试要求,掌握考试特点,做到与时俱进,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2013年高考试题贯穿了科学发展的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在复习备考时就应紧紧围绕这一主题主线多角度思考,教材中与之相关联的知识就应着重把握好。如坚持科学发展观,重视三农问题,关注民生,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政府职能,党的领导,自主创新,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水平,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协商民主等。复习中须关注热点,掌握重点。
2013年高考中热点问题冷处理。材料只是载体,时政只是背景,能力和知识才是我们要考查的主题和主体。要求我们关注热点,掌握重点的同时,要着重提高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应具备辩证思维、理性思维的能力,看问题要全面,把社会热点问题及有地区特色的问题同课本知识联系起来,不仅要将其放入到有直接联系的科目中去考虑,还要拓宽思维,把其融入有相关联系的各个科目中去,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书本知识,运用教材原理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分析,真正领会其实质,学以致用。2013年试题设计遵循生活中引发问题(即设问),突出了对考生探究与构建能力的考查,例如第38题的设计,以某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制前后的对比表,引导学生围绕表格及要求,通过分析、判断、推理后作答。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中不能只是简单地抓课本,搞题海战术,而要积极关注新教材的提法,重视教材中有关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关注科技前沿知识,关注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好高考方向。
2013年试题设计选择题难度加大,选择题漫画题淡出,经济学函数图表题崭露头角。39题观点评析题是个新方向,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38题材料题依然是“常规的设问,突破常规的答案”“注重答案的生成,而不是平时老师的归纳和总结”。突出考生思维能力的检验,而不是记忆能力的简单再现……这些特点对我们复习备考有导向作用。所以高三备考应该紧紧围绕高考,针对高考,改进学法,研究考法,提高考生的综合应试能力。
(1)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贯通,切忌死记硬背,千万不能因为时间紧、内容多,而对知识囫囵吞枣、一知半解。
(2)要培养对知识的变通和迁移能力,要灵活把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注重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知识。
(3)练习要精选,内容要恰当,试题要注意筛选,符合高考要求,切忌再用题海战术浪费宝贵的时间。经济学函数图表题、观点评析题在今后复习中要多练习。
(4)试题的答案要准、精。要多研究高考试题的评分标准。因为试题的标准答案无论是在答题的层次、逻辑关系,还是在答案文字的数量上都与平时有很大的不同。
(5)要精心研究综合考试标准答案中的“加分规定”,在平时的考试中要尽量向高考的标准答案靠拢,尽量争取加分,要培养自己求新、求异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新课改是当前教育教学的大趋势,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理念指导
一、当代高中生学习政治时所遇到的困难
学生学习中的实际困惑
新课程教材在老版教材的基础上编排,更适应当代社会的要求,但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
(1)传统教育理念的根深蒂固成为新课改落实的障碍。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是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要从根本上改变是非常艰难的。教学观念的滞后,必然带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落后,也就出现了新教材老教法的现象,学生在传统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引导下,很难真正深入的体会到新版教材的优势。
(2)高中新课程理念其实非常好,比如《经济生活》具有鲜明的生活化特点,逻辑结构、内容选择、教材模式、学习要求贴近生活,但更多的是贴近成人的生活,和高中生的生活有些偏差。新课改的教材实质上是对理论的精简,每一块内容背后都包含了许多知识点,而课时不够用,所以学生接受起来知识容量很大,短时间内无法很快消化吸收。
(3)当代高中学生学习很有特点,高中的科目更深奥、更系统、更需要抽象思维能力,而大多数学生更多的延用初中死记硬背、照搬照抄的方法,通过文山题海、机械训练已经没有什么效果了,这就需要他们多思考多分析,运用抽象概括能力才能把高中知识学好。
高中生由于知识的缺乏、能力的限制,加之当前社会生活中很多价值观念缺失的现象大量存在,学生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于生活当中的现象不能理性分析,对于政治学科的重要性不能很好感受。
所以针对以上各种问题,我们不失时机的抓住机遇,根据当代中学生的特点、思维模式,在实际的教学中积极探索研究政治课教学的新途径,不再拘泥于教材、书本。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精神,教学以学生为本,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并总结了一套图示法,运用于教学中,效果显著。
二、图示法帮助学生掌握政治学科知识
1.图示法
打破常规教学中单板的文字记忆,运用图表等将概念及要点整合,用于指导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概念或要点之间的联系,关注事物的整体性与复杂性的一种方法。
图示法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概念、要点之间的关联,而且能运用于对各种社会现象的分析,特别是当学生的学生的组织归纳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后,该方法的效果会更加明显。
2.图示法操作步骤
(1)针对学生所学模块,整合并列出相关的概念或学习中的要点。
(2)采用个人独立思考、学生间交流、师生互动的方式重组认识,可采用任何方式将两个概念用点、线、图表等形式连接,并注明、解释两者的关系,最后形成网络以扩展概念。
(3)通过研究讨论纠正图表中不正确的部分,完善图表进行检验,以达到深化概念的目的。
3.实际操作案例分析
本文作者通过教学总结,在政治课教学中经常采用此方法,方便教学的同时,也使学生更轻松识记政治学科知识,下面以《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相关知识为例简要分析。
(1)在《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题的学习中,汇率是很重要的知识点,也是比较抽象,较难理解、难记忆的知识点,且新教材对汇率波动的影响描述很少,而这部分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也没有直接联系,但在实际的考试中却经常会涉及到此知识点,所以教师可以将汇率波动的影响用图表来总结。
在总结时教师要注意通过图表要让学生了解的信息有哪些,比如外汇汇率、本币汇率、外币币值、本币币值、进出口贸易、商品价格等,这些信息在图表中都要有所体现,而且要通过图表将这些信息之间的关系描述清楚。
如图1所示。
通过该图表,学生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来上文所列举的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而新版教材的这部分内容简单,没有深入展开。教材重点提及的人民币币值稳定、结合时下热点、关于人民币升值等问题,如果进一步的拓展,也要求学生掌握人民币升值、贬值的影响。但教材知识较为局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补充这些内容,由此看来运用图示法,简单明了,便于操作。
(2)在《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题中,有关于商品价值量的相关内容,本块内容涉及知识点较多,特别强调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且实际应用较多,是经济常识中常见的考点、重点。另外涉及到价值量、价值总量、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及它们的关系的知识点,在考试中也是计算题经常考察的重点,所以学生必须认真识记并学会运用。
如图2所示。
教材中本框题,以价值规律为基础,详细讲解了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个别劳动时间的重要意义,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等。学生在实际的运用中会遇到更为复杂的问题,所以我们用简单的图示将复杂的关系表现出来。
通过上面的图示,学生很容易将繁琐的文字在头脑中转换成更容易接受的图形、公式等,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的高中生来说,知识的识记、运用简单化,特别是对于学生实际操作计算题,有非常大的帮助。
