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护理人才培养方法

护理人才培养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人才培养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护理人才培养方法

护理人才培养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的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随着医学面临的从单位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医护的角色也由“诊断-治疗”型转变为“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型,传统的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这就对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护理人才培养的层次低于世界普遍水平目前,全国有百所院校开展了专科以上的护理教育,有近70所院校开办了本科层次的护理教育。但是,我国的护理人才培养层次和水平仍然偏低,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课程设置和结构方面。从教育部提供的全国医药院校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教学计划资料显示,在课程设置和专业能力训练方面,多数学校还未完全脱离旧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不同程度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的现象。①课程设置:侧重于医学知识教育;人文学科课程,如人际交流、公共关系学、护士礼仪、护士美育等课程不足总课时的1/10,与美国护士课程有1/3为人文学科课程相比较有较大差距。②课程结构:高职护理多数教材仍未摆脱以疾病为中心的旧格局,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忽略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导致各课程间、前期与后期课程间有过多的重复。课时看上去很多,实际上有些可能重复,比如护理学导论、护理礼仪、护理人际沟通、护理心理学等学科重复严重。③教学内容:强调医疗诊断多重视护理诊断少;强调疾病护理多,重视整体护理少。

3.实践环节。过去的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虽然较为重视实践环节,但总的来说存在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学生实践的准备不足:护理人才培养更多的注重病例和医学方面的教学,理论性较强,所以刚刚走上实习岗位的学生很难较快较好的适应实习环境。②实践的形式单一:护理实践主要以学生医院实习为主,而且形式单一,与现代社会对护理的多方面需求不匹配。③护理礼仪、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训相对缺乏。

二、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的改革策略

(一)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应包括核心能力、护理专业能力、扩展能力三部分。核心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不可少的职业基本能力.主要指继续学习能力、应用基本技术能力、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等,如计算机、英语应用能力等。培养核心能力的课程主要包括工具课和方法论课程。护理专业能力是指完成护理工作的专业能力。主要指护理知识应用能力、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如进行整体护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社区护理的能力等。培养护理专业能力的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术讲座等。扩展能力包括职业道德、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表达交流能力、合作管理能力、协调共事能力等。扩展能力课程包括人文课程、体育类课程、校园文化及社会实践类课程。

(二)开展多元文化护理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世界人口流动频繁,跨国界的科学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这些现象意味着跨国的文化必然是多元文化,跨国的护理人才必然掌握多元文化护理,即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病人的需要,按照不同特点提供高水平、全方位护理。中国护理教育已纳入现代护理模式的内容,由于护理模式的转化.对护理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根据国情在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下,使高职护理教育最终与医学教育同步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护理队伍整体学历偏低,素质偏低、护理质量难以提高的问题。

(三)实践环节的强化

学习知识是为了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校老师必须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多的得到实践锻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善各专业导论课,使学生早期接触专业。改革理论课“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模式,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课教学中注重实验内容的更新,本着三基三严的原则,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强化实验技能训练和科学思维方法、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在专业教学和实习中,重点抓好专业基本能力的训练,加强课间实习和临床实习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规范毕业实习出科考试方式,继续完善毕业生毕业能力考试方法,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四)改革教学制度

学年制是历史形成的当今高等教育的主要教学制度。不可否认学年制在一定历史时期有其存在的价值,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推进,各类高校的招生规模已呈现大幅度的增长,学生在基础、兴趣、能力等方面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差异。教育发展个性化使学分制更显优势,传统的整齐划一培养模式既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学分制的实行,不仅在科、系、校内,甚至可逐步冲破院校界限,相互承认学分。使学生能自由地选择课程,拓宽知识面,以利个性发展和各种能力的发挥及培养。故双学位制、一专一本等综合教育制度已大力推广,这无疑大大拓宽了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

总之,中国高职护理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顺应世界护理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同时还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护理教育事业,只有把护理教育改革的发展建立在护理教育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护理教育,为满足社会的需要培养更多的护理人才,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护理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单岩,拓展工学结合内涵构建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国护理管理,2008,8(11)

[2]孟颖,浅谈高职护理教育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职业时空,2009,5(5)

护理人才培养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5(c)-0159-03

[Abstract] Through market research,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dustrial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vestigates outcomes,carries out innovative research on advances nursing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creates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cooperation among colleges,combination of learning with working,and dual-certificate integration of which the main content,innov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are principally introduced.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and specifications,to enhanc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ersonality,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enhance the employ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of students,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training to meet the social needs of high-quality skilled nursing talents.

[Key words] Cooperation among colleges;Combination of learning with working;Dual-certificate integration;Personnel training mode

高级护理人才目前被国家列为四大紧缺型人才之一[1],根据原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将达到286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全国执业(助理)医师与注册护士比达到1∶1~1∶1.2。民政部的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体系,实现养老护理员达600万的目标。

随着长(沙)、株(洲)、(湘)潭地区一体化的推进及长沙市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龄人口增多、慢性病人数增加,大大增加了老年护理、专科护理、家庭护理、慢性病护理的需求,对护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十年内本区域对高级护理专业毕业生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为了为本院2014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改革、专业的拓展和新专业的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科学的依据,本院在进行专业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对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形成“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1 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涵

“院校合作、工学结合”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其实质是学校和企业将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的培养任务。主要做到五个方面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在校学习与顶岗实习结合;学习、操作与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结合;生产与教学、科研结合;学生的培养与就业结合。“双证融通”是指职业院校学生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获得毕业证的同时,通过与其专业相衔接的国家就业准入资格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即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相互融合与衔接。

2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1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校企深度融合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办学之路,不断创新校企合作的体制。成立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由院系领导、企业专家及卫生行政部门领导等共同组成。每年组织一次专业建设研讨会,将现代护理职业教育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标准、新工艺等引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学校聘请合作医院一线的护理专家参与专业课的教学,将医院先进的医疗设备用于实践教学。与合作医院一道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解构课程内容,重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进一步得到优化,建立专业调整动态机制。推进“双证书”制度开展。形成以附属医院为主要临床教学主体,以合作医院为实习基地,与合作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的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形成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有效运行机制。

2.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系统培养

依据国家、省市人才培养要求和市场调查结果,以培养从事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工作的优秀高端技能型紧缺人才,为发达国家输送护理紧缺人才为目标[2]。建立“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并注重护理教育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3],以及与该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制订中、高职两个阶段相互衔接的专业教学大纲,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制订相互衔接的统一的课程标准,科学设置课时数量和课程门数,实现中、高职课程的延续和衔接。并建立健全系统完整的中高职贯通式评价体系,逐步推进贯通式培养模式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设。

2.3 开展护理实训一体化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进一步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施办法》[4]、《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训室安全、使用管理规定》[5]、《学生技能抽查制度》、《学院技能节实施办法》等10余个规章制度。用严格的制度规范实践教学活动,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6],购置增添护理专业实训的仪器设备,改(扩)建护理实验实训中心和多功能实训示教室等校内实习实训场地[7]。针对《湖南省高职院校技能抽查》要求,特别进行相应技能的强化训练,定期举行技能大赛,表彰优秀学生。此外继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8]。建立政府、学校、医院三结合的合作办学组织机构,构建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实践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实训有效性[9],达到教学与临床的“无缝对接”。

2.4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培养方式

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①转变单纯培养学生技能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技能[10],融教、学、做为一体,注重理论和实践并重,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②深化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从而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如自学、创新、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专业教学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办法,建立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进行育婴员、医疗救护员、营养师等职业技能鉴定。并筹划与长沙市中心医院共同搭建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

2.5 打造专、兼职互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为优化教学团队,建立一支有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健全《专业带头人评选和管理办法》、《学术活动管理规定》、《教师工作考核实施办法》及《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聘请资深的护理专家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每年举行专业建设研讨、经验交流。通过采取内培与外引相结合、学院与医院互培互聘的师资建设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实双师结构教学团队[11],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2.6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课程管理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12],成立以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护理专业教学质量管理小组,制订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考评标准[13],初步建立并完善用人单位、护理学会、学生、家长、研究机构等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3 主要特色

“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特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素质教育特色更加凸显,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等服务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对本省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为同类学校护理专业建设提供典型经验和建设成果,为其他专业建设与改革做出示范。

3.1 教育理念、培养模式独具特色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卫生服务模式从传统的医疗救治逐步转向对卫生服务对象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全面照顾,社会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院在教育类型和教学模式上推行改革创新,紧密结合新世纪卫生服务模式转变对护理教育工作的要求,创新教育观念,创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3.2 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护理专业要以满足人才市场需求作为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立足点,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相适应,与国家执业护士资格认证接轨,顺应国内外护理事业的发展趋势。本专业通过与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密合作,以护理岗位技术标准和能力要求为纲,制订培养方案,落实教学内容,进行职业岗位分析,实现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创建新的的课程体系[14],实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与用人单位需求零距离培养。