关键词:合作探究;高中政治;运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04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4.025
高中阶段重要的课程,就是思想政治,但是,因为政治具有的一些特殊性,致使许多学生不喜欢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从而导致高中政治的教学质量比较差。在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前提下,高中政治教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将高中政治的教学质量进行有效提高。最近几年,在高中政治的教学中,合作探究模式的运用,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 教学情景创设
高中政治教学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情景的创设,其对教学的活动能够起到定向的作用。因此,在政治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是否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地集中起来,将学生思绪尽快地引入到教学的情景中,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针对高中课堂教学来说,既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激发,又要让学生对新知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索,从而使知识迁移的目的得到实现。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合作探究模式时,为了将学生的思绪尽快引入境中,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可以采用故事的导入法。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取材,其中可以设置悬念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无论对学生的自主合作,还是新知识探究,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例如,学习《经济生活》中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首先,教师可以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采用故事的导入法,通过中国老年人与美国老年人消费观念的故事,来分析两个国家老年人消费观念的不同,用这种富有哲理性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共鸣。教师在讲解《经济生活》时,以学生日常生活为出发点,结合学生实际的情况,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使学生的积极思维得到有效激发。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经济现象的问题,如,“为什么有的物价高,有的物价低呢?为什么我们到医院输入氧气需要收费,而对空气中的氧气进行呼吸就不收费呢?”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分析,就会对经济生活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经济生活在日常生活的每个地方都能体现出来。
二、 确定教学目标
学生被引入到教学情境以后,教师就可以确定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教学的要求,对本节课所要学的知识进行了解,以及难点及重点都是什么,并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对于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教学目标都要进行分解,整个教学是与教学目标公布同步进行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基础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是不能忽视的重点。在高中的政治教学中,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公布教学目标,其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在兴趣中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与传统机械被动的学习相比,优势是无法言喻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影响的重要因素,就是学习力度。因此,无论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引导,还是引导学生学习方法,都比学生对具体知识的学习更加重要。
例如,学习《经济生活》中的“影响价格的因素”,根据课程的要求,教师可以将以下教学目标进行公布:其一,价格变动受哪些因素影响?其二,各种因素是怎样影响价格的?其三,哪些因素与供求关系有关?等等,通过以上这些系列问题,教师可以提出教学的目标,将学生引入问题,进行探究和思考,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以后,就会向学习的方向进行迈进。公布教学的目标,可以避免学习和教学的盲目性,教学对教学目标完成的过程,就是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
三、 开展合作探究
通过教学目标的指引,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还要将课堂的支持辅助及指导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在信息采集中发现问题,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了解,将一些比较典型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通过这种形式将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在进行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中,对于每个学生的表现,教师要注意仔细观察,对于不喜欢积极发言的学生,要给予鼓励,以免个别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一直成为活动中的主导角色,而其他学生则沦为观众。所以,教师在活动中,要对学生进行互换角色,在每次活动中,学生都要尝试不同的任务,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得到有效保证。
例如,学习《经济生活》中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对于合作探究,教师可以进行设计:首先,课前的准备,对于常用的电子用品消费的情况,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观察和分析;其次,课堂的探究,对于校园的消费行为和风气,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后形成两种观点:其一,肯定标新立异及追求个性的消费风气,将这种消费行为,看做很酷且很帅。其二,对随大流求实消费心理的认同。在进行讨论中,学生没有心理顾虑,将自己的观点积极地提出。争论的结果是,多数的学生赞成求实的消费行为。
四、 师生互动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交流和探讨,并将新的知识结构建立起来。新课改要求教师,对于高中思想政治,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但这并不是对教师课堂传授知识方式的完全否定,因为课程标准的最终,还是教师去实施及转化。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精讲和引导,以及归纳和总结知识,是对学生分析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方式。
例如,学习《经济生活》中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结合以前的知识,对新的知识结构进行创建。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上,可以分为两个环节:其一,对各种消费心理进行讨论和分析,客观评价一些求实的消费行为;其二,怎样才能理智地进行消费,不但要做到勤俭节约,还要做到理性、适度以及绿色消费。为了使教学内容活跃起来,师生可以进行互动。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中,实施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发起来,使学生无论是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是合作探究的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春艳.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 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201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