3.3 实训基地功能完善

本院护理实训基地面积、设备、网络模拟系统完全可以满足学生实训的需要,通过加强专业建设,本院护理实训基地将成为条件较好、功能完善、辐射较广的护理实训基地。

3.4 就业前景光明

护理人才是紧缺人才,按《护士管理条例》规定,护理行业属特殊行业,从业人员必须经过相关专业学历教育并取得执业资格证才能上岗就业。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是最易引起医院重视的证书[15],因此,经学校培养并取得执业资格证的毕业生,具有不可替代的就业优势。

[参考文献]

[1] 孙建萍,陈丽莲,牛建华.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09,6(4):171-173.

[2] 罗玉清.“三突出一提高”培养模式在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1,(5):167-169.

[3] 张连辉.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护理研究,2012,4(26):929-930.

[4] 周荣虎.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1,27(10):108-109.

[5] 韩卫红,贾莅彦,蒋婧.探索护理学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50.

[6] 皋玉蒂.国际视野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1):9-11.

[7] 王冰.例谈《外科护理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89-90.

[8] 袁俐.《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中理实一体化方案探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1):982.

[9] 赵春江,关玉琴,燕小红.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分析与思考[J].成人教育,2012,(12):61-63.

[10] 林永富,荣,颜晓星.构建护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J].卫生职业育,2005,23(23):5-7.

[11] 李雪莉,余永贵,殷翠.适应21世纪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J].护理杂志,2005,22(6):76-78.

[12] 姜培元.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2):69-71.

[13] 王宁,邢爱红.三年制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3):71-73.

[14] 邓翠珍,曾铁功,雷芬芳,等.以能力为本位的专科护理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护理学杂志,2007,22(7):9-12.

护理人才培养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办、护理教育改革、“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护理院校作为我国护理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不仅向全国各级医疗机构输送了大量的护理人才,亦促进了我国护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成为后起之秀的民办护理院校,在护理教育中进行了不断的摸索和尝试。大量学者从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内容等角度出发[1-3],探讨改良民办护理院校教育模式的方法,但其由于教师年轻化、缺乏教学经验、学生学习动力低、教学设备较落后等问题,目前仍无法摆脱“以教为主”、先理论后实践的教育方式,且在教育过程中过度关注理论知识的讲授,对临床操作技能的重视度不高[4],亦缺少对护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护生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较低,易出现理论知识掌握不牢、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脱节、专业认同感缺乏等问题,影响其未来临床工作的稳定性和护理服务质量。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民办护理教育的基础上,以宏观、系统、整w的教育思路为指导,满足当前我国护理教育的需求,从知识、技能、人文素养三角度出发,建立适合我国民办护理院校的教育模式,提高其教育质量,已成为相关管理机构、民办院校及护理教育工作者急需研究的问题。

1.民办院校护理教育发展现状

国外民办学院的护理教育始于南丁格尔时代,在近一百多年的护理教育中,民办护理院校一直探索和推进着教育模式的改革。但文献回顾发现,较于公立护理学校,国外民办院校存在教育方法落后,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内容局限等问题[5-7]。部分学者指出,民办护理院校缺乏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护理教学的能力,忽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8-9]。我国民办护理院校从上世80年代开始不断的发展壮大,其成就和社会地位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民办院校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教育理念、教育思路、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着不断的探索。有学者尝试对护理教育的课程进行整合,以形成内容繁余度低、结构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环节[10-11]。有学者对护生实践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民办院校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3,12]。但总体来看,我国民办院校护理教育的改革仍存在以下不足的方面:(1)民办院校护理教师存在缺乏临床教学经验,护理操作技能较差等问题,但目前的教学改革较少提及;(2)改革多局限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缺乏对护生人文素养的培养;(3)改革多基于民办院校自身,较少涉及临床教学基地;(4)未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调动护生的主观能动性;(5)教育改革多从一个角度出发,很难全方位的改善护理教育模式的现状。

2.“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民办护理教育模式改革思路

“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从知识、技能、人文素养三个角度出发,构建适合民办院校护理教育的模式。其以发挥护生的学习主动性为手段,以提高护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

2:1 知识培养板块:护理理论知识的教学着重强调以护生为主体,提倡其自主学习,理论课程教学将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并通过课前预习考核、课上情景模拟、PBL教学、阶段考核等方式,激起护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2:2 技能培养板块:护理实践技能培养应作为民办护理院校教学重点来抓,学校可建立专门负责实训带教工作的护理实训指导中心,定期安排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训带教教师到省市高水平的临床医院进修学习,了解并学习临床医院的护理新技术、新要求、新规范。通过实训指导中心按照省教育厅护理技能抽查标准并结合临床医院新要求进行培训考核,规范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训带教老师的技能操作标准,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训带教相结合的标准化的实践技能培养模式。

同时强调以护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护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民办护理院校实训课时安排有限的现状,可建立“带教教师―班学―学生”的技能培训考核制度,充分利用护生课余时间,由带教教师集中统一培训考核操作能力强的班组长,再由班组长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努力提高实训室的使用率,保证护生足够的校内技能训练时间,并做好一对一的技能考核。

其次,民办护理院校应努力根据学校发展规模建立建全临床合作教学基地,利用护生临床实习和见习,通过临床实景体验、操作情景模拟、课后临床实践等方式来提高护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2:3 人文素养培养板块: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开设相关护理人文课程为基础,在老师言传身教的同时,可适当采取邀请优秀护士进行讲座、安排护生临床见习、分享感受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护生的人文素养。

护理教育模式改革是促进我国护理行业发展的源动力,对培养高水平护理人才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价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拟从知识、技能、人文素养三角度出发,进行全方位的护理教育模式改革,以提高护生学习的动力和质量,提升其综合素质,成为临床护理工作合格的接班人。

3.“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民办护理教育模式改革意义

随着临床护理模式的转变,高等教育对护理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适应临床需求的高素质型护理人才成为了当今护理教育研究的重点。

本文通过改革现有的民办院校护理教学模式,制定适合民办院校护理教育需求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构建系统合理的、符合社会需要、适合护理专业发展以及满足护理从业者个人发展要求的护理教育模式,并为完善我国民办高校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依据,以推动护理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新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日军,杨庆爱,王若维,等.民办本科院校护理学生临床见习现状及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9): 2442-2443.

[2]张佩,王若维,杨庆爱,等.民办院校本科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2):115-116.

护理人才培养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1]。科学、高效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质量护理人才的重要保障。为了进一步完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同时针对目前“4.5+0.5”的学制背景安排,由我校牵头组织江苏省职业教育护理协作委员会6所成员学校,对现有的方案进行调研,为其新修订提供依据。

1 调研内容及方法

1.1 调研对象

江苏省职业教育护理协作委员会6所成员学校,由各校护理专业负责人先广泛征集护理专业相关骨干教师调研意见后统一汇总。

1.2 调研内容

对当前《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实用性、设置比例、开课顺序、教材选用、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等16个核心、热点问题进行调研。所有调研问题中,包括7个是非题,7个选择题,2个开放式问答题。

1.3 调查方法

采用电子问卷调查法,根据问卷内容开展。电子版本反馈的调研问卷统一收回。本次发放问卷60份,问卷回收率100%。

2 结果

所有调研问题中,是非题、选择题汇总表(详见表1、表2)

表1 是非题汇总表

3 讨论

3.1 高职护理专业的文化课与专业课设置比例如果调整为4:6是否合理?

调研对象表示护理专业是一特殊学科,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护士要求高,新技术、新技能层出不穷;有各种学历层次的教育,竞争激烈;高职护理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有限,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理论和技能,对高职护生而言,短期的培养目标是学生能就业,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顺利进入职场。因此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学习均应齐头并进。

3.2 提升护生职业素养,提高就业能力,除了目前的课程,还需开设哪些课程?

调研对象表示为了护生能更好的适应未来临床岗位,还应开设一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护理专业的课程,明确工作的内容、性质、意义及价值,如《医院感染管理》、《临床护理新技术》、《临床护理专业防护及相关法律法规》、《临床护理思维》、《医疗护理差错预防及应激预案》、《感恩教育》等相关内容。而上述课程在以往的课程开设中并未涉及,可以考虑逐渐增人护生学习课程设置中,以期培养适应新时期护理专业需要的专业人才。

3.3 目前高职护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那些?如何解决?

3.3.1 人文素质作为综合素质的主要内容,已成为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在护理专业学生就业的过程中,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护理教育的知识结构体系存在人文课程偏少、课程开设不合理、随意性大的问题[2]。同时当前教育教学中人文学科课程学时及比例不合理、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之间缺乏横向沟通、护生对人文教育的认识和重视不够、人文教育的途径和教学方式的单一、缺乏科学的测评体系等。解决方法可在课程安排上提早让学生接触临床,让学生认识到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理论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同时在专业课程及实践活动中注重并增加后者的培养和考核。

3.3.2 初中为起点的学生,心智成熟不够,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知识的内在转化不够,临床工作中可能会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有欠缺,在将来的职场竞争中难以有长久的竞争优势。从护理专业的严谨性,和专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建议招收高中起点的学生。

3.3.3 过于重视技能竞赛,竞赛操作标准与临床实际脱轨、抠细节,跟临床真实情景差距太大,培养的护理人员刻板、机械化。无论是日常护理教学还是各类护理竞赛应重视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护理职业的核心胜任力之一[3],培养护生(下转第246页)(上接第229页)评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面对临床复杂的护理问题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自我调控性的判断、反思、推理及决策[4]。

3.3.4 护士执业考试与专业课程改革(强调动手能力培养)不协调。建议执业资格考试应由实践操作与理论两部分组成,适当减少理论考试难度,增加实践考核及面试等临床应急处理问题能力方面的测试,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

4 结论

据调研结果显示,调研对象对目前《五年制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情况基本满意。高职护理专业的文化课与专业课设置比例若调整为4:6,赞成及反对意见持平。新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后,作为护理教育工作者,依然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措施,为探索一条适应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的道路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姜士伟.浅析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77-80.

[2]沈雁霞.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4):102.

护理人才培养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

一、高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人民群众对于公共医疗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于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也提出的更高要求。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社会对于专业护理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快速增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护理专门人才的重任。近些年,为了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护理专门人才的需求,相当数量的高校都相继举办了护理专业,并开展了专业人才培养。根据护理专业多年建设的经验与护理工作的具体属性,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调理论够用、实践为重。这样的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的差异的存在,也势必会影响到高校护理专业的建设与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更会影响到高校会理专业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方向路径,尤其会影响到高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二、高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见的建设与实践,举办护理专业的各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日趋完善,很好的支撑了护理专业才的培养。在看到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虽然各高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存在一定差异,虽然各高校办学经验与水平不尽相同,但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还是存在和暴露出很多共性问题。

(一)校内实训情境创设不理想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举办护理专业的高校,在落实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都比较重视通过校内实训来提升专业学生的实际工作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护理专业实训课程的任课教师发现,如若通过校内实训提升专业学生的实际工作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实训情景是决定性因素之一。如果校内实训情境创设不理想,学生的实训效果自然会打折扣。学生就很难通过校内实训,掌握医疗救护过程中的突况与具体的应急处置程序措施。同时,不同的病患因患病类型、成都与个体身心发展等存在的差异,可能需要护理人员要掌握更多的除去工作程序、操作技巧以外的方法与艺术。而现阶段的,通过校内实训强调整齐划一的基本的标准操作要领是很难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的。而这样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对于专业学生来讲,是走上工作工作岗位,迅速实现角色转换,出色完成护理工作任务所不可或缺的。

(二)实验实训教学队伍建设滞后

我国高校护理专业实验实训教师大都是医护专业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护理专业实验实训教学的。他们的教学内容、方法、理念、技巧大都源自于书本上的间接经验和自身接受专业教育实习阶段的短暂实践经验。而护理实际工作却突出强调实践经验对于开展本职工作、协调好医患关系的重要作用。这正是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举办护理专业的高校在校内实验实训教学环节存在的短板。

(三)校外实习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是“N+1”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根据学历层次、学制上的区别和差异,专业学生在规定学制(N+1)内,在校学习N年,在校外实习1年。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让学生在走上目标就业岗位前,通过1年的实习期的专业实践,掌握实际工作经验与技能,能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然而,在多年的人才培养实践中,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在教学内容衔接与有机融合上还存在一定问题。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教学环节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这样的人才培养安排看上去是合理的,但实际上这样的安排很容易将“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人为分隔。专业学生在校学习N年后,1年的实习期间,学校对于学生的各方面的学习指导因种种原因很难全面跟进,而,专业学生所在的实习医院对于学生在实习期偏重于使用,而非教育。这就使得预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很难得到完全实现。

三、高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策略